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对联”写对联
【一段课堂实录】
师: 上两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王勃,疏通了文句,整体把握了全文框架,品味了文中的警句,充分感受到了王勃的不羁才情。文章的思想性也很强,虽有对时运不济的感叹,但更有穷且益坚的豪情。同时,我们还注意到,《滕王阁序》作为一篇典范的骈体文,除了某些虚词衬词外,全篇都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对偶其实也就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
生: 对联。
师: 老师上节课曾结合课文讲到了对联的基本规范,同学们还记得其要点吗?
生: 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节奏相仿,平仄相谐,文字相关,强弱相当,内容相别。
师: 很好。咱们今天就学学王勃,试写几副对联。大家有信心吗?
生: 有!
师: 我先介绍自己结合课文内容写的几副对联,算是抛砖引玉。然后同学们用大约15分钟时间各拟一副对联,当然多了更好。尽量做到对仗工整,格调健康,有辞彩,有内涵。写好后就抄到黑板上,以便大家欣赏。注意要竖着写,符合对联的书写习惯。好,现在我先写上自己所拟的三副对联:“千言美文绘千里盛景,光照千古文苑;一座高阁吟一篇华章,名成一介书生”“蘸秋水神笔驰骋,接长天逸兴遄飞”“彩笔描美景,江山共秀千里目;奇思赋华章,日月同辉万古文”。
(学生小声议论,有的开始冥思,有的埋头书写,七八分钟后陆续有人上黑板书写。十五分钟后)
师: 看起来差不多了,少数尚未写好的可以继续写。请已经写好对联的作者自己看黑板朗读你的对联,也可以简要说说自己在构思上的追求。
生1: 我的对联是:“雄州美景穷彭蠡,俊彩奇文洒潘江。”
生2: 我的一副是:“高阁寄雅兴,雄州出俊杰。”
生3: 我的对联是:“路出名区,童子语惊四座;躬逢盛饯,书生文醉千秋。”
生4: 我的是:“把酒抒怀腾蛟起凤,临风纵笔撼岳惊天。”我想起了《岳阳楼记》中的“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一句,把“把酒临风”四字分开用在这儿了。
师: 用得好!
生5: 我写的是:“险路不坠青云志,征途岂移白首心。”主要着眼于王勃文中所表达的愈挫愈奋的豪情。
生6: 我的一副写得相当短:“长天寻孤鹜,秋水惜落霞。”化用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由于王勃写下这篇文章后不久渡海遇难,所以我这里的“孤鹜”和“落霞”都有借喻王勃的意思,不知是否得当?
师: 我觉得相当不错,“惜”字极佳,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痛失英才之情。不过我觉得把“寻”改成“觅”似乎更好些,“寻”和“惜”都是平声,不太相谐,你说呢?
生6: 我同意。这样一改,不但平仄相谐,意味也好了,“寻”字过于口语化。
生7: 我写的一副也有这方面的意思:“壮志未酬恨英年早逝,华章不朽欣大才永生。”我在叹息王勃的生命“数量”太短的时候,却又为他的生命“质量”之高而欣慰。
师: 你的思考很有辩证色彩。的确,有的人“寿短”却能不朽,有的人寿长反而“速朽”,重要的是在有生之年应有所创造,有所贡献,让生命放射出光芒!
生8: 我有一副,由于刚写完,没来得及抄到黑板上,先念出来:“滚滚赣江水,载一曲浩歌一曲绝唱;巍巍滕王阁,传千秋佳话千秋美文。”我的意思是,王勃的《滕王阁序》既是美文,又是“绝唱”。
师: 写得很有气魄,既有叠词,又有数词,且对仗相当好,实为难得。
……
【一点感悟思考】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比较满意,不光是因为学生写了几副较好的对联,我觉得本课的教学突出了一个“实”字。一是与课文的实际有机结合。《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全篇语句对仗工整,可以说是一篇活的对联教材,借机对学生进行对联训练,学生自然会有亲切感,能积极投入,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我认为不同的课文内容应该有不同的上法,不能千篇一律。一课有一个侧重点,那么十课就会有十个侧重点,多课综合起来看,学生的收获还是比较全面的,而且每一个方面都不是浅尝辄止。二是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骈体文虽然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但并非在现代社会一无可用,我就曾在课堂上给同学们介绍过魏明伦的《中华世纪坛赋》和龙协涛的《燕园赋》,学生兴趣盎然。特别是对联,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作为高中学生,应该了解或是掌握一定的对联鉴赏和写作知识,学以致用。考察近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不论是全国卷和省市卷,都出过对联题,就是在引导中学语文教学努力向实际生活需要靠近。三是训练确有实效。王勃的“对联”虽然精彩,但他的天才之作令学生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感,老师“杜撰”几副,可以给学生以鼓舞和信心。训练中既要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模仿,又要让他们独立地构思、创造,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提高水平。本课基本做到了这一点。当然,学生的对联中还有一些问题,如生5的“险”和“征”词性不一,生2的“高阁”和“雄州”平仄不对,还有整体上内容还需丰富、境界尚需高远的问题,只能留待以后在学习和实践中解决了。
推荐访问:对联
上一篇:作风就是核心竞争力
下一篇:医院贴"生意兴隆"对联尴尬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