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
第四章
学习 道德 理论
注重 道德 实践
Ⅰ、教学目的:通过对道德及其历史发展的分析,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Ⅱ、主要内容:
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Ⅲ、教学重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Ⅳ、关 键 词:道德、道德修养、道德品质 Ⅴ、教学时间:4 学时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了解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及其历史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一)
道德的含义 道德即“得道”,它比伦理更宽泛,包括二层含义:一是关于“道”的知识、规范和原则;二是指“得道”的状态和境界。
1.本质规定: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2.作用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良心)
3.作用方式:善恶评价 4.存在形式: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 (二)
道德的起源 关于道德的起源,有各种不同的观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起源于劳动。
1.非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1)道德起源于神的意旨或上帝的启示 (2)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 (3)道德起源于动物的本能 (4)道德起源于人类的欲望 (5)道德起源是不可知的 2.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观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起源的客观条件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起源的主观条件 (3)人的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
a 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 b 劳动创造道德需要 c 劳动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三)
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经济决定道德是从终极意义而言。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具有不同步性。
道德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道德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一)
道德 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1.道德的认识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它主要表现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有助于人们正确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
2.道德的调节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和道德评价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此外,道德还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
(二)
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指道德功能的发挥饿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实际效果。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不是千古不变的,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道德也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
(一)
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 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1.原始社会的道德 (1)道德原则: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
(2)道德规范:热爱劳动、团结互助、平等民主,勇敢刚毅。
(3)道德缺陷:氏族复仇、血缘群婚和食人之风。
2.奴隶社会的道德 (1)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生依附。
(2)强调对奴隶主国家的绝对忠诚。
(3)鄙视劳动和劳动者。
(4)信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
3.封建社会道德 (1)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社会道德最突出的特征。
(2)道德的政治化、宗教化、规范化、理论化是封建地主阶级道德的重要特征。
(3)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规范。
“三纲”、“五常”的含义(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1)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道德原则。
(2)自由、平等、博爱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3)惟利是图是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
(二)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1.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2.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
(三)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1.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人完善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2.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
3.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内在的规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历史和文化道德传统,这是它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能否保持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道路的重要基础。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果离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就会失去历史的基础,而难以更好地前进。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才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二)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因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能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社会经济更好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
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根。它像是一块永不磨灭的“胎记”,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它能够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
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成为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精神条件。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大内容:
(一)
注重整体利益,强调奉献精神。
“夙夜在公”(《诗经》)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贾谊《治安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孔子:“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三)
讲求谦逊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孔子:“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孟子:“恭敬之心,礼也。”(《孟子·离娄下》)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
(四)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五)
追求精神境界,崇尚道德理想。
孔子推崇君子型人格,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内圣外王”的境界。
(六)
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修养。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我们对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要采取扬弃的态度。
(一)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时代局限或过时的成分,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特别是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的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内容。
(二)
反对两种错误思想倾向 在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想倾向。
1.文化复古主义 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道德之所以滑坡,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
2.历史虚无主义 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过时,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
(三)
与吸收国外优秀道德文化相结合 1.吸收国外优秀道德文化的必要性 (1)优秀的民族道德具有普世价值。
(2)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冲突和融合,是道德保持其生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2.西方道德文化举要 (1)古希腊“四主德”:智慧、勇敢、节制、公正 (2)美国流行的“五条基本道德原则”:
a 生命价值原则 b 善良原则 c 公正原则 d 诚实原则 e 个人自由原则 3.中西方传统道德比较 (1)中国 a 中国人重整体
b 中国人重义 c 中国人重协调 d 中国人重内省 (2)西方 A 西方人重个体 B 西方人重利 C 西方人重进取 D 西方人重外律
第三节
践行和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传承与升华,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指 1919 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的革命气概、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
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和弘扬中国革命传统道德对推进我们今天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为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品德基础。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有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实要求,也有一个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的重要任务。
(一)
市场经济的道德意蕴 1.生产中的人本与非人本直接体现着人的价值与尊严。
2.商品交换体现着交往主体的道德自觉。
3.经济分配直接检验着社会公平。
4.消费态度最直接地展示着消费主体的人格特征。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 德的促进作用 1.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
2.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
3.增强人们的效率意识。
4.培养人们的开拓创新意识。
(三)
市场经济的道德弱点 1.市场行为的趋利性容易引发拜金主义。
2.市场行为的自发性容易引发人格缺陷。
(四)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焦点 1.竞争和协作 2.自主和监督 3.效率和公平 4.先富与共富 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一)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1)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每个人都是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劳动和工作----每个人都是服务对象同时又都为他人服务。
(2)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全体人民共同利益面前人人平等的关系----全体人民通过社会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利益。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1)市场经济----市场主体之间通过劳动、服务和产品的交换获得自身利益----市场经济不但不排斥为人民服务,而且必须在为社会和他人服务中才能实现和获得自身利益。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主体必须把自身特殊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没有什么样分别。
3.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1)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社会主义道德的利他本质和优越性的体现。
(2)私有制----社会道德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核心----私有制社会“先利己后利人”的利己本质的体现。
4.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要求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对不同层次的人们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1)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
(2)顾全大局、先公后私、爱岗敬业、办事公道。
(3)同志间、师生间、同学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4)热心公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帮残助残。
(5)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并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
(二)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就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1.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1)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经济前提。
(2)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共产党为执政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政体,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政治前提。
(3)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文化前提。
2.集体主义原则的内涵 (1)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2)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3.集体主义道德的三个层次 (1)最高层次:大公无私 (2)中间层次:先公后私 (3)基本层次:公私兼顾 (三)
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1.共产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在本质上是同一类型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道
德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且要引导人们向更高的共产主义的道德目标前进。
2.共产主义道德的内容 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对不同层次大学生的不同道德要求 (1)对于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学生来说,应当自觉实践社会主义道德。
(2)对于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来说,应当自觉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
第四节
恪守公民 基本 道德规范 大学生掌握并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是提高自身道德素质、锤炼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出的意义 1.体现了对道德建设规律的自觉反映和深刻把握。
道德在一个社会中作用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作为主干的基本道德规范在社会成员中的知晓度、信奉度和践行度。
2.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1)对中国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弘扬。
(2)体现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道德建设的新要求(如法制观念)。
3.体现了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的有机统一。
如“爱国守法”等。
4.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二)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2001 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 (2)“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 (3)“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 (4)“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 (5)“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
2.大学生公民道德实践要求
(1)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 (2)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行为标准; (3)积极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三)
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是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践的正确反映。
1.诚实守信的涵义 (1)诚实就是真实无欺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
(2)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
2.诚实守信的意义 (1)就个人而言,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 (2)就单位而言,诚实守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 (3)就社会而言,诚实守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障; (4)就国家而言,诚实守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3.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 (1)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2)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3)诚信守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道理; (4)诚信守信是一个社会维持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一)
大学生践行诚信道德的重要性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大学生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才能立足社会,求得自身的发展。
(二)
大学生 诚信缺失现象 1.心浮气躁,对他人、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
2.在内心理解并认同诚信道德,但在“关键时刻”(如考试、评奖、毕业、求职)知行不一。
三、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道德修养是指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
(一)
道德贵在自觉 1.要有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动机和意识。
2.要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修养。
3.要自觉学会自我评价、自我扬弃、自我超越。
(二)
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1.学思并重的方法 2.省察克制的方法 3.慎独自律的方法 4.积善成德的方法 5.知行统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