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研究
【摘要】21世纪互联网技术愈发成熟,各种以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在新媒体环境下,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以不同的方式涌入大学校园,冲击着大学生的信仰。新媒体环境下要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及其特点,找准目前大学生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策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信仰教育:思政教育
一、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有别于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介,它以数字网络、移动通信等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
首先,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成本低,传播途径多样化。现在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信息发布平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通过微博、微信等就能将信息传播出去,且传播速度惊人。因为新媒体只需要将信息收集起来,编辑好就能通过平台将信息传播出去,不像过去的传统媒体,在编辑排版之后需要印刷,然后再发行。在这个过程中,成本较之传统媒体大大降低,且像微博、微信等媒介非常多,传播途径广。
其次,新媒体的弱监控性,使各种信息充斥网络,真假难辨。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措施,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部分自媒体为博取眼球,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发布一些不良信息,以博取网民的关注,这些不健康的信息对青少年群体是十分不利的。青少年群体基本上属于互联网时代下的产儿,网络空间环境不够清朗,各种不良信息会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最后,新媒体具有交互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8月20日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人,普及率为57.7%,可见我国的网民队伍十分庞大。传统的媒介受众只是信息的接收者,由于受到传播途径的限制,基本上不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局势发生了变化,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交流者,他们可以将信息转载,扩散到自己的“朋友圈”,并且可以进行交流,针对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新媒体环境中,大量信息充斥其中,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且易于学习接受新事物,容易受到一些具有煽动洼思想的影响。
(一)信息的复杂性和发布者的求利性影响大学生信仰的形成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发布者数量庞大,构成复杂。一些别有用心的境外势力散播歪曲历史、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信息。欧美文化、日韩文化的盛行,西方意识形态不断对我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和冲击,这对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不利的。这类信息经过精心包装,大学生难以辨别真假,容易受到蛊惑。
另外,一些自媒体平台为了提高点击率或阅读量,违背媒体伦理和公序良俗,将基本的操守抛之脑后,对社会热点及盲点问题断章取义、主观臆测,导致网络谣言四起,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不小的冲击。
(二)信息获取途径的平等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资源基本上是公开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获取信息的渠道上是平等的,学生和老师均可以通过各种搜索引擎、数据库、各类社交软件、论坛或贴吧等轻松地得到第一手资料。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也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模式中教育者的话语权。一些学生在信息获取方面甚至超过了老师,他们对所讲的内容了然于心。加之部分思想教育工作者或许是仅为了完成工作量,或者是不愿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转变长久以来的教育教学方式。他们往往热衷于照本宣科,进行“一言堂”式的灌输,使用的资料陈旧,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甚至产生厌倦和排斥的心理。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轻而易举地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源,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墨守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必然很难适应新形势,也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别提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了。
(三)信息的多元性容易导致大学生信仰及价值观的多元化
在新媒体平台上,存在着大量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且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企图从思想上影响并改造我国的年青一代,从而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青年一代,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若是被西方不良思潮影响,侵蚀了价值观,其后果不堪设想。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需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有了正确且坚定的信仰的指导,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提升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着力打造健康积极的新媒体环境
由于新媒体的监控性较弱,导致网络中存在一些不良信息,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政府、新媒体平台、网民三方积极配合。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网络空间的治理,健全法律法规。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关于网络监管的法律还比较零散,不够全面,需要从立法上进一步加强。其次,新媒体平台和网民自身要加强自律,严格遵守法律及道德规范。只有三方达成网络治理共识,才能实现互联网法治化治理的目标。
(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鉴别能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只有当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提高了,才能自觉抵制反动言论,过滤不良信息。辨别能力既与大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关,又离不开逻辑判断和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往往容易陷入迷茫之中,产生价值观的混乱。针对这些情况,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哲学思辨能力。网上常会出现一些别有用心的文章,部分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的谣言,只要稍微加以分析便可不攻自破。
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属于深层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而言,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将其体现在课堂上,还要拓展到具体实践之中。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实际行动为学生樹立良好的榜样。坚持言传与身教统一,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从而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三)革新新媒体环境下信仰教育的教学方法
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带来的影响较大,高校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革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不要墨守成规。在看到新媒体对信仰教育所带来的挑战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新媒体的优点,不要回避新媒体,而要应用新媒体。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在信仰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需要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提高认识水平,从而增强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新媒体的学习与应用,提高新媒体素养,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创新教学方法,如慕课、在线课程等,结合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