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与东盟旅游业合作的措施
[摘 要]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关系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广西与东盟各国旅游业的合作,促进广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广西区位、人文、资源和政策优势以及广西与东盟旅游业合作的基本情况和目前存在问题的阐述,提出加强广西与东盟旅游业合作的六大措施,努力建设成为中国连接东盟的国际旅游大通道,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广西 东盟 旅游业 合作
[中图分类号]F59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06)06-0054-04
国际合作,旅游先行。旅游业以其开放性、外向型特点,成为中国与东盟实现经济对接的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也将成为最先获益的产业。广西作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盟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受益匪浅。据了解,广西与东盟相关的旅游经济在广西旅游产业中占有1/3的比重,仅中越边境旅游年收入就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近年来,广西与东盟各国的客源互流量更超过了70万人次,发展势头迅猛。这给广西旅游业带来了干载难逢的机遇和崭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广西旅游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广西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早已明确提出要将旅游业培育发展为广西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经济增长点以及第三产业的龙头。在国际分工深化、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加强广西与东盟各国旅游业的合作,促进广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十分值得我们探讨。
一、广西与东盟旅游业合作的优势条件
(一)区位优势
广西与越南接壤,与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广西一跃成为了中国与东盟相互开放的前沿地带,并由此承担起了中国对接东盟国际通道的重要角色。目前,广西已初步建成连通东盟国家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在陆路交通方面,广西有10条标准公路与越南相通,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的建成将使从南宁到河内的车程缩短到3个半小时。在铁路方面,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不但直通北部湾四大海港,而且从南宁通过友谊关到达河内可与泛亚铁路相联,可进入东盟国家。在海路方面,广西拥有距离东南亚最近的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铁山港等港口群,从防城港、北海至越南下龙湾的海上航线也已开通。在航空运输上,广西已建成南宁、桂林、北海、柳州、梧州5个民用机场,开辟了近百条航线,成为了国内空港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南宁、桂林国际空港已经开通了往返河内、曼谷、吉隆坡等地的直航航班。按照国际旅游距离衰减规律,广西与东盟各国之间水陆相连的区位优势,为广西与东盟的双边旅游合作提供了便利的地缘条件。
(二)人文优势
广西与东盟社会文化相互融汇,形成了较强的社会文化纽带。首先,广西陆地边界与越南的4个省17个县相连,两国边境地区的边民跨境而居、相处融洽,生活习俗相近,语言相通,来往甚密。其次,广西各民族与东盟国家多个民族有亲缘关系,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如广西的京族与越南主体民族一一越族同一宗源,壮语则与泰语十分相似。此外,广西是中国第三大侨乡,东南亚有许多华人的祖籍在广西。这为广西与东盟之间的旅游合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条件。众所周知,了解是旅游的动力,文化认同感、相似性与文化差异一样可以形成旅游需求。东南亚的来华旅游首先是在边境地区活跃起来的,就是近邻和跨境民族的亲缘关系起了重要作用。
(三)资源优势
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常年温和宜人,蕴育了以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山水、森林、海洋等独特的自然风光;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广西又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及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700个大小景点分布于70多个县(市)。目前,广西的桂林山水、乐业天坑、北海银滩、德天瀑布等景区景点己在世界上享誉盛名;越南的下龙湾、柬浦寨的吴哥窟、泰国的普吉岛、印度尼西亚的巴喱岛、马来西亚的云顶景区等也都是世界级的旅游胜地。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广西与东盟各国开展旅游合作的重要基础。
(四)政策优势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省区中唯一沿海又沿边的省份,除自治区对旅游业重视与倾斜的政策外,国家沿海开放优惠政策、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边境贸易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的叠加,使广西成为中国享受对外开放优惠政策最为富集的经济区域,这为广西与东盟的旅游业合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政策保证和支持。
二、广西与东盟旅游业合作的现状
(一)广西与东盟旅游业合作的基本情况
