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党团工作 >

小学教学设计怎么写2022

| 来源:网友投稿

篇1:小学语文教案范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小学

姓名

备注:黑体字带【】部分为解释说明部分。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说明: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以课标为依据,落实教材训练内容。表述要准确、具体、可检。】

学习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

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学习难点: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说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应放在本课语言的学习、理解、运用及语文能力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两课时

【说明:课堂教学设计选择方法时,要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避免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脱节。例:教学目标提出“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落实这一目标。】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

背诵萧红《小城三月》写景选段:

1.“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杨花挂着他了。”

2.“ 河冰发了??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 3.“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带着呼唤,带着盅惑??”“”

【说明:课前三分钟说话内容要精心选择,必须在教案中体现训练的具体内容,内容可丰富多彩,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为重点,并借此引领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内。每一节语文课前都要有此训练。】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板书课题,识记“陶”。(由“淘”换偏旁来记忆??)

【说明:导课要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尽量精炼有效。时间要控制,不要过长。有些课文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 识记生字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拼拼音、。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要求;
在读正确的基础上,争取把课文读流利。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说明:每一遍读文都有不同目的,要把具体要求体现出来,并有大问题。】 3.出示带拼音生词

懦弱 恼怒 争辩羞耻 流逝宫殿 朴素

(1)自由练读。

(2)指名领读

(3)交流记字方法记忆字形。注重对识字方法的指导及总结运用, 边记字边随机组词及说话。(“懦”“恼”“耻”“朴”借助“形声字”规律识字。)

区分:辩与辨(引导学生从字的中间部件联系字义辨析。)

【说明:需要识记的生字及识字方法要体现在教案中。】 4.出示去拼音生词

陶罐 懦弱 恼怒 争辩 羞耻 流逝 宫殿 朴素

随机抽读正音,注意“懦”“耻”“逝”的读音。

5.出示句子:

“何必这样说呢?”??可吵的呢!”

“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闷得够受了。”

指生读句子,识记“掘”。根据语言环境辨别“处”“闷”读音。

【说明:所出示的句子可以不完整的出现在教案中。】

三、写字指导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生字,指名读并组词。

2.指导结构较复杂的字,重点指导:恼怒 谦虚 感受

(“谦”的右半部分要紧凑;
“虚”里面的“七”要小。)

归纳方法:笔画较多的汉字,要写得紧凑,注意穿插避让。

3.练习书写,反馈点评。

【说明:写字指导要在教案中体现具体指导某个字的哪一笔、某个部件等注意些什么。】

四、再读课文 理清脉络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提示:古时候,铁罐仗着坚硬,常常( )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 ),而铁罐却()。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铁罐看不起陶罐,哪几个自然段写它们各自的结果。

3.默读课文2——9自然段,看看描写了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几次对话? 提示:你说一句,他说一句,称作一次对话,用大括号标记。

【说明: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要教给学生,并在教案中体现。】

五、总结设疑: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陶罐又是怎样面对铁罐的奚落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词 指导书写 1.出示词语:

陶罐懦弱 恼怒 争辩羞耻 流逝 宫殿 朴素 挖掘 自由读随机抽读 2.听记词语:朴素谦虚 恼怒

自主订正。

3.指导书写

出示:素 值 捧

(1)组词、观察、归纳横画较多汉字的书写方法。

(2)重点指导范写:素(注意三横长短的变化,中间的两个撇折要平一些。)

(3)生练习书写。

篇2:小学语文经典教案范例

篇3:语文教案怎么写

语文教案怎么写

首先教案的格式: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教学策略与设计;
六教学过程(重点);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八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一篇初中语文例子 一【教学思路】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确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从而在诵读中品味作品的深刻内涵,感悟主人公的激情和斗志。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1.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通过预习课文,掌握了基本知识。并且通过网络收集了解了本文的作者资料以及写作背景。具有较好的基础。但由于每一位学生学习能力不同以及自身约束能力不同,在对文章语句赏析与情感把握上面仍然较为生疏,且掌握程度有一定的差距。

四【教学重、难点】

①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②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五【教学策略】

主要采取多媒体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以及独立思索等方法。既能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又能让学生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学会合作,在共处中求知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

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媒体:①屈原专题网站

②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七【课前准备】

学生 ①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了解屈原,了解郭沫 若,并联系

课文p67的参考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教师:①准备多媒体课件。

②有关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八【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

二、整体感知:

(一)课堂范读:(多媒体)指出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

(二)要求学生自行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

(三)明确本文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在语言表达上要感情澎湃,气势雄浑。

(四)要求学生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三、品味语言:

(一)选读喜爱的句子,学生讨论、交流。

(二)精读好句,师生讨论、交流

例如:

