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党团工作 >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和联系8篇

|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和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举例说说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和联系。

  “意象”最早见于《易传·系辞》:“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后陆机有:“穷形而尽象”的说法。认为只有对物象进行充分描摹,才能使情意得到完美的展现。《文心雕龙·神思篇》:“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唐代,随着诗歌创作的繁荣,诗的意象理论日趋深化、成熟。司空图提出:“意象欲生,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缜密》)胡应麟: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而这些言论的“意”只诗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感情;“象”指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自然界中的景和物。所以,中国古典诗学的“意象”就是指诗人的主观意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兴中相碰撞而产生的“意中之象”或“心中之象”“人心营构之象”。从美学高度来看,只有意与象,我与物,主体与客体、情与景融交在一起,才能创作出美的艺术境界。此时的“象”(或“境”)已不是纯客观的物了,已是经过心灵化了的,它已浸染上了作家的主体情志,它是情志的“感性显现”,一般称之为“意象”,即含主体情志的客体物象。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都会涉及到物我关系,诗歌创作是强调“物化”境界,即物我合一的境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意境,这是一种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绘画艺术中,郑板桥将物我关系归纳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竹象三意说”。

  “意境”作为文学理论的概念产于唐代,但它的思想渊源早就出现在先秦以来的典籍中。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为“意境论”物我与共,主客为一,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提供了哲学前提。唐代诗僧皎然所说的“文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之旨”。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司空图进一步强调“韵外之至”“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都揭示了意境发人想象的审美特征。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说明的是王昌龄。他在《诗格》中说:“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说明的是王昌龄。他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镜: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给人以无穷的意味,真切感人。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指出以意取境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境而来,“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一是由思而来,“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不思而得”,强调其空灵、超然境外的特征。严羽的《沧浪诗话》的“兴趣”说表明了意境“虚”的特点。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可开拓的审美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不尽之意”。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虚境不能凭空而生,虚境由实境得来。清代刘熙载《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都说明了意境以实写虚的特点。王国维在《人间词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话》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

  区别:

  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我们可以说马致远的《天净沙》构筑了一个“整体意象”,即一个在日落黄昏仍踯躅于西风古道上的落魄天涯的游子形象。它是那个时代前途茫茫、归宿无定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凄苦心境的写照。。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

  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请看原诗:“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清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从海子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同时也可看出,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

  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当然。

  说起“梅花”这个意象,我们可以联想到它所拥有的意味,但我们很难将它与某人某作联系在一起。可

  是,谈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种意

  境,我们马上会想到林通,想到他的《山园小梅》。也

  就是说,脱离了赖以存身的语境,意境的终极旨向,会含混不清。它原本的意蕴,会随之消失。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象所

  拥有的意味,显然超越了语词的层面。也就是说,它

  的内涵,大于表现它的词语。它的外延,却因之大

  大地缩小。然而,较之意境,意象又是更小的意义

  单位,所以,它比意境,更具意义的恒定性、位置

  的灵活性。这正如意象和语词:意境的内涵大于意

  象,外延却小于意象。于是,在文学作品的意境营造

  中,我们就会发现:即使那些容易被人引用的诗词

  名句一一它们的终极价值,仍存在于原作,而它们被

  引用的几率,也非无限。关键在于,它们是意境,而

  非意象。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elcomeTo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精品资料

篇二: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和联系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古诗中形象,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一

  形象和意象

  形象是诗歌的基础,没有形象诗歌就没有办法表情达意。感受、理解、分析形象,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其中人物形象又有两种,一是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形象,《江雪》中渔翁的形象,《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周瑜的形象。自然形象指各种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郭等等。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也就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形象。

  意象分为传统意象和非传统意象。传统意象就是寄托着特定情感的形象,较常见的传统意象有松、竹、梅、兰、菊、杨柳、鸿雁、子规、蝉、羌笛、芦管、霜月、浮云、东篱等。传统意象积累了深厚的象征意蕴,在鉴赏中如果挖掘出这些象征意蕴就不难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例如,“羌笛”往往寄寓着别意和乡情;“杨柳”往往表示挽留的情意,送别的不舍,思乡的缠绵。非传统意象是一些形象只在特定的语言环境,特定的诗歌中表达一定的情感。例如曹植的《七步诗》中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豆萁和豆子这两个形象只在这首诗中有这样的比喻意,所以它们属于非传统意象;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用葡萄美酒、夜光杯、马上弹琵琶这三个美好形象衬托战事的悲壮,这三个形象只在这首诗中有这样的寓意,所以它们也属于非传统意象。

