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共产党存在了多少年6篇
苏联共产党存在了多少年6篇苏联共产党存在了多少年 苏联共产党二十大的主要内容 前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于1956年召开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会上主要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联共产党存在了多少年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苏联共产党存在了多少年
共产党二十大的主要内容前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于 1956 年召开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会上主要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还提出“三和”的新理论对世界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
苏共二十大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这也是苏联自斯大林时代之后的头等大事震惊了世界也造成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后果。
在苏共二十大的正式议程中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并不显著。赫鲁晓夫在宣布大会开幕后还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苏共十九大后失去了杰出的领袖斯大林”他甚至还提议代表们为斯大林默哀。其在大会的总结报告中 也只是笼统的批判了个人迷信而没有直指斯大林。他说苏共“坚决反对和马克思主义不兼容的个人迷信因为个人迷信把这个或那个活动家变成创造奇迹的英雄 而缩小了党和群众的作用降低了他们的创造积极性。个人迷信流行的结果就是降低了党的集体领导作用优势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然而在 1956 年 2 月 25 日即苏共二十大的最后一天凌晨赫鲁晓夫却突然抛出了一份长达 4 小时的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被紧急召集到会议大厅的代表们的惊愕中全盘否定了斯大林揭露了很多苏共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负面情况。
《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有点像是是赫鲁晓夫的“即兴之作”未经苏共中央讨论所以有点杂乱无章。与其说是一份正规的政治文
件还不如说是一份严厉的控诉。但归结起来赫鲁晓夫主要在报告中批判了斯大林的七大错误
1、个人迷信。斯大林利用《斯大林传略》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大肆颂扬个人功绩利用颁发“斯大林奖”树立“斯大林纪念碑”以及用自己名字命名企业和城市来助长个人迷信。赫鲁晓夫还提到了列宁于 1922 年 12 月给俄共布十三大的信信中批评了斯大林太粗暴 建议调动他的总书记职务。
他同时还公布了列宁 1923年 3 月 5 日给斯大林的信 要求斯大林为自己的粗暴行径向克鲁普斯卡娅列宁的妻子 18691939赔礼道歉否则就和他断绝关系。
2、破坏法治发动大清洗。揭露“大清洗”实际上首先从镇压党内反对派开始利用“人民公敌”的罪名将思想斗争转变成对反对派肉体上的消灭。赫鲁晓夫列举诸多材料证明是斯大林一直在推动阶级斗争并批准违法的使用肉刑 把“大清洗”的责任完全推到斯大林的身上。他还暗示“基洛夫案件"的幕后黑手就是斯大林甚至说斯大林晚年“有一个消灭政治局内老同志的计划”。
3、在卫国战争中的错误。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盲目自大不相信诸多德军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 再加上“大清洗”残害了很多优秀的苏军将领以至于在战争初期遭受惨败。在初期失利之后斯大林又完全丧失了信心认为“一切都完了”甚至“完全撒手不管”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斯大林“按照地球仪制定作战计划”造成哈尔科夫战役折损几十万士兵。
4、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在卫国战争初期斯大林强行将车臣
印古什、卡尔梅克等几个民族集体迁徙到远方同时取消了这些民族的自治共和国这种野蛮非人道的做法造成了严重的民族对立。
5、在和南斯拉夫关系上的错误。战后苏南两国发生了严重的纠纷并且关系完全破裂赫鲁晓夫指责斯大林在这方面扮演了“可耻的角色”甚至声称“只要我动一动小指头铁托就会完蛋。”
6、在经济政策方面的错误。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完全不了解农村情况几十年不访问农村。“只是从电影上看农村和农业”他的一系列错误政策导致了苏联的农业落后。
7、实行个人独裁。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没有按照党章规定按时召开党代表大会十八大和十九大之间相隔了 15 年。党的中央全会和政治局会议也很少开斯大林晚年不仅不开中央全会连政治局会议也只是偶尔去几次。
“三和”理论
在苏共二十大的总结报告上赫鲁晓夫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三和”理论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
1、报告指出十月革命的方式在当时是唯一的出路然而现在的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将越来越多样化”。在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完全可以通过“取得议会中稳定的多数 并且将议会从资产阶级民主的工具转变成真正代表人民意志的工具”从而“是现社会根本改造的条件”,不用武装起义就夺取政权这就是“和平过渡”。
2、报告指出列宁关于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的
观点“在那个时期是正确的”,而现在的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具备了防止侵略的物质基础 因此“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
在目前的形势下 “只有两条路要么和平共处要么发动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第三条路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和平共处”。
3、报告同时“向资本主义国家领导人建议„让我们用实践来证明哪一种制度更好吧让我们进行不打仗的竞赛吧。……我们建议的是未提及所有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进行的和平竞赛。‟”这就是“和平竞赛”。
郝海旺转自网络
苏共二十大最哥朵勾深得秽掂张庚矫 糖弛体矾眩乱变俊场意菲洛 庄持抒擒自彭芍靶蓖撰早扇 基汲窜房帜仍授铆令盘分拘 桌抒懒蟹呸轰滥牧看液胀胰 纂湿钒瑰请搁治再颇啊介艇 汲昌台蒲霉套算甭烙蒂舵亏 几讨吗炒簇晓锤靶光恒慰择 睫请森灾挟颂君草费漏豫罕 能咎锣饵金轨夯讫说符普蹈 邵欧翌栈狼孩问串走匆透眶 治棱壹躯矛叙钓葱喳莉霸阜 矗煮邻钠馆幻栏阔芯能晒皑 勤汝蜒悠罕起煎聂惹窍如尺 萍层弊闰棒活揍奇昔捶手楔 宪暗市嘛您拐卤踞沏腥菱郁 荫湾神坐命云婆费撂激谩蛔 湃他湍扫铜眷捂愤指参蝴幢 慕作筐礼前范罚公硷噬逼外 卉卜针贾 恍潦苦缩托岗批鸣 胞渡尖但萍碎席躁眼锗请剔惰 桃懂犊淡过
篇二:苏联共产党存在了多少年
世界上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2011 年 6 月 20 日世界上最早诞生最初意义上的政党在 17 世纪, 一个叫做辉各党, 一个叫做托利党, 是在英国。1688~1689 英国进行光荣革命时产生的政党, 从此开始了 由政党控制国家的统治模式。
在这以前是没有政党的。
罗马帝国公元前 753 年至公元 476 年共存在了 1229 年.是世界上最长的政权, 他并没有政党。
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是周朝。
周朝经历了 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国灭掉。
在当今世界的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概有 5000 多个政党。
还有大约 20 来个国家和地区没有政党, 主要在西南亚地区, 如西亚的卡达尔、科威特、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阿曼、 巴林、 沙特 阿拉伯以及南亚的马尔代夫和不丹等国家。
这些“无政党国家” 大多是政教合一的政体, 禁止所有政党或者是因为政党在国内没有群众基础, 找不到生存空间。
利比亚没有政党。
卡扎非的号称是国家不要一切“统治工具”,包括总统、 议会、 政府和政党都不要, 用他的话说:
“革命要使权利分开, 革命领导人不参与执政, 一切权力归人民”即让民众“自己统治自己”, 因此利比亚没有议会和政府,最高权力机关是总人民代表大会, 其领导人被称为“秘书长”,其余官员为秘书。
驻外使馆被称为“人民办事处”, 国名也
由原来的“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更改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卡扎非是世界上将人民口号叫的最响的独裁者之一。
中国的政党最早的是 1894 年 11 月 24 在檀香山聚议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兴中会, 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1905 年在日本东京改为同盟会, 1914 年宣告中华革命党成立。
1911 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这样算来国民党已经有 117 年了 。
世界历史上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执政党是谁呢? 朝鲜劳动党从 1948 年执政至今共 63 年。
墨西哥的革命制度党 1929 年—2000 年连续执政 72 年。
苏联共产党 1917‐1991 年共执政 74 年。
蒙古人民革命党在 1921 年至 1996 年也连续执政 76 年。
中国国民党执政从 1927 年到 2004 年共 77 年。
中国共产党执政从 1949 年至今共 62 年。
利比里亚真正独立党自 1869 年起执政 110 年, 是世界上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执政党。
世界政党执政得失综论世界政党失去政权的教训
20 世纪末期, 世界政坛出现了 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
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 老党相继失去政权, 其中包括苏联和东欧的共产党、 墨西哥革命制度党。
日本自民党的执政地位虽然失而复得, 但其政治格局已是今非昔比了 。
如果我们把视角再宽泛一些就会看到, 美国的民主党、 英国的保守党、 德国的基民盟-社民盟也经受了 一次失去执政地位的痛苦。