1.“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2.“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明确:对黑暗势力的不屈不饶,对光明的热切向往。

(三)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明确:热爱祖国,浩然正气,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

四、探究活动:

(一)象征手法,思想深沉,情感含蓄,表达凝练(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因此屈原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

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

(二)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学生讨论、交流、朗读)

明确:独白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 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白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

五、欣赏拓展:

(一)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对比《封神榜》中的比干、吴国的伍子胥等,体会屈原的爱国热情,推荐阅读小说《红岩》。

(三)学生讨论、交流、朗诵课文前六段。

六、小结:

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是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不同时间段的屈原设计话剧表演。

教学设计怎么写?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每课教材内容与专业中其它科目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12级宠物养护专业学生(行为主体),参考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行为条件)能够全面(表现程度)掌握肌肉注射的基本要求(行为动词)。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南京市某教研室的周老师把《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知识与能力:
A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
学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
学生能了解“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B.通过学习,学生能列表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形成利用图表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运用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解释历史现象,并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A .学生能通过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相关资料,编讲历史故事或编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景,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B.学生能通过列表归纳、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理解和运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言论,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

B.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学生能感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二)导入新课部分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课后作业部分的写作要求:每节课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1道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道问答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教学后记部分教学后记部分的写作要求:(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反思的主要内容有① 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 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 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 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教学设计要求与教案不同,除了教师自己用,还要给别人(领导、所谓砖家等)看,所以教学设计的内容要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学情状况)分析,教学目标(制定依据)、重难点(设定依据),教学过程,是重点,要说明更个环节的内容,各环节制定的原则,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反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如何处理等,最后是课堂小节和作业。总之教学设计要写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而教案,是教师自己上课用的,主要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作业、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一、分析学生学习的基础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记得原来有一种这样的说法:学生是天真无瑕的,好比一张白纸,老师的教育就是要在这张纸上画最美的图画。然而,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在进学校前就不是一张白纸,都有各种各样的基础。数学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学生一生下来就生活在数学的氛围之中,因为生活他们了解了数学,接触了数学,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数学现实。

备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能使教学设计有的放矢,更适合学生的学。分析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可以先分析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看一看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需要帮助学生再回忆一下,哪些需要重点补习一下。

(如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不仅需要学生对除法商不变性质有清楚的、牢固的掌握,还要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除法的计算法则。因此,在课前就要进行复习,并要让学生达到熟练程度。在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的同时,还要分析学生现有能力等方面的基础,如要考虑到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思考,设计教学过程,并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及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

二、分析学生学习的困难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中学生要掌握的主要知识,而教学难点则是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有困难的地方,有的不一定是重点知识,但是可能会影响到重点知识的掌握。备学生就要分析学生中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哪些地方学生难以理解、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

(比如:“年月日”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生活常识性的知识,教学的重点是:大月、小月的认识,平年、闰年的认识及闰年出现的规律。教学难点是:闰年的来历及判断的方法。而闰年的来历只要求学生了解,闰年出现的规律则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每四年一闰,当公历年份是4的整倍数的那一年是闰年。对这部分知识,重点知识不难,难点知识却只是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但是,

1 学生已经养成了要问个为什么的好习惯,怎样让学生能清楚地知晓闰年的形成,在分析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后,就有利于教师去设计教学环节了。)

三、分析学生学习的爱好

教学过程的设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必然导致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的设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的个人经历与经验相联系,分析学生的喜好、爱好等情况。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有兴趣,这是数学教师的天职。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设计教学,努力保持儿童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只有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赋予教学以真正的意义。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方法安排教学。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为设计线索,合理安排教学结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学习的形式、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他们喜欢游戏、讲故事等学习活动的方式;
而高年级的学生逐渐对新颖的学习内容、新的解题方法感兴趣,喜欢关注自己生活中、学习中的事物,有一定的思考性与挑战性。

(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在学习加法时,就是通过“秋游”活动来展开的,或是通过看图用故事演绎的途径来实现的:学生参加秋游活动来到动物园,有各种动物如老虎、猴子、天鹅、长颈鹿等等,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数数,大虎小虎合起来一共有几只?很自然地就引出了加法。怎么算呢?我先数大虎

1、2,再接着数小虎

3、

4、

5、6,一共有6只;
我先数小虎再接着数大虎;
我想数的分与合„„。接着同学们乘游艺车玩,生活中的故事又成了小朋友的学习材料:车上原来有3个小朋友,小胖上车后,现在有几个小朋友呢?加法的又一个含意——添加,在学生亲身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对于加法的练习,则安排在绿地上展开,游玩中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数学。)

(又如五年级同学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这个内容时,一开始教师通过良好的谈话氛围与学生谈论起年龄的问题:

教师:小朋友,老师知道你们都11岁了,那你们知道我几岁吗?

