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少年闰土
17 少年闰土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通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重、难点)
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插图,配欢快乐曲。
老师:有这样一幅画面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事隔将近三十年,依然那么清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
老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请同学们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少年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
学生自读课文并画圆。
老师:同学们读书的速度很快!谁能向大家初步介绍一下少年闰土? 学生:闰土是忙月的儿子,家住海边,因为经常劳动,脸色是健康的紫色。他是个农村孩子,所以见人很怕羞,但与同龄小伙伴却能很快熟识,这一点和我们差不多。
学生:闰土是个被家人疼爱的孩子。
老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学生:从家人给他取名和他戴着银项圈可以看出。
学生:闰土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孩子,他知道很多事,文中的“我”却不知道,有很多是第一次听说,像看跳鱼儿、刺猹„” 学生:我觉得闰土是一个很重感情的孩子。
老师:你是从哪儿得知的? 学生:从闰土与“我”分别时躲到厨房里不肯出门及走后托父亲带给“我”礼物就可以看出。
老师:看来同学们对闰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或画出了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呢? 学生:这篇课文中不懂的词挺多的,如“无端”“素不知„„如许”。
老师:这很正常。因为那个时期刚刚开始使用白话文,所以鲁迅的作品中有许多这样的词语,我们一会儿在读书中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查字典。你
们画了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我画了“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老师:这段话的含义的确非常深刻,我们一会儿在深入读书中认真思考。
老师:刚才同学们在快速默读中已经初步认识了少年闰土,请大家再看看这幅插图(闰土刺猹图),然后找到相关的段落,练习朗读,为这幅图配音。通过你的朗读,让画面动起来。
学生练习朗读第 1 自然段。
老师:谁来为这幅图画配音? 学生读。
老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我觉得他没有把这幅图画的美读出来。
老师:你说画面美,美在哪儿? 学生:天空是深蓝的,圆月是金黄的,下面是一片碧绿的西瓜地。我觉得很美。
老师: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美来?你给大家读读。
学生带感情朗读。
老师:果然读得很美。我认为你不仅读出了环境“美”,还读出了月夜“静”。大家也像他这样入情入境地读读。
学生:我觉得前面一句话可以读得美些,但是后面的两句话就不能这样读了。因为深夜里只有闰土一人看瓜,他很勇敢,而且非常机敏,一看就是一位小英雄。应该这样读。
学生读。
老师:你体会得很好!通过你这一读,这位机敏的小小少年果真动起来了。大家再读一读,注意语速的变化。
老师:谁能不看课本直接为图画配音? 一位学生背诵第 1 自然段。
老师:闰土在和“我”短暂的相处中,讲了许多新鲜有趣的事,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找到相关段落练习把它读好,既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几个人自由组合起来读。
学生读。
老师: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刚才读得特别投入!谁来说说,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
学生:我给大家读一读“雪地捕鸟”这件事。(读)我觉得闺土特别聪明,捕鸟的办法既简单又有效,而且他捕的那些稻鸡、角鸡、鹁鸪„„我连听也没听过。
老师:闰土只捕过这几种鸟吗? 学生:不是,从省略号可以看出一定还有很多。
老师:对,老师希望你能读出闰土的聪明能干、知识丰富。大家再读一遍吧!