  形象,无论是个体形象还是整体形象都是有特点的,而形象的特点又是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或意象群分析出来的。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黄河水、白发青丝、钟鼓馔玉、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等意象共同表现了诗人淡于富贵、傲视圣贤、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特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十余亩方宅、八九间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等意象描绘出了山村风景这一整体形象的清新、恬静、纯朴。

  诗人是聪明的,他们往往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冲,才能把握诗歌中形象的特点,读懂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虽然高考设题一般不直接考察学生领悟作品形象和意象的能力,但是我们阅读鉴赏,应该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二

  古诗中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1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花草树木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

  【飞禽走兽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类】

  海:辽阔,力量,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

  暴雨:残酷,热情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

  狂风:作乱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云:游子,飘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颜色器物类】

  白:纯洁无瑕,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

  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神秘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瑕

  簪缨(冠):官位,名望

  【其它类】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百度文库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篇三: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和联系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

  摘要:意象和意境这两个美学概念,常常被学生混为一谈。为便于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必要辨清二者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意象、意境渊源及涵义的理解来辨析二者的异同。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两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二者之间既有着紧密的联系,又有着一定的区别。在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将意象与意境混为一谈,不能分清二者的差异的情况。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学习诗歌鉴赏是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我国,意象说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周易》和《庄子》。在《周易·系辞》中有云:“子曰:书不尽意,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1]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在《庄子·外物》篇中有:

  “得意而忘言”。这二者所言皆为表意之象,用来表达某种观念或哲理的艺术形象。《周易》和《庄子》中关于意象的论述,也成为我国意象论的哲学基础。东汉王充的《论衡·乱龙》篇中有:“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他首先把“意象”作为合成词使用,这里指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形象。第一次将意象用于文论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使玄解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2]其意象还仅是审美心理意义上的表意之象。到唐代,意象得到发展,[1]

  周易·系辞〔M〕.方克立.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126刘勰:神思〔M〕.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1996:32[2]

  有了审美形态的意象。直至明清时期,意象才是具有文学作品审美形态的含义,其内涵得到发展,更接近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

  童庆炳是这样来解释意象的: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1]。可以说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寄托了作者主体情感与思想的具体物象。它具有心象性、象征性和哲理性的特征。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独创的美学概念。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迹象,盛唐后开始全面形成。“意境”一词最早见于王昌龄的《诗格》,他认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之后,诗僧皎然提出“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诗式》)的观点,发展了意境论。刘禹锡提出的“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记》)的观点和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诗品》)等观点,进一步丰富了意境论。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已经确立,古代意境理论走向了成熟。至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他对意境进行了更为全面而系统的总结,意境理论走向了近代形态的转化。

  童庆炳教授对意境的阐释是: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2]意境也就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艺术画面,与作者的主观情致有机融合而形成的有丰富内涵和韵味的艺术境界。通

  [1].

  [2]

  过对意境涵义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把握到意境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情景交融;二是象外之境,在意象的基础上所感受到的一种境界;三是韵外之致、象外之味,即境界之外所获得的言外之意,由读者所体验到的关于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了解了意象与意境的基本涵义后,下面将比较二者的异同。

  1.

  相同之处

  (1)二者都是主体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渗透融合

  意象以客观物象为客观依据来表现主体情思,脱离主体情思的单纯的客观物象无法构成意象。而意境是以由客观物象组合形成的物境为依据来表现主体的情致,脱离主体情致的物境亦不能构成意境。可见,意象和意境都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都体现了虚实相生的特征。如李白的《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句诗。三千丈的白发,这一意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因理想难以实现而造成的愁绪。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中,“黄鹤楼”、“烟花三月”、“扬州”、“孤帆”、“远影”、“长江”,这些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着作者主观感情的景物。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有着深远意境的送别图。与友人于黄鹤楼饯别,春光明媚的三月目送友人去扬州;友人乘着孤帆顺流而去,渐去渐远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长江之水滚滚东流而去。在这个送别的场景中,渗透着作者真挚而深沉的感情。作者内心难以排遣的依依不舍的别离之情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场景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正如王国维所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2)二者都具有含蓄性

