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昆山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1 年昆山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的一年为“十三五”画上了圆满句号 2020 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昆山发展历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强化企业服务优存量、加大招商引资强增量、加快创新驱动促转型、落实安全责任稳基础、加强队伍建设燃激情”的工作思路,沉着应对大战大考带来的新挑战,积极适应复杂严峻的新形势,主动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在把握机遇中笃定前行,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奋进,较好完成了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250 亿元、比上年增长 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428 亿元、增长 5.1%,规上工业总产值 9000.8 亿元、增长 7%,固定资产投资 750 亿元、增长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400 亿元、实现正增长,进出口总额 850 亿美元、增长 2.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2700 元、
增长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取得显著成果。
(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要阶段性成效。全市累计确诊本土病例 19 例,实现了患者“全治愈”、医院“零感染”。防疫抗疫科学有序。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实,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指挥部,创新开展“滤网清格”专项行动,核查重点人员超10 万人次。坚决守好全省涉外疫情防控“东大门”,累计接驳转运上海口岸入境来苏人员超 5 万人。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特别是秋冬季疫情防控,启用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人民生产生活保持平稳有序。按照中央、省委和苏州市委要求,主动服务全国抗疫大局,派遣 47 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新疆,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荣获国家、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复工复产有力有序。越是危难时刻,越是与企业心手相连。在全国首创产业链协同复工树状图,率先开通复工专机专列专车,快速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复工。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15 条、支持企业发展 20 条等组合政策。发放稳岗返还资金 4.5亿元。建立领导分级挂钩联系企业机制,开展招商护商政府专员行动,用优质服务为企业营造“避风港”。
(二)坚持稳中求进、主动作为,全力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实现了负重开局下的稳健发展。增长潜力充分释放。生产性投资大幅增加,完成工业投资 225 亿元、增长 16.9%,成功引进三一创智云谷、丘钛智能视觉模组、恒力新材料产业园等一批行业龙头项目,迈胜质子医疗产业化基地、富士康 5G 毫
米波连接器等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实际使用外资10.5 亿美元、增长 40%,创近年新高。培育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 6 家。李克强总理专门向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项目发来贺信。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中建七局二公司总部、和硕投资总部、时空电动、阿里影视基地等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落户。产业转型步伐加快。顶住内外部压力,持之以恒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 51%和 47%。新增规上民营工业企业 166家。中科可控智能化生产线建成启用。新建 5G 基站 1923 座,新增省级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 2 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 4家。实施列规增收专项行动,新增培育入库企业 1158 家。启动 20 个工业区及 16 个小微特色产业园改造升级。昆山留创园获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花桥经济开发区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划定工业和生产性研发用地保障线 18.28 万亩。启动建设全省首批两宗“工改 Ma”项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位居全省县级市第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 500 家,总量突破 2000 家。新获批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 3 家。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 3家。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通过验收,成为省内第二个、全国第八个国家超算中心。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深入实施,成功转化产学研成果技术 181 项。认定“头雁人才”团队2 个、个人 1 名。培育国家级双创领军人才 7 名、省级院士工作站2个、省双创人才及团队19个。高技能人才突破10万名。
高水平承办第五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昆山开发区入选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好孩子集团获中国工业大奖。新增专利授权 2.6 万件,新增上市企业 8 家。内外贸易加速提质。获批建设全省唯一的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开票额、税收分别增长 76.9%和 66.3%。昆山开发区创新搭建对接东盟货物贸易跨境平台,外贸市场向多元化拓展。第三届进博会昆山交易分团达成意向交易额 4.7 亿美元、增长 7.7%。推出“共享夜昆山”“昆山狂欢购”等促消费活动,发放“惠动鹿城”消费券 5000 万元。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夜周庄”入选省级夜间经济文旅消费集聚区。产业发展动力、潜力、活力的有效激发,不仅稳住了经济发展“基本盘”,而且为新一轮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三)坚持立足长远、系统谋划,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辟 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区域融合再提速。编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昆山行动方案,推进 225 项对接融入上海重点事项,发布锦淀周一体化发展规划成果,虹昆相、嘉昆太等合作机制不断深化。曙光路对接青浦复兴路建成通车。开通昆山—上海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主动参与长三角医保一体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提高至 85%。开放发展再深入。国务院批复同意昆山试验区范围扩大至全市。部省际联席会议首次在昆举行,再获 13 项新政。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获批设立。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公司获准筹建。设立总规模 50 亿元的台商发展基金。高规格举办昆台融合发展 30 周年座谈会。以“一带一路”
为重点,完成境外中方协议投资额 1.3 亿美元。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新春晚会、首届昆山侨商大会成功举行。重点改革再拓展。实施 28 条优化营商环境新政,推出“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推行重点项目全链代办服务模式,开创“7 天发四证”审批新纪录。昆山开发区在全国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数排名中上升1 位,位居第二。媒体融合改革获评全国先进。实行市属国企总会计师委派制度。获批开展自然资源管理综合改革省级试点。张浦镇入选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国家试点。随着载体平台的不断完善、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资本、人才在昆山实现“双聚合”效应。
