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党团工作 >

高中化学微型课教案模板

|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中语文微型课教案

【篇1:《滕王阁序》微型课教案】

《滕王阁序》微型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的美景与真情。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登高望远,追古思今,舞文泼墨。正因如此,我国的“四大名楼”虽屡建屡毁,历代重修,却依然绽放出道道靓丽景致。让我们跟随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一起登上滕王阁,品读其美景,赏析其真情。

二、研读课文 1.文本思路

(1)齐读全文,整体感知:

第一段:
写地理风貌,引宴会人物

第二、三段:摹万千气象,状周围景观

第四、五段:绘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

第六、七段:述身世际遇,叹盛宴难再

(2)学生自由朗读首尾段落,并总结归纳。

答:赞盛地、夸嘉宾

总结陈词,回到现实,礼让他人。

2.文本解读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早给骈文特点作了总结说:“铺采离文,体物写志”,即写景抒情,借物言志。

(一) 重点学习2-5段,这一部分才是全文的精华部分。学生自由诵读,并预先设置问题:

(1)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用文中一句话来作答。

答:兴尽悲来

(2)作者因何而“兴”?

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尤其是美景,集中在2-3段。

(二) 赏析2-3段,男女生分读。

提问:哪些写景的美句最能打动你?

举例: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小结:这一句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
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小结: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一动一静相映增辉;
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更为明丽鲜活的画面。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一体,浑然一色。背景旷远、色彩明丽、意境浑融、超逸豪迈。

总结:这一部分写景文笔瑰丽、手法多样,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虚实相衬,众多景物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

(三)鉴赏4-5段,前后分排读

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矿远,市井的繁华,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这一切处处扣住一个“兴”字,洋溢着作者愉悦的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正是在兴致高昂,情绪激动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由喜悦渐生悲慨,作者用了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生之“悲”?用了什么手法?

示例: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玄想宇宙广袤,衬托人生渺小,引发感慨)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怀,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主要手法:抒情、议论

小结:作者纵笔驰骋,抒写个人怀才不遇、仕途失意之悲,让人心有戚戚焉

4、就文章来看,作者的情感就此悲伤消沉,一蹶不振了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句,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古已有之,今又何伤?)

老当益壮四句,勉励自己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表现了崇高的人生观

贪泉、涸辙句,表明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北海、东隅、桑榆句,表现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孟尝、阮籍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班超、宗悫句,表示投笔从戎,乘风 破浪的志向

这里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化用典故)

小结:作者以古比今,借古写怀,以真挚的情感和浓郁的诗意,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用典于一炉,失望与希望兼有,追求与痛苦交织,这是从心泉中流淌出来的最纯真的情感,所以就最能拨动人的心弦。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明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

3、文本探究:

文以阁而名于世,阁以文而传天下。设想某一天,你与王勃相遇在滕王阁,你想对他说什么?写下给王勃的一两句话。

对理想的执著往往在遭遇挫折时会产生巨大的痛苦,面对人生的困境,不同人有不同的选择。身处初唐的王勃当时很年轻,却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正如落霞,但即使生命如此短暂他也要以孤鹜一“飞”的矫健姿态去迎接,去挑战!他的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他以飞翔的姿态定格于滕王阁的秋水长空,那青春的宣言响彻了历史的天空,今天听来仍旧让人怦然心动、热血沸腾。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里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可以打败他!” 4、重温精品

他才华外露,为社会所不容;
他慨叹宇宙无穷,悲悼功业不就;
他处困顿而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文笔跌宕,写失意的悲哀,成为对时代的抨击,写积极的壮怀,表现一种用世的乐观。让我们再次回到他的诗文,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一段,用饱含激情的声音大声朗读出来。

三、作业

1、背诵2----5段 2、问题探究: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她们都与三位名人有关,更与他们的诗文有关。这三位名人是谁?他们的诗文是什么?

