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百万庄园建筑布局之美
【摘要】:康百万庄园位于今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十七、十八世纪封建堡垒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康家前后二十多代人在这里生活,横跨了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本文总体上依照从局部到整体的思路,以小见大的方式对康百万庄园建筑群进行剖析,从而来阐述康百万庄园建筑布局的特性以其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康百万庄园;建筑布局;空间文化
一、历史背景及概况
首先要说明的是“康百万”不是特指某一个人,而是对明清时期以康应魁为首的整个康氏家族的统称。康百万家族纵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历经四百多年的辉煌,堪称豫商的杰出代表。康家在明朝中期以经营店铺起家,后凭借黄河、洛河舟楫之便,做漕运运输,经营木材、粮食、棉花、药材、钱庄等产业。康家历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鸿猷等十多位康家掌门人被称为“康百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中期的康应魁,是康百万家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利用清朝朝廷镇压白莲教之机“尽忠发财”,富甲豫、鲁、陕三省,土地达十八万亩。民间传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
尽管明朝制定了严格的住宅等级制度,一品二品厅堂5间9架,三品五品厅堂5间7件,六品至九品厅堂3间7架,不许在宅前后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池塘。但仍有许多达官富商和地主不遵守这些规定。[]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随着民族地区和经济的不同产生了很大的差别,但总的来说,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不少发展。康百万庄园就是这一时期堡垒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它依据“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观念选址营造,建筑形式既保留了窑洞和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式、园林和军事堡垒建筑的特点,融古朴幽雅与粗犷厚重于一体,建成了一个功能齐全、布局谨慎的大型地主庄园。
康百万庄园选址依照我国古代相形取胜、相土尝水、辨正方位等传统营造,背靠邙岭,面临伊洛河,左有河洛交汇口,右近黑石关隘。从风水学上讲,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庄园建在邙岭的南半坡,利于避开北来的寒风,处于向阳位置。庄园面临伊洛河,有充足的水源滋养万物,且交通便利,是一座集我国传统民居基址优选原则“避风、向阳、近水”于一身的建筑典范。
康百万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山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庄园以主宅区为核心,依次向东、南、北三面以扇形展开,由十九部分组成,占地240余亩,目前保存下来的有主宅区、栈房区、作坊区、南大院、祠堂等十个部分,33个庭院、53座楼房、97间平房、73孔窑洞,共571间,建筑面积约64300平方米。庄园始建于明朝中叶,清朝之初,初具规模。在营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寨上主宅区、南大院、栈房区、饲养区、祭祀区、木材厂、造船厂等不同功能的清代建筑,加以碑楼、牌坊、花园等辅助建筑,依山傍水功能齐全。
二、康百万庄园的空间布局及其特性
本文以康百万庄园寨上主宅区为例,以小见大的方式分析康百万庄园的建筑空间布局特性。主宅区由康家第十二代掌门人康大勇始建,历经四代建成,也是康大勇及以后历代康家掌门人的住所。主宅区南北长约83米,东西宽约73米,建在邙岭半山腰,坐西面东。往上是邙岭,往下是伊洛河。建筑群依山就势,充分利用此处的地形地貌,在高约12米的靠山崖壁外侧,用青砖砌筑寨墙,顶部砌有垛口,形成寨堡式大院落。院落经由30米长的坡状涵洞与外界连通,涵洞为砖石拱券。洞的外口便是主宅区唯一的大门。进寨门通过涵洞可到寨上的外院广场,涵洞出口上方建有打更房。打更房面积较小,四面设窗,其作用一为打更报时、二为监控寨门涵洞安全、三为保护在寨上活动的人跌入涵洞内。
主宅区建筑以涵洞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建筑群体,即北院和南院。北五院由东至西并排,皆坐北朝南;南两院并列,坐西向东。北五院和南两院大都是二进式四合院。在寨门过洞相对的照壁之后,有可通往邙山顶的梯道,青石踏步40阶,登上山顶可俯视主宅区全貌。邙山顶建有砖券窑洞和瞭望楼,供看家护院的家丁值班和休息之用。特殊的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局面促进了明清时期传统民居防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这一点在康百万庄园中表现尤为明显。
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处理上大都以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出发点,尤为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这与柯布西耶提出的“建筑是人类居住的工具”稍有偏差,其建筑韵味远胜于现代建筑本身的自我表现。传统民居建筑空间中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建筑布局大都是水平方向上的叠加,而对房屋数量和院落多样性的需求,则通过合院的变化而满足。也是由于当时的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局限性,限制了建筑在垂直方向的叠加。因此传统民居的建筑布局就是一种院落空间的递进和叠加。笔者从康百万庄园的建筑及空间布局中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性。一是向心性,寨上主宅区各个院落以外院广场为中心呈放射状布局。通过中心向外散射来组织道路和空间,同时也达到了限定空间范围的目的。這一特性也是我国传统建筑群体空间形态的主要特征之一。二是完整性,寨上主宅区的建筑布局极具完整性。每组院落既有各自独立的内院空间,院落之间又有相互联系的共享空间,各个院落要统一组织在院前广场周围。形成了建筑单体通过轴线和家族等级观念,组织成完整有序的院落空间。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完整的区域。三是序列性,康百万庄园的建筑划分还具有很强的序列性,其建筑序列性是建立在建筑布局的完整性基础上的。從单体的私密空间到院前广场的公共空间,有一系列的过渡空间,层层渗透和递进。
三、结语
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与宅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中国古代强调天人合一,而这里体现的是宅人合一。具体而言,人的生存离不开宅,人因宅而生存。宅的存在也离不开人,宅因人而存在。人与宅相生相辅,形成天地之间最佳的感应状态。[]康百万庄园建造时间长,规模大,虽经几代人营造,但其总体布局较为统一。选址上充分考虑周围的自然地理地貌并加以利用,是一座师法自然的建筑典范。建筑群依山就势,窑房结合,建筑坐向不拘于陈规。南北两区分合有序,毗邻院既各成体系又紧密联系。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则家代昌吉。这种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营造观念,是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文化内涵,康家对于这一思想心领神会,并在营造自己家园的实践中加以应用。
注释:
[1]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第313页
[2] 参见《宅经》序言第四页。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0.
[2]贺宝石.康靖,康百万家族与庄园[M].大连出版社,2005.
[3]赵海星.张毅海.康百万庄园-中原古代民居的典范之作[J].中国文化遗产.2005.
[4]左满常,董志华.试析康百万庄园建筑的文化内涵[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左满常.渠涛.王放,河南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下一篇:梁思成和后妻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