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的亮度
作者简介:
李晓妮,女,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散文诗、散文和文学评论发表在《诗选刊》《绿风》《延河》《解放军文艺》《山东文学》《散文百家》《今日文坛》《岁月》《华语诗刊》《黄河诗报》等刊物。多篇作品入选《中国诗歌精选300首》《2016年度好诗三百首》《2016年度网络诗歌精选》《散文中国》等选本。
从贵州一路向北,到武汉换车,才在凌晨赶到了开封。
凌晨的开封,空气有点冰凉而干燥,隐秘地能嗅到古城的味道。什么味道?说不清。古城古在哪里呢?记得在中学学习历史课时,老师就说过:“如果没有金国的骚扰和蒙古人的侵入,宋朝会发展得更好,中国的古老文明,很多是在宋朝闪光的。”
开封有我的老同学,她带着我在开封老城区游走。既然来了,一定要看看大相国寺,这个寺院据说是在地底下老的相国寺位置上建成的。相国府的门楣上有赵朴初题写的“大相国寺”匾额,我看到的开封民国年间老照片里,相国府门楣上的匾额还是“相国寺”,不知道怎么越活越大,成了“大相国寺”?毫无疑问,赵朴初先生写的大字非常古朴浑厚,且很有佛性。同学故意考我,让我说说这四个字有什么特点。对于书法,我可从外表欣赏,说不出内在的东西。同学看我一脸惶惑,莞尔一笑,揭开了谜底,说:“这四个字,从右到左,字越来越大。”我定睛望去,果然如此。朋友解释说,“大”字是由“一”“人”组成的。在宋朝,一切人大不过宰相。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宰相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才能千古流芳。中国的宋朝是有宗教信仰的朝代。寺院是神灵住的地方,所以“大相国寺”这四个字,“寺”字最大。
我是一个写诗的人,怎样看眼前的开封?不知是一种意象,还是一种精神?眼前的开封已经不是一千年多年前的北宋东京,同学说,北宋的东京城被黄河淤泥吃了。一个“吃”字,令我顿时很纠结,黄河是母亲河,开封是母亲的一个孩子,怎么能“吃”自己的孩子呢?还好,老开封淹没了,开封人齐心合力又建造了一個新开封。同学告诉我,在现在开封地下3米是清代的开封城,再往下3米是明代的开封城,再往下4米才是北宋的开封城,因而出现“城摞城”的特殊景观。我望着眼前的开封仅有的一截“老城墙”,心想,城下有10米的高度作为城墙的基础,现有的高度再接10米,老城墙的高度肯定要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
老树可以开新花,在我的感觉里,老开封被掩埋在地下,已经化作一种营养,供养如今的新开封。学习外国历史时,记载维苏威火山爆发淹没了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当然是自然灾害,但是客观上使得庞贝古城得到了“保护”。开封也是这样,如果开封不是被黄河淤泥淹没了,历朝历代的中国战火纷飞,开封的这些古迹还能保存下来多少?
在开封的第二天,同学建议我去看看山陕甘会馆。山陕甘会馆离大相国寺不远,我俩坐了那种有黄顶棚的人力三轮车,悠悠然就晃荡到了。到山陕甘会馆后,映入眼帘的是会馆戏楼。这个戏楼修得很精致,忠义牌坊也很精美,同学立即纠正我说,不是牌坊,是牌楼。她解释道:“牌坊是‘一’字形的,而牌楼是立体的。”会馆是商人集会场所,此会馆是清代山西巨贾会同陕西、甘肃旅汴同乡于乾隆四十一年集资兴建的。令我惊诧的是,商人们经商,却弘扬忠义。在我的认识里,“忠义”的概念应该离手持武器的军队更近一些,现代戏《沙家浜》里不是有一支忠义救国军吗?中国人善于把活人升华为图腾,关羽本来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一位武将,因为忠勇,就被升华为神。商贾们为“忠义”理念所支撑,那个时代很少有虚假产品。不知现代那些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是不是该来在山陕甘会馆看看,看看古人是怎样诚信经商的。在会馆的一座大殿里,我惊讶地发现了一座北宋时期的开封沙盘。我仔细地端详这个沙盘,直观地看到老开封的小桥、流水、宫殿、寺院、民居、粮仓、牌坊、铁塔、书院、文庙、集市等,还看到了老开封的外城、内城、皇城,可以说历历在目。沙盘里的老开封,在北宋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市功能完备,百姓生活安稳,可是,这座曾经的世界“最大城市”,如今只能放到一个沙盘里供人瞻仰,我心中不禁五味杂陈。