  作者的主体情感与哲理观念都寓于“象”和“境”中。“象”与

  “境”是实,而“意”是虚。“意”融化在“象”与“境”的表现中,读者通过对“象”、“境”的感受去体味其“意”。如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作者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之情,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愿望是隐含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之中。再如贺铸的《青玉案》这首词,其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几句词句,把作者内心不可触摸的虚的愁情,通过烟草、柳絮、梅雨这三种可见的实景表现出来。意象、意境的含蓄常常是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来表现的。

  2不同之处

  (1)意象是意境的组成部分

  意象是就作品的局部而言的;

  意境是就整个作品而言的,是营造的主体的境界。意象是意境的组成部分。意象是意境的构成元件,诚如袁行霈先生说的:“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5〕如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散曲通过前三句的九种事物即九个意象,描绘出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羁旅荒郊图。通过这意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深秋思念故乡,倦于羁旅行役的孤寂、悲怆、凄苦之情。(下

  转第199页))(2)意境的外延大于意象,意境是意象的组合与升华;意象是审美形态的一般的具象呈现,而意境是高级审美形态意象是蕴含主体情感的,具有象征性、哲理性的艺术形象。它是客观物象的知觉审美形式与其所象征的意蕴的有机统一;是文学作品审美形态最一般的具象呈现方式。毛翰教授认为,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寓“意”之象所生发出来的艺

  术氛围。意境是创作主体以内心营造的情景交融的意象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意象的组合与升华,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审美形态。同时,意境的外延大于意象。意象是意境的构成部分,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众多意象都是为了创造同一个意境。意象是“象”,意境是“境”;“象”为实,“境”为虚。意象是寓“意”之“象”,而意境是“境出象外”、“象外之象”。毛翰教授对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是这样认为的: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和坦克,意境就是白色恐怖。〔6〕

  我们看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通过鸟飞绝的“千山”、人踪灭的“万径”、“孤舟”、“蓑笠翁”、“江雪”这些意象塑造出了一个渔翁寒江独钓的荒寒寂寞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孤独郁闷的心情,但又体现了他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品质。这一意境在意象组合后得到了升华,而

  外延也显然大于单个意象。意境较之意象而言是高级审美形态。

  以上是本文对意象和意境这两个美学概念的分析和理解。正确___________的理解和把握意象和意境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欣赏有着一

  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易·系辞〔M〕.方克立.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天津:南开大学

  出版社,1996:126.

  〔2〕刘勰:神思〔M〕.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贵阳:贵阳人民出

  版社,1996:327.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04.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94.

  〔5〕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24.

  〔6〕毛翰:诗美创造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11.

  胡琳(1983-)女,湖南临湘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

  系

  意象和意境辨析○朱世新

  摘

  要: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着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意境则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二者都属于文学艺术表情达意的基本方式,但也有明显的区别。辨清意象与意境,为文学作品的教与学打开了更为宽广的审美空间。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讲:意境是“艺术家‘游心之所在’,就是他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意象和意境都属于文学艺术表情达意的基本方式,二者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及作用既有相通之处,又各有其特征。把握好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特征,对于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鉴赏能力、语文素质和文学修养颇有裨益。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如何把握好作品的意象和意境下文将作具体阐述。

  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着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对意象探讨甚多。一般理解为“意”与

  “象”的契合统一,也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事物的统一。客观世界的“象”一旦与作家的“意”结合形成文字,便成为一种心灵化的意象。例如:“枯藤老树昏鸦”中的“藤”、“树”、“鸦”本身没有情绪色彩,但经过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内化,再“剪辑”到一起,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和失意情绪。

  意象的特点:(一)意象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游子身上衣”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它代表慈母的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沉舟”、“病树”也非现实实物,而是诗人内在感情的表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更是诗人飘泊无依的象征??这些都是“拟容取心”的方式,是意象的特征。意象是主体心灵创造性想象的产物。(二)意象是抒情性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基本意义单位,是作品艺术构造的形象元件。作品的意义就是由若干个意象的内蕴组成的。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

