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长寿区融入重庆主城区域经济发展6篇
篇一:刍议长寿区融入重庆主城区域经济发展
涪陵长寿融入主城加快,明月山隧道即将开建
重庆一路向北发展已经10来个年头,而随着科学城选址大学城和重庆高新区的二次创业,重庆也正式向西加速发展,地处渝西片区的江津和璧山也成为最先融入主城发展的区县城市。而与此同时地处东部城市群的长寿和涪陵因为有明月的阻隔,迟迟无法融入主城区发展。
其实细心的小伙伴会发展重庆向北已经发展到两江新区龙盛板块,而翻过明月山就可以连通东部城市群,但在早年间因为明月山的地质比较复杂,无法预估其施工的可行性,同时也担心修建隧道会影响张关山水溶洞的水系问题,所以一直没有提出具体的建设计划。
而在今年8月份,明月山综合交通新通道(明月山隧道)通过可行性研究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铁二院勘察论证明月山综合交通新通道可信,为打通明月山隧道提供了技术支撑。明月山综合交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评审通过,也代表着东部城市群的长寿、涪陵等区县城市未来将融入主城发展。
根据介绍,明月山位于重庆中部,横在重庆主城区和东部城市群中间,极大阻碍了重庆市区与东部城市群的交通联系。打通明月山隧道,将开辟重庆东向通道,极大解决主城区现有通道严重不足问题,促进区域交通安全和效率,促进城市功能、产业发展互融互补,加强重庆主城区与中、东部地区经济联系。
同时,打通明月山隧道,有利于加快东部城市群至两江新区快速通道落地,时速350公里高铁有望纳入规划,轻轨延伸至长寿、涪陵或将变为现实,为东部城市群布局高铁、普铁、轻轨、高速路、市政道路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加快东部城市群融入主城步伐,优化完善东部城市群综合交通规划布局。
明月山快速通道项目西起两江新区三环高速与快速路六纵线相交节点,向东途径渝北区统景区域,穿越明月山后衔接渝长高速扩能通
道,最终接入长寿区化北二路(货运通道)和菩提北路(客运通道),线路总长度约20千米(其中隧道全长约4.99千米),其中两江新段长1.7公里,渝北段长9.4公里(含隧道长2.13公里),长寿段长度
约8.9公里(含隧道长约2.86公里)。
而在今年10月份的时候,市委相关领导调研东部城市群涪陵时提出,涪陵要发挥区位优势,努力建设联结“一圈两群”的综合交通体系。要提升产业能级,努力建设支撑“一圈两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增强开放功能,努力建设带动“一圈两群”开发开放的节点支撑。要促进城乡融合,努力建设“一圈两群”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示范区域。
如今,明月山隧道的技术难题得以解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待明月山项目建成通车以后,东部城市群将正式融入主城一起发展,主城的版图将再一次扩大。
篇二:刍议长寿区融入重庆主城区域经济发展
2018年8月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mit第16期重庆长寿区乡村生态振兴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措施张书然(重庆市长寿区生态环境监测站,重庆401220)摘要:指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而良好生态是乡村
振兴的支撑点,针对长寿乡村生态振兴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乡村
生态振兴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关键词:乡村生态振兴;现状;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16-0092-021引言3.1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大、面源污染依然存在长寿区作为重庆最大的禽蛋生产基地和重庆市特色养殖示范区,畜禽养殖总量大,消纳土地利用量有限,部分养殖户养殖污染处理不力,给周边环境带来一定影响;虽然化肥用量连续两年负增长,农药用量连续3年零增长,但因过度使用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的问题仍然存在。3.2乡村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短板仍然存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人党章,这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1]。乡村振兴,良好生态是支撑
点[2]。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良好的人居环境,也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然而,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出现了水体大面积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等现象[3]。要实现乡村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势在必行。长寿区是重庆的产粮油大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庆市委调研组蹲点调研区县,现有221个行政村,农户户籍人口61.64万人,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拥有全市最大的晚熟柑橘和长寿柚种植基地、最大的蛋鸡养殖基地[4]。乡村存在畜禽养殖和农药化肥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都将制约或阻碍乡村振兴的实施。因此,通过对长寿乡村生态振兴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当前亟需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全区19个街镇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但街镇污水处理管网不完善,造成生活污水收集率较低;
部分村庄生活垃圾清运不及时,存在乱堆现场,“脏乱差”问题尚未彻底解决。3.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仍然淡薄目前农村群众的环境意识普遍较差,对于所产生的垃圾,多会选择焚烧等简单形式来进行处理,或者就是直接倒入水体中,将会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4乡村生态振兴的对策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4.1科学规划乡村空间布局2乡村生态振兴现状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科学制定乡村空间布局规划[5]。
长寿乡村建设规划走在全市前列,全区221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村级规划。要通过规划引领,对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进行个性化塑造,结合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因
地制宜建成山水风光型、生态田园型、古村保护型、休闲旅游型等多种形态,做到“百花齐放”、“一村一景”。要守住生态保护底线和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兼顾发展需要、预留发展空间,推进多规合一,做到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规划等整体谋划,实现统一规划、一张蓝图。4.2补齐乡村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短板近年来,长寿区以“田园行动”为抓手,不断加大投人,提升村容村貌,保护乡情美景,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通过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推行种养循环模式,让生态养殖与绿色种植相结合,变废为宝,实现粪污零排放。完善农村垃圾“户集、村收、区运、区处理”系
统,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人口覆盖率达93%
;全区19个街镇实施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并建成投运13座农村污水处理站,并对14个乡镇污水管网进行整改修复,以提高污水收集率;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8.