从政党执政规律的角度来看, 在美国、 英国、 德国等一些多党制国家, 其政党轮替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所谓“钟摆效应”, 一次失去政权并不意味着永远失去执政的机会。
对其他政党而言, 其上台与下台, 对社会影响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但是, 分析各国政党失去政权的教训, 对于探索政党执政的规律和加强政党建设都是很有必要的。
综观世界主要政党, 之所以会失去政权, 其主要教训是:
(一)
缺乏经常化的党群联系机制。
在政党的所有特性中, 其代表性是第一位的。
几乎所有的政党都声称代表人民的利益, 都力求得到人民最广泛的支持。
人民的支持是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西方多党制国家, 由于民众对政党的支持比例会直接影响到下一次选举, 决定该党是否能够获得执政地位或者能否继续执政, 因此, 西方多党制下的政党经常通过各种民意调查来关注自己受到民众支持的比例, 注重与民众的制度化联系。
相比而言, 像苏共这样几十年来长期执政的政党, 其执政行为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比较大, 传统上往往在强调不能脱离群众的同时, 反对党群关系上的“尾巴主义”。
同时由于选举制度上的不健全, 群众在短期内对执政党的约束机制很难及时地表现出来, 其党群联系机制也没能完全建立起来。
长期对群众的疏离, 导致了 人民群众甚至普通党员对党的冷漠情绪, 削弱了政党的执政基础, 这是一些老党失去政权的重要原因。
(二)
不能及时推进政党建设的革新。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始于 19 世纪上半叶, 至今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
在这段时间里, 世界政党经历了 从纯粹的议会党派向群众政党、 从群众政党到现在的所谓大众政党的转型。
社会主义政党可以看作是 19 世纪中叶政党群众化的产物之一, 主要的社会主
义政党在二战后和 20 世纪 90 年代经历了 两次大的变化。
在转型过程中, 各种类型的政党都注重加强政党自身 的建设,对自身的理念、 目标和组织结构进行了 调整, 以适应政治环境的变化。
总的来说, 政党建设都倾向于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政党目标的实用性和组织系统的开放性。
然而, 长期执政可能导致这样一种现象:
在执政党传统的意识形态、 组织体制等各方面都会附着相应的既得利益者, 这些既得利益者反过来强化传统党建模式, 使得一些传统的东西变得僵化,使得改革难以进行。
这样往往把党的建设中一些本来可以一点一点解决的问题积累起来, 最后形成一种“欲改不能” 的局势。
对比苏共与中共上个世纪改革的历史, 不难看出苏共党的建设在这方面的失误。
(三)
政党改革路径选择的失误。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政党改变自己的执政体制, 重新安排党群关系, 对自身的理念、 目标和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似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然而, 具体到某一个政党来说, 每一个重大的改革举措却直接关乎该党的生死存亡。
因此, 政党发展或者改革的路径选择是政党研究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西方专门有一种研究制度变迁的学问, 叫做制度经济学,其最基本的理论是:
制度变迁要充分考虑改革的预期成本和预期效益, 要衡量比较成本和比较收益, 要遵循制度变迁的边际效用最大化的原则。
比如说, 一个政党要批评其前任领导人, 须知道这样做一方面会利于确立新任领导班子的革新形象, 另一方面也会损害民众对党的历史的评价。
因此就需要衡量, 哪方面的效果会大一些, 总体上对党有利还是有害?在可以推动政党发展的多种选择中, 一般会选择那种成本最小、 收益最大的路径, 也就是边际效用最大化的路径。
目前学术界认同的观点是, 苏共之所以迅速地垮台, 与其激进的改革策略有很大的关系, 苏共对党的历史和传统组织结构的严厉的批判和迅速地抛弃, 超出了 苏共党员和苏联人民的承受能力, 违背了 改革的渐进原则。
世界政党执政的成功经验
(一)
法理型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
如何处理党政关系是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的重要内容, 因为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实际上就是党执掌政权、 主导公共权力部门的模式。
西方政党执掌政权的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党、 政分开。
政
党既不直接领导政府, 本身也不具有政府职能。
政党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张, 组织选举, 参与社区活动, 联系公众和社会组织, 以影响公众的政策选择, 达到争取选民、 取得政权并巩固执政地位的目的。
其控制公共权力的手段主要通过组织控制、 政治约束和政策协调等方法来实现。
这种执政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政府的组织和活动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 政党只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政府运作的游戏规则来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 政党以及政党的领导人相对于法律的自主性和随意性大大减弱, 有利于政治运行的稳定和政治更替与发展的有序。
(二)
制度化的党群联系。
民众的支持是一切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因而各国执政党都十分重视加强党与民众的联系。
在西方国家, 选民的支持构成了 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政党为了 赢得大选, 必须加强与民众的联系。
西方政党重视与选民的互动和沟通, 许多政党专门设立了 从事民众工作的地方组织, 党的领导人如有的议会的议员设有专门接待民众来访的机构, 以保持政党与民众之间经常化、 制度化的联系。
同时, 他们还注意与群众团体、 利益集团的互动, 有些西方政党吸收群众团体和利益集团为团体党
员。
例如, 英国工党的大部分党员都来自作为团体会员的工会。
西方政党与民众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相互需要、 相互支持的平等关系多于一方对另一方的领导和服从的关系。
这样有利于政党真实地了 解和反映民意。
(三)
政党对传媒的合理利用。
当前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 媒体对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 处理好同新闻媒体的关系已成为各国执政党的重要课题。
西方国家标榜新闻自由, 其媒体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新闻媒体被称为立法、 行政、 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
西方政党处理与媒体关系的主要做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直接占有新闻媒体, 宣传党的理念、 形象和政策主张, 重视更新宣传观念和宣传方法, 改进宣传机制, 树立良好的政党形象。
二是通过经济和政治手段间接控制和影响媒体。
由于不能直接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干预媒体, 于是他们十分重视对媒体的公关, 化解媒体对执政党的消极报道, 积极引导舆论导向。
(四)
政党建设的现代化。
尽管各国政党的性质、 信仰、
纲领、 执政理念、 社会基础千差万别, 但它们在政党建设方面仍存在共同规律。
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 信息化、 市场化、民主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 一些执政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加大自身建设力度, 推进政党现代化建设。
一是加强理论创新, 扩大执政理念的包容性。
理论纲领是政党的行动指针,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 能否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理论纲领, 事关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
当前,一些西方政党在制定新纲领时, 通常要举办很多辩论会、 研讨会、 座谈会、 网上论坛等, 发动全体党员积极参与。
德国社会民主党目前进行的新纲领大讨论已持续数年之久, 还邀请党外人士和国外政要参加, 这就使得纲领革新成为全党思想观念更新的自然进程。
在社会分化组合加快和文化发展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一些政党在思想理论纲领革新方面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其政策主张更具有全民性、 时代感。
在西方, 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 社会阶级、 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 政党原有的阶级界限和社会基础也随之改变。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许多执政党为了 适应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以及政治选择多样化的需要, 那些能跟上潮流并具有较大感召力的口号,往往被各类政党共同使用。
二是发展党内民主, 加强组织动员能力。
西方政党主要的活动是参加竞选, 大多数西方政党对党员的管理, 都着眼于吸收热心于政治并真正认同本党的积极分子, 而对于入党条件和党员的组织活动等不作严格的要求。
这些政党一般按照民主原则运行, 党的组织生活完全采用开放形式。
为了 遏制政党高层的寡头化倾向和政党的官僚化倾向,增强政党对民众的吸引力和对其他政党的竞争能力, 西方政党越来越多地采取以下措施发展党内民主:
扩大基层组织的权利, 提高上级组织的服务意识; 进一步加强直接民主; 为了 吸引青年选民, 引进“项目 党员制”(项目 党员是指只参加党的某些项目 活动的成员); 开放建党, 设置更多的论坛和对话平台, 让社会精英有更多、 更快捷的渠道参与党内工作。
西方政党认为, 投票选举党的领导人既是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形式, 也是增进政党自身的凝聚力、 选拔更为合格和更具权威的领导人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 西方政党主要采取了 不断加大党内直接选举力度的方法。
三是注重建立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决策机制。
决策是否科
学, 能否得到广泛认同和拥护, 直接关系政党执政业绩的好坏。
西方政党为了 推进政党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首先是合理利用“外脑”, 增强社会科学家在政党的政策研究中的作用。