(四)坚持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全力提升城乡功能品质,彰显了美丽昆山的独特魅力。空间布局日趋优化。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完成修编,高标准完成地铁沿线、朝阳路区域城市设计。轨交 S1 线、景王路大桥、白马泾路南延等工程按序时推进。长江中路精细化改善、同丰西路改造等工程全面完工。戏曲博物馆、昆山足球场启动建设。建成“昆小薇”项目 98 个、口袋公园 24 个。新增绿化面积 405 万平方米。巴城昆曲小镇、周庄水乡风情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城市管理不断改善。高分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周市镇市北村、淀山湖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中华园北村获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完成美丽昆山建设项目 400 个。改造提升农贸市场 67 个。拆除违法建设 507 万平方米。完成房屋征迁 109 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46 万平方米、惠及居民 3911 户。解危 D 级危房 3.7 万平方米。
新增公共停车位 6166 个。新建、改建公交候车亭 580 座。“三定一督”生活垃圾分类小区实现全覆盖。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建成现代农业园区 2 万亩。完成“农田连片”及闲置地整治 1.3万亩。中国农科院华东农业科技中心落户。实现生猪存栏 10.7万头、出栏 15.3 万头,张浦姜杭基地多层现代化生猪养殖场建成启用。实施被撤并地区综合提升项目 23 项。完成农房翻建 2418 户。新增特色康居乡村 35 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4个。探索形成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昆山模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获国务院通报激励。污染防治精准发力。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整治河湖“两违”17 万平方米,建成生态美丽河湖 36 条,国家、省级水功能区水质保持稳定达标。实施 18 个城镇生活污水厂提标改造工程。新建、改建污水管网 45 公里。完成大气污染防治工程316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至83.6%。PM2.5 年均浓度降至 30 微克/立方米。新增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企业 409 家。昆山高新区获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通过办好一件件实事、建好一座座建筑、管好一个个片区,切实提升了城市宜居宜业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
(五)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力优化公共服务供给,顺应了广大群众的美好生活新期盼。民生保障更有温度。越是困难时期,越是高度关注民生。城镇新增就业 3.2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1.77%。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月 1045 元。特困人员生活救助供养标准提高至每月 1463 元。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补贴提高至每年 2184 元。创新设立解决因病
致贫返贫保险基金。建成保障性住房 5246 套,落实政策性租赁住房 1.1 万套。在全省率先实现退役军人商业保险全覆盖。开启第四批援疆工作,对口支援、东西部扶贫协作地区脱贫摘帽成果进一步巩固。公共服务更富成效。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建成各类学校 12 所,新增学位 1.2 万个。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高中教育质量居苏州前列。公共卫生中心竣工,西部、东部医疗中心进入内外装阶段。阳澄湖康养院开工建设。新增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17 家。居家养老服务人数近 6 万人。“鹿路通”便民服务总入口、第一昆山 APP上线启用。举办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马拉松赛等特色品牌活动。原创昆剧《描朱记》成功首演,中篇弹词《顾炎武》、音乐作品《看戏》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获奖。承办中超联赛、足协杯比赛 31 场,昆山足球俱乐部升入中甲联赛并获季军。安全底板更加牢固。以超常规力度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创新开展蓝盾护航、工业厂房出租管理等系列工作。安全生产巡查督导实现区镇、办事处全覆盖。完成“三级挂牌”重大事故隐患整改 179 处。精细材料产业园获省化工集中区认定。组织“红蓝军”对抗演练 58 场。扎实做好防汛防涝工作,未出现重大险情和灾情。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 78%和 74%,火灾起数下降 69.7%。社会治理更显精细。成立新市民事务中心。建成智慧小区(楼宇)1043 个。“红管先锋”特色项目覆盖小区 55 个。村(社区)全科社工实现全覆盖。注册志愿者人数达 43 万人。深入开展“无黑城市”创建,综治警务“双网融
合”扩面提质,创新实施“全民心防”工程,违法犯罪警情下降8.6%,全力维护社会安定、百姓安宁、公共安全。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优化政府服务。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 202 件、政协提案 176 件。认真执行人大决议决定,创新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度。支持政协开展“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活动。完成重要文件合法性审查 228 件。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大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整治力度,着力为基层减负。严控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下降超 10%。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覆盖财政资金 58 亿元,同比提高 33%。与此同时,档案、科普、民族宗教、供销、妇女儿童、残疾人、社会科学、红十字、慈善、气象等工作都取得新的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以扎实的工作,为大发展、快发展的“十三五”画上了圆满句号。回顾“十三五”,奋斗的历程充满艰辛、令人难忘;取得的成绩弥足珍贵、催人奋进。
五年来,我们围绕 “ 经济强 ” ,突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综合竞争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跨过 4000 亿元、400 亿元、1000亿元台阶,工业总产值历史性突破一万亿元大关。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年均提高 1 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687 亿元。对外贸易总体保持稳定,外贸依存度下降 11.9 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达41.3亿美元。获批建设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提高至 3.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 71 件。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 20 家。
五年来,我们围绕 “ 百姓富 ” ,突出共建共享、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 80%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至 1.93∶1。城镇新增就业达 16.3 万人。建成投用各类学校 85 所。新增学位 6.8 万个。普通高中录取率提高近10 个百分点。昆山杜克大学实现本科招生。市一院、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新增医疗床位超 1000 张、养老床位超 1500 张。人均公共文体设施面积达 5.12 平方米。人均期望寿命超 84 岁。
五年来,我们围绕 “ 环境美 ” ,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城乡功能品质显著提升。在老旧小区改造、厕所革命、农贸市场建设等“关键小事”上切实回应了百姓呼声。朝阳路区域更新改造、机场路改扩建等项目有效解决了城市发展痛点、堵点。拆除违法建设超 1600 万平方米。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