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党团工作 >

湘夫人教学设计

| 来源:网友投稿

《湘夫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相关内容。

2、了解有关《楚辞》的相关内容。

3、识记本课相关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2、情景交融的意境;

3、情味悠深的语言

德育目标:

学习屈原的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伟大精神。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我们上学期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作家作品

1、作者: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合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屈原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写出了著名长诗《离骚》等价值很高的、影响很大的不朽作品。

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悲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名句: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楚辞

指楚地的歌辞;
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
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图片)

贡献: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
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
多用语气词“兮”字(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
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

楚辞开启的创作母题

香草美人——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推进;
悲秋;
士不遇

忠怨——忠君爱国,昏君形象的曲折表现

三、学习诗歌,掌握基本内容

1、基础知识巩固

袅袅

骋望

潺湲

薜荔

蕙櫋

2、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基本内容

(1)、第一段

帝子降兮北渚,

渚:水边的浅滩

目眇眇兮愁予。

眇眇:向远看的样子。愁:使发愁。

袅袅兮秋风,

袅袅:绵长不绝的样子。

洞庭波兮木叶下。

波:名用动,波动;
下:名用动 ,落下

登白薠兮骋望,

骋望:放眼远眺。

与佳期兮夕张。

佳:佳人 期:约会

张:陈设罗帐。

鸟何萃兮蘋中 ①状语后置

萃:集聚。蘋:水草名。

罾何为兮木上? ②宾语前置

罾:鱼网。

译:

美丽的公主快降临北岸 ,

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

秋风阵阵,柔弱细长,

洞庭波涌,落叶飘扬。

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放眼望。

我与佳人约会,一直为晚宴奔忙。

鸟儿啊为何在蘋草边聚集?

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

第一段分析:总写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
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湘夫人》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

(2)第二段

沅有芷兮澧有兰,沅、澧:沅水和澧水,均在湖南。芷:即白芷,一种香草。

思公子兮未敢言。

公子:指湘夫人。

荒忽兮远望,

荒忽:犹“恍惚”,迷糊不清的样子。

观流水兮潺湲。

潺湲:水缓慢流动的样子。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

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

心思恍惚,望穿秋水,

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

第二段分析

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颇似《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情景。

(3)第三段

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 ③ 宾语前置

裔:边沿。

朝驰余马兮江皋,

朝:名作状,在早晨;

驰:使奔驰;

皋:水边高地。

夕济兮西澨。

夕:名作状,在晚上;

济:渡。

澨:水边。

闻佳人兮召予,

将腾驾兮偕逝。

腾:使奔驰。偕逝:同往。

译:

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 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 清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

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

听说佳人召唤我,

我将快速飞驰与你同往。

筑室兮水中,④状语后置

葺之兮荷盖。

葺:编结覆盖。盖:指屋顶。

荪壁兮紫坛,

荪:名作状,香草名。紫:名作状,紫贝。

壁、坛:名作动,装饰墙壁、中庭,

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

桂、兰:名作状;
栋、橑:名作动,做屋梁、屋椽。

辛夷楣兮药房。辛夷、药:名作状。楣:名作动,做横梁。

罔薜荔兮为帷,罔:同“网”,编结。薜荔:一种蔓生香草。帷:幕帐。

擗蕙櫋兮既张

擗:掰开。櫋:顶账。

白玉兮为镇,

镇:镇压坐席之物。

疏石兰兮为芳。

疏:分列。石兰:香草名。

芷葺兮荷屋,

缭之兮杜衡。

缭:缠缭。

合百草兮实庭, 合:会集。实:充实。

建芳馨兮庑门。

馨:远传的香气。庑:走廊。

九嶷缤兮并迎,九嶷:湖南九嶷山,即传说中舜的葬地。缤:众多纷杂的样子。

灵之来兮如云。

灵:神灵。如云:形容众多。

译:

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

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

用荪草饰墙,紫贝饰坛,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

桂树作栋,兰树作椽,夷楣门,白芷铺房;

编结薜荔作帷帐,分开蕙草做隔扇已安放;

洁白的美玉做镇席,散放石兰传播芬芳;

