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隐士读后感

| 来源:网友投稿

闲来没事,随手翻阅由张剑峰主编的《问道终南山—隐士之地》一书。如张剑峰所言,该书“致力于发现‘藏着’的中国”。全书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十余万字,总的看来,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读来似有一慈祥的老者盘膝坐在对面谈古说今,给人很随意、很自在的感觉,让人于内心波澜不惊中,却有一种淡淡的领悟和喜悦。

起初对该书产生阅读的兴致,大概在于网络新闻媒体间或曝出的某某终南山隐士之故事,以致在内心产生莫名的联想,或是好奇心使然,或是为释解心中的疑惑,于是“拣出”这本书,只为通过纸面的文字、图片记录,“瞥见”终南广袤的群山、松竹、岩穴、茅屋以及在松竹和岩穴之间或茅屋之内住着的高洁之士,看他们如何栉风沐雨、箪瓢而居,如何出作入息、耕读修身;
看能否读懂他们的内心,进而对自身的心灵成长有所助益……

终南山是一座有着特殊情感的名山。山,在中国历来被视为离天最近之所在,而中国“敬天”的敬畏之心与传统让人们尤其是文人墨客以及恪守中华传统文化的人士对山更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因此,古代之隐者,多选择名山作为归隐之地,而名士与名山两者之间,究竟是谁助推了谁,却也不尽能说得清楚。但毫无疑问的是,在漫漫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终南山以其广袤、隐忍及历史名人的驻足与关注,终成“一群人”的心灵秘密家园,凝结成了一种特殊的情感、精神,如一层薄雾笼罩在终南山上空、行走于终南山山间,更增添终南山的神秘与传奇。

尤为可贵的是,终南山的山谷中,茅屋洞穴之间的炊烟从来未曾断绝。因此,终南山不仅是古代的,亦是现代人的。看古代的终南山,更多的是古代隐者书写在石头或树木上的文字以及人们对终南山所抱定的“名山”信仰。而从现代繁华都市返回终南山田园的一群现代人,把“留着长须、读着黄卷、嚼着菜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画面生动地留在了现代,让终南山的情感、精神更好地流传了下来,从而也让终南山的情感、精神有更加真实的存在感与新鲜的生动感。

从现代繁华都市返回终南山田园的现代人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在大部分现代人向着越来越拥挤的物质世界涌动的时候,守住了那一片诗意盎然的终南山野,守住了内心的那一份宁静与平和,让内心真实的精神诉求赢得了物质欲望的现实诱惑。他们是现代社会中能坦然面对权色、物质的诱惑不为所动并孜孜探求内心心灵深处呐喊的“一群人”;
是现代社会中能遵从自身内心的心灵呐喊找到并坚守住自身心灵家园的“一群人”,他们抛弃的是物质,赢得的是精神与情感。这是尤为值得敬佩与称道的。

当然,终南山之情感、精神,并不因为终南山作为隐士之地,而显得消极出世。隐士之地,不仅仅是为“隐于世”,更多是为找寻心灵的秘密家园,隐士者当于归隐中找到情感、精神的寄托与力量。因此,多有身处终南山之岩穴或茅屋处,却心对外部的世界和内心的世界都有所寄托之人,他们不悔、不倦、不怠,在耕读修身中不失入世的情怀与勇气。这当是“隐”于现代社会的隐者积极的心态与作为,也是阅读该书的最大体会与收益,即是当有身处现代都市而能有心处终南山的平和与宁静,从而在喧嚣的现代都市及山影幽兰的终南山中,都能找到“家”的所在。

这大概即是所谓的“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但所谓的“大隐”、“中隐”、“小隐”在见识、气度上并不见高低,只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个性与方式,无关隐者的胸怀与勇气,更无关隐者的修行。唯如此,心灵秘密家园的那份宁静与平和,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更加饱满,也才能在现代社会更加无所不在。