3万户,普及率达61%
,农村生活污染逐步得到控制。
完成50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标准化建设,累计解决32.8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3乡村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要把群众最关切的环境问题作为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重点,着力补齐短板,打好山水田园“保护战”。畜禽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既要严控又要有相应的配套补贴补助政策。垃圾治理,可按“户集、村收、镇(下转第104页)收稿日期:2018-06-12作者简介:张书然(1983—),男,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等工作。
92
篇三:刍议长寿区融入重庆主城区域经济发展
第4期2020年10月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INSTITUTE
OF
SOCIALISMNo.4Oct
2020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机制建构路径探究—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陈国富(重庆市长寿区社会主义学院
重庆401220)摘
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不断发展壮大,其在推动国民经济
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改善民生以及乡村振兴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也是解决民营经济自身发展难题,做强做优民营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建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机
制,能够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关键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机制中图分类号:F12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21(2020)
04-0034-05民营经济发展生态机制,是指通过政策制定
量发展具备良好的现实基础。而构建民营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机制,制定有效提高民营经
和社会运行,在政府、企业、市场之间形成的,有利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民营企业内部发
济发展质量的措施和途径,是推动民营经济高
质量发展必然要回答的问题。展和外部经商环境。自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做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
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田的论断后,高质量发展
_、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民营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
的重要力量相关问题已成为学术理论界关注的聚焦点。切
实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谋划经济工作的根本指针。”関随着国
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壮大起来的民营经
济,业已成为了推动我国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作为民营经
家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
发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政策红利的不
断释放,重庆市长寿区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
济前身的个体私营企业,其整体投资总额仅占
收稿日期:2020-09-20基金项目: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委托课题“长寿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研究”(编号CQSYWTKT2036)阶段
性成果。作者简介:陈国富,男,法学博士,重庆市长寿区社会主义学院哲学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
篇四:刍议长寿区融入重庆主城区域经济发展
重庆市“一圈两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学校: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专业:经济系
班级:2007级金融(3)班
学生姓名:刘明森
指导老师:袁培生
摘要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而坚持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重庆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和西部大开发的龙头城市,其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够为西部其他地区有一个更好的示范作用。本文以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发展问题研究为主题,就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性和重庆“一圈两翼”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差异,分析了其经济差异的原因并根据三大经济区的特点阐述了促进重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
重庆市
区域差异
协调发展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性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同步均衡发展起来的,当一个地方由点发展到面,从而具有强大吸引大量资金、原材料、人力的时候,此地的经济必然会超越其他无吸附能力地方,而随这样循环发展,就必然产生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均受到了战争严重的冲击,世界各国纷纷在战后把经济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尤其值得—提的就是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化发展的趋势渐渐成为主导。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想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从而实现规模效益,优势互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地区性的经济发展差异也越来越大,纵观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
1.
历史原因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但区域资源禀赋和区域社会经济基础差异较大的发展中大国。各个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以及过去的社会经济政策也影响其发展的现状和速度。历史差异可以说是由于区位差异而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的一种积淀,这种差异是长期形成的,很难一朝一夕加以改变。自古以来,我国各朝各代大都以中部平原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中心,这也促成了我国中部地区的繁荣和富庶。而我国东部沿海以及西部地区则一直处于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直到南宋代时期,我国人口的大规模迁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才逐渐开始蓬勃发展,江苏和浙江更有着富甲天下的美誉。正是由于古代经济中心的不断变化,使我国经济长期处于一个发展不协调的状态。,从而形成
了不同的经济现状和条件,这些就对地区发展产生了强大影响,造成了各个地区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速度。
2.
