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党团工作 >

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

| 来源:网友投稿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

荐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荐生物的分类教案荐高中生物荐初二

物荐高中生物全册教案集(全)

(精选范文)

(精选范文) 套教案册

案[1] 全下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三、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教师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象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试管婴儿、吸烟、吸毒

的危害、人体奥秘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总这近几年来,我在教学中,注意了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生物学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了一些学习生物的基本方法,本学期我仍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改革措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从而争取提高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列出知道的动物名称。比一比哪小组列出的动物名称最多(注意区分生活环境)。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汇总,列举数量最多的组在班上公布成果。

请同学们区分哪些是水中游的、哪些是地上跑的、哪些是天上飞的。

进一步由鱼、虾、蟹、蚌、螺、鳄、鲸等等好多种动物可以生活在水中,引入课题——水中生活的动物。

设计意图:活跃气氛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动物的多样性,明确学习内容。

2、鱼的形态特征。

提到水中生活的动物,最熟悉的是——鱼。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做板图:画一条鱼(简笔画即可),其他同学在纸上画。结合学生的板图(鱼),引导学生分析所展示鱼的特征。学生进行分析、列述。如:

体形为梭形,减少水中运动阻力 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 具鳍,用于游泳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绘画,认识鱼的一般特征,有利于自主学习,锻炼表现能力。

3、认识不同的鱼鳍。

观察实物——活鲫鱼,结合课本图示,分组认识鱼的外部形态,进一步讨论区分鱼鳍位置和数量。

小组代表修补板图——突出尾鳍、背鳍、胸鳍、腹鳍、臀鳍的位置。另外老师进一步介绍鱼体的头、胸、腹划分。

设计意图:互动合作,对整体初步认识。

4、观察讨论不同的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播放视频资料,结合实物观察鱼游动时尾鳍、胸鳍、背鳍、腹鳍、臀鳍的动作,讨论各自所具有的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观察能力、锻炼推理思维能力。

5、讨论证实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思路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难以的出结论的。就比如直接观察,难以区分不同的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辨别某鳍的作用。事实善于雄辩。

学生据自身经验,提出实验方案。如:
捆扎某个鱼鳍,看有什么异常;

剪去某个鱼鳍,通过鱼失常表现推断;

??

设计意图:锻炼交流参与、推理思维能力。

6、介绍模拟实验。

同学们提出思路时,很容易由预习而引入模拟实验,借此介绍: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作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做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随即请同学们对科学研究中模拟实验举例(航天器研究、汽车抗撞击鉴定、消防演习等等)。

设计意图:学习科学研究新方法。

7、各组制定方案探究。

对常用的方法讨论,分析各法利弊优缺点,制定本组实验方案,由预想结果推断结论,准备课下进行探究实践。

设计意图: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

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鱼的形态特征

3、讨论证实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思路

教师活动

1、并列出知道的动物名称。

2、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做板图:画一条鱼(简笔画即可),其他同学在纸上画。

3、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预设学生行为

1、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汇总,列举数量最多的组在班上公布成果。

2、学生分析所展示鱼的特征

3、学生据自身经验,提出实验方案。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1、活跃气氛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动物的多样性,明确学习内容。

2、通过亲自绘画,认识鱼的一般特征,有利于自主学习,锻炼表现能力。

3、锻炼交流参与、推理思维能力。

1、鱼类的运动

2、鱼类的呼吸方式

3、鱼类的主要特征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自我评价

1、能否认真听老师讲课 a能 b经常 c偶尔 d不能

2、遇到我会的问题能否主动举手 a能 b不能

3、遇到问题能否善于思考 a能 b不能

4、小组合作学习时能否提出自己的看法 a能 b不能

5、对于本节课所学知识是否掌握 a是 b否

6、综合练习是否独立完成 a是 b否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除了本身重视插图的教学效果,讲课时注意使插图和教学挂图、黑板画进行有机联系外,还要从多方面来指导学生重视和正确对待插图,充分利用插图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要注意到上新课、复习、考试几个环节中都能给予学生一定的刺激和强化、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插图和正文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点措施:

