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党团工作 >

2023年民主生活会查找问题示例集锦16大方面375条【优秀范文】

| 来源:网友投稿

2023年MZ生活H查找问题示例集锦(16大方面375条)目录1.政治“三力”类素材22.意识形态类素材133.民主集中制类素材164.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类素材235.意识形态类素材276.以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民主生活会查找问题示例集锦16大方面375条【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3年民主生活会查找问题示例集锦16大方面375条【优秀范文】

2022年MZ生活H查找问题示例集锦

(16大方面375条)

目录

1.政治“三力”类素材2

2.意识形态类素材13

3.民主集中制类素材16

4.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类素材23

5.意识形态类素材27

6.以人民为中心方面素材41

7.不平衡不充分角度素材45

8.以人民为中心素材47

9.不平衡不充分素材52

10.斗争精神类素材56

11.底线思维素材62

12.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素材69

13.廉洁文化建设类素材72

14.八项规定类素材84

15.形式主义类素材89

16.党内监督类素材101

政治“三力”类素材

1.党员干部中,有的不善于从政治和大局上观察分析问题。有的政治意识淡漠,政治敏锐性不强,对“两个大局”是我们谋划工作基本出发点的认识和把握不到位,缺乏战略眼光和辩证思维;有的对新发展阶段的定位、内涵和要求认识不足,对“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复杂性、“四种危险”的尖锐性严峻性认识不足;还有的从政治上判断和把握新形势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到位。

2.党员干部中,有的对“国之大者”心中无数。有的对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不是很清楚,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上级要求不深不细,重形式轻实效。个别党员干部没有清醒认识到身上肩负的重要责任,政绩观错位,思想麻痹、作风漂浮,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3.党员干部中,有的缺乏斗争意识和斗争精神。有的斗争意识不强,不敢动真碰硬,遇到问题绕着走、碰到矛盾躲着走、看见难点低头走,不敢啃“硬骨头”,一心想当“太平官”“老好人”;有的不善斗争,抓不住问题的本质和要害,弄不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弄不清蕴藏其中的机遇与挑战、有利与不利因素,不善于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制定和调整斗争策略,不善于总结把握斗争的规律和方法。

4.党员干部中,有的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坚决、打折扣、搞变通。有的不善于领悟党中央的精神,照本宣科、本本主义,不善于结合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创造性贯彻落实,甚至自行其是;有的对党中央决策部署消极应付或选择性执行。

6.党员干部中,有的缺乏责任担当精神。有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有的工作懈怠、怕苦畏难、敷衍塞责,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推了也不动;有的空喊口号,习惯于当“二传手”,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出彩、不愿担责。

7.政治上不够清醒。有的“看得不够清”,政治站位低、政治视野窄,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意识不强。有的“把得不够准”,政治意识不强,对共产主义缺乏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精神空虚。有的“站得不够稳”,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摇摆,在形形色色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甚至对党不忠诚不老实,搞两面派、做“两面人”。

8.政治自觉尚未形成。政治能力不足,有的“学得不够深”,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存在“偏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存在“温差”,完成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作出的决策部署存在“落差”。有的“悟得不够透”,不能自觉从新思想中找思路、找方法、找答案,不具备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基本功。有的“跟得不够紧”,学习明显滞后,做“应景文章”,搞形式主义,学用脱节。

9.政治实践缺乏担当。有的“对得不够严”,缺乏与中央精神、上级要求对标对表的主动性积极性严肃性,不能从战略全局、政治大局想问题。有的“落得不够实”,表态调门高、行动落实差,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从部门利益、个人好恶出发,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做得不够好”,贯彻执行上级决策部署态度不端正,定力不够、韧劲不足、耐力不好,遇到困难和问题绕着走,求稳怕乱、不敢创新。

10.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首先从政治上看,自觉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对标对表。

11.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12.把握政治大局主要体现在要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提高政治判断力首先就要做到善于把握政治大局,对事关全局、事关根本、事关长治久安,决定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有政治敏锐性、洞察力。

13.认清并把握世界、国家以及地方发展形势是提高政治判断力的一个重要前提。

14.提高政治判断力,要求领导干部不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和本领,努力从错综复杂矛盾关系中探寻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15.“把握大势”“防范政治风险”要求领导干部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事物表面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发展规律,科学把握事物发展走向,并能够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准确预判到政治风险所在和走势,善于整合各方力量以化解政治风险。

16.“把握全局”“驾驭政治局面”要求领导干部能够立足全局,善于用联系和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并能够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大局观,站在党和国家的角度推行工作,维护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17.“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是指领导干部要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

18.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解决思想认识上的格局和高度问题,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学会从党中央的高度思考问题、理解政策,坚持从大局看问题、从长远看问题、从战略上看问题;时刻关注党所关心的、党所强调的,对定国安邦的重大原则、重大立场、重大利益了然于胸、心明眼亮。

19.正确研判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准确把握新时代新阶段的新任务,充分领悟党中央的政策精神和政策要求,并以强大的政治执行力把共同的战略目标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最终实现既定目标。

20.提高政治领悟力要以融会贯通为根本方法。政治领悟力决定了党员领导干部研判政治问题的方式和深度。能否深刻理解和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始终如一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是衡量政治领悟力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21.政治领悟力是用政治思维政治视野观察和理解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对政治的理解、领会与感悟,反映党员干部在政治上的积极认识、主体自觉和责任担当。

22.政治领悟力是要聚焦党的理论学深悟透、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决策部署了然于胸、职责定位驾轻就熟。围绕提高政治领悟力,解决政治领悟不深、不透、不佳的问题。

23.国资国企提高政治判断力,要牢牢把握国有企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是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骨干这一定位,做到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任何时候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24.要见微知著明大势、发现苗头判趋势、透过现象看本质。牢牢把握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这一新使命,深刻认识到国资国企工作一件件、一桩桩都关系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方方面面。在重大问题、关键环节上始终做到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将旗帜鲜明讲政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5.提高政治判断力,要“见事早”。坚持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立足新发展格局,把谋事和谋势统一起来,因应情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策略。要善于察势观势,具备灵敏的预见能力和迅速的谋划能力,综合考虑发展机遇、优势和条件,聚焦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科技自立自强展现新作为、国有经济布局实现新优化、国资国企改革取得新突破、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推动国资国企工作取得新成效。

26.推动国资国企当好创新驱动生力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技术研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新机制上下功夫,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推动国资国企打造一流企业,对标一流企业,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27.对国资国企而言,就是要用政治眼光科学观察、正确分析经济社会问题,全面把握当前形势对国资国企事业的要求,从事物不断变化中掌握内在发展规律,增强科学把握国资国企形势的能力,在重大问题、关键环节上始终做到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将旗帜鲜明讲政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

28.清醒明辨是非,从政治上把握国资国企工作的根本定位。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始终坚持从政治上领会党中央精神,深刻认识国资国企肩负的责任使命,深刻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国资国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作用,自觉从大局上明确国资国企工作的方向和定位,从全局上谋划和推进工作,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在国资国企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做到头脑清醒、眼睛明亮。

29.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出发谋划发展战略、制定工作举措、推进重点任务。建立“第一议题”制度,把学习贯彻***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党委会“第一议题”;建立“看齐对标”制度,从***重要指示中找方法、找思路,作为制定每一份文件、出台每一项措施的根本遵循,确保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指引的方向前进;建立“检验成效”制度,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和工作台账,对***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情况组织“回头看”,逐一对标、逐一督查,确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国资国企落地见效。

30.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是有机整体,必须统筹推进,三者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各有侧重、互为依托,统一于讲政治、提高政治能力的具体实践中。

31.政治判断力是前提,决定的是方向“正还是偏”,重在明辨是非,检验的是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政治领悟力是关键,决定的是理解“深还是浅”,重在学深悟透,检验的是党员干部是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着党员干部研判问题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影响着党员干部的见识、境界和胸襟。政治执行力是根本,决定的是行动“实还是虚”,重在身体力行,检验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过程中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没有见之于行动的执行力,判断力、领悟力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没有担当尽责的政治执行力,讲政治、顾大局就成了空中楼阁。

32.把提高“政治三力”的要求细化为具体措施,找准结合点,融入业务工作各方面,在落实重大任务和推动业务工作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提高“政治三力”与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坚持党管干部、选贤任能,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深入考察干部的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和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等情况,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33.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不同行业和党员干部特点加以落实。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对领导干部、一般干部、青年干部等不同群体,其本质要求是一致的,既需要各单位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也需要各级党员干部群策群力、身体力行,有效带动本系统本领域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上率下,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动广大党员干部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级,分头部署,防止“千人一面”“上下一般粗”。坚持以机关带系统,积极延伸工作触角,拓展工作纵深。对系统内基层单位的创新做法认真总结、吸收采纳、加以推广,形成上下联动、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生动局面。

3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跳出历史周期循环,取得成功,就必须始终坚持自我革命,锻炼党员干部“政治三力”,提高政治能力。其中尤为关键的是要善于从政治层面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政治层面上培育“慧眼”,就必须从政治能力提升方面入手,从而不断提高“政治三力”,最终可以实现党的自我革命的坚持。没有“政治三力”,就无法从根本上真正提升政治能力,甚至无法有力支持党的自我革命的实现。

35.要善于从一般性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

36.有些风险是当时不可预知的,有些风险刚发生时不易被察觉,有些风险开始时显示出的问题与政治安全无关,有些风险凸显的问题涉及多个领域:这都有赖于第一时间去发现和识别。只有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善于从政治角度看问题,才能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做到“未卜先知”,透过现象看本质,举一反三。摸清了风险来源和可能发生的领域等特点,就能第一时间识别和有效应对,确保政治安全。

37.个别干部政治洞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不强,不能对本区域本部门出现的重大矛盾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加以正确判断,以致后续处置工作被动。

38.个别领导者对风险本身及其发展趋势不熟知,加上相关工作经验缺失;个别领导者对职责定位模糊,对政治大局和人民立场认识不彻底,导致有些风险涉及范围变大,波及领域变多,危害程度变重,造成的损失变大,处置和化解起来变得更难,不能从整体上优化相关资源配置,针对要害和关键环节,为处置风险提供物质保证;不能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做好风险处置的配合工作和应急保障,防止二次、多次风险的发生和风险的叠加或恶化。

39.党员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校正自己的站位,打好政治主动战,多想“无我”,放下“小我”,始终善于从党和人民需要的角度去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抵御风险挑战,切实把好政治判断的脉搏。特别是要不断提高“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以见事早、行动快的政治敏锐性,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抓落实、促发展。

40.政治判断力强不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具备审时度势的眼光、思维和能力。特别是在变化莫测的形势面前,对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等能够看准厘清、把握要害、趋利避害,始终站在时代潮头,紧跟时代、弄潮时代。

41.政治判断力主要指各级领导干部在面对问题、开展工作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看待问题、评估情况、预测趋势的能力和水平。

42.政治领悟力,就是要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基层领导干部不断提升政治领悟力,必须坚持党中央关于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坚持党和国家重大原则、重大立场和重大利益;就需要看得清辨得明大势、大局和大事。

43.极少数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抓什么、怎么抓缺乏深刻认识和思考,开展工作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44.没有正确处理好政治和业务关系,在讲政治上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温差、落差、偏差,特别是对破解“两张皮”缺乏实招硬招。

45.提高“政治三力”考核评价缺乏“硬杠杠”,需要结合工作实际,尽快从顶层设计上出台相应的制度规定。

46.丰富的实践性。讲政治是具体的,提升“政治三力”不是“空洞口号”或“虚化概念”,而是重大的政治实践,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和实践性,最终都要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日常言行上。

47.党员干部中,有的能力水平不高。有的对照***提出的党员干部要增强的“八项本领”、提高的“七种能力”还存在差距和短板;有的思维固化,习惯于按老办法、老套路办事,遇到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就束手无策。有的一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就慌神,关键时刻就想着打“退堂鼓”;有的在吃劲岗位上顶不住。

意识形态类素材

1.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建设“长效”与“常效”结合不够好。对于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很少进行专题分析研判,只注重用制度建设来解决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没有将眼光放长远,在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方面持续用力不足,未能构建起一整套健全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集成,也没有建立起职责界定清晰明确、职能衔接环环相扣的“责任链”。一些基层单位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意识形态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没有根据新形势、新理论和新要求,对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制度进行“废改立”,如,没有建立健全完善跨部门定期会商研判制度,没有科学调整意识形态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等,使一些工作陷入被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稳定。

2.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思维形成不够快。有的领导干部不能适应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对新时代下,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作用、使命任务、根本原则、基本要求一知半解,存在模糊认识。如,一些领导同志还是用老眼光、用老方法去看待和处理意识形态问题,不去主动触网、自觉学网、熟练用网、经常上网,导致不能认清和把握住网络信息技术传播共识、凝聚人心的特点规律,没有信心和能力深度谋划有温度、有品质、有思想的优秀作品,在走网上群众路线、做网络统战工作时,不能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新语境,通过话语方式革新扩大主流价值版图,在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方面,势头不够强劲,成效不够明显。

3.意识形态工作的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虽然深知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但有时企业关键技术和核心业务,也缺少人才时,没有优先将人才纳入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总体布局,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人才培育机制尚未成型。意识形态政研课题研究人力不足,如,想围绕企业重点任务,结合实际开展理论研究与创新,增强政研课题的预判性、前瞻性、指导性,但由于缺少相关的人才支撑,最后也不了了之,使一些已经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典型经验,没有形成借鉴性强、可复制可推广的理论性经验。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的工作队伍往往素质参差不齐、能力高下有别、基础薄弱,一些党员理论干部理论功底强而网络能力弱,不善于用时兴的语言开展网络理论工作;一些党员理论干部网络能力强而理论功底弱,缺乏用透彻的理论武装人、引领人、说服人的功底,距离“真理要说服人”的目标存在一定的现实差距。

