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 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把式、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有关教学课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2、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4、“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第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熟字新解,理解课题。
1、板书“亡、牢”:
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关于亡和牢的词吗?通过这些词,你知道它们通常表示什么意思?
2、板书“羊、补”:
在亡羊补牢中,“亡、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认真读书,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课件:出现一个羊圈,上面有一个窟窿)话外音:现在,一个养羊人的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板书:少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2、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⑴“街坊”(提示:指名一个学生回?你家住在哪里?“谁家和他住在同一条街上(或小区)?”“街坊”就是什么?
⑵“后悔”出示课文中的原句。理解:
他后悔什么?为什么会后悔?
回答后,给课件配音:如果你是街坊,会对他说些什么?你是养羊人,听了街坊们的劝告后,会怎么想?(如果他像你一样就好了,可惜这个养羊人 _______)(板书:不听劝)(课件:有个窟窿的羊圈前,养羊人与一个街坊在一起),再男女生对读对话。
⑷谁知夜里,狼又从这个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课件)(板书:又少一只羊)
现在,你有没有理解“后悔”的意思呢?(板书:后悔)
“不该不接受”早知道,当初就________,“不该不”,两个“不”说明他真的很后悔。
羊连丢了两只,你是养羊人,心里也会__________,试试看,将养羊人心里的话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引读)转念一想,__________。于是,他是怎么做的?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
结合理解“从此”:“此”表示“此时、此地”,“从此”就是从“__________”开始。他怎么补的?补得怎么样?(课件: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的)
(板书:堵上窟窿;
羊再也没有丢失)再朗读这段话,注意突出这些词。
⑸结合板书理解“亡羊补牢”。
5、齐读课文。
6、(课件:养羊人站在修补好的羊圈旁,羊在羊圈中快活地吃着草)看到羊圈被修得结结实实的,羊儿一只也没有少,养羊人此时会想些什么?
四、回顾全文,揭示寓意
1、齐读全文。
2、(课件:再次出现刚上课时出现的那些物件)刚刚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大家看了
如果,这些窟窿就像是我们同学身上的缺点,又该怎么办呢?
五、指导书写,识记生字。
(一)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二)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相结合。
六、总结
《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情节简单。它使我们明白了,做错了事或出了问题,及时改正或补救,还不晚。所以人们常说:“亡羊补牢,为未晚也!”
第二课时
、
一、游戏导入。
吸引学生,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一)初读课文
1、自读。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利用工具书掌握它。
2、正音,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互检,同桌互相读,检查字音。
(二)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三)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相结合。
三、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1、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2、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3、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坐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想法对?为什么?
四、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组长负责组织组员。
⑵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读文作答、口头说答、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坐车人
B角色:朋友
⑶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总结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⑵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六、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园北撤)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读了这两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像《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样的事情。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
“言”,讲道理。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亡羊补牢。(板书)
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 (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检查复习。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4n”,不要读成“qu1n”。
“窟窿”的“窿”读轻声。
字形方面:
“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修”:左右结构,右下方是“三撇”,不要写成“三点” 词语解释:
叼走:衔在嘴里拖着。
街坊:邻居。
劝告:说服,讲清道理,使人感动听从。
后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四、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1.出示课件,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2.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读书,小组讨论。
(2)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五、小结 1.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2.联系实际,谈感想。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复述《亡羊补牢》的内容和寓意)
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找找生字的特点,比如:
“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奔驰”这两个字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三、再次朗读,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车下的人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不是车下的人不明白,是而车上的人不明白。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车下的人告诉车上的人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所以,是车上的人不明白。
(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
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体会寓意:
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五、表演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学生分角色表演)
六、课堂延伸
1.假如车上的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该怎么办呢?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虎林市第四小学 柳春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寓言的寓意,能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所受到的启示。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做事只有坚持不懈、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理解寓意,能说出自己所受到的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能说出自己所受到的启示。
教学方法:研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寓言两则》,教师板书课题。师: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一般通过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出示知了图片,这是什么?(知了)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则寓言《知了学飞》。知了向谁学习飞翔,结果怎样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学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情况。(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开火车读)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幻灯片出示,学生完成:知了学飞这则寓言主要写了_____跟_____学_____,因为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
三、再读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知了说的三句话,画一画,读一读。
2、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体会知了学飞的态度和做法,感悟寓意。 (
1、大雁给它讲飞的道理,它只听了几句,就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2、大雁教给它飞的本领,它只试了几下,又自满地嚷着:“知了!知了!”
3、这时候,知了眼望万里长空中远飞的大雁,它真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努力学习,可这时已经晚了,只好叹着气说:“迟了!迟了!”)
3、师;《知了学飞》这则寓言主要写了知了跟大雁学飞翔,因为怕艰苦,不认真,结果没学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你有什么启发?(课件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寓意。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第二则寓言《蜗牛和蚯蚓》
1、出示蜗牛和蚯蚓图片,引出题目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指名读题,明确学法。
3、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4、交流反馈。教师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理解,体会蜗牛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总结寓意。
五、
拓展延伸:
1、找一找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或事吗?请你说一说。
2、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生交流)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生交流)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听歌曲《蜗牛和黄鹂鸟》),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同学们,有志者事竟成,加油!