试从文化的角度,谈谈名楼与名人以及名文的关系。

附板书:

滕王阁序 王勃 兴←--→情真

【篇2:微型课教案】

求函数的值域问题--转化和化归的数学思想

(教师)姓名:陈文彬 单位:清源学校

授课年级:高一 时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函数值域的概念,并掌握运用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解决函数值域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类比和转化的数学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里的奥秘,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对数学学习产生好奇。

二、教学重点:求函数的值域;
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如何将某个复杂的函数值域问题(数学问题)转化成已经熟知的数学问题或者模型解答。

三、教学准备

熟悉对勾函数的性质和二次函数的性质,会求二次函数和对勾函数的值域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并且对一般的二次函数(例如:y?x2?3x?2)以及特殊的对勾函数(例如:y2?x?)的性质进行了学习,会求相关函数的值域问题,本节课,我将带领你们体验两类不同的函数,如何解决这两类不同的函数呢?在问题提出和探究之前我们先介绍一种常见而且颇具价值的数学思想.(情境教学) 2、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简介

当我听别人讲解某些数学问题时,常觉得很难理解,甚至不可能理解。这时便想,是否可以将问题化简些呢?往往,在终于弄清楚之后,实际上,它只是一个更简单的问题。——希尔伯特 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进而得到解决的一种方法.一般总是将复杂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简单

的问题,将难解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

转化与化归思想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问题的解决,总离不开转化与化归,如未知向已知的转化、新知识向旧知识的转化、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的转化、不同数学问题之间的互相转化、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等.各种变换、具体解题方法都是转化的手段,转化的思想方法渗透到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和解题过程中.

3、问题的提出与探究:(问题引导法、问题的设置遵循渐进式的教学方法)

(1)求函数y?x?x的值域。(从简单容易观察的函数入手) 探究:首先尝试一般性的求值域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思考y?x?x与y?x?x2。(给予学生提示,涉及类比的数学思想)

1112??222??y?x?x可化为y?x?x?x??x?,可以看出,前后项的指数是一个两倍

1?22的关系,类似于y?x?x,那么令t?x,则有y?t?t2?t?0?,即转化为了y?x?x2

的函数形式,而y?x?x2为我们已学的二次函数。至此,我们就将x变成t,将x转变成了t2,进行了升幂,将一个带有x的函数转化成了我们熟悉的二次函数的值域问题进行求解。(画一个对比的图)

(2)那么对于求函数y?x?2?x(x?2)值域的问题,你又该如何转化呢? 探究:y?x?2?x(x?2)与y?ax2?bx?c(a?0)之间有何联系呢?(同样给予学生提示、涉及类比的数学思想)

y?x?2?x(x?2)同样的前一项x?2和x的指数之间也是一个两倍的关系,那么我们能不能将其进行升幂,将x?2次数升为1,将x的次数升为2,从而转化为我们熟知的二次函数的问题.如何将x?2次数升为1,我们对x?2进行和上题中一样的操作,令t?x?2,则有x?t2?2,因而:y?x?2?x(x?2)可转化为y?t?t2?2?t?o?.小结:对于形如y?x?a?x(x?a,a为常数)的函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变量替换,进行升幂,将其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进行求解。

(3)求函数

探究:y?x2?1??y?x2?1

?x?0?可转化为y?x?1?x?0?,即为我们熟知的对勾函数.x ?x?0?的值域。

(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前一函数分子进行了降幂)

(4)求函数y?x2?4x?7(x?3)的值域。

探究:类比于(3)中的问题,我们能不能进行一个相类似的转化,变成一个对勾函数的问题求解。

?y?x2?4x?7??x?3?2?2?x?3??4??x?3??2? y?x?

4?令t?x?3,则有y?t??2a??a?0,x?0???加上一个常数2) ?4(类似于对勾函数至此,我们转化成了一个求一个类似于对

ax2?bx?c(x??d)勾函数的值域问题.小结:我们通过变量替换,进行降幂实现了将一个形如

转化成了1y?t??my?的形式,其中t为变量,m为常数。

4、总结:我们可以通过变量替换,将一些我们不能直接解决的函数值域转化为我们熟知的函数模型,从而求出所求函数的值域问题。这就是转化与化归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通过本堂课,我希望同学们能够体会到这种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并且尝试在以后的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中进行应用。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教于学生一类解决函数值域的方法,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一种化归的数学思想。主要以问题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了思考和学习,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和开发中来。通过实例直观,较好的体现了化归的数学思想,也会让学生认识到这样一种数学思想的重要意义,在日后的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也会从化归的思想来考虑。