北宋为何以开封为都?我在开封看了刻在碑上的“开封八朝建都简表”,猜测到赵匡胤以开封为都这个决策,主要是从政治上考虑,五代十国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在此地建都,形成了正统观念,可以说,以开封为都,不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去考虑的,而是从是否“正统”的角度去考量的。北宋皇帝的皇位是后周皇帝“禅让”而来,如果移于他地为都,就会显得不正统,也不自信。如今世界最大的城市是美国的纽约,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一说起纽约,很多人就摇头。我和同学探讨说,如今的纽约和当年的开封有相似之处,当时开封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如今纽约也是,它们的共同点就在于包容多元。纽约包容多元,宋朝的开封从人口到宗教信仰也是包容多元的,如今的开封还有伊斯兰古建筑。
北宋年间开封的河多,园林也多,有一百多座园林;当然,桥也多,比如《清明上河图》刻画的那座著名的桥——虹桥。虹桥已经埋在黄土之下,作为实物的虹桥已不复存在,但纸张上的虹桥,因北宋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而不朽。画中的楼观、屋宇、林木、人物、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豆人寸马,栩栩如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献给皇帝的,皇帝见到一定喜气洋洋。生活和艺术是什么关系,一直被艺术家们喋喋不休。一幅《清明上河图》就说明了这个关系,先有北宋开封的繁华,才有艺术的《清明上河图》,也就是说,先有物,后有心,心可以对生活产生反作用。你欣赏完这幅画作,就会明白什么是动静相宜,甚至可以省悟儒家的隐世和出世之间的微妙关系。画卷里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动态,每个景物有每个景物的位置,一切的一切都透着一个词——和谐。真的有点恨自己没有生活在北宋,如在那个年代生活,一定会和词人李清照成为好朋友,还要拜师于苏轼,并向皇帝老师学习瘦金体书法,不至于心如浮萍,找不到做人的根基。
开封还有一个以“桥”命名的地方——陈桥。陈桥兵变使得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了新一代的皇帝。说到陈桥,我脑海立即升起一座大桥的意象。同学的老家就在黄河以北陈桥驿,她说,当年赵匡胤带兵刚刚到了陈桥,就耐不住性子鼓动军官们高呼让自己当皇帝,回师周王朝,施行和平政变。刚刚回到朝廷,小皇帝立即禅让退位,宰相带头山呼万岁,大臣们响应之,赵匡胤就兵不血刃地完成了皇权交接。细想一下,也很好,一个政权非要发动大革命推翻另一个政权,不仅会死掉许多官员士兵,还会伤害无辜百姓。
改革开放以后,人到中年的我时常疑惑,我们中华民族从1840年后,很多灾难是列强强加给我们的,而我们自己呢?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各尽所能、奋发图强呢?国人为何“昏昏欲睡”?这和历朝历代皇帝对百姓的精神引导是否相关呢?我在开封街头看到了一位放鸟老人,老人家高高地把鸟放飞到天空,这几只鸟在天空画了一个弧形,依然稳稳地落到老人手中的木架上。放飞的鸟和老人激发了我对自由的思考。与现在的河南省会郑州比起来,我喜欢开封的宁静和开封物价的相对稳定。我在开封住了半个月,有一种慢节奏的回家感觉,不像到了南方的深圳,必须每天上紧发条去拼命工作。人是需要拼命的,也需要休闲,如果不能“中庸”一下,传统文化也太失落了。
我在开封还有一个强烈感觉,即开封是有文化的。一天天漫步在开封老城区,脑海里就产生了一个哲学命题:到底什么樣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比如说开封,是如今的开封真实,还是宋朝的开封真实呢?我眼前的开封是真切的,又是虚幻的,我甚至觉得埋在黄土下10米的老开封才是真实的,因为老开封是有精神能量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封是魏国首都——大梁,这里发生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事。当时的信陵君用正面说辞无法说服魏王,只好采取“偷”的下策——有时下策比上策要管用,信陵君手持虎符带兵到赵国,终于破了秦军对邯郸的包围。当然,赵国是早点儿被秦灭了好,还是晚点儿好,这是另外的历史命题。关键是为人要讲正气——做人的正义感。