1、当使用教学挂图、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时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教科书插图中找出相应的知识点,如讲授蝗虫的形态时,可分发蝗虫浸制标本,先观察然后教师使用仿真模型讲解。学生边看边听,最后利用课本中蝗虫的形态图来归纳总结蝗虫的形态特征,如身体分部、附肢特点、外骨骼等,并进一步分析昆虫纲在分类学上的地位。这样就使实物、模型和书中插图紧密呼应,课堂气氛活跃,集中注意力,提高识记能力,利于学生牢固记忆。

2、注意授课时插图地位,每节课都用一定的时间来讲解插图,教师要学生重视书中的插图,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插图,对于图文并茂或以图代文的内容,更要提醒学生分析插图,利用图解来分析课文。如要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参看插图;
或者先看插图,了解自己对插图的理解程度,并解决忘掉的部分,然后再看课文。此外,学生还可以把关键性的插图用简单的线条转绘到笔记本上。久而久之,使学生对文中配图的印象不断加深,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都能对插图给予相应的重视。

3、复习时,以一定份量把教科书前后插图进行综合分析、排列、对比,可以采用纵向比、横向比、同类比或异同比等多种形式的比较,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如脊椎动物内容学完,就可以把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心脏结构图、脑结构图等进行综合比较,找出其异同点,从而加深各类群在进化历程中地位的理解。这样在复习时密切做到图文相结合,可进一步强化插图作用。

4、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比重较大,在学生完成实验后在填写实验报告单时,要求学生除了能表达实验步骤、操作过程、观察结论外还要求学生学会生物绘图,如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不但要正确完成操作,准确找到理想的目标,并要把观察图形准确画下来。长久养成良好习惯,不但能重视插图作用,还能培养对科学态度的认真、严谨。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一文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下面结合自己经过多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

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

二、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

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生物学是一门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的实验科学,强调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强调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视技术教育,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强调科技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重视对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强调参与,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将知识、学生、社会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这符合了生物学的教学特点,教学中如果能将STS深刻理解,合理运用,将会使学生的能力的到极大的提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概括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通过“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活动,能认识动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讨论,在相互交流过程中获取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能够区分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认识动物在食物圈中的消费者,建立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认识到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

通过小组内的互助与组间的比赛,培养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

1、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2、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教学难点

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关键点:本节学生是否理解食物链的组成是学习本节的关键点,先分析与讨论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是什么生物现象,(主要弄明白是捕食现象还是食物链)这样既能突出重点,同时也有助于突破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1、趣味教学,吸引注意力

(课前经联系,带学生参观了白水江保护局动植物馆,让学生对动植物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由几个学生分别扮演的植物、老虎、小兔、树各自都说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大。其他同学观看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到底谁的作用大”,请作出判断并说出理由。

2、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促进知识理解 图片展示一大森林的情景,让生思考:

①若把一个大森林看成一个体系,其内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②在这个森林生态系统中有哪些成份? ③各类生物的营养方式是否相同?

④各类生物发挥的作用是否相同?

⑤动物食性有什么不同,可以将动物分为哪几类?

3、经典谚语讨论,折射生物学知识

观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录像,学生观看后思考并小组讨论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了什么生物现象。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拔下,学生明白这个谚语只是反应了捕食现象,而不是一条食物链。

设计意图:明白森林中动植物品种繁多,初步掌握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对食物链的学习打下感性基础。食物链的概念是本节的学习重点,学生对食物链中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容易明白,但对食物链的组成必需要有生产者,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的却很茫然,通过对录像的观看,分析讨论,在肯定与否定中学习了食物链的概念。

4、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好。

(1)东坝中学处在白水江林区的一角,并与国家级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相连。展示由我深入林区亲自拍摄的一森林生态系统图,由学生分析并正确写出该森林生态系统有几条食物链组成。以小组为活动单位,组员完成之后互相评价,完成的又好又快的同学课堂作业成绩记上A,并代表小组进行发言。在写食物链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食物链的组成中离不开动物,食物链的长短与动物的食物关系,从而认识动物是食物链的组成成分,突破本节的难点。