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发展的推动下,广西与东盟已经互为主要客源市场,并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一方面,广西近年来到东盟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其中东盟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已是广西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此外,中国各地每年都有大约50万人次经过广西的凭祥、东兴、北海等口岸前往越南旅游。另一方面,到广西旅游的东盟游客人数也在大幅增长。据广西旅游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1至8月,东盟10国到广西的入境旅游者达22.8万人次, 比上年同期增长37%,是广西历史上接待东盟游客的最高峰。其中越南超过1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5%,成为广西最大的客源国:马来西亚近8万人次, 比上年同期增长2日%,是增长幅度最大、人数增加最多的国家。此外,缅甸、文莱的客源市场相继启动,作为潜在客源市场的柬埔寨、老挝也有游客到广西来。
广西旅游业加强了和东盟各国的合作,东盟已成为广西最主要的旅游协作区域之一。2004年,“广西旅游大篷车”首次开进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东盟国家,通过拜访、说明会、路演、媒体采访、广告辅助等形式推介广西旅游;广西旅游局、广西社科院和中国旅游报社成功主办“中国(广西)一东盟国际旅游合作论坛”:广西旅游部门还积极邀请东盟有关旅游机构、企业及媒体到广西进行旅游考察。去年,广西赴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东盟国家开展旅游宣传和东盟博览会的招展招商工作;越南的河内、海防、广宁、谅山等省市也相继到广西进行旅游宣传促销;桂林市旅游协会与马来西亚国华旅游公司等9家旅行社签订了旅游联盟合作协议。两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期间,广西的旅游企业与来自东盟国家的旅游参展商进行了友好的洽谈和交流,推介各自优势的旅游产品和线路。目前,东盟在广西正式签订的旅游投资开发合同累计投资额超过70亿元人民
币。
(二)广西与东盟旅游业合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客源结构及分布过于集中。2005年上半年,广西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场以外国人为主,其中东盟游客人数占外国旅游者总人数的40%左右。虽然东盟游客数量较以往有大幅增长,但仅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3国的游客人数已超过15万人次,占90%以上,来自其他国家尤其是缅甸、老挝、文莱和柬埔寨的旅游者较少。从区内各城市的接待情况来看,东盟游客到了广西游览较多的是桂林、崇左、贺州和南宁等地,尤其桂林占了绝大多数,南宁主要是在博览会期间才出现客流高峰,而且游客停留的时间一般比较短,平均在两天左右。此外,广西人到东盟旅游也主要以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为目的地,选择到其他东盟国家旅游的游客比较少。
2.旅游交通不够便捷。目前区内仅南宁、桂林两市开通了飞往东盟的直达航线,主要是南宁至河内,南宁、桂林至曼谷、吉隆坡和新加坡,航线、航班都还比较少。虽然,博览会期间南宁实现了与东盟各国首都的直航,但都是临时性包机,远不能满足广西与东盟之间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尽管广西具有与东盟国家的近距离优势,东盟游客却仍要几经周折才能到达广西,不但加重了旅途劳顿,也增加了开销。相比较而言,邻省如云南、广州等早已开通了往东南亚国家的直达航线,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广西的客源,降低了广西旅游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力。交通的不便还造成投资商到广西进行旅游投资的不便,从而影响到东盟客商的投资积极性。
3.出入境手续不够简化。广西目前除了桂林机场享有口岸签证权外,其他出入境口岸还没有此类便利手续。博览会期间,公安部授权广西公安机关临时在南宁机场、凭祥友谊关、东兴三个口岸开展口岸签证工作,为应邀参加大会的外国嘉宾和客商入境提供较大便利,但在博览会结束一个月后,临时签证办公室继而撤消。相形之下,云南已在这个方面抢占了先机。云南现有四个口岸相继获准对持有护照的游客、包括第三国需出入境的游客办理落地签证手续,这样东盟各国及第三国游客可以方便快捷地进入云南并经云南进入中国内地旅游。东盟也已决定实现各成员国互免旅游签证。出入境手续的不便削弱了广西旅游的竞争力,并对广西与东盟旅游业的对接造成阻碍。
4.对散客市场不够重视。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旅游者自上意识的增强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团队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已有所下降。散客旅游是现今世界上发展十分迅速的一种旅游模式。据调查,有相当多的东盟游客到广西来旅游是选择自助的方式,而且这种现象还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从旅游企业的视角来看,散客市场所具有的决策自主性、内容随机性、活动分散性增加了经营的难度。广西长期以来就形成了重团队、轻散客的思维定势,除桂林对散客市场有所重视外,北海、南宁、柳州、梧州等大部分城市都是任散客市场自我发展,市场混乱,没有正确的政策引导和完善的设施配套,使得前来旅游的散客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进而造成大量散客流失。
5.宣传促销力度不足。广西大量优质的旅游资源如桂平西山、宁明花山等,由于欠缺包装和宣传,没有在东盟市场上打响名声。近年来,广西推出的“胡志明足迹之旅”、“广西改革开放成就之旅”等旅游产品,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只是对越南市场有较大影响,在吸引其他东盟国家的客源方面明显不足。除了参加国家旅游局组织的有关展览活动外,如同“旅游大篷车”这样由广西自己筹划、深入东盟国家进行旅游推介的大型宣传促销活动还比较少。在出境旅游的推广上, 区内的旅行社多以宣传边境旅游和新马泰旅游线路为主,旅游者对东盟国家开设的其他旅游线路比较陌生。此外,广西目前在东盟各国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旅游机构,这不利于广西海外客源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三、加强广西与东盟旅游业合作的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