但作为一堂拔高于课本的课,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并且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对于一些数学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本堂课的学习会觉得吃力,本课的涉及较适用于数学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不具备普遍性。

【篇3:《一剪梅》微型课教学设计那成媛】

《一剪梅》微型课教学设计

文昌市实验高级中学 那成媛

教学目标:

1、分析词中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思愁。 2、用歌曲来配合背诵本词。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讨论法 想象法

授课时间:1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一剪梅》导入。初次感知这首词。

二、知人论世: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情相思,明快妍丽;
后期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词情凄黯。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 玉词》辑本。

三、写作背景: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这是女词人前期词的代表作品。

四、齐读本词,疏通文意。 1、红藕:荷花的别称。

香残:这里指荷花的香味已经快要消散了。

兰舟:木兰树做的船,船的美称。

锦书:前秦人窦滔的妻子苏惠思念丈夫,就用锦织成回文诗赠给他。

后来便称夫妻间的书信为“锦书”或“锦字书”。这是作者用的一个典故。

雁字回时:是指大雁排成人字或者一字的形状飞行,称作雁字。雁字回时就是说大雁排成一行往回飞。

2、全文大意:

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象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同样一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难到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五、泛读,朗诵指导,再齐读本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意事项:
1、抑扬顿挫 2、注意节奏 3、富含感情

4、配以音乐----比较缠绵忧郁的曲子

六、想象与联想

我们假设自己就是李清照,跟自己情投意合的而且是刚结婚的爱人分别后,每天都思念着他或她。在那样的一个秋日里,她先是站在室内,看到了窗外的红藕香残,视线触及凉席,顿生愁情;
于是为了排遣愁情,她又去泛舟游玩,笔锋一转,转而写起了室外所见所感;
然而流水落花总无情,作者终于还是没能摆脱一个“愁”字,其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形象跃然而出。

七、讨论:作者如何写“思愁”?

1、词中的意象:红藕,玉簟(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作者的孤独闲愁)罗裳,兰舟(借泛舟以消愁),锦书,雁 (鸿雁传书的传说),月,西楼(站立楼头已久,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花,水(感慨红颜易老,离别给人的无奈)----一切景语皆情语,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2、往日的欢乐衬托出今日的寂寞。一起看过的“红藕”,一起枕过的“玉簟”,一起划过的“兰舟”......

3、独特的构思---“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自己推想到对方。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作者如此肯定地说“只有一种相思”,必然有“两处闲愁”,可见易安和丈夫赵明诚之间是心心相印的,她很肯定丈夫也在因为见不到自己而发愁。这就不单单是哀愁了,而是“甜蜜的哀愁”,由此可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妙味所在。

了解到作者的“思愁”,我们再来看词中的人物形象:一位沉湎于夫妻恩爱中独守空闺备受相思折磨的妻子,抒发对丈夫的深挚情感,吐露了不忍离别之情以及别后的相思之苦。

八、小结:短短六十个字,道不尽词人的绵绵情思,直到今天读来仍能体会到作者几百年前的思绪,那亘古不变的一份真情。

九、板书设计:

室内秋簟、室外残荷——→登舟排遣,见:雁字飞回、期盼锦书,只有月满西楼——→看落花流水——→愁上心头。(愁中有自信)

十、作业布置

跟随歌曲《一剪梅》背诵本词

微型课教案

《与朱元思书》

一、教学目标

1、能熟练朗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品位文中山水描写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文言文重在朗读,在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品位山水意境。

难点:文章中表现出的情怀和对朋友的劝导,在文末不易发觉,需老师指点。

三、教学设计

1、思路:先引起学生兴趣,走入课文,掌握课文,体会思想。

2、方法:演示法、引导法、讨论法

3、教具:幻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语文学习犹如快乐的旅行,她给我们很多快乐和幸福,也给了我们许多知识和感悟。今天,就让我们背起智慧的行囊,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的目的地是哪里呢?请看大屏幕。这是美丽的富春江,你看江水碧波荡漾,两岸高山危耸,大家一定很向往吧!我们就到那里去游山玩水吧!