在儒家文化传统里,官职越大,功名越大,就越能光宗耀祖,越能“体现”个人价值。一个人如果当上了皇上,一言九鼎,有的时候甚至一句顶一万句,可见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皇帝好当,北宋的皇帝不好当,因为打铁还要自身硬,清心、奉公、修德、贵实、明察、劝课、革弊都要做得好,需要为大臣们做出个样子。从这个角度说,生活在北宋的臣子们是幸福的,因为即使秉公说真话,也不会受到打击。宋太祖赵匡胤从当皇帝那天起,就为后代立下了一个规矩——不杀文官,这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形成了鲜明对比。北宋的真宗、仁宗这两代皇帝,更是好人做到了极致,对人民的爱护,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我在开封府的殿堂里看到《宋真宗御制武官七条》,条条真知灼见。
水具有很丰富的象征意义。战国时期荀子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初魏征是一位有智慧的大臣,和唐太宗论政治,把“水”直接比喻为百姓。我在开封看到了很多水,尤其是在清明上河园和龙亭一带,水波荡漾。看到了水,就好像回到了贵州。水在开封是具有正能量的,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魏国大梁的都城,后来又成为北宋的都城,都和水运畅通有着直接关系。魏国的魏惠王,从山西的安邑移都到这里,修了鸿沟,连接了淮河和黄河。北宋时期开封城内的蔡河、五丈河与汴河沟通起来,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水系工程。当时的开封城,真的是得益于水路畅通,南方的粮食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都城,养活数十万宋军和百十万户居民。
当然,开封得益于水,也受损于水。大善若水,使得开封承受了168年的恩惠。让人无言的是,水也曾经成为攻击开封城的利器,开封城作为魏国都城大梁的时候,曾经受到秦王嬴政派来的将军王贲的攻击,王贲的兵士直接用水淹大梁。到了明朝,李自成的起义军围攻开封不下,有人决口黄河(史学家为是明军开决口还是李自成军队决口争论不息),不管是谁挖开了黄河堤坝,请不要忘记1642年9月15日那个夜晚,大水滔滔,彻底淹了开封城,城内城外尽是黄黄的河水……大水过后,开封城内城外有数十万无辜生灵葬身鱼腹,成为水中冤魂。然而,开封不仅有抗击少数民族侵略的英雄,也还有抗洪的英雄。不但民间有,官员亦有,明朝的于谦就是其中一个。这位杭州人时任河南山西巡抚,以防洪抗洪为己任,他力主在开封城东北方向五里的铁牛村,铸了一个铁犀牛,怒视着欲破堤而出的黄河水。1841年,黄河又一次在开封附近决口,这时,又一位抗洪英雄来到了开封,他就是在广州烧鸦片的清官林则徐。凡是实干的人,让他混日子也难,林则徐到开封就开始实干,用了半年时间,组织民工筑起了一道九公里的月牙堤,可谓治水业绩突出,可是腐败的清政府依然把他贬到新疆伊犁去了。
我所生活在的贵州都匀市是一个小城,使劲地穿越时空看历史,也很难找到一位对中国有影响的历史名人,远方有朋友到都匀,我只是带着他们看青山绿水,绝不谈历史。开封就不一样了,到了开封,就到了名人仓库,满眼都是名人:武将有抗辽英雄杨业,抗金英雄岳飞;科学家有沈括,造纸专家毕昇;书画家有张择端、文与可、燕文贵、米芾等;皇帝宋徽宗本人就是造诣丰厚的艺术家,擅长花鸟画,书法有瘦金;文人骚客就更多了,有苏轼、范仲淹、欧阳修、柳永、李清照……可谓众星璀璨,光照千秋。
哲学家周敦颐、程颐、程颢开创“理学”哲学体系;史学家司马光写下了《资治通鉴》;在文学上,欧阳修倡导古文运动,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开创了崭新的宋词时代;天才毕昇用活字印刷术大量印制佛法经文;北宋创造的指南针和火药,在后世的航海和军事上被广泛采用。
同学还带我去游览铁塔——开宝寺塔。到了铁塔近前,才知道此铁塔就在河南大学校园内。大学里的许多建筑还是民国时期的,“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匾额让我的思绪萦回于中国教育的黄金年代。铁塔公园门楣上有“千载铁塔”字样,迎门便是“知止亭”,此亭不知是哪年修的,很有深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缺乏的就是“知止”,一味索取物质财富者众。铁塔公园里有个小湖,湖心有亭,介绍北宋最后一位宰相——何栗的事迹:北宋被金人灭了,掳走了两位皇帝,还掳走三千随从官员,何栗为表气节,在金营绝食而死。
离别开封时,小心翼翼地怀揣同学送我的一幅绢制《清明上河图》,而后挥手离开……心中有很多的不舍。回到都匀,一定要把这缩小版的《清明上河图》摹本,这北宋时代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小心地供在书房,时刻提醒自己做人要格局大一些,为文要看得远一些,为自己,也为文坛留下些许更加结实的文字。
上一篇:寻访淮源
下一篇:嘉峪关——古丝路上最后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