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夭读后感
她的身世,成为市井无数人流言蜚语的话题,她充满青春气息的美丽,在他人眼里,被认为是刺眼的不安分的象征。一个上海弄堂里的异数少女,却出人意料地走出了一条艰难却纯净的人生道路,以泼辣而旺盛的生命力顽强地“灼灼其华”。——《桃之夭夭》
在浮躁喧嚣的大都市,慢节奏的生活被取而代之,渐渐迷失了本心。在王安忆几近细碎繁琐的写实手法下,将上海弄堂中的小市民生活刻画得生动细致,展现了女性生命力的坚韧顽强,就如石缝中屹立的小草,蓄力、隐忍、迸发、伸展,无不显露了坚韧之美,闪耀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光芒。郁晓秋在生活的不如意中依旧保持着一颗善良、纯真之心,是沙子中耀眼的金子,在时代的长河中脱颖而出。
一、狂风暴雨
郁晓秋从小在无爱的环境中成长,她是一个不被公认且受尽流言的私生女。在她艰难的人生道路中,饱受精神的摧残,带着孤寂的枷锁,做着一个人的战斗。她的母亲笑明明将她视作人生的污点,郁晓秋的存在时时刻刻提醒着她那段无法遮掩的风流史,那段传奇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她将射向她的“冷箭”全部转嫁给了她的亲生女儿,她将丈夫的背叛,生活的艰辛全部宣泄在没有成年的郁晓秋的身上,成日对她没有好脸色,有时甚至拳脚相加。哥哥姐姐对她也冷若冰霜,在这样的家庭,她孤立无援,内心的痛苦无人倾诉。
郁晓秋成为上海弄堂里的异数少女是传统世俗观念的结果。她私生女的身份,注定要背负着永远难以摆脱的骂名与耻辱。当她还只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时,一旦在街上出现便立即引起街坊邻居的窃窃私语;
即使拿生命冒险来赢得女孩的友情,却依旧逃脱不了失败的收场,世态炎凉已在郁晓秋的心头萌芽;
她再纯真,再善良,在别人眼里,却始终是“祸水”一个仿佛约定俗成的, 丝毫不容她分辩,在参加少体校宣传队的时候,她甘愿为大家做奴仆,却因为早熟的体态以及带有媚态的眼睛,被冠上“猫眼”“S”的绰号,这样的暧昧极具杀伤性,葬送了郁晓秋一生的幸福。何伟民与郁晓秋之间从深厚的友情变为纯洁的爱情,却遭到了传统世俗观念的“封杀”,“介意”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反应,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无疾而终。
郁晓秋在舆论的压迫下,还要背负着名义上的父亲留给她的政治偏见。中学时期,她在腰鼓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名字却没有进入收编名单之列;
在建国二十周年大庆筹划的盛大游行,她条件符合却和几个有不良记录的学生一起被取消参加资格;
上山下乡期间,被“流放“于边远地区。郁晓秋无疑是政治斗争下的牺牲品。
郁晓秋成长道路上的狂风暴雨,现实的骨感,成就了华丽的蜕变。
二、灼灼其华
在家人面前,郁晓秋保持着以德报怨的态度,母亲的打骂、保姆的报复、姐姐的冷漠、哥哥的暴力,没有使她对生活失去希望,反而爆发出对生活深沉的爱。比如:“保姆给她梳头时,扯痛她的头皮”,“晓得到了人的手里,就由不得自己”,对生活中的真谛理解得深入透彻,产生一种安之若素的豁达情怀。“妹妹为挣得姐姐的欢心,极尽小心,承揽下铺床扫地的杂物,姐姐的衣服亦是由她洗,她并无怨言”,为这个家尽心尽力,在姐姐生病的时候,用她一如既往的热情融化了姐妹间的冷漠。姐姐因难产去世后,孩子和二老都成了她肩上的责任,甚至不惜牺牲个人,接替姐姐的位置。“被腰鼓队莫名的踢出,知道是因为家庭的情况,所以不要她”,她并未深究,只要她的努力,她的付出无愧于天地,她就已经心满意足。在郁晓秋的生命历史上给她打击最重的莫过于恋人何民伟对她的情感背叛。尽管如此,在彻底摊牌时,她也没有难为对方,更没有以发生性关系为杀手锏来威胁曾经相爱的人。郁晓秋的性格就是在这样粗暴的生活中磨砺而来,迸发出勃勃的生命力就源于逆境的推波助澜,也是经历了种种苦难才造就了现在的郁晓秋,能干、坚韧、智慧。