地理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着960万平方公里土地。自然资源多样丰富,但资源的却南北东西分布不均。地形多样,东部多为平原,有利于人们的聚集居住、资源的交换和生产;西部多山岭高地,对生产生活带来些许不便。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瑷珲县到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而自然资源的分布却与人口的分布呈相反的态势,即西部资源丰富,而东部资源却相对匮乏。地形、人口及资源的分布的严重不均正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政策原因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5.6倍于贵州。不难看出政策上的倾斜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的我国区域化经济平衡发展的进程。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由此可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着其纷繁复杂的原因,如何实现其协调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但就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有着不同的看法。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有以下三大理论:
1.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是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前者侧重于企业结构和组织结构,后者侧重于经济结构的转变。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主要认为经济是有比例相互制约和支持发展的。根据该理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人们普遍坚信,只要在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会促使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则认为发展区域经济应当以经济结构的转变为重点。认为区域的发展不可能完全是先平衡,必定是某些地区发展较快,而部分地区发展现对滞后,即发展有快有慢,有先有后。
2.
梯度转移理论
梯度转移理论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
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劣程度。区域经济的兴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区域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产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发展阶段。第二,创新活动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层次。一个地区究竟属于一个什么梯度层次,主要是由这些地区的创新能力的强弱所决定的,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在内的一系列创新是保持一个地区竞争优势的关键。第三,梯度转移主要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传递。创新在空间上的扩散是按照“梯度最小率"传递,有局部范围和大范围两种形式。局部范围扩散是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向经济联系密切的临近城市推移。大范围扩散是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城市等级顺序,蛙跳式向广大地区扩散。第四,各区域所处的梯度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有不断创新,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才能保持高梯度的地位。
3.
区域系区域系统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世界空间经济系统里,各国、各地区是相瓦依存和相互依赖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启示在于,各区域之间必须协调运作,共同发展,以获得系统原理中的“达到功能最优”、“整体大干各部分之和”等效应。各区域都处于相互依赖的网络之中而形成系统,使区域之间经济不可能独立地发展,而必然地彼此依存和相互联系因此,各区域均有义务共同努力。发展自己、协同与配合他人,以谋求自己在共同的发展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各区域之间不仅是相瓦依赖的,而且都处于其上—级区域所构成的系统整体之中。在这样的系统整体里,所有区域都已成为其上一级区域的子系统,即把一个区域看作一个系统,则其第二层次上的区域单元就是其子系统。
三、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重庆是共和国最年轻的直辖市,直辖8年来重庆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西部迅速崛起,成为长江上游经济发展的龙头,并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中心城市的作用。执行着带动长江中上游及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其区域性经济的协调发展将会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并为西部大开发中的区域性经济协调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1.
重庆经济区划分及其经济基础
2006年11月,重庆提出了“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即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一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两翼”)。
(图1)
其中一小时经济圈主要包括主城九区,以及永川区、江津区、合川区、双桥区、万盛区、南川区、涪陵区、长寿区、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綦江县。(共24个区县)一小时经济圈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在西部地区居于领先地位,是重庆市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现已初步具备领先我国西部地区并与东部地区基本同步发展的基础条件。渝东北翼包括:万州区、城口县、巫溪县、巫山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梁平县、忠县
、垫江县、丰都县(共11个区县)该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较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城镇发展较快,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我国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相当。渝东南翼包括:黔江区、秀山县、酉阳县、石柱县、彭水县、武隆县(共6个区县),该区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西部滞后地区相似。从总体上看,“一圈”地处长江大动脉的上游,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产业带的“龙尾”,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内河港口,起着承东启西、东拓西进的枢纽作用,区位优越明显。与“一圈”相比,“两翼”距离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较远,与发达地区的联系不够,区位条件相对较差。再加上绝大部分地区为山地丘陵,地少人多,水田少旱地多,农业生产条件差,传统农业效益差,特色农业起步晚,效果不明显,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增长的速度明显慢于“一圈”的速度。
2.