学生猜:25岁,30岁„„

教师:老师今年28岁。

教师:明年呢?后年呢?你们和我分别是几岁呢?老师的年龄和小朋友的年龄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无论明年、后年还是10年以后,老师始终比我们大17岁。

教师:谁能举些例子来说明?

学生:我们20岁的时候,老师20+17=37岁。

我们40岁的时候,老师40+17=57岁。

教师:哦,到那时候老师就很老啦。(集体笑)

教师:根据这样的关系,谁有简单明了的方法来表示老师的年龄?

„„

教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你们的年龄,用它加上17就是老师的年龄,写作(a+17)岁,这样既方便又好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揭示课题)

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情境创设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使原本枯燥的概念内容变得富有生机,从而适合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能较快地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为下一环节的自主探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节课,教师若能考虑到以上的因素,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去设计,定能设计出新颖、别致符合学生需求的课堂教学案例来,就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怎么写教学设计

怎么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确定知识目标。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

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 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

表现程度 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

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

学习教材第三目,能够背写出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了解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

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要求:

两个操作要求: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

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

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课后作业部分的写作要求:每节课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1道材料解析题,1道问答题

教学后记部分的写作要求: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我们用表格形式将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介)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

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怎么写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 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 表现程度 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

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二)导入新课部分

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

课后作业部分的写作要求:每节课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1道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道问答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部分

教学后记部分的写作要求:(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我们用表格形式将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介)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文章

怎么写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 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二)导入新课部分

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

课后作业部分的写作要求:每节课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1道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道问答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部分

教学后记部分的写作要求:(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我们用表格形式将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介)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教学设计怎么写?

从当老师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写教学设计,以前叫教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刚开始教书的前三年只知道是照搬照抄教案上的内容,虽然对自己有不满但并没有什么突破;
在教第二轮的时候,稍微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就脱离了参考教案自己写,这也算是进步。但具体的格式、要求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今天把今后自己教学设计的要求和注意点整理如下。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
三个操作要求:
(1)确定知识目标。

(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 叙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1) 行为主体: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2) 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

3) 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

4)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

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教材第三节(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 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如《中华文化的复兴

(二)》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能力:

1)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
学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
学生能了解“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2) 通过学习,学生能列表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形成利用图表表述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运用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解释现象,并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学生能通过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相关资料,编讲故事或编演短剧,再现情景,产生对的认同感。

2) 学生能通过列表归纳、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理解和运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言论,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

2) 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学生能感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过程与方法是什么?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 两个操作要求:

(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要求:
两个操作要求: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二)导入新课部分 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

课后作业部分的写作要求:

每节课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1道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道问答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部分教学后记部分的写作要求:
(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

(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反思的主要内容有 ① 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 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 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 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怎么写教学设计分析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

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

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

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如南京市溧水县教研室的周红英老师把《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能力:
A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
学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
学生能了解“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B.通过学习,学生能列表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形成利用图表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运用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解释历史现象,并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A .学生能通过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相关资料,编讲历史故事或编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景,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B.学生能通过列表归纳、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理解和运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言论,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

B.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学生能感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要求:

两个操作要求:(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式: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二)导入新课部分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课后作业部分的写作要求:每节课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1道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道问答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教学后记部分教学后记部分的写作要求:(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反思的主要内容有① 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 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 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 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1、概念界定 过程规划说 方法说 技术说

2、概念阐释 教学 设计 教学设计

3、教学设计的层次

依据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分层 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 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 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依据系统论的观点分层

以教学系统为对象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 以教学过程为对象的层次——教学过程设计 以教学产品为对象的层次——教学产品设计

依据教学过程的不同要素为中心而进行的教学设计分类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资源”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二、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三、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操作步骤)

(一)、课前系统

包括下列六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本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

2、学生分析(学习需要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对学生有什么的分析)。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对学生缺什么的分析)。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的分析)。

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师还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第一种: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提出的目标。(把教师作为主体)举例:“使学生掌握„知识”、“教会学生„技能”、“培养学生„能力(习惯)”等等。

第二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的目标。(把学生作为主体)举例:“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理解„„”、“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通过学习,将形成„„”,等等。

显然,第一种表述方法,是把学生置于一种非自主性的被动客体地位,难以激发其学习热情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第二种表述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多运用赋予情感、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5、教学方式

确定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方法与技巧。

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第一,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教学内容。

第二,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三,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

第四,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6、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

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课前探究设计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与方案。

2、新课导入设计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导语。教学导语的设计要围绕“凝神、起兴、点题”三个方面的作用而进行设计。

3、教学结构(板书结构)设计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不要搞表格)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③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只是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具体活动)。

④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⑥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4、课堂总结设计

