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用药整改措施
神经内科合理用药整改措施
根据医务处工作部署,神经内科李主任组织召开了神经内
一、内二科全体医生会议,重温了药剂科李副主任药师的讲座,分析了我科存在的问题,结合本科专业特点,制定了以下整改措施。 1 科领导要加大临床合理用药监管力度,正确引导,对不合理用药及时纠正,对当事人酌情予以点名批评,科室检查、绩效处罚、暂停处方权等处理。规范用药,确保医疗安全。
2 利用早交班时间系统学习我科常用药物说明书,有计划安排学习注射用盐酸川芎嗪、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丹红注射液、红花注射液、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注射用灯盏花素、注射用葛根素、生脉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血栓通等药药品的通用名、规格、适应证、禁忌证、配伍禁忌、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等,严格杜绝超剂量用药、超疗程用药。合理选择溶媒。
3 对科室常用药品根据安全、有效、经济、适应原则进行精选,杜绝重复用药,对副作用大,脱水效果不显著的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需要用药时必须请示科主任。
4 加强抗菌药物监管,严格按抗菌素分线管理用药,对三线抗菌药物必须有药敏试验指导。不能完成药敏试验者必须请示科主任指导用药。
5 药效及安全性相近者,要选择经济性药品。
6 医生分管病人尽量均衡,经治病人数超过20人者暂停收治,避免工作量太大影响合理用药。
7 虚心向他人请教,对不懂的问题,及时与护士、药师或其他同仁沟通,护士对医生的合理用药有监督职能,发现不合理用药应及时沟通和反馈,确保用药安全。
不合理用药分析
1 给药间隔时间不当实例
0.9%生理盐水100 ml+青霉素G640 万U或头孢噻肟钠3 g,静脉点滴,1 次/d。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于疗效好、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是我院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其药效属于时间依赖性,对于青霉素类而言,其半衰期
2 剂量不合理
存在剂量偏大和疗程不足。如某患儿,6 个月,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针每次1 g,qd,静脉注射。另一患儿,6 岁,给予阿奇霉素分散片0.5 g,qd,口服。以上用药剂量均偏大,易产生不良反应,且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发现8 张静脉滴注抗生素1 d即停药的处方,11 张静脉滴注抗生素2 d即停药的处方(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疗程不足,血药浓度过低,既起不到抗菌作用,又易引起细菌耐药。
3 用药与诊断不符
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规应用抗菌药物与抗病毒植物药。腹泻静脉输注第三代头孢菌素。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只需对症治疗,只有少数患者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此时才予以抗菌治疗[1]。非感染性腹泻应用抗菌药物没有任何效果,反而会使腹泻加剧。一般认为头孢菌素不论以何种方式(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滴注)进入机体后,均抑制肠道正常菌群致菌群失调,并损伤肠黏膜屏障, 使正常的肠细胞吸收分泌功能破坏,致肠细胞的分泌功能亢进,从而使腹泻加剧。第三代头孢菌素所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腹泻程度重于第一代[2]。
4 配伍不当
实例1:青霉素G钠+地塞米松青霉素类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在高温、酸碱、氧化剂、还原剂、金属元素等的介导下容易分解变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呈弱碱性,使得青霉素G钠失活,降低其疗效,两者不可混合滴注。实例2:环丙沙星注射液+青霉素G环丙沙星与青霉素G钠同时滴注,在1 h内会产生沉淀[3],由于这两种药物配伍后相互作用,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而影响疗效,易引起输液反应。如临床需要联用,正确的方法是两药给药间隔1 h以上,并且给予第二种药物时,宜使用空白输液冲洗给药通道。另外,有些处方出现杀菌剂+抑菌剂的情况,如青霉素G钠+丁胺卡那,二者呈药理性拮抗,合用可导致抗菌活性减弱。
5 广谱抗生素联用
出现这类问题的处方很少,偶尔也会出现诸如头孢拉定+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钠+环丙沙星的情况。头孢菌素类与喹诺酮类都是广谱抗生素,两者联用可增加细菌耐药性和二重感染的发生率,一般宜采用广谱+窄谱的联用方式,临床医生应值得重视。
抗生素使用率较高