隐士的别名

逋隐指隐士。宋 范仲淹《知府孙学士见示和终南监宫太保遣怀五首因以缀篇》:“勤歌兰佩招逋隐,懒事尘缨逐寀僚。客有赤松盟约在,异时猿鹤不相辽。”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后汉书·方术传论》:“李固、朱穆等以为处士纯盗虚名,无益于用,故其所以然也。”唐 元稹《中书省议举县令状》:“又云见任官及处士、散试官,并请停集。”唐 杜牧《郡斋独酌黄州作》:“我爱朱处士,三吴当中央。”宋 葛胜仲《浣溪沙》:“西湖处士妙传神,嫣然一笑腊前春。”宋 谢逸《采桑子》:“疏影横斜,恰似林逋处士家。”宋 强至《渔家傲》:“冷浸瘦枝清浅处。香暗度。妆成处士横斜句。”宋 陆游《鹧鸪天》:“小车处士深衣叟,曾是天津共赋诗。”大隐指真正的隐士。唐 李白《玉壶吟》:“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唐 储光羲《安宜园林献高使君》:“小山宜大隐,要自望蓬莱。”唐 钱起《过王舍人宅》:“大隐心何远,高风物自疏。”宋 白玉蟾《寄王察院三首》:“大隐从来在朝市,谪仙况复富文章。”清 黄鷟来《题毛闇斋采芝图》:“大隐不忘世,葆璞天地间。美哉绮与甪,采芝于商山。”另,指身居朝市而志在玄远的人。晋 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唐 白居易《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地隐隐士。又谓隐居于偏僻之地。隋 王通《文中子·周公篇》:“薛收问隐。子曰:‘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阮逸 注:“辟地山林,高身全节。”宋 王禹偁《次韵和仲咸对雪散吟三十韵》:“地隐商于洛,山绵楚与巴。”唐 李乂《陪幸韦嗣立山庄应制》:“地隐东岩室,天回北斗车。”宋 顾逢《寄题翠侍轩》:“华轩居地隐,尘世总相忘。”清 金农《樊口西郊行药》:“谁知地隐人,时来一行药。”东山客泛指隐士。唐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唐 李白《忆东山》:“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宋 陈襄《送郑洙赴举》:“荥阳才子东山客,满腹精神太英特。”宋 刘元高《冶城楼》:“偶然唤醒东山客,便有淮淝一局棋。”东蒙客隐士。晋 皇甫谧《高士传·老莱子》:“老莱子者,楚人也。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饮水食菽,垦山播种。”后因以“东蒙客”泛指处士、隐士。唐 高适《送郭处士往莱芜兼寄苟山人》:“君为东蒙客,往来东蒙畔,云卧临峄阳,山行穷日观。”唐 杜甫《与李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清 钱谦益《费县道中》:“停车伫想东蒙客,欲讨蒪羹兴已慵。”高士指隐居不仕或修炼者。唐 唐彦谦《寄蒋二十四》:“大知高士禁愁寂,试倚栏干莫断肠。”宋 欧阳修《答资政邵谏议见寄》:“材薄力殚难勉强,岂同高士爱林泉。”《读子随识·庚桑子》:“高士注云:吸日精炼丹而仙曰高士。”另,志行高洁之士。《后汉书·列女传序》:“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唐 韩愈《赠崔立之评事》:“高士例须怜曲糵,丈夫终莫生畦畛。”又,指僧人。唐 韩愈《送灵师》:“齐民逃赋役,高士着幽禅。”高隐隐士,隐居。唐 皮日休《通玄子栖宾亭记》:“古者有高隐殊逸,未被爵命,敬之者以其德业,号而称之,玄德玄晏是也。”明 范汭《琴川夜泊怀孙齐之》:“残梦风前柝,归心曙后鸡,还知高隐处,只隔水东西。”清 龚自珍《自春徂秋得十五首》:“弱龄羡高隐,端居媚幽独。”名隐谓隐于朝市者,亦谓不求名而隐居山林者。隋 王通《中说·周公》:“薛收问隐。子曰: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阮逸注:“名混朝市,心在世外。”隋 王通《中说·礼乐》:“或问严光、樊英名隐。子曰:古之避言人也。”阮逸 注:“此并不求名而隐,故曰名隐。” 清 褚人获《坚瓠广集·隐说》:“名隐者,不求名而隐,如刘遗民之类是也。”南山豹隐士。汉 刘向《列女传·陶答子妻》:“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犬彘不择食以肥其身,生而须死耳。”后因以“南山豹”比喻隐居伏处、有所不为的人。唐 李白《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我垂北溟翼,且学南山豹。”宋 梅尧臣《文豹篇赠黄介夫》:“壮哉南山豹,不畏白额虎。”另,喻富有文采。宋 石孝友《渔家傲宫》:“射虎将军搴绣帽,西园公子南山豹,共跨龙媒衔凤沼。”墙东隐避世不仕者。唐 皎然《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陆处士羽新宅》:“不为墙东隐,人家到未曾。”唐 皎然《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墙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唐 李端《晚春过夏侯校书值其沉醉戏赠》:“本是墙东隐,今为瓮下仙。”唐 胡宿《晨入都省闻子奇内翰宿太常因寄口号》:“遥望墙东隐,朋簪杳未谐。”樵隐樵夫隐士。南朝 谢灵运《田南树园激流植楥》:“樵隐俱在山,由来事不同。”《入摄山栖霞寺诗》隋 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诗》:“樵隐各有得,丹青独不渝。”唐 钱起《自终南山晚归》:“采苓日往还,得性非樵隐。”唐 顾况《酬信州刘侍郎兄》:“樵隐同一径,竹树薄西斋。”青门隐隐士。秦东陵侯召平,秦灭后隐居长安青门外,以种瓜为业。唐 王绩《晚年叙志示翟处士》:“失路青门隐,藏门白社游。”亦用指召平。唐 白居易《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迹慕青门隐,名惭紫禁仙。”宋 王珪《挽吴止水》:“竟作青门隐,空吟画戟诗。”山长隐者。《宋史·雷简夫传》:“简夫始起隐者,出入乘牛,冠铁冠,自号山长。”宋 陆游《遣兴》:“退归自合称山长,变化犹应侍帝晨。”唐、五代时对山居讲学者的敬称。唐代刺史孙丘于阆州古台山置学舍,延尹恭初为山长;
五代蒋维东隐居衡岳,受业者称蒋为山长。宋元时为官立书院置山长,讲学兼领院务;
明清时改由地方聘请。清末改书院为学堂,山长之制乃废。宋 范成大《代儿童立春门贴诗》:“盛族推山长,修龄号栎翁。”元 张养浩《象山山长岳仲远美任》:“雅有岳山长,三年今在兹。”山谷臣隐士的自称。《南齐书·高逸传·顾欢》:“太祖辅政,悦欢风教,征为扬州主簿,遣中使迎欢。及践阼,乃至。欢称山谷臣顾欢上表曰:‘……言既尽矣,请从此退。’”《南史·列传》卷七十五:“齐高帝辅政,征为扬州主簿。及践阼乃至,称‘山谷臣顾欢上表’,进政纲一卷。”山家隐士。宋 梅尧臣《九华隐士居陈生寄松管笔》:“一获山家赠,令吾愧汝曹。”清 张尔岐《蒿庵闲话》:“又古人名刺,相见后亦还之。魏野留富郑公名刺,作山家之宝,亦以郑公故,非通例也。”另,泛指僧道者。明 郎瑛《七修类稿·吴东升》:“年八十,临终作诗曰:‘……念我行藏无大过,请僧超度有何功?掘坑埋了平生愿,休信山家吉与凶。’”明 无名氏《鸣凤记·鄢赵争宠》:“同去山家走一遭……实不相瞒,学生为老母有疾,特求赤肚子仙丹。”又,山野人家。唐 杜甫《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山家蒸栗暖,野饭射麋新。”明 高启《一剪梅·闲居》:“竹门茅屋槿篱笆,道似田家,又似山家。”山客隐士。晋 葛洪《抱朴子·正郭》:“若不能结踪山客,离群独往,则当掩景渊洿,韬鳞括囊。”《魏书·裴衍传》:“诏曰:‘知欲养疴中岳,练石嵩岭,栖素云根,饵芝清壑。腾迹之操,深用嘉焉。但治缺古风,有愧山客耳。’”唐 王维《田园乐》:“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清 王夫之《小楼雨枕》:“江城二月催寒雨,山客三更梦岭云。”另,居住在山中的人。宋 李石《续博物志》:“毛女在华山 ,山客猎师世世见之。”康有为《大同书》:“主人知之,鞭责千百,锁之空房,卖之山客。”山隐传说春秋时吴国的隐士。晋 葛洪《抱朴子·勖学》:“披《灵宝》而知山隐,因折俎而说专车。”《灵宝纪》:“吴王阖闾时,王出游包山,见一人在山中,问曰:‘汝是何人?’答曰:‘我姓山名隐居……童谣云:吴王出游观震湖,龙威丈人山隐居,北上包山入灵墟,乃入洞庭窃禹书。’”另,指隐居。《法苑珠林》:“唐循州东北兴宁县灵龛寺……古传云:晋时北僧在此山隐。”唐 独孤及《送阳翟张主簿之任》:“作吏同山隐,知君处剧闲。”剡客指东晋戴逵,后泛指隐士。唐 杨巨源《奉酬端公春雪见寄》:“兴逸何妨寻剡客,唱高还肯寄巴人。”宋 梅尧臣《次韵刘原甫社后对雪》:“剡客偶然兴,海神非次朝。”宋 周启明《送僧有言之天台》:“莫嫌通剡客,僧舍枕花川。”诗隐隐居的诗人。清 史震林《记卉园张隐君》:“西望幽居,远浮佳气,则诗隐卉园先生所栖迟也。”宋 卫宗武《答野渡垫宾并其子和篇》:“叹予以诗隐,货药犹韩康。”宋 晁说之《绝句谢小邵寄柑脯》:“曲肖欧文诗隐秀,山头仙驭势争飞。”天隐隐士。亦称隐而不仕之最高境界。隋 王通《中说·周公》:“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唐 陆龟蒙《幽居赋》:“欲神游于浩气,法天隐于遗编。”宋 苏轼《题沈氏天隐楼》:“非夷非惠真天隐,忘世忘身恐地仙。”宋 晁说之《马上睡》:“前驿得驽马,据鞍可天隐。”宋 卫宗武《为徐进士天隐赋辟谷和吟》:“天隐良士工词章,经传百家仍探讨。”清 褚人获《坚瓠广集·隐说》:“天隐者,无往而不适,如严子陵之类是也。”通隐旷达的隐士。南朝 王韶之《晋安帝纪》:“戴逵字安道……性甚快畅,泰于娱生,好鼓琴,善属文,尤乐游燕,多与高门风流者游,谈者许其通隐。”《梁书·处士传·何点》:“点虽不入城府,而遨游人世,不簪不带,或驾柴车,蹑草屩,恣心所适,致醉而归,士大夫多慕从之,时人号为通隐。”清 吴伟业《陈征君西佘山祠》:“通隐居城市,风流白石仙。”退士隐退之士。晋 葛洪《抱朴子·交际》:“子之所论,出人之计也;
吾之所守,退士之志也。” 宋 陆游《晚兴》:“白布裙襦退士装,短篱幽径独相羊。”清 梁章巨《归田琐记·家居》:“当官枉顾者,必闭门不纳,此高人退士所尚;
若曾任显职者,则不尽然。”仙隐仙人隐士。南朝 谢灵运《衡山诗》:“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可别。”唐 张乔《经宣城元员外山居》:“无人袭仙隐,石室闭空山。”唐 杜甫《麂》:“无才逐仙隐,不敢恨庖厨。”宋 姚述尧《南歌子》:“潇洒真仙隐,繁华小洞天。”宋 楼钥《次南真宫龚道士壁间韵》:“野鹤伴仙隐,闲云寄此心。”另,谓学仙而隐遁。宋 无名氏《水调歌头·寿隐士》:“见说彭成仙隐,对此庆生辰。”小隐谓隐居山林。晋 王康琚《反招隐》:“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唐 白居易《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宋 张孝祥《南歌子》:“小隐今成趣,邻翁独往还。野堂梅柳尚春寒。”宋 陆游《寓叹》:“小隐终非隐,休官尚是官。”宋 张纲《多丽》:“莳七松、便为小隐,开三径、且乐余年。”宋 张炎《风入松》:“小隐正宜深静,休栽湖上梅花。”元 姬翼《临江仙》:“却忆云山寻僻地,结茅小隐何妨。”岩客居于山中的隐士。宋 王铚《舟行扶病访王文孺曜庵且蒙知赐佳章次韵为别》:“凌空丹药传岩客,照水红莲赋洛神。”宋 刘克庄《题弋阳方友民所藏紫岩西山二帖》:“往昔翁为紫岩客,后来子及浦城门。”宋 苏辙《赠史文通奉议》:“早岁识岩客,近时逢绛生。”宋 陆游《道院遣兴》:“甗炊青饭留岩客,露点朱毫勘玉书。”另,木犀的异名。宋 姚宽《西溪丛语》:“木犀为岩客。”岩穴之士指隐士。古时隐士多山居,故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其君见好岩穴之士,所倾盖与车以见穷闾隘巷之士以十数,伉礼下布衣之士以百数矣。”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汉 司马迁《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唐 韩愈《争臣论》:“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野客村野之人,多借指隐逸者。唐 杜甫《柟树为风雨所拔叹》:“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唐 白居易《北亭招客》:“疏散郡丞同野客,幽闲官舍抵山家。”五代 徐夤《新屋》:“性逸且图称野客,才难非敢傲明君。”金 元好问《怀益之兄》:“溪僧时问字,野客或知琴。”清 谢淞洲《支公禅院》:“野客闻鹤鸣,山僧报茶熟。”另,蔷薇花的戏称。明 都卬《三余赘笔·十友十二客》:“蔷薇,野客。”医隐退隐为医的人。元 张雨《梧叶儿·赠龟溪医隐》:“参苓笼,山水闲,好处在西关。放取诗瓢去,携将酒榼还。”元 耶律楚材《赠高善长一百韵》:“先生乃医隐,退身慕羲皇。”逸隐指避世隐居的高人。三国 诸葛亮《自表后主》:“提拔逸隐,以进贤良。”晋 葛洪《抱朴子·正郭》:“轺车盈街,载奏连车,诚为游侠之徒,未合逸隐之科也。”前蜀 杜光庭《仙传拾遗·杨伯丑》:“隋开皇初,文帝搜访逸隐,闻其有道,征至京师。”遗逸隐士。唐 方干《题悬溜岩隐者居》:“见说公卿访遗逸,逢迎亦是戴乌纱。”元 刘埙《隐居通议·骈俪一》:“市骏骨而捐金,招来遗轶;