在世态炎凉的社会,郁晓秋渴望友情,渴望亲情,懂得自尊和自持。弄堂里的孩子跟着她学艺,“她身轻如燕、姿态矫健、纵横弄堂,在逼仄的空地上做出了惊人的花样。大家贴紧墙根,为她喝彩,她的那点小小的荣誉心啊,涨得满满的。”这样一个不矫造的孩子,快乐、虚荣,全是热情澎湃地流淌着,快乐已将她小小的心灵都装满了,一切痛苦排除在外。在那高高的狭窄的天桥上,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去换取同伴真诚的友情。她渴望家庭的温馨。尽管母亲如此虐待她,但每次打完她之后,她还是依偎在母亲身边“她只能触到一点点母亲的衣角,那丝绸的凉和滑,也让她觉着好过”。她的心田就像一片荒芜的原野,亟需甘霖的滋润。她和何伟民之间真诚的爱情,没有一星一点的世俗功利的思考和算计,他们爱得纯粹,爱得痴情,即便后来何民伟背叛了她,她也经常缅怀他曾给过她的友爱与真诚。她的姐夫刚开始沉浸于姐姐的过世中,不能接受郁晓秋的进门,随着日积月累的相处,两人都敞开了心扉,走入幸福的大门。真情终究会战胜冷漠的人际关系,一颗渴望真诚的心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她可以承受苦难的煎熬,但绝不能接受别人的侮辱。在宣传队时,有一个男生要给她起绰号,郁晓秋当即扑上去,照脸就是一个耳光,以实际行动捍卫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她的自尊正是她的强悍之处,是生命的元气所在。
粗暴的生活面前,郁晓秋呈现出的豁达和释然。在征服苦难的过程了领悟生活的智慧,形成了一种宠辱不惊的平和心态,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泰然。郁晓秋坚韧的生命力源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享受,冲破一切阻碍和束缚的斗志和彰显自我,渴望自由的热情。
三、耐人寻味
《桃之夭夭》尽管作家对郁晓秋这个被侮辱、被损害者表示由衷的怜悯与同情,但是更多地却是以平视的眼光,对郁晓秋混沌中所含有的单纯与善良,对其顺其自然的乐观与随意,都表示理解与欣赏。对其生命力的自由与强悍,则表示由衷的欣赏与赞美。因而,在王安忆的小说中,郁晓秋是一位富有生命与激情的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在对她的描写中,我们揣测应该是深含着作家的生命体验,不仅有难以忘怀的插队生活的经验,更有着作家对青春已逝的伤感与祭奠。
桃之夭夭读后感
当代作家王安忆的作品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长恨歌》了,然而我却更喜欢她的长篇小说《桃之夭夭》。书名使我很容易地联想到了《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来,我被书中那个温暖坚强的女子感动了。
全书共分五章,每一章都引用了一句古诗,如“梨花一枝春带雨”“新剥珍珠豆蔻仁”读起来颇有安意如的感觉。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生命形式宛如桃花的女子郁晓秋从出生、成长、恋爱到中年不顾周围冷眼,像野草一样用旺盛的生命力顽强地灼灼其华。
先说她的母亲,全书用了一章来介绍,她是一个滑稽演员,嫁给了那个梨花影中的清秀少年郁子涵。由于好吃引起的挪用公款,郁子涵被判刑了十年,两人离婚。半年之后招人非议地生下了私生女儿郁晓秋。
在家里,母亲对她非打则骂,同父异母的哥姐对她特别冷淡。因为身体发育早,很小就凸现出女人的味道,加上身世离奇,很多男孩子给他起外号“猫眼”“西施”。在学校的时候,男生呢,明明受了她吸引,因为世俗偏见却要做得像鄙夷她;
女生呢,想做她那样做不成,就改成不屑为伍。她那充满青春气息的美丽和刺眼的“不安分”引来了周围人的排斥。
文革期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她被下放到农村,在一群哭得东倒西歪的女生中间,只有她不哭。在这时,她也遇到了懂她欣赏她的何民伟。回城之后,她的爱情并不顺利,一系列的阻挠,何民伟的变心以及听信那些身世和风骚传言,然后就分手了。在这样的感情变故里,我们感受到的是她的失落,而不是绝望。
哥哥入狱,姐姐难产,母亲精神也垮了下来,婴儿需要照顾,这个家也依赖她。她每一步都那么踏实,带给人灼灼的温暖。后来家里安排她嫁给姐夫,从没有爱情基础到相濡以沫,那是怎样一条艰难而又纯净的人生道路啊!