荷叶做的屋顶呵,加盖芷草,

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方。

汇合各种香草充满庭院,放置各种香草播满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 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

第三段分析

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情调欢快,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4)第四段

捐余袂兮江中,袂:衣袖,释为“复襦”,也就是夹袄。

遗余褋兮醴浦。遗:丢下。褋:单衣。

搴汀洲兮杜若,搴:摘取。汀洲:水中或水边平地。

将以遗兮远者。遗:赠送。

时不可兮骤得,骤:骤然,立即。

聊逍遥兮容与。容与:从容自在的样子。

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

我把那单衣丢在澧水旁。

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

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

美好的时机不容易多次得到,

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第四段分析

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采一枝芳香杜若留待以后送给“远者”,则意味着希望犹存,思念和追求还将继续。“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是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韧性。

3、全文总结

由扮演湘君的男巫独唱;
湘君怀着一丝期望和几分惆怅在汀洲上徘徊;
等待中想着与湘夫人未来的美好生活,设想用世上最芳洁的植物营造新房,让所有的神灵都前来分享他们的幸福;
希望变成了泡影;
失望之余,他也气愤地抛弃了湘夫人所赠的礼物;
又摘下了杜若香草,期待下一次将香草送给恋人。

4、主题思想

这首诗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

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境界非常唯美。

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

《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

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在《湘夫人》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作者在本文中塑造了一位等候爱人的神祗的形象,将他由爱人未到时的怅惘,到装饰新居时的欣喜,最后到恋人失约时的忧伤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2、(师语)筑室水中,容与江滨,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与《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衬。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

作者在这里吟咏湘君和湘夫人会合无缘的爱情,塑造了湘君流连江边的形象,他的目的到底何在? 提示:

诗歌创作不仅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感情宣泄和精神补偿的过程。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

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寄托着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九死未悔。

拓展:

《九歌》中大多数诗篇都包含有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情节。这些恋爱,在诗中又都呈现会合无缘、彷徨怅惘的状态,透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怀疑。这里面也许包含着屈原自己人生失路、孤独凄凉的心情。

3、赋得洞庭一句,遂令一篇生色,可见《楚辞》写景妙。 ——孙矿:《楚辞评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历来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为什么?

提示: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

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

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

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

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

强烈的失望带来了对自然景观的一种感情化的描写。这就叫景与情谐。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

总结:在这幅清秋候人的画面上,深秋的凉意和情感的寂寞不安融为一体,渲染出一派难以言说的凄迷惆怅之情,从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拓展:“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屈原诗歌中的名句。

板书设计:

主题:爱情悲剧——屈原的身世悲剧

1、情景交融

2、语气词“兮”的运用,有节奏感

3、赋比兴手法的灵活运用

4、语言很单纯自然,既有民歌的风格,也不失精炼典雅

《湘夫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湘夫人》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自主赏析课文。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湘夫人》是距今两千多年的屈原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创作而成,时代久远,语言晦涩,学生在字词句的理解上难免会有很大难度,因此在进行赏析前首先要解决对文本的理解问题。另外,本文感情基调幽怨、哀婉,不适宜采取齐读的方式,可反复自由朗读体会。文章虽晦涩难懂,但其中所表达的执着追求的人生态度却是古今相通的。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情感。另一方面要发掘经典传统诗文里积极的文化内涵,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比如,执着地追求人生目标,即使屡遭挫折也不轻言放弃等。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必修二第二单元中已学过屈原的《离骚》,对于作者的生平、精神及创作风格已了然于胸,自读时的畏难心理会相对减弱些。

2、必修三、四中已学过通过分析意象及景物特点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可作为合作探究时的理论依据。

3、部分学生出于缺乏自信等原因不愿主动发言,而采取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群策群力,思考问题会更全面,发表见解时自然底气十足。 三、设计理念

1、诗歌教学应重视诵读,“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可以让学生粗浅地感知诗歌意境、作品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为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2、由浅入深,一点突破。《湘夫人》瑰丽飘渺,浪漫神秘,引得后世人纷纷猜测,本课时准备由“我是谁”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想象探讨,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从不同层面解读诗歌,以期打开学生视野,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诵全诗,疏通诗歌大意。