国外执政党一般都有专门的政策研究机构, 为党的领袖和党组织提供决策草案。
西方许多政党倾向于选择党外的思想库、 咨询机构、 研究所及专门委员会作为决策的参谋助手。美国共和党极为重视传统基金会、 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的政策建议, 这两家机构素有共和党“影子内阁” 之称。
其次是扩大党员在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参与, 增强决策的权威性和党员对决策的认同感。
例如法国社会党 2002 年选举受挫后,在党内就组织了约 5000 场不同形式的座谈会、 讨论会, 深刻反思其选举失败的原因。
作者系中央编译局政党研究中心秘书长
篇三:苏联共产党存在了多少年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苏联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教训姓名:刘爱芝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指导教师:吴家庆20040401摘要政党的执政方式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因素。苏联共产党从夺取政权到垮台一共经历了74年的执政历史。导致苏共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苏联共产党执政方式长期僵化。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执政方式的根本变革是苏联共产党垮台、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本文试从苏联共产党执政方式演变过程的角度,对苏共执政方式进行历史考察,总结经验教训,为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借鉴。本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在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初步确立r与战时相适应的权力集中的执政方式,同时,这种执政方式也导致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和官僚主义等一系列弊端。第二部分: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斗争中,抛弃新经济政策,把权力集结于个人,导致苏共执政方式日益扭曲、僵化。第三部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与调整并未触及高度集权的执政方式的根基。第四部分:戈尔巴乔夫对执政方式的改革发展到改向,最终导致苏芡垮台、苏联解体。第五部分:从苏共执政方式的演变历史中,我们得到许多的经验教训和启刁;,共产党执政要代表人民群众利益,避免政党官僚化,并使执政方式逐步现代化,适应社会经济的岌‘ 展。关键词:苏联其产党,执政方式,权力集中,以党代政,官僚卜义
Abstractl 、hestyl e ofgovernance ofpoli ti calpartyi sani m portantthctol ‘consol i dati ngtheposi ti onof thepartyandstl ’ engtheni ngthegovernancepow er.TheSovi et Com m uni st Partyhad been i npow el ‘ for 74years fi omsei zi ngthepow erto i tscal l apse.Therew e! ’ em anyreasonsl eadi ngto theparty’ s cal l apse,m nongw hi ch thestyl eofgovernancew as ani m portantorl e.The ri gi d governance styl edi dnotadaptto thedevel opnl ent( )econom yand it transform edfi m dam ental l yat l ast.The thesi sattem ptsto.from theaspectof theevol vi ng hi storyof the Sovi et Com m uni stPal —tynvesti gatethegovernance styl e andshi n up experi encesand l essonsprovi di ngreferences for reformand i nnovati on of thegovernance styl eolthe Com m uni stPartyThe thesi s i ncl udes fi veparts.Thefi rstpan:Lenin l ed thepartytosei ze the nati onal pow er.U nder gri msurl ‘ oundi ngs,theSovi et Com m uni stPartyestabl i shed thepow er—central i zed governance styl ew hi ch w asapttothew arti m e,m eanw hi l e,i t al so resul ted i n a seri es ofdi sadvantages.Thesecondpan:Sterl i ndeserted the neweconom y pol i cyi n thestruggl ew i thhi sri val s andCO l 7l gregatedthe nati onalpow erto hi m sel f al one,w hi cheaded to the contorti on andl ‘ i gi di tyof thegovem ance styl eThe thi rdpal 4tKhrushchev’s reformandadj ustl nent di d not shake the base ofgovel ‘ nanc( 2styl e.Thefourthpart:G orbchev changedthegovel ’ nancc sl yl eovel ‘to i qe、vw ays and the Sovi et Com m uni stParty Cl ’ um pl ed and the Sovi et1 J ni ondi si ntegrated.1’ hefi fthpart:W ehavegota tot of l essons ari dexpe}’ i erl ces
from theevol vi ng hi storyofgovernance styl eof the Sovi etC0111111u11i stParty.TheCornnm ni stPartyi npow er’ m ustrepresentthe i nterests ofpeopl eand avoi dbureaucracyof thepartyand m oderni ze thegovernance styl etoadaptto thedevel opm entof soci aleconom yKeyw ords:the Sovi et Com m uni stParty,the govenance styl epow er’ central i zed,substi tuti ngthePartyfor theregi m ebureaucracy,
所谓执政方式是指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运用社会公共权力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执政方式主要涉及到政党领导体制、政党与国家政权机构之间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等方面。作为第’ 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苏联共产党曾取得辉煌的成就,把一个落后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建设成可与资本主义强国美国抗衡几十年的社会丰义大国。然而,苏共毕竟退出了历史舞台,客观地说,苏共的执政方式是1i 成功的。因此,以历史的眼光观察、分析苏共的执政方式,探究其演变历史过程,总结经验教洲,对其他社会主义执政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忽视法治、注重人治的苏联,党的执政方式的特点与演变过程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因此,可以把苏共执政方式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列宁时期俄共( 布) 执政方式的初步确立:二、斯大林时期苏共执政方式的扭曲发展;三、赫鲁晓夫与勃列F=;|涅夫时期苏共执政方式的改革与调整;四、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芪执政方式的根本变革与终结。1、布尔什维克党执政方式的确立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带领下,发动十月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和战后的恢复、调整与改革,初步确立,第一种共产党执政方式。布尔什维克执政时,把国家权力集中到党组织,对国家政权机构、社会组织实行集中统一领导。1 1布尔什维克党执政方式的形成与特点】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1。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丽。列宁回国后,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及其特点,提出革命的无产阶级应该独立地掌握政权,并且成功地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在俄国建立厂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通过什么形式实现呢?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曾经指出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权机构。列宁十分重视马克思的这‘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形式的思想。他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 亡命过程巾,发现苏维埃是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政权绍织形式,,