要把完善广西的交通基础设施放到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格局中去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与周边各省及与东盟对接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连接东盟最便捷、综合效益最好的国际大通道,推进双边旅游业对接的步伐。一是在保留和经营好现有国际航线基础上,力争尽早开通区内主要旅游城市至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的国际航线,增加航班;二是加快建设沟通广西与越南乃至通向东盟其他国家的高等级公路网络;三是将广西和越南合作开通的桂林一南宁一越南同登一河内一下龙湾的旅游列车变成国家固定的国际铁路联运;四是进一步完善北海、防城港至越南下龙湾的两条海上旅游航线:五是继续加强区内主要旅游城市内部和通往外部的交通建设,把南宁和桂林打造成为两大旅游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
(二)努力推进旅游便利化
区域经济合作要求成员之间消除各种贸易壁垒及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歧视性经济政策。一旦旅游壁垒消除,广西与东盟就能迅速完成旅游市场的全面对接,实现自由贸易区框架范围内的无障碍旅游。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全面简化旅游手续,最大限度实现人员进出便利化。要继续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取消或放宽出入境限制和简化手续,争取国家对南宁入境的海外旅游者实行落地签证或72小时免签证,争取南宁到越南及柬埔寨、缅甸等国的旅游证件办证点的设立,为第三国旅游者提供便利签证。二是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加强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如对区内各大旅游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英文标识进行规范;在机场、景区、繁华商业街等处设立专为自助游旅客服务的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等,全面提高广西旅游业的总体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众所周知,旅游产品只有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为核心才会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有了旅游产品的特色差异,才使客源地的互换及客源的多向流动成为可能。广西与东盟的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以特色产品开展合作,共同开发跨国旅游线路有较好的基础。可以根据自身旅游资源分布及交通发展状况,并结合东盟各国旅游的基本状况,实行优势互补,把各地的“亮点”、“热点”有机串联起来,形成旅游特色线路,面向国内以及欧美旅游市场推出,进一步扩大双方的市场份额。鉴于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民的消费需求差异性比较大,应该根据东盟客源市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东盟游客的特色旅游项目:如利用双方民族的亲缘关系,在文化、体育、学术交流方面开发相关项目;针对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华侨开设寻根旅游项目;面向散客市场推出自由搭配游项目:开发以政府和企业高层人士为对象的会议游、
商务考察游,包括医疗、企业管理、教育等多个行业在内的培训游等。
(四)构筑旅游信息合作平台
与东盟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包括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共同建立以咨询电话、咨询站点等为载体的多渠道、全方位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开发针对东盟国家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 并与东盟各国的主要门户网站建立链接,使东盟国家的旅游者能够方便、及时、准确地了解到最新的旅游信息,获得便捷的网上服务;实行定期公告制度,在媒体上公布旅游企业信誉档案、导游人员年检、优秀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调查、旅游企业投诉等情况,提高双方旅游市场的透明度;加强旅游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经常互相通报有经营资格的企业名单和计调人员、导游名单,以此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建立有关旅游投诉和应急事件处理的热线电话;建立和完善假日旅游协调联动机制,在“黄金周”和重大节日期间及时向各方提供各景点、饭店、交通等接待容量、安全服务情况,以提高旅游高峰期的接待服务质量。
(五)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要打破国别、地域界限,与东盟各国携手合作、联合促销,形成合作开发旅游市场的机制,用整体的独特的优势角逐市场。双方的旅游部门及相关机构要密切配合,积极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开辟旅游专题、专栏、热线和论坛,进行旅游形象宣传合作:联合印制各种宣传资料,如海报、画册和明信片等,合作拍摄电视、电影,广泛向外界宣传广西一东盟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与特色;共同举办如旅游产品交易会、展销会、推介会、招商会等形式的大型旅游宣传活动,并互相邀请主要客源国的专家、学者、旅行商和媒体记者到访考察:积极扩大对各国国情、风俗、习惯、宗教的相互宣传,增强相互间旅游吸引力的同时,增加各国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了解,促进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
(六)积极促进相互投资
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加强,双边的旅游合作孕育着巨大商机。各国旅行社、民航、酒店、景区等行业之间加强对接,可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广西应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与东盟相互开放市场,鼓励两地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合作开展资本运作。一方面,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适度放宽外资企业进入广西旅游市场的各项准入条件,吸引东盟国家的资金投资广西的旅游业;另一方面,鼓励各种经济成分通过联合、收购及参与经营目的地的饭店、旅行社等,到东盟国家开办旅游服务企业,逐步建立自己的国外接待体系,为市场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