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汇报材料(迎龙书记调研)
海宁市农业局帮扶项目 湖南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 情 况 汇 报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2014 年 4 月 17 日)
尊敬的张迎龙副书记、各位领导:
上午好!热烈欢迎张书记和各位领导来我院指导工作!下面,我代表省农科院汇报。
一、我院的基本情况
我院源于 1901 年的省农务试验场,1964 年正式命名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是省政府直管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基本职责:一是承担农业科技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等公益性研究,重点是农业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等。二是承担全省全局性、关键性、战略性重大农业科技与创新研究任务。三是承担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
目前,全院现设有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 15 个研究所(中心)和中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等 5 个院直属机构。建成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海宁分中心、海宁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农业试验推广中心及海宁市蔬菜技术工程技术中心、海宁市农产品-
食品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宁市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省(部)和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学观测实验站等 55 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1 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岗位 6个,野外科学试验台站 3 个,综合试验示范基地 3 个,常年专业试验示范基地 43 个,专业示范点 200 多个。
全院现有职工 2763 人,其中在职人员 1526 人。在职人员中,有研究员 129 人,副高职称 388 人;博士 78 人,硕士 206 人;袁隆平研究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另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4 人,农业部“100 个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4 个,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首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 个,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3 名,光召奖获得者、省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省科技领军人才、省优秀专家等 39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共 68 人。
建院后,我院共取得科研成果 1330 多项,育成良种 460 多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 16 项,有 452 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自 2000 年国家实行新的科技奖励制度以来,我院已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 14 项。杂交水稻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籼型杂交水稻获得国家迄今唯一的特等发明奖,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 2013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袁隆平院士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优质水稻、辣椒、茶叶、
油菜等农作物的研究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水平。科技成果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农村经济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湖南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进展 湖南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我院科研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海宁市乃至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该项目是海宁市农业局帮扶项目,列入了海宁市 2014 年推进“六个走在前列”重大建设项目之一(长前办办发〔2014〕1 号)。
高桥创新基地不仅是我院科研创新的孵化器,更是海宁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建设好湖南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不但可以建立我院和海宁市政府稳定的互赢交流合作机制,实现院—市农业科技、人才、信息、资本等资源的共享,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将有利于形成 S207 沿线的农业高效产业带、展示带、旅游带,打造“立足海宁,示范全省、领跑中部、影响全国”的现代农业样板区,把海宁县高桥镇打造成为海宁市甚至全省现代农业的龙头和窗口。
创新基本建设基本情况和进展如下:
(一)创新 基地选址
创新基地选址位于海宁县高桥镇。在海宁县高桥镇我院茶叶试验场 860 余亩的基础上扩建而成。
(二)基本 建设条件