  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着“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充满情感和诗意的景象。此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着这些意象,其表达效果会是怎样的呢当然,意象也经常运用在小说、散文创作中。例如鲁迅的《药》中的“人血馒头”,隐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狐狸精”,也是具有超人本领的精灵;高尔基的《海燕》中的“海燕”,同样是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朱自清《背影》中那个蹒跚、肥胖、吃力的“背影”,渗透着非常浓烈的父子情,这个意象的成功正是来自它所包含的“意”的感人力量;也正是这个意象,使这篇散文成为充满艺术魅力的名篇。(三)有些意象经常反复出现,它用来代表特定的情感和意味,表达人类或民族共同的感情体验,即人类或民族心理深层的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历史积淀,形成许多原型意象。如“夕阳”、“秋天”、“流水”等常代表生命的短暂及焦虑的情绪;

  “柳”、“雨”往往与离别愁绪相关;“月”与思乡、怀念相联系。了解了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理解作品的内涵无疑是一种帮助。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宗白华先生认为,意境是一种缠绵悱恻、一往情深、趋旷空灵、无迹可寻的艺术真境。他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讲:“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景象互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意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孤舟蓑笠翁”还是“枯藤老树昏鸦”,无论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还是“秋色老梧桐”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在意境中,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生命。意境中的“一切都是思想,一切都是象征”(罗丹语)。意境中的境是被意重新组合了的境,意则是被境过滤了的意,因而“景中情”、“情中景”是密不可分。对此清代学者王国维概括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意境由实境和虚境组合而成。实境就是具体物象以及由这些物象所构成的整体的艺术境界,虚境是实境中所包含的一种象征境界,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语)。要获取意境中的意义,只能透过实境看虚境,通过景物看情思。意境是诗歌艺术的生命,但绝不独存于诗中,也广泛应用于散文、小说等文体中。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既再现了荷塘月色之美(实境),也体现了静谧淡泊、超尘脱俗的精神世界(虚境)。再如鲁迅的《社戏》中对江南水乡的描写,孙犁的《荷花淀》对水生嫂月夜院中编苇席的描写,都有着浓浓的抒情气氛,形成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从上述可见,意象和意境都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都在表现一种浓烈的感情意趣;在分析作品时,都需要整体把握,着意于它们的审美意义。在创作中,二者还可以互为补充。二者区别如下:(一)意象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元件,是组成作品意义的最基本单位;意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艺术的成品。(二)意象只着眼于某种物象的主观意向和情趣;意境则代表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个精神世界。(三)意象往往有其原型,可以反复使用;意境是艺术家独创的一种艺术境界,不可能重复使用。(四)意象只是诗人头脑里一瞬间的主观图景,一般难以还原出一幅与现实生活相似的图景。又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支小令共由十二个意象组成,展示的意义和情绪独特而丰富。其中任何一个或几个意象都只能表达某种单纯的情绪或一个孤

  立的形象,读者意会的只是它的某种艺术效果,任何一个意象都必须和其它十一个意象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冷寂的世界,一种凄凉、悲苦的氛围,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读者的感受也不总停留在某一个意象所表达的孤立的形象或单纯的情绪上,而是超越各个意象,进入到由这些意象相互撞击、相遇相生而成的一个广阔而动荡的意境中。诗人的情绪弥漫在读者的周身,读者的精神随之而不断扩张,充分感受、体验诗人那丰富深远的精神世界,这时,读者才真正进入审美层面,作品才真正发挥出它的审美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的意象在构成意境、表达意义时,往往存在空白或模糊点。因为意象和意境都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的产物,一次概括性的词语,不能传导作家及作品的全部意义。作品意义的实现必须得到读者积极参与建构。所以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站在主动创造者的行列,借助自己的文化知识、文学素养和审美体验,通过想象去补充和再创造。正如萨特尔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总之,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从意象入手,了解这些构成艺术形象的元件,把握艺术家在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经过自己的想象、联想,进入作家创作的意境,在意境中体会、感受作家的精神世界,在寻求艺术作品的审美意义中,产生顿悟,净化人格,陶冶情操,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和整体素质。