闻鸡鸣而起舞,寤寐功名。”《明史·麻僖传》:“四十年疏陈纳谏诤、举枚卜、补大僚、登遗佚、速考选数事,不报。”明 贝琼《送王克让员外赴陕西》:“应念东南有遗佚,采芝深谷尚盘桓。”另,亦作遗佚、遗轶,指遗漏、遗弃而不用。《孟子·公孙丑上》:“进不隐贤,必其以道;
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列子·黄帝》:“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再,遗失,散失。《北齐书·卢文伟传》:“有文集十卷,皆致遗逸。”又,指前一朝代留下来的人。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五·退谷论经学》:“明初,人犹多经学,皆元时遗逸。”逸士节行高逸之士,隐逸者。《后汉书·逸民传·高凤传论》:“先大夫宣侯尝以讲道余隙,寓乎逸士之篇。”唐 贯休《上冯使君山水障子》:“柴棚坐逸士,露茗煮红泉。”唐 白居易《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商岭老人自追逐,蓬丘 逸士相逢迎。”宋 陈宓《次仙溪陈侍郎韵寄题刘尚书二首》:“晋代风流多逸士,陶公名节号忠臣。”元 丘处机《无俗念》:“悟道真仙,忘机逸士,亘古同标格。”明 聂镛《前题》:“爱有高才于逸士,清秋不厌与君留。”《红楼梦》第二回:“若坐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隐夫犹隐士。汉 刘向《九叹·愍命》:“丛林之下无怨士兮,江河之畔无隐夫。”王逸 注:“言己欲举士,必先于丛林侧陋之中,使无怨恨,令江河之界,无隐佚之夫。”宋 魏野《赠长安知县陈尧佐》:“少作长安宰,寻常似隐夫。琴书家惯有,杖印客疑无。”隐君即隐士。唐 安麐《暖翠》:“几时结屋清溪上,鹤氅筇枝学隐君。”宋 苏辙《寄范丈景仁》:“敝裘瘦马不知路,独向城西寻隐君。”宋 曹勋《寄储子椿》:“卓荦姑溪有隐君,当年远识无枫宸。”宋 李吕《追换刘平父二首》:“高才入用合求闻,却向丘园号隐君。”宋 文天祥《挽萧帅机虎溪》:“世以千金重,谁能学隐君。”宋 李昴英《送梁伯隆归丹谷旧隐》:“昔人入山访隐君,每恨见山不见人。”隐君子犹隐士。《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隐君子也。”唐 储光羲《寄孙山人》:“借问故园隐君子,时时来往住人间。”另,旧时指吸鸦片烟成瘾的人。隐,瘾谐音。徐炳昶《徐旭生西游日记》:“继访阎实业厅长。其人极和易,不修边幅,入其室,颇有阿芙蓉味,先生其隐君子欤?”隐民犹隐士。《新唐书·杜淹传》:“上好用隐民,苏威以隐者召,得美官。”另,古代自附于贵族豪强之家的贫民。《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家子曰:‘君其许之!政自之出久矣,隐民多取食焉,为之徒者众矣,日入慝作,弗可知也。’”杜预 注:“隐,约,穷困。”杨伯峻 注:“即贫民之投靠季氏者。”隐人隐逸之人。汉 刘向《列仙传·方回》:“方回者,尧时隐人也。”宋 苏轼《方山子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明 李东阳《与李士常书》:“又不能杜门自谢,远同隐人。”清 吴敏树《新修吕仙亭记》:“而岳之湖上,固传有仙人往来之语矣。得非隐人高士,出没江湖间,人乃目之为仙欤?”隐士隐居不仕的人。《庄子·缮性》:“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晋 左思《招隐》:“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唐 韦庄《和友人》:“闭门同隐士,不出动经时。”宋 乐雷发《寄李伯辉》:“苹草青莎招隐士,暮云春树忆诗人。”宋 陆游《初到荣州》:“废台已无隐士啸,遗宅上有高人家。”另,善说隐语的人,俳优之属。汉 刘向《说苑·正谏》:“咎犯对曰:‘臣不能为乐,臣善隐。’平公召隐士十二人。”隐逸指隐居之士。《后汉书·岑熙传》:“迁魏郡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唐 张籍《送韩侍御归山》:“新结茅庐招隐逸,独骑骢马入深山。”宋 林正大《贺新郎》:“世外不须论隐逸,谁似先生冰玉。”宋 苏舜钦《独游辋川》:“隐逸何曾见,孤吟对古松。”另,犹隐居;
隐遁。《汉书·何武传》:“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晋 葛洪《抱朴子·贵贤》:“世有隐逸之民,而无独立之主者,士可以嘉遁而无忧,君不可以无臣而致治。”隐佚隐逸者。明 沈德符《野获编·内阁一·布衣拜大学士》:“洪武十六年,以耆儒征授文华殿大学士,赐敕致仕。盖国初之优礼隐佚,至以秘殿高秩处之。”《雍正剑侠图》第五十六回:“画地无形隐佚侠甘雨甘凤池上来把侯振远换下去。二位打上了,也是难解难分。”寓贤犹隐士。明 徐渭《会稽县志诸论·礼书总论》:“而若寓贤,若贞烈,若艺术、仙释,皆人物之类也,故悉隶于人物志。”《明史·列传》卷九十四:“闽人立寓贤祠祀三人。隆庆初复官。刘世扬,字实甫,闽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除刑科给事中。”园客谓隐士。明 多炡《同刘问之启明弟郁仪元长德操渫之侄毂两儿伯》:“相逢园客忘机事,转洽年来抱瓮情。”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序》:“元明以来,山人园客,作稗官野乘,以夸诩闻见。”宋 陈造《寓吴门十首》:“溪翁园客问何如,可讳浮生百计疏。”另,传说中的仙人名。三国 嵇康《琴赋》:“弦以园客之丝,徽以钟山之玉。”李善 注引《列仙传》:“园客者,济阴人也。常种五色香草,积数十年,食其实。一旦,有五色神蛾止香树末。客收而荐之以布,生桑蚕焉。时有好女夜至,自称‘我与君作妻’。道蚕状,客与俱蚕。得百头茧,皆如瓮。縿茧六十日乃尽。讫,则俱去,莫知所如。”又,游园的人。唐 刘禹锡《题于家公主旧宅》:“邻家犹学宫人髻,园客争偷御果枝。”宋 梅尧臣《和王德言夏日晚步》:“芡韬园客剥,蒲刃水祅惊。”岳客山中的隐士。唐 黄滔《经安州感故郑郎中二首》:“岳客出来寻古剑,野猿相聚叫孤茔。”唐 李德裕《张公超谷中石》:“有时连岳客,尚办弦歌处。”唐 无可《京口别崔固》:“相逢嵩岳客,共听楚城蝉。”唐 周繇《送江州薛尚书》:“郡斋多岳客,乡户半渔翁。”宋 赵湘《会平上人夜话》:“秋灯照岳客,深夜坐前轩。”幽客指隐士。南朝 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幽客滞江皋,从赏乖缨弁。”唐 李白《游水西简郑明府》:“凉风日潇洒,幽客时憇泊。”唐 李白《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茗酌待幽客,珍盘荐凋梅。”唐 于鹄《赠李太守》:“沽酒迎幽客,无金与近臣。”唐 张籍《太白老人》:“日观东峰幽客住,竹巾藤带亦逢迎。”另,兰之别名。幽人隐士。《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孔颖达 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后汉书·逸民传序》:“光武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清 顾炎武《与胡处士庭访北齐碑》:“策杖向郊垧,幽人在岩户。”指幽居之士。宋 苏轼《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幽士隐士。宋 苏辙《次韵子瞻南溪避世堂》:“堂中有幽士,插髻尚余簪。”宋 李弥逊《和渊老妙现之什》:“老僧诗罢闲欹竹,幽士余斋正卧云。”宋 曾巩《送程公辟使江西》:“却寻泉石引幽士,想忆沙尘笑劳者。”宋 夏竦《喜种隐君授正言直馆》:“鹤版招幽士,龙墀袭茜袍。”明 施渐《初夏偶作》:“胜事每同幽士往,高车绝少故人期。”幽仄指隐居之士。唐 杜甫《奉寄章十侍御》:“朝觐从容问幽仄,勿云江汉有垂纶。”《宋书·顺帝纪》:“今可下宣州郡,搜扬幽仄,摽采乡邑,随名荐上。”宋 葛立方《九效·自修》:“岁忽忽其欲颓兮,久栖身于幽仄。”金 元好问《宏州赠曹丈子玉》:“邱园旧忆询幽仄,裘褐今闻识姓名。”另,微贱,卑陋。汉 牟融《理惑论》:“鄙人蒙瞽,生于幽仄,敢出愚言,弗虑祸福。”唐 陆龟蒙《祀灶解》:“天至高,灶至下;
帝至尊严,鬼至幽仄。”宋 卫宗武《夏秋积雨岁用大祲长言纪实》:“更愿阳乌溥至仁,大放光明照幽仄。”幽贞隐士。《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后多以幽贞指隐士。明 苏伯衡《送宋起居还金华》:“眷言幽贞庐,敻在仙华麓。”另,指高洁坚贞的节操。唐 萧颖士《游马耳山》:“还丹昧远术,养素惭幽贞。”宋 方回《送林学正爱梅二首》:“早与梅花歃血盟,岁寒同社保幽贞。”宋 葛立方《次韵洪庆善同饮道祖家赏梅》:“霜晴日淡虚庭裹,玉骨幽贞不嫁春。”宋 刘克庄《兰》:“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幽子隐士。唐 韩愈《别赵子》:“海上诸山中,幽子颇不无。”宋 刘克庄《水调歌头》:“我读《内篇》未竟,忽被急符驱去,洞闭白云寒。回首愧幽子,隐约海中山。”宋 苏轼《和陶拟古九首》:“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宋 韩维《答象之谢惠黄精之作》:“岩居有幽子,乘时斫苍山。”宋 赵蕃《闰七月五日雨中记所见》:“其谁知此乐,胜处属幽子。”云客亦作“碧云客”,云游四方的人,借指隐者或出家人。《宋书·谢灵运传》:“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曰:‘……顾情交之永绝,觊云客之暂如。’”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沮水》:“盛弘之云……是以林徒栖托,云客宅心,泉侧多结道士精庐焉。”唐 白居易《答梦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见寄》:“南国碧云客,东京白首翁。”唐 元结《酬裴云客》:“不知愚僻意,称得云客心。云客方持斧,与人正相临。”五代 齐己《渚宫莫问诗一十五首》:“多才碧云客,时或此相亲。”征君征士的尊称,即隐士。《后汉书·黄宪传》:“友人劝其仕,宪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年四十八终,天下号曰征君。”晋 皇甫谧《高士传·韩康》:“亭长以韩征君当过,方发人、牛修道桥。”五代 张观《过衡山赠廖处士》:“未向漆园为傲吏,定应明代作征君。”清 戴名世《李烈妇传》:“其曾大父曰钟元,在明天启、崇祯间,以气节名于时,屡被征召不出,天下所称孙征君者也。”征士被征召为官而不出的人,世称征士。即隐士。元 倪瓒《东林隐所寄陆征士》:“白发多情陆征士,松间石上续幽吟。”明 袁凯《兵后大醉陶与权宅丙申九日也》:“多情独有陶征士,醉过清秋不厌频。”明 袁凯《壬寅九日》:“神交赖有陶征士,避地休官意颇同。”明 机先《挽逯光古先生》:“旷达陶征士,萧条郑广文。”另,出征的士兵。明 陈恭尹《虎邱题壁》:“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编著:田家双