(2)展示另一生态系统图,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哪个最多,哪个最少? ②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哪一种生物的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大量捕杀蛇,其他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③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④如果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让学生明确,食物链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组成,它们之间只是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食物链之间的相互关联也就形成食物网;
如何正确书写食物链。学生尝试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树立生命现象是运动的,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5、尝试建立食物链与食物网,培养探究意识 组织同学按小组整理课前要求完成的记录材料,按小组进行建立“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活动,并布置讨论题目:①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食物网中的地位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消费者的角色,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生物,因此,我们要保护我们周围的生物。)

②营养物质以及能量沿什么途径进行流动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设计意图: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家庭远离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情景,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的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也渐渐失去,每天吃着香喷喷的大米饭,却不知道来自水稻的大有人在。课后让学生记录自己一天的食物与之相关的生物,是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将生物知识溶入日常生活中,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渗透STS思想。从自己的食物中建立食物链,明白我们人类是处于食物链的最高位置,是属于消费者,明白保护生物的环境是如何重要。

6、小结本节知识

最后3-5分钟时间由学生回忆并口述本堂课他们学习了什么生物知识,在学习上有什么样的收获,评比表现最好的小组。三五分钟时间由学生总结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对一堂课反思的总结,也是教师了解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的很好反馈。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课前充分准备,趣味性较强,生动地让学生掌握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理解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概括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通过“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活动,能认识动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应当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保护大自然,保持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平衡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不足之处是无法将学生带到森林,通过亲身发现并体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现实关系会更好。也就是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身边的环境和资源。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新陈代谢与酶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新陈代谢与酶

【学习目标】1.知道酶的发现过程。2.理解酶的性质(主要是高效性、专一性、酶需要适宜条件的特性)。

3.用实验探究酶的高效性、酶的专一性。

【学习障碍】

1.理解障碍(1)如何理解酶与新陈代谢的关系?(2)如何理解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等特性?

(3)如何理解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2.解题障碍(1)用酶的作用特性去解释和说明一些生物学现象。(2)解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因素的图表题。

(3)解有关的实验设计题。

【学习策略】 1.理解障碍的突破(1)用“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等观点理解新陈代谢与酶的关系。生命系统既是一个需要维持稳态的系统,又是一个瞬时就会发生一系列合成、分解的运动着的系统,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新陈代谢中的各种化学反应是在温度、酸碱度等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些化学反应不能在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条件下进行,可是又要迅速、高效地进行反应,怎样实现生命系统的这种功能?因此就必须有一种结构或物质存在,来行使其功能。这就是生物催化剂——酶。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如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经过变化成为人体自身的组成物质,组成物质又经过氧化分解成为代谢的最终产物而排出体外,这些过程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生物化学反应。据估计,人体细胞内发生化学反应的频率约为几百万次/min。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够在平常的温度、压力下迅速顺利地完成,完全是依靠酶的催化作用。正因为这样,生物体自我更新的速度是很快的。拿人体来说,体内血液中的红细胞更新的速度通常为200万/s以上,大约60 d左右全部红细胞要更新一半;
肝脏和血浆中的蛋白质,大约10 d左右要更新一半;
皮肤、肌肉等组织中的蛋白质,大约150 d左右要更新一半。人在一生(按60年计算)中与外界环境交换各种物质的数量,大约水为50000 kg,糖类为10000 kg,脂质为1000 kg,蛋白质为1600 kg。物质交换的总重量大约相当于人体重量的1200倍,而实际上现在人类的寿命已经大大超过60岁了。所有这些复杂的代谢活动,只有在酶的参与下才能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迅速有序地进行。因此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所组成的反应网络,这就是功能与结构的和谐统一。

(2)用“迁移法”来帮助理解酶的特性。酶是生物催化剂,因而它既有与一般催化剂相同的性质,也有与一般催化剂不同的特点。酶和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是:第一,酶在催化反应加快进行时,在反应前后酶本身没有数量和性质上的改变,因而很少量的酶就可催化大量的物质发生反应。第二,酶只能催化热力学上允许进行的反应,而不能使本来不能进行的反应发生。第三,酶只能使反应加快达到平衡,而不能改变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因此,酶既能加快正反应进行,也能加快逆反应进行。酶促反应究竟朝哪个方向进行,取决于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酶与一般的催化剂相比又有其特点,最突出的是它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生物化学理论的迁移