4.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方式滞后于时代发展。在开展宣传教育时,还往往采用“一人讲,众人听”的授课形式,倾向于单向的灌输,话语表达过于生硬和教条,缺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理论深层含义的态度和能力,不会结合重大活动、热点事件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课堂枯燥乏味,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影响,使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创新失去内在活力,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凝心聚力作用不强。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手段还没有完全脱离俗套,不善于运用短视频、微电影、微信等新载体多元化、多维度开展宣传教育,意识形态传播的时效性、科学性、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没有实现有机结合,干部群众可以看、喜欢看、盼望看的接地气的作品还不够多,未能时刻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民主集中制类素材

1.按照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董事会定战略、做决策、防风险,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原则,合理界定各方职权,构建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

2.提升决策质量与决策效率。重大决策事先经过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充分酝酿等程序再提交集体研究。

3.处理好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做到放手不撒手,坚持把科学决策与高效执行的有机统一体现到每一项重点工作当中。

4.树立系统观念,持续建章立制,切实推动民主集中制融入日常、融于内心,成为公司组织高效运转、治理效能提升的有力武器。

5.建立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议事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征求意见制度、分工报备制度、党员权利保障制度等,把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具体、细致地落实到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中,确保在贯彻执行中不变形不走样。

6.党中央把扩大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具体化现实化,使民主集中制的基础更牢固,发展方向更精确,独特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治理优势、工作优势更加凸显。

7.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我们既应把握根本组织原则,把民主集中制贯彻到政治建设的各领域,贯穿“两个维护”、民主政治、党的建设之中;又应深入践行群众路线,把民主集中制贯彻到工作实践的各环节,贯穿于科学决策、高效执行、有力监督之中。

8.维护集体树权威。正确处理个人威信与集体权威的关系,要依靠集体智慧作决策,发挥集体认知比个体认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优势,鼓励委员在参与重大事项时积极发言,主动建言献策,在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中凝聚党委最佳决策规正程序上下功夫。强化程序红线意识,特别是在干部调整使用、大项工程建设、物资器材采购等敏感事务上必须按程序来操作,切实以议事决策程序的严密性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性;踩实程序规定步骤,严格按照党委(支部)工作规定明确的八个环节,一步一动走实议事决策程序,做到规定动作一个不少、关键环节一个不落。

9.综合运用随时问、定期查、持续抓的办法,推动决议紧前落实。要着力纠治分工不负责的现象,防止和克服借口集体领导把问题和责任推给党委,明为负责、实为无责;要着力纠治分管变分家的现象,防止和克服把分管的工作变成自己的独立王国,听不进别人意见,容不得别人“打扰”,搞个人说了算、定了办;要着力纠治落实不尽心的现象,防止和克服瞻前顾后患得失、遇到矛盾绕着走,以及既怕干不好挨批评又怕办砸了丢帽子等问题。

党员干部要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不断提升民主素养与专业涵养,增强运用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与创新性,领悟和把握民主集中制的精神实质,真正自觉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

10.强化督查结果运用。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情况的经常分析,定期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实行决策失误追究制,对执行民主集中制不到位导致产生严重失误、造成重大影响的领导班子和个人,视情况进行诫勉谈话、组织调整甚至党纪政纪处理。同时,健全双向问责机制,对于领导干部独断专横甚至产生腐败问题的,既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追究相关领导责任,真正让党的民主集中制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11.民主集中制的民主,指的是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发挥。现实工作中,有的党员在党内生活中不讲意见、只讲服从,不提出自己的工作见解和建议。有的时候对正确的东西不坚持,对错误的东西不批评、不反对,特别是在关系到切身利益时,不闻不问,只等领导最后作决定,使党内民主流于形式。

12.有的党员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党组织的关系,甚至不服从党组织的决定。极个别党员无视党的原则,在集体决定的重大问题与个人意见不一致时,不执行集体决定或在执行中做选择、打折扣、搞变通,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以致党的集体决定无法落实,民主集中制也无法贯彻。

13.对所管辖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缺乏经常分析和考核评估,以致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和采取组织措施不够。

14.将民主集中制落实在公民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的各个环节上,切实贯彻到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的各项行动中。

15.分级分类完善民主决策链路,规范党委事务公开实施办法,坚持干部选调任用等先民主后集中、重大任务部署等先集中后民主、奖惩组织实施等先集中后民主再集中,做到党委决策能公开全部公开,使敏感问题“脱敏”,让热点问题“曝光”,最大限度提高民主参与度,实现民主集中效力“最大化”“最优化”和“常态化”。

16.辩证把握“服从多数”与“尊重少数”的有机统一,克服“以票决策”简单化倾向,积极吸收客观合理的不同意见,耐心转化不够妥当的否定意见,使集体意见不断向真理靠拢、向正确集中,确保党委决策得到由内而外认同、坚决全面执行。

17.量化细化党委议事内容和权责范围,将“重”细化分解,将“大”量化分档,制定表彰奖励、选拔任用、议财理财等规范,严格依法行使“决定、推荐、提名或报告”权力,减少弹性空间,增加刚性要求,强化议事决策针对性、操作性、规范性。

18.严格落实政策不明不研究、酝酿不够不上会、分歧较大不决定等规定,杜绝经验决策、感情决策、随意决策,防止集体“闯红灯”,牢牢守住党委依法决策底线。

19.围绕“民主集中制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如何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等重大政治、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创见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赋予了民主集中制新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提供了基本遵循。

20.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民主素养作为一种领导能力来培养,作为一门领导艺术来掌握。要有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的真诚态度,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力争把各方面的真实意见掌握全、掌握准,进行反复研究、反复比较、择善而从。要善于正确集中,把不同意见统一起来,把各种分散意见中的真知灼见提炼概括出来,把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正确意见集中起来,作出科学决策。

21.有一些领导干部对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要坚持这一制度存在着模糊认识。还有一些新进领导班子的年轻干部,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不了解或不熟悉民主集中制的有关规章制度。也有些担任领导工作时间较长的同志,由于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过高估计自己的作用,自觉不自觉地滋长了某些家长制作风,对民主集中制原则淡忘了。

22.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坚持把民主集中制建设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对标对表对照***提出的“把民主素养作为一种领导能力来培养,作为一门领导艺术来掌握”的要求,常学常思常悟,深刻把握民主集中制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

23.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和督促检查、奖惩考核相关制度,定期评议党委班子工作,充分激发每个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避免出现遇事推诿、相互扯皮、无人负责现象,确保党委(党组)能够依靠集体的智慧实现正确领导。

24.通过对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权力进行合理配置,强化权力制约,力求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督促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带头开展监督,自觉贯彻民主集中制。

25.压实党委纪委责任。全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加强宏观指导,深入了解践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对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早纠正。坚持把践行民主集中制、发扬民主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换届考察的重要内容,作为巡视巡察和选人用人检查的重点内容,健全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分析评估制度,注重运用巡视巡查、党委定期督查、D建专项检查等方式,常态化督查班子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

26.强化党外监督。持续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充分利用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等方式,逐步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合力。

27.我们在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中,把民主集中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系统学习和研究,促使领导干部全面领会和准确把握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方法,厚植民主素养,把对民主集中制的抽象认知转变为具体实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深化对民主集中制的深刻认知,在工作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领导干部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实际能力,逐步形成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类素材

1.选配基层正副书记既要与任职单位建设定位、使命任务、班子类型等需求相契合,也要在经历履历、能力特长、性格特点、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相互补,力求“1+1>2”的效果。

2.要在健全组织、落实制度、制订计划、部署任务、研究事项、总结盘点等工作上同步研究、一体推进,做到组织健全、制度落实、活动经常,充分发挥沟通桥梁、参谋助手、思想探针作用,使“两个群众性组织”真正成为党组织的“左膀右臂”。用暖心促凝心。

3.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角色作用,做党的主张的宣传者、做党的决定的贯彻者、做基层治理的领导者、做团结群众的动员者、做改革发展的推动者。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在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发展推动力、自我革新力方面,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与组织力。

4.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是无形的理想信念、思想觉悟和有形的组织力量、组织体系的统一,理想信念、思想觉悟是“软件”,组织力量、组织体系是“硬件”。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既要升级“软件”,也要打造“硬件”,在“软”“硬”结合上下功夫。

5.从组织层面设置科学考量。构建科学规范、合理有效的组织框架,理清隶属关系、工作关系、组织关系,明确抓建基层的政治责任、工作责任、岗位责任,把政治意识强、大局观念强、组织能力强、表率作用强的人调整配备到基层党组织中,健全组织设置。

6.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强基层必先强战斗堡垒,强堡垒必先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突出表现在把方向抓大事上。

7.强化各领域党组织互联互动。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中,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是各领域党组织互联互动、形成合力、共克时艰的力量”主轴"。要逐级压实D建责任,用好D建联席会议制度,做实兼职委员制,推动市、区两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发挥作用,促进各领域D建融合发展。

8.重视党支部、善抓党支部,是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成熟的重要标志。

9.从基础工作、基本制度、基本能力入手,扎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确保每个支部能够有效开展工作、发挥作用。

10.对照党支部工作条例各项规定,主要看基本组织是否健全、基本队伍是否合格、基本制度是否落实、基本活动是否正常、基本保障是否到位。

11.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关键要简便易行、务求实效,防止编制名目繁杂的指标体系、搞资料达标。

12.抓基层D建工作不能停留在报表、数字、材料上,一定要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到一线、去现场,掌握真实情况,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13.安排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轮流、定期下基层,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开展蹲点调研、明查暗访,了解实际情况、发现实际问题、提出符合实际的措施。

14.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经常性的联动协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15.一些地方和领域抓基层D建不得要领、不得其法,一些党务工作者指导基层抓D建认识不清、能力不足、措施不实,指挥棒务虚走空。D建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现象,直接导致党组织政治功能不强,组织力凝聚力弱化。

16.为使广大党务工作者深刻认识新时期基层D建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工作方向,坚持把DS、基层组织建设史作为党务工作者教育培训的基础课和必修课。

17.党委班子成员上党课、支部书记上讲台等方式,教育引导党务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党组织书记从历史方位看问题、从职责定位找方向,围绕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任务,让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搞清楚、弄明白应该发挥好什么样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18.坚持D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把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推动基层党组织与辖区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等资源共享、阵地共建、活动共联,群策群力推进基层治理规范化科学化精准化。

19.打破各领域基层党组织的体制、隶属、级别束缚和壁垒,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党组织纳入“筑固工程”整体推进,推动各党组织之间互联共享、互通共融,形成基层党组织牵头,其他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更好推动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各类组织,党的工作有效覆盖社会各类群体。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抓D建促乡村振兴,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20.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D建工作的意见,加强城市社区D建工作,健全D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落实党和国家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全面提高机关D建质量,推进事业单位D建工作。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推进国有企业、金融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D建工作,理顺行业协会、学会、商会D建工作管理体制。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促进企业和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意识形态类素材

1.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国有企业对开展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过于强调国有企业的经济属性,选择性忽略国有企业承担的政治属性,存在重业务、轻D建,重生产经营、轻意识形态的偏颇思想。个别领导干部把意识形态工作看作是一个弹性指标,认为意识形态工作不能创造价值、不能为企业增加收入,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不均衡现象,进而导致企业意识形态工作在体制机制、人员经费等各方面都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2.部分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载体作用发挥不充分,阵地建设有短板、存弱项。例如,企业微信公众号、公司网站、内部报刊等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得不够扎实,存在薄弱环节,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单一、内容老套、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对于干部职工普遍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握得不够准确,没有发挥统一员工思想、鼓舞工作干劲、凝聚人心价值的重要作用。部分国有企业党组织理论学习教育阵地设置的意识形态工作类资料偏少,内容不够丰富,满足于应付上级检查,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理论学习浅尝辄止,对上级有关意识形态的政策解读不深入、不透彻。

3.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部分国有企业制度建设滞后,特别是意识形态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缺乏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具体表现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性、组织性较差,企业意识形态工作质量不高。由于意识形态工作缺乏顶层设计,往往造成管理职责界面不清晰、工作目标不明确、业务流程不顺畅。

4.工作方法落后陈旧。部分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因循守旧、不求变革,习惯于传统工作方式方法,没有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采取新举措。在互联网时代,缺乏对互联网新媒体、新平台管理模式的探索,在利用互联网加强正面宣传和舆情管控方面办法不多、效果不好。结合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宣读文件、观看视频为主,缺乏交流互动和研讨座谈,干部职工参与度不高、体验感不强。学习教育材料未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没有突出本单位、本企业的特色和亮点,往往存在内容空洞的现象。

5.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受机构设置和岗位编制限制,大部分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岗位普遍为兼职党务干部,往往身兼数职,投入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时间精力有限,抓工作落实有差距。且由于企业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相关人员多为其他岗位转岗而来,普遍存在理论功底不够扎实,业务技能有待提升等问题。同时针对意识形态工作开展专门培训和工作指导力度不够,工作人员思想观念、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存在被动应付的现象。

6.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建设着眼“长效”与“常效”,从顶层规划到执行落实,从工作管理到监督保障,构建起一整套健全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集成,建立起职责界定清晰明确、职能衔接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推动各级各部门同频共振、同心发力。

7.对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原则要求、职责内容、实施步骤、检查考核、责任追究等进行细化梳理、靶向定策,构建起“知责、履责、考责、问责”层层递进的全链条式流程体系。

8.坚持抓早抓小,打造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快速反应、协调联动、稳妥高效的防控应对体系,健全完善跨部门定期会商研判制度,强化风险梳理排查、分析研判,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研究、早介入处置,维护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稳定。

9.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作用、使命任务、根本原则、基本要求。

10.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触网、自觉学网、熟练用网、经常上网,研究把握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传播共识、凝聚人心的特点规律,积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做好网络统战工作,加强网上正面宣传,积极回应网民关切,积极帮助排忧解难,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共识、凝聚人心,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