就像小说结尾写的那样:“就像花,尽力绽开后,花瓣落下,结成果子。外部平息了灿烂的景象,流于平常,内部则在充满,充满,充满,再以种另外的肉眼不可见的形式,向外散布,惠及她的周围。”这不正是《诗经》中所赞扬的“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吗?我想这大概也是王安忆给小说命名《桃之夭夭》的原因吧。小说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独特、坚强的女子形象,虽然她从小就没目睹过什么幸福,但是这并不妨碍她欢欢喜喜地长大,不管出身如何,周围怎样,她总能活出自己的样子来。喜欢这样一个女子,面对命运可悲的安排,坦然的生活下去,也许这便是生命真正意义上的“灼灼其华”了吧。王安忆优美的文字带来温暖的同时,也带给人以力量。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遇)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思)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悦)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幻想)
静女
《诗经 ·邶(bèi)风》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yú)。爱而不见,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óng)管。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女(rǔ)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fēi)女(rǔ)之为美,美人之贻。
文雅的姑娘真美丽,她约我到城边的角落里。却故意躲藏起来,惹我挠头又徘徊。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彤管红红的发出闪闪的亮光,让人越看越喜爱。牧场归来送我荑草,荑草美得真出奇。不是荑草真的美,(而是)美人送我含爱意。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氓
《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卜,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嫁妆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凶恶起来。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3]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 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 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 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 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 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 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九月里妇女把衣授。十一月北风哗哗响,十二月寒气冷飕飕。粗布衣裳都没有,残冬腊月怎能熬到头?正月里修好锄和耙,二月里举足到田头。老婆孩子莫忘记,晌午送饭村南头。监工的田官乐悠悠。七月里大火星儿向西流,九月里妇女把衣授。三春太阳暖洋洋,黄莺儿欢唱在枝头。沿着小路向前走,采下了片片桑叶嫩又柔。春天太阳升起慢悠悠,采蒿人多似水流。姑娘不禁暗悲愁,怕公子把人抢了走。
五月里蚱蜢齐鸣两腿抖,六月里蝈蝈双翅颤悠悠。七月里蟋蟀鸣郊野,八月里它在檐下唱不休。九月里它怕冷躲门后,十月里它藏到床下不再走。家家清除垃圾熏老鼠,堵起北窗塞紧门缝防风透。干完关照妻和子:不久新年逢岁首。进入屋里歇个够。四月里草药远志穗儿抽,五月里知了声声叫不休。八月里家家户户庆丰收,十月里纷纷黄叶坠枝头。十一月里打狗獾,猎得狐狸取下皮,为那公子做轻裘。十二月农闲人欢聚,继续练武耍戈矛。留下小猪自家吃,大猪公家去享受。
五月里蚱蜢齐鸣两腿抖,六月里蝈蝈双翅颤悠悠。七月里蟋蟀鸣郊野,八月里它在檐下唱不休。九月里它怕冷躲门后,十月里它藏到床下不再走。家家清除垃圾熏老鼠,堵起北窗塞紧门缝防风透。干完关照妻和子:不久新年逢岁首。进入屋里歇个够。
六月里野李葡萄尝尝鲜,七月里烹煮葵菜烧大豆。八月里齐把枣子打,十月里又将稻谷收。新米新谷酿春酒,好给老爷去做寿。七月里好瓜吃在口,八月里葫芦摘在手,九月里苎麻种子留。多采苦菜多砍柴,养活自己忙不够。
九月里筑好打谷场,十月里喜把庄稼收。小米高粱和谷子,粟麻小麦加大豆。唉呀我们种田人,庄稼活儿没尽头,又为公家宫室修。白天野外割茅草,夜里搓绳忙不休。急忙上房盖屋顶,春要播种到田畴。腊月里凿冰咚咚响,正月里藏进冰窖冷飕飕。二月里取出冰块行祭礼,韭菜羔羊供案头。九月霜降天气爽,十月里清扫场地把谷收。满斟美酒敬客人,宰杀羔羊争献酬。登上公堂同聚会,牛角杯儿举过头。高声齐祝万年寿!
