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教学设计2022
《走近苏轼》教学设计
高年级语文小课题组 吴元清
教学目标:
1、通过拓展阅读,扩大对苏轼及其诗词的认识。
2、通过阅读指导,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了解作者豁达、达观的人生态度与豪迈的性情。
教学重点:
联系诗人生活 背景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诗人的豁达、豪迈与多情。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同学们,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学会了许多的古诗词,认识了许多诗人,你能根据提示,猜猜他是哪位诗人吗?
这是北宋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
号称“诗、书、画”三绝;
他的诗作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
他的词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他的字是子瞻,号为东坡居士;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弟弟合称“三苏” „„
2、回忆一下,你学过或读过哪些苏轼的诗或词,听过哪些他的故事? 《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浣溪纱·山下兰芽短浸溪》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几首词,对苏轼东坡做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二、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三、自主阅读诗词,体会诗人的思想
(一)学生自由阅读这三首词
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放声朗读)。
2、在班上交流,让个别学生在班上朗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说说读了这三词,你对苏轼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学习《临江仙·夜归临皋》,体会诗人的豁达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为更好欣赏这首词,先对“东坡”一词略作解释。
东坡: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遭贬黄州(现在湖北黄冈),住在长江边上的临皋亭。他效仿白居易闲逸事农,在不远的地方种了一块地,起名“东坡”,并以其自号,在这里又建雪堂,准备闲度劫后余生。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这里词人告诉人们,他晚上在东坡喝酒喝醉醒来后要回临皋亭,归途中似乎又不清醒了,因为天到几更也搞不清,这从“仿佛”二字就说清了。苏轼这样醉意朦胧的回到住处,结果连门也进不了,因为“家童鼻息已雷鸣。”在敲门无人答应的情况下,困意,醉意,无奈之下,只好“倚杖听江声。”
词人在听江声的过程中,自然地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于是引出了词的下片:“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两句话意思是说人的身体是上天给的,不要为着世间的烦恼事让自己的思想受到干扰,身体受到伤害,人一定要超脱。要冷静面对多变的人生。
“夜阑风静縠纹平”的恬静,正反映了词人这种对待人生的平静和超然。
接下来,词人为自己勾画了一幅余生图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是何等的飘逸,何等的洒脱,何等的浪漫,何等的诗情画意,何等的令人拍案叫绝!
(三)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体会诗人的豪迈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直译: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四)学习《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体会诗人的多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直译: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两人互相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泪千行。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
评析: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印,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评解】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四、小结
通过三首词的学习,我们认识大了一个旷达的苏轼,一个豪迈的苏轼,一个多情的苏轼,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能多读诗词,进而了解诗人,并从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豁达
豪迈 多情
走近苏轼
王安石
司马光
乌台诗案
走进苏轼教学设计
后侯小学 袁鹤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
2、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苏轼作品;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基本模式】搜集——整理——交流——总结
一、本课主题:了解苏轼的生平和作品。
二、教学方式:阅读与寻找、收集与整理、表达与交流、评价与总结
三、教学准备:
全班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下时间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PPT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文人墨客书写了一篇又一篇文章流传至今,你读过哪些呢?你又了解哪位文人呢?
在第二单元古诗词的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苏轼创作名篇《题西林壁》的经过,透过文字感受了诗句蕴含的哲理,以及苏轼不同的人生观念。课后,大家又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走近这位家喻户晓的历史文化名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学习收获,了解他的非凡成就,解读他的人生魅力。
(二)全班交流
1、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你眼中的苏轼。
2、交流了解到的苏轼的作品。
3、选出代表上台展示自己搜集成果。(为大家介绍苏轼)
4、其他同学发表见解。
(三)教师小结
1、仕途坎坷的苏轼。
2、多才多艺的苏轼。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3、苏轼的诗词作品
《饮湖上初晴后雨》、《江城子 密州出猎》、《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有名作品。可欣赏以这些作品为词编的歌曲。
4、小结
假如将苏轼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是的,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值得我们用毕生精力去研究,去学习的。
(四)拓展作业
每位同学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我眼中的苏轼》
(五)推荐读物:
苏轼诗词经典作品赏析、林语堂《苏东坡传》等。
开放体验,拓展感悟——《定风波》课堂设计
执教者:江苏省海门中学
高迎九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情感,提升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
2.联系拓展,感悟探究写作意图,加深学生文学素养和人生体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代文豪苏东坡才华横溢却人生多舛,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被贬在外,看尽人间冷暖,尝尽人间艰辛。面对深重苦难,苏东坡又表现出怎样的性格和态度?就让我们通过对他的《定风波》一词的赏析来加以细细体会。
《定风波》一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被贬的岁月里,他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余秋雨在其《黄州突围》一文中曾说:“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一种挣扎和超越。”苦闷的日子里,苏东坡以超人、旷达的胸襟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集中体现了苏轼在“挣扎”之后“超越”的大胸襟、大气魄。
二、初读音律,把握节奏,体验情感基调
要求:先请学生一人朗读,教师引导提示后全体学生诵读,注意把握词语的抑扬顿挫和文句的舒缓轻重,重点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1.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2.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再读诗句,体味语言,理解蕴含感情
要求
(一):学生小组讨论、交流3分钟,推荐代表发言、交流:你最喜欢上阕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提示:
举例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明确:“穿林打叶声”形象真切地描摹出风雨之声以及风雨之大,“吟啸”意即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此句中“何妨吟啸且徐行”同引言中“同行皆狼狈”对比,雨中漫步从容不迫悠然自在,极富浪漫色彩,突出了诗人鲜明独特的个性。
拓展:“何妨吟啸且徐行”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句,陶、苏两位诗人性格、气质相似,可作适当比较。
举例2.“一蓑烟雨任平生。”
明确:此处“烟雨”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亦是指政治上的坎坷磨难。诗人对于“烟雨”早已经习以为常,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诗人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要求
(二):诗人在上阕中的这种闲适恬淡开朗的心态,是否表示当时他的处境已经改善了呢?请从下阕中找出依据作出判断。
提示:
举例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明确:“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感到有些寒冷。”明写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暗指政治舞台上的升沉不定、变化莫测,诗人依然处境艰险、内心苦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因此借酒浇愁,以解胸中块垒。
举例2.“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明确:政治舞台上的升沉不定,不如归去,做一个老百姓,过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生活。体现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的人生态度。
拓展: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朗费罗曾经这样感悟人生:“每个生命都会下雨。”“风雨”之中,我们该选择怎样的人生姿态?