(1)设计出针对知识目标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三)、课后系统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2、对教学设计的评价 ①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教学设计怎么写?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南京市溧水县教研室的周红英老师把《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能力:
A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
学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
学生能了解“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B.通过学习,学生能列表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形成利用图表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运用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解释历史现象,并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A .学生能通过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相关资料,编讲历史故事或编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景,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B.学生能通过列表归纳、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理解和运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言论,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

B.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学生能感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二)导入新课部分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课后作业部分的写作要求:每节课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1道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道问答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教学后记部分教学后记部分的写作要求:(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反思的主要内容有① 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 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 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 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Unit 4 Our World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后两课时的前期准备,全课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呈现出来。对话主要写孩子们讨论自己喜欢的动物与植物。在对话过程中复习巩固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等级与最高级。

学生已经学过“建议”的英语表达方式和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等级,因而本课内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容易掌握的。

二、设计理念

1、以学生听、说、读、写、练贯穿始终,让全体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小段对话,这样既能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又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能极大地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

2、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如:猜词意、表演对话、观看VCD动画片、回答问题、讨论等形式,努力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

3、利用电教媒体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知英语,这样可以拓展学生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渠道,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进一步熟悉英语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等级与最高级。

2、能力目标:

(1)掌握单词joy,snake,fox,rose,discu,insect,feed,feed on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会读,能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单词。

(2)理解对话内容并能较流利地用英语表达。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丽的祖国。

(2)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团结友爱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1、理解对话内容,流利诵读对话

2、学会用英语表达“确定”与“不确定”。

五、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Plants and animals are important to us的正确含义。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分组编一小段喜欢什么动物或植物的对话。

2、教师准备:多媒体,录音机。

七、教学时间:一课时

八、教法学法设计

教法:本节课以“学生表演一创设情景—观察讨论—操作发现—应用拓展”的形式展开。

学法:观察、练习、讨论、猜测、验证、操作、应用。

九、教学流程

1、提问学生“Do you like animals?” 要求学生回答。然后问“Which kind of animal/plant do you like better,„or„?”引出本节课内容。

2、学生操练句型。

3、通过观看动画,学生猜测生词“snake,rose,fox,insect”的汉语意思,并教会学生朗读,然后要求回答下列两个问题并完成Part 2:
(1)What do frogs and birds feed on? (2)What about foxes and snakes?

4、教师讲解本课难点

(1)Which kind of animal/plant do you like better,„or„?Why do you think so? (2)Which kind of animal/plant do you like best,„,„or„? Why do you think so?

5、播对话,然后两人一组讨论后问答课后练习一,最后做笔头练习二。老师带读课文,学生跟读。学生顺利完成后,表演本课所学对话,然后照样子重编一段新对话,最后学生表演自编对话

6、小结

(1)The words: joy,snake,fox,rose,discu,insect,feed,feed on (2)The sentences: Plants and animals are important to us. Which kind of animal/plant do you like better,„or„?Why do you think so? Which kind of animal/plant do you like best,„,„or„? Why do you think so?

7、讨论;
播放flash动画短片,然后让学生讨论“If there are no plants or no animals,what will our world be like?”教师检查讨论结果。

8、布置课后作业。

9、结束本节课。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 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1、新目标英语教材概述

《新目标英语》教材的语言教育理念是:知识用于行动强调“语言应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学习策略”。

它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模式。教材中每单元都设计一个或几个与该单元话题有关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英语获取信息,用英语进行交流,培养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单元分析及教材处理

本课是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教材以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为中心话题,围绕着描述“人物的特性”展开,学习和运用形容词的比较级,让学生能表述个人的特征,能用比较级对人进行对比描述。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发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述及看法,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情谊。

(二)教学目标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总目标的具体描述,结合第七单元的教材内容,我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细化:
语言知识目标

1.掌握本课的词汇(主要是:描述人物的词汇)

描述外貌:tall short heavy thin long hair short hair 描述性格:quiet outgoing calm wild serious funny 其它(身体/头脑/年龄/勤奋等):athletic weak smart foolish young old hard-working lazy

2、掌握语法 1)形容词的比较级的构成 2)学会用比较级来进行比较 语言技能目标

能表述个人的特征,能用比较级对人进行对比描述。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难点

1.复习词汇tall short heavy thin long hair short hair quiet outgoing calm wild serious funny athletic weak smart foolish young old hard-working lazy等

2.句型: Which is bigger, the apple or the orange? Yao Ming is taller than Liu Xiang.Yao Ming is much taller than Pan Changjiang.3.形容词比较级的构成及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

二、学情分析

1.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本课拟以一些著名明星的漫画或动画等形式展示,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学生对英语普遍感兴趣,但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已不满足教师对知识的简单重复。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通过任务型教学法,情景交际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

