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共7篇)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上饶县六中:蔡祥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像对比,探究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
通过计算和数据分析,寻找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南丰北缺
教学难点
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
某种意义上说,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比调水更重要。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珠江图片和甘肃某地干涸土地图片,同时声情并茂地使用描述性的语言。
看,图片上蔚蓝的江水在阳光的映射下泛着点点波光,同学们知道这么美的地方在哪里吗? 但同在祖国大地上,有的地方又是怎样的景象呢?干涸的土地张开了干裂的嘴唇,期待着甘霖的滋润,人们每天要走好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去挑来日常的生活用水。猜猜,这般景象最可能出现在我国什么地方?东南?西北?东北?青藏?
由干涸的土地图片获得心灵的冲击,并猜测这么缺水的地方在哪里。
通过身边事物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将珠江充盈的江水和甘肃某地干涸土地进行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产生感性认识。
展示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承转:刚才我们从两个具体的地点初步认识到我们国家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俗话说“窥一斑可见全豹”,由此可见,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并不均匀。这种分布不均在整体上是如何体现的呢?请看水资源空间分布图。
提问:你能用简短的语言归纳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吗?南北方水资源总量上有多大的差距?
提问:为什么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呢?能联系之前学过的年降水量分布规律解释一下吗?(课件相应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提问:同学们觉得我国什么地方缺水最为严重?为什么? 展示全国、南方、北方、华北、东北等地的人均水资源数据。
提问:华北年降水量并没有像西北那么少,为什么人均水资源量这么低呢? 展示中国人口密度图,让学生解释原因。
通过读图,归纳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结合年降水量分布规律,解释其原因。
通过数据和人口密度图,探究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而且原因并不相同。
对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同时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真实感受一下,北方由于缺水,生活是多么艰难。
观看视频
加强学生对北方缺水地区境况的认识,激发学生情感。
提问:原来我们国家竟有这么缺水的地方。作为祖国温暖大家庭的一员,我们要如何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呢?
学生提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的方法。
将学生之前积聚的对北方缺水忧虑的情感体验释放出来,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献计献策。
展示南水北调路线示意图,
提问:
1、从哪条江调的水?
2、调水线路主要有哪三条?分别把水调到哪里去?
读图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展示南水北调各地开工图片,表明南水北调这项跨世纪大工程已经开工了。完工后将很大程度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欣赏图片。
加强时代感,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地理课能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
承转:除了跨流域调水,还有哪些方式能缓解北方的水危机呢?
自由讨论,回答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除了调水,解决水资源短缺还可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小结:我们南方地区是否就没有缺水的烦恼了呢?你知道吗?由于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我们南方的某些农村在少雨季节也出现了严重的干旱,造成农作物的减产。在某些地方由于水污染严重,甚至“守着大江没水喝”,还好我们闽江水质目前还是比较好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至于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有哪些具体的方法,我们留待下节课学习。
酝酿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方法。
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1: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发布者:周玲华发布日期:2010-11-14 21:05:20.0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通过运用板块运动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并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浏览汶川地理图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过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
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激励学生不断求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 录入者:吴杰 | 时间:2010-03-09 09:48:00 | 作者:吴杰 | 来源: | 浏
览:334次 ] 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案例
昝岗镇中学 吴杰
一、设计理念:
当今的新课程改革,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为主的学习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学会运用地理图表资料说明和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②能力目标:
③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重点和难点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落实在地球仪和地图上
难点: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篇2: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一、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地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水资源是宝贵的资源,知道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危机,并分析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影响及对策 教学难点: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 学法指导: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讲述导入
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正因为有了水,地球才成为茫茫宇宙中唯一的生命绿洲。同时,水对工农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被喻为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如果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也不会有人类社会的一切。因此,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干旱地区,大有\"黄金诚可贵,珠宝价更高,若为淡水故,两者皆可抛\"的味道。
二、导学精讲
(一)学生自学课本61-63页“水资源与生产生活”部分,思考: 1.水资源的概念是什么?它在地球上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哪几种?我们生活中直接利用的是哪些水? 2.联系实际,说说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什么? (二)知识精讲
1.呈现课本图3.6“地球上的水”,讲述水资源的存在形式以直接利用的水资源形式。
2.呈现资料:2002年12月12日,联合国郑重宣布:2003年为\"国际淡水年\"在我们刚刚进入的这个新世纪,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将越来越严重。有专家预言,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严重的资源问题。