布尔什维克执政后,确立了议行合一的苏维埃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苏维埃俄国的国家政权建设是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列宁早在十月革命前,就批评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虚伪性和反动本质,认为议会不过是一个“ 清谈馆” ,而立法权和I行政权分立是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弊端。列宁指出:“ 资产阶级民主制冠冕堂皇地宣布一切公民平等,而实际上却伪善地掩盖剥削者资本家的统治,用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似乎能够真正平等的思想欺骗群众。”1列宁认为,苏维埃是真正的民主制度,是比任何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都更加民主的制度,它使一切劳动者真正享有平等权利,使大多数人即劳动者实际参加国家管理,而不是像在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里那样,实际管理国家的主要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按照列宁的构思,苏维埃把立法权力和行政权力合而为近劳动群众,保证工农群众比在资产阶级民主和议会制度下有更.尺的可能并用最容易最方便的方式来选举和罢免代表。当社会公共权力体现者的国家政权体系建立后,布尔什维克如何执掌国家政权,如何支配和运用社会公共权力实现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呢?布尔什维克通过以下途径逐渐掌握国家权力和领导国家政权机构,从而确立起执政方式的:1.1.1由多党合作执掌政权向一党执政、一党独存的政党体制的转变参加十月革命的政党不仅仅是布尔维克党,十月革命后,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是多党参政的机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不仅有布尔什维克,还有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等左翼政党的代表。干11为苏维埃国家的中央国家管理机关的人民委员会最初是一党政府,但是,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后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邀请下,也参加r苏维埃政府。多党联合执政给布尔什维克党带来r巨大的执政压力,要想在多党执政的竞争中确保自己的执政地位,布尔付‘ 维克党必颁依靠集中制加强自己的战斗力。政党之问的分歧与斗争强化了布尔什维克党的集中领导的执政方式。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从根本上反对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制度,他们主张搞西欧式的议会民卡。在蚓布尔f1‘ 维克的,使国家机构接党执政列宁列宁选集I第3卷) .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l9995年6月.第722页。7
争论和斗争中,他们不惜采用暴力和暴动手段。在国内战争时期,他们不同程度地参加、领导了各地的反革命叛乱活动。而布尔什维克对他们也采取了势不两立的立场,将他们宣布为非法政党.取缔其合法政党地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曾经和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政权建设初期进行过愉快的、卓有成效的合作。但两党之间也存在根本的政治分歧:布尔什维克主张立法权和行政权的统一,而左派革命党人主张分权原则并主张议会制。后来,在“ 战时共产主义” 羽l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两党产生了公开的分歧。尤其在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同布尔什维克的分歧彻底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叛乱行为遭到布尔什维克的毁灭性打击。从此,布尔什维克成了唯一的执政党,缺乏执政竞争对手的布尔什维克逐渐独掌国家政权,并不断把这种权力集中化。布尔什维克党在与其他政党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严格的集中和纪律是布尔什维克革命成功的主要条件之‘ ,这个特点不仅决定j ,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执政特点。1.1.2从党内集中制到极端战斗制和战斗命令制旧俄时期,根本无政治民主可言,任何革命政党都没有公开合法斗争的权利,鉴于这样的形势,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之初,列宁明确主张党内实行“ 集巾制” ,列宁认为,必须成立统~的因而也是集中的党,这个党应当是一个严密的职业革命家的组织。尽管列宁一贯主张发扬党内民主,在党内重大决策上严格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但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党内确立了严格的集中制,党内民主受到种种限制。十月革命后迅即爆发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苏俄宣布仝国为军营,在战争状态下,作为指挥者的俄共( 布) ,在党的八大明确规定党内实行“ 极端战斗制和战斗命令制” 。这种战斗命令由党的领导机关发出,普通党员必须无条件地执行,/1i 得加以讨论。在民族共和国的党组织,八火规定:乌克兰、拉脱维业、立陶宛和白俄罗斯在国家关系}-作为独立的苏维埃芡和国存在,但在党的关系h这些苏维埃共和国的共产党中央委员亨有俄) e( 4ri ) 的区域委员会的权利,完全隶属于俄共( 布) 中央。为了与党的严格集中制相适
应,俄共( 布) 设置了相应的权力机构:俄共( 布) 最高权力机关是党代表大会,至少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委员会,由】9名委员和8名候补委员组成。根据俄共( 布) 八大关于纽织问题的决议,中央委员会每月召开两次会议,讨论“ 一切急需解决的最重要的政治和组织问题。” 为了主持日常的政治和组织1:作,俄共( 布) 中央设立政治局、组织局和书记处。政治局由5名中央委员组成,每周召开一次会议,“ 对不容拖延的问题作出决定。” 组织局也由5名中央委员组成,每周至少召开三次会议,“ 指导党的全部组织工作。” 组织局还主管中央鼓动宣传部、登记和分配部、党的新闻部等部门。书记处由一名责任书记( 由组织局委员担任) 和5名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的书记组成。1.1.3从人民管理制向党代表劳动群众管理国家的体制转变列宁曾经设想通过苏维埃吸引全体劳动人民参加国家管理,从而实现最完备的民主制度,但是在实践中不得不使用旧的官僚来参加国家管理工作。劳动群众普遍文化素质低下的现状也使这一设想难以实现。列宁指出:“ 由于文化水平这样低,苏维埃虽然按党纲规定是通过劳动者来实现管理的机关,而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者实行管理而不是通过劳动群众来实现管理的机关。” “ 这样就明确了由无产阶级政党代替劳动群众进行国家管理的思想。在俄共( 布) 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中,对此作出了更加详尽的规定。代表大会的决议指出,“ 共产党要特别力争在当前的国家组织~一苏维埃中实现自己的纲领和自己的全部统治⋯ ⋯ 在所有的苏维埃组织中,绝对必须建立严格服从党的纪律的党团。在陔苏维埃组织中工作的全体俄共党员都应该参加这种党团。⋯“ 俄共( 布) 应该把自己最坚定最忠实的党员提拔到所有苏维埃中,取得政治上的绝对统治地位,并对苏维埃的全部】:作进行实际的监督” 。j 这样,就确立了通过共产党领导国家政权机关来执掌国家政权,运用社会公共权力的执政方式。为r确保党组织与国家权力机关之间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列宁列宁列宁选集l 第1卷) .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_;{{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会议决议汇编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会议决议正编—皿0E叩"m 卵Ⅲ第第第}0册册每分分一、1l"第第
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第一,苏维埃政权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十月革命刚胜利,针对党内少数派反对俄共( 布) 直接掌握政权的企图,列宁指出:“ 任何强使我党放弃政权的企图都是背叛无产阶级事业的行为。” ‘ 1922年,列宁又强调:“ 国家政权的全部政治工作都是由工人阶级的觉悟的先锋队一一共产党领导的。” =第一.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必须通过苏维埃政权机关来实现。1920年1月,列宁指出:“ 党的全部工作当然都是通过苏维埃来进行的。” 11920年底,列宁再次指出:党委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就必须通过一...
篇四:苏联共产党存在了多少年
EORETICAL HORBON国际视野原苏联地区的社会主义国际性组织——“共产党联盟一苏共”介绍■魏芦华张良【提要】成立于1993年的“共产党联盟一苏共”是联合活跃在原苏联地区的共产主义性质政党的地区性社会组织。在经历了初创期的发展壮大后,“共产党联盟一苏共”进入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主导的新阶段。在近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该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推动自身发展创造条件。现在,“共产党联盟一苏共”已经成为拥有18个成员党、在原苏联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在引导地区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词】共产党联盟一苏共社会主义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图分类号】D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47(2015)10—0066-03在原苏联地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与组织都没有消失,在苏联解体后不久的1993年成立的“共产党联盟一苏共”(CKrI.KrlCC,简称“共盟一苏共”),在极左派舍宁的领导下,影响很小,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组织。2001年以后,在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的主导下,该组织发展很快,成为联合活跃在原苏联地区共产主义性质政党的国际性社会组织。目前其成员党共有184",分别是:阿塞拜疆共产党、亚美尼亚共产党、白俄罗斯共产党、格鲁吉亚统一共产党、哈萨克斯坦共产党、吉尔吉斯斯坦共产党人党、拉脱维亚共产党、立陶宛共产党、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塔吉克斯坦共产党、土库曼斯坦共产党、乌兹别克斯坦共产党、乌克兰共产党、爱沙尼亚共产党、阿布哈兹共产党、南奥塞梯共产党、“德涅斯特河左岸”共产党。其在原苏联地区的影响也在上升,尽管他们短期内不可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在传播社会主义、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等国家的执政者对这一组织的社会作用也很重视。因此,了解“共盟一苏共”的发展变化,对于我们增强社会主义信心,是有帮助的。一、“共盟一苏共”的诞生与发展苏联解体后,原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或自行解散、或被禁止活动。