A.用“酶的中间产物学说”来理解酶的高效性

酶具有强大的催化能力,酶的催化能力远远超过化学催化剂。例如,碳酸酐酶能够催化下面的反应:

碳酸酐酶是目前已经知道的催化反应速度最快的酶之一。每个碳酸酐酶分子催化CO2水合作用形成相同数量的H2CO3的速度通常为6×10个/s。碳酸酐酶催化上述反应的速度比非酶催化的上述反应速度快10倍。如果没有这种酶,CO2从组织到血液,然后再通过肺泡呼出体外的过程只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进行,远远不能满足生物体生存的需要。酶具有这样强大的催化能力,可以用酶的中间产物学说来解释:酶在催化某一底物(被酶催化的物质)时,先与底物结合成一种不稳定的中间产物,这种中间产物极为活泼,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而变成反应物,并且放出酶。按照中间产物学说,酶促反应(需酶催化的反应)可以写成下式:

57 B.用“酶的诱导契合学说”来理解酶的专一性:酶具有高度的专一性,这就是说,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底物,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底物,促使底物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酶的这种高度的专一性,可以用“诱导契合学说”来解释:酶对于它所作用的底物有着严格的选择,酶和底物结合时,酶并不是事先就以一种与底物互补的形状存在,而是在受到诱导之后才形成互补的形状。这种方式如同一只手伸进手套之后才诱导手套的形状发生变化一样。底物一旦结合上去,就能诱导酶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酶和底物契合而形成酶—底物络合物,这就是科学家们普遍支持的“诱导契合学说”(见下图)。

底物的结构和酶的活动中心的结构的这种互补形状,使酶只能与对应的化合物契合,从而排斥了那些形状、大小不适合的化合物,这就是酶作用的专一性。

用来说明酶专一性催化作用的基本原理的学说还有“锁和钥匙学说”,见本节教材复习题二图示,在此不再赘述。

(3)用“内外因法”来理解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pH影响的机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用此方法可以找出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酶起催化作用所需条件虽然不象一般催化剂那样苛刻,如要求高温、高压,但它还是需要一些特定的环境条件的。这些条件就是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外因,主要是温度与pH;
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内因是由酶本身的性质——蛋白质所决定的。我们主要研究其外因。①温度:酶的催化效率又称酶的活性或活力。酶促反应与普通的化学反应一样,一般说来,环境温度升高,酶的活性随之提高,但不是无止境的。随着温度升高,酶的稳定性也越来越低,表现为酶的活性急速丧失。某种酶在某一温度下能表现出最大的活性,这个温度称为该种酶的最适温度。就大多数酶来讲,最适温度在40℃左右,温度继续升高,酶的活性会显著下降,以致完全丧失催化能力。这是因为酶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加温到70℃~90℃就会变性沉淀,如鸡蛋清在开水里一煮就凝固成白色固体一样。各种酶能忍受高温的限度不同,绝大多数酶在60℃~70℃的溶液中即受到很大破坏。酶的活性随温度变化的示意图如下图。

② 酸碱度(pH):酸碱度对酶的催化作用有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种酶在不同的pH下活性不同,如上图。二是各种酶的最适pH不同,过酸或过碱都会降低酶的活性。例如胃蛋白酶在酸性(pH1.5)环境下活性最高,胰蛋白酶在微碱性(pH8)环境下活性最高,大部分酶在中性环境下活性最高。

[例1]在酶法生产葡萄糖时,pH先调到6,后调到4.5。这是因为最初以一种淀粉酶溶液为原料时,该酶的____________,继后以糖化酶继续作用,该酶的____________之故。

解析:用“内外因法”解。各种酶的最适pH不同,据题意,催化淀粉最终水解成葡萄糖最先需要淀粉酶后需要糖化酶, pH先调到6,后调到4.5,可见这分别是两种酶的最适pH。

答案:最适pH为6 最适pH为4.5 2.解题障碍的突破

(1)用“系统化”和“具体化(对号入座)法”来解有关酶的特性的问题。

按系统化方法将酶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如下图。

具体化(对号入座)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
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例2]能够促使唾液淀粉酶水解的酶是