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特定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非均衡现象。地区间经济水平差异主要可以从地区经济、地区产业结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方面进行衡量。
1)
地区经济水平差异
一个地区经济水平的高低可以根据该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即GDP看出。从2010年重庆各区县GDP总值及GDP实际增长率(表格1)可以得知,重庆市2010年“一圈两翼”3大经济区的GDP总值分别为:一小时圈6120.1、东北翼1342.88、渝东南翼431.26。目前3大经济区主要面临发展严重不均的情况,即一圈发展势头非常强劲,GDP总值远远大于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这一数值反应出重庆3大经济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的巨大差异。
表格1:2010年重庆市各区县GDP总值及增长率排名(单位:亿元)
名次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区县
九龙坡渝北区
渝中区
万州区
涪陵区
沙坪坝江北区
南岸区
巴南区
江津区
永川区
合川区
北碚区
长寿区
大渡口綦江县
荣昌县
璧山县
铜梁县
开县
2010年GDP实际增长589.58573.64553.03500.13434.49419.54391.39349.43308.72303300.04244.49232.37228.64177.21167.28159.95152.76150.18149.2815.117.214.320.119.317.3118.715.46.317.61917.117.419.31616.915.119.41716.6名次
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区县
大足县
南川区
潼南县
垫江县
梁平县
忠县
奉节县
黔江区
云阳县
丰都县
秀山县
武隆县
彭水县
石柱县
酉阳县
巫山县
万盛区
双桥区
巫溪县
城口县
2010年GDP145.01143.55116.79113.87111.11109.41102.97100.1385.7677.1275.9172.4266.3964.8158.1650.3149.2740.0337.625.01实际增长16.917.614.21616.116.215.319.315.117.816.217.31417.815.216.514.12517.821.7资料来源:《2010重庆统计年鉴》
2)地区产业结构差异
2009年重庆市“一圈两翼”的产业结构(表2)来看,“一圈”的比重为7.05;53.98;38.98,渝东北的比重为16.08;49.12;34.09,渝东南的比重为18.10;47.74;34.16,我们可以通过柱状图更加直观的看到三大产业在三大经济区所占比重的对比。基本都是按阶梯式排列,“一圈”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更小,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更大,尤其是第三产业占的比重达到38.98%,说明“一圈”的发展水平比“两翼”更高。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高低。东南、东北两翼的第三产业仍与一小时经济区存在差距。
表格22010年“一圈两翼”产业结构对照表
项目
一小时经济区
渝东北翼
渝东南翼
第一产业占GDP的第二产业占GDP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比重%
比重%
7.0553.9838.9816.8049.1234.0918.1047.7434.1656050403020100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一小时经济区渝东北翼渝东南翼资料来源:根据《2010重庆统计了年鉴》计算得出
3)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差异
一个地区的人们生活水平高低可以通过该地区的人均GDP反映出来,我们可以从2010年重庆各区县人均GDP排名(表3)看到2010重庆“一圈两翼”3大经济区的差异,一小时经济区的人均水平总体上比较靠前,前十名都是“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区县,而“东北翼”和“东南翼”则比较靠后,其整体水平较“一圈”要差。而2010年重庆市全市人均GDP的总额为4193.79。可以看出与人均GDP相比,3大经济区的差距非常明显。尤其是东北翼经济区大部分区县的人均GDP与全市人均GDP的差值过大。这也进一步说明了3大经济区人们生活生平的差距比较大。
表格32010重庆市各区县人均GDP排名
区县
双桥区
渝中区
大渡口区
渝北区
九龙坡区
江北区
南岸区
沙坪坝区
涪陵区
巴南区
万州区
永川区
北碚区
长寿区
璧山县
南川县
2010人均GDP(美元)
12692.8811692.109709.698925.058881.918538.587420.676970.156396.415164.604925.524878.094825.424521.694346.523957.68排名
12345678910111213141516区县
武隆县
綦江县
万盛区
合川区
大足县
潼南县
垫江县
梁平县
秀山县
石柱县
忠县
城口县
开县
彭水县
奉节县
丰都县
62010人均GDP(美元)
3185.463013.532926.592888.902858.852468.132393.102357.942316.552283.362237.452013.041963.381872.521829.821825.35排名
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荣昌县
铜梁县
江津区
黔江区
3687.023638.513597.053467.4117181920酉阳县
巫山县
巫溪县
云阳县
1543.511535.001299.981285.0737383940资料来源:2010年重庆市各区县GDP和人均GDP情况
3.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1)
地形状况分布不均以及开发建设程度的不同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
重庆地处我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交汇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界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因城市依山而建所以得名的“山城”,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地形的多样性导致了重庆地区间发展水平的不均。主要体现在:“一小时经济圈”地形多为平原,平均海拔在300米以下,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口聚居、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渝东南翼”和“渝东北翼”海拔相对较高,以丘陵和山地为主,离市区较远,交通较为闭塞。不利于人们生产生活,更进一步的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地形的多样同样也限制了城镇化的进程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两翼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能源资源,但由于地形的限制和交通的落后,极大的影响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开发。同样也拖慢了经济开发的进度,使经济水平无法快速的提高。
2)
工业布局以及技术条件的差异导致发展不平衡