3.初二下学期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能力,正逐渐向读、写过渡,同时,学生们对英语学习还保持着较浓厚的兴趣。经过一年的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实践,有了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实验的能力。

4.本单元学情剖析:本单元的主题是用形容词的比较级谈论人物,可以采用活动教学法和Role playing的学习策略,复习词汇,掌握重点句型,同时能比较好地运用到实践中,解决类似问题。做到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三、教法渗透

1、教学设计思路与教材处理:

本节课我将始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Learning by using, learning for using)。

2、教学原则

活动性原则 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

合作性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体现教与学的互动,交往。

任务型原则 任务驱动—激发动机;
任务完成—激励学习积极性;
执行任务—培养责任 心和合作精神。

情感性原则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

3、教法运用:

本课主要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情景交际教学法和猜谜活动。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4、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用powerpoint软件将本课所需要的动画、图片、文字、图表制成教学软件,使抽象的语言变得直观,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创设情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的多向交流。

四、学法指导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以及思维能力。用生动的课件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2、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我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语言氛围,把课堂变成有声有色的舞台,让学生在乐中学。

3、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连贯的听说读写,游戏,竞赛等,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4、学习策略的指导

本节课将在课堂活动中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的学习小组,让他们围绕着课堂任务分工合作,在活动中相互探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发展他们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一课时45分钟) Warming up(课前热身)

1.Read the tongue twister quickly.通过快速读出绕口令,培养学生的语感。

2.Read the rhyme quickly, say out what you have learned from it.通过读Good, better, best这首小诗,让学生小组讨论,这首小诗中感悟到什么?把思想教育寓于教学中。

Tasks 任务一:词汇复习

1.Say out the description words.运用形象地幻灯片来复习描述人的词汇。

2.Fill in the blanks then make your own sentence with each word.用正确的词填空,然后用每个词造句。( Selfcheck 1) 3.) 4.Look at the pictures, answer the questions.看图说出描述词。

5.小组小结:描述人的词汇 任务二:句型复习

1、Learn to make comparisons.学会用比较级进行比较

2、小组小结:描述人的词汇

3、小组小结:形容词比较级的构成

4、Learn to make comparisons with a little or much.学会用 a little 或 much表示比较的程度

5、小组小结:形容词原级、比较级的用法 任务三:实践活动

compare you and your partner.比较你和你的同伴,然后进行汇报。

任务四:

1.Learn to make comparisons between now and the past.学会用比较级对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

2.Think of yourself two years ago.谈论现在的你,跟两年前有什么区别。(Selfcheck 2) 任务五:达标练习

巩固训练1写出下列形容词的比较级 巩固训练2 用所给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巩固训练3 按要求作出下列各题

猜一猜 Think of Ms Li two years ago.Discu in groups.Then tell something about Ms Li.小组探讨现在的李老师跟两年前有什么区别。

辨一辨 讨论:我们班哪个学生比较受欢迎? 为什么?

能力训练:写一写:为你自己找一个理想朋友. 参考用语: I like to have a friend who is different from me/the same as me/I don’t care.My friend should/must be funnier„„than me.家庭作业:Homework 1.Make a survey of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调查你的父母亲,完成调查表)

篇1:生物教学设计与教案的比较

贵州师范大学

研究生作业(论文)

作业(论文)题目:生物教学设计与教案的比较

课程名称:
生物学教学设计与典型案例分析

任课教师姓名:宋锡全、李亚军 研究生姓名:
陈洪达

学号:4201320000511 年级:
2013级

专业:
学科教学(生物)

学院(部、所):
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评分:

年月日

生物教学设计与教案的比较

陈洪达

(贵州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长期以来,有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和教案是一回事,认为两者没什么本质区别,这是不正确的。

关键词:生物 教学设计 教案 区别

生物教学设计和教案二者既有相通相类的地方,又有着不同的地方。教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课时教学计划,是备课结果的直接体现,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 “剧本”。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然而教学设计最根本的特征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是对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评价的计划、安排或方案。由此看来,教案与教学设计虽有深厚的渊源,却也存在差异。

教案,即通常所说的课时教学计划,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生物教案即是以生物的某一课时或研究主题为基本单元确定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目标及其达成途径的教学设想,是对生物教学过程的设想,其制定的依据是生物学教学大纲,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教学设计”有时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或“系统开发”。是以系统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的计划过程,是对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评价的计划、安排或方案。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如何编写目标、如何进行任务分析、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如何编制标准参照测试等。

二、对应范围不同

教案即课时教学计划方案,它是辅助教师个人教学的的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案,严格来说,教案是以某一课时或者某一课题为研究对象来确定的具体教学方案。因此,教案的研究范围较为集中,表现为“微观性”。换句话说,单从研究对象范围来说,教案仅是教学设计的一重要部分,在对应层次上不及教学设计的宽泛。