板书:与朱元思书

吴均 谁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呢? 师:“与”,应解释为“给”,书,在这里是名词,是“信”的意思。连起来解释就是:给朱元思的信。

这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一段文字。吴均何许人也?南朝文学家、诗人。他的文章工于写景,短小精悍,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也是一篇用文言文写成的游记,根据大家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你认为学习文言文写成的游记该掌握哪些知识?

生1:首先是弄懂它的意思,其次是写作思路 生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3:还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本文的时候能够很好地把握这样几个要点。

(二)诵读疏通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同学们先欣赏一下名家的朗读录音,仔细听,认真品味,然后请同学们来读。(听录音)

我们请一名同学来尝试读一下课文。好,你来。

这位同学朗读的时候注意到了节奏的把握、情感的表达,但是有两个字要注意一下读音:“水皆缥碧”中“缥”的读音,“经纶世务”中“纶”的读音,这两个是多音字,要读准确。

面对如许美文,同学们也来享受一下吧!一起来读一遍,要读其文,感其美,悟其情。

2、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些陶醉了。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下面我们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和你一起解决。(学生分组活动)

有什么问题吗?请提出来。下面我想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请大家来做裁判,看谁翻译得最好,如有错误,请大家帮助指正。

刚才,大家交流、质疑,很是热烈。老师认为,对这篇课文词句意思的理解,需要注意这些重点,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三)神游佳境

1、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看谁划得又快又全。

请同学们说说都有哪些景: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猛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

2、这么多的景物,这么美的风光,能去游一游该是多么惬意啊!同学们想去吗?都想啊,那好,我们请一位同学做导游,以我们划出来的景物作为景点,带我们进入这迷人的人间胜境吧。你们讲述的同时,老师就在屏幕上给大家展示富春江的风景图片。

(学生导游讲述:“天高云淡,神清气爽。让我们乘坐小船,穿行于富春江那奇山异水间。这里的水是青青的,天是蓝蓝的。鱼儿在水石戏耍,船儿在急流中风行。这里的山可真高啊,直耸云天,夹岸寒树顿生秋之气,两壁猿声送轻舟万山。泉水冲击着石头,发出丁冬丁冬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在林间快乐歌唱,蝉儿在枝头的鸣叫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是音乐的海洋;
这里树可真多啊,简直是树的世界,树的海洋!横斜的枝条纵横交错,遮天避日,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一样阴暗,有时阳光也透过枝叶,洒下一团团金色的光斑……”)

富春江山水如此美丽,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赞誉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板书: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四)体情品意

听了这位导游同学动情的描述,欣赏了富春江秀丽的风光,不少同学都还在回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再次品读这篇文章,领悟文字间流淌的情感。

好,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品味的结果。这位同学读出了本文抒写的富春江山水之美,这位同学发现本文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者的蔑视之情,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板书:情:热爱自然,避世退隐)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这种情感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很好,我们一起来把这两句齐读一下吧!

(五)探寻艺术

本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美文?请同学们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得:

1、结构分明。作者在介绍富春江山水时先总写,再分写。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生发和描摹。

2、抓住特征,动静结合。先写异水,抓住水“清”“急”的特点;
写山,抓住其“高”“寒”的特点。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3、善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4、善用修辞,生动诱人。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读来琅琅上口;
用词精当优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汹涌,用“竞”“争”形容山峰相互依侍,争相向上崛起的形状,用拟人化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

5、情景交融。大部分写景,描写富春江之美,在如许美景中自然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隐逸情怀。

(六)小结本文

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
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才情丰满的好诗。我们一起欣赏了富春江奇丽的自然风光,了解了作者高洁的志趣,还懂得了写景的方法。学习了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

(七)课后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学习本文的艺术手法,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仔细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试写一篇游记。

五、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奇山

望峰息心 独绝

异水

窥谷忘反

《观

潮》微型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
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 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4.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

明确: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

四、研读,合作探究,知内涵

1.课件展示研读目标。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杨店中心小学:李娟娟2016/3/14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介绍: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
以读促写,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产生写作的欲望,做到读写结合。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想象,积累和运用语言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并通过事先收集的有关庐山云雾的图片资料,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美。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写出云雾的特点的。如:发动学生小组讨论,再组织交流,教师同时参与学生交流,做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明白这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运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最后,我又让学生上讲台画简笔画,展示不同方位的云雾的形态,加深大家对庐山云雾特点的感悟。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从“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等等语句加以文中的饿省略号,感悟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方面体会庐山云雾变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力的丰富:将变幻莫测的云雾想象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动地描绘出庐山云雾的动态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二、教材概说

