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党团工作 >

《财政学》授课教案

| 来源:网友投稿

讲授题目 第一章 导论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财政是一个国家生存的主要支柱之一,也是政府需要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本章通过对财政定义与特征的概括,简要介绍财政与财政学的发展历史,提出学习财政学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掌握财政的定义与特征,了解财政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理解财政产生的历史条件,把握财政学与经济学的内在联系,掌握财政学说发展脉络,明确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认识中外财政借鉴的重要意义。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纲 要 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 财政的定义与特征 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 二、财政定义上的分歧 (一)国家分配论 (二)价值分配论 (三)货币关系论 (四)社会共同需要论 (五)国家资金运动论 (六)剩余产品分配论 (七)社会再生产论 三、财政的定义 (一)财政分配的目的——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 (二)财政分配的形式——主要利用价值形式 (三)财政分配的客体(或对象)——主要是社会剩余产品 (四)财政分配的主体——国家(政府)

四、财政的基本特征 (一)强制性 (二)无偿性 第二节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一、财政的起源 (一)采集经济与抢吃食物(二三百万年前)

(二)狩猎经济与分吃食物(一百七十至一百万年)

(三)渔猎经济与原始分配(十万年前至三万年)

(四)种植经济与分配形式的发展(三万年前至一万年)

(五)火耕经济与原始公共分配的发展(一万年前)

(六)耜耕经济与氏族联盟分配(七千年前)

(七)锄耕经济与财政分配的雏形(四千年前)

二、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一)财政的产生 (二)财政的发展 第三节 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概况 一、经济学的发展概况 (一)早期的经济思想 (二)古典学派阶段 (三)新古典学派阶段 (四)新古典综合学派阶段 (五)新自由主义学派——反凯恩斯主义 (六)20世纪80年代后两大经济学流派 二、财政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财政学产生与应用 (二)财政学的发展概况 三、学习财政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三)学习与借鉴 PPT01 概括归纳法 看马宾说税:税收综述 因素分析法 财政史 掌握不同的分配内容和特点 观看:对话大学生缺什么-民企篇 答疑讨论、作业和思考题:

思考题 1.在财政定义上有那些主要的分歧观点。

2.如何理解财政的基本特征。

3.为什么说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它与经济学的其他分支有什么不同? 4.区分财政的起源与产生,对于我们其他理论研究有何指导意义? 5.了解当代财政学研究的基本课题包括那些内容,这对于我们理解财政学与财政学说的发展有何意义。

6.为什么要确立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讨论题 请查寻中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有关数据,讨论财政做了什么,应该做什么? 参考资料: 1.哈维.罗森:《财政学》(第二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2.(美)马斯格雷夫:《财政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陈共:《财政学》,第六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课后小结:

按照历史的发展脉络,讲述了财政的产生和发展,引出了财政的定义,使学生对财政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部分的讲述感觉很成功,学生们兴趣很浓,授课效果不错。

讲授题目 第二章 经济形态与政府 课时安排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经济形态,每种社会经济形态都支撑着不同性质的政府。本章主要研究各经济形态的特征与在各经济形态下政府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在一定经济形态下政府的职能运用范围与所能发挥的作用,揭示财政分配的基本依据。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是了解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各自的特征,认识各经济形态与相应政府之间的关系。难点是掌握政府财政分配的客观经济依据。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纲 要 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 自然经济与政府 一、自然经济特征 (一)自然经济的概念 (二)自然经济发展的过程 (三)自然经济的特征 二、自然经济体制与政府的关系 (一)自然经济与政府的协调统一 (二)自然经济与政府的矛盾对立 三、政府在自然经济中的作用 第二节 计划经济与政府 一、计划经济特征 (一)国有制占主导地位 (二)经济决策权的高度集中 (三)生产单位从属于行政等级制度 (四)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被抑制到最小程度 (五)国家通过至上而下的命令协调经济活动 (六)经济活动按照优先顺序进行 二、计划经济与政府的关系 (一)计划经济与政府的联系 (二)计划经济与政府的矛盾 三、我国政府在计划经济体制上的实践 (一)中国计划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中国计划经济形成和消亡的历程 (三)中国计划经济的基础和特点 (四)中国计划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与政府 一、市场经济的特征 (一)市场经济的含义 (二)市场经济一般特征 (三)现代市场经济的五大共同特点 二、市场经济体制与政府的关系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条件 (二)市场经济体制与政府的协调配合 三、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实践 第四节 混合经济与政府 一、混合经济的概念 (一)混合经济是一种社会形态 (二)

混合经济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经济 (三)混合经济是市场与政府并举的经济 (四)多种所有制经济就是混合经济 二、混合经济的特征 (一)混合经济具有双赢和多赢的效果 (二)混合经济或者混合所有制经济天生具有“社会性”与“公有性” (三)混合经济的发展具有私有制公有化,市场经济计划化,雇佣劳动福利化的趋势 PPT02 概括归纳法 案例:西方国家的私有化浪潮 归纳法;

枚举法 因素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 世纪大讲堂转轨经济的比较研究 对话大学生缺什么-外企篇 看百家讲坛:身边的经济学:韩秀云“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 答疑讨论、作业和思考题:

思考题 1.如何认识自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特征与政府的关系? 2.什么是市场缺陷,市场缺陷有那些具体表现? 3. 如何认识混合经济体制特征与政府的关系? 讨论题 1.结合各个经济形态的特征,查一下历史资料,看看各个不同经济形态下的政府或政府代表都发挥了什么作用,它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为国家做了些什么,想一想,政府究竟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参考资料: 1.哈维.罗森:《财政学》(第二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2.(美)马斯格雷夫:《财政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鲍德威:《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费雪:《州和地方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陈共:《财政学》,第六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课后小结:

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们对这一章的内容掌握得不错,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 加深了学生们对“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认识,深切的感受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必要性。

讲授题目 第三章 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与方法 课时安排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财政分配活动的前提条件与理论依据是什么,采取何种方法与程序分配,在理论上应该做出回答。本章首先对政府职能与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概括介绍社会公共需要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揭示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掌握政府职能的运用是财政分配的前提条件,2.认识政府职能与作用的范围存在的差别。难点是明确社会公共需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把握公共选择理论是财政分配主要采取的方法与程序。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纲 要 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 政府的职能与作用 一、关于政府职能的不同观点 二、政府的职能 (一)保卫国家自身安全与进行行政管理的职能 (二)进行经济管理的职能 (三)进行社会管理的职能 三、政府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公共需要理论 一、私人需要 (一)私人需要的分类 (二)私人需要的特点 二、社会公共需要 (一)社会公共需要概念与特征 (二)社会公共需要的内容与层次。

(三)社会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

三、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一)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特征 (二)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和提供 (三)混合产品 PPT03财政学序 归纳法 案例:大国崛起 观看:国防中俄军演 归纳法;

枚举法 看世纪大讲堂:中国政府制度的创新 答疑讨论、作业和思考题:

1.国家与政府的存在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前提,你认为能否成立?为什么?请阐述自己的观点。

2.社会公共需要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依据,这一认识是否正确?除此之外你认为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依据还有那些,请谈谈自己的认识。

3.如何认识政府与经济的关系,怎样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4.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含义是什么,参考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四版)理解其满足的六个准则,谈谈它的应用。

5.公共选择理论是否是公共财政分配活动的最佳方法,你是否还能提供其他一些可供选择的方法或程序。

参考资料: 1.哈维.罗森:《财政学》(第二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2.陈共:《财政学》,第六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课后小结:通过枚举法和归纳法,学生们对财政的理论依据掌握的不错。

讲授题目 第四章 财政职能与作用 课时安排 3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任何事物的职能与作用都是有区分的,职能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的、客观的、内在的基本功能,是不可改变的。而事物的作用则是事物职能运用之后所产生的结果,其作用是有范围的、可控的、能够转变的。本章依据这一基本思路,对财政的职能与作用进行了分别探讨,从财政角度论述了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从理论上认识财政职能与作用的区别,掌握财政职能与作用的表述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难点是从财政角度准确理解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纲 要 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 财政职能的基本内容 一、资源配置职能 (一)资源配置的含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配置机制 (三)资源配置的财政机制 二、收入分配职能 (一)市场经济下分配的机制和目标 (二)收入分配的财政机制 三、经济稳定职能 (一)稳定含义 (二)稳定和发展的财政机制 第二节 公平与效率 一、财政职能之间的协调与矛盾 (一) 资源配置职能与分配职能的协调和矛盾 (二)资源配置的职能与稳定经济职能的协调和矛盾 (三)分配职能与稳定经济职能的协调和矛盾 二、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及其协调机制 (一)公平与效率的含义 (二)协调公平与效率的机制 PPT04 观看:中国经济大讲堂:厉以宁:如何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枚举法 观看世纪大讲堂 中国:选择效率还是选择就业 辩论公平与效率能否兼顾 答疑讨论、作业和思考题:

思考题 1.为什么研究财政职能要以完全竞争市场与市场失效作为切入点? 2.什么是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更优和帕累托改善? 3.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政府职能,政府职能与财政职能是什么关系? 4.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是什么?试述实现配置资源职能的财政机制。

5.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的是什么?试述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财政机制。

6.经济稳定的含义是什么?试述实现经济稳定职能的财政机制。

7.财政诸职能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是协调一致的,在什么情况下的相互矛盾的? 8.如何理解财政作用与职能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财政的三大作用? 讨论题 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效率,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参考资料: 1.哈维.罗森:《财政学》(第二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2.(美)马斯格雷夫:《财政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鲍德威:《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费雪:《州和地方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陈共:《财政学》,第六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项怀诚:《中国财政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7.《财政理论与政策》

郭庆旺 赵志耘 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8.《公共财政学》

刘玲玲编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9.《西方财政理论与政策》

曹立瀛编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5年版 10.《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

王传伦 高培勇著 商务印书馆 11.《财税理论与实践》

昝志宏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年版 12.《财政研究》、《税务研究》、《经济研究》、《财贸经济》、《中国财政》以及《经济学消息报》等 课后小结:

学生们对财政的职能掌握得比较好,但对公平和效率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深。

讲授题目 第五章 财政支出概述 课时安排 3 教学目的与要求 财政支出亦称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所需要的一切费用的总和。本章在介绍财政支出的概念、分类、形式、原则、规模、结构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西方财政支出增长理论,重点论述了财政支出效益的几种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掌握财政支出分类、形式、结构等基本理论知识,把握西方经济学者对财政支出增长理论的分析思路。难点是明确财政支出几种效益分析方法的运用条件和对象。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纲 要 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 财政支出的形式与原则 一、财政支出的意义 (一)财政支出的概念 (二)财政支出的意义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 (二)按政府职能分类 (三)按财政支出的最终用途分类 (四)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五)按财政支出的补偿性分类 三、财政支出的形式 (一)财政支出的形式 (二)财政支出形式的选择 四、财政支出原则的分析 (一)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的比较分析 (二)全局与局部、全面与重点的比较分析 (三)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财政支出的规模 一、财政支出规模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二)政治因素 (三)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 二、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一)财政支出绝对指标 (二)财政支出相对指标 三、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 (一)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The law of expanding activity) (二)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三)皮考克和维斯曼的“内外因素论(the Theory of Interior and Exterior Factors)” (四)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Imbalanced Growth Model)

四、财政支出规模的确定与控制 (一)充分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第三节 财政支出结构 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含义 (二)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因素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 (二)协调性原则 (三)效益性原则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措施 (一)明确财政支出方向,突出财政调控重点 (二)推进投资主体企业化进程,规范经济建设支出范围 (三)区分不同性质的公共服务,规范事业费的支出范围 (三)采取有效措施,压缩行政经费支出 (四)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PPT05 概括归纳法举例说明 重点分析 比较分析法 案例:三峡工程成本效益 观看对话:财长金人庆 讨论财政支出的成本与收益 答疑讨论、作业和思考题:

1.如何认识财政支出的分类和财政支出形式。

2.财政支出结构与分类存在何种关系,如何正确控制和形成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

3.如何选择财政支出效益标准,确立何种科学的财政支出方法。

4.掌握NPV、IRR、B/C等效益评价原理与方法,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

讨论题:通过对财政支出规模发展趋势分析,你认为如何把握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规律,研究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1.陈共:《财政学》,第六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项怀诚:《中国财政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财政理论与政策》

郭庆旺 赵志耘 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财税理论与实践》

昝志宏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年版 5.《财政研究》、《税务研究》、《经济研究》、《财贸经济》、《中国财政》以及《经济学消息报》等 课后小结:

财政分类的讲述比较成功,但财政原则的讲述略显空洞,以后要强化。

讲授题目 第六章 购买性支出 课时安排 3 教学目的与要求 购买性支出是政府财政支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府在市场上直接购买并消耗商品和劳务所形成的支出。本章通过分析购买性支出的特点与效应,揭示公共消费和投资的内涵以及所产生的效率,说明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掌握购买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识行政管理支出与国防支出的必要性,理解教育支出的经济效应。难点是掌握财政投资性支出的特点与方法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纲 要 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 购买性支出概述 一、购买性支出的特点 (一)有偿性 (二)等价性 (三)资产性 (四)消耗性 二、购买性支出的经济效应 (一)直接介入资源配置,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二)直接引起市场供需对比状态的变化,影响生产和就业规模 (三)对生产和就业的刺激、扩展作用,会间接影响收入分配 三、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 (一)购买性支出的规模 (二)购买性支出的结构 第二节 社会消费性支出 一、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属性 二、行政管理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Administration Expenditure)的构成 (二)行政管理支出的影响因素与变动规律 (三)行政管理支出效率 (四)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分析 三、国防支出 (一)国防支出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二)国防支出的合理限度 (三)我国国防支出现状分析 四、教育支出 (一)教育的性质及类型 (二)教育支出的经济效应 (三)我国教育支出规模及其效益 五、科技支出 (一)科技支出的特征 (二)我国科学研究支出状况分析六、公共卫生保健支出 (一)

政府提供公共卫生保健支出的理论依据 (二)我国卫生保健支出状况分析 第三节 财政投资性支出 一、政府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意义 (一)政府投资的特点 (二)政府投资的产业选择 (三)政府投资的意义 二、基础产业投资支出 (一)基础产业的特征 (二)基础产业的提供方式 三、农业投资 四、高风险、高技术产业投资 五、财政投融资与政策性银行 (一)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二)政策性金融机构 PPT06 归纳法 案例:政府采购 看国防白皮书 观看对话富、穷爸爸 讨论政府、个人怎样投资 答疑讨论、作业和思考题:

1.购买性支出有哪些特点,其对经济的影响如何? 2.简述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与内容。

3.怎样认识“合理的国防支出”,如何把握判断“合理”与否的尺度? 4.怎样看待政府机构改革与行政管理支出之间的关系? 5.为什么政府要承担教育、科技和公共卫生保健支出? 6. 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7.为什么农业的发展需要财政投资?农业财政投资的范围和重点。

讨论题 1.近年来,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总量变动呈现出何种趋势,这种趋势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并请分析其原因。

2.为什么政府要承担基础设施投资的支出,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的现状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进行改革? 参考资料: 1.陈共:《财政学》,第六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财政研究》、《税务研究》、《经济研究》、《财贸经济》、《中国财政》以及《经济学消息报》等 课后小结:

这部分内容现实性很强,通过案例、数据和国内外对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讲授题目 第七章 转移性支出 课时安排 3 教学目的与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运用范围的变化,转移性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处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本章将对转移性支出的三项具体内容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重点突出我国社会保障与财政补贴的改革,揭示转移性支出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了解转移性支出的性质和作用,把握此类支出逐步上升的原因,明确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认识财政补贴支出与税收支出的必要性。难点把握转移性支出效益的衡量。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纲 要 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 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和内容 (一)社会救助。