重庆是我国著名的工业集中地区,工业基础好,工业门类齐全,但传统产业比重高,高新产业不突出。三大经济区工业布局差异比较明显,其中“一小时经济区”以信息产业和制造业为主,企业自主发展能力较强。而“两翼”则以农产品加工和能源加工为主,靠天吃饭的情况仍然存在。工业布局的较大差异直接造成了地区间技术条件的差异。一小时经济区工业的科技水平较高,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特点和优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将创新技术应用于生产中。而东南、东北翼则缺乏良好的技术条件,从而导致其工业发展的逐渐滞后。
3)
经济发展政策导致发展不均衡
区域经济政策特别是投资政策是影响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合作的价值在于,区域内各个地方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以及区域整体利益的需要,定位自身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以实现区域内各地经济发展的共赢。但在现实中,由于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关注更多地表现为对本辖区经济指标的关注,因而地方政府往往对那些“热线产业”具有强烈的投资冲动,而忽视宏观的经济效益。一方面造成行业内的巨大资源消耗,限制企业规模效益的发挥。另一方面,各地区各自为战,破坏了地区间经济合作,不利于区域间形成分工与协作关系,极大阻碍区域经济合作的顺利进行。
4)
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发展不平衡
交通运输设施的发达与否,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从2005年“一圈两翼”公路拥有量比较表(表4)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公路拥有量和等级公路拥有量上,都有着这样比较,即“一小时经济区”>“东北翼经济区”
>“东南翼经济区”。而地形的限制则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我们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通讯产业是目前成长最快的高技术产业,是我国经济构成中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通讯
产业的发展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目前重庆三大经济区,以一小时经济区为主的高新技术开发已经带动了整个地区的整体发展。而其他二翼的信息通讯产业发展则比较缓慢,并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发展。用于保证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否,可以深层次的影响到地区自身以及该地区和外界的经济交流。
表格
2005年“一圈两翼”公路拥有量比较表单位:公里
项目
一圈
渝东北
渝东南
公路
总长
15339148205867密度
0.500.430.35等级公路
总长
密度
124530.41115700.3331890.19注:
1.密度为每平方公里公路拥有量
2.数据来源:重庆市区域经济增长失调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杜家廷)
四、促进重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经济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甚至不断扩大,将会造成发达地区的资源过度集中,人口过度密集,地区负担加重,而对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人力、技术、资金等区域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流向了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无从保障,会导致长期增长缓慢甚至衰退。因此政府应当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出面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既保证宏观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又使区域经济能够协调共同发展。
1.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战略
重庆区域间经济水平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其必须首先注重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针对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将会加剧的状况,必须实现区域间计协调发展战略,努力将发展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但区域经济不能坚持平衡发展,在发展的政策和空间上,不能均匀用力,而应当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应当在政策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发展,从而形成发展圈,以一个点的发展带动周围一个圈得发展。成若干个发展中心,带动辐射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发展比较滞后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优势产业,如东南翼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就可以集中力量开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东北翼则能源及矿产资源比较富庶,则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发展矿产业和能源加工业,但不能有着靠天吃饭的思想,在发展发展矿产业和能源加工业的同时也应该因地制宜的加快与矿产矿产和能源相关的其他产业。实现多处开花,遍地结果。
2.
结构方面,减少重复建设,加大技术创新
区域经济合作的价值在于,区域内各个地方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以及区域整体利益的需要,定位自身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以实现区域内各地
经济发展的共赢。但在现实中,由于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关注更多地表现为对本辖区经济指标的关注,因而地方政府往往对那些“热线产业”具有强烈的投资冲动,而忽视宏观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地放政府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加强“热线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重复建设。并且加大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有效利用。同时应该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提高地区的科技文化水平,带动创新,鼓励创新。
