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的选兵之道
摘 要:戚继光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他所编练的“戚家军”在抗击倭寇和保卫北部边疆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戚家军”以严明的军纪,优良的作风,极强的战斗力而为世人所称道。“戚家军”所取得的成就,固然要归功于戚继光的教育和训练,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戚继光从兵员选拨这个第一环节开始,就制定了严格而详细的选兵标准和要求。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从源头开始就保证了士兵的初始素质,为后来的士兵教育和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将通过对戚继光军事著作的借读,来探究他的选兵之道。
关键词:戚继光;选兵
一、“兵之贵选”
戚继光非常重视兵员的选拔,“兵之贵选,尚矣”他明确指出,士兵的选拔是军中第一要务,兵员的选拨,关系到战争的胜败,他把选兵的重要性上升到关心到战争胜败的战略高度,足见他对选兵工作的重视程度。为此,他制定了相应的选兵制度,这也成为“戚家军”威震四方的最基础的原因。
二、选兵之道,“法惟在精”“胆气为主”
戚继光认为,军队的战斗力往往并不是取决于兵员的数量,而是士兵的素质,选兵之道也是同样如此,选兵之道,“法惟在精”,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加入到他的队伍里,要想加入到“戚家军”的队伍里,必须要经过一番选拔,要选精兵才能训练成英勇善战的胜利之师。
戚继光的选兵之法,有三条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1)不可用城市油滑之人;(2)不可用奸巧之人(3)第一可用,只是乡野老实之人;(4)第二可用,乃惯战之人,曾见贼无功之人。同时他指出区分这些人的方法,面目光白,行动伶便者是油滑之人;神色不定,见官府藐然无忌者是奸巧之人;乡野老实之人,他们的一般特征是黑大粗壮辛苦,手面皮肉坚实,有土作之色。惯战的人虽然可能因为明知战场利害而出现奸猾的行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惯战之人对于战阵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在战场上发挥很大的作用。乡野老实之人,比较敬畏法度,不容易揣测到将领的用兵之道,相比较伶俐油滑之人,乡野老实之人更容易被感化而信服将领,而且他们的士气也更容易被振奋起来,所以戚继光认为第一可用,只是乡野老实之人。
在戚继光之前,也存在很多的选兵标准,比如说要求身材丰伟,武艺优秀,力气比较大等等,但是戚继光认为,这些都不能成为选兵的标准,他运用辩证法来分析这些要求的弊端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首先是丰伟之人,如果胆量不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中,很可能因为身材肥胖而影响快速行军的速度,反为丰伟之身所累;武艺高强,如果胆量不足,临阵怕死手脚慌乱,不能充分发挥平时的武艺,所以他认为“艺精不可恃”;伶俐之人,如果胆量不足,很可能在战争之前就为自己想好的后路,未上战场之前就思考逃跑之路,自己逃跑还可以,最可怕的情况时他们牺牲其他士兵的利益来保全自己;力气大的人,如果胆量不足,临阵之时,很可能被战争的气氛所震慑,导致“呼之不闻,推之不动”情况的发生。戚继光认识到,这些标准虽然有各自的弊端,但是完全抛弃这些标准也是不现实的。“惟素有胆气,使其再加力大、丰伟、伶俐、而复习以武艺,此为锦上添花”这是戚继光理想中的士兵素质,但是他也知道,同时拥有这些素质的士兵是求之而不可得到的,退而求其次,武艺可以经过后天的努力而获得,但是要拥有精气神。如果选择其中的一条标准,那么胆气是最重要的。戚继光同时指出,“第一选人以精神为主”,同时运用相术,要选用福气相的人,忌用凶死相之人。
除了制定选兵标准,戚继光还把选兵的权力下放到基层的军事组织。“凡选编,必用把选哨,哨选旗,旗选队,队选兵。听各任真任怨,择各平素所知:或先同当兵,或系同乡同认,或见同歇相鄰-----今令自选,干系在选者。”兵员选验之时,士兵的很多情况并不能被全部了解,这就可能有一些虚假的东西被故意隐藏而在今后产生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所以戚继光把选兵的权力下放的“队”一级的基层编制,从把总一级开始,直到队长一级,一级一级的自己选择士兵,这样每一级都能对自己亲自选拔的士兵负责任,日后一旦士兵出现任何问题,就可以追责到原择选之人。
三、“实复验”“究冒顶”
为了防止征兵阶段的一些冒名顶替等虚假现象,戚继光推行“复查”制度。在选兵完毕之后,宣布某一时间再次集合,按照士兵腰牌(士兵的身份证明,记载士兵本人的相关信息,包括士兵的姓名、所在队伍次第、籍贯、年龄和相貌特征等信息)记载的信息来对士兵的身份进行再一次的核查,如果发现作弊之人,就对作弊者进行严厉惩治。“凡冒兵顶替入操者,正、替身俱以军法捆打”推行连坐制,不仅本人要受到严厉处罚,受雇佣的人也要处以同样的处罚,同时受雇佣的人也要被收容到部队里接受操练,冒兵的工食要分一半给受雇佣者,作为另外的处罚。
结语:戚继光对士兵的严格选拔,彰显出他对兵员素质的高度重视。他在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对选兵之道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思考,并把这些选兵之法付诸于实践,也许他的选兵之道也存在尚可商榷之处,但是“戚家军”的辉煌表现,证明了他的选兵之道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纪效新书.十四卷本》,《束伍篇第一》,第10页
[2]《纪效新书.十四卷本》,《束伍篇第一》,第11页
[3]《纪效新书.十四卷本》,《束伍篇第一》,第12页
[4]《纪效新书.十四卷本》,《束伍篇第一》,第4页
[5]《纪效新书.十四卷本》,《束伍篇第一》,第6页
作者简介
邵永乐,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专业:中国古代史。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上一篇:浅谈山区职校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下一篇:电厂燃料管理提升改进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