(二)社会保险 (三)社会福利 (四)社会优抚 二、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模式 (一)现收现付式(Pay-as-you-go System) (二)完全基金式或积累制(Fully Funded System) (三)部分基金式(Partially Funded System)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的经验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选择 第二节 财政补贴 一、财政补贴的性质与分类 二、作为经济调节手段的财政补贴 (一)

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二)财政补贴还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三、财政补贴同经济制度的配合 四、我国的财政补贴改革 (一)我国财政补贴的概况 (二)我国财政补贴制度的改革 第三节 税收支出 一、概念与分类 二、税收支出的手段与内容 (一)税收豁免 (二)纳税扣除 (三)税收抵免 (四)优惠税率 (五)延期纳税 (六)盈亏相抵 (七)加速折旧 (八)退税 三、税收支出的原则 (一)适度原则 (二)配合原则 (三)倾斜原则 (四)效益原则 四、税收支出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利用税收支出来提供某些鼓励和支持,不利于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率 (二)税收支出会使得纳税人的名义纳税负担与实际税收负担不一致 (三)税收支出使用不当,有时甚至还可能产生新的税负不平等 (四)税收支出还使得税制本身复杂化,与税制简化的原则相违背 PPT07 概括归纳法 案例:建国最低保障制度 归纳法;

枚举法 观看:中国公共财政建设-高培勇 思考题 1.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社会保障市场? 2.简述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3.我国养老保险应采取何种模式? 4.简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改革的政策选择? 5.简述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6.为什么说财政补贴是一种经济调节手段? 7.如何认识税式支出的必要性,其发展前景应如何判断,依据是什么? 讨论题 我国现行政策是如何处理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问题的,你认为将一部分收入进入统筹账户的理由是什么,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之间的比例关系应如何确定。

参考资料: 1.陈共:《财政学》,第四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项怀诚:《中国财政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财政理论与政策》

郭庆旺 赵志耘 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西方财政理论与政策》

曹立瀛编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5年版 5.《财税理论与实践》

昝志宏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年版 6.《财政研究》、《税务研究》、《经济研究》、《财贸经济》、《中国财政》以及《经济学消息报》等 课后小结:

对税式支出原则和方法的掌握有待进一步加深。

讲授题目 第八章 财政收入概述 课时安排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个国家或政府的存在,必须要有一定的财政收入作为其保证,这是毋庸质疑的。本章在介绍财政收入形式与分类的基础上,主要对财政收入的规模与结构进行了一些深入分析,从而揭示财政收入的真正源泉。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掌握财政收入形式与分类,了解财政收入规模与制约因素,难点是把握财政收入的构成及主要收入来源。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纲 要 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 财政收入形式与分类 一、财政收入的概念 (一)财政收入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收入 (二)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 (三)财政收入是政府重要的调控工具 二、财政收入形式 (一)税收收入 (二)公债收入 (三)国有资产收益 (四)公共收费收入 (五)其他收入 三、财政收入分类 (一)经常性收入、临时性收入 (二)公共财政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入 (三)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 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 一、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一)财政收入总额 (二)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 二、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二)政府职能范围 (三)政府分配政策 (四)价格因素 三、财政收入规模的确定 (一)合理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必要性 (二)财政收入规模的确定 第三节 财政收入结构 一、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 二、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 (一)农业部门的财政收入 (二)工业部门的财政收入 (三)交通运输部门的财政收入 (四)商业部门的财政收入 (五)服务部门的财政收入 三、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 (一)国有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 (二)集体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 (三)非公有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 PPT07 概括归纳法 案例:中国财政收入规模 案例:中国财政收入结构 观看大国崛起并讨论 答疑讨论、作业和思考题:

思考题 1.财政收入的概念如何界定?实质内容有哪些? 2.为什么要对财政收入进行分类?不同分类的作用与意义是什么? 3.财政收入包括哪些形式?其依据有何不同,选择财政收入形式的标准是什么? 4.为何说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 5.从财政收入结构角度分析增加我国财政收入的合理途径。

讨论题 我国财政收支状况如何,如何增加我国的财政收入? 参考资料: 1.陈共:《财政学》,第六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公共财政学》

刘玲玲编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3.《财政研究》、《税务研究》、《经济研究》、《财贸经济》、《中国财政》以及《经济学消息报》等 课后小结:

主要讲述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和原理,通过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掌握得比较好。