  (朱世新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中学725000)

篇四: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和联系

  

  论述题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Documentserial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四.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举例说说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和联系。

  “意象”最早见于《易传·系辞》:“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后陆机有:“穷形而尽象”的说法。认为只有对物象进行充分描摹,才能使情意得到完美的展现。《文心雕龙·神思篇》:“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唐代,随着诗歌创作的繁荣,诗的意象理论日趋深化、成熟。司空图提出:“意象欲生,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缜密》)胡应麟: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而这些言论的“意”只诗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感情;“象”指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自然界中的景和物。所以,中国古典诗学的“意象”就是指诗人的主观意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兴中相碰撞而产生的“意中之象”或“心中之象”“人心营构之象”。从美学高度来看,只有意与象,我与物,主体与客体、情与景融交在一起,才能创作出美的艺术境界。此时的“象”(或“境”)已不是纯客观的物了,已是经过心灵化了的,它已浸染上了作家的主体情志,它是情志的“感性显现”,一般称之为“意象”,即含主体情志的客体物象。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都会涉及到物我关系,诗歌创作是强调“物化”境界,即物我合一的境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意境,这是一种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绘画艺术中,郑板桥将物我关系归纳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竹象三意说”。

  “意境”作为文学理论的概念产于唐代,但它的思想渊源早就出现在先秦以来的典籍中。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为“意境论”物我与共,主客为一,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提供了哲学前提。唐代诗僧皎然所说的“文外之旨”。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司空图进一步强调“韵外之至”“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都揭示了意境发人想象的审美特征。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说明的是王昌龄。他在《诗格》中说:“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说明的是王昌龄。他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镜: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给人以无穷的意味,真切感人。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指出以意取境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境而来,“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一是由思而来,“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而这两类取境在表现上都须“有似等闲,不思而得”,强调其空灵、超然境外的特征。严羽的《沧浪诗话》的“兴趣”说表明了意境“虚”的特点。实境是指逼真描

  写的景、形、境,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可开拓的审美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不尽之意”。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虚境不能凭空而生,虚境由实境得来。清代刘熙载《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都说明了意境以实写虚的特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

  区别:

  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

  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我们可以说马致远的《天净沙》构筑了一个“整体意象”,即一个在日落黄昏仍踯躅于西风古道上的落魄天涯的游子形象。它是那个时代前途茫茫、归宿无定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凄苦心境的写照。。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

  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比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请看原诗:“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清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从海子

  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同时也可看出,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

  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当然。

  说起“梅花”这个意象,我们可以联想到它所拥有的意味,但我们很难将它与某人某作联系在一起。可

  是,谈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种意

  境,我们马上会想到林通,想到他的《山园小梅》。也

  就是说,脱离了赖以存身的语境,意境的终极旨向,

  会含混不清。它原本的意蕴,会随之消失。

  意象所

  拥有的意味,显然超越了语词的层面。也就是说,它

  的内涵,大于表现它的词语。它的外延,却因之大

  大地缩小。然而,较之意境,意象又是更小的意义

  单位,所以,它比意境,更具意义的恒定性、位置

  的灵活性。这正如意象和语词:意境的内涵大于意

  象,外延却小于意象。于是,在文学作品的意境营造

  中,我们就会发现:即使那些容易被人引用的诗词

  名句一一它们的终极价值,仍存在于原作,而它们被

  引用的几率,也非无限。关键在于,它们是意境,而

  非意象。

篇五: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和联系

  

  如何区别“意象”与“意境”

  “意象”与“意境”在诗词中系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意象”包含“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意”指的是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物象一进入作品中,就会蒙上作者的主观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此意。故“意象”就是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

  “意境”则是作者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无数个意象及其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意境。

  比方如,“雪”是一种客观物象,但它一进入诗词就可以表示纯洁无瑕、高洁傲岸、凶狠冷酷等不同的情调,这时诗人的意趣、情感就包含到这“雪”中了,“雪”就成了意象。再如“柳”(谐“留”)象征送别,“菊”、“兰”象征高洁、隐逸,“松”、“柏”象征高洁、正直,“落叶”象征悲秋、失意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枯藤”、“老树”、“昏雅”、“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十种物象融情于景,构成一幅形象可感的有明显深秋特色的游子悲秋思乡的图画,这图画就是意境。