11.对一些社会现象聚焦放大、恶意解读,制造杂音噪音等。这些都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个风险点,必须善于用政治的眼光看问题,胸怀“国之大者”,积极防范化解前进道路上各类意识形态风险。

12.要始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保持高度警惕,以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努力将风险隐患消除于萌芽之前,将风险化解于发生之前。

13.要增强大局意识,常怀忧患之心,紧盯重要阵地、重点领域、重大时间节点,确保风险找得准。

14.做好舆情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防范其他领域风险向意识形态领域传导,确保风险防得住。

15.强化阵地管理,着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以高水平的辨识分析能力,将渗透在新闻、文艺作品和各种网络言论中的错误思潮剔除,确保风险控得牢。

16.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守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各部门协同联动、各条战线密切配合。建立完善涵盖“不同主体、不同内容”的立体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体系。

17.要在分工负责、守好阵地的基础上健全沟通联系机制,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把好干部政治素养关、关注干部思想动态,宣传、网信部门加强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教育部门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教育好自贸港建设合格建设者。通过加强协同联动,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意识形态工作同自贸港建设各条战线紧密结合的格局。

18.细化开展依法办理、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19.要更新技术手段,引进和完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加大网络舆情工作的技术手段,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力量,围绕师生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或重要时间节点、重要事件,组织校内网络舆情员、评论员适时开展网络评论引导。

20.思想上存在盲点。盲点在于思想意识形态的虚化淡化和偷换概念。有的把意识形态等同于文化,认为讲意识形态不如讲文化;有的认为抓意识形态工作不如抓经济建设工作,做意识形态工作没有价值;有的把思想宣传工作等同于意识形态工作。

21.精神上存在痛点。痛点在于理想信念缺失。部分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思想意识上存在的问题,不思进取,浑浑噩噩混日子。三是行动上存在阻点。阻点在于无从下手、且缺乏斗争精神。普遍存在着理论功底不深厚、工作能力不强,缺乏具体抓、抓具体的意识和能力。

22.思想工作认识不到位。在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开展中,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理论认识不深刻的现象。很多时候存在形式主义,工作往往流于表面,并没有真正做到使企业员工将党的思想政治入脑入心。国有企业员工政治敏感度不高,缺乏对党的思想认同感。受国有企业队伍结构层次分明特点的影响,基层员工组织架构越来越呈“年轻化”趋势,加之网络上西方敌对势力媒体的渗透,企业高层对基层员工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深刻领悟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层次内涵,使工作开展变得困难。

23.工作开展形式单一。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意识形态工作在国有企业开展中往往存在形式上的滞后性,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接地气”,不受基层青年员工理解和认同。虽然有坚持定期开展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分析研判,但大多数班子成员存在完成任务的想法,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没充分利用好网络发展趋势,在工作开展上过于书面化、理论化、繁琐化,使基层员工认为配合活动开展,只要“走过场”就可以,在心理认同上缺乏一定的认知,对政治思想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4.工作者专业水平不高。意识形态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一个企业基层员工的政治理论水平高低,国有企业在意识形态工作开展中,尤其是地方国有企业的工作者理论水平却较为薄弱,工作经验也相对较为缺乏,有的基层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者甚至是由业务或项目部门员工兼任的情况,虽然能够按照国家和企业关于意识形态的政策完成工作任务,但由于自身对于工作的认识“一知半解”,因此,在工作的方式、内容等创新研究上较难突破。

25.主体责任认识不到位。国有企业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在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上也存在不同差异,尤其是地方企业大多存在重业务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班子成员注重企业经营发展的较多,对意识形态工作开展关注较少。“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思想较为普遍,在履行“一岗双责”责任制上没有过多重视身边同事职工的认识思想,缺乏与基层员工的沟通与交流,不能及时掌握苗头性问题,这间接导致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把意识形态工作与业务工作分割开来,没有很好将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互融合到日常工作中。

26.坚持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时代主旋律,深度谋划有温度、有品质、有思想的优秀作品,强化新闻舆论的正面宣传引导作用。

27.加强意识形态政研课题研究。充分发挥政研工作的独特优势,围绕企业重点任务,结合实际开展理论研究与创新,增强政研课题的预判性、前瞻性、指导性,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典型经验。

28.把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纳入企业人才建设总体布局,积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人才培育机制。

29.要科学设计意识形态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价专兼职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激励和鞭策作用。

30.传统的培训教育主要是采用专题授课的形式,这种“一人讲,众人听”的授课形式使课堂枯燥乏味,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影响。因此,进入新时代,要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授课的内容进行创新。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要多与基层工作实际相结合,不仅理论要有科学性和价值性,而且要使基层党员干部能够听得明白、记得清楚。可以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形象地表达授课的内容,使基层党员干部通过这些通俗易懂的语言体会到理论的深层含义,培训的效果得到大幅提升。

31.意识形态之争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文化争艳、学术争鸣、价值偏好和习俗风俗不同等,与国家政治安全不太相关。对于不同的思想观点,人们大都习以为常,甚至以“雅量”否定思想斗争;对于社会思潮尤其是学术思潮,人们喜欢“赶时髦”,却不善于从政治上加以分析。

32.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方式滞后于时代发展。如今新媒体技术发达,社会趋于扁平化,而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方式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媒体阶段,未能及时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33.意识形态理论未能足够地融入群众,从而造成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掌握得不准确、不充分,容易被一些错误思潮所蛊惑。三是尚未充分地将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进行有效对接,距离“真理要说服人”的目标存在一定的现实差距。

34.增强阵地意识要做到守好“红色地带”,确保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根基稳固;打击“黑色地带”,确保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敌对势力翻不起浪;团结“灰色地带”,确保“灰色”不向“黑色”堕落,引导“灰色”向“红色”转变。

35.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体现在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等方面。理念创新就是要以新理念扬弃旧思维。推动各个部门和意识形态工作的交叉融合,将意识形态工作全方位融入党的各项事业中。手段创新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者摒弃传统单一的灌输模式,积极探索新时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这些工作方式上的创新,使通俗化、大众化、形象化的传播途径得到了广泛运用,增加了互动性和体验性,实现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巨大转变。

36.当代青年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网络意识形态的影响。

37.要加强阵地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意识形态主旋律。

38.以会落会、以文代行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的甚至还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和一线党组织,由于生产事务性工作繁重,对意识形态工作缺乏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将意识形态制度束之高阁、运行机制漠然置之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导致意识形态工作未能达到全面覆盖,与新时代国有企业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准和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39.意识形态风险预判不够超前。在全球思潮碰撞化、利益诉求多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的时代,无论是干部职工正常的生活交往,还是企业的经营交往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其他国家、组织和群体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风险的增加。当前,国有企业把意识形态工作重心较多地放在了舆情“管”控工作上,这虽无可厚非,但却轻视了对其他国家、组织和群体的思想价值观念隐秘式传播的“防”控关注,导致抵抗力较弱和辨识力较低的职工深受蛊惑,理想信念出现动摇、三观标准出现扭曲,如果未对相关不良思潮和认识误区进行超前预判和预防,帮助职工进行超前辨识、超前引导,甚至不闻不问,等出现问题再去应急式地“灭火”,往往为时已晚。

40.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的认知不够全面深刻,觉得意识形态工作抽象空洞没有抓手,不主动去抓好基层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仅仅应付心态对待意识形态工作。上级部门强调时就抓紧突击完成上级部门部署的相关工作,应付过去后就不再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不够积极主动,并没有针对本单位实际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些现象反映出部分基层领导对意识形态工作认识的不足,缺乏主动担当意识失。但是后果严重,会造成广大基层人民群众渐渐丧失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任。

41.教育宣传的内容创新力度不够。基层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虽然进入了大有可为的历史时期,但是在进行宣传教育工作时基层干部仍然倾向于单向的灌输。空话套话式语言容易使得话语表达过于生硬和教条,不会结合重大活动、热点事件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宣传内容没有准确把握群众的理论需求,使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创新失去内在活力,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凝心聚力作用不强。

42.对网络新兴企业媒体阵地运用不够充分。网络大数据时代来临,网络新兴媒体企业发展迅猛,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意识形态工作的宣传手段仍然较为单一。尤其是在基层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教育宣传工作很多仍是灌输式教学式教授,没有注意到基层意识形态建设更是需要积极占领新媒体企业的思想宣传阵地前沿。与新媒体企业等新兴阵地合作的创新宣传不多不优,只靠党员干部官媒官博进行发声,不注重基层企业等社会层面的宣传教育作用,难以做到类似于优秀的企业广告一样以日常生活进行润物无声的宣传,容易使群众丧失兴趣,对于意识形态工作形成刻板印象,既体现不出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又对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43.坚持移动优先,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市级融媒体中心,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44.切实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常态化、精准化开展实践活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意识形态工作“润物细无声”。

45.意识形态斗争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和思想认识问题,既不能把小事说大,搞“泛政治化”,也不能把大事说小,搞“去意识形态化”。网络越来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必须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大势,着力提高网络意识形态斗争能力。

46.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对高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看问题的胸怀视野和行动自觉。

47.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理论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甚至说不清“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表现,工作中往往“跟着感觉走”。

48.有人认为,意识形态工作只是党委的事情,无关行政;把党委职责与行政业务有意识地割裂,特别是一些学校二级学院院长、学系主任,把所谓的意识形态工作统统交给学院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以只负责行政业务为由,抽身其外,不闻不问,导致学院、学系党政齐抓共管意识形态工作的机制悬浮空中,甚至停摆。

49.还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对抓意识形态工作言行不一,存在着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或漠视的现象。甚至还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深处认为,当前抓意识形态工作有些过头了,潜意识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和怠惰心态。

50.奋斗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的工作队伍往往素质参差不齐、能力高下有别、基础薄弱。一些党员理论干部理论功底强而网络能力弱,不善于用时兴的语言开展网络理论工作;一些党员理论干部网络能力强而理论功底弱,缺乏用透彻的理论武装人、引领人、说服人的功底;有的高校教学科研队伍强而党务人员弱,导致整体工作合力形不成、效果出不来。可以说,高素质的人才短缺是制约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的重要因素之一。

51.手段方式简单。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既要掌握方法规律,也要掌握艺术技巧。

52.深化理论研究,关注前沿问题。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进行着丰富多彩的伟大实践。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理论性很强的工作,必须要有学理支撑。当前和今后理论研究要进一步向意识形态领域倾斜,强化问题意识,更加切合实际,在研究对象上,宏观、中观、微观并进。要认真梳理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脉络,加强对国内外意识形态工作的比较研究,要特别关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问题、新情况,既要关注国内外错误社会思潮的消长变化,又要研究诸如抖音、快手、直播以及海外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摸准规律,对症下药。

53.在总的布局上一体谋划,在工作安排上一体部署,在健全制度上一体规范,在队伍建设上一体落实,在监督力量上一体调度,在监督成果上一体运用,形成意识形态(含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互融互通、成果共用、问题共治、效应叠加的工作局面。

54.把党员干部挺在前,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节点,加强对敏感部位、重点人员、重要时间节点的排查监测,使节点管控行为转化成常态的管理措施和手段,推行“线上防控不打烊、线下管理无死角、管理防控广覆盖”的意识形态常态监管模式,

55.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要在全国一盘棋的整体部署下,体现地方性、区域性特色,以提升适应性和接纳度。

56.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手段不能落入俗套,需不断更新,实现意识形态传播的时效性、科学性、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57.意识形态传播手段要多元化、多维度,运用短视频、微电影、微信等不断打造出人们可以看、喜欢看、盼望看的接地气的作品,使过去晦涩难懂、乏味无趣的意识形态话语更加鲜活灵动。意识形态话语要便于人民群众学习和掌握,就需放弃说大话、空话和套话的方式,要善于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可运用网络语言拉近与大众之间的距离。

58.要不断走进生活、贴近群众,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转译”,促进学术话语大众化、官方话语生活化,更好地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力、穿透力、解释力和渲染力。

以人民为中心方面素材

1.履行核心职能不够科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行动偏粗偏重,对于一些民生工程急于求成,想要抓紧做实民生“升级版”,有时忽略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循序渐进的,没有统筹考虑所要面对的现实形势、具体困难和瓶颈问题,制定的推动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不够科学合理,主观认为既然对民生工作承诺了就要兑现,决不能开空头支票,因此,只想尽力而为,却忽略了量力而行,一些工作标准过高,摊子铺得太大,没有严格遵循“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原则思路,使一些工作的平衡性和协调性结合得不够好,未起到“化学反应”,距离预期成效还有一定差距。对一些推动共同富裕发展而出台的系列举措,没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比如,出台的系列举措是否合理、具体落实的进度是否高效、最终呈现的效果是否显著等,没有向人民群众及时公布这些他们关心关注工作的开展进度,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检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有所不足。

2.统筹谋划推进民生服务建设存在短板。对于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往往只注重解决群众眼前的现实需求,没有统筹把握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之前的关系,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和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不够统一。如,有时帮群众做好事实事,只想从快从优把老百姓的烦心事、揪心事解决好,因此,有时就事论事,没有充分衡量和妥善处理处理显绩与潜绩的关系,较少考虑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是否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等等。有时虽然做了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但在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方面,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方面,还有一些瓶颈亟待突破。

3.聚焦职能职责引领改革发展作用不强。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履行核心职能不够到位,推动“放管服”改革的力度不够大,如,虽然强力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全面推进“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但一些基层单位压缩申请材料、办理时限等方面,并没有实现“最大化”和“最优化”,办事群众和企业享受到的改革红利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差距。在落实“放管服”改革工作中,往往注重完成工作任务的“硬指标”,忽略完成质量的“软实力”,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没有从根本得到有效解决。在推进改革中,没有综合考虑改革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如,发挥区位优势落实发展战略有短板,在经济结构优化、转型提质增效上用力不足,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站位不够高,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招法不多,使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没有享受到相同的改革发展成果。