讲授题目 第九章 税收原理 课时安排 4 教学目的与要求 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因此税收理论在财政收入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章对税收的基本术语与分类做出介绍,并对税收原则、负担、效应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讨论最适度课税理论。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掌握税收基本术语与分类的理论知识,明确税收对经济活动各个方面的影响,难点把握税收原则与负担及转嫁的判断标准,深刻理解最适度课税理论的产生条件与运用范围。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纲 要 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和特征 一、税收的概念 (一)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二)政府征税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利 (三)政府征税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四)政府征税需借助法律形式 二、税收的特征 (一)强制性 (二)无偿性 (三)固定性 第二节 税收术语 一、纳税人 二、课税对象 三、税率 (一)比例税率 (二)累进税率 (三)定额税率 四、减税免税 (一)税基式减免 (二)税率式减免 (三)税额式减免 五、纳税环节 六、纳税期限 (一)按期纳税 (二)按次纳税 (三)按年计征,分期预缴 七、违章(法)处理 第三节 税收分类 一、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资源课税、行为课税 二、直接税、间接税 三、价内税、价外税 四、从量税、从价税 五、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 第四节 税收负担与税负转移 一、税收负担 (一)税收负担的含义 (二)税收负担的分类 (三)税收负担水平 二、税负转移 (一)税负转移与归宿的含义 (二)税负转移的方式 (三)税负转移的实现条件 (四)税负转移的效应 第五节 税收原则 一、公平原则 (一)受益原则 (二)能力原则 二、效率原则 (一)经济效率原则 (二)行政效率原则 第六节 税收效应 一、税收对生产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 (一)税收对生产的收入效应 (二)税收对生产的替代效应 二、税收对消费的影响 (一)税收对消费的收入效应 (二)税收对消费的替代效应 三、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四、税收对储蓄的影响 五、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第七节 最适课税理论 一、最适课税理论 二、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直接税与间接税搭配理论 (二)最适商品课税理论 (三)最适所得课税理论 PPT09 案例:税收三性 看马斌说税:国家与税收 观看大国崛起 减税与退税的争论 中国税负研究 答疑讨论、作业和思考题: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税收的定义与形式特征? 2.税收为什么要进行分类?不同角度与标准的分类的作用与意义是什么? 3.税收负担的含义是什么?税收负担与税收转移及归宿有何关系?税负转移由哪些因素决定? 4.为什么要研究税收原则,它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5.试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原则。

6.试述税收对消费与劳动供给的效应? 7.试述最适课税理论的基本含义与主要内容,为什么要研究最适课税理论? 讨论题 在我国税制建设过程中,如何遵循公平与效率原则? 参考资料: 1.哈维.罗森:《财政学》(第二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2.鲍德威:《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陈共:《财政学》,第六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公共财政学》

刘玲玲编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5.《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

王传伦 高培勇著 商务印书馆 课后小结:

税收基本术语与分类的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好,明确了税收对经济活动各个方面的影响,深刻理解最适度课税理论的产生条件与运用范围。

讲授题目 第十章 税收制度 课时安排 3 教学目的与要求 税收制度尽管不属于税收理论,但它是税收理论的基本运用与操作体现.本章在对税收制度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并对各种现实运行的税种进行了系统分析,此外还对国际税收的一些基本知识做出概括性论述。

教学重点 与难点 了解税收制度的组成与发展。掌握流转税类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增值税的特征与类型。掌握所得税类的基本特征,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的特点和征收。明确国际税收的基本知识。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纲 要 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 税收制度的组成与发展 一、税收制度的组成 (一)税收制度的概念 (二)单一税制与复合税制 二、税收制度的发展 (一)简单的直接税制 (二)由简单的直接税到间接税 (三)由间接税到现代直接税 第二节 流转课税 一、流转课税的原理 (一)流转课税的概念 (二)流转课税的特点 (三)流转课税的作用 二、增值税 (一)增值税原理 (二)我国现行增值税制 三、消费税 (一)消费税原理 (二)我国现行消费税制 四、营业税 (一)营业税原理 (二)我国现行营业税制 五、关税 (一)关税原理 (二)我国的关税制度 第三节 所得课税 一、所得课税的原理 (一)所得税概念和分类 (二)所得课税的特征(三)所得课税的作用 二、企业所得税 (一)企业所得税原理 (二)我国现行内资企业所得税制 三、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一)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原理 (二)我国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制 四、个人所得税 (一)个人所得税原理 (二)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 五、农业税 第四节 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 一、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的原理 (一)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的概念和分类 (二)财产课税和资源课税的特点 二、资源税 (一)

资源税原理 (二)我国现行资源税制 三、土地增值税 (一)土地增值税原理 (二)我国现行土地增值税制 四、房产税 (一)房产税原理 (二)房产税制度 五、契税 (一)契税原理 (二)我国契税制度 第五节 行为课税 一、行为课税的原理 (一)行为课税的概念 (二)行为课税的特点 (三)行为课税的作用 二、 印花税 (一)印花税原理 (二)印花税制度 第六节 国际税收 一、国际税收的含义 二、税收管辖权 (一)属地原则和属人原则 (二)地域管辖权和居民(公民)管辖权 三、国际重复征税 (一)

国际重复征税的含义 (二)

国际重复征税产生的原因 (三)

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 四、国际税收协定 PPT010 案例:中国现行税制状况 观看资料篇:马斌说税 观看资料篇:马斌说税 观看资料篇:偷税案 观看资料篇:国家与税收并讨论 答疑讨论、作业和思考题:

思考题 1.如何把握税收制度的定义,它的发展趋势如何? 2.什么是流转课税,主要包括哪些税种,各自具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所得课税,主要包括哪些税种,各自具有什么特点? 4.增值税类型和计税方法有哪些? 5.什么是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各自具有什么特点? 6.什么是行为税,它有什么特点? 7.国际税收的含义是什么,它与国家税收有何关系? 8.国际重复征税的产生原因及消除途径有哪些? 讨论题 结合我国目前的税收制度现状,讨论如何改革和完善现行税收制度。

参考资料: 1.陈共:《财政学》,第四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项怀诚:《中国财政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财政理论与政策》