2、通过分析意象和景物特点,把握作品情感。

3、通过不同视角的抉择、探究,懂得诗歌解读的多重性。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学生自读,教师答疑的方式理解文本,以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情感、理解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学习执着追求人生目标,虽屡遭打击也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幻灯出示:《离骚》名句填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屈原什么精神追求理想、执着、坚守品性……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 (幻灯出示)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预习检测:

1、学生齐读,教师正音

2、预习题:利用注释,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湘夫人》的故事,标记有疑问的字词、诗句。

3、学生互相传看,推荐译文,读两篇。

4、提问:根据自己的翻译和同学的译文,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文中叙事语句的提示,湘君和湘夫人要干什么结果呢)

“与佳期兮夕张”、“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两人约会、湘君筑室,最后女子未来。

(四)、讲解诗歌。

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学生通读全文,根据个人的阅读和理解,分析诗歌中的“我”是谁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表见解强调文本落实,以诗句印证观点。

例如:如果“我”是湘君,从通过哪些诗句描写出湘君的什么心情,其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归纳学生意见,总结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幽怨 哀婉

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师问: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生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生答:“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 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生答: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生答:“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师问: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生答: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师问:“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生答: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5.主题研讨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6、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明确: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着,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1)为何屈原要塑造这样一个湘君的形象湘君对湘夫人的情类似什么

为了寄托自己的感慨,用湘君与湘夫人的关系拟自己与楚王的关系,流放中的他就像痴情的湘君一直在等待楚王来再次重用他。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以婚约比喻君臣遇合,这是作为一种政治关系的借喻。

(2)湘君盼湘夫人到来共浴爱河,屈原盼楚王前来干什么实现美政理想。

(3)知人论世,了解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4)屈原在自己的文章中寄寓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坚持、对君王的忠贞,他一直等待,等到国亡,城破,最后只好以生命来殉自己的祖国,他为后世人们竖起了爱国的高峰。想想历史上有哪些人物像屈原一样爱自己的国家,不管它是否残破不管君王是否昏庸、离弃自己

杜甫、陆游、文天祥、岳飞、袁崇焕、辛弃疾……

(五)、“香草美人”的理解

1、“香草”在屈原作品中,一般用来干什么用

本文中建筑房屋,赠送给湘夫人。赠香草以传达情意是古人的传统,高一学过《涉江采芙蓉》。古诗词中常见,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为美,美人之贻”等。香草还用来装饰自身,美化外表,寓意着对内在美好品德的追求,即高洁、善和美等。

2、美人指谁学生会想到是楚王,是“被追求者”。屈原在诗歌中曾上天入地求女。但有时美人也指自己,像《离骚》中“众女嫉余之峨眉兮”,是美丽但备受嫉妒、被冷落的美人。所以美人既指明君,亦喻贤臣。

3、后世诗歌对屈原“香草美人”比喻的继承和发扬

杜甫的《佳人》、张九龄的《感遇》、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孟郊的《烈女操》、张籍的《节妇吟》、陈师道的《妾薄命》,以及一切寄托于妇人女子以抒写作者情意的诗篇都是屈原这种作风的继承。

另一类是以禽兽花草比谄佞贤良,后世学者虽各有其所选择的具体的意象,但是都遵循着“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谄佞”的基本模板。辛弃疾有诗“有美玉于斯,雕琢那可废,芝兰生当户,虽芳亦芨刈。……”以芝兰象征顽石,将自身寄予顽石,实际就是在象征自身。

不仅是在诗词领域中,在小说中,香草美人也有发扬,尤其是在蒲松龄的笔下,鬼狐世界的跨时空阴阳地界的爱恋,显然受了楚辞的影响,《聊斋》中的花妖,激活勃发了香草这一原型意象。《竹青》、《香玉》、《荷花三娘子》等等,都显示了蒲松龄对于“香草美人”的情有独钟和独到发挥。

(六)、结束语:屈原是战国时期一位张扬着改革的理想,闪耀着人格光芒,高举着爱国旗帜的历史伟人,同时他又是一位奔涌着热血般的激情,幻化着斑斓的色彩,创造着壮丽意境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学习屈原,学习楚辞,是为了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从而铸造我们国民的人文精神。郁达夫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让我们珍爱屈原,珍爱屈原精神,从热爱他的文字开始。