4.服务群众的本领还不够高。一些领导同志服务群众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够科学。如,都能够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我们探索创新,但如何统筹兼顾,全方位、全过程创新等方面,却缺少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一些领导同志虽然总是强调要大兴调研之风,但真正到分管领域的基层一线的时候却比较少,特别是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得更少,因此,听不到基层干部群众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对基层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了解和把握不够及时和精准,服务群众的本领跟不上新形势新要求。如,在经济结构优化、转型提质增效上用力不足,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站位不够高,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招法不多。

5.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存在模糊认识。一些同志认为自己分管的部门与人民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理解和把握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有着模糊的认识,认为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在学习和践行时,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没有将其体现在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如,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20D精神时,没有从自己分管的领域出发,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对于蕴含其中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未能精准把握战略目标要求与工作具体实践的结合点,创新思路、探索办法、总结经验时,方向不准、站位不高、视野不宽、措施不实,使人民群众没有全面充分地体会到学习贯彻党的20D精神的实际成效。

6.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和新要求应对不足。在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多维度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还不够完整准确,如,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从“有没有”转变到“好不好”,但自己在工作统筹谋划和推进落实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好不好”新的更丰富内涵、更高标准要求,还是按照以前的判断标准,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效果自然打了折扣。

不平衡不充分角度素材

1.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认识不够深刻。未能科学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的相互联系,在统筹把握两者体现出的显性和隐性特征,还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结合还不够紧密等问题。如: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以及收入分配、发展水平和质量的不平衡不充分,往往注重从其中一个方面进行理解和消化,没有将几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看待,使一些方向和思路不够科学,导致在破解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时,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找不准突破口。

2.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缺少创新的招法。自己思想上存在误区,有时认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键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增强弱项,补充短板,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去解决,很少主动思考和研究,在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上如何实现创新突破。如,公共保障、环境优化、优质供给不充分表现主要在农村,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上,提高站位、拓宽视野不够积极主动,未能认识和把握住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是发展理念的转变和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深化与创新,使一些工作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监测与管理不够精细,偏粗偏重,以精细管理推动分类精准施策举措办法还不多,抓得不够紧,落实落细不够,导致基础还不稳固,核心竞争力偏弱。

以人民为中心素材

1.党的20D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为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

2.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要下更大力气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3.扎实推进“一网通办”和“一窗通办”改革,加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让办事群众和企业享受到改革红利。

4.当前,人民群众对平安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动态性、发展性等特征,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必须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全方位提升守护群众平安、保障群众权益的层次和水平。

5.既精准对接改革所需、人民群众所思所盼,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又能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6.面对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改善民生、兜住底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下更为凸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带头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7.要突出问题导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要主动回应“槽点”、纾解“痛点”、打通“堵点”,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切实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

8.要进一步提高“平安指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把风险隐患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不断夯实平安建设基石。

9.要进一步提高“法治指数”,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注重柔性执法,努力实现“法、理、情”的有机统一,让公安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10.要进一步提高“幸福指数”,坚持人民至上,主动顺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深化公安行政管理服务改革,制定出台更多便民利企的新举措,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11.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多维度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12.我们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注重增强系统思维,妥善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真正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办到各族群众心坎上。

13.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民生工作承诺了就要兑现,决不能开空头支票。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贯彻“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原则思路,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推动民生改善取得实质性进展。

14.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好事实事做到各族群众心坎上,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要正确处理显绩与潜绩的关系,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又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把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和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统一起来,做到对人民和历史负责。

15.要巩固拓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推动为民办好事实事工作流程规范化、创新做法制度化、成熟经验机制化。

16.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17.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人民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卫生医疗、生态等诸多领域提出更高要求。

18.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变到“好不好”。新征程上,“好不好”又有新的更丰富内涵、更高标准要求。

19.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除了物质方面,我们还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比如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富裕”问题。“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我们要注重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益人身心的优秀文艺作品。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比如,全面落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免费开放政策,做好延时、错时和流动服务,确保高质量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21.为群众提供便利,深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全面推进“一网通办”“一窗受理”,大力实施“证照分离”、告知承诺制等改革和“互联网+公证”等举措,大幅压缩申请材料、办理时限,让群众办事更便捷、更高效。让群众时时刻刻感受到“枝叶关情”的浓浓暖意。

22.做好“一老一小”大文章,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23.加大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

24.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让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的人民都能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

25.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着力补齐民生发展短板,切实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使社会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困难群体倾斜,努力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

26.作为衡量共同富裕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让人民群众来评判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出台的系列举措是否合理、具体落实的进度是否高效、最终呈现的效果是否显著。及时公布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发展进度,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检验。

27.在衡量社会建设各项工作成效时,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基本标尺。

28.要做实民生“升级版”,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

29.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历史进程,我们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30.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20D精神为契机,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从各自服务的领域出发,精准把握战略目标要求与治理实践课题的结合点,创新思路、探索办法、总结经验,就能持续转职能、提效能。

不平衡不充分素材

1.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完成新的伟大使命面对的主要矛盾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而最为突出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2.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具有相互联系性,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经济社会存在落差悬殊和失衡明显的发展领域与社会结构;发展不充分与发展不平衡有关,是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也可以说是不平衡发展思路与战略的代价体现,发展不充分集中表现在经济社会某些领域的发展明显满足不了城乡居民的需求。

3.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发展数量和质量的不平衡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即“四化”发展的不平衡。

4.发展不充分问题,一是体现在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公共保障及其服务领域,尤其在农村,还不能充分满足全面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二是体现在资源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还不能充分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三是体现在市场供给还不能充分满足消费者在质量方面的需求。

5.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往往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显性的体现,又有隐性的体现,它们之间大多存在相互联系。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抓住问题的关键,长短结合,突出优先重点,找准突破口。

6.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在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上创新突破。从现实观察看,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四化”发展不平衡的主要短板在农村,公共保障、环境优化、优质供给不充分的表现也主要在农村,因此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在农村,其突破口是发展理念的转变和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深化与创新。

7.城乡一体化,是螺旋上升的过程。从发展规律上来讲,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旧的被突破了,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宁波推进城乡一体化取得的巨大进步,又要清醒认识到,城乡之间还存在某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我们率先突破,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

8.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一体推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推动优质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让城乡发展更加均衡、更加协调。

9.要致力于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通基本民生性服务、公共事业性服务均等化的“肠梗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0.要通过协调发展,破解资源配置的失衡、优化经济的空间布局、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11.创新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活动空间分布不平衡。中心城区创新环境发展不平衡。工业用地绩效空间不平衡。

12.人文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空间不匹配。生态发展不平衡:城郊接合部生态环保压力较大。

13.以规划引领优化城市资源配置。为解决当前政府配置资源中存在的配置效率较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加快出台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生态品质建设、乡村振兴、城市精细化管理等领域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形成一批促进城市更平衡更充分发展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和制度建设框架。

14.以科技创新优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推进创新从“追跑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以创新打造新动能、发展型经济、创造新供给、催生新需求,形成以创新引领为鲜明特色的供给侧新优势。

15.以人文情怀提升城市发展温度。抓住市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卫生、就业、养老、住房、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让服务更便捷可及,着力解决交通等大城市发展面临的普遍难题。

16.以精细管理推动分类精准施策。精准”补短板”,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多个方面的锻造,让精细化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和领域,逐步推进上海城市管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17.加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监测与管理。

18.所谓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指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以及收入分配、发展水平和质量的不平衡不充分。

19.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创新能力仍然不够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仍旧面临不少难题。

斗争精神类素材

1.党的20D报告要求: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2.要认真学习DS,从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的一系列关于斗争规律、本领和艺术的经验做法中汲取智慧。要学出信仰与担当,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应对风险挑战。

3.要明确斗争本质,把握斗争规律。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要根据形势需要,把握时、度、效,及时调整斗争策略。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

5.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强化斗争意识。

6.提升斗争能力,增强斗争本领。要坚定斗争意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决不能碰到一点挫折就畏缩不前,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要善斗争、会斗争,提高见微知著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洞察先机、趋利避害;要加强战略谋划,把握大势大局,分清轻重缓急,科学排兵布阵,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要善于经一事长一智,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练就真本领、真功夫。

7.要积极研究新形势下斗争的新形态、新特点、新手法,如意识形态斗争、金融领域斗争、科技领域斗争等,有针对性地提升本领。

8.要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多经历“风吹浪打”,多捧“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成长提高。

9.干部只有通过持之以恒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严峻复杂的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各种风险挑战中接受考验,才能锻造出过硬的斗争本领。

10.注重斗争战略与斗争策略相统一,提高干部斗争经验和斗争智慧,战略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有机结合,坚持斗争原则,讲求斗争艺术,精准运用斗争方式方法,拿捏好斗争的分寸和火候;区分两类不同矛盾性质,对事关政治原则的错误言行等鲜明亮剑,对人民内部的矛盾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处理解决,在斗争中巩固和增强团结;要善于在严峻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分清斗争性质和斗争对象,凝聚斗争力量,充分把握时与势、政策与策略、斗争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

11.利益多元化加深了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加重了斗争任务。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以往计划经济单一、集中的利益格局,社会利益趋于多元化,部分社会群体之间利益差距加大和利益矛盾加剧,出现了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和谐的利益冲突,党的斗争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其次,资本逐利本性使社会成员变得功利化和世俗化,少部分党员受到此类影响容易在斗争中丧失士气、萎靡不振。

12.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各种问题交织叠加、交替呈现。这些都是党在斗争中的“娄山关”和“腊子口”,部分党员干部在受到一点挫折后极易打“退堂鼓”,失去斗争勇气。其次,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突出,阻碍斗争锐气的涵养。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幻,国内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步增多,西方敌对势力破坏我国社会稳定的活动也从未停止,这些都给党的持续斗争带来了严峻考验,部分党员可能产生消极的斗争心理,降低在斗争中的锐气。

13.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在继承前人斗争成果、吸取前人斗争经验基础上不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奋斗史。新时代我们党要发扬斗争精神,就必须继续在伟大社会革命中奋勇拼搏,不断总结和提炼实践经验,为加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提供丰富历史滋养。

14.以斗争精神抓住先发制敌的战略优势,谋盘布局。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各国推动科技创新的步伐日趋紧迫。我们必须抓住全球变化发展的趋势,抢夺战略先机,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发扬敢为人先的斗争精神,主动作为、积极求变,从而掌握主动权,做到思虑在先、筹谋在前。

15.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形势,在把握好时度效的同时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制定科学的方法策略,在掌握斗争艺术中赢得先机。

16.要以斗争求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不能把斗争矮化为“争斗”,曲解为“整人”,更不是西方的“纸牌屋”。

17.党员干部中或多或少存在不愿斗争的“软骨病”、不敢斗争的“恐惧症”、不会斗争的“无能症”,这样病那样症,根子还是“心中贼”作祟;做老好人当太平官,实质是缺乏党性担当。不能因为怕得罪人,而使自己成为得罪组织和人民的人;不能因为惧怕风险挑战,就瞻前顾后贻误发展良机。

18.缺乏主动斗争的精神。对分管干部缺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方式,在推动干部持之以恒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等方面,仍有不少短板弱项,一些干部斗争精神的核心竞争力偏弱,或多或少存在不愿斗争的“软骨病”、不敢斗争的“恐惧症”、不会斗争的“无能症”。如,一些干部不愿意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不愿意在严峻复杂的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面对组织安排的多经历“风吹浪打”,多捧“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的斗争实践考验,瞻前顾后,贻误了个人快速成长成熟的良机。

19.对斗争的重要意义理解不够深刻。存在把握得不够精准,站位不高,视野不宽,斗争精神不足等问题。如,党的20D报告多次强调要发扬斗争精神,但自己对为什么要强调斗争精神,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没有站在“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的政治高度,看待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从思想上行动上没有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融入团结奋斗全过程,面对新的战略环境和风险挑战,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矛盾和问题,自己有时统筹谋划不够实不够细,对分管干部教育引导也不够及时有效,思想和行动跟不上新形势新要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20D精神的成果转化效率不够高。

20.对斗争艺术研究不够到位。对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的一系列关于斗争规律、本领和艺术的经验做法,学习得不够全面系统,也不够细致精深,缺少专题性的理论研究和充分地实践验证,使自己没能及时有效地从DS中汲取关于斗争艺术的智慧和力量,学习实践的成果转化效率不够高,如,不善于严峻从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分辨斗争性质和斗争对象。在谋划、运用斗争战略与斗争策略的过程中,未能做到完全的统筹兼顾、辩证统一,对斗争的分寸和火候拿捏不够精准,战略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结合得也不够好。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有时理解和接受得不够快,对形势研判得不够准,时度效匹配度不高,调动积极因素的渠道不宽,使斗争艺术得不到全面充分的体现,有时在斗争中未能拔得头筹,赢得先机。

21.对新形势下的斗争形势研究不足。有时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的斗争工作,重点就是上级安排什么就做什么,因此,对当前新形势下斗争的新形态、新特点、新手法学习研究不够到位,在把握斗争的广度、深度和密度上,历史欠账较多,短板日渐显现。如,意识形态斗争、金融领域斗争、科技领域斗争等方面,没有主动抓住先发制敌的战略优势,谋盘布局,思虑在先、筹谋在前持续用力不足,对于新形势下,一些分管党员干部功利化和世俗化的思想倾向,以及斗争的锐气涵养不足的问题,没有及时因地制宜地进行分析研判,不够敏感,被动应对,招法不多,部分党员干部精气神不足,在受到一点挫折后就打“退堂鼓”,失去斗争勇气,消极斗争的心理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底线思维素材