教材解读:《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分明,共4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第一自然段总写庐云雾神奇美丽,接着第

二、第三自然段分别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两个特点.第四自然段再总写人们对庐山云雾的喜爱与流连。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学情预测:我班的学生喜欢朗读,不仅声音响亮,而且对于课文的感情基调也能初步把握。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但由于学生阅历不深,一部分学生的想像力不够丰富,在感情朗读的时候,不能够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学生以往在遇到写景习作时,总是无从下笔。

基于以上的教材、学情分析和朗读的优势,我确定了本课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庐山的云雾之美,感受本文的语言文字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中的相应多媒体课件,切身感受到庐山的云雾之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读写结合,探究写景文章的写作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赏析,让学生明白这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运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教学难点: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读出意境,读出美感,受到美的陶冶。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着力强调的,所以写作方法就是教学的重点,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与美丽。基于学生认识比较感性的原因,学生很难入境入情地朗读,所以有必要借助能给予多种感观刺激的多媒体课件,帮助突破狭隘的认知经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将在语言文字的美妙意境中来学习《庐山的云雾》。板书课题。第一课时你们老师讲过了,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庐山的优美景色。

二、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往庐山,你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入云端,腾着云雾,在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你在哪里?(生 庐山)你在哪里?(生

庐山),我们都来到了庐山。

三、请同学们睁开明亮的大眼睛,认真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在庐山看到了什么?

四、生说(白色绒毛

一条条玉带

茫茫的大海

巨大的天幕)。对,我知道了你们看到了不同姿态的云雾,会读书的孩子还会把书上的文字变成脑海中的画面,出示课件:老师朗读,你们边听边想,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几幅画面。

五、几幅?你说?生:四幅。我们一起合作把这四幅图画出来,(要画云雾就要有青山的衬托,云雾才显得缭绕。用绿色粉笔画山)

六、在画云雾之前一定要注意云雾的位置,你们四个同学上来画一画,老师用白色粉笔画云雾。

七、你们把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画面,(你们真棒,真会读书)

八、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云雾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的呢?比喻

九、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神奇的云雾,(课件)看能不能试着背一背。庐山的云雾是不是只有这四种姿态,你从哪里知道的?你说?生:最后的省略号。夸奖:仔细的孩子关注了省略号,不仅读懂了课文,也读懂了省略号的意思。

十、谁来补充一下省略号后面的内容,看,还有哪些姿态,用一个比喻句说一说。你说?

十一、不同位置的云雾,它的样子?

站的不同的角度,它的样子?

不同的人看,它的样子?

这么多不同姿态的云雾,书上的一句话就能概括。课件: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板书:千姿百态。这句话概括了整个自然段的内容,我们把它叫中心句。讲解总分的结构这个自然段用了总分的结构写法,把庐山的云雾描写的是那么美,那么奇丽,那么神奇,那么美不胜收。

十二、就让这么美得画面静静地流淌在我们心间,倘若有风吹来,庐山的云雾忽聚忽散,忽浓忽淡,更加神秘莫测。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动态的云雾。

十三、作业:仿照这个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总结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对于教学一些景色的文章,我特别喜欢运用课件,通过课件给学生展示了庐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从学生那种充满欢喜的表情,学生一定爱上这庐山的云雾了!而且有的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哇!真美啊!”

