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项目五 胡同文化
一、项目名称 《胡同文化》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了解一定的知识常识。
2、通读全文,归纳文章的层次结构,掌握胡同文化的内涵特征。 3、把握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
四、内容分析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作者用富有京味而且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又用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表达了胡同文化的内涵,用真实的心情体现了对北京胡同特有的感情。本文选自高教版职高语文拓展模块第一单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提取精要。另外,京味儿语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应该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品味京味儿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并不难。然而,学生对于语言的领悟能力则十分欠缺,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文中经典语言的品味涵泳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六、教学环境与资源
黑板、粉笔、课本、多媒体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相信在座的各位或多或少都有接触过武侠类的书籍、电影、电视。从所看内容我们知道,武林讲究“以武论英雄”。我们正处在学习的阶段,这也是一个武林,讲究“用学展风采”。今天,我们就以争霸的形式来学习课文《胡同文化》。(板书:武林以武论英雄,学习用学展风采)
二、分派(各派选一个掌门领导本派,比赛分四战,得分多者为胜。)
传承派:传播知识、承接未来! 革新派:革队糟粕、创新文化! 三、讲授课文
第一战:知识积淀。(双方各派一名选手应战) 传承派:作者简介 革新派:解题
第二战:字词突破。(双方互挑对方一名成员应对) 1、约鸡蛋国子监熬白菜房檩 ....安土重迁:
冷眼旁观:
2、润庠王垿摞起来低徊 ....奉公守法:
安分守己:
第三战:抢夺战。(以速度、准确性取胜)
通读全文,找出每段中心句,并为文章划分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段)介绍北京胡同的特点。
方位:正 取名:俗 数量:多 环境:静
第二部分(5—12段)介绍胡同文化的特征,揭示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胡同文化的内涵:
(居住环境,饮食追求,处世哲学)
第三部分(13—15段)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
第四战: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由双方掌门亲自陈词) 四、总结:
一方面作者对胡同的没落是深怀叹惋之情,毕竟对多年生活的胡同和四合院有很深的感情,受过胡同文化的熏染。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许多和胡同水乳交融。比如知足常乐,安分守己。(情感)
另一方面,作者对胡同文化又有所反思,有所批判。清醒地认识到胡同和胡同文化在经济大潮的席卷下总有一天会消失。(理性)
五、作业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小浪底水库、汉光武帝陵是孟津的符号;
繁华的大华商贸城是孟津的符号;
横水的卤肉、平乐的牡丹画、会盟的梨、白鹤的羊肉汤、常袋的红提是孟津的符号;
麻屯工业园区也是孟津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孟津的符号。
六、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孟津人的心愿。
请以某个“孟津的符号”为切入点,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400字。
胡同文化
东宝子陵职高
李维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2.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理清思路。
3.品味平淡、朴素、口语化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思考、讨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一往深情,及胡同文化走向没落的必然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继承与批判的文化心态。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借助有关的语句概括要点。
难点: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解决办法: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
有表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复杂伤感的思想情绪。
●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北京胡同概况。
2.朗读、揣摩、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圆明园、颐和园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宫贵族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么地方?
明确:
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面。那我们就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
二、介绍胡同、作者、序言
三、阅读、感知
1.积累词语 嫌 喧闹
安土 重迁
挪窝 摞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烦躁
凭吊
衰草离披 无可奈何
席卷
2.借助有关的语句给每段作现成的概括,无法借助有关语句进行概括的说明理由。
提示:第1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第2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第3段,“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第4段,“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5段,“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第6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第7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第8段,“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第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第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第13段,“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第14段,“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第15段,“再见吧,胡同”。
文章第十
一、十二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因此,就没有要点可以直接画出。
3.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
第二部分(5—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交际、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15),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作者写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伤感的情绪。
四、具体分析
㈠关于文化
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内涵丰富,表现人类全部生活的概念。联系生活实际,可分为物质型、精神型、心理型等类型,比如,茶文化、服装文化属于物质型,文艺作品属于精神型。本文的胡同文化并不是建筑和民居文化,而是观照胡同里居民的心理,说的是心理文化。用课文的话说:“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㈡胡同特点
那么北京胡同是怎样的呢?请浏览1~4段,思考:1~4段介绍了北京胡同的那些特点? 明确:正、奇、多、静
㈢胡同文化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反过来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建筑,就可以看出它是什么样的文化。那北京胡同这样的建筑能反映出北京胡同怎样的文化特点呢?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语速不要过快,要尽量读出韵味来。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以怎样的感情来描绘胡同文化的? 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
