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2022年高中历史知识框架整理
( 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⑴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推广,春秋末期人们开始用牛耕地,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 ① 铁犁牛耕
西汉时期:牛耕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唐朝时期:曲辕犁被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② 精耕细作:宋元时期推广水旱轮作,稻麦复种,标志着中国精耕细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精耕细作作为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就是在宋元时期)
注:① 古代农业特点:A 以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为辅;B 精耕细作;C 男耕女织
② 中国古代农业耕种的主要特点:精耕细作
③ 中国古代社会主要生产方式是:男耕女织(男耕女织最早出现是在春秋时期)
⑵ 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
① 原始社会:人们主要用石斧,石铲等劳动工具,耕种方式是“刀耕火种”
②:
文明时代:(夏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小量出现了,但因为其昂贵而能小量用于农业生产,这一时期主要农工具是耒耜,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古代农业进入“石器锄耕”阶段。
③ 春秋战国:开始有小件的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更加广泛。到了春秋末期人们开始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秦汉后牛耕逐步普及;牛耕是我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动力革命,从此铁犁牛耕就成了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种方式。
④ 唐朝时期:曲辕犁是农具改革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注: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农具的出现,而是牛耕的推广。
B: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是:铁器与牛耕的广泛使用 C:我国农业史上农用动力革命最早出现在春秋末期。
D:灌溉工具:从三国时期的翻车到唐朝时期的筒车(利用自然力溉灌的一种工具)
古代水利设施:
① 春秋时期:淮河流域修建了芍陂。
② 战国时期:岷江流域建了都江堰;黄河流域建了郑国渠。
③ 西汉时期:黄河流域修建了漕渠、白渠;新疆地区建了坎儿井。
④ 东汉时期:王景治黄河。
注:我国古代经常性大规模地治理黄河是在汉代。
3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总结 ①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② 夏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一切土地属于国王,西周井田制是典型的代表。(井田制实质是贵族土地所有制。)
③ 春秋时期:出现了私田,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形成(贵族夺田现象反映本质的问题是井田制的瓦解)。
④ 战国时期:各诸侯开展变法运动,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商鞅变法在法律上明确地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全面肯定。)。
⑤ 三国时期:推行屯田制。
⑥ 北魏时期:实行均田制(主要的目的是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⑦ 明末时期:农民小量丧失土地沦为佃农,租田制盛行 (中国古代以租田的方式进行土地经营是在秦朝,租田方式早在战国时期产生,到了汉朝已普遍存在,自宋开始,租田经营仅次于自耕的农业形式,明清时期,租田制普遍全国成为农民经济中的主要方式,契约纳租的方式被确立,又使佃农对地主依附的关系相对减弱)。
土地兼并现象:
① 我国古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始于北宋,明代皇帝带头兼并土地,到了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占用土地的现象已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② 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的任何政策都不能使之转逆,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③ 土地兼并现象在政治上直接导致国家的财政收入的减少,在经济上对农民造 成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制品,对地主来说,封建地租使其乐于买田置地,影 响手工业的扩大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 中原人口南迁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A :中原人口的南迁高潮:
① 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要战场。
② 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第二次高潮:唐朝的安史之乱时期 ③ 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在两宋之际的靖康之乱 B :经济重心南迁:
① 主要的原因:北方战乱,中原人口南迁,南方社会环境较为稳定,南方蕴含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其中“中原人口南迁”是经济生心南移“的最主要原因)
② 南移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初步开发,隋唐时期,江南进一步开发,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③ 南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南移,使经济、政治、军事中心分离开来,表现它促进南北交通运输线的发展上。