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 自然因素: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因素:人口的迅速增长;生态遭到破坏,导致陆地淡水的减少;水资源被污染,造成水质量下降;管理不当,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图片展示,补充说明水资源危机问题) 3.我国的水资源现状(过渡问题) (一)阅读课本64-66页“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思考: 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什么? 2.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分布不均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有什么影响? 4.说说解决我国水资源现状的措施。
5.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目的,线路。
(二)知识精讲
1.我国水资源现状: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污染严重;浪费严重;时空分布不均。
2.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呈现“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图”),师生共同讨论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时间分布:夏秋季多,冬春季少空间分布: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
影响因素:水资源丰富与否的衡量标准:河流流量的大小,河流流量大小受降水多少影响。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我国的降水和气温”:我国降水特点是时空变化大:从空间来看,我国降水东部多于西部,南方多于北方,分布的总体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我国的降水多集中于夏秋季。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是我国的季风性气候显著。引导结合地形一节分析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受海陆位置及地形因素的影响。
3.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我国的影响
夏季我国降水集中,河水暴涨,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白白流入大海,且易形成洪涝灾害,如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冬春两季降水少,河流处于枯水期,北方一些河流甚至干涸见底,造成严重的干旱缺水。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华北平原尤甚。
4.引导学生结合长江黄河两课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我国水资源现状的措施: 保护水资源,节约、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讨论: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认为能为保护水资源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5.跨流域调水:目的: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减轻旱涝灾害带来的损失线路:东线:京杭大运河北上中线:第一步从长江水系汉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引水,经伏牛山、太行山到北京天津;第二步从长江三峡引水到丹江口水库再北上西线:从长江上游饮水到黄河上游 三、课堂小结
1.水资源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我国水资源
(1)现状: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分布不均,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水资源供不应求。
(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特点:我国大部分河流夏秋季流量大,冬春季流量小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
影响因素:季风性气候;海陆位置;地形
(3)解决我国水资源现状措施:保护水资源,节约、合理用水,减少对水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课堂作业:活页练习
全国第三届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
评选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地理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对北方地区有简单的了解。
二、教学课题
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第二节 北方地区
三、教材分析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等基本情况
2学生了解北方地区的主要山脉、平原、高原、河流及长城的分布。
3使学生理解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形成条件和本区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森林资源的分布。
4了解北方地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5.了解北方地区的矿产资源及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北方地区地形、气候、物产、矿产资源的学习,把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内容和一般方法。
2.通过对北方地区地形图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和从抽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北方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2通过了解北方丰富的物产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地关系,树立起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等基本情况。
2、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形成条件和本区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四、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读图法、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8年下半年,在东北地区,敌我态势发生了一个质的转变。我军在东北共有武装力量100多万人,而敌军只困守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少数大城市内。国民党方面考虑到现实问题,决定将东北国民党军队几十万人撤退到全国其他地区,解放军却不能纵敌逃窜,必须将敌人全部歼灭。
如果你是指挥员,你认为先打哪里才是上策呢?(提示:从地形上去思考)
【百度搜索】
二、讲授新课 (一)范围、面积和人口
【百度搜索】
1、范围
评价并通过投影仪展示总结
2、面积、人口
教材上明确,勾书。
回顾人口最多的省份:山东、河南。
(二)自然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
【百度搜索】
1、2、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平原广阔 主要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秦岭
3 要农产品
1
2 主要河流:黑龙江、松花江、黄河、淮河 三大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西安、北京、洛阳、开封 【百度搜索】 展示古都位置,通过一些图片、文字介绍四大古都。
(三)农业及主、耕地类型:旱地(降水影响)、长城南、北的作物熟制及主要农产品(热量条件)
3、介绍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差别
4、设问:北方都哪些特产?
5、东北林区介绍
(四)矿产资源及工业
1、矿产资源:煤、铁、石油丰富(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
主要油田位置
【百度搜索】
2、工业发展:
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题目,学生共同完成。
课堂总结
利用板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指出重点并加以强调。
北国风光欣赏
【百度视频】
六、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目的比较明确、具体,切合实际,教学策略的选择也比较恰当,教学方法颇具创新性,注重学法指导,有利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和教学目的的实现。同时在教学中能够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当然在教学过程中看出基本功较差的学生还需加强辅导。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江苏
学校:灌云县初级中学
姓名:夏家祥
职称:中学一级
电话:18936712229
邮编:222200
通讯地址:江苏省灌云县初级中学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常见的天气系统》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必修1中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看到,如天气的阴晴、冷暖;