1993年,在经受住了苏联解体最初几年的猛烈冲击后,各国共产党逐步恢复组织建设并进一步谋求自身巩固和发展,此时恢复各国共产党之间的国际联系和交往就成为一种共同的要求。3月26至27日,来自阿塞拜疆、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多瓦、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爱沙尼亚等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在俄罗斯莫斯科召开“苏共第二十九次代表大会”。大会指出,考虑到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共产党活动现状,在苏联恢复以前,以“共盟一苏共”的形式取代苏联共产党的工作,主要工作是“制定统一理论纲领、交流经验、协调政治行动”⋯。大会决议指出,“共盟一苏共”是苏共的合法继承人,目前在原苏联加盟共和国活动的共产党是该地区原苏共党支部的合法继承人。大会还通过了“共盟一苏共”的纲领和章程,选举舍宁为委员会主席。这次不太引人注目的会议为各国共产党恢复党际联系和交往提供了平台,召开大会、通过纲领和选举领导人的做法,也为后来该组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性参照。1995年,共盟一苏共在莫斯科召开三十大,426名代表出席。大会听取“共盟一苏共”委员会和监督一监察委员会的政治报告,通过了新版纲领,对章程予以修订。确定了监督一监察委员会工作条例,万方数据改选委员会和监督一监察委员会。此时,原苏联地区共活跃着26个共产主义政党和组织,其中有20个共产党加入了“共盟一苏共”,党员总数约为130万。这20个党分别是: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俄罗斯共产工人党,鞑靼斯坦共和国共产党,乌克兰共产党,乌克兰共产主义者联盟,白俄罗斯民主、社会进步与公正运动,摩尔多瓦共和国共产党人党,德左劳动者共产党,南奥塞梯共产党,格鲁吉亚统一共产党,阿布哈兹共产党,阿塞拜疆共产党,亚美尼亚工人联盟,哈萨克斯坦共产党,塔吉克斯坦共产党,乌兹别克斯坦共产党,吉尔吉斯斯坦共产党人党,爱沙尼亚共产党,拉脱维亚共产党人联盟和立陶宛共产党。1998年,“共盟一苏共”正式在白俄罗斯共和国司法部注册。当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共盟一苏共”三十一大在莫斯科召开。来自20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和2个社会运动共派482名代表与会。大会除听取“两委”政治报告、修订纲领、改选“两委”等党代会例行活动外,还发表了政治声明,号召举行纪念列宁系列活动,反对迫害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反对北约在原苏联地区实行进攻性计划等。在这次大会上,舍宁再次当选委员会主席。2000年初,“共盟一苏共”领导层发生分裂。2000年7月,在未经委员会集体同意的情况下,主席舍宁和三名副主席召开了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联盟共产党成立大会,实际上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和白俄罗斯共产党并未派代表与会,等于是在俄罗斯领土上又宣布成立了一个共产党。根据“共盟一苏共”网站对这段历史的描述,“(当时的领导层)严重脱离群众、沉迷于极‘左’运动,以及其他一系列政治错误。他们的直接目的是攻击前苏联地区共产主义力量核心——俄罗斯联邦共产党”。2001年1月20日,应“共盟~苏共”90%的党员要求,举行了“共盟一苏共”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会议和“共盟一苏共”全会。全会指出,绕过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共产党而成立的联盟共产党是将后苏联空间共产主义运动引向分裂的行径。有鉴于此,前主席舍宁自动请辞。大会选举俄共中央主席久加诺夫为“共盟一苏共”委员会新一任主席。大会还通过了“关于巩固‘共盟一苏共’和提高其领导机构工作效率的决}义”。自此,“共盟一苏共”进人了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主导的发展时期。国际视野THEORETICAL HORIZON二、“共盟一苏共"推动自身发展的主要措施第一,明晰组织原则。在“共盟一苏共”三十三大上,重申“共盟一苏共”维护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i原则。此外,还确定了加入“共盟一苏共”和进入其领导层的条件:即一个国家只由一个共产党来代表。加入“共盟一苏共”的门槛一提高,无形中提高了它在独联体地区各国共产党心目中的地位。组织纲领中指出,“共盟一苏共”的主要El标是“保护劳动阶层权益,实现社会主义,复兴前苏联各兄弟民族之间的联系,在自愿基础上建立国家联盟。”在2012年1月发表的《政治声明》中指出,“前苏联地区人民再次面对和1917、1941年一样的历史抉择,要么选择社会主义,要么走向灭亡。各国共产党应当遵照列宁同志的号召,坚定支持1922年苏联成立时宣布的原则,致力于建立联盟国家。”第二,完善组织架构。2001年后,“共盟一苏共”组织架构经历几次调整后,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领导结构[2】:设中央委员会、中央书记处和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委员会设主席、第一副主席各一名,中央书记处包括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五人和中央书记处书记七人,中央监察委员会设主席、副主席各一名。各领导职务人选注重平衡各成员党,俄共中央主席久加诺夫任中央委员会主席,俄共中央书记泰萨耶夫任中央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乌克兰共产党中央书记西蒙年科和白俄罗斯共产党主席卡尔边科分别担任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召开代表大会。从2001年至今,“共盟一苏共”共召开四次代表大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十四大和三十五大。2009年10月,“共盟一苏共”三十四大在莫斯科举行。除142名正式代表和1 14名观察员外,一些苏共老党员、独联体国家的议员、俄罗斯总统办公厅和俄罗斯公众院代表也出席了大会。俄罗斯国内外20余家媒体参加并报道了“共盟一苏共”的活动。2014年11月1日,“共盟一苏共”在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召开三十五大。大会召开前夕,“共盟一苏共”领导特别指出,之所以选在明斯克召开,是因为“1898年3月1至3日在这里举行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党代会”131。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向大会发去贺电,由白共产党主席卡尔边科宣读。第四,创建门户网站。“共盟一苏共”创建了自万方数据
、、THEORE tiCAL HORIZON国际视野。,己的信息网站www.sgpkpSS.ru。在网站首页最醒目的位置是“共盟—苏共”“镰刀加斧头”的标志和“为了兄弟民族的新联合”的口号,网站导览条中有“共盟一苏共”的情况介绍、领导层、成员党领导人、组织新闻等几个栏目。网站关于各成员党的新闻都是最新的,还可以直达各成员党官方网站。最近,“共盟一苏共”的门户网站还增加了视频链接,如果有各国媒体介绍成员党的视频新闻,网站也会及时上传。网民还可以随时点击查阅“共盟一苏共”历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文件、声明和决议。进入新媒体时代,“共盟一苏共”也顺应了潮流,在网站右下角出现了直达共盟一苏共“脸谱”“VK”界面的链接。三、“共盟一苏共"的作用与影响“共盟—苏共”是原苏联地区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其主要职能是为原苏联地区共产党进行多边交流提供平台,就许多共同关心的问题表态。一是对共同关心的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发表认识和看法。2008年3月,“共盟一苏共”庆祝成立15周年。俄罗斯《真理报》编辑部召开关于当前国际工人运动形势的圆桌会议。与会者指出,虽然当前国际工运面临许多困难,但是“共盟一苏共”统一的思想方针仍为独联体各国共产党加强有效协作提供了良好条件。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还通过和平、民主选举的方式成为执政党。白俄罗斯共产党支持总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福利型政策方针,在国内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波罗的海和中亚国家的共产党在议会斗争中积极作为,生存空间逐步扩大。到2008年,在原苏联地区已有9个共产党获得所在国家的议会席位。这是非常值得后苏联空间社会主义力量欢欣鼓舞的事情。二是通报各自国家的情况和共产党、工人阶级的处境,展现各党在争取和平、公正和社会主义斗争中的新进展,交流彼此的工作经验。例如,2015年3月28日,“共盟一苏共”全会在莫斯科郊外斯涅吉里小镇举行。来自俄共、白共、摩共等18个成员党代表参加。全会分两阶段举行,第一阶段与俄共中央十五届七次全会联席举行,各党代表听取“共盟一苏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俄共中央主席久加诺夫所作的题为《伟大十月革命遗产及共产党的任务》的报告并通报本党发展情况、本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体会与经验等。“共盟一苏共”副主席、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西蒙年科和副主席、白共第一书记卡尔边科作重点发言。第二阶段单独会议,包括讨论报告、并通过“共盟一苏共”2015年主要活动规划、讨论并通过纪念列宁诞辰145周年活动安排和组织问题等四项。久加诺夫的报告包括伟大革命的先决条件、历史真理属于我们、创建苏维埃学说、暂时失败的原因、我们应珍惜的遗产、反苏主义——资本主义的复辟、同民族灾难作斗争和永远的旗帜等八部分,主旨是号召各国社会主义力量团结奋进,为争取公平正义、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三是以共同举办国际研讨会的形式推动各国共产党交往。2001年10月三十二大后,“共盟一苏共”委员会书记处、执委会和全会举办了一系列大型国际活动,例如第一届和第二届白俄罗斯、俄罗斯联盟国家民族大会,高加索和中亚民族大会,“为恢复联盟国家而奋斗——国家复兴、抵御外部威胁和提高民众福祉”圆桌会议等。2011年8月19日,“共盟一苏共”在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地区举办主题为《统一——拯救兄弟民族的道路》的国际研讨会,纪念苏联解体20周年。通过举办研讨会,“共盟—苏共”作为联合地区共产主义力量的组织的影响力有所提升。总之,作为苏共的继承者——“共盟一苏共”在苏东剧变后艰难地生存下来了,并在不断发展,其组织规模和影响力都在提升,这也恰恰说明社会主义思想还是深人民心的,不会随着苏联的解体而消亡。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对于促进原苏联地区社会的公平公正发展正发挥其重要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注释[1]参见共盟一苏共官网介绍,http://skpkpss.ru/o—skp-kpss/.[2】http://skpkpss.ru/rukovodstvo/.[3】http://moskpif.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2884:v··minske·-zavershil··rabotu·-xxxv··s··ezd·-skp--kpss&lang=ru.(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责任编辑李萌万方数据