学生再读。
老师:这次好多了!“雪地捕鸟”这件事的确很有意思,但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可不要捕鸟啊!其他同学读的是哪件事? 学生:我读的是“海边拾贝”这件事。
老师:你觉得闰土讲的海边的贝壳多吗? 学生:闰土说“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都有”“也有”“也有”可以看出贝壳很多。
老师:你能把贝壳的“多”读出来? 学生带感情郎读。
老师:这样读,的确能让我们感受到贝壳很多。大家也练习读读。
学生自由读。
老师:你们还读了哪件事? 学生:我读的是“看跳鱼儿”这件事。我觉得这件事特别有意思,鱼怎么会有“脚”呢? 老师:看来不仅是文中的“我”感到稀奇,你也感到很稀奇,老师也同样感到很稀奇。许多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都百思不得其解。你能不能把这种“稀奇”劲儿通过读表现出来? 学生读。
老师:不错。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读闰土所讲的那些稀奇事。
下面请大家结合你自己的阅读理解,做一下连线。
课件出示:
其间
只知道 无端
稀奇 素不知道
如此 如许
向来不知道 希奇
那中间 单知道
无缘无故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雪天捕鸟 紫色的圆脸
年少健康
夏日拾贝 头戴小毡帽
月夜刺猹 颈套银项圈
天真活泼
潮汛看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重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难点)
3.背诵第 1 自然段。
教学过程
老师:闰土讲的那些稀奇事,不但深深地吸引了文中的“我”,也让我们感到特别新鲜、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读吧!有谁是与别人合作读的? 学生:我们俩合读了“月夜刺猹”这件事。
老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呢? 学生:“我”是第一次听说这么有趣的事,应该读出“我”的好奇和对闰土的佩服。
学生:还应读出闰土的聪明、勇敢。
老师:好,讲得很有道理!请你俩合作读读这件趣事,我们大家来听听。
学生分角色读。
老师:我觉得你们俩读得很好!大家想一想,课文除了在这里写“月夜刺猹”,还有什么地方描写了这幅画面? 学生:第 1 自然段。
老师:你们想过没有,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学生:我认为,文中的“我”对闰土所讲的几件事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月夜刺猹”这件事。所以这幅画面常常出现在“我”的头脑中。
老师:所以作者—— 学生:所以作者要在课文的开头就描写这幅画面。这样写,令人印象很深刻。
老师:你很会读书!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善于联系文章的前后内容进行理解,并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老师:你们现在又觉得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请用一个词语加以概括,最好是四字词语。想好后,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去。
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聪明能干、知识丰富、机智敏捷、身体健康、活泼机
灵、听话老实等,老师指导学生擦掉重复的词语。
老师:写完后再用一句话说一说你对闰土的认识。
学生: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孩子。
学生:闰土是一个知识丰富的孩子。
学生:闰土是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
学生:闰土是一个听话老实的孩子。
„„ 老师:“我”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学生:我觉得不能说文中的“我”无知,什么也不懂。只不过是“我”只知道死读书,不知道闰土所讲的那些稀奇事。
老师:也就是说,“我”只懂得一些书本上的知识,没有那么多生活经验。对吗? 学生:对!
老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
课件显示: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老师: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学生:闰土聪明能干、知识丰富,而“我”和朋友只能在一个小天地里活动,就像井底之蛙,看不见更广阔、更生动的外部世界。
学生:“我”和像“我”一样的那些孩子们,每天只能在书房里读书,在院子里玩耍,接触不到大自然。
老师:所以“我”感到自叹不如。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读出“我”当时的心情。
学生练读、老师指名读。
老师:闰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见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多么想再和他相处几天,再听听那些新鲜有趣的事儿呀!可惜“我们”却要分手了。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他们话别的场面。然后自己寻找学习伙伴分角色表演,尽量把这对好友分别时的情景表演得具体、生动、形象。
学生分组练习表演。
老师:哪一组上台来表演? 学生表演:
旁白:这对好朋友相处得越来越亲密。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那一天,天空纷纷扬扬地飘着雪花,北风呼呼地吹着,两个好朋友待在厨房,不肯出去。
“我”:闰土,再待几天吧? 闰土:我也想,可是我爸爸不让。
“我”:终于下雪了,我还想和你去捕鸟呢!
闰土:可是我们要走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哭。)
闰土:记住,夏天去我家,我常你去捡贝壳、看跳鱼儿、看西瓜!
“我”:我一定去!
旁白:“我”拉着闰土的手不肯松开,他紫色的圆脸上也满是泪水。他终于走了„„后来,他托他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赠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老师:(鼓掌)表演得太好了!将近三十年过去了,这对好朋友终于又见面了,闰土的一句“老爷”让“我”大吃一惊。请同学们课下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的全文。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雪天捕鸟 紫色的圆脸
年少、健康
夏日拾贝
聪明、能干 头戴小毡帽
月夜刺猹
颈套银项圈
天真、活泼
潮汛看鱼
勇敢、见识广 “我”
盼望
喜欢
羡慕
佩服
向往
难舍难分
上一篇:8中华少年,,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