《周南·桃夭》教案
一、说课: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周南·桃夭》。《周南·桃夭》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赋、比、兴的表现形式以及重章叠句、反复叹咏等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品味与赏析诗歌的语言美及其丰富的意境。
作为最基本的语文知识,高二的学生对《诗经》及其基本常识已有一定的印象。但因为创作年代过于久远,可能很多学生会对阅读和欣赏《诗经》抱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因此,我选择了这篇简朴可爱的《周南·桃夭》为教学内容来突破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即“引导学生理解辨析比、兴的表现形式和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及其意境美”。基于以上目标定位,我把本课的教学方法设定为美读吟诵法、提问讲解法和研读讨论法。授课时间为一课时。
以上是我的说课。下面,开始上课。
二、组织教学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三、上课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开始我们的《诗经》之旅。在正式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紧张吗?别担心,老师考的都是《诗经》的基本知识。准备好了吗?
开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有诗350篇。全书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作品。《诗经》作品的来源有献诗、采诗、删诗等几种说法。《诗经》的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指国风(也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它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风的价值最高。
同学们回答得真棒!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那老师再问一下大家,你们觉得《诗经》难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再问为什么?同学们说的不错,因为时隔久远,学习《诗经》的确要通过看注释、查词典来解决字词问题。从这一点来看,《诗经》还是有点晦涩的。然而,如果我们抛掉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真正走进《诗经》的世界,你又会发现《诗经》其实很亲切。
就像女作家安意如所说的:“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声的遗落在另一个时代。„„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这份无邪的记忆流转千年,依然让人惦念和偏爱。
下面让我们一起重温前世的记忆,一起去寻找被我们遗落在另一个时代的歌谣,一起走进《周南·桃夭》。
俗话说“诗非读而不能品也”,要想品味一首诗,须得先读。老师先给大家范读一遍,同学们要注意听字词的读音以及诗的情感。好,现在请大家齐读一遍,“桃夭,起——”(生齐读)
读得不错。看来,美的东西总是容易让人接受。接下来,咱们试着理解一下这首诗。请大家对照注释,思考一下这首诗讲的是什么?
先来看第一节的注释。“夭夭”、“灼灼”是什么意思?那么我刚才从注释中可以理解到,夭夭是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灼灼是表示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可以怎样翻译呢?(生:桃花朵朵在枝头含苞怒放,美丽的桃花朵朵都鲜艳如火。)嗯,这一句写了美丽的桃花。【板书:花(美)】再来看后面这句。
“之子于归”的意思就是有位女子要出嫁。有时我们会在某些人家的门楣上,
看到 “之子于归”的横批。这就表示这户人家有女儿出嫁了。“之子于归”最早就出自《桃夭》。因为古时侯认为夫家才是女子的归宿,所以他们会用“归”来表示出嫁。
那“宜其室家”又如何解释呢?先看“宜”,是指和顺、亲善,那宜在这里就是指对她的丈夫或夫家亲善,也就是夫妻和睦的意思【板书:夫妻和睦】
好。那么老师已经带领大家理解了第一节,现在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来自行理解第
二、三节。等会我们请同学起来发言。(同学阅读、讨论)
**,你来给大家说说第二小节怎么翻译。(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的引导)很好,请坐。这里说到了美丽的桃花结了果【板书:果】,就像美丽的新娘做了娘。这意思和我们常对新婚夫妇祝愿的“早生贵子”差不多。【板书:(生子)】后面一句,则和上一节一样,希望女子出嫁后能和善夫家。【板书:和善夫家】 最后一节,**,谁来翻译一下。(根据学生回答适当引导)嗯。翻译不错请坐。红花还需绿叶衬,过日子得有大家帮。古人一般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生活,同一姓氏的族人,住在一个村落里,大家互相帮扶。所以,这里的叶【板书:叶】象征着“收族”【板书:(收族)】,也就是团结族人的意思,和后面的“宜其家人”是一样的。【板书:和善族人】
诗歌的大概意思,我们已经基本明确了。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是做什么用的?或者说,这首诗该在什么时候唱?(生:祝贺女子出嫁的时候。)对,这是一首贺嫁诗。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我们古人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是要引用《诗经》里的诗来言情明志的。那么,如果适逢人家嫁女,吟一首《桃夭》就再合适不过了。