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就需要各级政府发挥其政府主导作用,将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和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有机结合,在确保效率的情况下,促进要素投入和合理流动。首先,应该尽快出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重庆市应尽快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形成区域间竞争发展的良好格局。其次,各级政府作为地区经济的管理者和有关政策的执行者,必须为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4.引导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的分工与合作
积极引导产业转移。区域不同,产业政策的着力点也不有所不同,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对各区域及区域间应该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引导区域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转移。引导
优势企业聚集,形成规模经济。同时也要区域间的合作,加强3大经济区之间的交流,同时加强与外国、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合作,通过吸收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来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实力,增强重庆各经济区的产业和产品竞争力。从重庆3大经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这3个经济区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分裂的,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分工是哦建立在各自的优势基础上,突出发展优势产业,比如“一小时经济区”的信息工业和制造业,“两翼”的农产品加工以及能源产业。合作则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打破市场壁垒,促进自由贸易、公平交易,保证机会均等。
5.实现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而可持续发展也经济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实现重庆市3大经济区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这要求我们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的关系。长期以来,很多地区都以先发展后治理作为发展的政策,而忽视了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联系。其带来的教训是惨痛的。把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没有等同起来,就等于造成了经济增长一条腿长、而社会生态发展一条腿短,严重的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重庆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西部大开发的龙头城市。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有着领头羊的作用。就更要求重庆市在发展自身区域经济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一起走,摒弃过去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理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利用本省的综合优势,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结束语:
篇五:刍议长寿区融入重庆主城区域经济发展
重庆这个90万人的区,和两江新区仅一山之隔,现正式被划入主城区
如果没有重庆
我不会再爱上任何一座城市
重庆向北发展已经有近10个年头,如今的两江新区已经是一个人人向往的城市新区。而今,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快速规划发展,如今重庆又一路向西发展,大力建设重庆高新区。但重庆有大面积土地都在渝东北,却由于各种原因重庆一直没有大力向渝东北方向发展。但是随着重庆主城由原来主城9区扩至21区后,与两江新区仅一山之隔的长寿区,将作为重庆同城化发展先行区正式划入主城区,这也预示着重庆除了向北、向西,现在将穿过明月山向渝东北方向发展。
长寿区地处重庆腹心,位于重庆市区东北方向,东南接壤涪陵区,西南与渝北区、巴南区为邻,东北接垫江县,西北与四川省邻水县相接。距重庆主城区50余千米。从地理位置上面来说长寿的区位是非常
不错的,境内有高铁、高速还有长江黄金航道,和两江新区仅一山之隔,但就是这座明月山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阻碍了长寿区的快速崛起。
其实长期前往渝东北方向的市民在经过长寿城区的时候,每年都壮大了区域内的经济实力。如今长寿区已经形成以钢铁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去年
能看到不一样的变化,长寿在前面几年承接了大量主城区外迁的企业,gdp已经突破700亿大关,相信随着长寿被划入主城区,打通明月山的阻碍,连通两江新区,长寿区的经济将会迎来新一轮发展。
长寿区被划入主城同城化发展后,除了在经济方面将迎来全方位的发展,其次在交通方面也将迎来全面发展。在大多数人看来,长寿
目前已经拥有便捷的交通系统,但随着明月山隧道的建设难题被解决,长寿将迎来接入市区的轨道交通系统。到时候晚上回长寿居住,白天前往市区上班将会成为现实。其次,交通便捷以后长寿的旅游资源将会承接更多来自全国各地到重庆旅游的游客。
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便捷的交通系统,长寿除了在经济上面将和生活。一个城市只要有源源不断的年轻人输入,这种城市也将会越来越有活力。
你觉得长寿被划入主城区后将会迎来哪些变化?欢迎留言~
会迎来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将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到长寿工作
篇六:刍议长寿区融入重庆主城区域经济发展
X丨西部经济M刍议长寿区融入重庆主城区域经济发展李长春(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重庆?401220)【摘?要】?本文分析了长寿区融入重庆主城的优势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推进长寿区融入重庆主城的对策: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打破融入主城的交通瓶颈;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从产业上融入主城。【关键词】?长寿区;融入主城;赋能近年来,重庆市长寿区经济发展动力、活力、潜力不断得以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势头日趋强劲。而通过融入主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为重庆市长寿区经济发展赋能,不啻是推进长寿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一、长寿区融入重庆主城的既有优势1、长寿区具备融入重庆主城的区位优势在重庆直辖特别是撤县设区以来,长寿区全区上下砥砺奋进,紧紧围绕“三地一中心”(新型工业高地、现代农业基地、休闲旅游胜地与商贸物流中心)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长寿区已成为了全市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重庆主城辐射渝东南、渝东北的桥头堡,建成了国家级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汇集了巴斯夫、BP等22家世界500强,集聚MDI一体化、亚太纸业等一批百亿级项目,初步形成化工、钢铁、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集群,奠定了区域经济大发展的坚实基础。