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康祝寿类匾额中的福寿文化
摘要:匾额是我国很重要的一种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书法、建筑、礼仪、文化等多种要素的载体。本文选取的是安康本地匾额中的一类被称为福寿匾的一种,集中探讨了其中的文字内涵和体现出来的福寿文化,从而为进一步了解安康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尤其是了解当地的家庭伦理道德观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祝寿匾额;安康地区;福寿文化
中图分类号:G0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63-02
在历史的长河中,匾额以其多变的样式,高超的书法技巧与宏伟的建筑相适应,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匾额作为一种生活习俗,也形成了一定的惯制和表现形式,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台海两岸随处可见匾额的身影。
据统计在为数众多的匾额中,表达福寿内容的匾额占据了一半的数目。祝寿作为汉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寿诞习俗,送寿匾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安康出现的众多匾额中,寿匾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类。
在安康出现的寿匾中,从内容上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对寿者达到的一定的年龄而祝贺。古时候,人有上寿、中寿、下寿之分。100岁为上寿,80岁为中寿,60岁为下寿,所以年轻人只能称之为“做生日”,不能称之为“做寿”。在祝寿的匾额中,又分为对单独一个人的祝寿,也有对夫妇二人的同时的祝贺。
在对单独男性表示祝寿的时候,主要运用了以下词句:在“辉照南极”这一匾额中,就是对受匾者到了“寿登期颐”时候的一种良好祝愿,“辉”为照耀之意,“南极”为南极寿星,他主寿,所以在祝寿类的匾额中,大凡要对男性祝寿的时候都提到他。在“南极星辉”中,也展示的是对受匾者高寿的祝愿,希望他寿如同南极寿星一样,长命百岁。“鹤风遐龄”这一匾额中,用高寿的“仙鹤”作为比喻对象,希望受匾者能像仙鹤一样,健康长寿。“福寿长春”中,“长春”意思为长生不老,在这些表达祝寿的句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力。
对单独女性表达祝寿的时候一般用到了“萱茂北堂”、“宝婺滋晖”、“萱堂延年”、“桃献瑶池”、“荆荣萱茂”、“春满瑶池”、“萱茂荆堂”、“宝婺生辉”。“萱”字在对女性的祝寿类匾额中出现的次数很多。我们可以具体来分析一下,这个字的具体含义。“萱”字最早出现于《诗经·卫风·柏兮》:焉得謜草,言树之背。毛传:謜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陆德明释文:謜,本又作萱。谓北堂树萱,可以令人忘忧。在古制中,“北堂”为家中主妇的居室,“萱”又被称为“忘忧草”,“萱堂”也就是指母亲的居室,也代之母亲。所以,“萱茂北堂”、“萱堂延年”都指的是希望母亲大人可以健康长寿之意。“荆荣萱茂”与“萱茂荆堂”这两幅匾额中,出现的“荆”,本意为:我的,属于我的,是旧时对别人称自己妻子时候的谦词。有“寒荆”、“老荆”、“荆室”等。在这两幅匾额中,罕见的是既有儿子的口吻,用“萱茂”指母亲,也有“荆茂”、“荆堂”来指自己的妻子。成为安康匾额中祝寿类的一个特别的现象。此外还有“宝婺”,即“婺女星”,常借指女神,也用为妇女的美誉。唐代李商隐诗歌中就有:“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宝婺滋辉”、“宝婺生辉”都是在祝女寿中,用来表达对受匾者的赞美和尊敬之情。“瑶池”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昆仑上的池名,为王母娘娘所居之处。在中国古籍中,西王圣母,绝艳惊世,优雅温婉,瑶池境内种有蟠桃,食之可以长生不老。“桃献瑶池”、“春满瑶池”这两幅匾额中,都是用“瑶池”来代之女性受匾者,盼望其像西王母一样,可以长寿,长生。“锦堂传雅奏恍疑仙母下瑶池,海屋开琼筵会见婺星光碧汉”在这幅匾额中,不但用“宝婺”、“瑶池”这一类对女性表示赞美的词汇,还形象的表达了对寿诞之时盛大景象的期盼。
