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党团工作 >

注重基础循序渐进的名人事例8篇

| 来源:网友投稿

注重基础循序渐进的名人事例8篇注重基础循序渐进的名人事例 循序渐进的议论文 ? 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议论文教学的有序化? 高三语文组 赵程晖? ____年高考我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注重基础循序渐进的名人事例8篇,供大家参考。

注重基础循序渐进的名人事例8篇

篇一:注重基础循序渐进的名人事例

渐进的议论文

  ?

 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

 ——议论文教学的有序化 ?

 高三语文组

 赵程晖 ?

 ____年高考我校文科语文再创佳绩。

 成绩的取得绝非一朝一夕,与语文组多年来总结的实战经验分不开。我身在其中,亦步亦趋跟在其他老师身后,学到了不少。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想就作文教学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从历年高考作文题看,除极个别年份直接要求写议论文外,大多无具体的文体要求,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忽略文体,恰恰相反,必须让学生立足于写规范的议论文,才可稳操高考语文的胜券。高中阶段是训练议论文写作的最佳时机。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在心理上也表现出独立性和成人感,思维方式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 转化。他们不再盲从,对问题有自己的观点、态度。再看近几年的作文题,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对现实的理性认识和思维的深度。

 基于此,议论文写作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是个重点。建立一个既符合教学规律而又切实可行的训练序列,能够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实践证明,“由浅到深”“由整体到局部”的训练序列,教学效果较好。

 第一阶段:立足于整体,布局谋篇,搭好议论文的架子。以写命题议论文为主,重点训练议论文的一般写法。在行文过程中强化结构

 ?

 意识,先求形似。在搭建结构这一“思路”的统领下非常自然、顺遂地成文。“文”成了,“法”亦遂之而立。

 从“精神产品”的性质说,作文整体、贯一的“综合性”特征是毋庸置疑的。能较熟练地写一篇规范议论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二阶段,仍以命题作文为主,进行 “分解训练”,我设置了这样几个训练点:写好论点,写好开头,写好论据,中间段写好首句和末句,写好结尾。目标明确,每次批改只注重一点不及其余,教师指点得法,学生自然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第三阶段:训练深入论证。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终极目标是深刻。当学生能写出一篇像样的议论文时,他们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时教会学生深入思考就显得非常必要。

 方法一:为了让文章写得深刻, 确立了论点后,就要不断追问,脑子里要形成一种提问的概念,直至揭示事物或者事理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说到底,事物“本质”的核心是“人心”,即人们的思想根源。任何不良的社会现象,追来追去,最后—定能追到“私心”上;任何好的社会现象,追来追去,一定能追赶到“公心”上。

 方法二:任何话题都可以从人类历史和自然进化这一总进程上来议论。看两个例子:

 ?

 _lt;_lt;支撑_gt;_gt;:

 铜器撑起了商代的文明,铁器撑起了战国的工业;瓷器撑起了景德镇的天空,船儿撑起了周庄的岁月;什么撑起了__的历史? ?

 _lt;_lt;细节与全局_gt;_gt;:

 ?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只是青史永存,一页页厚重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沉甸甸的事实:浇灌好细节的根,培育好全局的花,我们的人生才会灿烂无比,我们才会经营好这仅有一次的宝贵人生。

 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由具体到抽象,从历史与自然的高度上来看问题。这样做当然就远比就事论事来得深刻。

 方法三: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

 一是全面考虑问题,发展地、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依据充分的理由或事实作出全面的评价。二是要用事理说话,摆事实讲道理,特别是一些理性的思考,辩证的思考。任何话题都可以也应该辩证地论证。

 还有许多深入论证的方法,但我以为这几点最应该讲给学生。

 第四阶段:美化议论文的语言。议论的语言最忌讳干瘪,要增强文章的语言表现力。就要使语言具有画面感、立体感,在形象的描绘中加上丰富的密集的材料优势,加强文句的意蕴。例如; ?

 你可以在梅雨潭边感受朱自清描述的绿色的陶醉;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答;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给世界增添一丝耀眼的亮色。所以,我说,自然因多彩而精彩。

 文段聚合了富有文学意蕴的意象,使语言含蓄,富有意蕴,而且文采飞扬。

 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以及寓言故事、成语典故、历史传说等,都

 表现了人们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概括和总结,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或哲理,具有永久的魅力。在写作时,恰当地借用、化用都能增强作文的意蕴。文章不可能字字珠玑,能引用一些闪着智慧光彩、蕴涵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名言警句则往往会使文章大大增色。

 第五 阶段:训练审题与应考。在学生能根据自己所思所想写一篇文章的基础上,我们再提出按题作文的要求。高考无论作文题如何变化,但必须是给题作文,所有考生也 必须是同题作文,那么符合题目要求的作文才能得分,否则文章写得再好,也得不到分。因此,明白题目的要求,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就显得尤为关键了。这就要求我 们加强审题的训练。可把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的类型作为训练审题的范例,如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漫画作文等。审题能力在高考作文中是很重要的,但其他一些方面的作文应考技巧也要顾及。我们只有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才能在考场上应对自如,处变不惊。

 高中作文训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漫无目的地乱指挥;亦不可置学生的认知规律不顾,一开始就是话题作文训练,考纲等级评分;更不可不加指导,任其自由发展。它必须依照一定的序列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训练,以达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目的。惟其如此,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学生写作水平也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

 作文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反映,根据素质教育的思想,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中,应该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并且以非智力因素为动力,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写作能力是衡

 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在考试中作文的地位举足轻重,但学生的作文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所以教师应该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贯穿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令学生对任何文体、任何题材的作文都能应付自如。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呢? ?

 1、激发作文兴趣,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1)先观察后作文。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其积极地思维,进而产生表达愿望。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或者指导学生参观,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写作文,学生很有兴趣,写的文章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

 (2)先实践后作文。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编导小品,外出旅游等。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增长见识,提高认识能力,因而写的文章很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3)抓时机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困难。例如,课间一个精采的场面,运动场上精采的表演,课堂上发生一个有趣的“风波”,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或者在讲读课文中补写一个情节,续写一个结尾等。学生写起来感兴趣,“难”字似乎不翼而飞,达到练笔的目的。

 (4)创设情境写作文。创设情境是为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达到作文训练

 目的而创设的。试举一例,全校卫生大检查前一天,五年级四班又上作文课了。教师迟迟不到教室,而提前做了一番设计:卫生优胜流动红旗被一根教杆支在了黑板中间,摇摇欲坠,旁边写了一个醒目的大问号。学生们见此情景,大惑不解,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五分钟后,教师才走进教室,要求学生自己起题目把刚才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下来。顿时,同学们有了兴致,挥笔写起来。

 2、开辟两种渠道,引来作文的活力。开辟作文训练的两种渠道是:其一,从生活中学习作文,即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丰富多采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写观察日记 j 鼓励学生把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日记里。这样,既丰富了作文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又有效地进行了练笔。第二,从阅读中学习作文,解决怎么写的难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学习作文,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结合课内作文,紧扣训练重点,统一 ?

 化整为零 循序渐进 构建议论文教学体系 ?

 芗城中学 颜美真 ?

 摘要

  化整为零、循序渐进,以高中三学年为三个阶段构建的议论文教学

 高一年,以素材积累和分析材料、提取中心为训练的主轴。高二年议论文教学以素材分类和论证方法的训练为主,各个击破。高三年开始文章完整架构的训练。素材积累与阅读为辅,由易而难,逐步推进。

 关键词

 化整为零、循序渐进 ?

 议论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需直面的一大难题,议论文教学如何

 才能做到有效,走出难、乱、差的怪圈,几年来的摸索,从教学的有效性上看,化整为零、循序渐进,以高中三学年为三个阶段构建的议论文教学有其可行性。

 作为农村学校,语文教学尤其作文教学,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难”,因为面对的学生文学素养相对较弱,如何让他们较快的掌握议论文写作,改变他们心理上的怕、难、厌的情绪,只能由易到难、化整为零、循序渐进。

 高一年,以素材积累和分析材料、提取中心为训练的主轴。

 农村学生阅读面窄,根据学生特点,素材的积累重点抓课内素材的整理和合理使用,比如学习《鸿门宴》让学生完成对人物“项羽、刘邦、司马迁”的积累,首先提供一个基本模式(①人物的生平简历②人物的语录及轶事③学过人物的其他作品④名家点评⑤个人对人物的看法),其次,让学生做好“三个一工程”即精读一部名著、了解一个名人、熟记一句名言。

 除了素材积累,高一年还侧重训练材料分析、提取中心。高一新生面临着初高中写作的不同要求,分析材料是首先要面对的,以十次训练为一个周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小作文训练。

 1、抓关键词、句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材料的“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准确理解材料,正确提炼中心。可提示学生:1)注意材料的标题(若有标题的话)。有的文章,标题就是文章的主题。2)注意材料的开头,有的文章,开头就点出了文章中心。3)注意材料的结尾,更多的文章在结尾点题。4)注意材料里议论抒情的句子。作者往往在文章中借助议论抒情句点出文

 章的中心。5)注意材料里反复出现的词语。

 逐步养成:读材料——抓关键——联想——提炼中心 的方法习惯。

 2、多角度分析法 ?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训练学生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材料中描写了哪几个主要对象?他们都有哪些行为?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逐步养成:读材料——抓事物——联想——提炼中心的方法习惯。

 3、由物及人法 ?

 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4、由果溯因法 ?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由此可训练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并以此立意。

 5、明确褒贬法 ?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训练学生审题时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就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

 6、舍次求主法 ?

 当材料作文的材料牵涉许多人和事时训练学生审题时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7、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8、寻互补法{循序渐进的议论文}. ?

 9-10、在逐一训练后,让学生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养成“读材料——析材料——联想——提炼中心”的基本习惯, ?

 有材料,会分析还要会运用。高中学生有论点、有素材并不一定能写出好的议论文,常常会出现论点+材料的简单议论方式,不能很好的应用手上的材料,有效分析说理,所以高二年议论文教学以素材分类、典型素材的运用和论证方法的训练为主,各个击破。

 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素材积累以话题式进行分类,如个人修养方面的自强、诚信、勤劳、惜时„„国家社会方面的爱国、慈善、沟通、理解„„以此同时侧重训练典型素材的运用及议论文论证分析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议论文的说理。{循序渐进的议论文}. ?

 以八次为一个训练周期。

 1、假设分析论证法 ?

 假设分析法,就是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

 常用引导词:

 “假如不这样” 、“试想” 。{循序渐进的议论...