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张莉莉等调查某医院2007年单日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为43.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抗生素使用率达71.5%,且不合理用药占24.9%,提示目前临床医生对抗生素的使用仍存在随意和过滥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属于无指征用药,如中毒、心力衰竭等无感染征象和无创检查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此外,术后预防用药较多,外科手术后是否预防用药是根据手术野有无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使用抗生素。卫生部《抗菌药临床运用指导原则》明确指出,若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生素。故医生必须严格掌握预防用药的指征,不能以使用抗生素来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或替代严格的消毒技术及精细的无菌操作,如此势必使医院内感染的机会增加,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病人经济负担。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因
1.过分依赖抗生素:临床医师对抗生素存在不切实际的期望,无适应证及适应证不明确用药的现象较为普遍,几乎所有发热患者均使用抗生素治疗,将抗生素当作一种万能药使用,以求心理上的安全感。
2.选择抗生素缺乏病原学依据:选择抗生素原则上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感染的病原体、药物敏感试验及药物的抗菌谱综合考虑,由于我院实验室条件有限,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常需时间较长,且价格较贵,使许多病人不愿接受药敏检测,多凭医师的经验选择抗生素。本调查结果显示,11.4%的患者首次治疗性用药未做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
3.习惯经验性用药:临床医生习惯从经验出发用药,导致盲目用药现象非常普遍,包括剂量过大、频繁换药、疗程过长等,本组有以上情况者占19.0%。由于未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感染菌不明确,故多使用广谱抗菌药,以第3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广谱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第3代氟喹诺酮类应用最多。
4.其他因素:调查发现,临床存在患者或家属点名用药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临床医师的用药选择。另外个别医生或科室追求经济利益而超范围、超剂量的使用抗生素等有悖医德的现象。
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对策
1.遵循抗生素用药原则:临床选用抗生素时应遵循“能窄不广、能低不高、能少不多”的原则,即尽量使用抗菌谱窄、老一代的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联合应用。
2.明确药物适应证: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要有明确的适应证,必须是细菌性感染且有明确的感染部位、感染性质和感染诊断,进行病原学检查,根据细菌药敏谱选用细菌敏感度高的药物,还应考虑细菌的耐药性。
3.尽量避免联合应用抗生素:通常的原则是:病原体未明确的严重感染;
已应用或考虑应用单一抗菌药物难以控制的感染;
机体深部感染或抗菌药物不易渗透部位的感染,如心内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慢性难愈的感染,病程较长,病灶不易清除,长期抗菌药物治疗,细菌可能产生耐药者;
为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联合用药时可将各药剂量适当减少。
4.掌握合理的给药方法:预防性用药要做到有指征、有针对性,同时给药方式、剂量及疗程要合理,注意药物的配伍,避免频繁换药。根据不同的感染决定用药疗程,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的抑菌水平。
5.加强临床药学指导和病原学监测:临床药师应参加临床查房、会诊及病例讨论,协助医护人员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发现不良处方和医嘱,并予以纠正。进一步改善细菌实验室的条件和提高病原学检测水平,发展快速检验技术,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同时要加强对抗生素监管,制订院内抗生素应用细则,使抗生素的应用更加合理。
四川省复员退伍军人医院
合理用药持续改进措施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对公众进行基本用药知识的普及,有效预防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通过开设用药常识简介、合理用药专家访谈栏目等形式,尽可能多地宣传合理用药的必要性和自我用药基本常识,促进公众合理用药习惯的形成。在门诊设药物咨询窗口,开展门诊窗口药物咨询服务,建立药师与患者面对面的直接联系,及时解答患者在用药方面的疑问,介绍相关的药物信息。药师要对社会公众负责,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向公众宣传和普及合理用药知识,尤其注意多宣传儿童和老人的安全用药问题,以增强公众的合理用药意识。