郭庆旺 赵志耘 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公共财政学》

刘玲玲编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课后小结:

了解了税收制度的组成与发展,掌握了流转税类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增值税的特征与类型。掌握了所得税类的基本特征,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的特点和征收,同时也明确了国际税收的基本知识。

讲授题目 第十一章 公共定价与收费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能够达到效率标准并不影响公平的条件下,无须政府规定价格。一旦发生追求效率或者资源不能优化配置,导致不公平时,政府的公共定价或规定收费标准就是必要的。本章在讨论公共定价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共收费原则与类型的理论问题,重点探讨了行政性收费与事业性收费问题。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掌握公共定价产生的前提条件与公共定价的主要方法,明确公共收费原则与类型的基本理论。难点认识行政性收费与事业性收费的必要性及经济意义。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纲 要 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 公共收费概述 一、公共收费的概念和特点 (一)公共收费的概念 (二)公共收费与税收的联系与区别 二、公共收费的原则 (一)公共收费不以盈利为目的 (二)公共收费应保证公共产品的消费效率 (三)成本效益原则 (四)受益原则 三、公共收费的类型 (一)规费和使用费 (二)行政性收费、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 (三)限制性收费、准入性收费和校正性收费 (四)中央政府收费和地方政府收费 第二节 行政性收费 一、行政性收费的特点 (一)行政性 (二)强制性和稳定性 (三)不等价性 二、行政性收费与税收 (一)行政性收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行政性收费具有较明显的收益对称性 三、行政性收费的分类 (一)管理型收费 (二)财政型收费 第三节 事业性收费 一、事业性收费的特点 (一)公益性 (二)非营利性与补偿性 二、事业性收费与行政性收费的区别 (一)收费的目的不同 (二)收费主体与对象间关系不同 (三)收费标准不同 三、事业性收费的种类 (一)补偿性收费 (二)公益性收费 (三)福利性收费 PPT011 案例:收费 观看对话 讨论 答疑讨论、作业和思考题:

思考题 1.边际成本定价法与平均成本定价法以及二部定价法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影响有何不同? 2. 请对政府行政单位的某项收费进行调查,分析一下收费标准是如何制定的,它对机关个人或单位的经济行为有何影响。

3. 如何认识公共收费的性质、原则和作用? 4. 按照公共收费理论,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公共收费的规范化? 讨论题 下述哪些市场需要政府规定价格,如果需要政府规定价格的话,你认为应该按什么标准来制定价格,现行的定价与你的看法是否相同,你认为应该做哪些改进?①电话费 ②电力 ③煤气 ④飞机票 ⑤高等院校学费 ⑥药费 ⑦出租车 ⑧空调 ⑨住院费 ⑩你所提出的其他产品或服务 参考资料: 1.陈共:《财政学》,第四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公共财政学》

刘玲玲编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课后小结:

掌握了公共定价产生的前提条件与公共定价的主要方法,明确了公共收费原则与类型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认识了行政性收费与事业性收费的必要性及经济意义。

讲授题目 第十二章 国有资产收入 课时安排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国有资产收益是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曾经在我国财政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国有资产收入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本章在介绍国有资产收入依据与形式的基础上,对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从而为探讨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了解国有资产的含义以及分类,掌握国有资产收入形式与产权界定,难点认识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纲 要 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 国有资产概述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 二、国有资产的分类 (一)按照国有资产经济用途的分类 (二)按照国有资产存在形态的分类 (三)按照国有资产形成方式的分类 (四)按照国有资产所处地理位置的分类 (五)按照国有资产所有权代理人不同的分类,分为中央政府管理的国有资产和地方政府管理的国有资产。

三、我国国有资产的形成 (一)在革命根据地建立公营经济形成的国有资产 (二)建国前后没收国民党政府和官僚资本的资产 (三)赎买民族资本形成的资产 (四)国家通过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 (五)接受馈赠、援助、转让形成的资产 四、国有资产收入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国有资产产权与收入 一、国有资产产权的特殊性 (一)产权的基本含义 (二)国有资产产权的特点 二、国有资产产权界定 (一)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意义 (二)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有关规定 三、国有资产收入的形式 (一)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收入 (三)资源性国有资产收入 四、国有企业亏损补贴 (一)政策性亏损的弥补 (二)经营性亏损的处理 PPT012 概括归纳法 案例:建国以来中国国有资产状况 看世纪大讲堂: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 讨论 答疑讨论、作业和思考题:

思考题 1.什么是国有资产,如何分类? 2.为什么说国有资产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资产部分? 3.什么是产权,国有产权与私有产权、公共产权相比有哪些异同,如何界定? 4.简述国有资产收入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资产收益的联系和区别。

5.国有资产收入形式有哪些,国有企业亏损如何弥补? 6.试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路径。

讨论题 对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资料: 1.陈共:《财政学》,第四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项怀诚:《中国财政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财政理论与政策》

郭庆旺 赵志耘 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课后小结:

了解了国有资产的含义以及分类,掌握了国有资产收入形式与产权界定,认识了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

