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微课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微课教案
【篇1:《背影》微课教学设计】
《背影》微课教学设计
中英文学校毛明艳
一、微课题目: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
二、教学思想: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事抒情散文,文字凝练优美,感情饱满深沉,从中国人最关注的角度——伦理,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因此,无论从写作技巧方面,还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我们都可以从中挖掘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个微课,我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入手,让学生领悟深沉的父爱。从这一点说,我觉得在这个微课中,我们可以带给学生两个东西,其一,写作技法之巧;
其二,传统美德之善。
三、教学特色:
从人物刻画的细微之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挖掘寓意深刻的父爱主题,是这个微课的教学特色。微课只分析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背影:望父买橘。从父亲的动作细节描写切入,让学生深刻领悟父爱这个主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望父买橘中父亲动作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您好,这个微课重点讲解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我们知道,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一共描绘了四次父亲的背影,其中以望父买橘的背影最为感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刻画父亲背影形象的。
(二)教学过程
播放幻灯片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
上缩;
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师:教师朗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文字描述(如幻灯片所示)作者刻画望父买橘的时候,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运用了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那么什么是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呢?
播放幻灯片二:
人物的动作的细节描写:即准确、细致、生动地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体状况、身份、地位、心理、习惯、情感等等。
(教师对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进行解析)
教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父亲动作细节描写,来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播放幻灯片三:
1.分析父亲买橘的动作描写 ,说明了什么?
走路的姿势:蹒跚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教师:首先,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蹒跚这个词语写出了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的背影!)
教师: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可看出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地将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的艰难过程。
“攀”,写出月台的高度,因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是非常吃力的;
“缩”,写出了父亲两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力量全在手上,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倾”,父亲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孩子那样灵便,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描绘得很深刻。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教师总结:通过这四个动词描写,一个父亲为我买橘子艰难,蹒跚的背影跃然纸上。
播放幻灯片四:
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教师: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
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是啊,父亲背负着家庭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还要为已满二十岁的儿子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能胜任的事情,在这一切一切的背后,都凝结着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又伟大的爱。我们都知道,《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朱自清写《背影》就因为文中父亲引
的那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的厉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是在羞愧、伤悲、感恩等等复杂情感把自己激动得不行的情形下写下《背影》创作的。在望父买橘这个片段中,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得栩栩传神,是我们不仅好像看到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且好像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三)作业布置
动作细节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实可感,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地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个温馨的早餐??想一想,生活中的这些细微的关心,你有用心体会过吗?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发自内心的告白,然后读给父母听。要求在描写人物行动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写出他在怎样做,把爸爸/妈妈“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略的细枝末节描写出来。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望父买橘细节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朱自清先生平淡却深沉的爱。也让我们学会了珍惜身边伟大的亲情。谢谢您认真看完这个微课,谢谢。
【篇2:初中语文微课的优点及作用】
初中语文微课的优点及作用
微课——这个教学新形式的产物,我觉得挺困惑的。我有空就进入教师网学习,看看里面的微课,看多了我就悟出了道理。“微课”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教研活动。“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4.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篇3:——细节描写初中微课教案】
教学背景:从历年中考考生的作文反馈来看,最大的问题是作文内容空洞,叙述事件记流水账,欠缺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语言苍白没有感染力。哪怕是真实的经历,抒发真实的情感,也让人觉得空话连篇,虚情假意。所以,很有必要通过细节描写的讲解和强化练习,让学生写出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一等文。
学习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的定义及作用,掌握细节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2.学会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让文章内容具体生动,内涵丰富,情感真挚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细节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并能从“细节描写”角度使文章具体生动。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你来当老师,给哪句打高分?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1、a句:我们的老师穿礼服,打领结,戴帽。
b句:我们的老师穿上了他那件漂亮的礼服,打着领结,戴着小黑丝帽。
c句: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加修饰语 2、a句:这可怜的人啊,他该多伤心啊!