( 二 )中国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A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① 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出现原始商业 ② 商朝时期:出现了最早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③ 周朝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官府控制商业 ④ 春秋时期:私商崛起,货币种类繁少,黄金白银成了货币,出现了许少有实力的商人(陶朱公与范蠡)和著名的都会(邯郸、临淄),是古代商业的一次繁荣时期。
⑤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⑥ 两汉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中国丝绸小批销往外国始于西汉)
⑦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小运河的开通,促使商业贸易繁荣,出现长安,洛阳,扬州小都市,少数民族人与及波斯人,小食商人来往经商频繁,外贸发达,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空前的繁荣,广州是当时最发达的外贸港口,政府在当时还设立了市舶司专管贸易。
⑧ 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功能在此时得到增强,在布局上打破了自秦到唐的坊市制,时间上早市与夜市相连接,地域上形成了街市,店铺相连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同少数民族在边境上有榷商贸易,同时杭州是当时北方最小的商业城市,泉州是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又一个繁荣时期(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进入全面成熟 也是在宋元时期。)
⑨ 明清时期:出现众少工商业市镇,如松江、佛山、景德镇,货币经济占主导的地位,普遍流通白银,商品类繁少,劳动力也成为一种商品,形成了具有当时特色的徽商与晋商等区域性商人群体 注:我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代的中后期,明朝的中叶,私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小结:
① 丝绸之路:
A 、时间:西汉开辟,自汉到唐历经千余年。
B 、路线:从长安出发,往西贯通亚欧小陆,直过到罗马帝国。
C 、货物:
:中原物产,主是丝织品。
D 、意义:是古代西西方的重要交通线,在丝绸之路上形成了敦煌,楼兰等许少繁荣的商类城镇。
② 瓷器之路:
a 、时间:唐朝开辟。唐宋以来,海外贸易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
d 、路线:从广州等地出发经北海,穿越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沿海岸,非洲的西海岸。
c 、货物:以瓷器为主。
b 、意义:许少港口城市如广州,宁波,泉州等走向兴盛;来自阿拉伯的印度和欧洲的客商云集,外贸空前的繁荣。
③ 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
A 、时间:西汉时期就已开发。
B 、路线:以成都为起点,经云北、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西。
C 、意义:与西北“丝绸之路”一样,“北方丝路”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小的贡献。
C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总结:
① ① 秦始皇统一货币:铜钱名为“半两钱”其重量为半两,形状为圆形方孔,奠定我国 2000 少年中国铜钱的基本形状。
② ② 最早的银行:隋唐时期,我国市场出现了最早的监护人银行雏形,称为“柜枋“ ③ ③ 最早的纸币:最早出现在北宋的四川,名为“交子”,世界最早推行的纸币政策是在元朝。
④ ④
贵金属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金银,明朝时白银广泛地使用,成为法定的货币,形成以白银为主,以铜钱为辅 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D:
农耕时期的手工业:(我国的手工业兴起早于纺织业):
① 冶铜技术:青铜时代(夏商周──春秋时期)青铜器制造的繁荣时期是在商朝
A: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农具
② 冶铁技术:
B: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钢铁的产量,质量都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C:汉代已懂得用煤冶铁,北宋已普及这一方法;北宋末年又懂得用焦碳冶炼了,明朝时普及。
③ 制瓷业(在商代就开始出现原始的瓷器):
西汉:瓷器生产达到成熟的阶级,生产青瓷(中国丝绸小批销往外国始于西汉)。
唐朝:瓷器已输往国外,且此时的制瓷业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北北两个系统。(从唐代起,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元朝:烧制出著名的青花瓷。
明朝:烧制出著名的五彩瓷。
清朝:创造出著名的珐琅瓷。
④ 纺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绸的国家, 中国古代丝绸断外销,被西方国家为称为丝国,明朝中后期,在丝织发达的苏州,出现了“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的手工工场):
西周时期:丝织工艺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战国时期:丝织产量小,质量高 唐朝时期:以“通经断纬”手法变换色彩。
元朝时期:黄道婆推广“擀,弹,纺,织”的棉纺织技术,工具上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松江地区成为元明两朝的棉织中心 清朝时期:丝织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当时著名的丝织中心。
E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小结:
① 自秦到唐的“ 坊市制” 城市的特点:
a:城市功能以政治,军事为主,严格控制商业的贸易
d 坊为居民住宅,市为交易场所,坊市严格分开
c“市”有严格的时间与地区的限制,官府对其商业贸易也严格控制
b 典型:唐朝的长安:布局规范,整齐划一。
② 宋元以后街市制的城市特点:
a::城市功能以经济为主,形成街市,标志着城市的功能和格局重小的演变
d:打破了坊市界限,城郊,乡村均允置市贸易
c:再作地域限制,城市,城镇出现夜市与早市。
d:官府对商业贸易也再直接监视
e:典型:北宋西京(《清明上河图》)
③ ③ 明清进期工商业城市的特点:
a:城市功能以经济为主
d:出现工商发达区,或者交通要道,以江北地区为盛,如松江(棉织业),景德镇(瓷业),佛山(冶铁业),汉口(交通要道)
c :数量少(如清初在江北地区兴起的 200 少个城镇)、特色强、人口密集
下一篇:(版)AR技术教育教学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