胡同文化有这么多的内涵,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请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明确:
1.封闭性——封建社会传了几千年,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作为几朝古都的北京成了其中的代表。这种封闭的思想必将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
2.“处街坊”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
3.北京人爱睢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是民主运动的发源地,但因为他们生活在皇城根下(就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否则随时会有杀头的的危险。所以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就是一个“忍”。
4.满足――
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找出来读读。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
明确: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嘿”字不能按常规读去声,应把音拉长,并把声调向上提。推荐一个学生再朗读。全体学生再朗读体会京味儿语言的魅力。
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明确: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
比较阅读:
“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评价:呆板,单调,无生活气息。两厢对比,还是原句京味儿浓。
5.“忍”
你怎样评价北京人的“忍”? 明确:是生存法则,明哲保身;
生活小事应提倡“忍”,这样人际和谐,深灰和睦;
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该“忍”,不该袖手旁观,而应见义勇为,否则社会就没有正气,该出手时就出手。
全体同学再朗读有关胡同文化特点的段落。
(四)体验感情
1.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 明确:最后三段
2.生齐读第十三段,注意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3.把最后几个短语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探讨:
这几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 明确:不同――前面几句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而这几句是书面语。前者较轻快,后者较深沉。
如果把它换成和前面一样的语言,该如何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明确:“那种衰落的样子,还有什么说的。”“ 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那种衰败,确实很惨。”――效果完全不同。是口头语,但无京味儿,没有书面语的回味无穷,意韵悠长,而用了书面语之后,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
学了汪老两处不同的语言风格后,你有什么启发或感受? 明确:雅俗共赏,他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语言范例,使我们受益匪浅。
4、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下一段中找出三个词语。
明确: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这三个词加在一起,是不是说汪老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遗老,一个抱残守缺的保守派? 明确:“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面对现实,他也有超脱理智的一面,改革之后,新思潮新文化将会兴起的。
5、我们准确的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就容易领会他在结尾句中流露出的感情基调,请大家齐读这一段,注意应用中速朗读。
作者长期生活在北京市民中间,耳濡目染京味文化,对北京话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文字中常自然带有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京味京腔,例如“东去!”“西去!”“唤头”“惊闺”“挪窝儿”“处街坊”“待姑奶奶”“闹学生”“过学生”等等。
五、小结、扩展
汪曾祺的这篇书序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作者并没有把这篇文章当作正儿八经的序来写,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现在这样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读这篇文章,并不使读者觉得累,而是从中了解北京胡同文化,增长见识;
阅读的过程,是一种与北京胡同市民相类似的感觉;
散淡、平和、自足;
作者确实有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对生活的思考。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的醇厚魅力,也体会到了北京市民的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的怀旧伤感与超脱理智。作者的眼光非常敏锐,从北京的胡同就可看出北京市民文化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胡 同 文 化 汪曾祺
介绍胡同 胡同文化
布局:方正 居住:安土重迁、封闭 影响:北京人的生活 交际:自闭、随意 北京人的思想 娱乐:闲适
取名:与生活密切相关 饮食:易于满足 处世方式:冷漠、隐忍
数量:数不清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对胡同文化没落 惋惜、感伤、无可奈何;
清醒认识其衰败没落的必然性。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主备人:刘艳慧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
2.通过对中心句的提炼,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对北京胡同“即将没落”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对北京胡同“即将没落”的情感。
课堂思路:引导为主,师生互动,构建活泼开放的课堂氛围。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马上要十一长假了,如果有机会到北京去旅游,你最想去哪儿?要想真正的了解北京,你一定要到北京的胡同去看看,去感受一下老北京的文化气息。让我们跟随汪曾祺,走进他笔下的胡同,去感受胡同文化的内涵。
二、了解作者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有“短篇圣手”之称 。他出生于江苏高邮,却长期生活在北京胡同里,有机会接触北京的普通居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胡同文化》是作者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北京胡同经他的描述,使人难以忘怀。
三、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2.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理清 思路。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即将没落”的情感。
四、生字词:
安土重(zhÒng )迁 房檩(lĭn ) 处(chŭ )街坊 国子监(jiàn )
伺(cì)侯
五、师生互动
(一)看胡同 展示胡同照片
(二)读胡同
1、作者在第1—4段向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哪些特点?请引用段中的关键句回答。
(1)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方正) (2)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3)胡同有宽有窄,数量繁多。
(4)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方便安静。
(三)品文化
1、通过这4段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下面请大家齐读第五段,想一想下面作者会写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段起到了什么作用?
写文化。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承上启下。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安静的胡同里,北京人形成了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6-12段,找出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先自己找1分钟之后组内交流。)
(6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7段,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8段,北京人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3、下面我们来读几段话,你能读出北京市民的哪种心理?