教学设计则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单从一堂课来说,不仅要考虑这堂课中的各个要素,把它本身作为整体来看待,同时,还要考虑这堂课与本单元教学甚至是与本课程教学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学设计要求的对应研究范围是整个与教学有关的各种动态的复杂教学因素构成的教学系统。是把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强调以“学”为中心,推动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即第三代id模式。总的来说,教学设计的层次包括以系统、课堂、产品为中心的三个设计层次,它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以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因此,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范围要比教案的宽广,表现出明显的“宏观性”。

三、理念不同 制定传统生物教案时持的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即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教师只是把知识、技能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因此,教师在制定教案时,重视的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这就使得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体现出来,或者说“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未引起重视。那么这与当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不相符合,与使学生全面发展相悖。因为这样的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当前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或许通过这样的教学理念能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但却往往缺乏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而生物教学设计则是持现代教学观念,倡导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以“学”为主体,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性,敬畏生命,使人性得到张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保证学生热切而纯真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形成自己的思想个性。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即第三代id模式。

四、目的不同

从而编写出符合自身上课需要的教案,实质就是教师把对教材内容理解程度作为其编写教案的依据,其目的就是为了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从容上好一堂课,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所谓“双基”。但更多的是为“教”而设计,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即以教师为主导,而往往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而编写生物教学设计依据的是生物课程标准,生物课程标准设定了教学任务的下限,因此留给教师较大的创造发挥的余地,其是“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为目的,强调的是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对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评价的计划、安排或方案。

五、内容不同

生物学教案常用的有讲授式策略教案,即陈述式教案。这种教案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较为常见,常常被一些教师选用,特别是高中生物教师,因为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这种教案内容通常包括授课内容、班级、授课教师、授课日期及教学目的、核心概念、直观教具、教学过程、内容和方法、板书提纲。这种教案也通常为大多数缺乏教学经验的新教师所选用,因为其比较详尽,可以使新教师能较好把握课堂。另外还有一种基于学生活动的教案,也叫表格式教案。这是新课程标准使用后产生的一个新的教案,是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制定的,因为新课程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其中活动的内容和时间都有了明显的增加,使得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不能只以自己“教什么”来编写,而是更要思考“怎样教”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以达到良好地教学目的。那么这种突出师生互动特征的教案就被越来越多地教师采用。

以初中生物教案为例

授课内容:空中飞行的动物 授课班级:高一(1)班教师:某某某 授课日期:20xx年x月x日教材:《生物学》八年级上册

1、学情分析

2、教学内容分析

知识结构分析、生物学概念

3、教学目的

4、教学重点和难点

5、课前准备 教学工具

6、课时安排

7、教学方法

8、教学过程

9、板书设计

对于一般教学设计而言,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等。然而从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和内容来看,它所要解决的是学生学到什么、如何进行教学、学生是否获得了发展这三个问题。

课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地位:章节位置

知识地位:与前后知识的联系,重要性

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四、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五、教学资源的准备

六、教学计划:课时数

七、教学过程

八、课堂小结

九、课后巩固

十、板书设计

篇2: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三节 人的性别决定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与前两节内容有一定关联,“人的性别决定”是在了解了dna和基因的关系及人体性状是由基因所控制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以及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本节将前两节的内容综合在一起,是前两节理论知识的应用,同时也为下一节遗传病的介绍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以拓展思维,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导致遗传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如致病基因的存在部位、染色体表现出怎样的异常等。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生男生女的奥秘又是一个十分敏感而重要的生物学问题。八年级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学生以前学过人的生殖和发育以及生物的遗传知识,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会有帮助。但学生没有学减数分裂等知识,所以相关内容成为难点,又不宜讲得过深。另外,社会上某些地区一些人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部分学生有可能受到来自社会或家庭的影响,也有这样的想法。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理解人的性别决定方式;

2. 对“生男生女的奥秘”的游戏的分析和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人的性别决定

一、人体细胞染色体的组成

男性: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y) 女性: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x)

二、性别决定的方式

1、游戏——生男生女的奥秘

2、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篇3: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酶的作用

贵港桂平市石龙民族中学陈唐武

一、版本: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1

二、设计内容: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

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引导──探究” 发现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引导──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

2.教学目标

(2)技能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

3.过程与方法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

教学难点:①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解决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活化能这个名词在高中生物教材体系中是第一次出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这个名词都很陌生。化学反应之所以能进行,就是达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用“一……就……”造句。

2、懂得故事内容。

3、学习全面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

难点:弄懂为什么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有不同的看法。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幻灯或多媒体、小黑板

