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设计与建筑设计
摘要:笔者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把握住书籍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认识到现阶段书籍设计开始强调宏观与微观、内容与理念、时间与空间的流动等多方面因素,将书籍设计成功能与美感齐备的艺术品,使读者能通过眼视、手翻、心读,全方位的感受书籍的魅力。本文论述了存在于书籍与建筑之间的关系,通过互通点和不同点,重点论述了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如何运用建筑的美感,来打造书籍设计的新时代。
关键词:书籍设计;建筑设计;有限与无限;装帧
一、如何理解书籍设计与建筑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书籍已经成为我们表达思想、呼唤共鸣、认识世界的信息桥梁,发挥着传播知识和树立三观的重要作用。而书籍设计在这样内涵的引领下,可以说是一种建造,一种构思,它类似于电影或建筑,你通过对不同元素的构建、组合,来安排纸张、开本、工艺等各种角色,用设计理念直观的给阅读者带来思考、反思。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让读者从直观感受到书本身文气与书卷气上,使读者深受其感染,沉浸于艺术家们所创造的天地中,持续为读者提供创意的欣赏与美感的享受。
建筑设计主要是从事的是建筑物的外部造型设计,建筑设计要求有更多的工程技术和建造知识,知识范围涉及到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许多方面。书籍与建筑看似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在这六面体的书籍所展示的信息空间展示来看,让读者的视觉信息游走迂回于每一页面之中流连忘返,就像是让人在鳞次栉比、精巧交错的建筑空间中乐不思归一样。将建筑的概念、思想、方法运用到书籍设计当中可以把握阅读的时间感、空间感、节奏感,也可以带来更理性、更合理的书籍设计理念。
书籍是信息栖息的建筑、是时间的雕塑,建筑是一个三维空间加时间的体验,书籍设计就从这样的角度出发,使得阅读的人在书籍的页面的游走,在翻阅当中享受到诗意空间的无限感,引导读者进入无限阅读信息建筑的构建过程当中。
二、书籍设计历史的发展进程
书籍是知识的承载物,是历史最古老的记录者。而书籍设计又或者称为书籍装帧,它自身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从岩洞笔画发展到简牍卷轴,从羊皮纸画到印刷技术的发明和兴起,书籍设计紧跟历史的脚步,不断实现自身的改进与完善。
中国的书籍设计艺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在中国传统的印刷技术的推动下,中国的书籍设计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只是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我国的书籍装帧蓬勃发展从五四运动之后进入到了一个新局面,它打破了旧传统,从技术到艺术形式都开始强调节奏、层次和书籍版面的整体韵味。
三、书籍与建筑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首先,设计书籍,就是再做一个建筑。书籍和建筑相似的地方非常多。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做的圣经”来形容这种共通关系。如何引导读者进入一个阅读的空间,如何在字里行间体味内容,如何游走在文本和图像之间等等。而所有的建筑在建造之前都是一块平地,建造的形态则由功能诉求来决定,书亦如此。没有内容之前,书就是一个笔记本,没有空间的概念。但当内容进入,它会引导读者去往不同的空间。书籍做为无限空间的载体,只要一页一页地翻阅下去,就会有无限的时间与空间延展于眼前。翻阅这本书时,就像进入一栋建筑,既可以按照内容本身的逻辑阅读,也可以根据书籍切口提供的内容信息任意阅读。建筑虽然无法创造出所谓的“无限”,不过依然可以营造那种“对于无止境的期待感”,这也是两者都存在的内在互通互融的特殊交汇点。
其次,书籍设计师对书籍的把握是通过对纸张、材料、封面、版式等等的设计,这种设计是抽象的,不可视的,必须通过读者的翻阅来传递。建筑设计师是通过对总体造型、方位、内外部布局分隔、外观等等的设计,是具象是可视的。建筑空间是持续的、相连的,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是可以跳跃到其他页面所描述的空间的。
四、书籍设计中的建筑之美
书籍设计师不但要掌握内文编排还要通过不同材质的合理运用使读者对书籍有不同的感官感受,利用新的材料开发给读者带来新的体验,变成了当今越来越多书籍设计师尝试的手法。建筑史研究学者英国人帕瑞克·纽金斯曾说:“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建筑艺术的确是每个人生命史中不可分的一部分。”建筑是与人的实际生活具有最直接联系的一种艺术类型,它让有限的空间有了流动的变化,并且可以与无限的自然空間相通。书籍外在美具有建筑之态,书籍内在美也有建筑理念的体现。
将书籍看成是一幢建筑,全方位的将设计概念合理的构建妥当。运用合理的规划,安排好书籍中的路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将人类的精神载体变成一个完美的传播场所,是建筑带给书籍设计的启示。
书籍曾经被认为是局限在狭小的二维空间的载体中,不过随着设计观念读者欣赏水平的提高,书籍设计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立体性和多维性特点的载体,并且开始向多元性和多材质化发展。建筑作为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建筑师需要为人打造舒适的居住空间;书籍作为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精神载体,书籍设计师则要为读者提供诗意阅读的信息传递空间。两者互通又互不相同,相信在未来的书籍设计的道路上,希望书籍设计师能尝试的思考人与物和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把建筑之美运用到书籍当中,在有限与无限中创造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M·B·波索欣.建筑·环境与城市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刘丰杰.现代装帧艺术[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4]夏康.跃然纸上的惊喜——书籍形态设计中的立体化构建[J].艺术教育,2019.
上一篇:浅谈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