庐山的云雾有两个特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课文的重点也是这2个自然段,而文中所描绘的庐山的云雾的姿态都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通过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抽象的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在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通过采用打比方的写作方法,体现了云雾静态时的美。抓住4句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对于学生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在进行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大家都知道云是会动的,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候看天上的云也会觉得它特别像一个动物,这段的云雾特点是瞬息万变,说明云雾变化速度之快及变化的种类很多,我引导学生从省略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走出教室,在走廊上先观察会今天的云(幸好今天的天气还不错),把学生从课堂上拉到生活中,等学生观察完后同学们想象的翅膀开始飞翔,有的说云雾像一只可爱的小白兔;
也有的说像一条龙……总之,学生的想象之门已被打开,课堂也特别活跃。

本篇课文用了许多优美词语,语言形象生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强朗读指导,希望学生能把对美好事物的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将相和》

海滨小学:闫晶晶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师: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课件:①奥运会开幕式“和”字部分的精彩镜头)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训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检查预习:聊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了,那我们聊聊吧!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师:回答正确,看来你预习的很认真。

四、学习新课

师: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确,那你能把它给大家读一读吗? 师: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

课件②出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师: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觉? 师: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师:从读的课文中,老师能看出廉颇的不满。

师: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师: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课件③图片这个故事。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

课件④出示: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我们来看第一句话课件⑤,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师: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师:是的蔺相如是机智、聪明的„„

师: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课件⑥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

师: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

师: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师: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师:蔺相如真的撞吗? 师: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师: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出示课件⑦: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师: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师: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

师: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师: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

师:“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师: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师:总结学习“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课件⑧出示: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

师:小组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

师: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

师: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师: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知 师: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

(课件⑩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

五、课堂小结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让我们再回到奥运会的开幕式课件⑾出示,“和”字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崇高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题目中“和”字改成红色)

微型课教案——古诗《泊船瓜洲》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泊船瓜洲》。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借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二、课前准备:课件

三、课前预习:

1、了解诗人王安石的生平。

2、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泊船瓜洲》。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简介诗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故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所以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

2、剖析题意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时写下的。(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是停靠、停泊的意思,作动词,所以读“bo”,“泊船瓜洲”的意思就是诗人把船停靠在瓜州这个地方。

(二)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离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请同学们先听一下范读。(课件播放)

1、中国的汉字不同的意思有不同的读音,“间”在这里是“间隔、隔开”的意思,所以应读四声“jian”。“京口瓜洲一水间”,同学们,你能想象出这两个地点的位置吗?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显示地图)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与之一水之隔,在长江的南岸。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出示课件)。

3、体会“一水、只、数重”。京口与瓜州仅仅一江之隔,而钟山与京口之间也只隔着仅仅几座山,从这几个词中我们就能够体会到此时诗人感觉家乡离自己并不遥远。

4、诗人望着家乡,他又看到些什么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以南的岸边,明月啊,你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到自己的故乡。

(三)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读到这,一个“还”字让我们知道了,作者抒发的是思乡之情。那么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这种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体会“绿”字之妙

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春风又绿江南岸”,温婉多情的江南,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绿”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却用作了动词,不仅点明了季节——春风已过,还仿佛给读者送来了一幅春意图——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烂漫的桃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感情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那诗人为什么只看到了江南的美景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课件出示: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任宰相期间,积极推行变法。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守旧派反对改革,制造谣言诬蔑他,设计陷害他,王安石被逼辞去宰相之职。一年后宋神宗深感变法少不了王安石,于是王安石又被恢复了相位,但仕途的坎坷,官场的黑暗,前途的迷茫,让王安石很不情愿去复职,他两次请求辞去宰相之职,但宋神宗都不准。1075年春,迫于无奈,王安石只好勉强上任。北上京城途经瓜洲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3、总结:因为诗人平生际遇和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故乡,尽在故乡中那些熟悉的亲人邻里,那些太平安稳的幸福生活,故诗人眼中、心中只有江南的温暖春景,所以才会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是啊,都说月圆人团圆,望着天空中皎洁的明月,让此时身不由己的作者如何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呢?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过渡:同学们,这首诗我们学习完了,但“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学习的过程。

首先,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理解了诗题的意思(课件:知诗人,解诗题);
其次,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课件: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了解作者的经历以及写作背景,领悟了诗人的感情(课件: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课件: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一位被称之为“乡愁诗人”的现代诗人——余光中也与南京关系密切。曾因《乡愁》一诗引起轰动,推荐大家课后阅读。

五、习题设计

1、推敲文字

(1)旺 浓 闹 红杏枝头春意( )

(2)动 拂 翻 皱 起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2、默写古诗

3、作者把思乡情藏在哪些文字里了?