新的问题又来了。既然贺嫁,为什么不直接说,干吗要先写桃花、桃子、桃叶,然后才表达对女子的希望和祝愿呢?(生:这是诗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什么表现形式?老师听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到底是比还是兴呢?(生:比兴都有)聪明!这里,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下关于比兴的文学常识。“兴”又称 “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打比方。比、兴手法常常交替使用,有“比而兴也”,也有“兴而比也”。当一句诗中的句子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
是兴。
好,现在思考第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看一看,三节诗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根据学生回答适当引导)嗯,观察的很准确。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重章叠句。这是《诗经》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例子吗?(《蒹葭》、《关雎》)不错,这些都是很经典的篇目。那么,这种重章叠句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增强诗歌的音乐感,更充分的抒发情感。)是的。最初,诗是用来唱的,所以我们今天读《诗经》会觉得里面的诗具有很强音乐感。重章叠句就像我们音乐里的变奏,回环往复,易于抒情。《诗经》可以说是咱们中国文学的源头,后世的很多文学创作里都可以看到《诗经》的影子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其实,不仅是重章叠句,还有赋、比、兴、叠词、押韵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都被我们传承了下来。这似乎可以被称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了。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学好《诗经》,传承民族文化是我们必须担负的责任。
好,回到这首诗的学习中来。大家讨论一下,看看本诗有什么艺术成就?(根据学生回答适当引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所表现的不是简单的漂亮。那种桃花般的美丽是最难以名状的,多一分就是艳俗,少一分又显得平淡。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却把新婚女子形容得恰如其分,给人一种照眼欲明的感觉。于是,有许多人虽然不知道这首诗,但都会知道或听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曾学过一首很经典的用桃花来喻人的诗。(人面桃花相映红)对,是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还有别的见解吗?(这首诗写美貌只有一句,倒是“宜室”、“宜家”被反复提到。这是不是说女子的品德更为重要呢。)这首贺嫁诗,不像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室”、“宜家”,希望女子温顺、和善。这表现了人们对女子的要求:德行与美貌兼备。所以,好的女子应该内外兼修。
还有吗?(这首诗,很有情境感。读着它,我们似乎就会想象出那种亲人们欢聚一堂,装扮新娘,殷殷叮嘱,送出祝福的场面。)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意境深厚。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
洋、让人快乐的气氛扑面而来。“嫩嫩的桃枝鲜艳的花。美丽的姑娘要出嫁,把欢乐和美满带到婆家。”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两千多年前处于战乱时代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和美满家庭的追求。
这首诗读到这儿,才算真的读懂了。我们终于穿越了岁月的河流,走进了《桃夭》的意境。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片文字,我们似乎来到了周南那热闹的出阁宴上,看到了桃花般美丽的新娘,听到了那殷殷的叮嘱和美好的祝福,喜悦和感动,如温暖的泉水,汩汩地流到了我们的心间。
现在,让我们用动情的吟诵,一起向这位新娘送上跨越千年的祝福吧! 生读完之后,同学们你们是否能感受到这首诗里包含的那种幸福美满的气氛呢?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好的理解了这首诗,那么我们今天的作业是:把《桃夭》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散文或散文诗。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Peach Blooms Beam
The peach tree beams so red, How brilliant are its flowers.The maiden’s getting wed, Good for the nuptial bowers.
The peach tree beams so red, How abundant its fruit.The maiden’s getting wed, Good as family’s root.