篇二:注重基础循序渐进的名人事例

基础, 循序渐进 ——小学中低段数学“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初探

 中山市小榄镇绩东一小学(528416)

 李宇韬

 数学是训练思维的材料,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能力的直接体现。

 在传承传统教学精华的基础上, 我们不仅重视结果, 也关注过程, 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中低年级“解决问题” 教学是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夯实基础、循序渐进, 突出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的训练。

 一、 概念为本, 夯实基础 无论哪门学科, 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没有好的奠基石就不会有稳固的知识大厦。

 1、 建立清晰的概念体系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 没有正确的概念, 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来进行概念教学, 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意义, 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并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的概念。

 数量关系归根结底就是“加、 减、 乘、 除”, 而加与减则是其中的基本元素。

 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加、 减” 两个概念为基本,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将学生思维回归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

 下面以加法为例讲述概念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

 加法的意义: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加法表现在解决问题中:

 把两个部分合起来, 求总和是多少。

 相关的问题有:

 ① 简单的求和:

 A 和 B 一共是多少?

  ②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A 比 B 多 C, 求 A。

 引导学生理解——A 是由两个部分组成:

 与 B 相同的部分和比 B 多出来的部分。

  ③知道部分求总数:

 借出 26 本书后还剩下 30本书, 原来书柜有多少书? ——原来书柜的书由两个部分组成:

 借出的和剩下的。

 在教学概念时不仅要以恰当的方式教给学生清晰的数学概念, 同时要指导学生对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与联系, 建立清晰的概念网络。

 譬如, 乘法是加法的延伸, 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因此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几”。

 将乘法问题与加法问题进行联系与比较,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例:

 薯片 6 元一包, 买 3 包薯片需要多少钱?

 在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后, 通过画图分析列出加法算式,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 巩固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A B A 和 B 一共是多少?

 借出了 26 本 还剩下 30 本 书柜原来有多少本书?

 BC A 6 元6 元 6 元? 元

 加强乘法概念的同时也加强对“份数” 与“每份数” 的认识, 为除法打好基础。

 2、 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判断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推理在学习数学知识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材中安排一年级时是两个量的比较:

 由“5 比 3 大” 推出“3 比 5 小”。

 二年级开始出现三个数的比较:

 二 1 班比二 3 班多 5 人, 二 2 班比二 3 班少 7 人, 哪个班最多?在推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每个判断进行双向思考, 对培养学生初步推理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二、 思维训练, 循序渐进 一种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 不仅可以事半功倍更能举一反三, 于是教会学生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1、

 递进式思维训练。

 第一阶段:

 综合法思维训练。

 综合法“由因导果”, 即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所能解决的问题。

 二年级“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中学生初次接触多步计算, 利用学生已有的解题经验, 引导学生顺滕摸瓜,由条件推出中间结果。

 例:

 校园种了 3 行桃树, 每行 5 棵, 梨树有 6 棵, 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

 “由第一、 二个信息, 你能算出什么? ” 学生不难得出桃树有 15 棵, 两步计算转换为一步计算应用题。

 由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 在低年级初次出现复合应用题时, 应以综合法为主。

 第二阶段:

 分析法思维训练。

 分析法是从问题出发, 找出所需条件, 是一种“执果溯因” 的方法。

 随着知识的发展, 题中的信息量开始增多, 用综合法往往会产生多个中间条件, 过量的信息会扰乱学生的思维, 这时逐步引入分析法。

 对上述例题, 由问题入手:

 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必须知道什么? →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要求出桃树的棵树→找出解决桃树棵数的信息。

 第三阶段:

 综合分析法思维训练。

 当学生对综合法、 分析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后, 教师应将两种思维方法整合, 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

 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须知道什么? ——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分析)

 桃树有多少棵知道吗? ——怎样求桃树有多少棵? (分析)

 有关桃树的信息是什么? ——怎样求桃树有多少棵? (综合)

 知道桃树和梨树, 现在怎样求一共有多少棵? (综合)

 综合分析法就是先把复合应用题分解为几个有联系的简单应用题, 进一步分析解每个简单应用题所需的已知条件, 然后把已知条件成对的结合, 连续地解答几个简单应用题, 最后得到问题的答案。

 2、 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的思维训练。

 “两刃相割, 利钝乃知; 两论相订, 是非乃见。

 ” 有比较, 才有鉴别。

 当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之后, 应创设比较辨析的思维情境, 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解题思路、 发

 展思维品质。

 三年级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中, 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情况比较突出, 在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选择最优解法。

 例如:

 茶杯 3 元一个, 每盒有 6 个, 买 5 盒一共要多少钱?

 学生很快列出:

 ①3×6=18(元)

 18×5=90(元)

 ②5×6=30(个)

 30×3=90(元)

 ③3×5=15(元)

 15×6=90(元)

 ④3×2=6(元)

 6×3=18(元)

 18×5=90(元)

 让学生解释自己的算法, 并选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

 结果同学们多数喜欢方法①和②, 因为这两种方法很容易理解。

 方法③是先算 5 盒中各买一个需要多少钱, 因为每盒有 6 个, 所以再算 5 盒中买 6 个需要多少钱。

 这种方法显然不是最优的, 因为它不易理解。

 对于方法④, 学生解释:

 每盒的 6 个是两个一排有 3 排(根据图而来), 所以先算一排的 2 个要多少钱, 然后再算出 1 盒有多少钱、 5 盒要多少钱。

 学生能指出方法④和方法①相似, 比方法①麻烦。

 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而多题一解则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

 求几个几、求总价、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都是乘法问题, 当不同的问题用相同的解决方法时, 帮助学生归纳出问题的共同点, 形成数学模型, 在巩固概念的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 改编问题, 演绎“一步” 与“多步” 之间的转化。

 在教学中, 我尝试让学生化一步计算应用题为两步应用题:

 引导学生通过变条件、补充问题和条件等手段进行编题。

 例:

 校园种了 28 棵李树, 30 棵桃树, 校园一共种多少棵树? 我引导:

 “能不能改变其中一个条件, 把它变成两步应用题呢? ” 启发之下学生这样编:

 校园种了 28 棵李树, 5 行桃树每行 6 棵, 校园一共种多少棵树?

 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一步与两步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同时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三、 解题“四步”, 养好习惯 数学主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按照问题解决的逻辑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把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在教学实践中, 我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四步” 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第一步:

 复述题意, 初步了解 苏教版的教材, 解决问题通常以对话形式出现, 照搬书本对话读题不利于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因此, 我要求学生用间接的方式来复述题意, 尽量使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

 在例①(右图)

 中, 我要求学生这样读题:

 “男孩割草 18 千克, 女孩比男孩少割 6千克。

 两人一共割草多少千克? ” 以间接的方式读题, 读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第二步:

 提取信息, 细化问题 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 时, 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 信息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为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 发现、 收集数学信息, 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 提取, 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 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年级, 我尝试让学生将题中显性与隐性

 的信息用文字描述出来。

 如例②(见图), 指导学生列出:

 信息:

 ①每个茶杯 4 元 ②每盒有 6 个茶杯 ③买 3 盒 问题:

 一共要多少元?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 学生的审题能力明显提高。

 第三步:

 构建模型, 列式解决 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解题时, 用盲目的试算和猜测去探求解题的途径。

 实际上, 这是学生思维逻辑性还不强的表现。

 因此, 教师必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理解题意后, 让学生找出问题中的数学模型, 再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列式解答。

 如上述的例①是求和问题, 例②是乘法问题。

 第四步:

 反思过程, 说“数” 解“式”

 低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刚刚开始发展, 不会思考问题, 也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

 往往做完一道题, 答不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至于自觉地检查、 调整或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就更差。

 但是通过有意识地培养, 可以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自觉性。

 在正确列式解答后要求学生特别是差生, 说“数” 解“式”, 不仅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如例①的算式:

 18-6=12(千克)

 12+16=30(千克)

 让学生思考:

 18 是什么?为什么减 6? 第一步的得数 12 算的是什么? 等等。

  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贵在引导与启发, 以清晰的概念网络为基础, 沿着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 进行适时恰当的训练, 培养良好数学思维品质,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

 斯腾伯格(美)

 著, 张厚粲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

 林崇德主编, 北京教育出版社 《现代教学艺术论》

 崔含鼎、 梁仕云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

 陈清容主编,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三:注重基础循序渐进的名人事例

"~N -作 文 “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马是世界上 最善跑 的动 物 , 它不仅 跑得 快 , 而且 奔跑中很少会摔倒。科学家用高倍摄像机摄 录马儿 奔跑时的步态, 发现马儿与其他四足动物的步态有明

 显的差别。一般四足动物奔跑起来, 前面两足一般同

 时落地, 而马儿不是, 它的前 面两足落地总会存在一 个时间差, 同时, 它的后面两足与前面两足也存在着 延迟的时间差。不管马儿跑得多快, 都不会悬浮在空 中“ 飞”起来, 因为它始终保持有一条腿 不离开 大地 ,

 在 受限 中汲取力量的 。

 要求 :

 自选角度, 自定立意, 自定文体 , 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 得 抄袭 , 不少 于 800字 。

 [ 写作提示]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 快餐, 快阅读, 快节奏生活 ⋯·“似乎唯快是尚, 一切都在追求所谓的“ 快” ; 但飞 快, 并非永远的好 , 快要建立在稳步前进、 脚踏实地的 基础之上, 才能有利于快速抵达理想 目标、 成就伟大 事业。人生实践告诉我们 :

 仅仅图快并不好。走马观 花, 无法真正欣赏花的娇艳; 蜻蜓点水 , 岂能切实知道 水的深浅? 这就如同“功” 的字形字义给我们的启迪:

 欲成“ 功” , 首先得“工作” , 但是工作的同时, 还必须有 源源不 断的后劲 (力) 才成。

 我们要像马一样, 首先要让一 只脚着地, 然后不 断汲取力量 , 这有这样, 才能稳步、 持久, 最终奔向自

 己的理想 目标。据此, 我们可以阐述“脚踏实地, 汲取 力量, 走向成功” 的观点。或者 由“ 马不管跑得多快 ,

 从不把自己悬空起来”作生活的联想, 便可发现我们 很多人都不如马:

 他们一旦小有成绩 , 甚至 腾达, 就飘飘然, 就趾高气扬, 就把 自己悬空起来, 高 高在上, 目中无人, 结果却纷纷败下阵来, 栽了个大大 的跟头。据此, 可以探讨“一味追求 自由, 拒绝适 当限 制, 有害发展” 的问题, 也可以阐发“低调做人, 诚信做 事,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的道理。