当处于人生的困境中时,我们可以依赖的信仰又是那么的苍白无助:儒家主张“入世”,而恰恰就是这“入世”带来了让人伤感沮丧的风雨;道家宣扬“出世”,可对雨后初霁的期待,又让人难以割舍那份牵挂;佛家更是无法依靠,“来世”毕竟太过缥缈虚幻。真正可以依赖的,其实唯有自己的内心,谛听心的声音,你会在平静中找回平静。
四、联想体验,品味心境,参悟达观态度
要求:课堂上播放三首跟“风雨境界”有关的歌曲,请学生们比较体会,其中哪一首营造的意境同本词中作者的心境最为契合?
提示:这三首歌跟风雨都有着关联,但却传达着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首是周传雄的《弱水三千》,出自《红楼梦》中宝玉对黛玉的表白:“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首歌的情绪在凄风苦雨中显得悲观、抑郁、沉沦。
第二首是郑智化的《水手》,“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但这样的宣泄有些禁不住品嚼,那种声嘶力竭有点“无知者无畏”的鲁莽,少了些沉稳、厚度和内蕴。
第三首是钢琴曲《雨的印记》,音乐风格兼融东方的抒情与西方的典雅细致,以幽美的曲调细腻地抒写屋檐下雨滴滴落、雨丝滑落的感觉,像是在沉思,又像是在倾诉。表现出一种沉静、淡定、洒脱、从容。
总结升华,结束学习:既然在尘世中,我们的生命无法完全超脱,那么,我们何不用自己的方式让生命沉着、乐观、旷达一些?争之必然,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人生中,雨是否停歇并不重要,选择好了姿态,即使是一生风雨,又有何妨?生命,原来可以“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苏轼的人生感悟,也应该是我们的人生态度。
【课堂总结】
《定风波》体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坚定的人生态度,学生由于人生经历和体验的单薄,在理解和感悟方面有较大难度。本节课堂设计试图有所创新,重点改变古诗词学习中单调枯燥沉闷的课堂风格和内容上仅赏析本词的相对封闭单一的习惯。为此,本节课堂设计重点突出:
1.阅读理解上的开放式体验,力图以轻松谐趣的风格去解读作者沉重苦闷的心境,以时尚的语言、从现代的角度去感悟古代诗词的主旨、情感和意图;
2.感悟上的联系拓展,结合本词中“风雨”的意境,撷取古今中外名人对于“风雨”的理解和感悟,突出文学积累和人生感悟,帮助学生丰厚文学素养、加深人生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中学。
走进苏轼教学设计
后侯小学 袁鹤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
2、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苏轼作品;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基本模式】搜集——整理——交流——总结 一、本课主题:了解苏轼的生平和作品。
二、教学方式:阅读与寻找、收集与整理、表达与交流、评价与总结 三、教学准备:
全班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下时间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PPT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文人墨客书写了一篇又一篇文章流传至今,你读过哪些呢?你又了解哪位文人呢?
在第二单元古诗词的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苏轼创作名篇《题西林壁》的经过,透过文字感受了诗句蕴含的哲理,以及苏轼不同的人生观念。课后,大家又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走近这位家喻户晓的历史文化名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学习收获,了解他的非凡成就,解读他的人生魅力。
(二)全班交流 1、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你眼中的苏轼。
2、交流了解到的苏轼的作品。
3、选出代表上台展示自己搜集成果。(为大家介绍苏轼) 4、其他同学发表见解。
(三)教师小结 1、仕途坎坷的苏轼。
2、多才多艺的苏轼。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3、苏轼的诗词作品
《饮湖上初晴后雨》、《江城子 密州出猎》、《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有名作品。可欣赏以这些作品为词编的歌曲。
4、小结
假如将苏轼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是的,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值得我们用毕生精力去研究,去学习的。
(四)拓展作业
每位同学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我眼中的苏轼》 (五)推荐读物:
苏轼诗词经典作品赏析、林语堂《苏东坡传》等。
小学数学苏教版教学设计(共7篇)
苏教版蒲公英教学设计(共8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评语(共11篇)
苏州园林优秀教学设计(共12篇)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共8篇)
上一篇:电影教学设计2022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片段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