b句: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
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
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
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加心理细节描写
二.解读中考作文写作要求及评分标准(老师讲解)
广州市中考一等文内容项目的要求是: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情感真挚。
项目
内容
(25-21分)
语言
(25-21分)
结构
(6分)
文面
(4分)
总分
(60分)
参考分值
切合题意立意深刻内容充实 语言准确、流畅、生动
语言准确、流畅、生动
卷面美观,没有错别字和标点错误
三、慧心悟细节(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让文章内容具体)
(1)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a.细节描写:指对人物、景物、场面中某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细小环节进行具体、生动而又细腻的描绘,以达到“见神韵”的描写方法。
b.细节描写的分类: a.人物细节描写:外貌、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 b.景物细节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c.生活细节描写:情节细节、场面细节
(2)怎样将文章写细的方法? a.添加修饰语
b.添加多种描写。
如动作描写,分解动作细化过程。《背影》父亲爬上月台给我买橘子的过程.他“蹒跚地走到铁道旁,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运用细节描写,通过细化了父亲爬月台的过程,生动地勾画了一位爱子的慈父形象。
四、慧嘴添细节---细节描写的综合运用,
请你根据要求扩展句子,补充细节。(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她骂他混蛋。(展开你的想象,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等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
a她骂他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语言)
b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动作) c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怒目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神态)
d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心理)
五、慧手绘细节
请你改一改,您能让文章内容具体吗?
1.妈妈,您开始天天叫我读书背书了,您开始天天打我骂我了。当时,我的心很冷,因为这事一直持续着,从未结束过。
(提示:最好结合自己亲身的经历,详细叙述一件事情,即妈妈怎样逼我背书让我和妈妈的心越走越远。)
改写:记得那一天,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却只看见您板着黑脸,叉着双手坐在沙发上。您看见我,立刻从沙发上跳起,径直向我走来,怒视着我,指着我试卷咆哮道:“这是什么?这是什么分数?”我惊讶了一下,明明锁在柜子的试卷又怎么出现在您手上。我没说什么,狠狠蹬您一眼,夺下试卷,冲回房间。
六、小结 1.细节描写
指对人物、景物、场面中某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细小环节进行具体、生动而又细腻的描绘,以达到“见神韵”的描写方法。主要包括外貌、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
2、如何写细 a.添加修饰语 b.添加多种描写
结束语:考场上,作文切勿空话套话连篇,政治口号似的语言越少越好,传神的细节描写不仅能丰富文章的内容,也能突显深化文章的主旨,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令人回味无穷,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真实性。细节描写,让普通人也留在我们心中。中考作文中出彩的细节描写,也会留在阅卷老师的心中。在阅卷老师能从你细腻动人的描写中感受到你的真挚情感,从而帮助你在紧张的考场上,成就佳作,获得高分。
七.布置作业
1、改写一段话“妈妈,您是否还记得,小时候的我喜欢把自己在学校发生的趣事告您,当时您笑得很开心呢?”(要求:用怎样的神态语言动作将趣事告诉妈妈?妈妈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运用2种以上的描写将情景生动再现。)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彬县水口中学
胡建礼
科目
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教学目应用题。
标 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情简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析 教法 际问题,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
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趣味数学:
教具
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小黑板等
教师活动 引导观察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计算
数学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创设问题情境
回顾旧知
例题赏析
巩固练习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 同向而行,小提问 明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 只小狗,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 向小刚跑去,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 小明后再回头跑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 住,求这条小狗一共跑了多少路?
温故知新
1.路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路程问题中的两种基本题型:
提出问题
例1:一列慢车从某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45分 钟后,一列快车也从该站出发,与慢车同向而行,如要 1.5小时追上慢车,快车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 过程展示:
相等关系:快车路程=慢车先行路程+慢车后行路程 解:设快车每小时行x千米,由题意得 1.5x=48×3/4 +48×1.5 解得:x=72 答:快车每小时需行72千米
讲解分析
练习1:小红和小明家距离300米,两人沿同一条路 线 出发去某地,小明每秒跑4米,小红骑自行车每 秒行10 米,若小明在小红的前面,则小红多长时间可追上小明?
走进生活
巩固练习
导入题目求解
开拓发展
个别指导 练习2: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以5千米/ 时的速度行进,走了12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 通知传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 时的速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 学生队伍? 反馈纠正
在一次环城自行车比赛中,已知最快的运动员每小时行 30千米,最慢运动员每小时行10千米,环城一周为60 千米,则速度最快的运动员第一次遇到速度最慢的运动 员需用多少小时?