A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可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易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我们把句子改一下再读读:
有窝头,较好;
大腌萝卜,好;
小酱萝卜,更好;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
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是它好还是课文好?
原文京味儿十足,用出自普通老百姓的,生动活泼的话语再现了北京人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改后:呆板、单调,不活泼,没有生活气息。
请再读一遍,注意读出北京人那种满足感和得意劲。
B“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C“叫他认错儿?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逆来顺受,与世无争
“睡不着眯着!”活画出“忍者”的形象,俨然一副逆来顺受,与世无争的市民面孔。最后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充满了作者作为局外人的佩服与调侃。
(四)悟情感
1、胡同在经济大潮冲击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前景又将怎样呢?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
2、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在第14段找出答案)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3、作者是不是只有怀旧,伤感而没有其他的想法了?(为什么说“无可奈何”?) 他认识到“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说明作者也有他理智、超脱的一面,虽然感情上难以接受,但在理智上知道它必将走向终结。
4、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声朗读第15段这句话,体会一下,三种语速表现出的三种不同情感。
再见吧,胡同。
再—见—吧,胡—同。
再——见——吧,胡——同。
(1)快速表示什么感情?(欢快,轻松)
(2)中速呢?(认真,郑重其事,有喜有悲,复杂多样)
(3)慢速呢?(沉痛,悲凉) 那么本文该用什么语速朗读才得体呢? (中速)再读一遍。
(五)总结文章思路
六、小结:
《胡同文化》犹如一杯陈年佳酿,使人们品尝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了解了老北京市民的生活和心态,体味到了胡同文化的深刻内涵:胡同文化就是长期生活在北京胡同中的居民形成的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随着改革开放,城市的规划改革,胡同在消失、胡同文化在没落。
“过去的终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高楼大厦正在替代胡同、四合院,开放的、竞争的意识也逐渐替代了封闭的、保守的思想。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让我们潇洒的与胡同说再见吧!
七、作业:
从你居住的环境入手,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但要写出你对文化的思考,如《农居文化》、《高楼文化》等。
第 1 页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授课人:西宁十四中 马继福 2004年10月13日
教学设想
以《胡同文化》为教学内容,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陶醉其中,设身体验,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人文教化。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从感性上认识文化,获得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印象。
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十四中这一文化实体,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大家知道我们学校所处的街道“文化街”的来由吗?
(提示:由于这里有一座承载和记录了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文庙而得名。文庙又称孔庙。1644年建。)
2、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文化现象,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周围,一定会有很多收获,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文化有哪些?这些文化有什么特征?
(提示:大致有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
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
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
3、“胡同”能不能成为一种文化?它属于哪种文化?
让我们来看看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
二、讲读课文
1、读
1、5段,讨论问题。
①“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用书中原话回答。
(提示: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也就是说,在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
② 作者写到哪些胡同?观察到了哪些文化现象?有何特征?读2---4段中有,大家边读边找。
(提示:
多:北京的胡同真多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奇:北京的胡同真奇啊!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静:北京的胡同真静啊!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2、胡同如此,胡同内的生活怎样?让我们走进“胡同”感受一下。请一位同学朗读6---7段。
讨论问题:
第 2 页
①阅读课文应从语言入手,要抓中心句关键词。这两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提示:北京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②想一想,北京市民的的哪些生活可以反映他们过着一种封闭生活。
(提示:舍不得挪窝;
住家是独门独院;
)
3、用以上方法自读第8段。
① 本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对应的生活现象
(中心句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关键词 “满足”)
②文中有一段相关生活的精彩描摹,请一位同学表演。
⒋ 用相同的阅读方法自读9——12段,看看北京胡同有什么文化内涵。
(提示:不爱管闲事、忍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⒌ 角色表演人物对话:
6、文章写得很精彩,但我们不难看出北京胡同也有它的落后的一面,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北京的胡同必然解体。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文中作者为什么有一种“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怀旧,伤感情绪?
三、小结:
主旨:旧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产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
四、作业
学习了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我们能不能像汪先生那样实地考察一下我们十四中,写一写“十四中文化”。大家在十四中学习有一段时间了,对十四中的老师、十四中的学习生活、十四中的学校管理、十四中的风格有了独特的感受,就在这个基础上作文。
附: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文化:
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
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
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
多:多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奇:奇 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静:静 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
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北京人的生活:
封闭 自足 忍耐
十四中文化 学习 生活 老师 管理 风格
教学设计胡
胡杨教学设计
刘胡兰教学设计
胡萝卜先生长胡子教学设计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
上一篇:少年闰土优秀教学设计
下一篇:企业公司计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