一是该地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创新基地紧邻 S207 线,与我院本部相距约 45 公里;与海宁黄花机场相距仅 30 多公里。二是灌溉设施基础较好。该基地位于桐仁桥水库灌溉区内;金井河自北向南贯穿基地,灌溉水源充足,且水质优良。三是该区域农业生态代表性强。该区域位于海宁县东部丘陵区,既有土壤条件良好的旱地,又有金井河冲积形成的连片肥沃水田,是中国典型的红壤土质,与我省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形地貌相吻合,十分适合建设综合性的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四是建设基础好。我院位于该区域的 863 亩茶叶试验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路网及排灌渠系等各类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一定的后勤保障能力。
(三)创新基地 功能定位
按照“立足海宁,示范湖南、影响全国”的基本思路,湖南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主要包括四大功能。一是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与示范功能。针对湖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要求,开展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特别是循环农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二是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功能。收集长江中下游生态区内作物种质资源,特别是野生特色资源,采用现代种质保存技术,保护优良种质,并开展种质创新,选育作物新品种。三是现代农业技术交流与培训功能。针对世界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趋势,开展国内国际现代农业技术交流和培训。四是现代农业功能
拓展研究与示范功能。依托现代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及优美的生态环境,打造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带,为海宁市民提供休闲服务的同时,示范带动休闲农业及服务业的发展。
(四)
建设规模
湖南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总规模为 3000-5000 亩。
(五)
工作进展
2010 年完成了《湖南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总体规划》,并完成征用高桥镇集体农用地 662 亩。目前,已经完成了 662 亩的试验田田间建设工程及基地办公楼、员工宿舍楼修缮等工作。已建成 400 亩茶树资源圃、100 亩柑橘资源圃、100 亩花卉资源圃、50 亩药用植物资源圃和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湖南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华中地区蔬菜观测实验站、农业部华中地区果树观测实验站、农业部湖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等 4 个野外观测实验站。
(六)
创新基地后期 建设 计划
拟在高桥镇新征地 1000-2000 亩,兑换地 110 亩,涉及拆迁120 余户。初步预算需建设经费约 10 亿元,包括征地费、拆迁补偿费、基础设施建设费等。
三、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基地 及周边社会 环境 复杂,影响我院基地管理秩序
目前我院科研基地中仍有 80 多户村民居住,基地内四通八
达,村民进出频繁,其生产生活严重影响了基地正常的科研和管理。我院拟在科研基地外围建围墙,需将这些居民搬出基地。
(二)
基地扩建征地中的 涉及到当地居民的 拆迁安置
根据基地建设方案,需新征田地 1000-2000 亩和兑换土地110 亩,涉及到部分村民拆迁,并产生部分失地农民,这些需要市委市政府、海宁县和高桥镇政府支持解决。
(三)
金井河河道整治工程推进速度缓慢,影响基地后续建设工作的开展。
(四)基地 条块分割,影响基地 的统一管理
因历史原因,我院高桥科研基地被当地村组、公路、河道分成 7 块,不成整体,不便我院科研基地的统一管理。
(五)
基地建设资金短缺
我院基地建设后期总投资需要 10 亿元左右,我院计划用院本部(马坡岭)土地出让资金投入基地建设,但落实还需时间。
四、几点请求 (一)
请海宁市委 、 市政府支持解决的几个问题
1 1 、 请求支持我院出让部分土地筹集项目建设经费
为筹建我院创新基地建设经费,加快基地建设进度,同时,促进海宁市东片马坡岭片区土地尽早开发利用,提升海宁市东片区的整体形象,我院拟出让院本部部分土地,以筹集高桥创新基地和院本部隆平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经费。该片土地可供出让
面积约 900 亩,拟出让其中一部分用来筹集项目建设资金 20 亿元。恳请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办公会议给予支持,并减免相关费用。
2 2 、请 求支持我院 科技项目 经费 5 50 00 万元
一是请支持解决高桥创新基地的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经费 300 万元。
二是请市政府在 2014 年度优先启动位于高桥创新基地段内的金井河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并支持创新基地内跨金井河农机桥建设专项资金 200 万元。
( 二 )
请海宁县委县政府支持解决的几个问题
1 1 、 请同意 我院在 海宁县 高桥镇新征土地 1000- - 200 00 亩
根据《湖南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总体规划》,我院高桥创新基地建设总规模为 3000-5000 亩,目前已经建设 1500 亩,今年计划新征地 1000-2000 亩。为便于基地的统一管理,拟在现创新基地的周边新征部分土地,用于创新基地建设,征地费用由我院自筹解决。请海宁县委、县政府予以支持解决。
2 2 、 请求 支持我院加强创新基地 及周边 环境治理
为保障创新基地的科研秩序和加强基地的社会管理,我们拟修建围墙,实行创新基地封闭式管理。因此,需将创新基地内现有的 80 多户原住村民迁出并集中安置,特别是在我院创新基地红线范围内的 5 栋村民急需搬迁。请县委、县政府针对这些拆迁
户,在拆迁安置和资金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并请协调周边村民,支持我院创新基地围墙建设。
3 3 、 请求 同意 我院创新基地与高桥镇兑换部分土地
为加强我院基地管理,使我院基地连成一个整体,我院拟用分散在高桥镇附近的2块基地约110亩(高桥村董家冲组)兑换高桥镇高桥村培园组鸡婆湖周边的约 110 亩水面和土地。请县委、县政府支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