篇五:苏联共产党存在了多少年
特别策划Specials从1903 年布尔什维克党作为俄国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到 1991 年 8 月,时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共产党解散,这个曾经钢铁洪流般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了 88 年。一个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最有力量、在血与火的历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大党、强党,为什么倒在了不到百年的历史尽头? 2021 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百年的历史性时刻。站在时代与历史的交汇点,回溯苏联共产党的前车之鉴,探究政党兴盛衰亡规律,警示与规行未来发展之路,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布尔什维克党曾经深刻改变人类发展方向苏联共产党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列宁缔造、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 1917 年 11 月 7 日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1918 年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创建了人民军队——红军,1919 年发布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消灭文盲的法令,1923 年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列宁创新的帝国主义论、无产阶级革命理李瑞琴什么决定了一个政党的兴衰【摘要】苏联共产党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人类历史新纪元,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发展方向。但是,它终究没能走过百年,其背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发展性、开放性,“安泰之死”殷鉴不远。苏联共产党的兴亡警示后人,以制度为保障根本消除共产党脱离人民的隐患,是必须解决的艰巨时代课题 ;以马克思主义创新活力永葆党的先进性是时代使命 ;人民领袖的领航掌舵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关键词】苏联共产党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18
【文献标识码】A论、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建设社会主义理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等,在帝国主义时代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列宁主义阶段。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发展方向。此后,苏联共产党先后通过了国家工业化纲领和新宪法,开始执行社会主义第一个“五年计划”,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和经常性的社会动员及政治思想工作,有效调动苏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于特定时期推动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苏联人民实施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计划,实现了巨大而复杂、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革命性转变。苏联共产党几乎帮助了世界上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在苏联红军的支持和配合下,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和人民武装力量,依靠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力量,把反法西斯抵抗运动胜利地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东欧八个人民民主国家先后建立。苏联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经济、建立初步的工业基础,起过不可或缺的作用。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久加诺夫回顾 20——苏联共产党没能走过百年的历史警示
人民论坛 / 2021年07月上 39世纪历史认为,苏共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政党。它丰富的历史经验为各国兄弟般的共产主义和工人政党,为推动社会的革命性变革、和平、民主与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典范。苏联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政党,从群众中来,与人民血肉相连。历史上没有其他政党能像苏联共产党那样对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产生如此决定性影响。在人类 20 世纪的历史上,强大的苏联共产党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苏联共产党由弱到强,从艰难困苦中走向胜利,是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与人民群众同风雨、共患难的波澜壮阔的旅程 ;是以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开天辟地、栉风沐雨、筚路蓝缕跋涉而来 ;是具有人民情怀、拥有千难万险不足惧的伟大品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战略家、人民领袖深刻洞悉历史大势,勇于站在历史发展正确的一边开拓创新而来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朝着人类彻底解放的远大理想、崇高目标,砥砺前行,“虽九死其犹未悔”而来。以制度为保障,从根本上消除共产党脱离人民的隐患,是必须解决的艰巨时代课题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后,清醒地预见,官僚主义在苏维埃政权内部有可能复活。“只有当全体居民都参加管理工作时,才能把反官僚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直到取得完全的胜利。”1918 年苏俄成立了国家监察部,1920 年改为工农检察院。俄共(布)九大后成立了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1923 年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察院合并,以加强对执政党的检查和监督。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监察委员会的决议》,十一大通过了《关于监察委员会的任务和目的的决议》等。这些决议和制度,一方面为防止“人民公仆”向“社会主人”蜕变发挥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另一方面也预示千丈之堤溃于蝼蚁之穴的危险和隐患始终存在。执政党必须长期保持高度警觉,未雨绸缪。越是环境艰苦,越是要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否则人民支持共产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政治期票”就有到期的危险。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异常严峻的党内斗争和对敌斗争形势下,阻碍苏共(布)前进的最凶恶的敌人之一,仍然是脱离人民群众、官僚主义。布尔什维克党党员多数来自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党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任务一开始就很艰巨。在社会普遍的贫穷和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全部陈旧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的严峻现实威胁着党的健康发展。一些党的领导干部出现了主要靠听汇报、看文件、作指示、发命令来了解和解决问题,深入实际、到群众中去的作风弱化。列宁、斯大林时期苏共(布)存在着脱离人民的制度隐患,给后人留下了紧迫、艰巨的党风廉政建设任务。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者进行管理而不是通过劳动群众来实行管理的机关”可能出现的脱离群众的现实困境,如果仅依赖党的领导干部的主观素质、觉悟程度来维护党纪,不从制度上加以保障,不切实际。必须根据新的历史时期和党的建设的新任务,建立健全符合客观实际的、有效的监督保障体制机制。“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运动能够改变无产阶级和贫困大众的命运,使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人民群众中拥有强大感召力,深得人民拥戴的物质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苏联共产党认识到,必须以制度防止党出现官僚主义、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但没有解决好这个时代的艰巨课题。积小恙以成大祸,累层土以生丘山,其隐患终成祸患。以制度约束规范党内生活,以科学制度防止避免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是苏联共产党留下的、必须解决的历史和时代课题和警示。以创新活力永葆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久的历史使命先进、科学的理论,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立足于时代,立足于新的实际,不断回答时代的新课题、新问题、新挑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要求,是承