  简言之,“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客观物象,“意境”是作品所蕴含的艺术境界,前者重在“象”,后者重在“境”。

篇六: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和联系

  

  一、内涵不同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

  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

  ①在唐宋诗词里,诗人常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来表现一幅悠远和清净平淡的意境。如下列诗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灏《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同上)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王维《送别》)

  传统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及其象征比喻的寓意:

  1、树本类

  树的曲直

  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

  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绿叶

  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

  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

  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

  凄苦、期待、知音难觅

  柳、杨

  送别、挽留,留恋、伤感

  2、花草类

  花开

  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

  凋零、失意、挫折、惜春、留恋

  菊

  隐逸、高洁、脱俗、清高

  梅

  傲雪、清高、坚强、不屈不挠

  杨花

  离别、分离、离散、漂泊

  兰

  高洁

  桃花

  灿烂、古祥、爱情如意

  牡丹

  富贵、美好、生生不息、希望

  荷花

  高洁、脱俗、矜持、清高

  枫叶荻花

  悲秋、萧瑟、凄凉

  草

  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卑微

  禾

  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

  悲惨、凄恻

  猿猴

  理想、追求

  鸿鹄

  理想、追求

  燕雀

  小人、平庸

  鱼

  自由、惬意

  (孤)雁

  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

  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

  狗、鸡

  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

  茶壶人、俗客庸夫、压抑、不样

  沙鸥

  飘零、伤感、孤独、寂寞

  燕子

  春天、祥和、思归

  鸳鸯

  成双成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夏蝉

  热爱生活、清高

  秋蝉、寒蝉悲秋、萧瑟、凄凉、悲伤、悲凉

  鸾鸟凤凰

  贤士君子、品德高尚

  孔雀

  美丽、吉祥

  孔雀落单

  悲伤、凄凉、孤寂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

  辽阔、力量、深遂、气势

  波涛汹涌

  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

  时光流逝、岁月短暂、绵长愁苦、历史发展趋势

  烟雾

  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小雨

  春景、希望、生机、省略、潜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

  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

  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

  春天、美好

  西风

  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扫

  霜

  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人生途路坎坷挫折

  雪

  纯洁、美好

  暴风雪

  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

  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浮云

  游子、漂泊

  5、器物类

  玉

  高洁、脱俗

  簪缨(冠)官位,名望

  孤灯

  孤单、寂寞、失意、潦倒、凄凉

  5、音乐曲调类

  《关山月》征戍离别

  《梅花落》

  孤单,冷落、凄凉

  《霓裳羽衣曲》

  歌舞升平、粉饰太平

  《后庭花》绮靡之音、亡国之恨

  《杨柳曲》

  惜别怀远、怀念征人

  《行路难》世路艰难、离别伤悲

  6、其它类

  英雄

  追慕、自愧自叹

  小人

  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古人

  怀旧明志、昔盛今衰

  乡村

  思归、压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月亮

  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

  失落、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

  天地

  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

  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羌笛

  思乡、乡愁、幽怨

  磐石

  坚定、专一、结实

  长亭

  送别、伤离别

  意境是从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古代诗论家又称“境界”,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

  第二节、意境的种类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第三节、意境的创设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以独特的心灵感受所描绘的融入诗人情感的客观世界。是主观情感和客观外物的完美统一。创设优美的意境是诗人追求的目标,把握诗歌意境创设的方法是鉴赏诗歌的重要环节。古典诗歌意境的创设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融情入景

  古人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种方法。作者把主观之情,即“意”全部寓于客观之景,即“境”的描绘之中,当然作者笔下的景已不是客观之景,而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心灵之景。鉴赏者则需要通过对诗中景的感受,进而领会其中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虽无一句直接抒情,,但“月落乌啼”的空寂,“霜满天”的凄冷,“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惆怅,“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孤独,每一句所写之景都传递着羁旅他乡的游子的孤寂和忧伤。融情入景的写法可以使诗歌含蕴蕴藉,余韵悠长。