《昆虫记——神秘的隐士蝎

子》读后感

这两天,我利用每天晚上的睡前时间,读了一本很有益、很有趣的书——《昆虫记——神秘的隐士蝎子》。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法布尔,他不但是一位文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生物学家,在他的笔下,昆虫们活灵活现、聪明勇敢,我们仿佛看到法布尔先生翻山越岭,躲在岩石下,趴在草丛里,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昆虫们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跟随着法布尔先生走进神奇的昆虫王国。

蝎子讨厌亮光,喜欢黑暗的地方;讨厌天空,喜欢待在有屋顶的地方。蝎子的毒针呈弯钩状,只要它把自己的尾巴向前伸直,毒针的顶端就会向下垂,当它用一对大螯用力压住对手后,就可以把毒针刺向对方的头部,这就是它的必胜绝招。可是蜈蚣也不示弱,企图用毒牙反咬蝎子一口,但是它被毒王的大螯牢牢夹住,根本不能动弹。僵持了一会儿,他们都筋疲力尽了,可是却仍然拼命坚持着……休战、战争、休战、战争……蜈蚣前后至少被毒针刺了7次,终于在第4天,死在了毒王的毒针下。

原来毒王的胜利也是这样的来之不易,我佩服它的机智、佩服它的执着,它为了食物不甘放弃,一直在努力坚持着,最终取得了成功。同时,我也非常佩服蜈蚣,它虽然一开始就中了毒王的毒针,但是它为了生存,一直在奋力反抗着、搏斗着、坚持着,它这种勇于反抗、坚持到底的精神,真的令我震惊、令我佩服。小小的昆虫竟然有这样让人敬畏的一面,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我要向它们学习,如果遇到了困难,我要向它们一样不怕困难,勇于进取,持之以恒,我相信只要我认真地努力了,我就是强者,我就一定会成功!

《昆虫记》真的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是一部不朽的世界科学经典,大家快去书店把它买回家吧!

马蹄寺石窟群位于丝绸之路上的张掖,它集石窟艺术、肃南祁连山风光于一体,而最早开凿这些石窟的,却是东晋北方五胡十六国时期前凉的隐士郭瑀和他的弟子们。远眺祁连山的飞鸟,让我想起当年郭瑀指着山前的飞鸿,对奉命前来招他出仕的孟公明说:“此鸟也,安可笼哉!”的情景。《晋书·隐逸传》载:少有超俗之操的郭瑀,尽得“明究群籍,特善史书,不应州郡之命”的隐士郭荷之真传,而且“雅辩谈论,多才艺,善属文。”郭荷死后,他“隐于临松薤谷,凿石窟而居,服柏实以轻身,作《春秋墨说》、《孝经错纬》,弟子著录千余人。”前凉主张天赐被灭后,太守辛章还“遣书生三百人就受业焉。”

张天赐“遣使者孟公明持节,以浦轮玄纁备礼征之”的时候,给他写了一封这样的信:“先生潜光九皋,怀真独远,心与至境冥符,志与四时消息,岂知苍生倒悬,四海待拯者乎!孤忝承时运,负荷大业,思与贤明同赞帝道。昔传说龙翔殷朝,尚父鹰扬周室,孔圣车不停轨,墨子驾不俟旦,皆以黔首之祸不可以不救,君不独立,道由人弘故也。况今九服分为狄场,二都尽为戎穴,天子僻陋江东,名教沦于左衽,创毒之甚,开避未闻。先生怀济世之才,坐观而不救,其于仁智,孤窃惑焉。故遣使者虚左授绥,鹤企先生,乃眷下国。”可谓动之以情,责之以义了,可是笼子里的鸟,还能飞得那么高吗?于是,郭瑀选择了“遂深逃绝迹”的办法,一如摆脱了樊笼的羁鸟。

“学而优则仕”是儒家一心想当官的借口,也迎合了统治者人才必须为我所用的心理,但这难道就是知识分子实现存在价值的唯一途径吗?因为“非主流”的东西难以留存,我们今天已经无从得知郭瑀的著作里的思想内容,但从《春秋墨说》、《孝经错纬》的书名,就已经透露了郭瑀和弟子们享受的精神愉悦,是不相信有什么放之四海皆为准则的东西。各种可以流传的理论都有它的长处,也一定有它为了自圆其说,或者自以为是的短处。郭瑀和他的弟子们讲经论道的石窟已经不易寻觅,他们开凿的石窟也和后人增添的马蹄寺众多石窟一起,也已经和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被并称为甘肃四大艺术宝窟了。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人工之物,都是由看不见的东西创造出来的,那就是思想、精神。艺术如果离开了思想、精神,也就成了索然无味物质堆积。我们常说古代留下来的精美艺术品,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如果没有物质的支撑,也就无从结晶了,有了权势物质的支撑,没有浩然正气的精神贯注其中,算是什么样的艺术呢?

离开马蹄寺时突发奇想:郭瑀如果看到宋真宗的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大概一定会为他这个“鸟笼”的低俗而发笑,难道除了物质以外,就没有高雅一点的精神追求了吗?

隐士的时代

有人说“人生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总觉得应该是“三恨生不逢时”。

“生不逢时”固然是悲哀的,纵有超绝的技艺。无人赏识,无人喝彩,一切都是孤芳自赏。但有人在生不逢时中找到了快乐,那便是隐逸山间、深居简出的文人们。

不知李白在吟咏“晋代衣冠成古丘”是何曾想到他们,不知黄庭坚在写下“青眼聊因美酒横”时可羡慕他们。晋代在中国历代历朝中确实算是荒谬之极了,出了个傻子皇帝晋惠帝,还有石崇王恺这样的大臣比富玩乐。倘若生在那时,真可谓“生不逢时”了。

但那些隐士们却展现了极其豁达的心态,若与他们为伍,必然是人生一大乐事。可以与阮籍对饮三天,领教比饮中八仙还要高超的酒量,还可以有机会看他闻名后世的青眼,肯定比鬼脸还有趣。也可以稽康打铁,体验他古怪的生活方式,还可以与左思吟诗写赋。当然,最自在的莫过于与陶渊明一起梦游桃源仙境,在漫步田园,尽享农家之乐。

自古隐退之士最多的便是在魏晋时代,在这样的年代里,高官厚俸已不是所有读书人的追求,因为大家了解了无权之人只能成为“涧底松”,最终“白首不见招”,所以归隐之风大行其道,由此便有了众多自在的文人。

隐逸的快乐可以说是一种最彻底、最纯粹的快乐,它源于强压后的放松,紧缚后的解脱,“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令人无比神往。

这样的生不逢时确实是幸运的,不用牵挂世俗,不用患得患失,身心完全醉心于自己喜爱的事物。统治者荒淫奢靡,进谏规劝完全是徒劳,忧国忧民也无济于事,“守拙归园田”成了最佳的选择。

这样的隐逸在其他时代可能很难实现的。“文景之治”、“贞观盛世”之时正当需要人才;
遇到明成祖、唐太宗这样广开言路的明君又不会有归隐之心;
国力衰弱、负隅顽抗时理当奔赴国难,于是,在晋代才涌现了如此众多的隐士

生不逢时是他们的遗憾,但时代赐予他们的又是另一种生活——可以傲然物外,遗世独立的生活状态。

隐逸是需要决心的,多数生不逢时的人内心受着巨大的煎熬,郁郁寡欢、终其一生。几度回首的辛弃疾、僵卧孤村的陆游,在报国无门后不得不投笔从戎;
少年拏云的李贺,才调无伦的贾谊,只留得后人天妒英才的感叹;
又有独钓寒江的柳宗元,月下独酌的李白,在亦官亦隐的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时代不眷顾他们后,他们无法自拔于理想,又不得不面对现实,使得自己陷入了痛苦。