春天潍坊风筝节时的大风;
夏天的暴雨;
秋天的寒潮等,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内在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在教学中我先后用到了如下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联系生活。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学生经常接触的CCTV的天气预报视频,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感觉很亲切,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而且视频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新课改也提出了让学生多学习家乡的地理,所以在将这个内容时,我大胆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比如,春天潍坊的风筝节,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我们潍坊会多大风天气呢?他们是怎么形成的。也可以结合上这一节课的时候的具体天气,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锋的知识。
第三,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列出表格对比三种天气系统的俯视图、侧视图、结构、气团运动状况、降水分布、降水特征以及过境的天气变化特征。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的缕清知识点
这节课所有的案例都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锋面系统,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是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研究的。
地理“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案例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熊 水 银
一、案例背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即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
一、初二,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还不甚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应定位在:
(一)不能太难、太高;
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
(二)不能太简单;
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 ,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为此,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我尝试设计《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
二、案例描述:
老师在上课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育英中学鸟瞰图》和《育英中学平面图》(见附录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讨论如何绘制学校平面图。
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
⒈确定绘图范围和图幅大小:如学校平面图的范围以校园为主,可适当兼顾学校附近的道路及周边的主要建筑物;
图幅大小可定为16开纸等。
⒉用什么工具:指南针(罗盘)、卷尺等
⒊一幅完整的平面图应绘制的内容:如比例尺、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 ⒋确定工作计划:
(一)明确分工:分小组进行实地丈量并记录实物名称、方位和距离。
(二)统计数据:根据实测的数据和图幅大小确定恰当的比例尺,并将各实地距离按比例尺计算,转化为图上距离。
(三)绘制学校平面图:(根据统计的数据,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学校平面图,要求各小组同学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的态度。)首先在平面图上绘制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然后将学校附近及校园内的主要建筑物、树木和绿地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在正确的方位上、用不同符号表示在平面的图上。
师生共同讨论绘制过程中几个关键的技术问题:如何确定正确的方向和比例尺?校园内建筑物(大门、围墙、台阶、道路、花坛、操场、教学楼等)、树木、绿地等在平面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在这些技术性问题上,学生可以有很大的创造空间。方向既可根据指南针定向,也可利用太阳的位置(清晨,朝阳从东方升起;
傍晚,夕阳在西方落下;
中午,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太阳位于偏南方向)或夜晚的北极星(面对北极星的方向就是北方)等方法先确定校园大门的方向,再按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判断其他地理事物相对于校园大门的方向。
【先根据大门的走向确定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见图),再判定花坛在大门的什么方向?(正北方向)。其他地理事物方向的判定可依此类推。】
活动中,同学们感触颇深!
有的说:过去我的方位感很差,经常分不清东西南北,通过这次活动,方向感增强了,身处某地时常常思考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有的说:这次活动让我更清晰地了解我们学校各项设施的分布和校园全貌。甚至还有个别同学向校领导指出了校园布局不合理的地方(如:女厕所距离教学楼较远;
居民区座落在校园内等等),并提出改进建议;
有的说,这次活动让我对比例尺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增强了自我的目测能力,亦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真正的感受到:地理原来离我们生活这么近等等。
学生热情高涨,兴趣浓厚,绘制的平面图各有特色。有的小组的同学在画学校平面图时,自创了一些不常见的地理事物图例,形象生动。最后,老师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互评优秀作品。
地理教学案例
澳大利亚独占一块大陆、自然景观独特、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美誉,是一个区域特点非常突出的国家。很多老师都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澳大利亚的袋鼠、树袋熊等具有代表性的古老动物创设教学情境,我第一个念头也是如此,而且当即就理清思路。首先,利用图片让学生观看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提出问题:澳大利亚的动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动物?进而,引入学习澳大利亚的位置、地形、气候的特征。然后,分析出自然条件适合发展养羊业,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体现人地关系和谐。但是,随着思路的清晰自己立刻意识到:这个教学情境不但没有新意,而且只作用于教学导入,即使学习过程中设计再多的学生活动也是很老套的一种教学模式。于是,我就想:“不如设计一条澳大利亚旅游路线,通过旅游组织教学。”比如:第一站我们到悉尼去参观野生动物园,引出学习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通过询问要穿什么衣服?还需要做哪些准备?等问题,学习当地地形和气候特点;
第二站我们去墨尔本参观牧羊场和国家羊毛博物馆,引出澳大利亚发达的养羊业、分析澳大利亚发展养羊业的自然条件。但是,澳大利亚这条旅游路线如果我事先设计好,并指定旅游地点,只依靠资料引起学生的兴奋点,从而进入学习状态是极其困难的;
如果让学生自主设计这条旅游路线,就会出现多条不同路线,学生设计的旅游地点又未必适合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而且在生活中旅游者一般只是欣赏风景、散心游乐,进入旅游情境的学生很自然的就会认为主要目的就是看看特有动物、欣赏风土人情,至于还要分析发展养羊业的自然条件等诸多知识与他们的旅游设想是脱节的,使得教学情境不能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所以,第二种情境设计在没完全理清思路的情况下,就被自己否定了。随后又设想了几个教学情境,也都逐一被自己否定。
就这样,冥思苦想的每一种教学情境都不理想,我感觉自己有如江郎才尽,陷入到前所未有的教学设计的困境中。这时,我想起在一次听北京四中刘刚老师作报告时,我问刘老师:“您在教学中感觉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刘老师回答:“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最难的。”我又追问:“您每次设计教学情境的灵感一般来源于哪里呢?”刘老师告诉我大多来源于生活。于是,“来源于生活”四个字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被重复,我决定也从人生活的角度寻找设计教学情境的灵感。果然,柳暗花明。
教学设计案例小学(共17篇)
教学设计案例小学(共18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共12篇)
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案例(共1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共18篇)
上一篇:台阶教学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