  二、借景衬情

  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古典诗歌在意境的创设上也常用此法。在诗中既有情的抒发,也有景的描绘;写景是为了衬托抒情,加强诗歌的感染力。例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诗的前六句极力渲染边塞恶劣环境和艰苦条件正是为了反衬战士们“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强烈的爱国之情。例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后两句对矫健高翔的鹤的描写正是为了衬托前两句“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种不畏旧俗,标新立异,锐意进取的豪情。

  三、托物言志

  意象与意境:解读诗歌的两把钥匙

  一、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用康德的话说,即“灌注了生气的形象”,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又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分属植物和动物,但组合在词中,成为三个叠加意象,表现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情绪。一个具有落寞、寂寥、怀乡等复杂情感的天涯孤旅者跃然纸上。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和依据。诗歌的意象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诗人通过象征体的运用,使思想感情具体化,引起读者深思,从而获得审美愉悦。艾青说:“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互相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

  如艾青的诗《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

  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象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望着海洋……”。这首诗中礁石的形象,贯注了诗人人生体验的真缔,象征了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诗中的“礁石”作为象征体,使作者的情思具体可感,整首诗通体洋溢着诗美的特质。

  (二)比喻性意象。它借助鲜明、生动的喻体形象,使情思具体化,从而增强诗的表

  达效果。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绪喻为一江春水。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楼上眺望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这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因此该句遂成流传千古的名句。

  (三)描述性意象。指对形象作具体描述,从而使感情具体化,当然,描述不是客观的,而是渗透了主体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绝句通过描述性的意象“空山”、“返景”、“深林”、“青苔”等渲染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气氛,其中渗透了作者追求自然美的思想感情和以画意入诗的审美情趣。又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诗歌通过描述性意象“老水车”、“矿灯”、“路基”、“驳船”等的递进组合,不仅表达了祖国灾难深重,表现了诗人的迷惘心理,而且为诗的后面写祖国的新生和“我”的“沸腾”作了充分的铺垫,这些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化,它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

  (四)通感性意象:即用通感形象使情具体化,从而获得一种新奇的艺术感觉。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高亢激烈的声响:“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声响是在声息乐止之后突然爆发的,如同银瓶乍破般清脆的声音,如水浆的冲击声,如铁骑刀枪之铿锵高亢声,这样的“大音”,白居易自然无法让读者听到,但它用文字描绘出视觉形象,来勾引起人的听觉联想,无形化作有形,绘写出一系列鲜明的通感性意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即使远隔千年,依然令人悚然惊心。

  创造意象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准确、鲜明、生动的意象能构筑诗歌有机的整体,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因此,无论是创作诗歌还是阅读诗歌、教学诗歌都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当然以上分类是为了表述的方便,其实,具体到一首诗歌,往往不只创造一种意象,而是几种意象并存,那样,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

  二、诗歌的意境:

  意境和意象一样都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意境是衡量诗歌艺术高低的标志。王国维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未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意境是诗歌的根本,所以,无论是写诗,还是鉴赏、教学诗歌都要了解诗的这个特征。

  意境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运用。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工艺术境界。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词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强调了诗歌创作中意境创造的重要性。可以说,有无境界,是衡量一首诗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情深意远。意境熔铸诗人成熟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美学理想和艺术才能等多方面的内容,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又蕴含在诗的形象之中。有意境的诗往往情深意远,耐人寻味。

  如北宋晏殊的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词的本意是词人抒发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但由于词的意境“境生象外”的特征,词的意象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两

  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勾起读者对词句咏叹不辍,玩味不已。

  有意境的诗歌就是这样既能给人以诗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以多方面的情感思想的启迪。

  (二)情感和景物的和谐统一。

  词的意境是主观与客观、情与景的高度统一,当然这个统一不是二者简单罗列,而是自然地融为一体。怎样才能使情景交融,高度和谐呢?别林斯基说:“思想是通过形象说出来的,起主要作用的是想象”。可见艺术想象是使情景交融的主要手段。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大胆想象,神思天外,写出庐山瀑布的壮美和宏大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积极进取的精神,可谓情与景的高度统一。

篇七: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和联系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什么是意境

  意境也称境界,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

  意境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境”或“境界”原指修行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语出佛经,为南朝诗学借用,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评诗,有“境玄思澹“之语。意境说初见端倪。托名王昌龄的《诗格》首创了“意境“一词。其后,意境为唐人所重。皎然《诗式》、司空图《诗品》及宋人严羽《沧浪诗话》等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多有建树,至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集其大成。

  今人一般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要用简洁的语言把它们表述清楚,并不容易。《现代汉语词典》至今还把二者混为一谈。情思、意象、语言,这是诗的三要素,诗用语言表达情思,意象常常作为语言与情思之间的中介。

  “春蚕到死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也是意象

  那么,作为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在诗中的地位何在呢?它竟是虚无飘渺的吗?