A.淀粉酶 B.分解酶 C.水解酶 D.蛋白酶

解析:用“系统化”和“具体化(对号入座)法”解。题目告诉我们这主要是考查酶的功能特性,根据我们已建立的上述知识网络将问题对号入座,很明显题目具体是考查酶的专一性的特点,淀粉酶只能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分解酶是具有分解作用的所有酶的总称;
水解酶是催化有机物与水作用形成各类分解产物的酶,包括淀粉酶、蛋白酶等;
蛋白酶是只能水解蛋白质的酶。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的特点。因此,促使其水解的酶只有蛋白酶。

答案:D [例3]新采摘的玉米果穗具有甜味,但放一段时间后甜味便降低,如果采摘后放在沸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保存,甜味会保留较长一段时间,请回答:

(1)放一段时间后甜味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沸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再保存,甜味可保留较长时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

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用“系统化”和“具体化(对号入座)法”解。玉米的甜味是由某些单糖引起的,放一段时间后甜味便降低,显然是单糖减少的缘故;
如果采摘后放在沸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保存,甜味会保留较长一段时间,即单糖减少的速度明显减慢,单糖这种变化与温度有关,综合分析,不难看出这是酶的作用。

答案:(1)在酶的作用下,单糖分解或转变成淀粉 (2)高温使酶失活,抑制了单糖的分解或淀粉的合成 (3)酶的催化作用受到温度的影响,高温可使酶失活

(2)先用“图文转换法”,再用“层析综合法”来解图表类问题。

在解图表类问题时,先进行图文信息转换,再对其分析。具体分析时,用“层析法”来找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例4]下图表示温度对酶的催化效率的影响曲线。请据图回答:

(1)曲线

AB

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

B

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线

BC

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

线

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用“图文转换法”、再用“层析综合法”来解。本题首先必须看懂曲线图中两个变量—温度与催化效率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可以将此图层析为三段:在AB段,曲线向上,说明随着温度的上升,催化效率加快,说明酶的活性随温度的上升而上升;
曲线最高点B,就是酶的最适温度;
BC段,曲线下降,说明酶的活性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温度过高,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最后,综合整个图上的信息,说明酶的催化效率受温度的影响。

答案:(1)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酶的催化效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2)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3)如果温度在达到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后继续升高,酶的催化效率就会下降 (4)酶的催化效率受温度的影响

(3)用“求异思维法”来解实验及设计实验的问题。

所谓“求异思维法”(或称差异思维法)是从两个场合的差异中寻求原因的方法。为了应用“求异思维法”来找出现象的原因,必须有两个场合,即所研究的现象出现的正面场合和所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反面场合。在这两个场合中,其他情况都相同,只有一个情况在正面场合中出现,而在反面场合中不出现,那么,这个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部分原因。这种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实验中的具体体现主要就是单因子变量及对照实验的原则。

解这类题一定要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去充分体会实验的原理及方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可用“求异思维法”来找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掌握实验及设计实验的方法。