2、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 医院是促进合理用药的主要阵地,应该设立负责推进合理用药工作的专门机构,健全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制度,并在其指导下制定医院用药指导原则和用药处方规范,开展用药调查工作,加强药品信息的交流和用药监督。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还应监督职工药学培训、医院药品费用控制等工作,不断促进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
合理用药行为还需要医师、药师、护理人员的通力合作。现在医疗机构药物预防或临床治疗用药方案的制定是临床医师说了算,药师基本未参与临床用药方案的制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向医生提出药学方面的建议,并通过给患者建立药历的追踪记录和系统分析,及时发现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为群体药物动力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为药物利用与评价、药物疗效与不良事件分析提供综合记录,可全面提升合理用药的水平。此外,护士是医嘱的直接执行者,包括药疗方案在内的许多诊疗措施都由护理工作者执行,其效果也直接由护士首先观察。要达到理想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仅要依靠临床药师和临床医师制订理想的给药方案,也要依靠护士严格地执行。药师加强与护理人员的沟通,可以更好地实施安全、有效、适当的用药方针。临床药师还可协助医师早期发现ADR,并做适当处理(停止使用该药,更换适当的替代药物),并对ADR进行收集、统计、整理、分类,对一些严重、罕见的病例上报上级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作进一步的评价。
3、进一步健全药品使用监测制度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各国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平均发生率为10% ~ 20%。进一步加快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增加经费投入,完善药物监测信息网络的构架与建设,不断健全药品使用监测制度。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的管理,提高对药品的监测、评价和安全预警能力,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推动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
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
2012年6月10日
临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我院不合理用药处方的情况,提高药师指导医生和病人合理用药的能力。方法 随机抽取门诊及病房处方16780张,从中挑选出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归类分析。结果 不合理用药处方498张,不合格率为2.96%。不合理用药发生频率较高的是药物配伍不合理,药物用法不合理及选药不合理等。结论 我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是由临床医生的专业缺陷引起的,药师应具备药学综合性知识,加强用药指导。
关键词 用药不当 处方分析 合理用药
随着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用于临床的各类药物日益增多,合理地使用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合理用药,既影响了药物疗效又使其不良反应增加,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笔者现就我院处方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目的在于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3年门诊及病房处方16780张,从中挑选
1 出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归类、分析。
2 结果
在抽取的16780张处方中,发现不合理用药处方498张,不合格率为2.96%。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2.1 配伍的不合理
2.1.1 药理性拮抗 (1)琥乙红霉素+阿莫西林、阿奇霉素+先锋Ⅵ:阿莫西林、先锋Ⅵ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它们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使之不能交联而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致使细菌细胞破裂而死亡。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菌细胞繁殖期,是繁殖期杀菌剂。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是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的细胞分裂,它使细菌繁殖力下降,从而降低β-内酰胺类的杀菌效果。(2)多潘立酮+洛派丁胺:多潘立酮为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而洛派丁胺作用于肠壁的阿片受体,阻止乙酰胆碱、前列腺素的释放,从而抑制肠蠕动,它的抗胆碱作用会对抗吗丁啉增强胃蠕动的作用。(3)雷尼替丁+乳酶生:雷尼替丁是H 2 受体拮抗剂,抑制胃酸的
