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岱召纪实壁画
阿勒坦汗家族礼佛图,也称阿勒坦汗家族供养人图,绘制在美岱召大雄宝殿佛殿西壁下方,画面长14.1米,高1.9米。整幅壁画描绘大小人物61人,其中主要人物9人,配景人物52人。
美岱召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土黙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系成吉思汗第十七孙阿勒坦汗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所建的部落王城——大板升城,后城中建寺,成为城寺合一、政教一体的明代中期蒙古土默特部的统治中心。蒙明签署“隆庆和议”后,政治中心东迁呼和浩特(明廷赐名归化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由阿勒坦汗孙媳五兰妣吉改建成召,并迎请西藏麦达里呼图克图来美岱召坐床,掌管蒙古草原教务,美岱召自此为寺。美岱召为全国独有的城寺合一建筑群,现保存明代建筑7座,古松柏4株,古井1眼,城内面积近4万平方米。保存宗教、纪实壁画1000余平方米,被誉为“壁画博物馆”;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勒坦汗家族礼佛图,也称阿勒坦汗家族供养人图,绘制在美岱召大雄宝殿佛殿西壁下方,画面长14.1米,高1.9米。整幅壁画描绘大小人物61人,其中主要人物9人,配景人物52人。礼佛图中间用须弥座相隔,座中为金刚杵形篆书“寿”字图案,周边环绕五只蝙蝠,寓意“五蝠捧寿”。须弥座将壁画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面我们称为“三娘子图”,南面为“迎佛图”,合称阿勒坦汗家族礼佛图。
展现巾帼女杰文治武功的三娘子图
身着官服的权贵,戎装执锐的“统帅”,盛装演奏着佛乐的喇嘛,贵夫人及亭亭玉立的少女,如礼佛般拱卫着一位无上至尊的老妇人,这就是三娘子图。这位老妇人,画面高1.7米,是所有人物中最为尊贵者,为整组壁画的核心人物。她面容红润,弯眉细目,朱唇小口,面目慈善。头戴红色皮沿笠子帽,外着黄色皮领对襟大袍,内穿橘黄色紧袖长袍,圭形发袋,白底皂靴。耳坠大环,颈挂红色珊瑚项链,左手托本巴瓶,拇指挂乌木数珠,右手托摩尼宝珠,结跏趺坐在铺有红毯的木几上,一副雍容华贵之态。几前放摩尼宝珠,左右各有一红袍束带喇嘛侧身敬立,执壶托碗,作恭敬侍奉状。
围绕她精巧布局17个人物,这些人物的位置、形象包括眼神,皆向着老妇人。左侧为一男性老人,画面高1米。他头戴大沿笠子帽,帽顶嵌红宝石,穿浅蓝色皮领长袍,蓄络腮胡,手持数珠和摩尼宝珠,侧身趺坐在墩台上,恭敬地面向老妇人。据考证,此人是阿勒坦汗的嫡孙、第三代顺义王扯力克。扯力克的下方,并列四个男子,双手合十,跪拜侧向老妇人作施礼状。从画面所处位置及装束考察,应是第三代顺义王手下的权臣。
老妇人左上方刻画一位战神形象。其神态安详,威严而不凶恶,双目炯炯有神,双唇紧闭,颏下一绺山羊小胡。他头戴高缨武士盔,脚蹬大红武士靴,全身红色龙鳞铠甲,腰系绿色丝绦带,颈围绿色英雄巾。左手偏执红缨长枪,右手偏举铁臂神弓,端坐于虎皮交椅上,形象威仪,神情勇武。此人的相貌特征不似藏传佛教的神像,推测他就是阿勒坦汗战神。在老妇人右上方,是四个红衣喇嘛围坐组成的法乐图。其中两人相对鼓腮吹法号,一人歪头凝神击曲柄鼓,一人击钹,演奏着法乐,倾情注视着中心位置的老妇人。
法乐队右侧是个艳装少妇,穿灰色半袖长袍,罩红比甲,围披肩,手托摩尼宝珠和佛珠,面向老妇人。关于此人的身份,有学者分析可能是“扯力克的妾”。我们经过认真比对研究,惊奇地发现其面相与“迎佛图”中的五兰妣吉的形象完全一致,可以认定此人正是三娘子图中的五兰妣吉。这个人物形象的确认,为进一步破解礼佛图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在她的下方,并列四个呈坐姿演奏胡琴、唢、筝、笛乐器的少女,亦面对老妇人。五兰妣吉与四个奏乐少女,成为一组,与左面的扯力克及其权臣左右对称。