可见,未必生不逢时便能生归隐之心,必要有“天时地利人合”才有机会徜徉林间、信步田园。于是,处于乱世与盛世之间的晋代成了隐士辈出的年代。

没有“乱世英雄”的雄才大略,没有“盛世英雄”才学远见,那就做一个隐士吧,抬头望山,低头见水,心中留得一份恬然和轻松。

中外隐士构造“世外桃源”的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饮酒》与《茵尼斯弗利岛》比较中外创作艺术价值

内容简介

本文就中外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与叶芝的《茵尼斯弗利岛》,关于中外隐士构造“世外桃源”的异曲同工进行比较分析,结合中外不同的传统文化、观念阐述了诗人创作方式和体现的本质精神。

关键词:
世外桃源 隐逸精神 内心 傲骨 自我

绪论

爱尔兰现代诗人叶芝渴望在茵尼斯弗利岛中与精灵为伍,忘却人世的烦忧,或者在小岛上遁世寡居,享受内心的宁静;
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追求与人为伍,躬耕田园,融入自然,或者幻想一个了无纷争的桃源世界。两人作品中描绘的隐逸世界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却也表现了他们共同的安逸永存倾向,折射出了人类心灵的共性,即追求幸福。

一、追求幸福的“同工”

1、追求世外桃源

陶渊明则在南山之下结茅庐,采菊花,种豆苗,在月下的露珠中荷锄而归,闲云野鹤,乐而忘言。而异国的叶芝在湖心岛畔编织着的安定的梦,建茅舍,听虫鸣,种九行云豆角,看斜阳中红雀的党羽,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瑶池,墨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旦夕与烟水相伴,浑身心地融入大自然之中,总共烦恼尽付东流。安恬自足的田野生存融于纯美如画的意境中,“子夜闪着一片微光,正午染着一片紫光, 薄暮织满了红雀的党羽。”所展现的意境与“山气早晚佳,飞鸟相与还”里那怡情悦性的田野意趣何其相似?古今中外,人类的心灵是相同的,有谁恋于世俗纷争,利益纠葛?让人类共同向往的当然是那平静安然的幸福桃源生活。

2、内心的平静

叶芝与陶渊明在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里,描绘的隐逸世界、憧憬的美好生活可以说是异工同曲,殊途同归。“岂论我站在马路上依旧在灰色人行道, 总听到湖水在连续地轻轻拍岸”的声音,同样可以在“心远地自偏”的佳境中找到答案。他们共同喜爱恬静的生活,向往从容闲适、与世无争的理想境界,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自我追求,诗歌中表现出浓厚的隐逸主题和风格,诠释了他们内心渴望一片净土,让平静、安逸永存。

二、中外隐逸精神的“异曲”

1、隐逸,是远离喧嚣还是结庐人境?

叶芝所憧憬的“世外桃源”远在茵尼斯弗利岛,他设计了一个较为实在的隐居之地:一个土篱茅屋和九畦豆角的简单,一个蜂巢和朝看日出、夕赏彩霞的惬意。但自然的美景在诗人笔下依旧显得似真亦幻,午间紫色的炫亮,傍晚充盈的红雀羽翼,又为世界遮上了一层华丽的面纱。像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设计过于具体而流于虚幻,但同样也有着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强烈渴望并将之付诸于笔尖,叶芝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自由美丽的仙境,那里有他向往的自由和欢乐。掩藏与绚丽的梦幻之下的是叶芝那向往自由,希望远离尘嚣,回归自然,觅得永久安逸与欢乐的灵魂。而《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语道破诗人愿将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虽有“车马喧”,但“心远地自偏”,这是心灵远离尘俗的人生志向和态度,心灵的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

隐逸,是远离喧嚣还是结庐人境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要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共存关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暗含"举世皆浊唯我独醒"之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

相比之下,叶芝的世外桃源就像是一个梦幻的“紫光”仙境,是现实,还是梦境? 是理想寄托,还是心灵沉淀?叶芝在梦境之中仍受现实的牵绊:叶芝深受前拉斐尔诗派唯美主义的影响,沉浸于浪漫主义的志向之中,又正当爱尔兰再起职业企业前程未卜、个体恋情难以遂愿之际,无论祖国的再起职业企业或玉人之恋,都不是一帆风顺。前程茫茫,满怀忧郁,墨客遂把期盼寄于如仙似幻的茵尼斯弗里岛。正如伟格利所说,“梦境每是现实的反面”,越是渴望超脱现实,就越是受制于现实,叶芝描绘的景象越是虚幻美妙越是证明了现实的不尽人意和面对现实的无耐。诗人在这两种意识中矛盾着、寻找着,同时编织着自己心中那最美的世外桃源。显示了整个西方古典文化的重要特征: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所以即使在隐逸诗中也会基于现实的牵绊,在一个现实与梦想相脱节的形态意识中向往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

2、中外传统文化对于内心表达的影响

东西方存在着不同的思维和表达形式,陶氏在诗歌表达方面更突出的是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以穷为荣,以穷自傲,穷中作乐”己渐渐演变成中国古代文人的处世哲学。陶氏喟然长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挂冠而去。这种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像李白,他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传统文人的傲骨,陶氏在诗歌表达上,呈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既然现实不如意就一洒而去,不理尘世的纷乱,独自安得其乐。一语“性本爱丘山”,将自己的内心澄清得毫无世俗杂念,这种神闲气定和傲立的风骨让人不禁感叹:“君子固穷隐田园,豪华落尽见真淳”。

诚如著名诗词评论家叶嘉莹教授所评,“陶渊明的殆无长语的省净的诗篇,与他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在其省净质朴的简单之外,原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复丰美的大可研求的深意。” 东方强调意象的塑造,选取典型的景物借景抒情;
西方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自己的联想想象来达到抒情的目的。面对苍白的现实,叶芝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理想画面直抒胸臆,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追求完美主义者,本心不追求与生俱来就归隐田园,叶芝的伟大也许就在于此:他不断地突破自己,并且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在美好、道德、信仰、希望、爱上面追求拯救之路。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西方价值观念注重自我的表达,诗人的自我不仅指向过去,而且也指向未来,诗歌表达的是关于“我”该成什么样子、向往什么样子的探索或思考。这样,抒情主人公必然包含着诗人的人格理想,使之成为理想化了的自我。茵尼斯弗里岛那悄静幽美,烟水渺茫,宛如维吉尔的田野野趣、鲁滨逊的孤岛风景、沃尔登的湖山风景,是墨客浪漫主义志向田野的缩影,是洗净烦恼、忘却得失的乐园,和实现其浪漫主义情怀的志向佳境。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日常生活的诗--萧望卿〈陶渊明批评〉序》见《朱自清说诗》P2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2、叶嘉莹《叶嘉莹说词》P120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3、《朱子语类》转引自朱自清《陶诗的深度》 见《朱自清说诗》P231

4、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P146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7月版

5、叶维廉:《比较诗学》、《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2年1月初版。

从“隐士文化”谈共产党员的“隐”和“士”

我们身在大隐镇这个风景优美,人杰地灵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名人在此隐居。刚开始我都以这些“隐士”为自豪,一跟人家说起家乡大隐,就会介绍“大隐历史悠久,是浙东第一个古人类聚居的城垒,东周时,越国建古句章县城于此(城山渡),为河姆渡文化的延续。大隐人文荟萃,为历代名贤向往、隐居之佳境。秦汉时的夏黄公、东汉的董孝子、晋代天文学家虞喜、南朝的谢灵运、北宋的大学士舒亶、南宋吏部尚书汪大猷等,或循迹山野,或栖身于此,曾留下妙句佳篇,至今尚有胜迹可觅。(摘自搜搜百科词条)

于是“隐士文化”慢慢成了我骄傲,我想我们共产党员也要多向这些名贤隐士学习,要做到与世无争。

但随着我对隐士文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我才发现,什么是真正的“隐士文化”,它究竟是不是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先一起来学习:

一什么是“隐士”

辞典释义 1.旧指隐居的人。

2.借指因对某事物不关心或因厌倦表示沉默而不出头露面者。

3.指有条件·有机会担任领导职务而不担任,或已经担任领导职务却辞退的在某一学科有一定影响的学者。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隐居的大部分都是在社会上生活不如意的人有在生活上不如意者,也有在官场失意者,也有因为各种境遇而看破人世百态的人,对俗世间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希望,不愿意再参与俗世间的交往,所以选择隐姓埋名,这些人有的选择山林隐居,有的选择市井中隐居。

这么说来,有些隐士和削发为妮,看破红尘的僧人差不多了,只不过他们是当官的或者是有学问的人做了隐者。

二学者们对“隐士”的评价

有人这样评价隐士:第一为了厌恶官场,对当时的政府没有任何信心,不抱任何希望,或为了躲避统治者迫害,对俗世间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希望,不愿意再参与俗世间的交往,所以选择隐姓埋名而选择隐居。第二,看破红尘,超凡脱俗,找个世外桃园,像陶渊明那样归隐山林,这部分人纵情山水,随心所欲,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不为世间万物所动,心态平和。第三,自命清高,怀才不遇,暂时隐退,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以更好地进入仕途。

这么说来,隐士在历史上并不积极,他们大多由于适应不了外部环境,从而选择了自我疏离的人生态度,所以至今受到的评价也并不怎么好。

三“隐士”文化有没有值得我们共产党员学习的地方?