2、青蛙与小鸟的头饰若干。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朗读、理解课文

一、学生瞬息万变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课文大意

1、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都知道了这个故事,谁能说说“坐井观天”的“观”是什么意思。谁坐井观天。

2、再读读这个故事,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读音是否正确。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1)从学生中选出一个“小老师”,负责正音。

(2)开火车读生字卡,谁的读音不准,由“小老师”纠正。(注意“弄”的声母是“n”,“错”的声母是平舌音)学生没准的字音教师指导。

二、读课文,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

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鸟说天很大,青蛙说天很小。

2、和同桌讨论一下,把小鸟说天很大,青蛙说天很小的那两个词语(无边无际、井口那么大)找出来作上记号,再读一读。

3、教师在黑板上简笔画小鸟和青蛙。

4、请同学把课文中小鸟说天很大,青蛙说天很小的词语告诉大家。

5、教师板书。

6、教师指黑板引读。

(1)小鸟说:“天无边无际。”

(2)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三、再读课文,理解小鸟和青蛙为什么对天有不同的看法

1、提问:小鸟怎么知道天无边无际,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读课文,找出答案。

2、谁愿意告诉大家,小鸟和青蛙为什么对天的大小有不同的看法?(小鸟在天上飞,青蛙坐在井里)

3、教师板书:“天上”、“井里”

4、指板书小结:小鸟说天无边无际是因为它在天上飞,青蛙只有井那么大是因为它坐在井底。

5、同学们讨论一下,能不能给这只坐在井底看天的青蛙取个名字?(井底之蛙)

四、指导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意思

1、放幻灯及教学录音。(有条件可用多媒体)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在读小鸟和青蛙的对话时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3、你最喜欢读哪几段,读给大家听听。(抽生自由选读,教师以参与的身份进行朗读指导)

4、同桌分角色读、交换角色读,互相评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 具:

词卡、课件

教 学 程 序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2、齐读课题 说说从课题中读出本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二、小声自由读全文,整体感知全文

三、精读课文

(一)看图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找出相关段落,朗读第一自然段。

3、划出表示狐狸和老虎各自动作的词语。

4、看图理解词语。

5、再朗读本段,说说从本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二)在朗读中学习第2—6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理解词语:眼珠子一转 扯着嗓子

3、想像:这时狐狸心里是怎么想的?

4、齐读第

2、3自然段 读到“一愣”,大家也“一愣”,理解“一愣”

5、想像:老虎此时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6、狐狸看到老虎愣住了,胆子就更大了,它继续说……(引读第4自然段)指导朗读本段

7、听狐狸这么一说,老虎……(引读第5自然段)

8、小组讨论,汇报:此时,老虎为什么松开了爪子?

9、看到老虎由“一愣”到“松开爪子”,狐狸知道自己的话起作用了,就继续说……(引读第6自然段)指导朗读本段

(三)看图学习第7—9自然段

1、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找出相关段落,朗读第

7、8自然段。

3、出示第7自然段,指名朗读本段。

4、从本段中找出描写狐狸和老虎各自动作、神态的词。

5、看图,做动作理解词语。

6、它们朝森林深处走去,谁先谁后,你是怎么知道的?

7、分角色扮演狐狸和老虎朝森林深处走去的情景。(师述第8自然段)齐读第8自然段。

8、老虎看到这情景,会以为……(生说)。

9、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原来……(引读第9自然段)

(四)拓展思维

1、这个故事很有趣,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也很有趣,就用4个字来概括这个故事,哪4个字?(生说)

2、再读课题,解题意。

3、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老虎、狐狸、百兽说些什么?

4、从事故中,你读懂了什么?

怎么去写教学设计?

华图教师 王以胜

教学设计是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设置分值最大的一部分,也是最容易拉开分值的题目。教学设计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案,但题目考查更多的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在学教案如何写之前,很有必要去了解新课改后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简单从四个方面总结一下:

1.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方面是教学设计最为常见的考点,问题多是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实际结合文本内容来整理答案。所以,对考生来说如何写教学目标是最基本的要求。当然,教学目标设计又有一些必要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这些在后面具体展开,为大家提供技巧和常用模板。

教学目标常用词: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理解、掌握、学会、灵活运用;
读出、写出、说出、制作、解决、做出„„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提高创造力、抽象思维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祖国、生活的热爱情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严谨的科学态度;
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表述要求: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或者直接把主体省略。比如“能认出„„”、“能描述„„”、以及“能„„设计”或是“提高学生„„”、“培养学生„„”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2)行为的条件和标准。是否需要某种条件,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或者完成多少内容,都需要详细说明。比如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能理解的读出本课的五个生词的意思。

例子:

语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

斑”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抓

住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反复、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提高朗读能力,在理解重点词句