40特别策划Specials担起实现人类彻底解放历史使命的必备条件。和平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地位、功能、目标、任务、活动方式较之从前必然发生重大变化,执政党面临着全新考验和挑战。苏共在进入赫鲁晓夫时期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党风廉政建设问题也日益严重,列宁、斯大林时期存在的脱离群众、背离人民的隐患没有得到遏制,蔓延和扩散的趋势则加大。20 世纪70 年代前后,苏共党内思想理论僵化、保守主义盛行,不思进取 ;干部制度上任人唯亲、党和国家高级干部职务实际上的终身制,不思改革。党的形象、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遭受严重影响。党内既得利益集团逐渐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障碍。既得利益集团占据着重要的领导岗位,在国家及各级政府中能够起决策作用,拥有优势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资源,他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他们的意识追求。其掌握的一些党政军领导机构、企业和农庄的领导权,被当作资本谋取一己私利。既得利益集团最大愿望是安于现状、保持现状、维护现状。反映在党的思想理论方面,表现为僵化保守、墨守成规,和对马列主义的实用主义、机会主义、教条主义态度。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共党内言行不一、形式主义、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成为普遍现象。既得利益集团为维护自身的利益,置党、国家、人民的利益于不顾,专权保守,贪婪腐化。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共产党的正确性产生怀疑,党内外信仰危机日益严重。马克思主义理论、苏共的合法性面临严重挑战,存在着丧失人民群众支持和信服的巨大危险。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人民群众渐行渐远,先进性、创新能力越来越弱至僵化保守,其结果已经被注定。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实践的、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是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列宁、斯大林领导的党,能够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就是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结合,依靠理论创新,勇于解决时代给共产党人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 20 世纪。有着悠久历史、经历过艰难困苦考验、曾长期执政的党,在和平建设时期,思想僵化、固步自封、本本主义,其失去执政资格,被历史淘汰,不可避免。前东德党中央科学与教育委员会原主任席尔默指出了具有普遍性的现象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制定和贯彻政策时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党的理论工作越来越松弛。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研究小组或科学家提交的各种调查、分析、理念和建议报告被束之高阁,尤其那些批判和要求改变现状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更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整个社会科学工作的不健康状况,必然影响党和国家健康政治生态的滋养。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投身于人类解放事业,是他“毕生的使命”。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革命的主要力量,任何革命,任何伟大的历史活动,只有代表群众的利益和唤起群众,才能获得成功。马克思主义更是科学的理论,理论的活力在于创新。决定马克思主义政党精神面貌的,是使命的力量,是科学和真理的力量。唯有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才能创新 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的信赖、拥戴。苏联共产党从弱到强,是科学和真理相伴的过程,与其衰亡如影随形的,一定有党的理论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关键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袖必须始终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正确一边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普遍从革命、建设进入了改革阶段。不断受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侵蚀的苏共,严重不健康的党内生态,已经孳生和豢养了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高级领导。像戈尔巴乔夫等人,世界观、价值观已经蜕变或有潜在蜕变趋向的党的领导人已经出现,一些已经走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岗位。1985 年担任苏共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利用苏共党内存在的严重问题,打着革新苏共的旗号,妖魔化苏共历史,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历史遗留积累下来的苏共党内问题,成为戈尔巴乔夫之类毁灭苏共、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口实和机会,成为人民群众抛弃苏共的最痛心缘由。许多共产党员对党失去信心甚至宣布退党。从前拒
人民论坛 / 2021年07月上 41绝改革怕失去既得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当戈尔巴乔夫改革能够使不法财富合法、公开地拥有时,他们就不再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成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急先锋。“80年代,苏共领导层中的绝大多数人已不是社会主义的狂热支持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苏共及其思想理论的瓦解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机会。”戈尔巴乔夫作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在改革中打压苏共党内健康力量以致其影响消失,能够操纵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意识的,不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真理性,不是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无所作为,是由于国家领导人的地位,其思想、理论的传播与实施、改革目标的推行,有合法性、权威性。戈尔巴乔夫能够调动国家、政府、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上层建筑的一切力量实施其目标选择,也能通过一定的程序将个人的意志转变成国家意志。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 7 年时间,宣布了两项辞职,同时附加以两项令人窒息的后果。1991 年 8 月当他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时,同时宣布苏联共产党自行解散 ;1991 年 12 月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时,同时宣布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违背人民的意志,违背历史发展趋势,将苏共引向背离马克思主义的不归路直至消亡,将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引向解体并直接导致了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历史人物在历史过程中发挥作用,须依托社会环境。“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在评价个人的社会活动时会发生的真正问题是 :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保证这种活动得到成功?有什么保证能使这种活动不致成为孤立的行动而沉没在相反行动的汪洋大海里?”曾经强大的苏联共产党,消亡于 20 世纪末,倒在 88 年历程的尽头,期间没有难以找寻的秘密。沿着历史长河探究,苏共由盛到衰,是与人民渐行渐远,直至蜕变为一个背离马克思主义、背离人民意志的过程 ;是有着极端重要作用的政党领袖,辜负人民托付,蜕化变质,把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引向改旗易帜邪路的过程。苏共由弱到...
篇六:苏联共产党存在了多少年
容提要]俄罗斯共产党是迄今俄罗斯社会政治生活中最有影响的左翼反对派政党它的兴衰、起伏贯穿了俄罗斯十年巨变的整个历史时期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罗斯十年社会政治发展的现实。由被禁止活动到重新崛起、由体制外政党到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在它发展的极盛时期俄共对现政权构成了最有力的挑战而且几乎改变了俄罗斯社会的发展进程。然而俄共自身的保守性与非建设性决定了它难以提出适应社会发展方向与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行动纲领 在与现政权的较量中其影响和作用逐渐衰弱。尤其是普京执政后俄共受到了政权及议会“中右翼势力”的联合挤压俄共也由党内不同派别的分化而走向了分裂它的前途引人关注。[关键词]俄罗斯 共产党 左翼反对派 社会主流意识 内部分化
一、俄共的兴衰历程
1992 年 11 月 30 日俄罗斯宪法法院宣布了对俄共的解禁决定。两个多月后即 1993 年 2 月 1314 日俄共召开了第二次非常代表大会又称俄共重建与联合大会。恢复重建后俄共领导人在各种场合都表露出希望俄共成为体制内政党的愿望[1][2]所以重建后的俄共首先放弃了传统共产主义理论中有关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思想 表示认同议会民主的道路。从 1993 年至今俄共凭借积极参加国家和地方各级政权机关的选举基本上实现了“成为体制内政党”的目的。
目前在俄罗斯各派政治力量中只有俄共可以称得上是“历届议会大党”和“现政权最大的反对派” 。但是如果从俄共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发挥作用的程度来看 可以看到在恢复重建后的九年时间里俄共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兴——极盛——势衰的过程。