2、经济发展增速快,综合实力较强直辖以来,长寿区是重庆市的经济强区之一,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列全市38个区县前列。近年来,长寿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开放创新,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加快建设千亿工业走廊核心区,加快建设现代化宜居宜业城市,全面提升综合实力,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长寿区较为强劲的经济实力,将为其加快融入重庆主城打下坚实的基础。3、工业基础较好,发展后劲足长寿区是重庆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较为雄厚,长寿工业园区也已升级为重庆市市级高新区。进入新时代,长寿区坚持工业优先、工业立区,并按下了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快进键。工业是立区之本,必须牢牢扭住不动摇,通过壮大智能产业,抓好芯片封测、液晶面板、智能终端、物联网等“芯、屏、器、核、网”产业发展,为融入重庆主城打下坚实的工业基础。二、长寿区融入重庆主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内畅外联存在着瓶颈?虽然长寿区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和重庆火车北站只有60公里,万吨级船队常年可通江达海,渝怀、渝利、渝万铁路和渝宜、长涪、三环高速交织交汇,总体来看交通较为便利,但真正与重庆主城区域无缝对接还远远不够,铁、公、水联运的立体交通网络还未建立,明月山尚未打通是我们融入主城的山体屏障,在沿江现代物流园还未建好之前,这些都将是重庆市长寿区融入主城实现内畅的硬伤。2、产业发展错位,互补力度不够大近年来,重庆市长寿区一方面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化工钢材等重工业,另一方面承接主城产业的溢出效应,大力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但产业结构仍然偏低单一,规模较小,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成效尤其不明显,与主城区差异化互补性严重不足,倒是主城的虹吸效应导致三产发展缓慢。3、宜居环境有待提高工业是长寿经济发展的命脉,一直以来工业经济是长寿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但化工、污染也成为重庆市长寿区挥之不去的标签。这些年来,顶着重化工的帽子,长寿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了限制,不仅区外人不认可长寿的宜居环境,本地人同样不认可,据初步统计,每天在重庆居住到长寿上班的人数达5000人左右,长寿也成为了一个人口流出区域。融入主城,宜居长寿建设还任重道远。三、推进长寿区融入重庆主城的对策1、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打破融入主城的交通瓶颈按照海绵型城市的要求、根据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超前谋划、大力发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水运和城市综合交通,打通融入主城的梗阻,构建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一是加快两江新区与明月山隧道规划建设,尽快形成重庆主城区东向大通道,实现与主城的无缝对接,搭乘主城发展的快车。目前重庆主城区东向的通道有5个,主要集中在箭沱湾穿越明月山区域,不利于主城东向快速分流疏解,影响交通运行效率,隧道建成后,可充分利用其双向八车道的巨大空间,延伸两江新区轨道交通至长寿达垫江、梁平、涪陵。为长垫梁三地区域协同发展,长寿涪陵错位发展奠定基础,更为大重庆东向扩容提供广阔的空间,为长寿区融入主城奠定基础。二是完善以胡家坪为核心的铁公水联运枢纽建设和加快广涪铁路建设,把长寿铁路干线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网,在国家战略中借船出海、寻求突破,与国家战略发展互联互通。三是加快筹建沿江高速长寿支线二期工程,联通巴南区与长寿区,与沿江高速长寿支线一期工程相接,沿重庆市长寿区江南镇重钢规划区南侧,经大沙坝跨长江,向东在升高村附近与长涪高速相交后向北至太平村,形成长寿区高速公路环线网。2、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从产业上融入主城(1)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打造临港产业。重庆市长寿区沿长江岸线长21公里,可利用岸线11公里,常年水深6米,5000吨级船舶全年可通江达海,岸线资源、码头资源非常丰富,但长期以来,重庆市长寿区长江沿线码头小散乱弱,同质化竞争严重。长寿港区现有生产性码头14个,靠泊等级以3000吨级为主,性质有民营、国有、中外合资等不一而足,这些企业各自为阵,产能落后,约90%都经营煤炭及散货,整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经营惨淡,2017年长寿港区实际吞吐量仅为1885万吨,不足设计通过能力的40%。因此,对长江长寿段岸线码头进行资源整合,功能提升,生态修复,打造临港产业刻不容缓。这充分契合习总书记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精神,也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今年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体现。具体来说,以长江大桥为界分三段整合打造,长江大桥以下的为关停取缔段,詹家沱、黑背石等货运码头全部取缔,保留资质。长寿二桥到长江大桥之间的南北两岸是临港产业的主战场,江南片区依托重庆千诚实业公司,打造以钢材、木材、石材等大宗散货物流为主,占地两千余亩;江北片区以化危品分拨、航空燃油及滚装船、保税仓储特色物流为主。同时,深度融合码头、物流、信息、金融等资源要素,让物流链相通、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形成多功能产业(下转第26页)新西部NEWWEST2019年12月下旬刊15MX西部社会丨开放交流水平等方面,都有待加强、提升和拓展。二是“三城三都”品牌包括六个方面的的定位,这既是优势,能全面概括了成都未来城市品牌塑造的方向,但同时目标过多,在品牌塑造过程中又由不同的部门牵头负责,很容易造成目标混乱,各自为政,不能形成统一的合力,导致六个方面发展的失衡,有可能不能全面完成“三城三都”品牌的塑造。三是成都市外来人口增长较快,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成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成都对周边城市人口以及高学历人才的虹吸效应也越来越大,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成都人以及近年来大量的“蓉漂”所带来的的思想观念、文化的冲击,众口难调,客观上也为成都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增加了难度。四是宣传普及程度还不够,“三城三都”城市品牌提出已经快两年时间了,而且距行动计划公布也有较长时间了,但目前很难在大街小巷看到这方面的宣传,而且大部分市民也很难回答或是完整回答“三城三都”建设的具体内容,公众知晓度和参与度都较低。