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科普教育与百姓生活结合
晋察冀边区的科普教育与百姓生活紧密结合,这不仅攸关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是党群、官民以及军民之间血肉之情的具体表现,还是政府能否顺利完成抗战动员的重要前奏。这种结合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针对农村不良卫生习惯开展了医疗健康科普教育。特别是在女性卫生和婴幼儿保育方面的科普尤甚,改变了妇女以前有病羞于启齿,疾病多、不孕多和孩子出生率低等现象。
二是针对民生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了科技推广。如根据当时靠煤油照明且能源紧缺的情况,边区发明了一种新的植物油灯,其亮度不亚于煤油灯,还能节能10%,这被当时边区称为具有较大节能效益的三大科技成果之一进行了重点推广普及;针对与群众息息相关的食品和生活品项目,如面粉、制糖、酒精、纸烟、燃料、制药和肥皂等,边区政府在组织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也进行了重点技术推广。
三是针对边区传统手工业进行了技术革新和推广。如草帽编织、辗布工具、打毛衣板和自来水过滤等项目,在组织科技人员进行工艺创新的基础上进行了推广,特别是对纺织业的新技术,如“改良木机”、“捻毛机”、“轧花机”、“弹毛大弓”和“脚蹬纺纱机”等先进设备与工艺进行了重点推广,使得当时的白土布、花褥面、芝麻呢、方格布、驼毛衣、斜纹手巾和丝手绢等纺织品的质量显著提高。针对晋察冀边区银行的货币印刷,未经培训的手工印刷工人每天人均只能印300张,经过技术培训后的工人每天人均印数达到了900张之多。
经过科学技术与老百姓生活的亲密接触,老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上一篇:以研究者姿态审视我们教育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