2 作用比大剂量抗胆碱药更为安全。乳酶生为活乳酸菌干燥剂,在肠内分解糖类而产生乳酸,使肠内的酸度增高,从而抑制腐败菌,防止蛋白质发酵。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雷尼替丁降低酸度,乳酶生增高酸度,两者作用相互拮抗。(4)雷尼替丁(或法替丁或奥美拉唑)+吗丁啉(或胃复安):雷尼替丁等主要抑制胃酸分泌,使溃疡面修复,其疗效与胃内滞留时间密切相关。而吗丁啉、胃复安均能促进胃肠蠕动,使雷尼替丁等在胃内停留时间缩短而降低生物利用度。(5)阿司匹林+卡托普利:阿司匹林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可对抗卡托普利借助前列腺素释放而达到降压和激活血管紧张肽原酶的作用。
2.1.2 减少吸收,降低疗效 (1)质子泵抑制剂+铋剂:铋剂需在胃酸的作用下才能以铋盐的形式沉积于胃粘膜,保护溃疡面并发挥抗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质子泵抑制剂能阻断壁细胞微泌管膜上的质子泵,使H + 排出细胞受阻。口服后迅速提高胃内pH值。两者合用,铋剂因失去酸性环境而不能发挥有效功能。(2)雷尼替丁+硫糖铝:硫糖铝需在酸性条件下与胃粘膜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保护膜,覆盖溃疡面。雷尼替丁抑制胃酸的分泌,使胃内pH值升高,从而破坏硫糖铝分解所需的酸性环境,减弱了硫糖铝的作用。(3)吗丁啉+地高辛:吗丁啉属胃肠动力药,能促进肠蠕动,使地高辛的吸收减
3 少,药效下降。(4)丽珠肠乐+头孢克洛干糖浆:丽珠肠乐是双歧杆菌的活菌制剂,主要利用其对宿主无害的活性菌素来拮抗外袭菌,纠正菌群失调,联合应用,丽珠肠乐的活性菌易被抗菌药物头孢克洛杀死而失效。(5)思密达+口服抗生素:思密达含天然双八面体蒙脱石微粒,能覆盖胃肠道粘膜,增强粘膜屏障,清除致病菌及毒素,扶植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肠道敏感性等作用。同服抗生素,可被思密达吸附随粪便排出体外,而且思密达在肠道形成保护膜,使抗生素不能发挥有效作用。(6)氧氟沙星+钙尔奇D:两者合用,氧氟沙星可与钙离子形成一种不溶性络合物,使钙片失去作用,同时也降低了氧氟沙星的抗菌效力 [1] 。(7)维生素E+钙尔奇D:维生素E分子结构中的羟基能与钙离子络合,从而影响维生素E的吸收而降低疗效 [2] 。(8)维生素C+红霉素:红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它在碱性环境中,抗菌力强,当pH值在5.5~8.5之间,抗菌强度随pH值增高而增高,pH值在3.2~3.5之间时,红霉素被大量分解破坏。(9)维生素C+维生素B2 :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维生素B 2 为两性化合物,其氧化性大于还原性。当维生素C与维生素B 2 同时口服时,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维生素C使维生素B 2 破坏为还原性维生素B 2 而失效。
2.1.3 降低疗效,加重副作用 (1)胺碘酮+美托洛尔:胺碘酮
4 为延长动作电位药,对窦房结及房室传导系统有明显抑制作用。美托洛尔为β-受体阻滞剂,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与输出量,作用于窦房结,使其自律性降低,房室传导减慢。两药合用,作用相加,可加重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2)普罗帕桐+美托洛尔:普罗帕酮作用于心肌细胞,有膜稳定作用及竞争性β-受体阻断作用,延缓心电传导,用于室性、室上性早搏及心动过速。美托洛尔是一种对心脏有高度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同样适用于上述症状,二者合用易产生协同作用,出现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3] 。(3)地高辛+速尿:地高辛为强心苷药,临床用于治疗心力衰竭,速尿为强效排钾排钠药,可造成体内血钾离子下降,使地高辛对心肌的应激性上升,引起地高辛中毒。(4)地高辛+硝苯地平:硝苯地平为钙离子拮抗剂,能改变肾小管对地高辛的分泌及重吸收,使地高辛血药浓度增加24%~45%,易引起心律失常。(5)卡托普利+螺内酯:卡托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减少醛固酮的生成,增高血清钾。螺内酯为利尿药,作用于肾脏远曲小管,受体与醛固酮竞争,抑制钠泵,使钠钾交换减少,钾的排泄减少,当二药合用时,血清钾就会明显升高而导致钾中毒 [4] 。(6)阿司匹林+格列本脲:阿司匹林与格列本脲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使格列本脲游离浓度增加,易发生低血糖。(7)环丙沙星+氨茶碱:环丙沙星是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与氨茶碱合用,环丙沙星可
5 抑制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从而抑制氨茶碱在肝脏的代谢和清除,使其半衰期延长,清除率下降,血药浓度增高而出现毒性反应。(8)安定+氯丙嗪:安定具有安定、肌肉松弛和抗惊厥作用,大剂量易导致共济失调、肌无力,甚至昏迷和呼吸抑制。氯丙嗪为强安定药,有较强的中枢抑制作用,两药并用易引起显著的中枢抑制及呼吸循环意外。(9)别嘌呤醇+氨茶碱:别嘌呤醇化学结构类似黄嘌呤,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及次嘌呤氧化酶,使尿酸合成减少,减少尿酸盐在骨关节及肾脏沉着,用于痛风治疗。但黄嘌呤氧化酶又是催化氨茶碱中间代谢物的功能酶,该酶被别嘌呤醇抑制后,使氨茶碱清除率降低,从而引起氨茶碱中毒,导致引起恶心、呕吐、心悸等不良反应发生。