1.坚持底线思维,要求我们把战略的基点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从最坏的可能性来考虑。凡事从最坏处着眼、作最充分准备、向最好处努力、争取最好结果,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主动权,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

2.强化底线思维,就是要求把难点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风险想得更深入一些,不要因为估计不足而在危机发生时陷于被动。只有居安思危,才有可能把握未来的变化,才有可能在危机来临时把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从而防范系统性风险。

3.底线思维并不是消极守成、画地为牢,而是内含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思维方式,鼓励人们在保底的前提下,追求实践的最佳效果。

4.要充分发挥制度集成创新的作用,分析“时”与“势”,思考“危”与“机”,突出“稳”与“实”,打造具有特色的风险防控制度集成创新体系。

5.底线思维要求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客观、准确地认识并确定事物的界限;要求掌握大势、驾驭风险、把握全局,做好应付最严峻局面的思想准备;要求懂得突破底线可能带来的危害,凡事从最坏处着眼、作最充分准备、向最好处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必须明确,底线思维不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主动,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要在勇于斗争中防止最坏可能,以不失足、不失策、不失守为前提,创造更大发展空间、更快发展步伐、更多发展效益。

6.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底线作为不可逾越的界限去把关,作为不可违背的原则去捍卫,作为不可动摇的立场去坚持。

7.在事关全局和原则的问题上要立场坚定、态度鲜明,高度警惕、坚决抵制有意用放松底线、模糊底线来侵蚀底线、越过底线的行径,防止打“擦边球”。

8.坚持底线、坚守底线,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不可动摇的;在确定底线的问题上,又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辩证地看待界限的变化。

9.要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的基础上,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在思想上做好准备,在各种对策上思谋周全。这样,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能相对保持思想上的主动,保持从容不迫的心态。

10.把底线思维落到实处,首先要在把握宏观大局的基础上,对分管领域的短板弱项、风险隐患胸中有数、心中有底。全局性的风险挑战在各个领域有着具体的表现形式,各个领域又有自己的特殊情况,短板弱项、风险隐患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深入分析,不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地应对。

11.唯有把导致失败的各种因素尽可能想到,坚持全过程、全方位准备,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才有可能追求最好的结果。

12.领导干部的底线思维能力与其理论功底、理论水平密切相关。要学深悟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提高哲学思维能力,掌握质、量、度的意义和关系,懂得矛盾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提高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主体能动性。要从DS中学习增强底线思维的成功经验,汲取缺乏底线思维的失败教训,积累提高底线思维能力的规律性认识。要提升领导工作科学化水平和专业化能力。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学习和调研,

13.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能力,坚持全球视野,增强战略思维能力。要注重发挥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作用,提高对于不同事物底线的判断能力,增强应对各种类型风险的实际能力,防止由于知识储备不足造成的误判,导致或对底线不知敬畏,或对底线过度拓展。

14.面对重大风险挑战时要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底线这一“临界点”,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辩证把握“好”与“坏”的关系。这一底线思维从三个层面规定了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实践要求:一是在找准底线上要增强忧患意识,防止不利局面的发生,并事先做好心理预防和策略上的应对;二是在坚守底线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对那些临近底线、迫在眉睫的风险挑战进行转化和化解,另一方面要做好主动防御,在远离底线的广阔战略空间中坚定做好自己的事;三是要对逾越底线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

15.一是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一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考虑到最坏的情况,做好最周全的准备,从心理预防和策略应对上打好“狙击战”。二是要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科学预判重大风险的点位、形式和趋势发展;三是要如履如临、防微杜渐,及时有效控制风险影响范围和规模大小,善于“大而化小”,使局部风险不扩散到全域,个别风险不发展为系统性问题,经济层面风险不蔓延到社会层面,“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

16.一些领导干部总有人心存侥幸,抱着“不会那么凑巧”“放一放、缓一缓”的态度,直到问题发生了才追悔莫及。这种态度要不得,各级各部门绝对不能抱有任何侥幸心理,要对问题隐患排查再细致,整改再彻底,督导再严格,确保生产安全,社会和谐稳定。

17.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

18.要以“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无备”的态度,将安全生产工作谋划在先、预防在前。

19.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就要加强重大风险识别和防范,提高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能力,确保风险找得准、防得住、控得牢。

20.要坚持预防为主,充分研判可能发生的矛盾问题和风险挑战,及时准确发现苗头性问题,实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切实把各类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21.要科学精准应对,分行业、分领域、分层级管控风险,严防风险裂变、传导、叠加,精准施策、高效处置各类风险隐患,善于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能,赢得防控主动。

22.底线思维存在风险隐患。对一些工作中的风险问题考虑得不够深,难点和复杂性估计得不够充分。如,在推进一些工作时,并没有把战略的基点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从最坏的可能性来考虑,没有把可能导致失败的各种因素尽可能想到,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个别工作因估计不足而在危机发生时陷于了被动。一些领导同志对分管干部要求不够严格,个别干部底线思维树得不牢,没有按照“凡事从最坏处着眼、作最充分准备、向最好处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底线思维要求谋划和推进工作,不能客观、准确地认识并确定相关工作的界限,没有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当时看起来没有问题的工作,在新的阶段,却发生了危机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因估计不足而手足无措,陷入被动,虽然处理及时。并没有造成系统性的风险,但也给我们的工作敲响了警钟。

23.底线思维能力存在短板。一些领导同志,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不高,缺乏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如,把握宏观大局的能力有所欠缺,对分管领域的短板弱项、风险隐患做不到胸中有数、心中有底。又如,不善于对一些风险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往往“上下一样粗”,缺少“因地制宜”的能力,应对问题都是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忽略了风险挑战在各个领域有着具体的表现形式,各个领域又有自己的特殊情况的实际特点,不能有效控制风险影响范围和规模大小。一些领导同志不善于重发挥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作用,过于强调通过自身实践得出来的经验理论,对新形势下不同事物底线的判断能力不足,有时产生了因知识储备不足造成的误判,导致或对底线不知敬畏,或对底线过度拓展。

24.坚守底线思维不够严实。一些领导同志对分管干部日常管理要求不够严格,教育引导不够有力,忽略了“问题常起于毫末,祸患常积于忽微”的道理,使个别干部在事关全局和原则的问题,并没有完全做到高度警惕、坚决抵制,有时甚至故意放松底线、模糊底线、越过底线,打“擦边球”。应对风险不够科学精准,不能科学预判重大风险的点位、形式和趋势发展。如,在谋划和推进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底线思维的要求,坚持全过程、全方位准备,分行业、分领域、分层级的风险管控没有落实落细,使一些局部风险扩散到全域,产生了裂变、传导、叠加的发展倾向,防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还需进一步增强。

25.识变应变求变的思想还不够解放。一些领导同志思想不够解放,识变应变求变韧劲不够,持续用力不足,不善于跳出“危机”看“危机”,打开视野,捕捉“新机”,未能借助经济社会格局的变革和重塑,及时激发新活力、挖掘新潜能、扩大新空间、再造新优势。一些领导同志政治勇气和智慧不足,不善于运用制度优势识变应变求变,对妨碍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缺少“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思维定势表现突出,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推进缓慢,核心竞争力偏弱,错失了发展良机。一些领导同志前瞻性思考相对滞后,缺少全面、长远、辩证、发展看问题的眼光,统筹谋划短期、中期、远期战略目标的思路不够清晰,改革发展动能不够强劲,距离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26.识变应变求变的瓶颈亟待突破。一些领导同志站在时代前列和形势高峰,不善于把握变与不变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未能将“变”字作为推动改革、推动发展的有力武器,掌握变情、变状、变数、变意不够及时和精准,面对面对复杂的发展环境,没有时时刻刻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数、手中有招、脚下有路,战略境界和高位势能还需进一步提升。一些领导同志不善于把握变化带来的机遇,主动促变、变中求新的意识不足,没有将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行政工作规律紧密结合起来,在顺应变化的发展趋势中调整完善行政工作的思路和对策,一些工作没有实现乘势而上,优势有所下滑。

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素材

1.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短暂的权宜之计,而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亦是应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更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它深刻体现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精髓要义,是“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整体性的生动彰显。

2.各级政府站在时代前列和形势高峰,面对复杂发展环境眼中有物、心中有数、手中有招、脚下有路的战略境界和高位势能。

3.各级政府在准确把握变化带来的机遇、规避变化造成的风险中,找准发展目标与路径之间正确的对应点、对接线、对应值,从而乘势而上推进行政工作。将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行政工作规律紧密结合起来,在顺应变化的发展趋势中调整完善行政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4.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变情、变状、变数、变意,准确把握各种变化对政府治理在理念、观念、体制、机制、能力、方法、质量、效应等方面的变革要求,增强行政工作抓住机遇、战胜挑战的主动性。

5.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准确把握变与不变的基本要求。面对危机,既要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又要把握危中之机,善于危中寻机,努力化危为机。面对变局,既要处变不惊、冷静应变,又要下先手棋、打主动仗。

6.只要我们把握变与不变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主动促变、变中求新,就能有效激发新活力、挖掘新潜能、扩大新空间、再造新优势。

7.各级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通过思想的大解放,跳出“危机”看“危机”,打开视野,捕捉“新机”。

8.提高准确识变能力。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进一步加快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革和重塑,也不可避免地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和挑战。辽宁在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时期又遇新的荆棘,经济发展、改革创新、转型升级都将面临新的问题。我们要时刻关注世情、国情、省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及时准确地评估其可能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9.提高科学应变能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各级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破除妨碍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努力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时刻做到处变不惊、处变不慌、处变不乱。

10.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在全面统筹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加强前瞻性思考,要求坚持用全面、长远、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审视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统筹谋划短期、中期、远期的战略目标,确保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实现社会生活安定和谐。

11.坚持系统观念是破除体制机制弊病、全面深化改革、巩固社会稳定大局、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工作方法。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从全局出发,强化整体谋划与顶层设计,统筹考虑各组成部分、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实现各要素协同发力、互联互动、整体推进,不断开创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12.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廉洁文化建设类素材

1.廉洁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有些高校的廉洁文化建设看似开展得如火如荼,实则并未在各类群体中引起足够重视。首先,高校的部分领导干部对廉洁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这些领导干部往往只注重学校的硬件建设,注重招生规模、就业率和升学率等显性指标的扩大和提升,却将廉洁文化建设视为高校建设发展中并不十分重要的“佐料”,可有可无。因此,廉洁文化建设并未被摆在高校建设和发展规划中应有的高度。其次,教师群体对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足。很多教师片面地将教学工作视为自己的主业,以提高所教授主干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为提高学生满意度的主要途径,而将廉洁文化建设视为学校领导层的业务而不屑一顾,还有的教师热衷于职称评审、外出进修等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直接红利”,更无心思顾及学校廉洁文化建设。最后,大学生群体对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很多大学生认为廉洁文化建设与自身无关,自己只要努力学习就够了。现实中,有些大学生在考试中作弊,在干部竞选、班级评优等活动中结帮拉派、搞小动作等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正是对廉洁文化的建设未予以足够重视、对其内容学习不足的反映。

2.各类主体建设行为的聚合性不足。部分高校的廉洁文化建设呈现零散、碎片化的状态,各类主体的建设行为往往各行其事,目标和方向不尽统一,因而未能形成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良性局面,即没有形成廉洁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3.廉洁文化建设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性不足。当前,很多高校的廉洁文化建设仍局限于板报宣传、课堂灌输、开会学习文件等传统形式,在内容选择上也大多缺乏新意,吸引力和感染力明显不足。如此陈旧的形式和内容难以使教育对象对廉洁文化产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自然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4.廉洁文化建设制度保障机制不健全。文化建设旨在用润物无声的力量教育人、感化人,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渗透性,需要建设者有足够的恒心和毅力,锲而不舍地做下去,方能取得理想成效。这就需要运用制度的力量为廉洁文化的长期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而当前部分高校的廉洁文化建设却缺乏健全有力的制度保障机制,或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致使廉洁文化的建设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5.高校的主要领导同志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廉洁文化作为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思想文化基础和学校长远发展精神力量的高度来提高对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视,将廉洁文化建设摆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应有的高度。

6.廉洁文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的系统谋划。当前廉洁文化建设主要依赖纪检和行风部门,没有形成完整的廉洁文化建设体系,其主要原因在于对廉洁文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有效的廉洁文化建设需要单位领导班子明确定位,提炼出廉洁文化的核心要素,形成符合单位特色的廉洁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没有系统谋划,廉洁文化建设就没有方向性和针对性,易于流于形式、不能深入。

7.廉洁文化传播方式传统、手段单一。当下碎片化现象无处不在,传统的学习行为、生活习惯、交流方式、传播形态、认知模式正在逐渐分裂、崩解、整合、重构。面对这一变化,部分单位没有做出积极响应,廉洁文化建设仍停留在宣传口号、召开会议、组织活动、撰写稿件等传统方式上,缺乏感染力和影响力。即便是利用了OA、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方式,通常也仅是换了个平台发布信息,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创新和思维转变。且廉洁文化建设基本上都采取自上而下的宣教方式,并不适合高智商、高学历、高工作强度的工作者。

8.廉洁文化建设的融合度低、认同感不强。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型公立医院,涵盖了行政、医疗、医辅、护理、后勤等部门,医疗部分又分为门急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等大科,大科下面又有二级分科和三级分科。公立医院在廉洁文化建设过程中通常采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化宣传教育材料,没有针对不同科室和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针对性设计,从而造成廉洁文化与本科室的主责主业融合度低的现象,没有共鸣的廉洁文化难以激起相关人员的认同感,使文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