的过程中增强理解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体会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本文的感情,可以唤起学生对母爱的共鸣以及对祖国 母亲的热爱之情。

数学: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

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体育: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初步了解掌握武术:少年拳1—4节动作要领及要求,发展学生对武术的认知能力和对武术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少年拳1—4节动作要领,发展学生灵敏、协调能力,能够较好的完成少年拳技术动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少年拳练习,体验成功感,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与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对武术的热爱。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考查主要从两个方面:教与学。教,老师结合文本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哪些?有什么要求?具体优势?这些是都是需要掌握的。就比如数形结合,是数学几何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在什么内容时怎么去运用这种方法呢?第二方面,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学生学习的特点,尤其是新课改要求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常见问题是: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如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等等。

各个学科常用方法:

语文:讲解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关键词法、补白教学法、朗读体会法 英语:任务法、情境法、全身反应法、交流法

数学、信息技术:教授-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法、类比法、实验法 理、化、生:实验法、探究法、讲授法、练习法 美术:赏析评价法、直观教学法,示范法,呈示法

--

历史: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音乐:音乐欣赏法、演示法、律动教学法、游戏法 体育: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

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策略里面当中最为理论的一个方面。新课程则强调教师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对学生多以鼓励为主,并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常见问题是如何评价学生的回答?如何体现新课改的课程评价理念要求?这也是考查具体教学操作和能力的结合。评价理念的转变:由过去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向重点评价学生的“学”转变;
由过去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落实的评价,向既注重“双基”和“能力”的形成,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转变;
由注重教师对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选择的评价,向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媒体的运用。

4.教学过程。有些题目会涉及请结合文本写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这种题目虽然作为一个小题,但其答案内容可以作为一个大题来进行准备。教学过程是讲课过程的完整体现,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要一一写出。在考试中,答题的形式分为两种是:问答式详案和描述性详案。第一种主要通过老师的问和学生的答进行设计,第二问就会从整个流程上理论性的表述出来。

教学过程包括了:导入、新授、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问题来进行提问。如果是直接让你写教学过程,提倡不要写的过于详细,在一二百字左右就已经可以。但是单独问某个环节,这就要求从具体问题入手,能够理论性的把它解释清楚。

语文案列《爬山虎的脚》:

1、创境设疑,揭示课题

上课之初,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小马的脚吗?你们见过小兔的脚吗?你们见过小狗的脚吗?那你们有没有见过植物的脚?爬山虎虽然是一种植物,但它也有脚。(操作)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爬山虎的脚》,一起来看看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导入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自主解决字词(方法)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疑难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2)教师补充重点讲解字词:“亩”“尝”“茅”。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划分文章脉络(方法) 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内容是什么? 点拨: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爬山虎的生长环境 (2)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3)爬山虎的是怎样爬墙的

3、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方法) 思考1:为什么作者能发现大家都发现不了的爬山虎的脚呢? 点拨:因为作者认真观察生活,才能发现。

思考2: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

点拨:我们也应该学习作者乐于观察生活的态度,做一个能发现美的有心人。

4、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请学生画出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颜色和样子,将优秀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给予表扬。

(2)分小组上台模仿爬山虎的爬墙动作。

5、深化情感,分层作业

请学生回家查一查资料看看还有哪些植物身上具有不为人知的特点,第二天跟大家分享。

--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怎么写

柑子中心校刘定明

小学数学教师在工作中一定会遇到写教学反思的情况的,其实挺好写的,一般就是这样:“教学反思”记录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后对本节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是教师切身的感受,如果能及时、准确、运用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或是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关理论,就一定能加深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学反思”的篇幅不宜太长,一定要抓住重点,有感而写,切忌眉毛胡子一齐抓。主要从几方面来写吧!

1、记教学活动中的闪光点。

2、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体验。

3、记教学活动中的败笔。

2013.5.4

语文教学设计怎么写(共11篇)

小班教学计划怎么写(共6篇)

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怎么写 心得体会(共8篇)

怎么教学生写评语怎么写(共4篇)

小班教学评语怎么写(共3篇)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小学

热门排行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篇1我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篇1为切实提高支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夯实党建基础,挖掘支部党建特色,创新支部党建工作做

七言绝句古诗精选【十首】

【 能力训练 导语】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篇120xx年度我校新党员发展工作已经开始。根据学校党委3月21日会议精神,今年新党员发展

统计工作如何为企业管理服务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作用,它为企业的经营

乡镇创建无毒社区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以禁吸戒毒为中心,全面落实禁毒工作责

四年级我家菜园日记500字

菜园子,就是种菜的地方。种菜的时候为了防止家禽进入菜地,于是农夫用篱笆或者栅栏将菜地围起来形成的一个

哈尔移动城堡电影观后有感范本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篇1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健全党的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