2.1.4 同类药物联用或重复用药,毒副作用增加或造成浪费 (1)青霉素钠+头孢曲松钠:它们都是β-内酰胺类药,作用机制相同,可因竞争共同的靶位而产生拮抗,甚至诱导耐药菌株产生,不但其治疗效果起不到相加作用,而且增加了毒性,同时,同类药间存在交叉耐药性。(2)维拉帕米+尼莫地平+硝苯地平:三者均为钙离子拮抗剂,同服后会出现明显心悸、头痛、血压过低等不良反应。(3)福辛普利钠+贝那普利:两药均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用于治疗高血压,并用不良反应头晕、咳嗽加重。(4)胃复安+吗丁啉:两药同
6 属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作用基本相似,属胃动力药,两药同时服用,锥体外系副作用易发生。(5)布洛芬+炎痛喜康:两者属同类药物,不良反应相似,均可造成胃肠道损害,引起胃肠道出血倾向。(6)糖适平+优降糖、达美康+参氏降糖颗粒(含优降糖)、优降糖+消渴丸:同属磺酰脲类降糖药,合用易发生低血糖危险。(7)泰诺感冒片+日夜百服咛:两药均为复方制剂,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联用易造成肝脏损害。
2.2 药物用法不合理
2.2.1 剂型使用不合理( 1)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10mg×10#,每次1片,3次/d: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为缓解制剂,通过缓慢释放药物达到长效目的。1片/d即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又不易发生蓄积中毒。根据药动学原理,药物剂量增加,并不能使药物作用强度相应增加,只能增加毒副作 用。(2)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7#,每次半片,Qd:包肠溶衣的目的:一是遮盖不良气味,二是避免药物被胃液或其他消化液破坏,三是减少胃刺激,故肠溶衣片不能倒出分开服。(3)口服庆大霉素注射液:消化液的pH值及存在消化液的酶会破坏药物或使药物活性降低,食物也会影响药物的作用。(4)灭滴灵每次1片,1次/d,塞入阴道:已烯雌酚每次1片,1次/d,塞入阴道:将灭滴灵片、己烯雌酚片直接塞入阴道,虽有一定
7 的疗效,但效果不及阴道栓,因为片剂与栓剂从配方、制备工艺、给药方式到释药方式均不相同,栓剂进入阴道内,基质在体温下即可熔融液化而释出药物引起局部作用,将片剂作为阴道栓使用,药物崩解所需条件不足,药物释出需要较长时间而不能迅速在局部形成有效浓度,且片剂硬度大,有棱角会损伤粘膜,增加刺激性。
2.2.2 用药剂量不准确,给药剂量不足或剂量偏大 (1) 多西环素0.1g,3次/d:多西环素的半衰期为12~24h,只需每日给药1~2次,就可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若给药次数过多,则血中药物浓度过高,毒副作用相应增加,如对胃刺激增大,引起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2)炎痛喜康4mg,2次/d:炎痛喜康该药的半衰期为45h,每日1次,每次剂量不超过4mg,处方中1日2次,既无必要又易引起毒性反应。
2.2.3 给药间隔时间不合理 (1)青霉素注射液每天1次给药:青霉素类抗生素属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抗菌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体内血药浓度较长时间维持在最低抑制菌浓度以上。而该药的血浆清除半衰期较短,用药3~4h后90%已排泄,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每天须多次用药,才能维持所需的杀菌浓度,
不合理处方及不合理用药界定标准
一、门、急诊不合理处方的界定
1.处方缺项。
2.对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物,处方医生未注明过敏试验及判定结果的。
3.一张处方超过 5 种药物的(营养补液和皮肤特殊用药除外)。
4.药品不使用通用名书写的。
5.处方涂改不签名的。
6.每张处方超过一名患者用药的。
7.药物剂量.剂型.规格.用法.用量不注明或书写不规范的。 8.病人年龄书写不规范的。
9.医生签名不与备案相一致或不签全名的。 10.药品剂量和数量不使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
11.药品剂量不使用公制单位的。
12.处方书写不清晰的。
二、门、急诊不合理用药的界定标准
1.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相符的。 2.药物用量或用法不正确的。
3.给同一患者使用两种以上药理机制相同的药物。
4.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5.抗菌药物静脉给药联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抗厌氧菌药物除外)。
6.门、急诊病人静脉给药一次处方量超过三天的。 7.门、急诊病人使用特殊管理级抗菌药物的。
8.超剂量用药的。
9.中药制剂与其他药物配制于同一瓶液体中进行输液的。
医院合理用药整改措施
围手术期合理用药整改措施
收费不合理整改措施
不合格项整改措施
卫生不合格整改措施
上一篇:好人主义专项治理工作整改措施
下一篇:作风建设问题查摆和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