(七)、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湘夫人(屈原)

爱情悲剧——湘君侯湘夫人不至,等……

政治悲剧——屈原盼楚王终不来,等……

香草美人——美好品性、明君贤臣

七、教学反思:
《湘夫人》是距今两千多年的屈原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创作而成,时代久远,语言晦涩,学生在字词句的理解上难免会有很大难度,因此在进行赏析前首先要解决对文本的理解问题。

成功之处:

因本文时代久远,语言晦涩,学生在字词句的理解上难度很大,所以花很多时间注音、试读、朗读、范读、泛读、视频朗读欣赏,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个个敢于张嘴巴大声读。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说说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比较难懂,学生谈得不够透彻,我就以理顺故事情节的方式把握诗歌的感情脉络。学生对这个故事情节很感兴趣,因为学生有“赴约—失约”的感受,能和故事中主人公的心理形成共鸣,这就拉近了学生和诗歌的距离,因为诗歌大部分在描述湘君苦等心上人而不见其到来的复杂的心理,所以我重点就落在引导学生对词句的深入理解上,我尽量用一种舒缓的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诗歌中的情境,并一步步带领学生进入抒情主人公的心理,学生已经跟着湘君的感情或喜或悲了。我觉得最成功之处还在于湘君幻想着建造婚房那一情节,婚房建造奇特而美好,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去体会,我就创设诗歌的情境,用语言描述那样的画面,学生尽情的去联想,我从学生的表情中感到我这样做是成功的。虽然该诗距今相隔很久了,但是这种古今一致的美好的情感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的。学生已经和古人形成了共鸣。这很让我感到欣慰。

不足之处:

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有时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总想包办代替,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能力锻炼不够。如果放开手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教师不但解放了自己,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养成了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后要大胆改变自己的思想和教学方法,学习新课改要求,多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湘夫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湘夫人》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自主赏析课文。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湘夫人》是距今两千多年的屈原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创作而成,时代久远,语言晦涩,学生在字词句的理解上难免会有很大难度,因此在进行赏析前首先要解决对文本的理解问题。另外,本文感情基调幽怨、哀婉,不适宜采取齐读的方式,可反复自由朗读体会。文章虽晦涩难懂,但其中所表达的执着追求的人生态度却是古今相通的。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情感。另一方面要发掘经典传统诗文里积极的文化内涵,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比如,执着地追求人生目标,即使屡遭挫折也不轻言放弃等。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必修二第二单元中已学过屈原的《离骚》,对于作者的生平、精神及创作风格已了然于胸,自读时的畏难心理会相对减弱些。

2、必修三、四中已学过通过分析意象及景物特点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可作为合作探究时的理论依据。

3、部分学生出于缺乏自信等原因不愿主动发言,而采取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群策群力,思考问题会更全面,发表见解时自然底气十足。 三、设计理念

1、诗歌教学应重视诵读,“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可以让学生粗浅地感知诗歌意境、作品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为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2、由浅入深,一点突破。《湘夫人》瑰丽飘渺,浪漫神秘,引得后世人纷纷猜测,本课时准备由“我是谁”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想象探讨,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从不同层面解读诗歌,以期打开学生视野,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诵全诗,疏通诗歌大意。

2、通过分析意象和景物特点,把握作品情感。

3、通过不同视角的抉择、探究,懂得诗歌解读的多重性。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学生自读,教师答疑的方式理解文本,以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情感、理解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学习执着追求人生目标,虽屡遭打击也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幻灯出示:《离骚》名句填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屈原什么精神?追求理想、执着、坚守品性……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 (幻灯出示)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预习检测:

1、学生齐读,教师正音

2、预习题:利用注释,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湘夫人》的故事,标记有疑问的字词、诗句。

3、学生互相传看,推荐译文,读两篇。

4、提问:根据自己的翻译和同学的译文,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文中叙事语句的提示,湘君和湘夫人要干什么?结果呢?)