[例5] 在编号为1~4的4支试管内各注入10 mL 3%过氧化氢溶液,1号试管作为对照,在2号试管内迅速放入新鲜猪肝1~2小块,3号试管内放入一枚锈铁钉,4号试管内放入煮熟猪肝1~2小块,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立即出现大量气泡的试管为______________号,这种气泡是什么气?_________。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号试管内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号和3号试管内都能产生气体,就产生气体的速度和数量不同,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用“求异思维法”解。此题的设计就是本着求异法的逻辑原理将课本中的实验进行延伸,增设了两个实验,1号试管作为对照,只在试管中加入10 mL 3%的过氧化氢溶液,结果没有任何现象发生;
2号试管加入10 mL 3%的过氧化氢溶液和新鲜猪肝1~2小块,结果产生气泡(O2);
两种场合,其他情况都相同,只有一个因素不同,那就是2号试管加了新鲜猪肝,导致产生O2,即产生O2的原因就是猪肝中的过氧化氢酶的作用;
这就是从两个场合的差异中寻求原因的方法。这其中就体现了单因子变量及对照实验的原理。同理,3号试管内放入10 mL 3%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一枚锈铁钉,锈铁钉是为了提供Fe,Fe作为催化剂也是将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O2原因;
4号试管内放入10 mL 3%的过氧化氢溶液和煮熟的猪肝1~2小块,煮熟的猪肝中的过氧化氢酶受高温的影响,酶的结构被破坏从而失去活性,这样过氧化氢不被分解,没有任何现象发生。2号试管与3号试管相比,产生O2的速度不同,2号试管含有过氧化氢酶,能将过氧化氢迅速分解产生大量的O2,而3号试管内的Fe是一般的无机催化剂,虽然能分解过氧化氢,但反应速度很慢,2号和3号试管相比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答案:(1)2 O2 新鲜猪肝内的过氧化氢酶迅速催化过氧化氢,将其分解,产生大量O2 (2)没有 煮熟猪肝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被破坏,失去活性 (3)酶(或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点评:此实验将锈铁钉代替氯化铁,体现了实验材料选择的多样性,并且锈铁钉方便易得,所以这也是实验中可取方法,实验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些经济、方便的实验材料,当然这应以不影响实验结果为原则。另一方面,本题的实验变量还可以扩展,但总体上应该注意单因子变量和对照。

【同步达纲练习】

1.在不损伤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情况下,下列哪种物质适用于去除细胞壁

A.蛋白酶与脂酶 3+3+3+

B.纤维素酶与果胶酶

C.盐酸

D.淀粉酶 2.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实验中,将唾液稀释十倍与唾液原汁催化效果基本相同,这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分别表示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胰蛋白酶在酶浓度一定时,温度、pH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点所对应的温度称____________,a点到b点曲线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装有唾液淀粉酶与淀粉糊的甲、乙两试管分别放入10℃和75℃水浴锅中,20 min后取出转入37℃的水浴锅中保温,两试管内反应分别应为:甲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

(3)图

B

c

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丙试管中装入胰蛋白酶与淀粉糊,且将溶液的pH调整至9,而后放入37℃的水浴锅中保温20 min,试管内的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做如下实验。

操作步骤:

①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淀粉液2 mL。

②加完淀粉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00 mL使各试管中反应液的pH稳定在5.00、6.20、6.80、

7.40、8.00。

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唾液1 mL,然后放入37℃恒温水浴中。

④反应过程中,每隔1 min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 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结果见下表:

表中“+”表示蓝色程度。

请回答:

(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选择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恒 (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做怎样的调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

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图是小麦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的催化效率变化曲线,试根据图回答:

(1)在35℃时,小麦淀粉酶的催化效率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_℃和_________℃时,催化效率都降为0,但在再回复到35℃时,仅_________的催化效率恢复,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步达纲练习】参考答案

1.解析:用“系统化和具体化(对号入座)法”来解。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答案:B 2.解析:用“系统化和具体化(对号入座)法”来解。题目中的唾液稀释液和唾液都含有淀粉酶,都能催化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和麦芽糖。区别在于,稀释后的效果仍和唾液原汁的效果基本相同。由于唾液中的淀粉酶具有高效性的催化作用,稀释只是使酶的浓度有所下降,但只要酶存在,它就具有高效的催化作用,所以,它们催化效果基本相同,应答酶具有高效性。答案:酶具有高效性

3.解析:先用“图文转换法”、再用“层析综合法”来解。本题首先必须看懂曲线图中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曲线的升降与反应速度的快慢有关。酶活性的强弱,与所催化的反应速度密切相关,酶活性越强所催化的反应速度就越快。因此通过本题,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酶的特性的理解。A图,三种酶所催化的反应与温度的变化相关,在0℃至30℃之间,曲线向上,说明随着温度的上升,反应速度加快,说明酶的活性随温度的上升而上升;
约在30℃至38℃之间是酶的活性最强的时候,其中曲线最高点a,就是酶的最适温度;
以后,曲线下降,说明酶的活性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温度过高,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因此甲、乙两试管分别放入10℃和75℃水浴锅中,20 min后取出转入37℃的水浴锅中保温,两试管内反应分别应为:甲试管反应速度加快,而乙试管无催化反应。B图,三种酶的曲线分布有所不同,表明三种酶的最适pH是不同的。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左右,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为7左右,胰蛋白酶的最适pH为9左右。所以,c点表示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左右。虽然丙试管中胰蛋白酶所处的pH、温度都是最适值,但它不能催化淀粉的分解,这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答案:(1)酶的最适温度 温度过高,酶的活性受到抑制 (2)试管反应速度加快 试管无催化反应 (3)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 (4)无催化反应 酶具有专一性