  意境的存在当然是无疑的。它并非“虚无“,却不免“飘渺”。在前人关于意境的无数论述中,唐人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寥寥五字,一语中的。意境就是弥漫于意象之外的一种空灵融彻的诗意空间,与其说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不如说是“象外之韵,景外之致”。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

  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借用李商隐《锦瑟》诗句“蓝田日暖玉生烟”来形容:

  如果意象是日,意境就是日出之后弥漫于天地之间的融融暖意。

  如果意象是玉,意境就是蓝田那个地方由于出产美玉,其上空依稀涌动的祥瑞之烟。

  借用李贺《天上谣》诗句“天河夜转漂回星“来形容:

  如果意象是闪亮的星星,意境就是茫茫夜空;

  如果意象是那条天河,意境就是荡漾着天河波光和水声的无限苍穹。

  如果一定要说意境是“象外之象“,那也只能说是物象之外的气象。

  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还不是磁铁与磁场,电荷与电场,天体与引力场的关系。因为磁铁、电荷、天体与它们所生发的“场“同属于物质世界,磁场、电场、引力场看不见摸不着,通过科学仪器却能检测出来。而意象与意境却可以说是分别属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意象诉诸人的视听等感官,意境则直接诉诸人的心灵,是人的五官无法感知,也是科学仪器无法检测到的。

  意象与意境关系的表述

  关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还可以作这样的表述: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和坦克,意境就是白色恐怖意象与意境,就这样一实一虚,一真一幻。

  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境是诗意的空间。意象让人从旁观赏,意境却让人身入其内、神游其中。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还可以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亦如王夫之所说,是“有形发未形,无形君有形。

  “就是说,是有形的意象生发出无形的意境,无形的意境是依赖有形的意象而存在的。

  “一叶落知天下秋“,秋天的意境应该是包括了落叶的意象及其四周弥漫的秋意的“实与虚的统一,显与隐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而不仅是实外之虚,显外之隐,有限外之无限。

  在诗的世界里,意象与意境孰轻孰重?孰主孰从?从意象的立场看,意境是附属于意象的,只是由意象衍生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

  只是意象的一种属性。在诗的意、象、言三要素中,意境并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但是,如果以意境作为诗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而已。

篇八: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和联系

  

  意境与意象的联系和区别

  1.意境

  意境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2.意境与意象的联系

  (1)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氖围。

  (2)意象和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3)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

  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1)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氖围

  例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

  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渡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

  (2)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例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从海子的这首诗,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同时也可看出,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

  (3)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意境。但是,任何意境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础上营造意境。痖弦的诗《秋歌》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营造了一个秋天的意境。这里有秋的白描,有对人物暖暖的深情。由“落叶、荻花、湖沼、砧

  声、雁子、秋空、马蹄、山径、寺院”这一系列意象,组合融合成一种秋的意境。在这里,意象是材料,意境是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

推荐访问: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和联系 意象 意境 区别

热门排行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篇1我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篇1为切实提高支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夯实党建基础,挖掘支部党建特色,创新支部党建工作做

七言绝句古诗精选【十首】

【 能力训练 导语】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篇120xx年度我校新党员发展工作已经开始。根据学校党委3月21日会议精神,今年新党员发展

统计工作如何为企业管理服务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作用,它为企业的经营

乡镇创建无毒社区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以禁吸戒毒为中心,全面落实禁毒工作责

四年级我家菜园日记500字

菜园子,就是种菜的地方。种菜的时候为了防止家禽进入菜地,于是农夫用篱笆或者栅栏将菜地围起来形成的一个

哈尔移动城堡电影观后有感范本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篇1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健全党的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