“与佳期兮夕张”、“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两人约会、湘君筑室,最后女子未来。

(四)、讲解诗歌。

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学生通读全文,根据个人的阅读和理解,分析诗歌中的“我”是谁?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表见解强调文本落实,以诗句印证观点。

例如:如果“我”是湘君,从通过哪些诗句描写出湘君的什么心情,其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归纳学生意见,总结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幽怨 哀婉 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师问: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生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生答:“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 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生答: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生答:“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师问: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生答: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师问:“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生答: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5.主题研讨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6、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明确: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1)为何屈原要塑造这样一个湘君的形象?湘君对湘夫人的情类似什么?

为了寄托自己的感慨,用湘君与湘夫人的关系拟自己与楚王的关系,流放中的他就像痴情的湘君一直在等待楚王来再次重用他。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以婚约比喻君臣遇合,这是作为一种政治关系的借喻。

(2)湘君盼湘夫人到来共浴爱河,屈原盼楚王前来干什么?实现美政理想。

(3)知人论世,了解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4)屈原在自己的文章中寄寓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坚持、对君王的忠贞,他一直等待,等到国亡,城破,最后只好以生命来殉自己的祖国,他为后世人们竖起了爱国的高峰。想想历史上有哪些人物像屈原一样爱自己的国家,不管它是否残破?不管君王是否昏庸、离弃自己?

杜甫、陆游、文天祥、岳飞、袁崇焕、辛弃疾……

(五)、“香草美人”的理解

1、“香草”在屈原作品中,一般用来干什么用?

本文中建筑房屋,赠送给湘夫人。赠香草以传达情意是古人的传统,高一学过《涉江采芙蓉》。古诗词中常见,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为美,美人之贻”等。香草还用来装饰自身,美化外表,寓意着对内在美好品德的追求,即高洁、善和美等。

2、美人指谁?学生会想到是楚王,是“被追求者”。屈原在诗歌中曾上天入地求女。但有时美人也指自己,像《离骚》中“众女嫉余之峨眉兮”,是美丽但备受嫉妒、被冷落的美人。所以美人既指明君,亦喻贤臣。

3、后世诗歌对屈原“香草美人”比喻的继承和发扬

杜甫的《佳人》、张九龄的《感遇》、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孟郊的《烈女操》、张籍的《节妇吟》、陈师道的《妾薄命》,以及一切寄托于妇人女子以抒写作者情意的诗篇都是屈原这种作风的继承。

另一类是以禽兽花草比谄佞贤良,后世学者虽各有其所选择的具体的意象,但是都遵循着“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谄佞”的基本模板。辛弃疾有诗“有美玉于斯,雕琢那可废,芝兰生当户,虽芳亦芨刈。……”以芝兰象征顽石,将自身寄予顽石,实际就是在象征自身。

不仅是在诗词领域中,在小说中,香草美人也有发扬,尤其是在蒲松龄的笔下,鬼狐世界的跨时空阴阳地界的爱恋,显然受了楚辞的影响,《聊斋》中的花妖,激活勃发了香草这一原型意象。《竹青》、《香玉》、《荷花三娘子》等等,都显示了蒲松龄对于“香草美人”的情有独钟和独到发挥。

(六)、结束语:屈原是战国时期一位张扬着改革的理想,闪耀着人格光芒,高举着爱国旗帜的历史伟人,同时他又是一位奔涌着热血般的激情,幻化着斑斓的色彩,创造着壮丽意境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学习屈原,学习楚辞,是为了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从而铸造我们国民的人文精神。郁达夫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让我们珍爱屈原,珍爱屈原精神,从热爱他的文字开始。

(七)、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湘夫人(屈原)

爱情悲剧——湘君侯湘夫人不至,等……

政治悲剧——屈原盼楚王终不来,等……

香草美人——美好品性、明君贤臣

七、教学反思:

《湘夫人》是距今两千多年的屈原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创作而成,时代久远,语言晦涩,学生在字词句的理解上难免会有很大难度,因此在进行赏析前首先要解决对文本的理解问题。

成功之处:

因本文时代久远,语言晦涩,学生在字词句的理解上难度很大,所以花很多时间注音、试读、朗读、范读、泛读、视频朗读欣赏,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个个敢于张嘴巴大声读。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说说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比较难懂,学生谈得不够透彻,我就以理顺故事情节的方式把握诗歌的感情脉络。学生对这个故事情节很感兴趣,因为学生有“赴约—失约”的感受,能和故事中主人公的心理形成共鸣,这就拉近了学生和诗歌的距离,因为诗歌大部分在描述湘君苦等心上人而不见其到来的复杂的心理,所以我重点就落在引导学生对词句的深入理解上,我尽量用一种舒缓的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诗歌中的情境,并一步步带领学生进入抒情主人公的心理,学生已经跟着湘君的感情或喜或悲了。我觉得最成功之处还在于湘君幻想着建造婚房那一情节,婚房建造奇特而美好,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去体会,我就创设诗歌的情境,用语言描述那样的画面,学生尽情的去联想,我从学生的表情中感到我这样做是成功的。虽然该诗距今相隔很久了,但是这种古今一致的美好的情感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的。学生已经和古人形成了共鸣。这很让我感到欣慰。

不足之处:

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有时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总想包办代替,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能力锻炼不够。如果放开手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教师不但解放了自己,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养成了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后要大胆改变自己的思想和教学方法,学习新课改要求,多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湘夫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传说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屈原源于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
《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之一《湘夫人》。

二、作家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名平,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3.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4.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 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1 / 4

(2) 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 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 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 香草美人——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推进

• 士大夫的臣妾心理,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的初步定型。

• 悲秋

• 士不遇。

•忠怨——忠君爱国,昏君形象的曲折表现。

5.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课文诵读

1.听朗读录音,梳理字词 2.诵读指导 (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其基调是幽怨、哀婉的。

(2)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在句中,将五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

①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 ②与佳期兮夕张(张设罗帐) ③罾何为兮木上(鱼网)

④蛟何为兮水裔(边)

⑤朝驰余马兮江皋(边)

⑥葺之兮荷盖(编草盖房子) ⑦时不可兮骤得(轻易)

3、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

1、第一段 (1)齐读

(2)译文: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我张设了罗帐。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3)分析: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所以,第一段主要是用盼望对方来而对方却没有来,表达了一种情绪的极度低落。

这一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兴,大家看看,谁能找出来?这句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
鱼网则被挂在树上。我们知道鸟本来应该停在树上,而鱼网则应在水中。为什么男主人公会这么想呢?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情况,大家有无思考过?

2 / 4

大家看一下事情的缘由:“与佳期兮夕张”,这说明男女水神有个约会,试想一下,假如两个人能及早相会,水神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对了,是兴奋激动。人们常说:良辰美景悦事。水神也一样。他看到的景致肯定也是美好的。而这里水神却看到了不正常的现象,这说明他们的约会肯定被耽搁了,肯定不能如期见面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里水神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

——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2、第二段 (1)齐读

(2)译文: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3)分析: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神思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愁思,南唐后主李煜写过一首词,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个愁思与这里的愁思不同,大家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这里的愁思表达了对对方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他在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3、第三段 (1)齐读 (2)译文: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用荪草装饰墙壁啊用紫贝壳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满屋都有芳香。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屋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

(3) 请同学们数一数本文一共写了多少种植物?你认为诗人极力渲染其所住的场所有何用意?

[提示:可以根据前面几句“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理解,一般来说景物常常会反映一个人的心境] 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不错,这里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大家写作文时要学会这种方法的运用,不要为写景而单纯写景!

大家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段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为什么?

因为见不到人而焦急不安四处寻找。这说明这里写的也是虚景,是主人公为以后见面设计共同生活的环境,同样第四段也是的,都是男女双方因无法相见而产生的幻觉!

4、第四段 (1)齐读

(2)译文: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

(3)分析: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

3 / 4

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为什么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其他原因? 那他又为什么采杜若赠给远方的朋友呢?

我给大家提供一种解释:丢汗依套衫至江中可能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看见吧,凡人丢手帕以传情,神也不例外。

这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同时也可能包含着一种希望湘夫人能看到这些东西的想法。但仅是这样做湘君还感到做的不够,于是他又拔取了这个约会地点的香草,做个纪念,以待将来送给湘夫人。

在最后一句,主人公因等待约会而不得,只得聊以自娱,独自散步了!