9.思想认识还不够深刻全面。当前,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和信心深入人心,“打虎”“拍蝇”“猎狐”“扫黑”齐抓共管、同向发力的压倒性胜利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一些国有企业里靠企吃企的“硕鼠”、在企败企的“蛀虫”被严肃查处、绳之以法,警示震慑的典型案例很多很多,但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步其后尘而入“瓮中”。最主要的还是廉洁文文化正心修身、预防腐败和文以化人、中国廉以养德的措施还未实起来、强起风廉政来,廉洁文化感染人、激励人、凝聚标——不人、号召人的作用还未有效发挥。另其是不想腐外,有的干部职工对廉洁文化的认识还比较浅薄,虽对腐败现象、违纪问题、不正之风痛恨不已,但却对身边日常发生的不良现象听之任之、见怪不怪,总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宽容放过,实则损害了廉洁文化养成的土壤环境。

10.文化理念还不够丰富统一。当前,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还存在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建设、为应对上级考核而创新的现象,有的廉洁文化建设理念、建设路径还比较单调,更多是宣教式、灌输式、命令式活动,难以适应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难以从灵魂深处触动干部队伍在道德情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需求追求。还有一些管理者对廉洁文化建设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应该具有的地位发挥的作用和应达到的效果认识还不够到位,对廉洁文化建设在培育、涵养和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等方面现实意义还不够清晰、明确,不同程度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的问题。

11.组织管理还不够有力有序。国有企业开展廉洁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是纪检监察部门自己忙乎,需要各部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协调配合,需要发挥D建群团和工青妇联等管理组织的工作职责,将廉洁文化建设与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企业高质量发展现实需求有机结合、全面融入,让廉洁文化建设真正成为营造良好企业生态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国有企业在开展廉洁文化建设时,还存在组织管理不够协调、沟通交流不够经常、协作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齐抓共管、全面推进的局面仍需进一步挖掘和开启。

12.环境氛围还不够稳定浓郁。当前,有些国有企业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腐化问题,体制不够灵活、制度不够完善、机制不够健全,内部运行较为封闭僵化、市场竞争缺乏足够活力,致使工程建设、物资采购、选人用人、大额资金等方面多有违纪违规问题发生。有的领导干部思想不纯、作风不正、以权谋私、以职谋利,有的职工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战斗力有所减退,事不关己、得过且过,官僚主义表态、形式主义应付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现象问题影响了干部职工参与廉洁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致使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进程还不够迅速、氛围还不够浓郁、效果还不够明显。

13.“两个结合”是指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4.将廉洁文化建设深度融入全市文化建设总体布局,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靠纪检监察机关“单打独斗”。

15.印发《廉洁文化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从廉洁文化思想引领、内涵建设、教育提质、阵地拓展、产品创新、氛围营造六个方面提出18项具体措施,系统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的全域工程。

16.将廉洁文化建设纳入D建考核、精神文明创建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廉洁文化建设大格局。

17.廉洁文化建设既以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为重点,又重视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的改造。为推动廉洁文化建设成果共享,让廉洁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弘扬社会清风正气。

18.随着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其中,廉洁文化活动品牌正逐渐融入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便民服务等各领域,让廉洁思想深入人心、成风化人。

19.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廉洁因素,深入挖掘人文、历史、民俗等方面的亮点,推动廉洁文化建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因地制宜深挖廉洁资源不足,党员干部接受教育方式较为单一。

21.廉洁文化产品供给不仅在线下,也在线上。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新媒体力量,利用微视频具有故事性、亲民性、互动性等优势,拍摄录制了有关廉洁文化、廉洁教育的系列视频内容,在全省各级纪委监委的官方平台上展播,使官方平台转化为便捷的廉洁教育阵地,上下联动、同频共振,激发思想共鸣。

22.实施廉洁文化载体数字化行动。加强廉洁文化资源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助推器”“放大器”的作用,通过H5、动漫、VR、AR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实现廉洁文化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使党员群众与廉洁文化实现零距离接触,提升廉洁文化可及性和触达率,高效激活廉洁文化动能因子。

23.不断丰富廉洁文化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打造廉洁特色突出、时代特征显著、特点鲜明的廉洁文化品牌,全力构建品牌引领、多维支持、全域覆盖的廉洁文化建设体系,为滋养清风满怀、正气充盈的大地提供有力思想保障。

24.突出地域特色,深入挖掘,培树廉洁品牌、依托全市历史文化名胜、廉洁教育基地、公共文化机构等,整合盘活廉洁文化资源,加强廉洁文化阵地建设,全面提升廉洁文化建设水平。

25.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大部分单位能够按照上级的要求开展廉洁文化建设各项工作,但是还存在会议强调多,会后落实少,效果不明显;突击性开展工作多,有计划性开展工作少、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主要是由纪委组织开展,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力度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得不到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基层廉洁文化建设往往陷入“推一下,才动一下”的被动局面,致使廉洁文化教育效果不明显。

26.廉洁文化教育还不够深入。廉洁文化教育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而企业管理者更注重实际生产能力所产生的价值,致使廉洁文化教育工作被认为是一项“软任务”、“虚工作”,不愿在廉洁文化教育工作中投入过多的人、财、物保障,影响和制约了廉洁文化教育的开展。甚至有的单位认为,学习教育只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事,与基层一线工人没有关系,而且占用生产时间,从而忽视了基层一线工人的廉洁文化教育。

27.宣传形式单一,效果不太明显。基层单位开展廉洁文化建设,往往是记在纸上,贴在墙上,落实在会议上,或者是悬挂廉洁标语,观看警示片,很难在职工群众中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氛围。同时,在廉洁文化内容的选择上也存在廉洁教育内容老化、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没有将廉洁文化同延安红色教育资源、企业“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精神相结合,忽略了文化的渗透性。在表现形式上没有紧跟时代潮流,不够新颖,缺乏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微视频等形式。

28.将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作为清廉长沙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党委统筹谋划、纪委组织推动、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广泛参与”工作机制,推动廉洁文化浸润各领域、各行业,推动廉洁成果共建共享。

29.要增强廉洁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深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融合,将现实与历史人文结合,与乡规民约、行业规范、企业文化结合,凸显文化特色,推动深度融合。同时还要创新方式方法,避免单一化口头、书面文化传播、无差别化灌输,增强方式方法的差别化、多元化,注重因人施教,以群众喜闻乐见、交口称赞的方式增强廉洁文化传播力、渗透力和感染力。

30.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廉政建设,也涉及文化建设,是一种旨在影响人们尤其是党员干部思想意识、行为取向、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的建设工程。既不能仅仅依靠纪检监察部门,也不能仅仅定位为一项宣传教育工作,更不能狭义地理解为文化样式的制作传播,而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系统理念统筹谋划,将政治要求、价值理念、制度建设、文化传播有机融合为一体,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增强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1.廉洁文化建设存在虚化弱化现象。一些领导同志对廉洁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如,往往只注重学校的硬件建设,注重招生规模、就业率和升学率等显性指标的扩大和提升,却将廉洁文化建设视为高校建设发展中并不十分重要的“佐料”,没有将其放到高校建设和发展规划中应有的高度去统筹谋划。廉洁文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未能将其深度融入全市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建设体系,一些既定的工作推进比较缓慢,廉洁文化建设成果转化效率不快、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一些领导同志对廉洁文化建设定位不够明确,对廉洁文化建设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应该具有的地位、发挥的作用和应达到的效果认识还不够到位,对廉洁文化建设在培育、涵养和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等方面现实意义还不够清晰、明确,对如何提炼出具有特色的廉洁文化核心要素缺少统筹谋划,没能形成符合本单位特色的廉洁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导致一些工作失去了方向性和针对性,流于形式、不能深入的问题瓶颈亟待突破。一些领导同志抓廉洁文化建设的韧劲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廉洁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未能将足够的恒心和毅力贯穿到廉洁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导致一些廉洁文化建设工作出现了前紧后松,虎头蛇尾的问题。

32.落实廉洁文化建设不实不细。制定的《集团廉洁文化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不够细致,如,虽然将廉洁文化建设划分为思想引领、内涵建设、教育提质、阵地拓展、产品创新、氛围营造六个方面,但对于如何具体抓、抓具体,缺少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和措施,导致一些工作“空对空”,推进不力。一些领导同志对廉洁文化建设的要求落实不到位,认为廉洁文化教育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而且占用生产时间,而企业要更注重实际生产能力所产生的价值,从而忽视了基层一线工人的廉洁文化教育。一些领导同志履行廉洁文化教育职能缺少自觉性和主动性,没有正确引导干部职工全面认识和把握廉洁文化建设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一些一线工人认为廉洁文化建设是一项“软任务”“虚工作”,导致合力推动廉洁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人人讲廉洁的浓厚氛围尚未根本形成。一些领导同志对廉洁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还不够有力有序,未能将廉洁文化建设与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企业高质量发展现实需求有机结合、全面融入,廉洁文化建设还没有真正成为营造良好企业生态的有效途径。

33.廉洁文化建设合力作用没有充分彰显。推动廉洁文化建设的聚合性不足,各类主体的建设行为往往各行其事,目标和方向不尽统一。如,虽然建立“党委统筹谋划、纪委组织推动、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广泛参与”工作机制,但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廉洁文化建设却呈现零散、碎片化的状态,未能形成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良性局面。廉洁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如,虽然明确要求党委统筹谋划,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还是主要是由纪委组织开展,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力度不够,得不到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基层廉洁文化建设往往陷入“推一下,才动一下”的被动局面,齐抓共管、全面推进的局面仍需进一步挖掘和开启。

34.廉洁文化建设品牌挖掘和建设不够有力。廉洁文化理论还不够丰富统一,如,有的廉洁文化建设理念、建设路径还比较单调,更多是宣教式、灌输式、命令式活动,难以适应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难以从灵魂深处触动干部队伍在道德情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需求追求,廉洁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足。因地制宜深挖廉洁资源不足,廉洁文化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还不够丰富,未能打造出廉洁特色突出、时代特征显著、特点鲜明的廉洁文化品牌,品牌引领、多维支持、全域覆盖的廉洁文化建设体系还存在仍有不少短板弱项。如: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廉洁因素不够及时有效,未能充分依托全市历史文化名胜、廉洁教育基地、公共文化机构等整合盘活廉洁文化资源,廉洁文化阵地建设的基础还很薄弱,廉洁文化活动品牌还没有真正融入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便民服务等各领域,廉洁文化深入人心、成风化人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彰显。

八项规定类素材

1.加强对各级“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检查,注重抓早抓小、源头治理,紧盯公款、公权力管理使用全过程全链条,构建“惩、治、防”工作闭环。

2.“四风”问题总体上得到有力遏制,但防反弹回潮、防隐形变异、防疲劳厌战任务依然很重。纪检监察机关要坚决防止产生“疲劳综合征”,既要对顽瘴痼疾反复敲打,又要对隐形变异新动向时刻防范,对苗头性问题露头就打,决不允许死灰复燃,决不允许旧弊未除、新弊又生。

3.“四风”问题呈现出主体隐蔽、手段隐蔽、场所隐蔽的特点,问题发现难、挖掘不够深成为纠治“四风”工作的难题。纪检监察机关要从问题漏洞处培土加固,创新监督方式,实施精准监督,见微知著、及时防治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和隐形变异行为,以纠治问题的实际成效堵住堤坝缝隙。

4.深刻认识反弹回潮、卷土重来的现实风险。“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经过持续高压整治,“四风”问题特别是享乐奢靡之风得到有效遏制,但作风顽疾土壤未消、病根未除。一旦松口气、歇歇脚,“四风”就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5.深刻认识由风及腐、风腐一体的演化风险。不正之风是腐败滋生的温床,与腐败互为表里、同根同源。不正之风具有很强的“破窗效应”,党员干部腐化堕落往往源于小事小节失守,违法犯罪大多始于“四风”问题。纠治“四风”事关反腐败斗争成果的巩固拓展。如果不抓早抓小,“四风”的病原体就会演化成为腐败的大祸患。

6.深刻认识盲目乐观、懈怠松劲的疲态风险。经过长期努力,纠治“四风”形势不断向好。面对取得的成绩,要特别重视“疲劳综合征”的问题,始终保持警惕警醒,防止出现麻痹大意、警惕性下降,敬畏减弱、侥幸心理滋生,定力不足、较真不够等问题。

7.创新监督执纪方式,打好明察暗访、数字赋能、部门联动的组合拳。

8.对反复出现、易发多发的问题,分析症结原因,针对不同层级、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问题,精准提出对策措施。

9.在加强日常监督的同时,主动适应新时代科技产物,以新方式、新手段为监督检查提供有力支撑。探索运用“大数据”,认真梳理分析信访、巡察、审计、互查等发现的问题线索,找准“四风”突出问题和易发多发领域,精准定位,进行集中整治,形成了“抓系统、系统抓”的查纠“四风”新思路、新格局。

10.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制度建设是永恒的课题,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制度建设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准确把握方向。制度的建立不但要解决现阶段突出问题,而且要充分考虑到未来工作的实际。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分析不同时期面临的形势、任务、特点和问题,不断丰富完善制度建设,推进制度创新,实现制度建设的与时俱进。

11.怎样创新方式、升级打法,防止“路径依赖”,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都必须思考和破解的课题。

12.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四风”方面的有效做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真正发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作用。同时,要深化细化制度,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尽量使笼统的规定明确化,使原则的表述具体化,对需要制定实施细则的予以配套完善,以增强制度的活力和效力。

13.要着力健全已有的相关制度,对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抓紧修订完善,对缺乏制度规范的领域抓紧填补空白,最大限度解决制度缺位和失灵问题,不断推进制度建设科学化。

14.部分干部教师对“八项规定”精神认识理解不全面、不深刻。没有认识到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对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极端重要意义。片面地认为“八项规定”是管具体事的,上级和学校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落实办法,就算落实完成了,不用再做什么。甚至有个别干部教师认为高校不同于地方政府,自己本身没有“四风”问题,“八项规定”与自己并无太大关系。