讲授题目 第十三章 公债 课时安排 3 教学目的与要求 公债既是财政收入的内容,也形成财政支出的项目,还是财政政策构成要素,应该在财政学中单独进行研究。本章在讨论公债职能与作用的基础上,对公债的规模与结构及分类进行分析,并对公债的发行、偿还、负担、效应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最后讨论了公债市场与政府隐性债务,揭示了公债问题的基本轮廓。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区别公债职能与作用的理论意义,了解公债规模与结构及分类的基本理论知识,明确公债发行与偿还的基本方法,认识公债负担与效应经济意义,难点是掌握公债市场的分类,理解隐性债务与或有债务造成的财政风险。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纲 要 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 公债的职能与作用 一、公债的定义 (一)公债与国债 (二)公债与内债、外债 (三)公债与公债券 (四)公债与公债收入 (五)公债与准公债 二、公债的职能 (一)弥补财政赤字 (二)筹集资金或资本 (三)调节经济 三、公债的作用 (一)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促进经济结构协调与均衡 第二节 公债的规模与结构 一、公债的规模 (一)公债规模的含义 (二)制约公债规模的主要因素 (三)衡量公债规模的指标及其控制 二、公债的结构 (一)公债持有者结构 (二)公债期限结构 (三)公债品种结构 三、公债的分类 (一)按照公债发行的地域分类 (二)按发行公债的主体分类 (三)按举债的性质(方法)分类 (四)按偿还期限分类 (五)按本息偿还的方法分类 (六)按公债发行的计量对象分类 (七)按有无担保分类 (九)按是否转让分类 第三节 公债的发行与偿还 一、公债的发行 (一)公债的发行价格 (二)公债利率及影响因素 (三)公债的发行方法 二、公债的偿还 (一)公债偿还方式 (二)偿债资金的来源 第四节 公债的负担与限度 一、公债的负担 (一)公债负担的概念 (二)公债的直接与间接负担 (三)公债的货币与真实负担 (四)公债的内债与外债负担 (五)公债的代际负担问题 二、公债的限度 (一)公债限度的概念 (二)影响公债限度的因素 PPT013 案例:建国以来中国公债状况 枚举法 看证券市场录像 看百家讲坛:身边的经济学:韩秀云股市风云 答疑讨论、作业和思考题:

思考题 1.公债的性质是什么,如何理解公债的职能与作用? 2.为什么要研究公债的规模与分类,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要对公债的结构进行分析,有何理论与现实意义? 4.公债的发行条件包括哪些,公债的发行与偿还主要有哪些方法? 5.什么是公债负担,包括哪几种,在什么情况下公债会给后代人造成负担? 6.如何理解公债的经济效应? 7. 什么是隐性债务,什么是或有债务,控制债务风险有哪些主要指标? 讨论题 什么是公债市场,公债的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有何关系?请你比较一下这两个市场的操作过程与方法。

参考资料: 1.陈共:《财政学》,第四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财政研究》、《税务研究》、《经济研究》、《财贸经济》、《中国财政》以及《经济学消息报》等 课后小结:

区别了职能与作用的理论意义,了解了公债规模与结构及分类的基本理论知识,明确公债发行与偿还的基本方法,了公债负担与效应经济意义,了隐性债务与或有债务造成的财政风险。

讲授题目 第十四章 政府预算 课时安排 3 教学目的与要求 政府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本章简要介绍政府预算的概念、组成、原则和类型,同时简要介绍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和政府决算,还对预算外资金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重点讨论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方面改革的情况。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了解政府预算的组成、原则、类型及其意义,把握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和政府决算,掌握预算外资金的概念、范围、历史演变、效应及其改革方向。难点掌握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方面改革的意义。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纲 要 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 一、政府预算的概念 (一)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二)政府预算是组织分配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 (三)政府预算是政府实现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 二、政府预算的产生与发展 三、政府预算的组成 四、政府预算的原则 五、预算管理职权划分 (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 (二)各级人民政府职权 (三)各级财政部门职权 (四)各部门、各单位职权 第二节 政府预算的类型 一、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一)单式预算 (二)复式预算 二、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一)增量预算 (二)零基预算 三、绩效预算和计划规划预算 (一)绩效预算 (二)计划规划预算 PPT014 案例:预算报告 参与讨论,提问:

因素分析法 案例:讨论 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 答疑讨论、作业和思考题:

思考题 1.什么是政府预算?研究政府预算的产生与发展有何意义? 2.如何理解政府预算的组成、类型? 3.简述政府预算的原则? 4.我国政府预算收支科目是如何设置的? 5.预算外资金的范围和特点是什么? 6.怎样加强预算资金的管理? 7. 政府采购制度特点是什么 讨论题 1.部门预算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我国国库管理制度如何改革与完善? 参考资料: 1.陈共:《财政学》,第四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项怀诚:《中国财政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财政理论与政策》

郭庆旺 赵志耘 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财税理论与实践》

昝志宏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年版 5.《财政研究》、《税务研究》、《经济研究》、《财贸经济》、《中国财政》以及《经济学消息报》等 课后小结:

了解了政府预算的组成、原则、类型及其意义,把握了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和政府决算,掌握了预算外资金的概念、范围、历史演变、效应及其改革方向。掌握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方面改革的意义。