4.解析:用“求异思维法”来解。求异思维在实验中主要体现在单因子变量的原则上,pH是实验变量,酶的活性是反应变量,要排除其他变量的干扰,设法找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1)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只有在恒温的条件下,才能排除温度因素对结果的干扰

(2)淀粉已完全水解

(3)提高唾液的稀释倍数

(4)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在6.8左右,高于或低于此pH时,酶活性逐渐降低,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

5.解析:先用“图文转换法”,再用“层析综合法”来解。

答案:(1)最高 (2)0 100 A 低温不会破坏酶的结构,当温度恢复时,酶的活性能够恢复;
高温破坏了酶的结构而使其失活,不能再恢复

荐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1] (精选范文) 荐生物的分类教案 (精选范文) 荐荐高初中二

生生

物物

全下

套册

教教

荐高中生物全册教案集(全)

八年级生物《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与反思

南康市圩下中学

张华云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的《生物的变异》

本节课是在学生们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后,对基因决定生物性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知识的延伸。并为下一节《生物的进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答案,并能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之情。

基于对教材啊分析和《课标》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生物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明遗传变异的在实践中的运用。

难点:探究花生两个品种的变异实验。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培养探索精神。(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对生物的生殖发育,生物的性状以及决定性状的因素有所了解。但对生物变异方面还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变异的存在,并进一步探究变异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里特征,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变异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了解遗传变异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3.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变异的存在及变异的普遍性。

2.以花生果实大小变异为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探究答案、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生物的变异及原因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奇妙力量,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通过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并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我选择下面的教法学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小不同的花生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观察材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观察实例、分析原因、弄清本质→自主学习、课外拓展、增长见识四个方面来展开新课。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为了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使学生对这节课有直观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了,洛阳牡丹以其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而闻名天下,已知洛阳牡丹有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多个品种。同样是牡丹,同学们知道其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原因吗?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新课“生物的变异”

这样的导入从学生们熟悉的花卉入手,进而过渡到生物学知识,引起学生们的好奇,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兴趣,符合心理学上的认知规律。

2.观察材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能够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我将这样来开展以下的教学活动。

“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菊花有不同的品种,玉米的果穗也多种多样,绵羊的体型千差万别,即使是果蝇的眼睛也有红白之分。这些都是与生物的变异有关的。变异:即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变异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我们大家都爱吃的花生是不是也存在变异呢?这里有些花生,现在发给大家,大家观察以下他们有什么不同呢?对,它们有大有小,形态各异,但是不是外壳大的花生籽粒就一定饱满呢,外壳小的就籽粒就一定小了?其实,定义花生的大小是要通过它们籽粒的大小平均值来衡量的。同学们还按八人一小组,按照课本提示分组探究一下这两种花生到底哪一种才是真正的NO.1。等会儿每一组要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

等探究实验完毕之后我还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想一想,为什么有的花生能长大,而有的花生不能长大呢?是不是把小的花生种在肥沃的土壤中也能长成大的花生呢?”

通过共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变异是由环境改变和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
并使他们了解哪些变异是可遗传的,哪些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这样的课堂设计真正地做到了还课堂给学生,充分展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符合课标中对学生“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的要求。

3.观察实例、分析原因、弄清本质

为了让学生弄清处变异的本质和遗传变异原理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应用,我采用谈话法,询问学生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间性状特征和他们身边动物、植物上下代间性状特征等问题,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变异是普遍性;
并以多媒体为媒介,向他们展示一些例如高产奶牛、高产抗倒伏小麦、太空椒等图片,并让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最终使学生弄清楚“变异是环境和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这一本质问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善了其思维的完整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伟大论断。

4.自主学习、课外拓展、增长见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生物变异的知识,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的书籍和网站,并向他们推荐相关的参考资料。并以“了解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其它方法”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目的。

六、板书设计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一、生物的变异现象

二、探究一种变异现象: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问题:花生果实的大小是由于品种不同吗?

