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区教学成果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西安市含光中学 雷涛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是小说单元,需要学生掌握小说的人物、环境及情节,在分析文章时应重点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通过塑造的人物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现状。
二、 指导思想及 学情分析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文重在落实新课标中“欣赏文学作品,联系时代和文化背景,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情感和价值观,理解情节、解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变化”这一思想。我所面对的是自己从初一一直带到初三的学生,彼此之间已经很熟悉,之前我和孩子们曾学习过近十篇小说,我们曾共同读过《儒林外史》,书中“范进中举”这一部分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对于学生独立理解文章,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有很大帮助,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熟知文章。因此,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通过自主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文章,学会探究性阅读是这一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 目标与 重难点 1 1 、 学科核心素养: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了解孔乙己其人,通过小组探究,了解次要人物的作用;
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两个原
因;
学会鉴赏文章中的描写,通过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理解科举制度对于社会的迫害。
2 2 、教学重点: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 3 、教学难点: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1899 年冬天,一个叫做孔乙己的读书人失踪了,18 年后,一位当时的目击证人为警方留下了一份供词,118 年后的今天,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解开孔乙己失踪之谜。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以探案形式导入文章,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速读卷宗,熟悉人物。
请同学们速读证词卷宗,了解这桩案件的当事人、案件发生的地点和嫌疑人或证人。
明确:案发地点:咸亨酒店。证人或嫌疑人:掌柜的,短衣帮,丁举人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默读速度,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 500 字左右。本文应当在 4 分钟之内读完。并且能够筛选概括主要信息。
3.分析案件卷宗的真实性。
【设计意图】 了解第一人称的作用及细节描写作用。
4.回到案发现场。(熟悉咸亨酒店格局及安排目的) 同学们,了解案情之后,我们首先应该干什么啊?对,进入案发现场,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进入案发现场,这里的格局能看出什么,是否有端倪? 明确:酒店内外布局及喝酒人员的不同,掌柜的对于小伙计的职务变更能够推断出当时的社会现状:缺乏信任,等级森严,贫富悬殊。【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摘录等方法。同时借助此环节可以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环境。
5.了解失踪人员信息。来到案发现场探寻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探索,将失踪人口调查表填写完整。
姓名 孔乙己 穷困潦倒 好吃懒做 好面子 落魄的读书人 身份 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学历 童生 外貌 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着伤痕、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又脏又破多年未洗的长衫 特长 写得一手好字 爱好 喝酒 明确: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等分析人物性格。
【设计意图】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养成有目的地搜集信息的意识,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因此通过分析文本能够得出人物的性格。
6.探究孔乙己下落之谜。同学们,刚才我们分析了卷宗,似乎解开了这个时隔一百年的人口失踪之谜,孔乙己到底到哪里去了呢?究竟是谁害了他? 明确:大约的确已经死了。
死亡原因:(1)丁举人等统治阶层的迫害;
(2)掌柜的与短衣帮等底层人员的嘲笑;
(3)自己的麻木不仁、好喝懒做。
【设计意图】学生们应该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说明理由,对他人的见解作出自己的判断。
7.寻找嫌疑人。请同学们查找嫌疑人或证人的相关信息,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到底谁拐走了孔乙己。(学生在文中寻找相关人物的描写) 明确:掌柜的:虚伪、势利、冷酷、唯利是图、欺贫爱富 短衣帮: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麻木不仁,受害者与施暴者 孩子们:天真活泼 丁举人:中举之后的范进,虚伪,阴险,狠毒,迫害下层读书人 【设计意图】学会欣赏文学作品,联系时代和文化背景,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情感和价值观,理解情节、解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变化。体味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8.结案。评价孔乙己。
死者孔乙己:
地位低下又追求功名;
穷困潦倒又好喝懒做;
迂腐不堪又死要面子;
遭人嘲笑又自命清高;
凄苦悲惨又麻木不仁,他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掩卷深思:
1、若是孔乙己中举了,他的命运还会是这样吗? 2、若是孔乙己生活在今天,他的命运会变化吗? 六、板书设计 咸亨酒店布局(等级森严、贫富悬殊) 短衣帮嘲讽 好喝懒做 丁举人的迫害 孔乙己失踪之谜 自身懒惰 掌柜的肆意戏弄 麻木不仁 可怜、可悲、可笑、可怒的悲剧命运 七、教学反思 《孔乙己》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之一,文质兼美,我
认为它可以和《范进中举》并称为“刺向封建科举制度的两把尖锐匕首”。这篇文章正因为其经典性,历来被人们选为公开课的首选文章。因此讲解时很难有突破。再加上这篇文章时代久远,当今的学生已经感受不到那种令人窒息的科举压迫,因而难以引发共鸣,学习的热情不会很高。所以我选择了一种新颖的方式,让学生化身为小小侦探,共同探究孔乙己的失踪之谜。从一开始抛出失踪卷宗,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案发的环境,通过卷宗补充失踪人员信息、寻找见证人或嫌疑人,最后结案,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事实证明,这样的形式能够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效果很好。但是在授课时我的讲解还是显得有点多,作为公开课,我试图用 45 分钟讲完这篇文章,对于人物的分析不够深入透彻,对于文章中使用精当的词语仅是蜻蜓点水,没有能够细致地品味文章语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尽量解决这些问题。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 教学评语(共5篇)
丰碑教学设计
乙烯教学设计
乙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