隐士的态度虽然较为消极,他们的做法不值得我们去效仿。但有些地方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隐士”的“隐”。

隐在词典中有许多种解释。但有几种诠释是我们需要的学习的。

1“隐”之——与世无争。

即可以理解为不求官,不求名,不求利。

共产党员的信仰是其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强烈信奉热爱崇敬之情。在一些党员中,信仰模糊、信仰淡化、信仰动摇、信仰缺失、信仰异化、信仰危机等各种程度不同的问题是新

时期,党员时刻要提醒自己的问题。时刻不能忘了,我们入党时的誓言,不要忘了我们的任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新时期,部分党员干部受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十分深广。从过去讲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钱能使鬼推磨”,到现在讲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有钱能使官推磨”,说明了金钱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打着“经济效益”、“创收”的旗号,给“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披上合理的外衣。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多少人为此走入歧途,甚至走向地狱。

有的人不知足,拼了命的往上爬,想当大官。岂不知忘了自己是人民公朴的身份。有的人当官有了权就翘尾巴,就忘乎所以,自命不凡。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谁也没有自己的本事大,或是沾沾自喜,或摆架子,耍威风,抖派头,对老同志和老领导不尊重,对同龄人更是瞧不起。听不得不同意见、逆耳之言,甚至一听就跳。

怎样保持平常心?首先是要学习提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二是要冷静,开阔自己的心胸,这样有助于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三是要自知。自己有多大本领,多高学问,要向更高的标杆看齐,不能盲目攀比。四是要辩证。从人生的角度看,事业、生活、家庭、健康等诸多因素中必有平衡。

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有一颗平常心。

2“隐”之——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谦虚谨慎,不居功自傲,就像稻子那样,越是成熟,头就低得越下,要保持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中国有句话叫做谦受益,满招损。广大党员干部应该谦虚谨慎、低调做人。谦虚不仅是一项基本要求,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凡是低调、谦虚的人,群众基础就好,凡是骄傲自大的人,尽管能做出一些成绩,但同事并不一定拥护你。所以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有些干部成长很快,很容易自我感觉良好,志得意满,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一些干部之所以成长快,不仅仅是因为个人努力,更重要的是组织信任,群众认可,特别是老领导、老同志做出了牺牲,让出了岗位。所以,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干工作,就要真抓实干,不能为了个人升迁急功近利,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干工作要“勤勤恳恳”。任何一个单位领导总是喜欢脚踏实地、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的干部,这样的干部也往往是被提拔重用的对象。所以,广大党员干部应该以事业为重,以群众的利益为重,多做一些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多做一些为党分忧、为民谋利的事情。要把每一项工作都当成是对自己一次难得的历练,一次难得的机遇,一次人生的积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赢得领导的赞赏、同事的认可。同时,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力求把干成干好的做法形成指导工作的经验。

怎样低调呢?

首先是姿态上要低调,谦虚处世人常在,谦虚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谦虚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毛主席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作为一名政府部门的干部,无论你是在编的,还是临聘的,我们都要提醒自己不能居高临下对待下属和群众,而要以宽容和身体力行去引导下属工作,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善于合作,发挥团队作用;
其次是心态上要低调,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当自己或部门取得成绩得到肯定和赞扬时,我总是要和大家认真分析总结,及时发现我们还有哪些做的不够?哪里还可以做的更好,这样工作才不会产生自满心理,才能不断地充实、完备自己,缔造完备人生;
第三是行为上要低调,做人不能太精明,不耍小聪明,让自己始终处于冷静的状态,兢兢业业做事业,我们每个人手头上的工作人多事杂,遇到问题我总是冷静思考,认真准备,并向同事们请教一起分析,基本做到完善可行;
第四是言辞上要低调,莫逞一时口头之快,凡事三思而行,说话也不例外,在开口说话之前也要思考,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意见,你也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人,相互沟通是

我常用的方法,批评下属也常以包容的心态,注意不用过激和严厉的语言,这样做赢得大家的尊重也形成了和谐团结的工作队伍。

3“隐”之——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国语》

即共产党员要有恻“隐”之心,体恤民情。这个“隐”,在这里是同情,怜悯的意思。

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时刻谨记并用实际行动去实践。践行群众路线,就是要主动服务群众。共产党员要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急,切实办好顺民心、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要坚持群众路线,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

说起来挺简单,要真正做到却不易,这也需要广大党员用实际行动去实践。一要掌握了解民情民意。这就需要广大党员要真正到群众中去,与群众直接交流,才能有真实的民情民意。特别是党的干部,不能只听取自下而上的汇报,还要通过经常化与群众直接交流,真正了解群众之所想、群众之所需、群众之所急的热点难点突出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二要提供主动服务。广大党员要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情感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努力向群众提供服务、主动向群众服务。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要紧紧依靠群众,那么国家也要主动帮助群众圆梦。三要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体现在是否坚持群众路线上,严谨党风,严肃党纪,共产党员要自觉遵守,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为群众服务上,把党员的纯洁性在廉洁自律上。

4“隐”之——隐藏自己,牺牲自己。

前几天我看了电视连续剧《与狼共舞》,里面的主人公,为了战斗的需要打入敌人内部,隐藏自己,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与敌人周旋,为我党提供了无数有价值的情报。像这样的特工人员,不计其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为了工作需要,长期隐姓埋名,妻离子散,与妻子、孩子面对面时却无法相认,有的与别人假扮夫妻达10多年,有的直到全国解放,都没有人可以证明他们的身份,有的至死流落海外,被人误认为是汉奸、卖国贼。更有许多党员牺牲在了爬雪山,过草地的路上,至今没人记得他们的姓名。这些人虽然是电视里的角色,可能加上了许多传奇色彩,但我相信他们都是许多真实历史人物的写照,而且他们都只是千千万万无名党员的个别代表。

在新时期,也有许多人民警察、人民解放军甘做卧底,殊死与国内外敌对势力做斗争。时刻作好了牺牲的准备。也有部分人民教师,为了让留守儿童有书读,部分白衣天使,他们放弃了城里优越的生活,甘心坚守在穷乡僻壤,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党的好儿子他坚持焦裕禄,他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我们共产党员,要时刻准备着,如果组织上有需要,我们随时都要做好隐藏自己,牺牲自己的准备。

5“隐”之——隐忍谦让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可以说,隐忍谦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里把上次的文章选点贴上来就可以了。特别是《新时期党员党性修养》中的那部分。

接着,再让我们来聊聊“隐士”的“士”。隐士”这个词,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

“士”通“仕”,仕就是做官,隐士就是不做官,而仕的前提就是有识之士,即有学问的人, 所以隐士就是隐居不仕的读书人。

在这里让我们看到,普通人哪怕是完全归隐山林也不能被之为“隐士”。这里的“士”可以理解为有学问的读书人,就像是我们的舒亶被称为大学士。

1“士”之——不断学习,提高自我

党员坚持终身学习是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党员是党的先进性的主体,是先进性最终得以实现的实施者。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精神状态的振奋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保持与时俱进,日新其德。

同时党员坚持终身学习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历来重视学习的政党。从第一代领导集体到现在的领导集体,都坚持做到学习经常化,为全党全社会做出了表率。党员坚持终身学习更是时代的要求。时代迫切需要党员努力使自己的思想业务素质、工作方法和各项工作,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进而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

2“士”之——做一个热心环保之士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陶渊明的《饮酒》中的一首。字离行间无不包含了对大自然环境的热爱。

近年来,环境问题已被世界各国越来越重社视,建节能环保型社会 走低碳发展之路

低碳发展是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在全球气候变化危机、能源危机和金融危机叠加的严峻形势下,低碳发展正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致力于低碳发展。低碳发展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必将加快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今年5月24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他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3、“士”之——让有志之士大显身手

有学问的学者隐居起来成为隐士,并不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也不一定是隐士们自己消极,没有上进之心,他是有众多方面的原因的。其最终成为隐士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传统的自然经济是其经济根源;

其二,隐逸的主因在政治浑浊和强权统治;

其三,仕途艰阻政治失意;

其四,中国古代士人多重气节淡名利,孤傲难驯;

其五,传统儒道文化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

究其根源都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引起的。隐居山林可能是他们出于无奈,如今在我们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个行业,各个岗位为众多有志之士提供了大展才华的平台。这样一来,隐士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我们干部要做好伯乐,选好人才,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待遇,走向共同富裕。

虽然历来学者对隐士都是持反对态度的,认为隐士逃避现实,应负国家衰亡之责。当然,隐逸不宜提倡,还应加以反对。但隐逸者所创造出灿烂丰富的文化却不容否定。“隐士”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将促使我们全体党员干部努力奋斗。为家乡的发展建设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我们的党旗增光添彩。

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这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并获得了世界的声誉。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一、课程回述

1.诵读课文,细读文本

在教学《归园田居》时,特级教师赵谦翔在整节课中多次让学生朗读文本,但每次都有不同的目标。课堂伊始,赵老师没有范读,也没有任何提示,而是让学生直接读课件上的诗句,在听完后指出学生读错的两个字“荫”和“拙”,作简单解释后,提醒学生注意每句最末的一个字,因为这是整首诗的韵脚。然后让学生再读,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诗歌的音乐美。接着有序开展“粗识田园白描”“赏析归田之志”“细品田园情趣”“深味卒章喟叹”等环节,引导生学细读、研读文本,逐层分析陶渊明归隐之志的背后所蕴藏的情感美和哲理美。

2.创设情景,理解课文

赵老师利用自己过硬的教学能力和娴熟的教学技巧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领着学生一步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文本的天地里翱翔。在课堂上讲到“羁鸟恋旧林”中的“羁”字时,赵老师先让学生猜这个字的意思,再解释说这个字上边一个“网”,下边左边一个“革”是皮革,右边是“马”,本意是“马笼头”,这里是“束缚”之意,并延伸到“羁绊”一词的意义。简简单单几句话,不仅使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一个很抽象的词,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之中。