 总之, 此材料涉及到“ 飞、 速度、 扎实、 稳健、 持久、

 脚踏实地、 理想 目标、 欲速则不达” 等诸多话题, 以下 时飞黄

 壮, 是建筑在巍峨的群山峻岭之上的; 长江三峡水 电

 站, 其功效举世无双, 是建造在亿万科技工作者辛勤 劳作基础之上 的。如果没有卧 薪尝胆 、 矢志雪耻 的潜 心奋 斗做基础 , 越 王 勾践如何 能 够战 胜 吴王 阖 闾; 如 果没有几十年如一日的采集整理, 李时珍怎能编撰 出

 世界药典 巨著《 本草纲 目》 ; 如果没有十载披 阅、 增删 数 次的呕 心沥血 , 曹雪芹 又怎 能写就 鸿篇 巨制《 红 楼 梦》 ? 凡事历来不会一蹴而就, 成功永远需要下大功 夫、 花大力 气、 脚踏 实地 、 打好 基础 。否则 , 即使“ 大跃 进” 的喊声再嘹亮震耳, 也不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不 管“ 拔苗助长” 者如何辛苦劳 累, 也只能落个禾苗枯 死、 前功尽 废的 结果 。

 不难明白:

 急于求成永远不会获得想要的效果,

 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是啊, “ 九层之 台, 起 于累土; 千里之行 , 始于足 下” , 只有 以勤勤恳 恳 的努力做阶梯 , 才能够登临巍峨的成就山峰 ; 只有靠 踏踏实实的付 出做基础, 才能够收获 巨大的事业回 报; 只有凭孜孜砣砣的耕耘做土壤 , 才能够绽放理想 的人生花蕾。世间万事万物, 概莫能外。

 [ 简评] 这是篇议论散文。其所以能够吸引读者眼球, 主 要得利于以下两个彩点:

 一、 立意切准, 拟题精彩。人们常说 “ 文以意为 先, 意高则常胜” , 材料作文, 立意、 跑题会使文章失 败, 立意正确属于符合要求 , 立意切准会赢得 阅卷人 的青睐。小作者研读材料 , 立意为“ 成功源于雄厚 的 基础” , 观点新颖而准确。以“ 理想的鲜花, 开在肥沃 的土壤” 比喻句为题 目, 形象中蕴含道理, 新颖警醒,

 不乏 文采 。

 二、 材料充实, 语言凝炼。文章选材十分丰富, 有 自然界植物、 有人类的文明成果, 有历史上名人, 还有 社会中大事和寓言故事以及名言熟语 。这些材料虽 然纵贯古今, 横兼俱多, 但无一不精 当恰切 , 堪为印证 所持观点的最好论据。语言上叙述清晰而概括, 议论 准确 而简 要 ; 长句叠 出, 条理谨严 ; 排 比句反 问句 的综 合使用, 更增加了文章的论辩气势。

 [ 佳作示范- 3

 打好基础吉林油田高中马何以跑得快、 跑得稳, 而又很少摔倒呢? 有人 用高倍摄像机摄录马儿奔跑时的步态, 发现马不管跑 得 多快, 它的四个足落地的时间是不同的, 并且始终 保持有一个足踏在大地上。马的奔跑特征告诉我们:

 成功不能一蹴而就,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个稳步而渐进 的过程; 急于求成, 往往会欲速则不达 , 稳 中求胜, 才 是取得 成功的最好途径 。

 稳中求胜 刘佳琦 “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 年青的 司马迁怀有探究史实、 留镜后世的伟大理想, 然而, 由 于为李陵仗义执 言, 发表 了点客观而公正的声音, 竟 然逆龙鳞 、 忤圣意成 了囚徒 。但 司马 迁既 没有一蹶 不 振、 放弃理想, 也没有看轻著述、 草草 了事, 而是更加 专 注踏 实地 致力 于 史书的写 作 , 最终创 作 出“ 史 家之 绝 唱, 无韵之 离骚” 的《 史记 》 , 为后 世树起 一面记 录盛 衰兴替的标准。据史料记载, 同时代也有几个像司马 迁一样有才华有抱 负的人 , 但他们好高骛远、 急功近 利 、 浅尝辄止 , 最终并没能写 出史记 。可见“ 万丈 高楼 平地起” , 不注重基础 的努力 , 只能是虚无 缥缈 的海市 蜃楼 而 已。

 不仅 古人如 此 , 现代 更 有凭借 踏 实努 力、 打好 基 础, 从而在稳步中渐进, 在渐进 中成功的人。

 郭德刚生于天津, 他 8 岁学艺, 跟高庆海学评书,

 随常宝丰学相声, 努力汲取着艺海的点点滴滴; 21 岁

 时又到北京拜入候耀文的门下, 向名师学艺。可冰冻 三尺, 非一日之寒, 名师的精湛演艺郭德刚无法一 日

 学得, 他在演技多次当场出彩后, 也只能靠在街 头卖 艺混 口饭吃 。“ 演技不精湛 , 还是基础 不牢 ; 观 众 不买 账 , 全 因急于求成 。

 ”郭德 刚认 真 总结 经验 教训 。于是 每 当夜幕 降临、 别人 回家 了的时候 , 他 仍 旧站在 空荡 荡的“ 舞 台上” , 一遍遍 练 习旧段 子 , 一番 番创 造新 段 子, 反反复复地演练他那独有的“说学逗唱” 。一周过 去 了, 一 月过去 了, 整整一年过去 了, 他没 有 因刮风 下 雨而中断一天的演练, 没有因感冒发烧而停止一次的 努 力, 没有 因答谢 应 酬 而给 自己一 次偷 闲。就 这样 ,

 他勤学苦练、 备尝艰辛, 用挫折垫脚、 靠稳健起步, 他 甘于为一个听众说相声, 勇于经历“ 三进京” 的磨练,

 终于唱响了“举头望明月, 我是郭德刚” 的骄傲, 进而 在京城站稳 了脚跟, 在 门上挂起 了“ 德云社” 的牌匾,

 成 为演艺界 的佼佼 者 。

 凭“ 一蹄 着地而奔跑如飞” 的马, 演绎 了勇于进 取 、 快速成功 的科 学; 一 贯“ 忍辱 负重、 脚踏 实地 ” 的 牛, 创造出循序渐进、 稳健求胜的奇迹。我想, 仿生学 在社会科学中同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注重基础, 稳 中求胜 , 当不 失为成功之道 。

 [ 简评] 这是篇中规 中矩 的议论文。其值得学习借鉴处 有 二 :

 一、思路畅达, 结构严谨。首先, 开篇概述文题材 料 , 简要地提 出“ 稳中求胜 才是取得成功的最好途 径” 中心论点, 很好地完成“ 提 出问题” 这一环节 ; 其 次 , 运用三个 自然段的篇幅摆事实、 讲道理 , 展开对中 心论点的佐证 , 完成“ 分析问题”部分的论证; 最后, 仅 ( 下转 第 49 页) 13 —

 情景是不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3. 忽视 标点 , 跌入 陷阱 标点符号是一个我们都不重视的环节。在读题 时, 一般不会有学生太多地去注意标点符号。最常见 的问题是“ 问号” , 这是过去高考中常考的。而现在高 考中越来越多的题目与标点符号有关, 不光出现在单 项选择中, 其他题型中也会出现 。例如:

 M ary ,here- - ev ery body else ,stay where y o u are.

 A . come C . to com e B .com es D . com in g ( 上接 第 13 页) 用百字小段归结要点、 申述意 旨, 扣题深化, 结束全 文。可谓思路明晰、 结构谨严。

 二、 选样典型, 说理透彻。欲树帜明理 , 非得有丰 富的论据佐证不可; 但丰富并非“ 多多益善” , 只要典 型、 充实, 足以证明观点即可。小作者深谙此道, 只是 精选了司马迁及同时代人、 当代著名相声演员郭德刚 的事例。选材典型精当, 一以当十, 并通过事实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分析论证, 十分透彻地阐述了所持观 点的确立, 让人不得不信服。

 [ 佳作示范三] 心向往自由的小马 吉林省松原市二中黑 色七月 , 炎炎 的烈 日下 , 一 匹小马在 田里默 默 耕耘, 渐渐地马儿的身上浸透 了汗水, 脚 步也渐渐地 慢 了下来 。

 终于 , 它停住 了“脚 步” , 向主人投 去哀求 的 目光 ,

 用乞求的语气说:

 “ 主人 , 这天气太热, 我实在受不 了

 了, 您, 您可 以给我 两天 的假 吗?” 主 人 沉 默 了⋯ ⋯

 “ 两天后 , 气温降 了, 我 可 以更 好地 为 您耕 种 , 使 您收获更 多的钱 , 况且现 在天 气这 么热 , 一天也 干 不 了多少活呀 。

 ” 小马 又解释道 。

 望着小马满身的汗水, 主人心软下来, 于是答应 道 :

 “ 好吧 , 那你就休 息 两天吧 !” “ 那您缰绳也松 开吧 ! 这 样我 可 以活 动筋 骨 , 使 自己更有力气。生命在于运动嘛 !” 于是, 主人松开了缰绳, 小马如 离弦的箭般狂奔 到一望无垠的草原上, 尽情地奔跑, 尽情地打滚, 无拘 无 束 ⋯ ⋯ 然而, 两天的时间飞逝而过, 小马极不情愿地回 到 了主 人 那 里 , 又 开 始 了暗 无 天 日与 土 地 的 亲 密 接 触 。

 然而 自由了两天的它, 有些习惯了自由自在的生 一郭雪 【 误选解密】

 一个破折号 , 使得一个很简单的句 子变得很复杂 , 许多同学在想这个句子是什么类型的 复合句啊, 但很少有 同学想到, 破折号连接的却是两 个非常简单的祁使句。要求 Mary 做 come here这个 动作; 要求 everybody else做 stay where you are 的动 作。一个破折号, 让学生根本找不到解题的思路。但 这个题 目, 却是一个非常好的题 目。

 【 跳出陷阱】复习时, 对标点符合进行简单的复

 习, 至少要知道英语中标点符号大致的用法。特别是 和中文的区别。

 (作者:

 康传桂, 海安县李堡中学) 活, 无法再一如 既往地 干 下去, 它慢 慢吞吞 地 向 前走 着, 望着眼前无边无际的田地 , 它的眼里一片茫然, 垂 下 了高高的头颅。

 忽然它又停住 了, 再 次用 乞求 的语 气时主人 说 :