讲授题目 第十五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课时安排 3 教学目的与要求 财政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的核心和最基本的管理制度,其实质是处理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本章在介绍财政管理体制含义、模式和原则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现行分税制及其改革,并对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特征与类型及其完善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寻找理想的财政分权模式处理好政府间财政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了解财政管理体制含义、模式和原则的基本内容,认识我国现行分税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完善的方向。难点是理解与探讨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对处理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作用。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纲 要 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概述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 二、财政管理体制的模式 (一)集权型财政管理体制 (二)分权型财政管理体制 (三)混合型财政管理体制 三、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二)公平与效率原则 (三)民族政策原则 四、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理论依据 (一)公共需要的层次性 (二)集权与分权关系 第二节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一、分税制的基本内容 (一)税收分割 (二)税权划分 (三)分设征收管理体系 二、建立分税制的基本原则 (一)财权与事权相统一 (二)中央财政集中较多的收入份额 (三)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四)法制化 三、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一)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 (二)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 (三)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四、我国分税制的改革与完善 (一)科学合理地分割税收 (二)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权 (三)完善地方税体系 (四)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五)规范省以下的分税制 PPT015 案例:建国以来中国财政体制情况 观看:分税制体制 讨论 答疑讨论、作业和思考题:

思考题 1.财力、财权和财政责任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2.如何理解财政管理体制模式? 3.简述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 4.论述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理论依据。

5.分税制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是什么? 6.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特征和类型是什么? 讨论题 论我国分税制的改革与完善。

参考资料: 1.陈共:《财政学》,第四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项怀诚:《中国财政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财政理论与政策》

郭庆旺 赵志耘 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财政研究》、《税务研究》、《经济研究》、《财贸经济》、《中国财政》以及《经济学消息报》等 课后小结:

了解了财政管理体制含义、模式和原则的基本内容,认识了我国现行分税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完善的方向。理解与探讨了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对处理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作用。

讲授题目 第十七章 财政宏观调控与财政政策 课时安排 3 教学目的与要求 财政政策是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也是一个存在着争议的政策工具。本章在讨论财政宏观调控对象与目标的基础上,对财政宏观调控的功能与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财政政策构成要素与分类的介绍,探讨了不同经济时期的财政政策选择,提出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模式。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了解财政宏观调控对象、目标、功能及特点的基本内容,掌握财政政策构成要素与分类的内在含义,3.把握不同经济时期财政政策的选择与运用。难点认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模式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纲 要 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 财政宏观调控的对象与目标 一、财政宏观调控的基本含义 二、财政宏观调控的对象 三、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 (一)确定财政宏观调控目标的依据 (二)财政宏观调控目标的选择 第二节 财政宏观调控的功能与特点 一、财政宏观调控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协调功能 (三)控制功能 二、财政宏观调控的特点 (一)主体的突出性 (二)目标的明确性 (三)手段的多样性 (四)对象的广泛性 第三节 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与分类 一、财政政策的含义 二、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 (一)财政政策目标 (二)财政政策主体 (三)财政政策工具 三、财政政策的分类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均衡性财政政策 (二)存量财政政策与增量财政政策 (三)自动稳定财政政策与相机抉择财政政策 (四)宏观财政政策和微观财政政策 第四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一、货币政策概述 (一)货币政策目标 (二)货币政策工具 (三)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四)货币政策的类型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具有不同的功能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具有不同的政策时滞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可能性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的总体目标具有一致性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作用的表现形式都属于货币调控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模式 (一)“同向”配合模式 (二)“逆向”配合模式 (三)中性配合模式 PPT17 案例:建国以来中国财政政策状况 参与讨论 观看对话- 财政政策 讨论 答疑讨论、作业和思考题:

思考题 1.如何认识财政宏观调控的对象和目标? 2.如何认识财政宏观调控的功能和特点? 3.如何进行财政政策的分类,各种类型的财政政策分别在何种条件下发挥作用,请给予阐述。

4.财政政策工具有哪些,各种工具如何实现对经济的调节? 5.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及其配合模式。

讨论题 对于政府利用宏观财政政策调控经济,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参考资料: 1.陈共:《财政学》,第四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项怀诚:《中国财政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财政理论与政策》

郭庆旺 赵志耘 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公共财政学》

刘玲玲编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5.《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

王传伦 高培勇著 商务印书馆 6.《财税理论与实践》

昝志宏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年版 7.《财政研究》、《税务研究》、《经济研究》、《财贸经济》、《中国财政》以及《经济学消息报》等 课后小结: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形势,政府的经济政策选择以及作用效果,了解财政宏观调控对象、目标、功能及特点的基本内容,掌握财政政策构成要素与分类的内在含义,认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模式的必要性及其重要,达到了教学目的。

大学授课教案模板

政治授课教案模板(共4篇)

高中政治新授课教案模板

教师授课教案模板

师范大学授课教案模板

推荐访问:财政学 授课 教案

热门排行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篇1我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篇1为切实提高支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夯实党建基础,挖掘支部党建特色,创新支部党建工作做

七言绝句古诗精选【十首】

【 能力训练 导语】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篇120xx年度我校新党员发展工作已经开始。根据学校党委3月21日会议精神,今年新党员发展

统计工作如何为企业管理服务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作用,它为企业的经营

乡镇创建无毒社区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以禁吸戒毒为中心,全面落实禁毒工作责

四年级我家菜园日记500字

菜园子,就是种菜的地方。种菜的时候为了防止家禽进入菜地,于是农夫用篱笆或者栅栏将菜地围起来形成的一个

哈尔移动城堡电影观后有感范本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篇1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健全党的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