假设:不同品种的花生果实大小(平均值)是由品种的特性决定的。

结论:大花生的平均值大,小花生的平均值小,这是由于品种的不同(基因有差异)决定的,但同一品种的花生果实大小还受环境的影响。

1、变异的类型及原因:

a.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b.不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

2、生物性状与基因和环境间的关系:

表现型(性状)==基因型(基因组成)+环境

七、教学反思:

这节内容虽然知识点不多,但是有些抽象。而且实验不好处理,再加上生物技术的应用,所以在处理上有些困难。现代教育家罗思菲尔德早就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材料的提供者。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自学和探讨的机会。”所以“教”的含义不是我们如何把教案设计的井井有条,而是看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活动是否合理有效。这还要包括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情景等。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展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所以我的一切活动都为学生准备。

曾经以为课上只要充斥游戏或歌曲或比赛,气氛热烈就是亮点,但经过不断的积累,我逐渐明白,只有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乐于学习,能获取成就感,并学有效果才是真正的亮点。一堂简单的流畅的看似平常的课,但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潜移默化的学习知识并形成能力;
自然的过渡,并且每一步都在为最后的教学目标作铺垫,这才是一节课最大的亮点。

(一)成功之处。

1、导入,我觉得用全家福情境导入,比较有亲切感,而且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试验设计,在处理实验上我做了大量的整合和改动,用圆规做卡尺减少误差,便以学生测量;
分工上本着每位学生都动起来的原则,合理利用时间,实验快速完成;
在设计曲线图上我认为用序号为横轴,以长度为纵轴更能说明种内差异与种间差异,事实证明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问题设计上,我把课本中的大问题改成了梯度小的小问题,让学生易于解决乐于解决,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使之更有信心解决下面的问题和学习;

3、学生评价,我遵循了生生、师生、和小组评价的原则,师生评价,适时给予鼓励,增加学习信心;
小组评价,加大小组间的竞争,提高了学生的斗志。生生评价,学生推选表现最佳个人,这样使学生锻炼心智,遵循公正公平的做人原则。各种评价的实施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学习与提高,个个那么灵动积极,课堂气氛有序而高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我的生物课上感受到:“生物课很好玩,生物课长见识,生物课不难学”。真正做到教与学的统一,师生从心理到情感不断交流,角色互动,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密切联系合作。使上生物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事情。

4、传递知识用于实践才有价值的理念,并适时进行爱国教育,培生养学正确的价值观。

(二)遗憾与不足

上完这节课总感觉到许多不足和遗憾。

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教学是一门艺术,“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不断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提高自己,创造一个崭新的自己。

(三)教法学法

本着《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发展;
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等方面得到提高”的要求,以及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我采用了:1.多媒体教学法。可以创造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讨论法.围绕“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和“影响变异的因素”这些核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和辩论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3.谈话法。通过询问学生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间性状特征和他们身边动物、植物上下代间性状特征等问题的方式认识变异,充分启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此外,我还运用了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等教法,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共15篇)

音乐教学设计与反思(共17篇)

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共10篇)

对教学设计与反思评语(共16篇)

窃读记教学设计与反思(共5篇)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反思 生物

热门排行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篇1我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篇1为切实提高支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夯实党建基础,挖掘支部党建特色,创新支部党建工作做

七言绝句古诗精选【十首】

【 能力训练 导语】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篇120xx年度我校新党员发展工作已经开始。根据学校党委3月21日会议精神,今年新党员发展

统计工作如何为企业管理服务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作用,它为企业的经营

乡镇创建无毒社区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以禁吸戒毒为中心,全面落实禁毒工作责

四年级我家菜园日记500字

菜园子,就是种菜的地方。种菜的时候为了防止家禽进入菜地,于是农夫用篱笆或者栅栏将菜地围起来形成的一个

哈尔移动城堡电影观后有感范本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篇1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健全党的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