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研究所党建工作机制初探
研究所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研究所组织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新时期研究所党组织所处的环境、担负的任务以及自身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对研究所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研究所党的建设,必须适应新的形势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建立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一、研究所党建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新世纪新阶段,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给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世界上长期存在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两种生活方式的比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从空间上拉近了距离,给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西方价值观念冲击不断地渗透着我们党执政的思想文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的科技与西方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着巨大压力,给我们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带来一定的冲击。
我们党在新时期所处的国内环境、肩负的历史任务以及党员队伍的构成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大。这既增加了社会活力,也给我们党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年来,党的建设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在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完全适应的问题。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随着研究所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技组织的形式、内部管理的方式以及职工的价值观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科技创新活动由原来的研究室单一组织形式逐渐发展成为研究室、课题组、科研团队等多种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由原来的以职能管理为主逐渐变为以直线管理、课题组管理、团队管理为主的多种模式;党员群众的价值取向随着新的激励机制的建立,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给研究所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我们要充分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要求,充分认识研究所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研究和应对挑战,切实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为研究所的改革与发展保好驾,护好航。
二、研究所党建工作出现的新特点与新问题
新形势下,研究所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三化”特点:一是职能定位服务化。随着院所长负责制的实施与完善,党组织的角色已经完全转变成为科研工作的保证者。二是组织活动边缘化。党组织开展的活动,多数情况都是安排在相对“空闲”时间,以保证科研等各项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组织形式游离化。科研团队建设、课题主持人负责制的建立等,使党的组织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形式出现了与科研等业务组织相脱离的趋势。
“三化”趋势的发展,给研究所党建工作带来了新情况和新问题。第一,职能作用发挥不够。有些党组织在工作上存在配合多,参与少,特别是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导致党组织在群众中缺乏影响力和号召力。第二,工作开拓创新不够。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但有的党组织仍习惯于按常规办事和办常规之事,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刻板,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先进性难以体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没能很好的适应科研体制改革的变化,甚至游离于研究所的中心工作之外,很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研究所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新时期研究所党的建设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全面、系统的工作思路。既要抓党的思想建设,又要抓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既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又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指导我们新的实践,使研究所党建工作能够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一,把握两个结合点,努力抓好党的组织建设。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党的组织建设不仅要抓好党支部建设,而且要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关键是把握好两个结合点。
抓好党支部建设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基础。党支部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础,是党在研究所组织的战斗堡垒。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要靠这一级组织去落实,所党委提出的各项任务,也要通过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完成。党支部建设的核心工作是党小组建设,因为党小组是党支部的组成部分,是把党员组织起来的重要基础,是保证党支部任务完成的重要环节。
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前提和保证。党员队伍建设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努力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二是注重组织发展工作。要按照新时期发展党员的要求,把那些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工作成绩显著的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吸收到党员队伍中,增加队伍的新鲜血液,扩大党组织的群众基础。
以上工作能否抓好并落到实处,关键是解决好组织与干部这两个结合点问题。党支部、党小组的建立,必须适应研究所改革和发展的形势要求,尽可能的与行政、业务组织紧密结合,尤其是与科研团队和课题组等组织紧密结合,从而使研究所党的建设渗透、融合到科研等中心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党支部书记和党小组长尽可能与工作团队负责人一体化,防止出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现象,或以行政业务工作代替党建工作的现象。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班长”的先锋模范作用,而且可以实现两个组织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最大化利用,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发挥两个职能,认真抓好党的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只有充分发挥职能管理和直线管理两个职能,才能按照新时期研究所党建工作的要求,抓好党员的理论武装和教育管理等工作。
为了更好地适应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许多研究所近年来对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进行了重大调整:一是整合了党的工作部门,将党委办公室与人事部门,甚至行政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统一为研究所提供综合职能支持。二是减少了管理人员编制,用于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与此同时,赋予科研团队和课题组负责人一定的人事、财务和资产等管理权限。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所党的建设也应及时调整和适应变化了的形势需要,通过加强党支部建设,包括组织建设和班子建设,进一步强化党建工作的直线管理,以弥补逐渐被弱化的职能管理。
思想建设重在抓理论武装。只有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各项决定。当前,研究所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所党员,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密切党群关系,维护和发展好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
第三,推动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是重要手段和措施,但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化建设进行正面引导和促进。
研究所文化是研究所在解决其外部适应性和内部一体化问题时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组织文化,是研究所多数职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基本信念、组织哲学、行为规范、处事规则等的总合及其在研究所活动中的外在表现。
研究所文化具有的导向、规范、激励、凝聚、辐射、耦合等重要作用,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通过人格化的价值观、激励机制、奖惩办法等,潜移默化地引导职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通过思想意识上的约束力量,协调和自我控制人们的行为意向,以引导人们认同和自觉遵守研究所的行为规则;它能使职工正确理解工作的意义和奋斗目标,创造一种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先进的研究所氛围;能够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行为管理与科学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业务工作,研究所目标与个人目标,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等进行有效“耦合”,优化研究所的运行机制,使得整个研究所的宏观管理、微观管理和自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管理模式。
党的作风是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世界观在党的工作中的表现,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政治、思想、组织、工作、生活等方面体现党性原则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与党的作风建设相一致,尤其是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风等意识形态方面的积极作用。研究所文化能够引导、约束和规范职工,包括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和“班长”的行为,发扬优良作风,摒弃不良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上一篇:粮食局四风对照检查材料2022
下一篇:试论新时代基层党建思想的理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