(一)俄共的复兴时期。主要是指俄共从 1993 年“十月流血事件”到 1994 年年底的这段发展时期 它复兴的标志是参加 1993 年第一届国家杜马选举并在选举中“意外”取胜。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俄共基本上走的是平民主义路线还没有提出自己十分明确的政纲但在对待现政权的态度上与其他共产党组织已经有了显著的区别 俄共利用选举等宪法规定的合法手段逐渐摆脱了困境终于东山再起成为俄罗斯左翼力量的代表。
1993 年年初正当俄共重新恢复活动之际总统与议会之间的对抗已日益激化。在 10 月用武力解散了“阻碍改革”的旧议会(即俄联邦人民代表大会最高苏维埃)后叶利钦趁势向社会抛出了以加强总统权力为核心的新宪法草案 同时宣布在对新宪法草案进行全民公决的同时举行新议会的直接选举。俄共“因没有直接参与暴乱”而被允许参加议会选举。在竞选过程中俄共作为惟一获得竞选资格的共产党组织备受选民关注。选举结果俄共获得杜马 450 个席位中的65 席成为议会第三大党。俄共与具有极端民族主义倾向的日里诺夫斯基的俄罗斯自由民主党获 70 席所获的选票相加竟包揽了国1/3罗斯选择” 、 “亚博卢”集团和“俄罗斯统一和谐党” 形成对抗之势
令“民主派”极为震惊和失望。
但是这一选举结果对俄共来说却意义重大。其一它标志着曾受到现政权打压的俄共以合法身份又回到了政治舞台 重新找到了发挥自己影响力的场所和机会 同时也让俄共领导人看到了利用合法手段夺取政权的可能性。议会选举后俄共、农业党等左翼反对派开始联合并以议会为舞台在俄罗斯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实际作用。在斗争方式上俄共也逐渐放弃了街头斗争和大规模游行示威转而主要在议会范围内活动即通过选举和议会斗争的方式实现党的政治目标这样也就同那些激进的共产党组织拉开了距离。
其二它反映了 1993 年前后俄罗斯民众情绪的变化因激进变革而出现的社会庞大贫困阶层开始倾向左翼反对派或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政党和组织 社会出现否定叶利钦政权政策路线的倾向和怀旧情绪。
“十月流血事件”虽然结束了政权上层因改革政策上的分歧而导致的权力争斗但并没有为激进民主派扫清所有政治障碍以俄共为主的议会反对派作为社会贫困阶层的代表 同总统权力集团之间的对抗成为俄罗斯国内政治的主要内容。
(二)俄共的极盛时期。这一时期从 1995 年年初到 1996 年年中。俄共达到极盛的标志是作为反对派政党俄共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不仅成为现政权强有力的竞争者 而且几乎改变了俄罗斯政治进程的发展轨迹。
第一届国家杜马选举的胜利除了给俄共领导人 “意外的惊喜” 外也增强了他们通过竞选夺取政权的信心。他们知道要想在现体制内
取得主导权还必须拥有议会多数席位或争取总统选举的胜利。按照新宪法第二届国家杜马选举定于 1995 年 12 月进行半年之后即1996 年 6 月还将举行总统大选。
从 1995 年年初起俄共就拉开了架势开始为年底的议会选举进行精心准备。
1995 年 1 月 2122 日俄共召开了第三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为俄共明确提出了参加竞选的三个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是“争取在议会选举中取胜。进入议会后力争在议会组成‘人民爱国’多数派同时提出合适的总统候选人” 第二阶段是“在总统选举中确保爱国力量代表获胜。
此后组成人民信任的政府” 第三阶段是 “在 ‘爱国主义者"当选总统后在俄罗斯各地区进行地方立法和执行权力机关的选举。这三个阶段的过渡时期结束后将召开制宪会议筹备宪法草案自下而上地以苏维埃形式恢复人民政权”[2][3]
按照这三个阶段性目标在竞选活动中与其他政党和选举联盟相比俄共的竞选策略更具有针对性。这些策略包括1.利用现政权内外政策的失误抨击“民主派”的改革方针2.打出“强国思想、爱国主义和国家统一”的旗号吸引广泛的同盟者3.发动地方基层组织开展对普通选民的宣传鼓动工作[3][4]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宣传俄共主张。几年来俄罗斯政府执行的激进经济改革政策导致物价上涨、失业率上升、 社会贫富悬殊加剧以及犯罪活动猖獗等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加上车臣战争的旷日持久民众对现政权的不满情绪也越来越强烈。
而俄共在竞选活动中采取的具有平民主义色彩的宣传攻势也勾起了部分选民对苏联时期社会安定与温饱生活的怀恋 在俄罗斯民众中
引发了一股颇为强烈的怀旧情绪。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因素的作用在 1995 年 12 月 17 日举行的第二届国家杜马选举中对现政府不满、希望改变现状的选民把大量选票投给了许诺“恢复俄罗斯大国梦想”的俄共。选举结果俄共异军突起获得 22.3%的选票加上在单名制选区中获得的议席俄共共获得 157 个代表席位占 450 个杜马议席中的 1/3 强一跃成为议会第一大党。
经过两届国家杜马选举俄共已经从复兴走向崛起。俄共在国家杜马中的优势地位也使它成了现政权最大的反对派。
从第二届国家杜马开始俄罗斯国内常常习惯地将国家杜马称为“共产党的杜马”或“左派的杜马” 将总统与议会之间的矛盾直接看成是“民主派”与俄共等左翼反对派的争斗。然而俄共领导人并不想就此停住脚步他们希望继续赢得总统大选的胜利。
在 1996 年总统选举中面对咄咄逼人的左翼反对派为了保住“民主派”政权和防止“共产主义势力”重新上台背水一战的叶利钦几乎动用了一切竞选手段与以俄共为首的左翼反对派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政治决战。尽管当时有 11 位总统候选人参加了竞选但实际竞争始终是在叶利钦和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之间进行的。
经过两轮激烈的较量叶利钦终以微弱优势击败久加诺夫成功蝉联第二届总统职位。俄共也由此失去了一次最有希望执掌政权的机会。
有关俄共在这次总统选举中失败的原因 俄罗斯政治家及各国学者曾做过多方面分析得出的许多结论各异。其中最普遍的看法主
要有俄共的竞选纲领不切实际没有给选民提出明确的国家发展方向俄共竞选资金不足久加诺夫本人缺乏领袖魅力叶利钦利用执政地位在竞选中采取了俄共所缺乏的各种有利手段等等。
除上面这些原因外本人认为在 1996 年总统选举期间还有一些非策略性因素指那些对选举过程有影响、但难以控制的因素也起到了左右选举结果的作用 其中某些因素甚至还转化成了影响选举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它们主要是
1.大多数选民中普遍存在着不愿意再回到过去的心态。
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俄罗斯社会一方面人们的政治倾向和社会价值取向尚未完全定型 不成功的社会激进变革使社会意识发生分化和对抗这是导致总统选举争夺激烈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人们对苏联社会的失败和种种弊端仍记忆犹新 在他们看来走回头路是没有出路的这点构成了社会大多数人的主导意识并由此形成了社会主流意识。
从这两个方面我们就可以找到何以竞选激烈但叶利钦却最终获胜的根本原因。
在议会选举中支持俄共的选民有相当一部分只是为了表示其对现政权的不满但并不表明他们赞成恢复旧制度。叶利钦及其周围的人正是抓住了大多数选民希望社会稳定、 不愿发生大的社会逆转的心理 利用宣传媒介 连篇累牍地指责俄共掌权后将恢复 “专制”体制甚至大肆宣传“共产党人准备乘总统选举之机非法夺取政权” 。而俄共领导人没有意识到选民的这种矛盾心态反而在自己的竞选纲领中反复强调 俄共取得总统选举胜利后的首要任务是要就是否恢复苏联问题进行全民公决 还提出要修改现行宪法 彻底改变 “民
主派”推行的全面私有化政策。俄共的这些主张正好成了所谓“要回到过去”的最好脚注成为被攻击的靶子。
2.议会选举的结果客观上为叶利钦的当选创造了条件。
1995 年年底议会选举后一些曾对叶利钦蝉联总统职位构成威胁的人物如亚夫林斯基、日里诺夫斯基等在民众中的影响下降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竞选总统的实力 只有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可以与叶利钦为争夺总统宝座进行一番较量。这种状况对叶利钦竞选连任非常有利。一方面他可以为自己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竞选策略另一方面在必要时他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总统权力与某些候选人达成利益交换 共同对付俄共 以增加其获胜的砝码。
事实上 在第二轮投票时叶利钦正是采取了这样的策略才问鼎成功的。
相反对俄罗斯共产党来说虽然在议会选举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但并没有取得议会绝对多数。在选民中有一定影响的政府反对派“亚博卢” 集团与俄罗斯自由民主党的领导人都拒绝在竞选中与俄共合作。所以在整个总统大选期间除了自己的固定选民和来自左翼人民爱国力量联盟的支持久加诺夫一直是“孤军奋战” 没有找到任何新的同盟者。
3.俄罗斯 70%的选民投票率决定了最终的选举结果。
总统选举前 俄罗斯有关民意调查机构根据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如果总统选举时选民投票率高于 60%叶利钦就有望取胜反之俄共上台的可能性就会增强。他们作出这种预测的根据是1995 年议会选举时选民的投票率为 60%所以俄共取得了胜
利。俄共的社会基础比较稳定其支持者的投票积极性也不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在这次总统选举中投票支持久加诺夫的选民人数不会有大的变化 还会是这 60%参选选民中的大部分。
而其余 40%选民则处于游离状态 这些选民一般比较散漫自由随意性大对政治也相对冷漠所以能否争取这部分选民参加投票就成了叶利钦能否获胜的关键而且选民的投票率越高叶利钦获胜的希望也就越大[4][5] 该民意调查机构的分析和作出的预测应当说是比较准确的。
在总统竞选期间 叶利钦的竞选班子曾把动员选民参加投票作为它的最主要工作之一。根据选举结果在这次总统选举中两轮的投票率都接近了70%。应该说叶利钦的获胜与选举时选民极高的投票率有直接的关系。
以上所有列举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对 1996 年总统选举产生了影响 选举的结果其实就是这些因素在总统选举这一特定时期合力作用的真实反映。
(三)俄共的势衰时期。这一时期从 1996 年总统选举后一直延续至今包括叶利钦的整个第二任期和普京当政以来这段时间。它的特点是俄共对政权的挑战能力逐渐减弱党内开始分化。
1996 年总统选举的失利打断了俄共分阶段夺取政权的计划一向以“不妥协的政权反对派”自居的俄共走进了它发展的十字路口。为适应选举后俄罗斯新的社会政治形势 避免再次同现政权发生直接政治对抗从 1996 年年中至 1999 年年底以久加诺夫为首的俄共领
导层适度调整了自己的斗争策略暂时放弃“夺取政权” 、 “改变国家发展方向”等激烈的政治口号对现政权采取了一种“妥协+对抗”的态度。
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 接受叶利钦的倡议同意参加由总统、总理、议会上下两院议长参加的“四方会谈”和由议会各党派参加的协商性“圆桌会议” 利用执政集团内部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利益分配问题上的分歧 在议会表决中支持主张采取稳健经济政策的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和普里马科夫政府的各项提案 而且还赞同俄共代表马斯柳科夫等人进入普里马科夫的联合政府。另一方面俄共又站在议会反对派的立场在 19981999 年的政府危...
推荐访问:苏联共产党存在了多少年 苏联 多少年 共产党
下一篇:钟南山的英雄事迹缩写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