七、作业:搜集寓言故事
八、板书设计:
12、寓言两则
怕艰苦、不认真
知了学飞———————————失败
坚持不懈、脚踏实地
蚯蚓爬墙顶———————————成功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出示: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学们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朗读课文
1、指名课文,注意随机指导读正确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
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相机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1)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
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
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
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2)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小结:看来,学习本领和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
2、3自然段。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力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五、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事、虱。
2、写字、写词。
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女”连起来。“刺”左半部分是“”不是“束”。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古代名医,他是谁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发下阅读资料,学生阅读,了解扁鹊其人: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劂”(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做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生读短文回答: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人?
小结: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把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语和第6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1)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①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
②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③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
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恒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 (2)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点拨:蔡桓公本为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已见等道理。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重点指导: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
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条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
2. 理解生词的意思,能通过“巴望、相持”等词语体会角色的内心活动。
3.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这两个故事。
4. 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揠苗助长
一、看图猜故事
二、揭题课题,提出疑问
1.出示课题:寓言两则,学习“寓、则”。
2.出示“揠苗助长”:猜猜“揠”是什么意思?说说整个成语的故事。 3.围绕“揠苗助长”质疑:知道了课题的意思 ,谁来读,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问题呢 ?(为什么揠苗?怎样揠苗?结果怎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
(1)认读生词。
平舌音
理解词语:焦急(换近义词)
一大截(在身上找到“一大截”) (2)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解答疑问
(一)为什么揠苗(起因)
1.找出农夫为什么“揠苗”的具体的句子来读一读。 2.用自己的话说说农夫为何要揠苗。
3.从哪里读出农夫很焦急?(巴望、天天、十分焦急) 巴望:换词比较
从动作、语言想象农夫“焦急、巴望”的样子。
4.讨论:禾苗有没有长高。
提醒:喘气 喘 翘舌音;
转来转去 转是多音字,这里是四声 ;
自言自语 自 比较句子:
可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5.感情朗读
(二)怎样揠苗(经过)
1.想想,如果放在平时,农民伯伯会用什么办法帮禾苗生长。(浇水、施肥、除虫、拔草)
2.自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农夫是怎样揠苗的。
3.交流所画的句子。
4.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揠苗的。
5.理解“筋疲力尽”,想象筋疲力尽的样子。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筋疲力尽”了?(一棵一棵、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 6 .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7.感情读第三自然段:虽然很累,可看着被自己拔高的禾苗,农夫是多么的高兴。读出农夫的高兴、得意。
(三)结果怎样?(结果) 理解“纳闷”
五、想象说话,揭示寓意
1.说话练习: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飞跑着回去告诉自己的父亲。农夫根本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连忙赶到地里。邻居们也来了。这个时候,面对着这样一片枯萎的禾苗他们会说些什么呢?面对或许还有一两棵禾苗奄奄一息这一情景,他们又会说些什么?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2.小结寓意。
3.送农夫几句话。
五、写字
鹬蚌相争
一、揭题课题,提出疑问 1.出示课题,指名读课题。
2.出示鹬和蚌的图片,看图说话:说说鹬和蚌的样子和特点。 3.围绕课题质疑,确定本课学习重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3.检查初课课文情况。
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了解内容
1.引导学生找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能简单地说说主要内容。 2.品读故事起因:扣住“猛地啄”、“牢牢地夹”体会鹬蚌相争的起因。
3.重点朗读故事的经过部分
(1)小组合作,分角色扮演鹬和蚌,读出争的语气。
(2)全班展示,评点。相机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的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4.创设情境,体会鹬和蚌互不相让的情景,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5.体会故事的经果。
6.练习概括:简单地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7.小结:我们把故事读成一两句简单的话,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阅读能力。
四、再读课文,揭示寓意
1.故事读完了,你觉得文中的鹬和蚌怎么样?
2.默读课文,体会鹬和蚌傻在哪里? 3.交流,揭示寓意。
4.故事拓展,升华寓意。
讲述《唇亡齿寒》。
五、课后作业
1.练习讲这则寓言故事。 2.再找几则寓言故事读一读。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
第11课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书写指定的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背诵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句。
2.学会寓言,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用自己的话来讲这两则寓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
(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
(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3)标出小段。
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三、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
第11课
6.教师示范。
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四、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不小心 掉 不着急 刻记号 不慌不忙 船靠岸 捞剑
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自读自学课文,了解故事大意。可提示如下:自己读课文看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根据故事想一想文章题目“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不认识的字要看课后的注音,或。有不懂的地方,问问同学或老师。
2.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质疑讨论。
3.引导讨论说明寓意。结合课后第二题的第二小题,组织学生讨论和想像说话。
4.指导做好字词练习,把生字写正确,理解和积累词语。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原因:巴望禾苗长快一些 做法:把禾苗往高里拔
结果:枯死
寓意: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会把事情弄坏
2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共16篇)
傅雷家书两则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两课时
上一篇:几何教案模板
下一篇:评价教学设计评语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