 “ 主人 , 这 日头像 下 了火一般 , 烤得 我 喘不 过 气, 休 息 下 午 吧 !” “可是我们只干 了一上午活呀!” “ 那有什么关系, 这 日头太热, 干活效率低, 等明 天我精 力充 沛 时, 这 么点儿 活 儿, 不就 是 小意 思 吗? 手掐把 拿 。

 ” “ 可 , 可 是 ⋯ ⋯ ” “不 用可是 了, 就休 息 一下 午吧 ! 我 们 明天接 着 干 。

 ” 小马 高兴地说道 。

 小马又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自由, 再次狂奔到草原 上, 尽情地奔跑, 咆哮, 打滚⋯ ⋯ 享受它那梦寐以求的 安 逸 。

 渐渐地 , 天 黑 了, 它真 想 一 走 了之 , 然 而 它 太饿 了, 已无法再奔跑。

 于是, 它再次不情愿地回来了。

 又开始 了一天 的 工作 , 此刻 的 它更加 懒 惰 了, 它

 开始讨厌起这“ 该死 ”的 土地 , 更讨厌 面前这 “ 可恶” 的

 一主 人 。

 它的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 进发 出仇恨的火花,

 突然 它又停住 了, 努 力地 挣扎 , 撕咬 着 缰绳 。它发疯 了, 主人无法驾御它, 于是, 鲜红鲜红的血顺着它的嘴 流了下来, 终于缰绳断了, 它又朝那一片梦想狂奔而

 去 , 然 而它万万没有 想到 前面却是 万丈深渊⋯ ⋯ [简评] 以寓言形式, 娓娓而谈地讲述小马一味地追求 自

 由, 因不愿接受常规的束缚限制、 好逸恶劳最终走 向 深渊的故事。语言流畅、 情节合理、 主题鲜明、 思想积 极上进, 这比一般性的亮观点、 摆论据的议论文更能 吸引读者的眼球。

篇四:注重基础循序渐进的名人事例

一线循序渐进——高中作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三点一线循序渐进——高中作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所谓三点一线,就是把高中作文练习分成随笔、大作文和小作文三个板块,各块进行不同侧重点的练习,然后按步骤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随笔 立足写

 高中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必须让他们敢写,要想让学生敢写,首先要解放思想,进行一种不打分的宽松的练习。随笔就是这种练习的最好方法。每天花上十多分钟的时间,写一段不拘一格的文字,实在写不出可以抄一段自己欣赏的文字,让他们每天的这一练形成一种习惯,培养起一种兴趣,这样能使学生写作水平逐渐提高。

 思想问题解决了,接着要考虑的是写什么。一切身边发生的事都可以成为叙述的对象。看一次电影或电视,读一本有趣的书,得到一份自己喜欢的礼物,买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有趣的事、难忘的事、有感触的事……生活中的烦恼、思想上的困惑、父母的唠叨……留心自己身边人的举动、描摹他人的各自个性等等,一切的一切皆可入文。处处留心皆学问。有一次带学生去工厂社会实践,回校后我让同学以“路途见闻”为题用十分钟写一篇随笔,检查时我发觉好多同学写出了一些令人惊讶的发现。一同学写道:听说西门大街要改造,今天走在这街上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是早知要如此,当初为何不一步到位;二是扩建后的大街不知美丽到何种程度;三是如此大的工程,涉及这么广的范围,会出现什么麻烦……信手写来头头是道。一同学写道: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空调,走在路上,碰上呼呼作响的空调机,脚步不由加快了一点,心里不由想道:装空调者有没有考虑,这做法是凉了小家,热了大家……由此可见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身边就会有取之不尽的习作材料。

 常听一些学生说:有些事情我也曾见过,听说过,甚至亲身经历过,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认真的观察和仔细的研究。鲁迅先生说,要“留心每种事情,多看看”。这里的“留心”、“多看看”就是留心和研究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新事物。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小小竹叶船”的文章:

 假日里,我和友人去郊游,我们被山涧中汩汩奔流的泉水吸引住了,一个个欢呼雀跃。我童心大发,摘几片竹叶做成一只玲珑剔透的小船,放进水中。它顺流而下,越过了几个陡坡,绕过了许多弯口,但在一片水势较缓的地方,它停了下来,绕着一块突出的石头旋转着、徘徊着,久久不肯离去。我以为它要搁浅了、停滞了,可是它终于又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扯着它的小帆向前冲去。它又停留了好几个地方,但每次都和第一次一样,抛开了它的眷恋,继续向前航行。小船碧绿的身影在我的视野里渐渐消失,我还望着远去的水流,默默地为它祈祷,愿它能到达应当到达的彼岸。

 我猛然领悟了这小小竹叶船的启示:不迷恋于一时的成功而在原地徘徊。是的,完成一个阶段的历程,距离应当到达的胜利——彼岸也许还很远很远,我们必须不懈地寻求,探路前行……

 我将这篇文章在班上宣读之后,同学们欣喜异常,流露出一种茅塞顿开之情。原来如此!每天十多分钟写一段话,所写的内容尽管有限,但持之以恒,可使学生完成一个敢写——有写——能写的过程,同时也为完整的作文积累起丰富的材

 料。

 大作文 讲究格

 1994年高考作文答卷把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高考作文命题是要求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但不少学生竟然写成议论文,而且是标准的议论文。高考对平时的教学是一种权威性的检验,高考作文答卷的文体偏差表明:作文教学忽略了文体训练,导致学生文体意识模糊,各种文体写作的应变适应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多花功夫,进行各种文体格的训练。

 不同文体有不同文体的格。议论文的基本格是起承转合;读后感的基本格是引议联结;记叙文的基本格是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说明文的基本格是抓特征,按次序。其他文体也都有各自的基本格,在使学生掌握了基本格的基础上,再从拟题、章法、语体三方面进行格的强化训练。

 一、因文设题,解题

 标题因文而异。我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透过这一“眼睛”,我们要能一眼就看到文章的体裁,这要做到因文设题。记叙文标题大多着眼于人物、事件、环境,用形象思维;议论文标题着眼于论题、论点、论据,用逻辑思维。诚如是,标题才会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给人以鲜明的第一印象。

 所谓因文解题:就是根据文体要求去识题辨题,记叙文重“记”,议论文重“议”,说明文重“说”。

 拟题训练和解题训练,从格的角度讲可起到短、平、快的效果。

 二、因文变法

 章法是指文章的谋篇布局,就是组织安排结构层次的法则。不同的文体表达主题的方法不一样,它要求采用的章法自然也不一样。议论文要求以立论鲜明,论证严密的章法去突出中心;记叙文要求以构思新颖,剪裁精当的章法表现主题;而说明文则要求层次分明,条分缕析的章法说明事物。正因为文体决定章法,所以通过章法训练,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可提高学生因文变法的能力。

 三、因文用语

 语体因文体而异。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求用语鲜明精当,力透纸背;记叙文以叙述为主,要求用语具体形象,生动感人;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求用语准确简明,语序分明。语体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文体变换语体,使语言表达切合文体要求。这种训练的重点是抓好两个环节:一是使遣词造句切合文体,适合环境,二是如何根据文体选用表达方式。拟题,章法,语体三路并进,文体这一格的训练就会落实到实处。

 小作文 追求实

 常听到语文老师发这样的感叹:高中生的作文不如初中生的作文有情,初中生的作文不如小学生的作文有趣。这感叹反映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高中生的作文存有一种假、大、空的现象。写议论文,列举的事例大多是名人轶事或伟大人物的言行,写记叙文往往想方设法去编大事件,写说明文极力追求事物的完美,这样作文让人看了的确不是滋味。针对这样的情况,对每周一作的小作文,我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着眼于现实,写身边的事

 很多同学认为,现在的学生生活面太窄,整天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读书——吃饭——睡觉三位一体,生活平平淡淡,接触的尽是日常小事,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没有许多曲折离奇的情节,这些材料都不典型。其实,许多生活小事只要精心选择,写到文章中去它便会像金子一样耀眼。比如鲁迅的《一件

 小事》,就材料而言,实在是极平凡的,然而鲁迅却从这件“小事”上看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写出了至今仍对我们有教育意义的不朽名篇。朱自清的《背影》就选材来说,也不过是摄取自己与父亲在南京车站离别时的情景,但那真挚的父子之情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说,只要留心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就会发现很多闪光点,这样实实在在的事能给人一种清新爽朗之感。

 二、用真情,讲实话

 文贵有“情”,这情是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是发自肺腑的切身感受。

 有一位寄宿生在作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一个星期天学校放假,由于家中有事,当天没有返校。星期一早上,父亲一大早就起床,冒着蒙蒙细雨骑车十多公里将他准时送到学校,然后父亲还将赶回去上班。在父亲将匆匆离去的时候,他对父亲说:爸爸,雨天路滑,小心点……他将这篇作文在班上宣读时,许多同学眼中噙满泪花。

 真情实话最动人肺腑,充满真情实话的文章不但能感动自己,也能感动他人,小作文中完全可以放手一写。

 三、学会以小见大的手法

 辅导学生作文,特别是小作文,不能忽视引导学生学会从小中见大,从平凡中发掘不平凡。一次语文课上,我让同学列举班上的一些小事:好的、坏的一概不论,只管提来。对此同学们的发言很踊跃。有同学说:自行车管理员工作负责,每天如一日,使班上的自行车管理在校评比中名列前茅;有同学说:姚向东同学坚持自觉打扫教室,从不声张;有同学说:自习课总有几个人讲话声音太大,影响他人;有同学说:乱抛纸屑的现象在班上时有发生……而对这些事情,我让学生考虑,透过这些事情的表面,想想实质,由此就引出了雷锋精神,乐于助人,个人与集体,责任心,集体荣誉感等等。所以说凡事三思,收益匪浅,小中见大就会更上一层楼。

 随笔、大作文、小作文三点一线,用随笔积累材料,靠大作文定格,小作文促升华,三者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实践证明,这一思路对培养同学们的习作兴趣,增强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有显著的效果。

 作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能急于求成。为此我将高中三年作为时间上的点线,分段实施。第一年重在打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对随笔要求只是去写,先动起笔来。大作文先弄懂各类文体的格式要求和规范。小作文学会观察和综合。第二年重在养成习惯:对随笔要求在写了的基础上要尽量写好,趋向言之成文。大作文则要求根据格式要求写像,不走样。小作文则是讲究自然。第三年开始寻求突破:随笔要写精,大作文要规范通畅,小作文有创新。

 当然作文的批改也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作文批改中恰当地运用详批、面批、点批和互批等不同形式,也可以起到激发同学们的写作热情,促进作文水平提高的作用。两个循坏的实践表明,三点一线,循序渐进,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篇五:注重基础循序渐进的名人事例