The peach tree beams so red, It’s leaves are manifold.The maiden’s getting wed, Good for the whole household.夭夭:花朵怒放的样子。Bloom: 鲜花盛开。Beam: 指光束散发。The peach tree beams so red确切地描述了“桃之夭夭”的景象。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明亮的样子。Brilliant: 明亮的,光辉夺目的。再加上感叹句型,更表达了热爱之情。
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出嫁。Maiden: 未婚少女。The maiden’s getting wed.姑娘要嫁人了。
宜:和顺。室家:夫家。Goodfor: 表示祝福。Nuptial: 婚事。Bower: 鞠躬的人,指夫妻双方。
有蕡:硕果累累的样子。Abundant正是丰硕的意思。
宜其家室:子嗣兴旺。Good as family’s root正是祝福早生贵子。
其叶蓁蓁:树叶繁茂。Manifold: 表示多种多样的意思。
宜其家人:祝福夫家幸福安康。Goodforthewholehousehold正是此意。
这篇PeachBloomsbeam是由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翻译。用词极其准确,韵脚十分整齐,堪称精品。翻译其实是一种学习英语非常有效的方式,大家可以试一试。一方面可以读一读名家翻译的作品,感受英语的魅力。另一方面,可以自己尝试着去翻译一些文章。
桃花是开在早春的花。一场春雨后,仿佛一夜之间,绚丽的花朵便缀满了枝头。
春节期间的朋友聚会上,我总是一遍遍问询:“不知桃花开了没有?”似乎要将内心里对于春天的渴望,寄托于那些妖娆的桃花。去年春天,一场绵延不尽的春雨,使得一季桃花还来不及绽放灼灼的容颜,就被风吹雨打,零落成泥。但愿今年的春天,能够天公作美,去赴一场桃花的盛宴。
桃花是属于乡野山村的,田贩村头,寻常院落,比比皆是。早春时节,空气里还有一些寒冷料峭。她却已悄悄撑破那些褐色的苞蕾,将积攒了一个冬天的热情,明媚地绽放枝头。只几日,便花开荼靡,张扬而肆意,美得不知收敛,艳得令人无所适从。好像是那浓妆的村姑,大大咧咧地站在地头村口,却又因为她的坦然不扭捏,散发出一种摄人心魄的村野之美。
喜欢胡兰成对桃花的一段描述:“桃花难画,因要画的她静。我乡下映山红是樵夫担上有,菜花豆花是在畈里。桃花是村中惟井头有一株,春事烂漫到难收难管,亦依然简静。”
他眼中的桃花是热闹中却又有一份简静之美。正应了白居易的那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莺歌燕舞的四月天,早开的桃花早已凋谢,却有几株盛开在深山老林,散发着绚烂后的内敛和沉静,美得淡定从容。
读书的时候,读到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并不觉得怎样心惊,如今再读,那份源于对桃花的怅然,竟穿越千年,扑面而来。诗人酒后闲步寻春,被那一树艳丽的桃花吸引,不禁轻推门扉,却看见一个美丽的女子倚在桃树旁,惊鸿一瞥后念念难忘,翌年桃花盛开的时候再来寻访,依旧是草木扶疏,花开灼灼,可是已不见去年的女子。这朵开在唐朝的桃花,虽然无法摘取,却因为一首诗,永远存活在我们的心中。
想象着在一个草长莺飞的春日,来到一片花事烂漫的桃花园中,让那灼灼的色彩掩映着我们不再年轻的容颜,让属于春天的意念纷飞成“人面桃花”和“四月芳菲”。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个春天,去看桃花成了心中的一个美丽的念想!
诗经桃夭篇的读后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生不过一场场筵席,有聚有散。聚时金樽美酒,觥筹交错;
散时镜花水月繁花落尽,恍然醒悟后也不过是一场梦境。
人生一场,能陪着自己走到最后的有多少,筵席散后,留在主人身边的客人又有多少?
说到底,人最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每一段旅程,都有不同的人陪伴,看夕阳西下,绮霞交映。每一次相聚,都是久违的幸福。每一次分离,何尝不曾心中苦涩……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阳春三月,桃花盛开,花海飘香,桃花林旁河水轻轻荡漾,万年不改,清风掀起层层粉浪,落英缤纷,飘花如雨。
二月花。
开在二月。四年时光流转飞逝,已经快要离开了,这段旅程结束,分离的日子很快就要到来……
冻结的四年时光开放在二月,灼灼桃花盛放在三月。幸福会延续,理想会继承,精神会发扬。
二月花谢了,三月桃花开。
也许因为离开会心酸,也许因为延续会幸福,也许因为发扬会放心。
幸福,久违。
[诗经桃夭篇的读后感]
一切仿佛,
还没来得及,
似乎就有人落了单。
曾经说好的,
到如今,
却是一个人的潇湘。
原来,
生命里的深刻,
也会别处两相忘。
原来,
所有的千回百转,
又抵达初梦的模样。
一朵桃花,
荼靡许久的时光。
一段行走,
愈发渐远的陌上。
如今,
心似乎老了。
眼神总是捕捉,
别人无法参透的玄机。
比如少数植物,
开些个卑微的花,
始终无果。
比如听曲,
金缕衣灞桥惊鸿舞,
那音律,那词性,
直抵最柔软的右心房。
比如圈子,
越来越小。
只容下三,五个。
贴心懂得,
知吾足矣。
桃花扇读后感(共13篇)
桃太郎读后感(共6篇)
桃花心木读后感(共20篇)
桃园结义读后感(共20篇)
人面桃花读后感(共6篇)
推荐访问: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