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概貌简述
摘要:歌剧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发展、传播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中国歌剧源于西洋歌剧,却又不同于西洋歌剧。中国音乐家在探索过程中始终十分注重使用民族音乐语言,积累了丰富的创作、演唱经验,并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格,无论是在音乐创作还是在演唱方式、表演方式上,中国民歌、说唱、传统戏曲等对中国歌剧都有极深的影响。从组成要素、创作、表演与艺术审美的角度尝析中国歌剧,分析中国歌剧的多样性与审美的特殊性,使中国歌剧更加繁荣,走向世界舞台。
关键词:中国歌剧;文化审美;歌剧表演;歌剧创作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3-0003-09
歌剧(opera)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后渐流行于欧洲各地,是融音乐、文学、戏剧、表演、舞蹈、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其审美以聆听为主,兼有丰富的视觉呈现,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说白、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和舞蹈等组成,由于地区、时代等的不同分为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乐剧等类型。
一般认为,中国歌剧是近百年前引入和学习西方歌剧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中国戏曲、民间歌舞等形式高度融合而逐渐形成的综合舞台表演形式,既区别于西方歌剧也区别于中国戏曲,是一种新型音乐戏剧形式(如其中一种称谓“新歌剧”)。它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如以“话剧+唱”的方式在一部戏剧中表现音乐,或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完成歌剧。其创作、表演的核心框架与西方歌剧的呈现模式既有区别亦基本一致,但舞台呈现却彰显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剧目以中国故事为主,剧本多采用我国古典文学与戏剧的经典模式,音乐多以我国民族民间歌曲、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民族器乐、戏曲音乐为创作素材,运用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形成独立又独特的音乐语言体系。
中国歌剧的最大特点就是符合时代的需要。从题材上可分为历史题材、中国近代革命斗争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从发展看,中国歌剧根基稳定、富有潜力、创作天地广阔。大致存在两种不同的创作模式,一种在运用民族音乐素材的基础上,效仿西方歌剧的模式进行创作;另一种则是在戏曲艺术的基础上,沿用民族音乐中的某些民歌、曲艺和戏曲音乐素材、曲式结构及其创作手法和表演形式,并借鉴欧洲歌剧的既有经验进行创作。
一、要素
中国歌剧诞生的基石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诞生之际恰逢中国社会风云变幻,它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成长。因而,尝析中国歌剧首先有必要对其要素的中国特点逐一剖析。
(一)构成
首先,中国歌剧以音乐为核心纽带。其以音乐结构主导戏剧结构,以音乐发展促进戏剧发展,以音乐主题贯穿戏剧整体,以音乐样式构成戏剧样式,以音乐审美取代戏剧审美,以音乐本体形成戏剧核心,以音乐进行形成戏剧链条,以音乐纽带连接戏剧片段。其次,中国歌剧以戏剧发展为动力。戏剧发展是歌剧发展的根本动力,戏剧结构以戏剧情节为安排依据,以戏剧氛围决定音乐情绪,以戏剧人物构架音乐段落,以戏剧情节发展音乐思路,以戏剧人物关系构成重唱段落,以戏剧发展需要安排插入音乐,以戏剧动力带动音乐动作。第三,中国歌剧以文学升华艺术内涵。以文学的可读性为音乐打下基础,以文学的深刻性为音乐提供底蕴,以文学的感人性给音乐插上翅膀,以文学的逻辑性给音乐确定结构,以诗歌的声韵为音乐提供音韵,以诗歌的可唱性给音乐增添乐感,以诗歌的规整性给音乐铺陈顺达,以诗歌的浪漫为音乐提供色彩。第四,中国歌剧以美术渲染舞台艺术。第五,中国歌剧以舞蹈增添戏剧色彩。此外,还有其他艺术因素的精心孕育。
(二)发展轨迹
1920~1937年为中国歌剧的初创时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歌剧于摸索中前进,直到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编创的儿童歌舞剧被称作中国歌剧的雏形。1937~1949年为中国歌剧的形成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延安时代”早期大歌剧的基础性发展和“秧歌剧运动”的第1次歌剧高潮。1949~1976年为中国歌剧发展的新时期,在经历了探索与发展之后迎来了中国歌剧的第2次发展高潮。1976~2000年,受到观念与环境的影响,中国歌剧在变革中寻求发展,直到音乐剧的实践与成功。中国歌剧历经多个时期的发展日渐成熟。
(三)故事构成样式
中国歌剧故事题材广泛,既有神话、史诗、英雄、传奇的大场面,也有爱情、亲情、友情的小情趣;既有历史故事,也有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现实,如抗战救国、解放战争、建设新中国、诉说人们生活及表现民族团结等。
(四)文本创作
中国歌剧的文本创作是建立在生活真本基础上的,以此编制戏剧情节从而形成剧本,再根据情节设定塑造人物角色,为人物撰写台词与唱词并根据人物性格谱写音乐。一部歌剧完整的文本创作需要满足多方面的条件。第一,剧本主题具有社会意义;第二,事件布局具有真实意义;第三,人物形象具有艺术意义;第四,矛盾冲突具有戏剧意义;第五,文本的歌剧化塑造,以歌剧特有的艺术形式来安排情节,以歌剧的场次来安排故事发生与发展,以歌剧特有的人物关系来构成人物的艺术化生成;第六,剧本的音乐化追求,给作曲家提供更便捷的谱曲空间。
(五)音乐形式
与西方歌剧中音乐分为序曲、咏叹调、宣叙调、摇唱曲等唱段类型不同,中国歌剧中的音乐包括朗诵、吟诵、道白等功能性的段落。借鉴西方歌剧中的提法,中国歌剧音乐可分为主题歌曲、主要唱段歌曲(咏叹调)、插曲(宣叙调)等形式,各有特点。主题歌具有丰富的民间音乐元素和动听流畅的旋律,奠定了整部作品的音乐基调;咏叹调是抒发人物内心情感,表现情绪、情感倾诉起伏很大的结构,其音乐结构丰富,戏剧性张力突出,情感浓烈;咏叙调是开始或结尾处一段短而富于旋律性的乐段,是较富于旋律性的宣叙调,具有叙事与抒情的综合性质;宣叙调(咏白)用于发展剧情,是半说半唱的叙述方式,介于语音与乐音之间,与“念白”“对白”同类。
上一篇:现代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