15.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大多数高校虽然能够按照要求,制定落实“八项规定”的实施办法,但相关配套文件不够健全,例如:在加强调查研究、公文管理、公务用车等方面,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制度体系。此外,出现违反“八项规定”问题以后,监督执纪问责力度相对偏软。

16.联动机制不完善。在落实“八项规定”过程中,往往党政办公室、纪委等牵头部门发挥作用较多,而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或协调不够,没有发挥出强大合力。

17.监督执纪方式没有完全融入新时代。一些领导同志对纪检监察工作缺少创新精神,未能主动接受新时代的科技产物,还是习惯于老方式和放方法,不善于运用新方式、新手段开展监督检查。如,在监督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时,不善于借助“大数据”的力量,分析信访、巡察、审计、互查等发现的问题线索,存在“路径依赖”,未能及时主动地升级打法,用好数字赋能,“抓系统、系统抓”的查纠新思路、新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18.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相关制度建设跟不上新形势新要求。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制度建设,距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如,在建立制度时,往往注重解决现阶段突出问题,未能全面深入地分析不同时期面临的形势、任务、特点和问题,充分考虑到未来工作的实际,不断丰富完善制度建设,推进制度创新。对在贯彻中央八项精神过程中,对于一些有效做法,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整理,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到位。再如,对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制度没有及时进行修订完善,对缺乏制度规范的领域也没有及时填补空白,制度缺位和失灵问题还没有完全破解。在深化细化制度时,“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坚持得不够好,一些规定制定的比较笼统,特别是配套实施细没有达到明确化、具体化的要求,没有充分发挥出制度的活力和效力。

19.“疲劳综合征”尚未完全消除。在监督落实中央八项固定的过程中,一些纪检干部面对防反弹回潮、防隐形变异的繁重任务,面对问题呈现出主体隐蔽、手段隐蔽、场所隐蔽的特点,不自觉地产生了“疲劳综合征”,放松了查办案件的要求,对于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和隐形变异行为警惕性不够高,抓早抓小、源头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对问题挖掘得不够深,“惩、治、防”工作链条有时出现松动。

形式主义类素材

1.党员、干部务须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

2.坚持以改革破解基层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资源、服务、工作力量向基层倾斜,不断为基层放权赋能、减负增效。

3.紧盯“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挂牌热”等现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当前存在的各类形式主义问题,有针对性开展专项监督,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整改。

4.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工作落实过程中,如果形式大于内容,就会产生形式主义。“口号式”工作落实。为体现对上级安排部署要求的重视,有的单位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点上热闹面上冷清。具体来说,有的对上级要求精神未加深入思考、实践检验,第一时间就套用,很快就出成果;有的对上级部署不做认真准备、深入研究,一味求快开会研讨,议而不决,浪费时间;有的以“逐级分解越快越细越多,越能体现工作落实成效”的心态,不分昼夜忙“挂图作战”,实际上却说一套做一套。

5.“机械式”工作思路。习惯于按旧思维、老办法和别人的做法抓管理干工作,只管做了不管成效。具体来说,有的领导干部离开开会、发文、要材料就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有的重复讲上级讲过的内容,或不管是否有作用,每天每周例会雷打不动;有的重复发上级已具备可操作性的文,或年年发内容相似但现阶段相关问题已不再突出的文;有的平时不留意基层工作进展,一旦用得着就立即大范围索要材料。

6.“虚高式”工作标准。虚高的标准,平添了无谓的工作,逼出了基层的弄虚作假、糊弄应付。具体来说,有的单位为体现认真精细,不管相关报表、台账今后多久才可能使用一次、有无重复劳动之处,一味求细求详求多求频求美;有的不管是否劳民伤财,一味搞自我加压、层层加码;有的为凸显自身特色,不管基层负担和实际效果,乐于耍花样,喜欢增加自选动作,随意扩大工作要求适用范围。

7.“躲闪式”工作担当。置岗位职责于不顾,一味按“避责管理”逻辑行事。具体来说,一些管理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只出新规定、不废旧要求,但对基层诉求迟迟不明确意见;一些部门在制发文件制度时,过度征求意见、会签审核;有的牵头单位发挥“指挥棒”作用不自觉,组织协调扭扭捏捏、跟踪推进软软绵绵、考核督促羞羞答答;有的把“责任状”看作“免责单”,以签责任状代替压实责任;有的领导对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凡事必请示汇报

8.“美图式”工作成效。重留痕轻实绩,只求赢得上级满意,不管群众是否乐意。具体来说,为应付上级检查,有的单位做事、记录“两张皮”,甚至摆拍照片,不开会只“量身定制”记录;为使学习场景好看,有的单位搞凑数式培训、刷分式学习;有的单位把精力放在材料美化上,应景造势,把说的当做的,把做了当做好,把思路当成果,把责任往外推。

9.搞形式主义的人常常披着“政治正确”的外衣,自有一套能自圆其说的逻辑,骗得上级的理解、同情、信任,有时还“拿大帽子压人”,让基层不好群起抵抗。各级干部对一些形式主义现象的认识不完全统一,有的错误地认为“以虚带实”也是一种工作方法,大可不必横加指责;有的认为揭露形式主义有损单位和领导形象,不愿自曝家丑。有时形式主义带来的损失并不直接,监督和追责具有滞后性,导致个别干部少有顾忌。

11.不担当不作为。担当作为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但当前一些基层干部仍存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一是缺乏担当意识。有的基层干部错误的认为“有多大权办多大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们在群众有急难愁盼问题找上门来时,惯于使用“推、脱”手段,推脱责任、推脱干系。有些事情明明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也以要“请示上级”“集体研究”之名把自身承担的责任降到最低程度。有的干部对于上级布置的任务,采取“部门分解,层层落实”的方式布置下去,美其名曰压力传导,其实是不敢负责、不敢担当。二是存在不作为、慢作为现象。有的基层干部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干事,至少不要惹事”的处世哲学,在其位不谋其政,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日子”的思想严重。一些机关的门好进,干部的脸好看,但事情依然难办。

12.重表态轻行动。善于决策,敢于表态,勇于行动,是一名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能力,也是干部对党和人民负责的表现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敢于表态是干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魄力的外显。但是,一些基层干部在上级和领导面前口号喊得震天响,落实到工作上时却静悄悄,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喊口号上,不断寻思“喊什么口号、怎么喊口号”才能吸引上级部门和领导的注意,甘做“口号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有些干部在下级和群众面前搞“虚假激励”,漂亮的话说了一大堆,兑现的时候无下文,也许短期能赢得下级和群众的赞同,但长期则是挥霍了群众对他们的信任,污染了地方的政治生态,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有些基层机关搞层层签批,一些重要事情需要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都表态才能进行研究,有些事情在层层签批中贻误了时机,“黄花菜都凉了”,有些事情某个领导没有表态,则很可能没有下文,不了了之。

13.重痕迹轻实效。做工作留下一些工作记录和痕迹是非常正常和必要的。但在一些基层单位和部门存在过度留痕的现象。一是一些基层单位在工作过程中不遗余力主动“留痕”。有些基层部门以“注重过程资料的积累”为名,大搞“痕迹管理”,留下各种工作的计划方案、台账、照片、影像,以备将来不时之需,而这些“痕迹”是否真正需要、将来能否派上用场,则很少有人顾及。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部门大搞各种“表格抗疫”“网上抗疫”,却没有考虑这种形式的抗疫对于防控疫情到底有多少作用。在脱贫攻坚中,一些地方数据一大堆、照片也不少,但到底是不是真扶贫、扶真贫却很少关注。二是有些部门在检查工作和考核干部时,片面以是否留下“痕迹”作为重要标准。有些上级部门和考核部门到基层单位检查工作和考核干部时,重点检查计划是否周密、台账是否完整、次数是否到位、影像是否保存,这种不良的“留痕”导向也直接导致了某些部门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得不留下一些“痕迹”,否则在检查和考核时就会陷于“有口难辩”的不利境地。

14.重形式轻内容。内容需要附着于一定的形式,好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突出内容。但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形式上,则很可能会冲淡内容,甚至掩盖真实的内容。一是部分基层干部仍热衷于“文山会海”。有的干部对待上级精神和文件,习惯于囫囵吞枣,甘当“二传手”,往往以会议来落实会议、以文件来落实文件,甚至有时还会邀请高级别领导参加会议,给人以“单位重视、领导重视”的感觉,会议结束后,会议总结、会议成果、新闻报道一应俱全,至于会议有没有必要召开、群众的问题有没有解决,则并不重视。二是部分基层干部存在造假数据、假经验、假典型等现象。有的基层干部由于时间紧迫、能力不强,易采取数据造假、经验造假的方法,把没做的事情假装成做了的,把刚刚开展的工作假装成已经完成了的工作,把初步取得的经验假装成经过多次实践取得的经验。甚至还有一些基层领导不计代价搞假经验、树假典型、造假“参观路线”,这样的假东西不仅毫无益处,而且劳民伤财,使得群众怨声载道。

15.学习“走过场”,学用“两张皮”。有的在学习中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学习停留在计划、报告、总结中,没有活动载体、约束机制、督促检查,对上级精神机械传达,不结合实际深刻领会;有的在学习中知行不一、脱离实际,学而不用、坐而论道,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与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促进发展割裂开来;有的在学习中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为应付检查在网上找资料、东拼西凑、移花接木,甚至照抄他人笔记,做学习“懒汉”。

16.调研搞“作秀”,热衷“被安排”。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然而一些党员干部时至今日仍然搞作秀式的“伪调研”,甚至借调研之名“潇洒走一回”。有的调研时走马观花,下去就是为了出出镜、露露脸,坐在车上转、隔着窗子看,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满足于听报喜不报忧的汇报、看照搬照套的材料、走别人打造的“经典线路”;有的调研时喜欢“被安排”,对“盆景式”典型情有独钟,对“政绩工程”拍手叫好,对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听之任之;有的调研时秉持“主题先行”,下基层前就形成调研报告,出门不过是补数据、找例子,纯粹成了“走程序”,对百姓的疾苦不闻不问,对基层的困难哼哼哈哈;有的调研时沽名钓誉,名曰“调研”,实为“作秀”,下车伊始便高谈阔论,作些不痛不痒的“空洞指示”,拍下精心导演的“亲民画面”,热衷于报纸留名、电视留影,只图吸引领导眼球、博得媒体关注、产生“轰动效应”。

17.工作重“留痕”,雨过地皮湿。有一种形式主义叫“过度留痕”,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无谓折腾,劳民伤财,增加基层负担,群众叫苦不迭。有的习惯于做虚功,没有解决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思路、办法和成效,写官样文章,讲“正确的废话”;有的习惯于编业绩,把“部署”改为“成效”,工作没开展多少,汇报只往好的说,为应付检查考核,搞过度的精细化管理,整理五花八门的材料,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更有甚者,甚至假造台账;有的习惯于搞“摆拍”,他们“坐在家里想画面,到了下面摆场面,群众当演员,我来拍照片”,无心了解基层真实情况,无意为群众排忧解难。

18.落实不到位,依样画葫芦。有的沉湎于文山会海,干工作照搬照套,认为发文就是贯彻,开会等于落实,把说的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刚做就想着总结经验、宣传典型,不结合基层实际调查研究,不针对重点难点分类指导;有的热衷表面造势,空喊口号、空洞表态、滥刷标语,刚安排就督查、刚部署就考核、刚启动就问责;有的工作拖沓敷衍,回避矛盾问题,遇事要么层层向上请示,要么层层向下签责任状,看似讲规矩,实则不担当;有的精于“下有对策”,为谋求私利或局部利益,对中央的决策和指示阳奉阴违、我行我素,搞变通、做选择。

18.对民打“太极”,在位不为民。有的脱离实际、好大喜功,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拍屁股走人;有的脱离群众、高高向上,对上吹吹拍拍、曲意逢迎,对下吆五喝六、横眉竖目,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甚至不给钱不办事,收了钱乱办事;有的为官不为、懒政怠政,在岗不在状态,在位却不谋事,要么打“太极拳”,有问题左躲右闪、遇矛盾上推下卸,要么设“软钉子”,“不吃、不拿、也不干”,以致“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有的唯我独尊、独断专行,老子天下第一,无视民主集中制,该开的会不开、该走的程序不走,搞家长制、一言堂,只求“官威”,情不为民系、利不为民谋。

19.从“数字化形式主义”表现来看,有的是重数据数量,轻数据质量。不少政府部门各有一套信息系统,且系统类型复杂、功能重复、标准不一、难以共享,有的甚至为了应付检查而编造数据、捏造材料。部分基层“数字政府”改革面临着重投入、轻运营,重考核问责、轻激励赋能的情况。

20.怕担责任甩手“拖”。个别干部缺乏担当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特别是在对接群众需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时候,给群众一种“了解了、知道了”的错觉,实则将群众的需求放置一边,不管不顾“拖下去”。具体表现为,有些部门在解决群众的基本需求和问题时,不明确公示办事流程,群众要不断摸索才能办事;有的干部在面对群众的询问时,缺乏耐心回答,“以程序面对群众,以原则告知行动”,使得群众的基本问题变成了“老大难”问题;有的甚至在解决群众问题时笑脸相迎,热心接待,搞形式上解决,实质上推脱,摆出一种“门好进,事好讲,问题不解决”的敷衍服务状态。遇事不管是个别干部职责缺位的突出表现,这类干部行为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离了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21.能力不足消极“拖”。随着国情、世情的快速变化,我们的干部队伍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这些考验对那些能力不足的“拖星”干部而言更为严峻,直接影响着干部解决问题的效果。能力不足消极“拖”,不仅具体表现为因解决问题能力不足而不担当,甚至还表现为没有能力而乱担当。一方面,个别干部自身能力不足而又不求上进,遇到问题和困难就会推诿扯皮、不担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坐稳自己的位置,往往以“拖”为上。另一方面,个别干部由于意识到问题难以解决而又推脱不掉,则大讲精神、大讲原则、大讲程序,搞形而上学,试图避开问题和矛盾锋芒,“拖之大吉”,表面上主动,实则是“主动”外衣掩盖下的“被动”。能力不足导致的“拖星”看似是能力不足导致的被动“拖”,实则是缺乏锐意进取、积极作为的责任和勇气,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拖掉”,将战胜困难的勇气“拖没”的主动“拖”。