5、小结: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主题思想: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五、问题探究

1、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作品的主题。

(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3)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

三、四名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2、比兴是《诗经》等民歌体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此诗中也用了一些即景兴的问句,如“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和主人公要表达的爱情是什么关系?

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

六、作业

4 / 4

《湘夫人》参考教案

一、导入新课

传说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屈原源于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
《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之一《湘夫人》。

二、作家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3、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4、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 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 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 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香草美人——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推进

士大夫的臣妾心理,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的初步定型。

悲秋 士不遇。

忠怨——忠君爱国,昏君形象的曲折表现。

5、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课文诵读

1、听朗读录音,梳理字词

2、诵读指导

(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其基调是幽怨、哀婉的。

(2)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在句中,将五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

①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

②与佳期兮夕张(张设罗帐)

③罾何为兮木上(鱼网)

④蛟何为兮水裔(边)

⑤朝驰余马兮江皋(边)

⑥葺之兮荷盖(编草盖房子)

⑦时不可兮骤得(轻易)

3、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

1、第一段

(1)齐读

(2)译文: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我张设了罗帐。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3)分析: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所以,第一段主要是用盼望对方来而对方却没有来,表达了一种情绪的极度低落。

这一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兴,大家看看,谁能找出来?这句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
鱼网则被挂在树上。我们知道鸟本来应该停在树上,而鱼网则应在水中。为什么男主人公会这么想呢?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情况,大家有无思考过?

大家看一下事情的缘由:“与佳期兮夕张”,这说明男女水神有个约会,试想一下,假如两个人能及早相会,水神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对了,是兴奋激动。人们常说:良辰美景悦事。水神也一样。他看到的景致肯定也是美好的。而这里水神却看到了不正常的现象,这说明他们的约会肯定被耽搁了,肯定不能如期见面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里水神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

——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2、第二段

(1)齐读

(2)译文: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3)分析: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神思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愁思,南唐后主李煜写过一首词,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个愁思与这里的愁思不同,大家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这里的愁思表达了对对方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他在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3、第三段

(1)齐读

(2)译文: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用荪草装饰墙壁啊用紫贝壳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满屋都有芳香。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屋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像云一样。

(3)请数一数本文一共写了多少种植物?你认为诗人极力渲染其所住场所有何用意?

一般来说景物常常会反映一个人的心境]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不错,这里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大家写作文时要学会这种方法的运用,不要为写景而单纯写景!大家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段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为什么?

因为见不到人而焦急不安四处寻找。这说明这里写的也是虚景,是主人公为以后见面设计共同生活的环境,同样第四段也是的,都是男女双方因无法相见而产生的幻觉!

4、第四段

(1)齐读

(2)译文: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

(3)分析: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为什么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其他原因?

那他又为什么采杜若赠给远方的朋友呢?

我给大家提供一种解释:丢汗依套衫至江中可能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看见吧,凡人丢手帕以传情,神也不例外。

这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同时也可能包含着一种希望湘夫人能看到这些东西的想法。但仅是这样做湘君还感到做的不够,于是他又拔取了这个约会地点的香草,做个纪念,以待将来送给湘夫人。

在最后一句,主人公因等待约会而不得,只得聊以自娱,独自散步了!

5、小结: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主题思想: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六、问题探究

1、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作品的主题。

(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3)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

三、四名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湘夫人读后感

湘夫人教案 (精选8篇)

湘绣教学设计

中国功夫》教学设计

《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湘夫人

热门排行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篇1我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篇1为切实提高支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夯实党建基础,挖掘支部党建特色,创新支部党建工作做

七言绝句古诗精选【十首】

【 能力训练 导语】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篇120xx年度我校新党员发展工作已经开始。根据学校党委3月21日会议精神,今年新党员发展

统计工作如何为企业管理服务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作用,它为企业的经营

乡镇创建无毒社区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以禁吸戒毒为中心,全面落实禁毒工作责

四年级我家菜园日记500字

菜园子,就是种菜的地方。种菜的时候为了防止家禽进入菜地,于是农夫用篱笆或者栅栏将菜地围起来形成的一个

哈尔移动城堡电影观后有感范本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篇1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健全党的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