还有一类匾额,其中的受匾者为夫妻二人,如:“极婺珠联”、“梁孟风高”、“健顺凝厘”、“庆衍齐眉”。这类匾额中,用“极婺”也就是南极星、婺女星,来表示对受匾者男女二人长寿的美好期望,“珠联”化用“珠联璧合”,本来指一种天象,后来常用来比喻“众美毕集,相得益彰”,也用来比喻优秀的人物和美好的事物汇集在一起。所以在“极婺珠联”这幅匾额中,既有对受匾者二人高寿的美好期望,同时也有对二人美好爱情的祝福。“梁孟风高”同样也是化用典故,东汉梁鸿、孟光夫妇,守贫高义,相敬如宾。“粱孟”一词也就变为对人夫妇的美称。“健顺凝厘”表达了对受匾者身体健康,通达明理的美好赞扬。这一类双寿的匾额在表达的内容上既有对受匾者夫妇二人的高寿的美好期望,同时也对二人的相敬如宾的爱情过程表示认可和赞美。所以这一类的匾额往往具有双重的表达作用。
以上我们主要从匾额的内容出发,来了解安康匾额,下面我们可以结合安康文化来进一步了解安康匾额的深层次内涵。
首先我们再安康匾额中可以看到道家文化在安康的影响力。道家学说对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作为神秘道教发源地的安康,道家思想给安康文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安康文化人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祝寿这一基本观念就与道教中的追求长生不死,成为神仙的终极目标就很接近,我们在众多匾额中,可以看到诸如“南极仙翁”、“瑶池”、“王母”等明显带有道家色彩的词汇出现在匾额的内容中。
其次,我们在安康匾额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儒家思想对安康文化的具体影响。有人认为,匾额的生成是以孔子的“正名以正政”,“名正言顺”的名学思想为核心。目的就是使社会上的各类事物有与其实相符之名。从这种观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祝寿这一非常私人化的活动中,也明显的打上了“正名以正人”的烙印。在我们上面所分析的祝寿类匾额中,除了对高寿的期盼,更重要的是对受匾者的道德境界,道德原则的肯定。对受匾者道德境界的肯定和褒扬成为认定人生价值的重要原则。而这些道德原则的确定基本都是以儒家思想所确立的人生哲学为核心。重气节、重勤俭、重修身、重品德。这一切都围绕着“德”字展开。“德”字可以说是中国伦理的核心观念,在儒家思想中认为“德”就是:忠、孝、仁、义、恭、俭、让。对这些儒家基本原则的重视也可以看出安康文化中,重礼、重义、重德的基本价值观念。同时“德”在道家的思想体系当中也有它的具体含义,“德”指的是:依循于“道”来行事为人的体现和结果。道是客观存在而未掺入人为的自然状态,德是人们遵循这种自然状态而参与行为的作用和结果。人们的行为只有真正符合道,才能真正体现出德。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我们来理解祝寿类匾额中的对年龄和道德的双高的祝福中,暗含了对受匾者在既定年龄中所应该具备的道德境界也有着明确的期盼。由此我们可以从祝寿类的匾额中,感受到道家儒家文化在安康的相互交融,再加上汉文化、巴蜀文化,形成了安康文化特有的多元化特征。
匾额是集文学、书法、雕刻、印章、装饰、漆艺、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的特殊文化载体,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浓缩升华和集中体现,具有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价值。表达福寿类的匾额由于数目巨多,官方与民间都存在大量的实物。对这些数目庞大的匾额的收集工作本来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现在我们对安康匾额所作的收集工作是积极有益的。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对这些匾额从形式到内容,再到它所具备的社会功能、地方文化特征等方面来具体研究,从而为进一步来探讨安康文化做出贡献。
上一篇:浅谈匾额\楹联在园林中的应用
下一篇:论儒家“德”文化在匾额中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