壁画人物中唯老妇人的形象鲜明、显著、突出,结合其穿着打扮,表明她是个地位最为尊贵的崇信佛教的世俗人物,身前左右侍立的喇嘛执壶捧碗,犹如释迦佛前的阿难、迦叶,高贵如“佛陀”,至尊如“菩萨”。著名学者金申先生研究确认,这个老妇人就是钟金哈屯,阿勒坦汗的第三夫人三娘子。《阿勒坦汗传》记载:1578年,阿勒坦汗偕夫人三娘子到青海湖南岸的仰华寺与西藏黄教领袖索南嘉错会晤时,三世达赖曾赐予三娘子——阿力亚•达赖称号,意为菩萨转世的圣母。三娘子,明代史料称她“生而骨貌清丽,姿性颖异,善书番文,通达事务,盖虏中女品之绝代者”。因而,在明朝出现了不少歌咏三娘子的诗文,并广为流传。三娘子的画像,明朝亦常见,明人姚叔祥的《见只编》中有这样的记述:“虏妇三娘子,尝见其像,亦中才妇人,曲眉秀目,面有一黑子,耳坠大环,头戴席帽一如虏王。上穿青锦半臂,下着绛裙,袜而不鞋,腰悬一刀,手挂白数珠,籍地而坐。”而明朝流传的这些画像,多表现年轻貌美的三娘子,其老年画像,迄今为止仅此一幅,极其珍贵。
展现传奇历史的生动画卷——迎佛图
迎佛图描绘人物43个,占整组壁画人物数量的三分之二,其中主要人物5人。迎佛图的人物布局设计精巧,分主客两部分相向而坐。画面核心人物,是一位红装妇女,画面高1.3米,整幅壁画都是围绕她来为安排布置,其地位仅次于三娘子,此人就是阿勒坦汗的孙媳五兰妣吉。她头戴红缨彩色席帽,浅蓝色半袖长袍,罩大红比甲,黄色披肩,耳坠大环,连环项链,嵌方形松石项坠。左手上托摩尼宝珠,右手持乌木数珠,趺坐在半圆形墩台上,表情温和庄重,侧身面向红衣喇嘛,以主人的身份作虔诚恭迎状。与其相对的红衣喇嘛头戴红色荷叶形笠子帽,穿红黄僧衣,大红袈裟,右手托火焰钵,左手托摩尼珠,须发卷曲,大眼炯炯有神,透射出练达与睿智。其侧身趺坐,恭谨地面对着主人,他就是被主人迎请到美岱召的四世达赖喇嘛派往蒙古掌教的高僧大德麦达里活佛。红装妇女身后,以主人身份出现的是一位英俊少年,画面高0.85米。他戴红珠顶浑脱帽,黄色圆领长袍,面相稚嫩恬静,手中所持器物、坐姿,与五兰妣吉完全相同,这个少年是她的爱孙猛克台吉。五兰妣吉与阿勒坦汗曾孙把汉那吉生二子,猛克台吉是长子冷克木台吉的遗子,自幼天资聪颖,十分可爱,父亲离世,抚育于奶奶五兰妣吉腋下,成人后明廷授予官职。五兰妣吉与猛克台吉之间绘佛教八宝图案,分别是宝幢、法轮、宝瓶、双鱼、伞盖、海螺、盘长和莲花。红衣喇嘛左上方,绘各种经卷和净瓶,应是宾主见面时互相馈赠的礼物。
面目凶恶、表情粗俗的青年男子,身处壁画的最南端,画面高1.1米。他头戴席帽,穿圆领赭色长袍,外罩红色两裆衫,右手持碗。推测他系五兰妣吉后嫁不他失礼所生的素囊。素囊与猛克台吉之间,上下分布两人,画面高均为0.5米,居上的人物着红袍,手持摩尼宝珠和数珠;下边的人物穿淡黄色长袍,双手怀前抱钵。两个人物都应是依其形象而作,皆有所指,其身份尚不可考。素囊的左侧边缘,上下分部6个配景人物,均趺坐,手持佛珠。其下的4个配景人物很特别。一人赤手空拳,一人怀抱黑色箭囊,内盛放弓矢;一人趺坐,双手擎鹰;一人口衔长杆烟袋,手持火镰作点烟状。抽烟人本是侧背对麦达里的,却因烟袋杆过长,头后仰以拉近手与烟锅的距离,就在这点烟的瞬间,使得脸部后转,达到侧面向佛之初衷。如此富于想象的精巧构思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妙趣横生,颇具艺术感染力。五兰妣吉下方分布着众多配景人物。这些人或趺坐,或跽坐,或托钵,或擎碗。形神兼备,各具特色。唯左下方两女子,一个弹筝,一个弹琵琶。
麦达里活佛身后的女子,画面高0.8米,戴荷叶形帽,内穿赭色紧袖长袍,外罩半袖淡黄色袍,腰束带,大眼有神,头发卷曲,右手托火焰钵,左手擎法号。这个女子很特别,关于她的身世,有观点认为是五兰妣吉的一位女亲戚。仔细观察,她的帽子形制、发型包括眼睛的刻画,这些特征都和麦达里活佛相同,说明此人与麦达里活佛密切相关。也有观点认为,她是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的母亲,松木尔台吉的夫人巴罕珠拉·达赖哈屯。麦达里作为四世达赖的代表,由她的儿子自雪域高原派遣到自己的家乡来,非常可能带来儿子在西藏的相关信息,她出面迎接,也是合乎情理的。