然后赵老师提出了“你也喜欢这样的田园生活吗?为什么?”的问题,很多学生对回答是不喜欢,赵老师顺势就让学生说说不喜欢的理由,耐心听完学生的“不够热闹”“太枯燥”等理由后,赵老师一针见血,将其理由归纳为“缺少精神上的刺激和物质上的可乐”,让那些学生在大家的笑声中明白了自己认识的肤浅。

3.对话文本,升华理解

在“赏析归田之志”这一教学环节中,赵老师适时插入关于陶渊明的资料介绍,引导学生在充分的讨论中分析陶渊明在“出仕”与“退隐”之间进行了反复激烈的思想斗争,从而进一步明确陶渊明对本真的强烈追求,使学生顺利进入和文本的对话之中,展开对陶渊明内心世界的体验之旅。

赵老师在课的结尾开展了“一言心得”这个活动,给出了两个选题:(1)陶渊明与我何干?(2)陶渊明与我同行。采用匿名法以便学生畅所欲言。赵老师在点评后总结出陶渊明的“人性之

光”:“拒绝沉迷物欲,坚守精神;拒绝摧眉折腰,坚守节操;拒绝随波逐流,坚守本性。”接着回到物质富裕但精神极度缺乏的社会现实,引用孟子和胡适的话发出号召:请智者与陶渊明同行!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的特色。

2.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背诵全诗,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规律。

3.理解并体会陶渊明厌弃官场、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通过重音、语速、语调等手段,理解文章的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文章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法、导学法

教学思路:

第一环节:展示学习目标,课题概述

1.新课导入:

(出示幻灯)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的特色。

(2)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背诵全诗,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规律。

2.出示一幅对联,内容是写的那位文人?

突出一篇文,配享此山,当日成功,应推桃源渔父;

耻为五斗米,臣事异姓,先生晚节,合谥禾黍顽民。

学生明确:陶渊明

导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陶渊明的文、诗,用一句话概括你心中的陶渊明。

明确:初中学过《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他是一位田园诗人。他义无反顾地脱离了官场,将生命的最后二十年完完全全交付给田园,从而,赢得了隐逸诗人之宗的美誉,也使田园诗的诞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3.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朗读,教师点拨、解疑释惑。

(1)诵读,要求注意读音、节奏、感情、手法。

①指出同学朗读中有错误的地方。

如“荫”读yìn去声,“拙”读zhuō一声,如成语“弄巧成拙”

②请结合语义自然地划分诗歌的节奏。

明确:本单元四言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二拍,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三(二二一或二一二),再读前几句,体会节奏,说明理由。

③此诗作于诗人辞官归隐之后,找出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心情)的诗句,谈谈体现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该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黑暗污浊的官场比作“尘网”,诗人在此失去了自由和快乐,人格和尊严等,表达了对官场的憎恶和厌弃。

④三十有的说是十三,用的什么手法?

明确:夸张,表悔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该句也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沉陷于官场的自己比作羁鸟,将田园比作是旧林和故渊,这样充满怀旧依恋意味的词语,突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眷恋、向往和喜爱。恋,动词表感情,如艾青“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思,读时声音略作延长。“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摆脱官场,重归自然的一种轻松和喜悦。

(2)分析诗中景物描写内容。

除了以包含比喻的自我剖析式的语句表达之外,诗人也通过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情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物描写的诗句中,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美,美在何处?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一句,农家小院,房前屋后,绿树掩映,树影婆娑又不乏明媚,生机盎然的农家小院落。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句,不是荒村孤居,顿感温暖,炊烟袅袅,缓慢飘升,给人宁静、安详之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不仅不给人以嘈杂之感,在狗吠和鸡鸣之声的映衬下,更显田园乡村生活的自然、宁静、和谐,而且还多了一份农家生活气息。

在陶渊明的笔下,一幅自然、清新、恬静、美好的田园画卷呈现出来,这景的背后,何尝不是一种情,一种对田园的爱与讴歌?

总之,全文主要有两种情感:对官场的厌弃(“尘网”、“樊笼”等比喻手法),对回归自然的喜爱(情景交融的手法)。后者是全文的总基调。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找同学读课文,四人一组,边讨论边读:要求在把握文章总基调的前提下,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语速和语调,读出自己的理解和特色。

①学生边读边点评:

第一组:少无/适俗/韵,221拍,要会归纳总结诵读规律。

第二组:认为读的好的是“依依墟里烟”,读出了炊烟向上飘升的感觉,环境中除了朦胧、宁静外的风和日丽。

第六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语速过快不好。

②根据分析、理解,来齐背全诗。

③学生归纳总结诵读、记忆规律。

第三环节:研究性学习

出示学生初中学过的作者诗《饮酒》,请同学根据前面分析的诵读规律,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出与初中不同的情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组与组竞赛各自从读音、节奏、感情、手法等角度分析全诗。

明确: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

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
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本节课在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请大家注意体会并把握体现作者感情地词语,如动词和修饰限定性的词语,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来。

课后作业:自创五言写景诗,诵读交流。

附: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情诗之核

景情之媒

思路解说:

一、教学意图

在初中熟悉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诵读方法的总结,结合重点语词,把握感情;
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通过重音、语调、语速的把握,达到深入理解文章情感的目的。

进一步通过文本理解并体会陶渊明厌弃官场、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情怀。了解陶渊明田园诗的特色,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背诵全诗,并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规律。

二、文本解读

本诗是五言诗的开始,对于积累五言诗的相关常识有重要引领意义。五言诗作为从四言古诗到近体诗的中间过渡,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巩固旧知和向新知过渡。

课堂的几个环节清晰流畅,呈递进层次。很好的贯彻了“以读促解”思想,通过熟读、研读、研透、读出经典的过程,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境界。体现了新课程要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让自主合作探究的行为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导演,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尤其是朗读安排的层次性节奏感特别好,既注重了朗读技巧的引导,读出了诗歌的韵律美,又能够将诗歌鉴赏的方法如意象、意境、炼字、修辞、情感分析穿插其间,40分钟的时间安排也恰到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学生诵读,学生的诵读感觉随着对诗歌的理解加深而渐入佳境,这种阅读教学法比较适合诗歌单元的教学。

课后反思:

作者的解读缺乏个性化,作者诗歌创作的风格“读”中解读欠火候,深层挖掘稍有欠缺。

诗歌阅读教学如何走出模式化的困境?“读”是否适合每一个学生和老师?怎样让“读”的效率更高?这些问题有待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探究。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一中。

新课改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体现这一理念,不少教师一堂课下来基本都是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师不引导,不讲解,因而课堂成了放羊式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收获甚微。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课堂以学生的学习为主,那教师哪儿去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怎么进行组织和引导?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设计好要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去讨论。

对每一课或每篇课文设计一两个精当的问题供学生探究讨论,就是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它可以起到引领学生深入文章内部,充分投取文章的养分的作用。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还可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求解问题的欲望。

一 从文章标题入手设计问题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教学,我就从文题人手设计了一个提挈全文的问题:你从题目中读到了什么?是谁采芙蓉,要送给谁?围绕这一问题,师生探讨出荚蓉的象征意义,设问的修辞以及诗歌的主旨。

二 从分析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问题

《小狗包弟》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作者巴金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而产生的警醒人心的力量。所以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没有像以往那样进行字词、段落、写法诸如此类的分析,而是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在文革动乱中怎样处置小狗包弟?学生联系到了文章开头“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以及小狗的来历、特点,达成共识,那就是“文革”那非人年代给狗以及善良的人民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灾难。通过讨论,引导了学生透彻把握全篇的思想内容,并使学生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提升和感情上的熏陶。

三 从关键词、关键句入手设计问题

曹操的《短歌行》里“忧”字出现了多次,我就从这个字上进行突破,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从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

《归园田居》的教学,我围绕一个“归”字,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陶渊明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通过对关键词的讨论,学生深入研读诗句,体会作者在诗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四 从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脉络入手设计问题

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包含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等“前驱者爱的大纛”,也包含对反动统治者和帮凶等“摧残者的憎的丰碑”,文章叙议结合,夹叙夹议,学生觉得人物和条理很乱,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文章是为了记念刘和珍的,那么她一定有很多特异的事迹,请找出来。这个问题有助于学生很快理清哪些段落是记叙性质的,哪些段落是抒情议论性质的,

为下面学生分析刘和珍的形象以及其他的人物形象打下了基础。

五 从文章中的矛盾点入手设计问题

比如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我抓住文章中的矛盾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是一篇获过美国普策利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可报道的标题却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到底有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又在文章中发现了很多“有”和“没有”的矛盾,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等语句,他们就这些矛盾的语句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六 从文体特点入手设计问题

比如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时,我设计的问题都紧紧围绕新闻作品的文体特征,以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如:找出新闻中的六要素,找出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等。

总的来说,不管设计什么样的问题,都应紧扣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同时,更应以本班学生的学情为依据,找准切入点,控制好难易度,最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认知点,才能更好的激活课堂,只有这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更深入,教学才可能更高效。

歌——中国的文化瑰宝,以它精炼的语言,书写了无数脍炙人口,流传不衰的经典,在文学史上无时不放射着它的独特魅力。独特的体裁,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无不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倾倒。也正因为这一点,诗歌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打开教材就可以看出,高中语文第一册就在六个单元中安排了一个单元的现代新诗。第三册前两个单元都是古典诗歌,时间跨度从先秦文学一直涉及到现当代文学。在高考中语文试卷从来都少不了诗歌赏析这一板块。诗歌分量的加大,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肩上的责任也更加重了。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读诗,还要学会品诗“读”与“品”是搞好诗歌阅读教学的关键。