四、加快推进“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塑造的路径思考随着“三城三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一同公布的还有每个项目的具体举措和保障措施,但归根结底,笔者认为“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塑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一是大力发展经济。全面提升成都经济发展的区域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建立起全球联系,在经济上帅先融入全球城市网络之中。同时,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城市品牌塑造奠定经济基础。二是建立专业机构牵头实施。“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塑造涉及到经济、文化、规划、城建、旅游等众多相关部门,需要有一个专业机构进行统筹协调,解决品牌塑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行动规划,使城市品牌建设顺利推进。三是搭建创新创业人才平台。“三城三都”城市品牌打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要以自身科教资源优势,依托在成都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培养一批在文创、会展、音乐、旅游等方面的创新人才,以“双创”为引(上接第15页)领,为他们搭建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四是拓展国际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三城三都”城市品牌立足成都,面向世界,要利用一切机会,深化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创办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文化教育体育等交流活动,承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顶级单项赛事申办奥运会等。构建国际城市营销网络,利用重要媒体、重大事件和名人效应,推广宣传成都城市品牌形象,提升成都的国际知名度。[6]五是营造良好环境。综合利用各种媒体及宣传手段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宣传普及活动,提升市民知晓度和参与度,通过引进、联合举办或参与各国各地区的文化活动,增进成都本土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营造良好环境,提升城市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传播能力。【参考文献】[1]?张洪伟.基于文化旅游视角的城市品牌建设研究[D].西北大学,2017.47-48.[2]?田淑芬.城市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提升策略[J].城市观察,2018(7)88-89.[3]?胡鸿影.关于城市品牌营销的思考——以成都为例[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481-483.[4]?朱逸宁.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与文化软实力提升——以西安和成都为例[J].中国名城,2018(11)8-13.[5]?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成都建设世界文创名城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新闻发布会[EB/OL].http://www.sc.chinanews.com,2019-02-14.[6]?张开群.成都市国际化路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44-48.【作者简介】何?非(1984—)男,硕士研究生,中共成都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城市管理.集群,打造集装卸、仓储、加工、贸易、交易平台“五位一体”的临港大产业。通过主动承接唐家沱、寸滩港部分功能溢出,深化和果园港1+1战略合作(重庆果园港枢纽+长寿港铁公水联运副枢纽,作为果园港的有力补充,与果园港错位发展,实现功能互补),和果园港错位发展,同时深度融入果园港重庆市综合交通网络,从而借道渝新欧和中新南向大通道,形成对外开放的大市场,改变重庆市长寿区经济格局。(2)全面整治工业用地,发展沿江经济。乘着国家对长江沿线一公里化工企业清理整顿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东风,积极争取国家及市级资金,对长化、川染沿线化工企业取缔,并对工业用地进行整治,充分利用长江优质资源,进行公园建设、城市开发、商业发展,形成长寿的江上门户,建设长寿新地标,发展滨江经济,再辅之以滨江长寿谷、定慧寺、三道拐、缆车站网红景点的打造,形成长寿协信商圈、桃花商圈、黄桷湾商圈、古镇商圈以外的第五大商圈,做大做强长寿商业经济。加快经开区产业结构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目前,钢铁冶金、医药化工是经开区产业发展的主体,这两块占工业比重达60%。要通过结构调整逐步降低钢铁冶金、医药化工的比重,对一些体量小、污染大、能耗高的企业实行退出机制,腾笼换鸟,大力引进大数据、智能化、新材料等科技含量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大长寿的环境容量,让长寿人人向往实至名归。(3)加大专业市场群建设力度,提升融入主城服务能力。一直以来,长寿没有专业市场,沿街为市、占道经营现象比比皆是,严重影响城市形象,降低了城市品质和宜居度。26新西部NEWWEST2019年12月下旬刊2017年,区政府引入三科农商城、北锐公司、渝运集团投资几十亿元建设农产品交易、汽车销售、智慧物流专业市场群,目前,项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但还需要加快步伐,加大力度,尽快形成辐射渝东,承接主城城市功能的大市场。同时,进一步提升城市四大商圈品质,提升城市功能,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4)整合旅游资源,打造重庆主城后花园。长寿作为主城近郊半小时旅游圈重要目的地和长江三峡游第一站,区位优势明显。长寿湖优质资源得天独厚,要迅速启动城区到长寿湖的快速干道和环湖公路建设,全面提升长寿湖旅游品质,整合菩提古镇、菩提山、滨江长寿谷等城区旅游资源,携手涪陵合作开发黄草山旅游资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充分用好用活现代农业园区、渡舟紫耘花海等资源,把重庆市长寿区现代旅游业作为耦合一二三产业发展的重点,把长寿建设成为主城人民休闲、度假、游赏的后花园,成为想得到、记得住、留得下、愿意居住和可以消费的地方,为重庆市长寿区经济发展赋新动能。【参考文献】[1]?徐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涪陵工业发展[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作者简介】李长春(1963—)男,汉族,重庆人,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推荐访问:刍议长寿区融入重庆主城区域经济发展 长寿区 刍议 重庆
上一篇:关于对违法乱纪的反思8篇
下一篇:电子商务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方案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