大清华状元谈语文学习经验 朱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生, 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

 语文, 是学好文科最基础的科目, 它的重要性正如数学在理科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一样,但学好语文又是最难的。

 因为汉语既然为我们的母语, 其命题可深可浅, 一旦这个度把握得不准确, 就会造成试题偏易或偏难。

 高考语文试题, 一般分为三大块, 即基础知识、 阅读和写作。

 基本上涵盖了要求学生掌握的各个知识点, 如基础知识题, 一道题目可以涵盖多个知识点, 一个点掌握得不好, 整个题就不好做; 又因为它基本上全是客观性选择题, 不存在给一部分的问题, 因此, 要拿就必须全拿。

 这部分知识的复习说难也不难, 我一直认为学好语文最重要的不是读或背, 而是长期形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度, 例如病句一项, 有些人可能读一遍就能辨析得出来, 有的人钻研了好多遍还是不得要领, 这就是一个素养的问题;加强语文素养, 才能使语文成绩有所进步, 而且它对阅读、 对写作也大有好处。

 阅读又分古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三项, 由于阅读的文章都不是我们曾经见过的, 因此做起来的确很有些难度。因此在平时做题的时候应该多加强训练, 有的人把阅读分解为若干小项,如古文分为实词、 虚词、 大意、 翻译、 主旨 等等分点复习, 我觉得这实在很不必要, 其中要把一篇文章彻底读懂了读透了, 什么样的题也是难不倒的, 这也可适用于说明文阅读。

 最令人头疼的莫过于现代文阅读了, 现在题干设计朝主观化靠拢, 这是好事, 防止了 客观题不会做胡猜的现象。

 为了使阅卷标准化, 现在的题型大抵是从原文中找取若干关键词语, 联缀成句。

 这样寻章摘句的做法是否能测试出考生的真实水平, 我看很不一定; 很多的时候, 我能读懂文章, 但题很可能做错; 有的时候我读不懂文章, 题目 还有可能做对。

 不过再好的考试制度也难免有缺陷, 相信, 不久会有一种更科学的题型出现。

 做这类题的关键是找出与题旨与题干联系密切的句子, 提取压缩, 精减字句, 尽可能符合字数要求而又通顺。

 其实, 高考语文最重要的是写作, 一般人高考语文分数不过 100 分左右, 而作文可能占据一半的分数,实在不能轻视。

 再者近来作文大多有两种文体写作要求, 这样更有利于缩小分数差距, 这样对后进生很有利, 在自 己较擅长的文体上要多拿分、 不擅长的也要尽量缩小差距。

 一般来说,高考作文不同于竞赛作文, 它要求一个“稳” 字, 最好不要有过于奇异的写法出现, 以防阅卷者目不能识, 误为跑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概保守, 在文章要求的限度内要尽可能的新颖,即使是陈旧的题材, 也要努力翻出新意来。

 一篇题旨新颖而又有度的文章是很受阅卷者赏识从而判高分的。

 如今年高考作文题, 考生们大多受陈规局限, 于社会政治意义上大费笔墨;而在两幅漫画本身之异同上则惜墨如金, 结果舍其本而逐其末, 误入命题者之彀中。

 因此,作文要想拿高分, 光有“稳” 字是不够的, 还须有一个“新” 字。

  胡湛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学生, 贵州省高考理科状元):

 我始终认为, 一个人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 语文是基础, 因为“语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又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语文的综合性强, 不象数理化那么有明显的循序渐进; 它虽然也有阶段性, 但不可能截然分割。

 要对自己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 首要的是必须全神贯注地听课, 上课时要充分发挥主动性, 做到眼看、 耳听、 口说、 心想、 手写, 尽可能地吸收有用信息。

 光这样还不够, 还要高度重视课外点滴的积累, 勤作读书笔记并持之以恒。

 我最喜欢《语文报》 和《作文通讯》。

 每次阅读上面的文章都非常用心, 看完后想一想, 记一记,使头脑里留下较深的印象, 对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或有指导意义的内容, 就摘录要点作为资料保存; 对上面的题认真做并进行筛选, 对未掌握好的知识进行再思索, 弥补薄弱环节, 高考时感觉很有收获。

 此外, 还需要找一本高考考纲的“考点解析与训练”, 对照每个考点认真复习, 做到有的放矢, 然后要做相当数量的练习, 做题时务必要做到透彻理解, 不要忽视任何一个考点。对已暴露出的薄弱环节, 突破时也要讲究方法。

 我先对拼音和作文这两部分感觉复习效果不

  佳。

 针对拼音的难点, 我找来了《咬文嚼字》、《难字浅析》 等书刊, 认真看, 仔细领会并多记。

 至于作文, 考虑到高考复习紧张, 不可能用日记的方法, 我就记素材, 经常记一些警句啊、 例子啊等等, 作为写作文的“材料仓库”, 这样在写作文时构思快, 容易左右逢源, 不至于笔头干涩。

 总之, 由于语文科知识综合性强, 涉及范围广, 我们应将听、 说、 读、 写并重, 以提高自己语言文字的能力。

 刘阳(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 黑龙江省高考文科状元):

 语文, 这是万科之源, 一定要常抓不懈, 并且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前提下, 不拘泥于书本。阅读方面, 要做到现代文、 古文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不可失之偏颇, 尤其是对古文。

 有很多人不喜欢看古文, 认为枯燥, 缺少激情。

 实则不然, 读古文是一举几得的工作:

 可以提高你的分析理解能力, 扩大你的知识层面, 印证加深你在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 另外, 对你做历史卷中的材料解析题也会有不少帮助。

 如此多的妙用, 则不可不读。

 在此, 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对我颇有帮助的杂志——《中学生阅读》。

 那里边不但有许多名家名作, 而且有针对性的录出很多阅读题目, 典型而且系统, 不妨读读看。

 提到语文, 就不能不提到它的重头戏——作文。

 对待作文, 首先要破除这样的错误认识:

 文章好那是天生的, 我天生就写不出溢美之文, 没辙。

 实际上, 没有天上掉下来的生花妙笔, 要想提高写作水平, 一要多读书, 二要多练笔。

 通过阅读书籍, 可以培养语言的感知力, 扩大视野, 丰富头脑, 这样动起笔来不至于无话可说, 写的文章不至于空洞无物。

 在阅读时一定要做个有心人, 及时做读书笔记, 不让任何有效信息漏掉。

 比如 1994 年高考中的语文题, 填写成语中有一句“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是课本上找不到的, 只能靠平时课外阅读的积累。

 进入高三, 时间变得很宝贵, 于是有人认为写作文、 练笔很费时间, 就把所作之文减之又减。

 熟能生巧, 作文也是如此, 总不练笔, 再高的水平也难一下笔就佳句连篇。

 反之, 你写作不太好, 坚持练习, 会有突飞猛进的成效。

 因此, 即使在最忙的总复习阶段, 也要抽时间写写日记, 作一些典型的文章, 这是有利无害的。

 请大家注意, 我上面的一句话绝无轻视书本之意。

 因为书本是最初知识的来源, 是万变之宗, 特别是书中每个单元后的复习题, 更要给予重视、 记牢、 吃透。

 另外, 饭后睡前的闲暇时, 可以翻翻字典, 纠正一下读音, 认定一下字形, 熟悉一些生僻的词语, 做到有备无患。

  [转帖]北大清华状元谈语文学习经验 梁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生, 天津市高考文科状元):

 我在文科班的语文课是由一位学识渊博的特级教师——刘淑明老师教授的。

 她教学经验丰富, 水平很高, 给了我不少好的方法。

 记得刘先生给我们布置的第一篇作文是《我》, 我就从外貌、 爱好、 优缺 、 理想几个方面写自 己, 而且用一种自嘲的语气。

 刘先生挺满意,夸我文笔不错, 却又婉转地批评我作文深度不够, 思想性不足, “玩” 文章。

 其实, 对于这类作文, 我很喜欢作, 因为觉得这才叫真正的“文学”。

 记得从初二开始, 我就练着虚构故事, 因为“虚构的情节较事实更吸引人”, 当然, 虚构还要以真实为基础。

 有篇那时的“力作”, 至今记忆犹新。

 其内容大概如下:

 幼年的两个小伙伴随父母移居美国, 多年后归来,满口我们美国怎么、 怎么, 还贬低中国的文化艺术和传统习俗。

 这些事实深深刺痛了我。

 文章的结尾是“在古老东方, 有一个沉重的声音在召唤:

 ‘归来吧, 远方的游子。’” 其实, 那是我当时看了一些关于出国热和华裔 “新一代香蕉”的报道有感而写的。

 可谓是时代的产物。到了高中, 写记叙文的机会少了, 但我常练笔。

 我觉得记叙文重在“新鲜”、“真实”。

 这就

  要求我们会体察生活, 做有心人。

 我有一种观察人物的方法:

 在放学回家时慢慢骑车, 细心琢磨路边的人:

 小学生, 接孩子的家长, 卖羊肉串的小贩, 辛苦的菜农, 趾高气昂的小老板……这些市井人物的形象, 日 久天长会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等到写作文时, 说不准要安在哪个人物的身上。

 只有人物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他的形象才会有立体感。

 说实话, 我不喜欢唇枪舌战、 规矩刻板的议论文。

 但刘老师说:

 吃不爱吃的东西, 不是因为喜欢, 而是为了营养全面。

 为了提高我们的议论文水平。

 刘老师要求我们做 《报刊时文》(是一种同学自己选、 剪、 贴的报刊议论文章的集子)。

 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用《报刊时文》可以做两种练习:

 一是锻炼阅读、 分析、 理解能力; 二是用只看标题先构想文章内容再与原文对照的方法, 可以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我发现这种方法效果明显。

 后来, 我能看到题, 就能马上写出提纲、 再完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想是得益于此吧!语文在高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语文水平的提高却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 它需要日积月累。小到一个字、 一个拼音, 大到一篇分析文章, 一份作文, 处处是功夫。

 对于字词、 文化常识、语法, 我想应对的办法无非是平时虚心, 一点一滴的积累, 不管有没有用, 记住再说。

 正所谓“考试一滴水, 平时准备一桶水。” 另外, 语文的零散知识很多得益于阅读。

 不光是量上的问题, 而且是质上的问题。

 我感触尤其深的是古文。

 在高考语文考试中, 文言文阅读的量很是不少, 而许多同学的得分率并不高。

 毛病我觉得有如下几点:

 A 对于古文常用的虚词,如矣、 焉、 且、 乎、 之、 者、 哉……等的用法不详。

 B 对于古文中常出现的语序不能很好辨认, 如“呜呼!无斯人, 吾谁与归”。

 同学们看到这句话应立刻反应出“吾谁与归” 是宾语前置, 其现代汉语顺序是“吾与谁归”。

 C 对于缺主语的句子, 不能把握主语是谁, 等等。对付这些常见病的好方法是找几篇课文上的好文章逐字逐句阅读, 弄懂每一个书下注释, 弄通每一句话的白话文翻译。

 这样日 久天长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说句实话, 一年多过去,有些当时背的句子、 词语解释已模糊不清想不起来了。

 但是如果把例子给我, 我还是能正确判断, 甚至立刻串想起与之相关的例子。

 所以同学们不难看出背古文、 多阅读、 精阅读的重要性。

 其实, 有些考试时的文言文题目, 并不是当时现场分析出来的, 而是以前见过类似的题或句子联想起来。

 还是那句话“考试一滴水, 平时准备一桶水” 或“一缸水”。

  何忻(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 甘肃省高考文科第二名):

 “积沙成塔, 聚腋成裘” 这句话用在语文知识的积累上应该是最恰当的。

 语文知识的特点是零散、 随意性大, 因此, 要靠在短时间内集中复习而收到有效的结果是很困难的, 这就需要处处留心。

 如高考中的诗词填空题, 中国几千年文化史留下的诗词曲赋浩如烟海, 要靠全背下来以对付那五道题, 无疑是最傻的办法, 而且也不可能。

 其实,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会用到很多诗句, 只要能随时留心, 将它们记下, 便足以应付这一题了 。

 但如果平时不注意,到临考时再去集中“抱佛脚”, 往往容易走入“歧途”, 背了许多生僻的句子, 而应该掌握的却没有记住, 这样便是事倍功半了 。

 况且, 文科中的历史、 政治也都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看、去记、 去思考的, 如果平时功夫下到了, 就可以减轻考前的负担, 腾出许多时间给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 而不会产生“按下葫芦浮起瓢” 的感觉。

 除此之外, 古文和现代文阅读也需要在平时下功夫。

 古文如同汉语中的“外语”, 由于没有“语言环境”, 许多词汇, 尤其是虚词的用法和通假字很难靠突击来掌握, 因此一定要多读。

 读得多了, 便有了“语感”, 再做古文题目就容易了。

 高考复习时间紧, 因此不必抽出专门时间去读古文, 可以在复习其它课程的间歇中穿插进行。

 正文的篇目也不要多, 中学课文中所选的就可以了, 课文中选的大多是名篇, 读起来既能调节大脑, 又能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呢?关于现代文阅读应多注意科技短文, 因为作为文科学生, 本来平日里就对科技知识关心甚少,高三一年忙于应付考试, 自然科学知识也就“自然” 地成了 我们的薄弱环节, 做题时常会被那一串串名词搞得眼花缭乱不知所云, 所以平时亦应在复习中穿插阅读些科技文章, 使自己

  熟悉和适应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 考试时就可以避免不习惯造成的错误了。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 它的成功更是平时阅读、 思考和练笔的结果。

 但由于高考前时间紧张, 不可能抽出大量时间去做大范围的阅读和练笔, 因此一定要多思考, 尽量多接触些作文题, 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并比较各种角度的优劣和自己对从这些角度进行论述的掌握情况; 时间充裕时还可以列出提纲甚至将文章整个写出来, 进行集中的写作训练。

 思考的面广了, 头脑开阔了,便不会面对考题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 并且可以从自己最熟悉的角度进行阐述, 高考作文也就容易成功。

 另外, 考场作文的范围一定要“小”, 人生、 社会这样的“大问题”, 看似有很多话要说, 容易写, 其实非常难把握, 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内阐述清楚, 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 造成语言混乱、 辞不达意, 中心不明甚至自相矛盾等失误; 但如果从一件小事入手较深入地分析一个小问题, 从一个细节入手进行论述——所谓小切口深分析——便可以游刃有余了。

  耿德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生, 安徽省高考文科第二名):

 ...

篇六:注重基础循序渐进的名人事例

能改的中外名人故事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是从古至今都令人们倍加受用的道理。在很多名人身上也有出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故事,只要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就是值得学习的,下面为大家介绍知错能改的中外名人故事,朋友们可以从中学习。

 (一)苏东坡勇于认错的故事

  做为一名大文学家犯这样的错误,有人便会大呼小叫,指手画脚,而在我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无法避史犯错误嘛!本来,人类对任 殖 何事物的认识不可能是一 却 帆风顺的,犯一点错误也 玲 是很正常的。然而,一个 壤 人的自我反省并不是很容 椅 易的事,承认错误需要很 阀 大的勇气,一个被虚伪粉 汽 饰的人是不可能具备这种 中 精神的。

  认识事物是 种 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越 缎 是对事物质疑得多,就越 趾 能够将它认识得更清楚、 犹 更透彻。别人说什么并不 杖 重要,关键要有自己的主 虎 张和思维。诚然,人云亦 掷 云的鹦鹉学舌要不得,但 乡 在一事物的未知领域,任 佯 何人都可以大胆地想象、 妇 大胆地质疑。只有当人类 搂 的思维空间不受限时才能 破 对事物在认识上产生一场 淹 革命。当然,不假思索地 硅妄加揣测并不是认识事物 中 的正确态度。

  苏东坡 楔 看了王安石的"昨夜西风 钨 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恢 "后随手写道:"秋花不 撮 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 朱 吟。"尽

 管东坡错了,但 扁 他的这种错误是后来自己 轴 从实践中发觉的,所以我 劫 说他的这种自信是可贵的 诉 。因为在他认识到自己的 浑错误之前,他并没有见到 拈 过被秋风扫落的菊花,也 踊 没有听到别人像王安石这 畸 样说过,更何况前人对菊 锨 花鏖战秋霜的崇高精神赞 进 不绝口,那么有什么充分 玉 地理由让东坡先生轻易相 岩 信王安石所说的一切呢? 澈 生活实践使他发觉了错误 袁 ,也使他重新认识了菊花 底 。当苏东坡调任黄州团练 咐 副使,某天发现菊园中满 煮 地铺金,枝上无一菊花后 棘 才知道:同为菊花,却有 滞 落瓣和不落瓣之分。虽然 允 这只是生活中的一点小错 垒 误,但我可以想象东坡先 呆 生在凋零的菊园中此刻地 只 心表:他的心里十分内疚 盏 ,他对自己的轻狂放纵深 看 感羞愧,他对自己所说的 孝 默默地承担了一切过错。

 魔 更重要的是,他悟出了一 迢条深刻的生活哲理:说话 邑 做事都得细致全面地了解 酶 后方可行动,切忌以偏概 弄 全。

 (二)沈从文知错就 痒 改的故事

  沈从文的故 陷 事,不一定在大家身上都 菜 发生过;但类似的事情呢 誉 ?小朋友们读了这个故事 堡 ,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 帜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 撕 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 卧 凤凰县的一农户家庭。小 青 时候,沈从文特别喜欢看 凝 木偶戏,常常因为看戏入 效 迷而耽误了读书。

  有 炬 一天上午,沈从文从课堂 葬 里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 酉

 子里去看戏,那天木偶戏 阑 演的是“孙悟空过火焰山 熏 ”。沈从文看得眉飞色舞 讥 ,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 歇 阳落山,他才恋恋不舍地 吻 回到学校。这时,同学都 站 已放学回家了。

  第二 透 天,沈从文刚进校门,老 饶 师就严厉地责问他为什么 宙 旷课。他羞红着脸,支支 锈 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气 俗 得罚他跪在树下,并大声 沽 训斥道:“你看,这楠木 擅 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 轴 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 伏 没出息的矮子。”第二天 捡 ,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 痔 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 洞 ,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 惜 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 胰 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 邻 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 咕 人的尊重。”老师的一番 需 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 怎 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 掖 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 寞 个受人尊重的人。此后, 蔽 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 戊 ,长大后成了著名的作家 溅 。

 (三)敢于承认错误- 洲 爱因斯坦

  世界级的伟 呀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直 售 为他“—生最大错事”而 漾 愧疚。爱因斯坦究竟做错 西 了什么事?

  1917 骇 年,也就是他创立广义相 虎 对论的第二年,为了解释 态 宇宙的稳恒态性问题,爱 臀 因斯坦和荷兰物理学家德 努 西特各自独立进行此项工 鲁 作的研究。他们发现引力 喜 场方程的宇宙解是动态的 幸 而不是静态的。也就是说 浮 宇宙要么膨胀,要么收缩 哉 。由于物理直觉上的偏见 苑 和数学运算上的失误,爱 蠢因斯坦决不放弃静态宇宙 场 的概念,为求得—个静态 伎 的宇宙

 模型解,不惜在方 爷 程中引进—个“宇宙项” 肖 。这个结论在当时既符合 斡 宇宙学原理,又符合已知 喻 的观测事实。然而,19 徽 22 年,美国学者弗里德 泻 曼求出了这个方程的另— 夏 个动态解;1927 年比 闲 利时学者勒梅特也独立求 幂 得同—解。从数学角度证 摩 明,宇宙不是静态的,而 迪 是均匀地膨胀或收缩着。

 砾然而,爱因斯坦仍然不肯 类 接受这个结果,坚持他的 砸 静态宇宙模型观。

  两 盈 年后,美国天文学家哈勃 陵 根据远距星云的观测,发 伶现远距恒星发出的光谱线 当 有红移现象,离地球越远 冤 的恒星光谱线红移越大。

 骑 这说明恒星在远离地球而 棍 去。哈勃的发现支持了弗 违 里德曼等人的动态宇宙模 弗 型,也改变了爱因斯坦对 恬 宇宙的看法。爱因斯坦把 诡 坚持静态宇宙模型的失误 顷 称为他“—生中最大的错 店 事”,并收回了对弗里德 愿 曼等人的批评。

  后来 鸡 ,在他 70 岁生日之时, 截 还向好友索洛文表示:“ 蕾我感到在我的工作中没有 丸 —个概念是很牢靠地站得 架 住的,我也不能肯定我所 辖 走的道路—般是正确的。

 拨 ”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包 灶 含了他在 1917 年的这 毡 次失误。

  —位举世闻 闯 名的伟大科学家能勇于承 蜜 认自己的失误,谦虚地回 鲍 顾自己已被世人承认和称 阐 颂的成就,说明了爱因斯 炙 坦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 棘 坦荡胸怀。这也正是爱因 虞 斯坦能取得伟大成就的原 迄 因。