六、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三角形的分类》微型课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教学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教学准备:三角形卡片若干张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能按一定的标准给咱们教室里现有的人分类吗板书:分类师:刚才我们是把教室里的人用不同的分法进行了分类,那么在我们刚认识的三角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角各有特点,边的长短不一。这节课我们共同给三角形分分类。补充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确定标准,明确目标师:黑板上出示个三角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你觉得每个三角形的角一样吗边一样吗能具体说说吗、研究分类标准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确实是这样的。那你打算怎样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师:你说的真好,可以根据这些三角形角的特点来分类。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师:你观察的真仔细,也可以根据边的特点给这些三角形分类。、分组探究,获取新知师:下面同学们就可以按同桌合作的方式,利用老师提供给大家的三角形,选择一种分类标准,可以使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分工合作把这几个三角形分分类。开始吧。学生同桌两人进行三角形的分类活动。、展示成果,揭示规律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师:同学们分好了吗先请同学到前面来汇报展示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的引导学生记录,整理三个角都是锐角两个角是锐角,一个角是直角两个角是锐角,一个角是钝角师:同学们表现真棒,按照角把三角形分为三类,哪组同学是这样分的?师:你们的思路很清晰。实际在数学上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也是这样分类的。那能发挥你们的想象力,给这些三角形分别取个名字。师:你们给每类三角形气的名字很好,三角形按照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那么谁能说一说每类三角形的特点?师: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按边分的情况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师:我们通过观察思考,按照不同的标准给三角形分类,您们真了不起,下面老师要考考你

三、巩固练习判断题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判断很准确,继续努力我会填.猜一猜,(只露出钝角可以判断是钝角三角形,只露出直角也可以判断是直角三角形,可是只露出一个锐角无法判断是哪一类,三类三角形都有可能。)

四、课堂小结

微课: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危急时紧张可怕的气氛。

教学过程:
微课准备:

学生自读自悟并小组内交流,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

一、集体交流,师适时点拨。

(一) 体会杰克在危急时刻的机智勇敢和沉着镇定

1、有感情的朗读5自然段。

2、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动词“端”和“夺”,通过学生演示,感悟人物性格特征。

3、朗读感悟紧张的气氛。 (1)师配乐朗读(配以分针走动的声音):蜡烛在继续燃烧,(幻灯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2)师引读,感悟情况的危急及紧张的气氛。

此时是多么可怕啊,------------------。(烛焰摇曳,------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整个空气都凝固了,伯诺德夫人的呼吸都紧张了,-------------。(她似乎------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3)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二) 体会杰奎琳的聪明机智以及从容镇定

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

(1)什么叫“娇声”? (2)怎样“娇声”说的?

(3)教师读:“少校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半截蜡烛上楼睡觉吗”?

通过替换词语(司令官—少校;
一盏灯—半截蜡烛),对比朗读体会杰奎琳的聪明机智以及从容镇定。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二、总结升华。

(一) 体会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1、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

2、既然最后是由杰奎琳保护了蜡烛,何必还要费事写伯诺德夫人和杰克与敌人的周旋? (学生讨论)

总结:伯诺德夫人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为杰奎琳赢得了时间。

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体会题目《半截蜡烛》

1、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半截蜡烛》的深刻含义。

2、重读课题《半截蜡烛》,再次感悟。

化学微型课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 微课教案模板

高中英语微型课教案模板(共7篇)

高中数学微课教案模板

中学英语微型课教案模板(共10篇)

推荐访问:模板 高中化学 课教案

热门排行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篇1我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篇1为切实提高支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夯实党建基础,挖掘支部党建特色,创新支部党建工作做

七言绝句古诗精选【十首】

【 能力训练 导语】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篇120xx年度我校新党员发展工作已经开始。根据学校党委3月21日会议精神,今年新党员发展

统计工作如何为企业管理服务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作用,它为企业的经营

乡镇创建无毒社区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以禁吸戒毒为中心,全面落实禁毒工作责

四年级我家菜园日记500字

菜园子,就是种菜的地方。种菜的时候为了防止家禽进入菜地,于是农夫用篱笆或者栅栏将菜地围起来形成的一个

哈尔移动城堡电影观后有感范本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篇1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健全党的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