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顷方塘鱼稻香
2017年7月4日,万州区鱼种站汪家坝基地。
巍巍青山下,微风吹皱了鱼塘里平静的水面。层层碧波,涌向水塘中央。
在那里,丛丛水稻长势喜人。

“我市淡水养殖中池塘面积难以扩大,探索‘鱼稻共生’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可以改善池塘生态环境,提高养殖水产品品质,收获优质稻米,提高池塘综合生产效益,也为精准脱贫开辟了新路子。”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人说。
遍地开花的“丰收”
在汪家坝基地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万州区农委和区鱼种站在甘宁镇、长滩镇等地也建立起类似的“鱼稻共生”项目基地。
对于“鱼稻共生”试验项目的发展前景,苏健心里有一本清晰的“民生账”。
“仅汪家坝基地建设施工期间,就为当地村民带来土地租金和农民工工资收入40多万元。待‘鱼稻共生’技术成熟后,经济收入和生态效益方面将更加长久地造福库区群众。”苏健说。
平时,苏健到万州区鱼种站各基地推广技术时,附近村民经常会向他请教水产养殖技术。
“啥时放鱼苗,怎么防鱼病,稻田水几天一换……这些都是苏老师告诉我们的。”甘宁镇“鱼稻共生”项目基地附近的一位农户说。
与此同时,巴南、梁平等地看到这种新技术背后的民生红利后,纷纷前来“取经”,把技术带到当地去。
“实行‘鱼稻共生’生态种养,最重要的是讲科学。”苏健说,“‘鱼稻共生’在水体活动空间、池塘深宽度和面积、护栏设施、防虫治虫灯具、放鱼数量、水稻种植密度等方面都有要求。”
如今,在“苏健们”的示范带动下,重庆一些区县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应用“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示范应用成效显著,连续多次被确定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和水产养殖节能减排首选技术,成为重庆市“十三五”渔业发展规划重点工程和重庆百亿级生态渔产业链建设主推项目,得以在四川、天津等十多个省市大面积推广。
在这样的模式创新下,重庆市2016年水产品总产量突破5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37.6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15739元,同比分别增长5.7%、12.8%和10.7%;带动1.55万人走上脱贫路。
上一篇:池塘鳜鱼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研究
下一篇:黄颡鱼人工繁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