篇七:注重基础循序渐进的名人事例

积极进取的名人故事

  正是积极进取这种精神,使我们在成绩面前用不满足,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不断前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积极进取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篇一:关于积极进取的名人故事

 法国名画家纪雷有一天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一鞠躬,请求他收为徒弟。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废人,就婉转拒绝他,并说:“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 可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不,我虽然没有手,但是还有两只脚。”说着,便请主人拿来纸和笔,坐在地上,就用脚趾头夹着笔画了起来。他虽然是用脚画画,但是画得很好,足见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在场的客人,包括纪雷在内,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纪雷很高兴,马上便收他为徒弟。这个矮个子自从拜纪雷为师之后,更加用心学习,没几年的工夫便名扬天下。他就是有名的无臂画家杜兹纳。

 启示:没有手竟然能成为画家,岂不是很不可思议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排除万难的毅力和恒心,你就能创造奇迹,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

 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 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 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

 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

 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

 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 12 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 ,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 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感悟】学习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真正会学习的人,要善于取舍,要选择正确的,精通专业的,熟悉相关的,了解必需的。同时,学习需要思考。有些人虽勤于学习,但不过只是泛泛的阅读,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脑海里一晃而过,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 。“读书三到”是鲁迅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攻读,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篇二:关于积极进取的名人故事

 张海迪自幼就严重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边缘,身体可 www。zuowenw。com 算弱的了。可是 20 多年来,她学会了 4 门外语,翻译了 16 万多字的外文著作,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并自学了

 针炙技术,为群众治病 1 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张海迪相比,我们这些身体健壮的人又当做些什么呢?

 19 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第一部作品《气球上的五星期》一连投了 15 家出版社,均不被赏识,第 16 次投稿才被接受。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最初投稿,也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发表,以致他不得不去干苦力。后来他的《北方故事》才由一家有眼力的《西洋月刊》看中,一举成名。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处女作问世,有人知道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即攻击他的作品“别字连篇” 、“不懂文法” 、“不懂修辞” 。但他毫不气馁,笔耕不辍,终于成名。英国诗人拜伦19 岁时写作的《闲散的时光》出版后,即有人把他骂得“狗血淋头” ,说他“把感情抒发在一片死气沉沉的沼泽上” 。然而拜伦并未退却,而是以更为优秀的诗作来回敬那个诽谤者。

 高士其是我国科普作家。在外国留学时,有一次做实验,一个装有培养脑炎过滤性病毒的玻璃瓶子破裂了,病毒侵入了他的小脑。从此留下了身体致残的祸根。他忍受着病毒的折磨,学完了芝加哥大学细菌学的全部博士课程。回国以后,他拖着半瘫的身子,到达延安工作。解放后病情恶化,说话和行动都十分困难,连睁、合眼都需要别人帮助。但他仍以惊人的吃苦精神进行创作,先后写成100多万字的作品。有人问他苦不苦,他笑着说:“不苦!因为我每天都在斗争,斗争是有无穷乐趣的。”

  王洛宾,这位被誉为中国“西部民歌之父”的音乐大师,一生历经饮坷,身陷囹圄,妻离子散,长期处于心理压力极大的逆境中。然而他却以“胜似闲庭信步”的态度,投身于大西北的沙漠孤烟之中,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多首西部民歌。

 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你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我坚强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一场大火,把实验室烧成一片瓦砾。爱迪生研究有声电影的所有资料和样板被烧成灰烬。他的老伴难过得哭了出来:“多少年的心血,叫一场火烧了个精光。而今你已年迈力衰,这可怎么办啊!”爱迪生也很伤心,但他决不会由此趴下。发明电灯时,他就先后试验了 7600 多种材料,失败了 8000多次,仍不气馁,终于获得成功。眼下这场火灾也同样不能使他后退。爱迪生对老伴说:“不要紧,别看我 67 岁了,可是我并不老。从明天早晨起,一切都将重新开始。”

 越国兵败吴国于公元前 494 年。越王勾践只好“审辞厚礼”向吴求和,等待东山再起。勾践先用美女、金银珠宝贿赂吴王和众臣,还用妻子作人质,自己为吴王当马夫。勾践还

 为吴王送茶送饭,端屎端尿,终于赢得了吴王信任,得以被释放。勾践死里逃生回国后,卧薪尝胆,一面继续进贡吴国,一面聚兵训练。最后他率精兵数万,彻底打败了吴国,实现了洗辱复国的志愿。

 古今中外,因为有极强烈而有效的乐观主义,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胜利的大有人在。牛顿发明地心吸力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哈维(Harvey)发明血液循环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达尔文宣布进化论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贝尔(Bell)第一次造电话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莱特(Wrigt)初用苦工于制造飞机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讲到孙中山先生,最初在南洋演讲革命救国的时候,有一次听的人只有三个。这许多人都因抱着乐观主义的精神,而为世人所称道。

 极强烈而有效的乐观主义,能使人们战胜全世界的糊涂、盲从、冷酷、恐怖、怨恨和反抗。而且工作愈伟大,所受的反抗也愈厉害,简直成为一种律令,对付这种厉害的反抗,最重要的武器就是乐观主义。一个人,缺少了乐观主义精神,难免在各种恶魔面前败下阵来。

 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被当时“改革派”中的有些人指控“讥刺朝政” 、“包藏祸心” ,遭到逮捕和审讯,几乎送了性命,史称“乌台诗案” 。后谪居黄州。1085 年宋神宗病逝,哲宗继位,高太后摄政。高太后不满新法,立即起用

 旧党召。司马光等回亦执政,苏轼被调回京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同旧党发生分歧。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1089 年,苏东坡再次被贬出京,出任杭州知府。1093 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又把变法派召回朝内主政,政局变生急转直焉的变化。第二年 6 月苏东坡,被贬得更远,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定居在惠州(今广东惠阳)。晚年过流放生活。给苏东坡又一次沉重打击,公元 1101 年 7 月 26 日,这位 66 岁的老人,终于满含悲愤离开人世,结束他命运多舛的一生。

 苏轼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就是在被贬时写出的。如:词作《奴娇·赤壁怀石》,散文《篑谷偃记》,《方山子传》、《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

 1850 年 8 月 21 日,在巴尔孔的葬礼上,雨果所致的蛋词中有这样的话:“在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孔克是最伟大的一个;在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孔克是最优秀的一个。…可叹啊!这个坚强的、永远不停止奋斗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作家。在我们中间,他过着风风雨雨的生活,遭逢了任何时代一切伟人都遭逢过的恶斗和不幸。如今,他走了。他走出了纷扰和痛苦。”是的,巴尔扎克,一生坎坷。幼年就缺乏母爱。家庭和母亲,对他冷漠无情,他好像是家庭里多余的人。巴尔扎克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曾忿忿地说:“我从来不

 知道什么叫母爱。” “我经历了人的命运中所遭受的最可怕的童年。”长大以后立志要从事清苦的文学创作。当一个“文坛国王” 。从 1819 年夏天开始,整天在一间阁楼里伏案写作。阁楼咫尺见方。他的居所简聘寒酸,夏天热腾腾,冬天寒风嗖嗖。他没有白天,没有黑夜,没有娱乐,总是不停地写。结果在与书商打交道过程中不断受骗,以致负债累累。债务高达 10 万法郎。为了躲债他 6 次迁居。他对朋友说:“我经常为一点面包、蜡烛和纸张发愁。债主迫害我像迫害兔子一样。我常像兔子一样四处奔跑。”巴尔孔克,一生勤奋写作,常常连续工作茧自 18 小时。在不到 20 年里,他共创作 91 部小说。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但他一生却是在贫困和痛苦中度过的。他曾一句话概括自己:“一生的劳动都在痛苦和贫困中度过。经常不为人理解。”

篇八:注重基础循序渐进的名人事例

把握

 循序渐进——带着理性的思考走进“热爱生命” 主题单元的教学针对问题:1、 单元整组意识不强, 备课多 着眼于单篇文本。

 2、 部分课人文性过重或游离于工具性。

 3、 训练项目 重点不突出, 课时目 标多 或飘忽不定。

 4、 积累意识不强, 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不够。

  5、 精读、 略读课型不分, 都是两课时, 目 标任务混乱。

 教材简析:

 准备工作:

 遴选:

 其他相关资源, 尤其是网络资源( 教案、 教学实录、 教学反思、 点评、 相关理论文章等等)

 单元主题:

 热爱生命。

 从对自 然万物生命勃发的感悟, 到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救助, 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对学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单元组成:

 精读 1《触摸春天》 、 略读 1《永生的眼睛》 、 精读 2《生命 生命》 、 略读 2《花的勇 气》 、 选读《生命的药方》 、 《语文园地》 ( 口 语交际· 习 作:

 热爱生命的故事( 人和事)

 、 我的发现:

 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 惯。

 日 积月 累:

 名人名言、 成语故事:

 手不释卷

 学生简析:

 学生年龄较小, 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本组课文是通过一个个形象、 具体的人物和事例来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本组教材, 应注意引 导学生把具体的人和事与所要表达的思想、 情感、 道理结合起来,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认真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 并联系自 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 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提炼目 标 单元目 标:

 1、 认识 22 个生字, 会写 17 个生字。

 [基础之基础]

 2、 引 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 激发对生命的思考, 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热爱生命。

 ( 导读中提示“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 . . . . . . . . .” , 不是凭空感受, 人文性依附于工具性, 这是语文课而非品德课的区别:

 通过语文的手段——读书或者说随着课文学习 而进行。

 所以, 我们在落实这个目 标时一定要紧紧围绕语言文字来进行。

 )

 [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

 3、 学习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 的意思, 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

 ( 导读、 课后练习 、 连接语及我的发现)

 [重点训练项目 ]

 4、 引 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 增强语感。

 ( 既要伴随着一、 二目 标的实现同步积累, 还要集中专项积累)

 [语文课之所以为语]

 每课目 标:

 参见教学用 书 《触摸春天》 :

 1. 认识 7 个生字, 会写 9 个生字。

 正确读写“浓郁、 流连、 小径、 流畅、 引 导、 悄然、灵性、 经历、 瞬间、 扑闪、 概念、 弧线、 飞翔、 权利、 缤纷、 花繁叶茂、 磕磕绊绊、 多 姿多彩” 等词语, 会读“清香袅袅” 等词语。