22.在抓落实上,有的干部把说了当成做了,把计划了当完成了,把做了当成做到位了,把部分落实当成全部落实,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而有的干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过度留痕、层层加码,搞抽屉政策、口袋政策,这是“基因重组”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论是对付“顽固病毒”,还是“变异毒株”,都要紧密联系我省具体实际,既解决老问题,也察觉新问题;既解决显性问题,也解决隐性问题;既解决表层次问题,也解决深层次问题。

23.要坚持联系的、辩证的、全面的观念,注意区分“形式主义”和“必要的形式”,该开的会还是要开,该发的文还是要发,该搞的督查检查还是要搞,关键是统筹规范、实事求是、务求实效,防止“一刀切”、走极端,坚决杜绝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

24.对反对形式主义的新要求认识不够深刻。一些领导同志在未能时时事事都坚持联系的、辩证的、全面的观念,对于“形式主义”和“必要的形式”区分不够科学合理,对于一些该开的会、该发的文,该搞的督查,担心被定性为形式主义,有时“一刀切”,带来了新的形式主义。一些领导同志对基层工作的真实情况掌握不够具体,在谋发展、做决策的时候,对基层工作的客观规律认识不够透彻,使一些点子、政策、方案不符合基层的实际情况,一些工作或激进或滞后,基层同志对此有意见。一些部门热衷于“数字化”,任何工作都想要用“数字化”的方式推进,各部门都一套信息系统,且系统类型复杂、功能重复、标准不一、难以共享,重数据数量,轻数据质量,一些基层单位疲于应付,有的甚至为了应付检查而编造数据、捏造材料,使基层干部做了很多无用功。部分基层“数字政府”改革面临着重投入、轻运营,重考核问责、轻激励赋能的情况。

25.整治“口号式”工作落实行为不彻底。一些基层单位没有搞清楚工作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对上级的安排部署,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点上热闹面上冷清。如,对于我们下达的工作方案,一些基层单位对文件精神和具体要求都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实践检验,就第一时间套用,很快就出成果;有的对上级安排的工作部署不做认真准备、深入研究,一味求快开会研讨,议而不决,浪费时间;有的以“逐级分解越快越细越多,越能体现工作落实成效”的心态,不分昼夜忙“挂图作战”,实际上却说一套做一套,使我们的一些决策和想法,在基层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一些基层单位和领导干部常常披着“政治正确”的外衣,自有一套能自圆其说的逻辑,骗得上级的理解、同情、信任,如,有的错误地认为“以虚带实”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和科学方法,大可不必横加指责,等等,这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主要是由于我们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日常管理不严不细、失管失察造成的。

26.基层减负成效与基层干部的期待仍有差距。以改革破解基层体制机制障碍仍有不少短板弱项。如,虽然全力推动资源、服务、工作力量向基层倾斜,不断为基层放权赋能、减负增效,但有时在减负中,统筹谋划不够科学,工作标准“虚高”,有的不管是否劳民伤财,一味搞自我加压、层层加码;有的为凸显自身特色,不管基层负担和实际效果,乐于耍花样,喜欢增加自选动作,随意扩大工作要求适用范围;有的基层干部由于时间紧迫、能力不强,易采取数据造假、经验造假的方法,把没做的事情假装成做了的,把刚刚开展的工作假装成已经完成了的工作,把初步取得的经验假装成经过多次实践取得的经验。甚至还有一些基层领导不计代价搞假经验、树假典型、造假“参观路线”;有些干部在下级和群众面前搞“虚假激励”,漂亮的话说了一大堆,兑现的时候无下文,也许短期能赢得下级和群众的赞同,但长期则是挥霍了群众对他们的信任,污染了地方的政治生态,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党内监督类素材

1.强化党内监督,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党内监督,必须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强化党内监督,必须突出党的领导机关和“关键少数”。强化党内监督,必须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强化党内监督,必须坚持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2.当前,以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党内监督体系和以党内监督为主导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已经形成,要进一步从贯通融合、有效衔接的角度完善制度设计,强化现有制度的执行。

3.加强政治监督,党中央发挥统一领导功能,各级党组织都是政治监督的主体,各级党委(党组)负主体责任,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的纪检机关是履行政治监督的专责机关,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全体党员都负有政治监督的责任。

3.形成全党上下履行、尊崇和自觉接受政治监督的氛围。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都能真正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党内监督的重要性。

4.党内监督主体的发展总体上看还不够均衡,突出表现在自上而下的监督相对较为强力,自下而上的监督还比较乏力。部分党员的民主监督作用发挥不够,存在着党员民主监督弱。

5.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要坚持系统思维,整体设计、系统谋划、统筹协调、多措并举,发挥“室组”联动监督、“室组地”联合办案优势,放大“以案促改”“巡视整改”效果,在各类监督贯通中乘势借力、在整合反腐败力量中推进落实,不断提升监督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现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战略目标。

6.以将大数据预测原理运用于党内监督实践中。着眼于对违法违纪、腐败案件的预测、对于违法违纪分子的预测、对于整体违法违纪趋势的预测,以更好地掌握腐败现象背后的规律。掌握了规律以后,就可以做到提前预警。通过对腐败问题和线索进行大数据分析,找出背后的关联和规律,梳理出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领域、地域、时间节点等,通过采取制度防范、预防提醒等措施,避免腐败问题的再发生,由治标向治本迈进一步。

7.党内监督有时存在监督意识淡化现象。在党内,存在一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对党内事务关注度不高、缺乏监督意识的问题,有些党员同志对于享有的监督权、表决权等权利未能充分行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虽然有舆论监督、巡视巡查等,但也存在一些缺位现象。另外,还有一部分党代表未能反映党员心声;也有个别领导干部对党内监督未引起重视,导致同级的监督很难发挥作用,特别是对主要领导的监督明显存在缺位现象。

8.党内监督管理的制度缺乏系统衔接性和操作性。我们党制定颁布了多个关于党内监督工作的制度、条例等,但有些规定对党内监督制度体系的整体考虑和衔接仍有待完善。另外,有些制度的具体条例在用词上略显笼统,如“一般不得”“后果严重的”“造成重大失误的”“特殊情况除外”等等,容易被误读,影响到制度规定的权威性。

9.党外监督对党内监督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三十九条明确指出,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应当认真对待、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党务公开、拓宽监督渠道,虚心接受群众批评。当前,人民群众参与党内监督的渠道过于狭窄,由于很多单位受条件、经费、人力等各种条件制约,一般就只有党务公开这种形式。并且很多地方的党务公开形式单一,舆论监督作用未能发挥好,也影响了监督的及时、公开和公平。

10.要加强广大党员的党内监督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开展党内监督的学习,让党员同志深刻理解党内监督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并明白作为一名党员同志,党内监督要监督什么,在真正开展监督工作的时候知道要怎样进行监督等等,使广大党员能充分认识到党内监督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发展,从而调动和提高党员同志参与党内监督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还要让广大党员同志认识到每位党员既是党内监督的主体,同时也是被监督的客体。要把党员是否主动参与党内监督这项内容纳入民主评议党员中,从中体现党性的强弱水平。

另外,各个单位要完善好落实好党务公开制度,进入新时代,要充分发挥好“互联网+党务”的信息公开优势,实现互联网与传统党务工作的有机衔接,激活党务公开的制度效应,为广大党员和群众了解党内事务提供高效的平台,并通过“互联网+党务”规范运行程序。当前,网络监督已经成为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既是党内监督的优势,也将对整个党内监督体系带来一定的挑战,各级党组织要对网络监督进行正确引导,以确保党内监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11.强化政治监督,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产业升级转型、内控体系完善和发展动能转换四个维度,聚焦政治引领力、公司竞争力、公司活力、风险控制力、企业影响力和文化聚合力建设六个方面。

12.政治监督要与公司实际相结合,看清被监督单位、行业在“十四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职责使命,把握重点监督任务开展针对性监督。要建立灵活高效的统筹管理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根据监督重点进行选题,列出监督清单,强化上下联动,充分发挥纪检组专责监督、纪检委员基层监督和业务部门职能监督的作用,攥指成拳、形成合力,构建大监督格局。

13.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把监督融入“十四五”建设之中,融入生产经营之中,贯穿改革发展全过程,构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推动监督下沉、监督落地、监督于问题未发之时,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不断增强监督治理效能。

14.从工作策略新变化看,采用横向“扁平式”、纵向“垂直式”、纵横“复合式”等方式,凸显党内监督的综合治理效果,已经构建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但是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党内监督中存在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等现象。

15.要综合运用民意测评、公开质询、网上评议等方式,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回应群众关切,保障党外监督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提升党内监督质量。

16.制定监督检查工作规程、审查调查工作规程、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措施使用工作规定等制度,推动“四项监督”统筹衔接、协同联动。

17.统一领导就是强化主体责任,加强统筹协调,使监督贯穿于决策部署指挥、资源力量整合、措施手段运用的领导全过程。全面覆盖就是坚持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相统一,既抓“关键少数”,又管“绝大多数”,强化一把手监督和日常监督,紧盯权力运行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合理分解、科学配置权力,严格职责权限,使监督寓于权力运行的全流程。

18.只有以党内监督带动各类监督、完善监督体系才能为全面从严治党和治国理政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同时,还必须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

19.党内监督是全党的任务,第一位的是党委监督,不能一谈到监督就只想到纪委或推给纪委。无论是党委还是纪委或者其他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对承担的责任进行签字背书,做到守土有责。

20.要实现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协同作用,就必须有效整合监督资源,加大以党内监督为主导的统筹力度,构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内外监督贯通协调的监督体系。具体而言,这至少需要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方面,要推动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行政监督的衔接贯通。其中,人大及其常委会承担着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必须依法开展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审计机关等领域领导干部的监督,必须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等情况的监督,切实督促党政工作人员规范用权履责、防止滥用权力。同时,必须促进党内监督同行政内部监督有机贯通,实现政府政务督查与党内巡视巡察、纪律检查的有效衔接,切实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促进行政机关的廉政勤政建设和政府职能的高效实现。

21.加大统筹力度,整合各类监督信息资源,有效运用大数据。来自各个方面的监督固然覆盖面很广,但是因为各个方面之间并不能自然形成统一的力量,如果任其各行其是,必然很难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这就需要把各个方面的监督力量有效地整合起来、统筹起来,使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信息资源及时有效地传送到相关部门,避免信息流失或失效的情况出现。特别是要有效运用大数据这个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为整合各类监督信息资源服务。这些年来,现实中发生的大量案例已经充分说明,有效运用大数据,及时整合各类监督信息资源,对于提高监督效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使各类监督更加协同有效。只有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角度对这些来自各个方面的力量进行必要的组织协调,使其形成整体合力,才能使监督更加协同有效。而这就需要我们党的领导机构和工作人员做大量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疏通各种信息渠道,汇总各种各样问题,并切实解决好在各种监督中存在的信息不畅、监督难以到位等实际问题。

22.党员民主监督的内生动力不足。从全省看,党内监督主体的发展不够均衡,自上而下的监督相对较为强力,自下而上的监督还比较乏力,特别是部分党员监督意识淡化,民主监督作用发挥不够,党员民主监督弱的短板日渐显现。一些领导同志,对党员民主监督的宣传教育工作抓得不紧不实,一些党员没有真正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党内监督的重要性,不能深刻理解党内监督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些基层单位党务公开制度不够完善,使一些党组织和党员缺少了解党内事务的高效平台,对党内事务关注度不高,缺乏参与党内监督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23.党内监督与大数据结合还不够紧。一些纪检监察部门对各类监督信息资源统筹谋划不足,未能及时将大数据预测原理运用于党内监督实践中,提高监督效能。如,对各个方面的监督力量有整合、统筹的不够及时高效,各方面的监督信息资源未能及时有效地传送到相关部门,存在信息流失或失效的情况。对大数据的运用不够科学,虽然对腐败问题和线索进行了大数据分析,但预测的能力和水平不足,不能准确发现和把握案件背后的关联和规律,全面梳理出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领域、地域、时间节点等,治标迈向治本推进比较缓慢。

24.政治监督责任压得不够实。一些基层主要领导政治监督职责履行不够到位,构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不够科学合理,没有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角度,对这些来自各个方面的监督力量进行必要的组织协调,纪检组专责监督、纪检委员基层监督和业务部门职能监督的合力作用发挥不够到位,党内监督中存在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等现象,监督的整体效能不高,协同推进工作不够有力。一些领导同志没有把政治监督融入宣传贯彻党的20D精神之中,融入生产经营之中,贯穿改革发展全过程,各类监督贯通融合支撑力不足,监督治理效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推荐访问:示例 民主生活会 集锦 民主生活会查找问题示例集锦16大方面375条

热门排行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篇1我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篇1为切实提高支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夯实党建基础,挖掘支部党建特色,创新支部党建工作做

七言绝句古诗精选【十首】

【 能力训练 导语】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篇120xx年度我校新党员发展工作已经开始。根据学校党委3月21日会议精神,今年新党员发展

统计工作如何为企业管理服务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作用,它为企业的经营

乡镇创建无毒社区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以禁吸戒毒为中心,全面落实禁毒工作责

四年级我家菜园日记500字

菜园子,就是种菜的地方。种菜的时候为了防止家禽进入菜地,于是农夫用篱笆或者栅栏将菜地围起来形成的一个

哈尔移动城堡电影观后有感范本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篇1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健全党的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