纪实壁画阿勒坦汗家族礼佛图,描绘人物众多,画面大到1.7米的核心人物,小到仅10多厘米高的配景人物,各个把握准确,形态各异,形神兼备。壁画以准确的构图、绚丽的色彩、细腻传神的笔法、精湛的绘画技艺,通过人物、器具惟妙惟肖地描绘,生动展现了明朝时期蒙古阿勒坦汗家族礼佛的场面;形象记录了阿勒坦汗、三娘子时期的真实历史,弥足珍贵,闻名遐迩,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与山西芮城永乐宫的《朝元仙杖图》、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的《固始汗觐见五世达赖图》和扎什伦布寺的《八思巴觐见忽必烈图》等写实历史题材壁画齐名。阿勒坦汗家族礼佛图作为写实壁画,依据特定的历史背景,壁画中描绘的大部分主要人物已被金申先生等专家学者所研究确认,通过不间断的研究,对壁画内涵的诠释、认知亦在不断得以深化。壁画的背景,群山起伏,层峦叠嶂,山涧细水飞流,人物分布在山脚下或山前草地上,明显是美岱召后阴山的地形地貌,可以说故事发生地就是美岱召。
美岱召城门上方镶嵌着一块汉白玉石匾额,是有关美岱召唯一留存的文物史料。匾额呈长方形,长69.5厘米,宽52厘米,厚19厘米。上端横书藏文小字一行,李勤璞先生考释为:唵啊吽!圣识一切锁南坚错!唵嘛呢叭咪吽!主体文字为汉字,直书十行,铭文是:
元后敕封顺义王俺答呵嫡孙钦升龙虎将军大成台吉妻七庆大义好五兰妣吉誓愿虔诚敬赖三宝选择吉地宝丰山起盖灵觉寺泰和门不满一月功成圆备神力助佑非人所为也皇图巩固 帝道咸宁 万民乐业 四海澄清
大明金国丙午年戊戌月己巳日庚午时建木作温伸石匠郭江
阿勒坦汗家族礼佛图艺术创作的源泉,来自于泰和门石匾额的记述及《蒙古源流》的记载,是对这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的生动诠释和形象记录。绘画与史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石匾额勒碑时间为丙午年,即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在此之前,美岱召增修了传法之经堂,佛殿内建造了一尊银弥勒佛像,专门按藏式风格建造了法王寝宫,直到泰和门建造完成,“大明金国”的废都改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召庙——灵觉寺。美岱召也由原来城寺合一、政教一体的“都城”,转变成为喇嘛教在蒙古草原的弘法中心。“弘法中心”告竣,恭请活佛的莅临。1606年10月4日11时至13时,受五兰妣吉的邀请,高僧大德麦达里活佛在美岱召主持了银佛像开光盛典。这是值得纪念的重大历史事件,遂勒石刻铭,记载盛举。这段史实,有史料相佐证。《蒙古源流》载:“岁次丙午,(麦达里)年十五岁时,阿勒坦合罕之孙岱青额哲之妻,持斋积福之托克堆·达赖夫人(五兰妣吉),为诸色珍宝塑成之弥勒佛像开光,请去圣(喇嘛),由密汇坛城之方散花之际,大众见天降花雨,而有缘者得睹般若博罗密等照临浸化之景矣”。
三娘子图与迎佛图壁画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记述不同的史实,可以分开独立成章。整组壁画联系起来看,五兰妣吉这一人物在两幅画中均有表现,表明壁画所刻画的是同一时期人物,记述同一时期历史,又是一个有机关联的整体。三娘子图,将三娘子佛化、神化,顶礼膜拜,无以复加。通过前贤、侍臣、宗教和歌舞等人物的刻画,歌颂了三娘子的文治武功;表现了明朝属国——“大明金国”在三娘子的旗帜下,国家昌盛,军队强大,宗教繁荣,社会安定,歌舞升平的美好景象,是对石匾额铭文“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的图像化完善注解。
下一篇:论恭王府的建筑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