 [保底的基础指标, 看拼写写词语等试题的考点依据

 ——读读写写的词语和生字词, 一定要抓实, 实现“课课清” 。

 读写积累词语来源于生字新词, 以词语盘点为蓝本, 结合班级情况进行积累。

 ]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 己喜欢的段落, 摘录、 积累好词佳句 。

 [读是课文的通用 目 标, 背诵可参考课后提示, 如果可选择性的教师可以给予导向, 以免学生钻空子选择最短最容易背的, 最经典处的段落背诵和好词佳句 可做统一要求, 如第 3、 6 段, 着重品读的三句话等。

 ]

 3.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重点训练项目 , 来自 单元目 标、 课后习题和文本词句理解的难度]

 4. 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懂得热爱生活, 珍惜生命。

 [文本内容, 注意是从盲童的角 度切入, 我想有着不幸的孩子最需要教师好好引 导他们读这样的文章,他们就会少一些悲观失望, 少一些怨天尤人, 多 一些积极乐观, 多 一些自 立自 强。

 如此教育主题的诗意文章不多 , 我们要好好品读。

 ]

 《永生的眼睛》 :

 1. 认识 6 个生字, 读记“笼罩、 呵护、 流淌、 捐赠、 器官、 角 膜、 酷爱、 拥抱、 遵从、失明、 领悟、 不假思索、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重见天日 ” 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 正确、 流利、 读懂课文内 容, 培养关爱他人、 帮助他人、 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 学习 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 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生命生命》 :

 1. 认识 5 个生字, 会写 8 个生字。

 正确读写“鼓动、 跃动、 欲望、 冲破、 坚硬、 不屈、茁壮、 沉稳、 震撼、 糟蹋、 短暂、 有限、 珍惜、 听诊器” 等词语。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积累好词佳句。

 3.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4.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懂得珍爱生命, 尊重生命, 善待生命, 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花的勇 气》 :

 1. 认识 4 个生字, 读记“乏味、 泛滥、 辽阔、 遗憾、 气魄、 清晰、 孤零零、 齐刷刷、 改天换地、 傲然挺立、 神气十足、 怦然一震” 等词语。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 的意思, 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树立无所畏惧的勇 气和信心。

 《语文园地》 :

 1. 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 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 在口 语交际和习 作的过程中, 进一步提高口 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3. 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 惯。

 4. 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5. 理解成语故事, 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温馨提示:

 ①从学生、 教师、 编者三个角 度解读文本, 充分利用 导读、 连接语、 课后练习 。

 ②对照课标, 心中有儿童。

  ③认真研读教学用 书, 尤其是如何确定教学目 标和有效实施操作建议, 要知其所以然。

 ④不过度依赖、 不盲目 相信名特教案集, 要加强班级情况和授课教师个性风格的针对性。

 教学建议 一、 关于单元主题 一)

 重温课标:

 总目 标 1. 在语文学习 过程中, 培养爱国 主义感情, 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7.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 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 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 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 己的精神世界。

 ( 此条应该主要针对中学)

 第二学段 3. 能联系 上下文, 理解词句 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 能借助字典, 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

 4.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 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与他人交流自 己的阅读感受.

 与之相关的点, 没有针对人文性的专门要求, 这是语文学科。

 语文学科与品德学科的根本区别——目 标不一样。

 启示:

 依托语言文字, 借助语文的方法手段听说读写思, 进行热爱生命的主题引 导熏陶,同 步提升语文素养 。

 人文性与工具性不可偏废, 不可割裂。

 中年段人文性一定是在对关键词句的品读感悟中产生。

 应注意引 导学生把具体的人和事与所要表达的思想、 情感、 道理结合起来,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认真领会关键词句 的含义和作用 , 并联系自 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 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

 操作策略 1、 整体观照, 各有侧重。

 精读 1《触摸春天》 :

 谁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 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 己的缤纷世界。( 爱生活)

 略读 1《永生的眼睛》 :

 以自 己的爱心给他人带来幸福, 生命才更有意义。

 ( 爱他人的生命)

 精读 2《生命 生命》 :

 要珍惜生命, 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 爱自 己的生命)

 略读 2《花的勇 气》 :

 在人生道路上, 阴风冷雨并不可怕, 要以无所畏惧的勇 气面对一切艰难险阻。

 ( 克服困难, 生命的力量)

 选读《生命的药方》 :

 友情能够使生命更健康更有意义, 使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护、 珍惜友情。

 ( 拓展:

 友情滋润生命)

 《语文园地》 :

 口 语交际· 习 作:

 热爱生命的故事( 热爱生命的人和事)

 、 我的发现: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 惯。

 日 积月 累:

 关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成语故事:

 刻苦学习 , 使生命更有意义。

 本组以“热爱生命” 为主题。

 选有五篇( 含选读)

 有关生命的课文, 从而使单元主题变得丰满、 立体, 目 的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 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 热爱生命。

 教学中要遵循整体( 导读中提出要求, 浏览整组课文整体感知)

 ——部分( 分课学习 中感悟、 拓展阅读中感悟、 搜集故事中感悟、 撰写交流读后感中感悟)

 ——整体( 口 语交际·习 作·办墙报中提升)

 的步骤, 将每一课置于整个单元教学之中, 提前预告, 有序实施。

 2、 把握重点, 适度挖掘。

 ①例《触摸春天》 。

 教学用 书中提示“教学前, 可安排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 的体验性活动:

 让学生蒙上眼睛, 通过走路、 读书、 写字等行动, 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

 之后组织学生在班内 交流自 己的体验和感受。

 ” 我的思考:

 如果在课堂上花几分钟开展这种活动, 是否更像品德课, 是否效率低下? 建议:

 ①上课之前, 如布置回家或课间体验一下, 未尝不可。

 ②可以整合品德教材和以学的语文教材调动学生的体验, 如二下《品德与生活》 第二单元《献出我们的爱》 第三个主题活动就是《帮帮残疾人》 , 其中的活动目 标就是: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 引 导学生理解、 尊敬残疾人, 愿意帮助残疾人。

 相信到四下为止,还有类似专题。

 这就是整合学科资源, 为语文教学服务。

 三下语文教材《检阅》 中博莱克也是一个自 尊自 强的残疾孩子, 大家对他非常尊重和爱护。

 也是可以整合的资源之一。

 因此,准确把握人文性的重点, 需认真解读教材, 同时整合学科资源, 观照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做好新旧知识点的衔接。

 本课的重点是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从而让学生懂得热爱生活, 珍惜生命, 尤其是珍爱自 己的生命。

 ( 从盲童的角 度)

 一个残疾人尚如此热爱生活, 何况健全人呢, 不更要创造属于自 己的春天, 属于自 己的缤纷世界吗?

 ②例《永生的眼睛》 。

 编者的意图 之一是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 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 体会人性的真善美, 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教学用 书提供了 一个教学案例片段, 个人认为将温迪在交通事故中丧生, 也捐献了 角 膜的事应该隐去不提。

 第一, 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注意力关注点, 当我第一次读原文这处结尾时, 我哭得很伤心, 不是被温迪的伟大所感动( 前面已经被她的想法感动了 , 我决不认为她只是一时冲动)

 , 而是觉得她就这样走了 , 太惨了 。

 所以这个结尾对主题的深化可有可无。

 第二, 此文在语文版六年级中保留了 原文结尾, 而人教版四年级却删去了 此结尾, 我想编者是有他们深层的考虑的。

 建议结尾拓展可设计替重见天日 的幸运儿写感谢信, 可用 诗歌《你的眼睛》 引 出。

 “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 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 ”

 教学用 书中提示“器官捐献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

 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人们对捐献器官的认识、 态度, 了 解为什么 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 为学习 本课做好准备。

 ” “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 整理资料, 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 请问老师:

 通过阅读甚至是带领学生一起学习 这篇课文, 你是否就有捐献器官的想法? 我想是很难, 这里面有许多 复杂的问题, 不是一朝一夕 能改变的问题。所以对孩子要求不能太高。

 而要通过品读文中对话以及通过替成功移植角 膜的幸运儿的感谢信等让孩子体会这种关爱他人、 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树立正确的捐献器官的意识即可。

 二、 关于生字新词 本单元人文性很强, 要避免人文性脱离工具性的缺点, 二者要相互依存。

 生字词的基础要打好。

 所以专题谈谈。

 一)

 重温课标( 识字写字)

 :

 依学情和教材取舍

 第一学段:

 ( 上学期抽考试卷表明, 相当一部分学生书写未过关, 因此特强调之)

 3.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 的偏旁部首; 能按笔顺规则用 硬笔写字, 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 惯, 书写规范, 端正, 整洁.

  第二学段:

 ( )

 1. 对学习 汉字有浓厚的兴趣, 养成主动识字的习 惯.

  3. 会使用 字典, 词典,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 能使用 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 做到规范, 端正, 整洁. 用 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启示:

 中年级段仍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夯实基础之基础。

 四下要对照中段目 标逐一落实, 属于继续养成和阶段验收学期。

 二) 重难点提示: 视班级和文本而定 为什么课堂上有学生朗读或书写甚至是运用 时出现错误我们没有及时发现? 除了 我们缺少敏锐, 还可能缺少对学情的估计, 所以我们在特别需要留心的时候没有留心。

 第 17 课 1、 读音 生字。

 平翘舌、 前后鼻音:

 瞬、 畅、 径、 缤、 诊; 鼻音边音不分:

 袅; 受方言影响:

 弧;拼读唇型和舌位:

 权。

 多 音字:

 悄然、 划过、 几乎、 曲线;

 轻声:

 扑腾;

 拗口 :

 花繁叶茂、 创造 2、 书写。

 易混淆:

 扰、 拢( 字形, 龙-拢, 可区别)

 ;

 难写易错:

 瞬(倒数第二笔是“竖折” ) 。

 可在辨析中巩固形声字造字知识:

 磕、 嗑、 瞌; 绊...

推荐访问:注重基础循序渐进的名人事例 事例 循序渐进 注重

热门排行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篇1我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篇1为切实提高支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夯实党建基础,挖掘支部党建特色,创新支部党建工作做

七言绝句古诗精选【十首】

【 能力训练 导语】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篇120xx年度我校新党员发展工作已经开始。根据学校党委3月21日会议精神,今年新党员发展

统计工作如何为企业管理服务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作用,它为企业的经营

乡镇创建无毒社区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以禁吸戒毒为中心,全面落实禁毒工作责

四年级我家菜园日记500字

菜园子,就是种菜的地方。种菜的时候为了防止家禽进入菜地,于是农夫用篱笆或者栅栏将菜地围起来形成的一个

哈尔移动城堡电影观后有感范本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篇1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健全党的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