1、和小明每天绕1个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跑步,引导分析 小彬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若二人同时同地同 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若二人同时同地反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2、两站间路程384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度为启发提问 48千米/时,慢车开出30分钟后,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 速度为72千米/时,两车相遇需多长时间?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 同向而行,小 明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 只小狗,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 向小刚跑去,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 小明后再回头跑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 住,求这条小狗一共跑了多少路?
1、火车用26秒的时间,通过一座长为256米的隧道(即引导分析 从车头进入入口到列车车尾离开出口),这列火车又用 16秒的时间通过了一座长96米的桥,求火车的车长?
2、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 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摩托 车从甲地出发,每小时行45千米,运货车从乙站出发, 每小时行35千米,————?(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 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
启发引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困惑?
拓展提问 完成学案中其它练习。
计算
观察思考
计算
合作交流
思考讨论解答
思考解答
小结
作业
思考总结
本节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由于复习课重视的是知识的系统和提高,练习密度大,学生往往感到单调,所以本节课我通过一道趣味数学题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放在最后求解达到首尾呼应效果,借此题还复习了间接设法,一题多用。在知识的复习上围绕
教后记 两种基本题型展开,着重分析等量关系,在讲解追及问题的特例---环城自行车比赛问题时,我设计了动画演示使学生轻松得到了相等关系。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讨论法,将一些较难问题如求火车长放手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问题轻松愉快地解决,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但在一些个别问题的处理上,我有些急于功成,不能大胆的放手给学生;
题目形式的设计过于单一,各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今后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改进。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科目 数学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学情简析
题,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
教法 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趣味数学:
教具
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小黑板等
教师活动 引导观察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计算
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创设问题情境
回顾旧知
例题赏析
巩固练习
解:设快车每小时行x千米,由题意得 1.5x=48×3/4 +48×1.5 解得:x=72 答:快车每小时需行72千米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 同向而行,小明提问 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 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 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 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 跑了多少路?
温故知新
1.路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路程问题中的两种基本题型:
提出问题
例1:一列慢车从某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45分钟后, 一列快车也从该站出发,与慢车同向而行,如要1.5小时追 上慢车,快车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 过程展示:
相等关 系:快车 路程=慢讲解分析 车先行 路程+慢 车后行 路程
个别指导
练习1:小红和小明家距离300米,两人沿同一条路 线出发 去某地,小明每秒跑4米,小红骑自行车每 秒行10米,若 小明在小红的前面,则小红多长时间可追上小明?
反馈纠正
走进生活
巩固练习
导入题目求解
开拓发展
小结
练习2: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以5千米/时的 速度行进,走了12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传 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度, 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在一次环城自行车比赛中,已知最快的运动员每小时行30引导分析 千米,最慢运动员每小时行10千米,环城一周为60千米, 则速度最快的运动员第一次遇到速度最慢的运动员需用多 少小时?
1、和小明每天绕1个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跑步,小彬启发提问 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若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跑步, 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若二人同时同地反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2、两站间路程384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度为48 千米/时,慢车开出30分钟后,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速度 为72千米/时,两车相遇需多长时间?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 同向而行,小明 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 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引导分析 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 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 跑了多少路?
1、火车用26秒的时间,通过一座长为256米的隧道(即从 车头进入入口到列车车尾离开出口),这列火车又用16秒的 时间通过了一座长96米的桥,求火车的车长?
启发引导
2、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 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摩托车从甲 地出发,每小时行45千米,运货车从乙站出发,每小时行 35千米,————?(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 字)”请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
拓展提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困惑?
完成学案中其它练习。
观察思考
计算
合作交流
思考讨论解答
思考解答
思考总结 作业
本节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由于复习课重视的是知识的系统和提高,练习密度大,学生往往感到单调,所以本节课我通过一道趣味数学题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放在最后求解达到首尾呼应效果,借此题还复习了间接设法,一题多用。在知识的复习上围绕两种基
教后记 本题型展开,着重分析等量关系,在讲解追及问题的特例---环城自行车比赛问题时,我设计了动画演示使学生轻松得到了相等关系。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讨论法,将一些较难问题如求火车长放手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问题轻松愉快地解决,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但在一些个别问题的处理上,我有些急于功成,不能大胆的放手给学生;
题目形式的设计过于单一,各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今后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改进。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科目 数学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学情简析
题,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
教法 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趣味数学:
教具
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小黑板等
教师活动 引导观察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创设问题情境
回顾旧知
例题赏析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 同向而行,小明提问 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
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
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
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
跑了多少路?