朗读作为一种读书方法,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周礼·春官·大司乐》有“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的说法,其中的“讽、诵”就跟朗读有关,故郑玄注云:“倍(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育。”朗读符合汉语学习的规律,历史经验早已证明朗读是学好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而诗歌最易于朗读,它是因情而生,为歌而唱的。诗歌也最需要朗读,在读中才能感知它的美,它的真。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一语道明朗读的真谛:“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心里活起来。”因此,让学生学会朗读,是教会他们与诗歌进行一种高品质的对话,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那么该如何读呢?我认为朗读可分为正确朗读、流利朗读和情感朗读这三个梯度进行。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歌,首先要求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能一字不错地朗读。接着我们就可以采

取教师范读或录音朗读,让学生认真听并做好节奏记号,以进行模拟读。在不断的模拟中学生对诗歌也会获得初步的感知。之后,再让学生跟着录音轻声读,逐渐纠正自己模拟当中的一些缺陷,与此同时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就会在跟读当中有所提高。最后就是进行情感朗读,在进行这一环节时,我们可以采用分组或比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学生朗读时,教师一方面要给予肯定,一方面也要指出不足之处,这样,下一个学生朗读的时候就会注意。由此,在不断尝试的情感朗读当中,读的和没读的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把握都会取得进步。有些老师认为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简直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也会从中受益匪浅。

品诗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大难点。每次考试,诗歌赏析都抓不住点,觉得无话可说。因此在平常的教学当中,我们必须以激发学生思维为主,教师从旁指导。在把诗读透的基础上好好地品诗。潜移默化中慢慢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我认为教学生品诗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题眼着手:理解诗的内容

诗的题目是诗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形象地说它相当于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所谓“眉目传情”,就是告诉我们可以从标题当中找到隐含的信息,进而帮助我们去理解全诗。在标题中我们最关键的是找出“题眼”。找到题眼,在理解诗的内容上会有很大的帮助。前不久上了一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就采取这一方法。进行简单的诗人简介之后,板书标题,请同学们找出“题眼”,全班异口同声——“归”字。紧接着,就让同学们从“归”字着眼提出一些疑问。这一下子就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七嘴八舌的像炸开了锅,归结起来,一共五个问题:谁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而归?归去如何?这几个问题把整首诗的内容都包含了进去,此刻不能不惊讶于这些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整节课的任务也就明了了,就是跟他们一起来解决这几个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先让他们从诗中找出答案,用原诗句回答,再分析诗人的感情。这样一个个地解决,在理解了诗的内容的同时陶渊明的思想感情同学们也把握得比较清楚。在此基础上,本诗主旨的挖掘也就容易多了。

从题眼入手,应该算是最直接,最简易的一种方法,然而并不适用于所有诗歌。但这同样也就教会了学生一种品析诗歌的方法。

二、从比较着手:拓宽学生思路

反映类似内容的诗歌在教材中就有很多。如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关于牛郎织女的诗有两首——《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和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两首内容相同,但主题不同,《迢迢牵牛星》虽表达了一种离愁别恨,但最重要的是它的现实意义。而《鹊桥仙》表达的只是对于忠贞爱情的赞美。因《迢》中写的是牛郎织女相见而不得相会,因此我放在前面讲解。“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爱情的美好祝愿,然而“恐是仙家好别离,帮教迢递作佳期”,当大家看到美好月夜,盈盈河汉旁,织女含情脉脉注视着对岸日思夜想的牛郎而不得执手相看泪眼时,悲伤之情油然而生,而更多的却是遗憾和同情。泰戈尔说过: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此刻的牛郎织女正是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那么怎样才能给这对有情人一个安慰呢?此时我就引出秦观的《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日思夜想的人儿,终于在这一天鹊桥相逢,梦中无数次的相会在这一刻化为真实。然而相见难,别亦难,“忍顾鹊桥归路”。词在这里又转为伤感基调,然而紧接着词人给了读者一个惊喜,也给了即将分别的牛郎织女一个安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两首诗比较起来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并拓宽思路,另一方面也教会他们以后在赏析诗歌的时候联系以前学过的一些有关诗歌来进行帮助理解。

三、从意象着手:把握诗的情感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
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诗人的高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感知诗人的情感,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以解读意象为突破口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上李清照的《一剪梅》的时候,我就抓住意象为突破口让学生发挥想象,创设意境,从而感知词人的愁怀。比如:“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首先同学们能很快找出这几句当中的意象并创设意境。象由意生,接着我就让他们来着重分析两个意象——云中回雁和西楼满月。鸿雁——传递幸福的使者,李清照独上西楼,望云中回雁,当然希望鸿雁能传递来好的消息。然而“云中谁寄锦书来?”让同学们明白鸿雁虽来,但只是路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至此李清照盼书而未至的感情就可感一二了。满月,向来都是团圆幸福的象征。夜阑人静,正是思念正浓之时,独上西楼,抬头仰望,一轮满月,怎不扰乱李清照的心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清照月满而人未满的哀愁也就轻而易举为同学们认识。有了词上片的把握,下片当中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秋日别愁也被同学们理解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从意象着手,把握诗的情感不失为品诗的有效方法。

诚然,诗歌的教学除了以朗读为主,品析为点之外,在教学中,还应充分运用教学技巧,通过精湛的教学艺术去鼓励学生,去激发学生研读诗歌的兴趣,帮助学生悟到品诗乐在其中。这样,学生有读的兴趣,教者有引导的方法,那么学生要学会品读诗歌就将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了。

江晓慧,湖北阳新实验中学教师。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你的诗句流传了千年,依旧带着清新的味道,依旧发出清脆的声音,依旧萦绕在我们的心头。我拉近千年的距离,仔细地读你,纵使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院中的菊花

你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归去来兮辞》里写道“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还听说过“陶公咏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你为何对菊花如此钟情?是因为菊花在萧瑟的秋风中傲然怒放、凌霜盛开正好与你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品格一致?还是因为“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总之,提到菊花就会想到你,提起你也会想到菊花。你似乎已和菊花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了。我每每读到“采菊东篱下”,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幅画: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老人,留着一缕随风飘逸的青须,依靠在篱下,时而低头赏菊,时而仰望南山。

——读你院中的菊花,我回味无穷。

读你梦中的桃花源

桃花林里“落英缤纷”,白的如寒冬的新雪,粉的如绽放的杜鹃。林边是潺潺的流水,水的尽头便是山。山中有个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读你梦中的桃花源,不经意自己似乎走进了桃花源。我不由得赞叹你的妙笔,竟生出这样美丽的世外桃源。

读你梦中的桃花源,尽管是个梦,却不仅蕴含了你对美丽的桃花源的向往,更寄托了你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和平共处的和谐社会的向往。它不仅仅是你的梦,它是所有劳动人民的梦,虽然它难以实现,但它鼓舞了多少人为之奋斗;
它不仅仅是东晋时期的梦,它也是21世纪的梦,人类是不会停止对美好家园的建设和对和谐社会追求的脚步的;
它不仅仅是中国的梦,它是世界的梦,有人在的地方就必定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读你梦中的桃花源,我醉在其中。

读你这个人

从江州祭酒到荆州刺史,从镇军参军到建威参军,最后从彭泽县令到彻底的辞官归隐,你五次出仕又四次归隐,最后终隐而不仕。敢问你为何在官场与田园间徘徊?读了“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读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才明白:原来你本怀着昭昭可见的济世之志和一片赤子报国之心,可惜官场上的黑暗、腐朽,让你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理想,恋起了田园。你在出仕和归隐的矛盾中度过了13年,最后终于看破了一切,授印去职,负锄躬耕。

有人说你是在逃避,逃避一个以你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的罪恶的社会。我真为酒泉下的你愤愤不平。在那样一个政治黑暗、官场污浊、屠刀乱舞的社会,除了退隐难道还有别的出路?就算这是逃避,我认为也是值得的。因为那使你留下了更多精彩的诗句和宝贵的精神,并且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你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把你引为知己:“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白居易曾探访过你的故居,写下“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 来颂扬你的人格„„

——读你这样一个人,我高山仰止。

„„

陶渊明啊,你还有多少诗文等着我们去读?我们读来读去,竟还是读不完。真可谓: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迪士尼读后感

隐形翅膀读后感(共4篇)

《化身博士》读后感

成功人士读后感

狼牙五壮士读后感

推荐访问:隐士 读后感

热门排行

正念读后感

《正念禅修》读后感一直忙碌着,忙着工作,忙着家务,忙着干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惟独没有给自己的心灵留点时

读后感比赛

第十八届世界杯2006年正式我上初三的时候我边准备中考边时刻留意着世界杯的开幕式,那时候对我来说时间

党史必修课读后感15篇

党史必修课读后感15篇党史必修课读后感篇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党员

檀香刑读后感

《檀香刑》读后感卢静去年下半年,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来,趁着“莫言热”我拜读了先生的《檀

读后感图画

带你游走在经典图画书间我读《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今天能够跟大家在一起交流我的读书心得,我感到很荣幸,感

反对自由主义读后感

反对自由主义读后感《反对自由主义》读后感《反对自由主义》读后感《反对自由主义》是*1937年9月写下

三年级作文读后感300字

三年级作文读后感导读:三年级作文读后感(一)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山沟里的孩子们刻苦学习、不怕艰苦

黄鹤楼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黄鹤楼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黄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

《丰子恺散文集》读后感暑假里,我读了《丰子恺散文集》,感觉他写的文章确确实实如同丰老说的一样:“丧失

女人泉读后感

女人泉和男人泉时间:2013-12-0615:18:11来源:编辑:从前,有个英俊不凡的王子叫麦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