温故知新
1.路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路程问题中的两种基本题型:
提出问题
例1:一列慢车从某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45分钟后,
一列快车也从该站出发,与慢车同向而行,如要1.5小时追
上慢车,快车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 过程展示:
相等关
系:快车
路程=慢讲解分析 车先行
路程+慢
车后行
巩固练习
走进生活
巩固练习
导入题目求解
路程
解:设快车每小时行x千米,由题意得
1.5x=48×3/4 +48×1.5
解得:x=72
个别指导 答:快车每小时需行72千米
练习1:小红和小明家距离300米,两人沿同一条路 线出发
去某地,小明每秒跑4米,小红骑自行车每 秒行10米,若
小明在小红的前面,则小红多长时间可追上小明? 反馈纠正
练习2: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以5千米/时的
速度行进,走了12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传
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度,
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在一次环城自行车比赛中,已知最快的运动员每小时行30引导分析 千米,最慢运动员每小时行10千米,环城一周为60千米,
则速度最快的运动员第一次遇到速度最慢的运动员需用多
少小时?
1、和小明每天绕1个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跑步,小彬启发提问 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若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跑步,
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若二人同时同地反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2、两站间路程384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度为48
千米/时,慢车开出30分钟后,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速度
为72千米/时,两车相遇需多长时间?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 同向而行,小明
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
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引导分析 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
计算
观察思考
计算
合作交流
开拓发展
小结
作业
本节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由于复习课重视的是知识的系统和提高,练习密度大,学生往往感到单调,所以本节课我通过一道趣味数学题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放在最后求解达到首尾呼应效果,借此题还复习了间接设法,一题多用。在知识的复习上围绕两种基
教后记 本题型展开,着重分析等量关系,在讲解追及问题的特例---环城自行车比赛问题时,我设计了动画演示使学生轻松得到了相等关系。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讨论法,将一些较难问题如求火车长放手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问题轻松愉快地解决,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但在一些个别问题的处理上,我有些急于功成,不能大胆的放手给学生;
题目形式的设计过于单一,各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今后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改进。
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
跑了多少路?
思考讨论解答
思考解答
思考总结 1、火车用26秒的时间,通过一座长为256米的隧道(即从
车头进入入口到列车车尾离开出口),这列火车又用16秒的
时间通过了一座长96米的桥,求火车的车长?
启发引导
2、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
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摩托车从甲
地出发,每小时行45千米,运货车从乙站出发,每小时行
35千米,————?(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
字)”请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困惑?
完成学案中其它练习。
拓展提问
初中语文《蜡烛》创新教学微型教案
一、课文聚焦:
本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战地通讯。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学习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二、教学创意:
首先,情景导入,通过战争画面营造出良好的气氛,把学生带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其次,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学生全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课文的主题。第三,充分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知道学生反复读、让学生感悟老妇人从容镇定、不怕牺牲、渴望和平的精神。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电影导入,营造气氛(导情)
1、节选能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电影中的战争场面(3分钟)
2、(教师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 45 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的惟一珍爱的东西 ― 她的结婚的花烛,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 整体感知,激发感情(激情)
1、出示学习目标:
⑴复述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找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场面,并说明理由。
⑶品味本文生动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复述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复述时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4、学生谈读后感受
(三)合作探究,品味细节(悟情)
(出示下列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
1、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2、文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的身体不是很好?
(两次“休息”“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颤巍巍”等词。)
3、文中几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 几次提到了老妇人的“黑色大围巾”,这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同时,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似乎也喻指法西斯的炮火在反法西斯各国同盟的友谊的巨大力量面前也望而却步了。)
(黑色给人一种沉重肃穆之感。老妇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动,也在用自己的衣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这围巾也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悲哀的心情。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寄托老妇人的哀思。)
4、文中几次有几处蜡烛的描写?这样写有何作用?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4、本文为什么要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5、找出令你感动的情节、段落或句子。
(四)拓展延伸,探究悬念(移情)
1、①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②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2、假如你是一位和平使者,请你设计几条标语或口号向全社会呼吁。 (学生自由发言) (五)小结
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新课改初中政治说课教案模板
微课初中语文教案模板
高中政治微格教案模板
初中政治教案模板6
初二政治说课教案模板
上一篇: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考试试卷
下一篇:初中老师教案怎么写,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