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与清朝统一台湾
康熙在统一台湾过程中有两大功臣,一位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另一位是福建总督姚启圣。史学界对施琅研究较多,对姚启圣却关注不够。与这一局面相反,日前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以下简称《康》剧),则赋予姚启圣以重头戏,以艺术形象塑造了这一历史人物。当然,电视剧所追求的是引人入胜、波澜壮阔、荡气回肠,所以,往往既有史实又有虚构。而作为史学工作者,理应分辨出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虚构。
《康》剧中的姚启圣个头不高,长着一双小眼睛,爱民如子,精于官场事故,富有谋略,是一位精明强干的瘦小老头形象,为典型的文臣,缺乏勇武之气。历史上姚启圣的形象与此有所不同,史载:姚启圣身材魁伟,双目炯炯有神;豪放不羁,恩怨分明,行侠仗义;膂力过人,箭法百步穿杨。他屡经战阵,曾自己出钱募兵,并将若干奇才剑客充为爪牙。姚虽为文臣,实则文武兼备。
姚启圣走向福建平台前线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康》剧中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姚启圣仕途不顺,被贬养马。在周培公的推荐下,康熙准备起用姚启圣平定台湾。康熙为打击姚的狂妄,先将他打入监狱,又亲至狱中将他提出,在车上凭学问使其折服,后任命他为福建总督。这些情节与史实也有出入。姚启圣居官虽两次获罪,但似未曾养马,也未入狱。
姚启圣,浙江会稽县(今绍兴)人,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明清之际曾游历通州(今江苏南通),受到当地土豪的欺侮,他发誓报仇。当时清军刚刚平定江南,他到军中提出以家财佐军,请求得到通州通判一官,后被命为临时知州。他到任之后杖杀昔日欺侮他的土豪,然后弃官而去。有一次在萧山县(属浙江)城外见到两员健卒抢掠一名女子。他拔出一名士卒的配刀将两卒杀死,解救了这名女子。犯下命案后,他流亡数年,一度从事贸易,颇多收益。为躲避缉捕,他隐姓埋名,附于奉天(今辽宁)族人籍中,改隶汉军镶红旗下。康熙二年(1663年),他在八旗乡试中中举,不久出任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知县。康熙八年以"擅开海禁"罪被罢官。可见,姚启圣一次弃官,一次被免官,但并未入狱。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敲响了叛乱的战鼓,并出兵攻占浙江温州、台州等地。朝廷派康亲王杰书前往闽浙平叛。姚启圣捐资募兵,赴军前效力,受命代理诸暨(属浙江)知县。康熙十四年正月,以康亲王杰书保荐,升浙江温、处道佥事。康熙十五年耿精忠归降,姚升福建布政使。大约在康熙十七年,郑经在福建沿海(三藩之乱爆发后郑经攻占福建沿海)大败清军,康熙罢免了原任总督,并就新总督人选征求臣下意见,康亲王杰书等合力推荐姚启圣。这样,姚购马置械、捐资饷军、统兵抗击郑氏,由布政使而晋升总督。姚是在福建、浙江鏖兵用人之际再度进入官场并步步高升的,晋升的主要原因是捐资募兵、领兵抗敌(耿精忠和郑经)、招降用间,显示了突出的才能。
《康》剧中的姚启圣满腹经纶,为民请命,但也深受满清贵族的压制。戏中有他甘冒杀头的风险,上请裁减平台满兵的情节;也有在平台之议和平台之战中受制于明珠和索额图的无奈,他说:我一人之力足以肩负平台之任,皇上何必非派他们来添乱。《康》剧是在以此为典型突出民族矛盾。其实,历史上的姚启圣虽有(从福建)撤出满兵之请,但其背景是福建沿海的郑经军队已基本平定,撤满兵可以节省军饷,避免扰民。他请撤福建满兵之举是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的,不久,福建前线统帅满兵的康亲王杰书也有类似请求,姚请撤满兵之举并没有像《康》剧所渲染地那样凶险。另外,姚于康熙十七年升任总督,康熙二十二年下半年去世,在此期间明珠和索额图并未来到福建前线(明珠赴福建受命主持对台谈判是在康熙八年)。当然明珠对屡屡上谏的姚启圣并无好感。
《康》剧将姚启圣塑造成了平台第一功臣,从平台之策的制定,到迁界令的实施,乃至平台之役的胜利,无一不属于姚的杰作。显然,有的地方夸大了史实。平台之策并非由姚启圣一个人提出的,康熙也采纳了其他大臣的建议。比如,在出兵前仍不放弃和平努力,主要是听从了明珠的建议,而在出兵季节、攻击地点的选择,以及"因剿寓抚"(以武力进攻促使台湾请和)战略的实施方面,主要是采纳了施琅的建议。至于迁界(又称迁海)令,实行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当时清廷下令,江南、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居民一律内迁30至50里,货物不许带出界墙之外,禁止船只下海,以防止台湾军队从沿海得到军饷。三藩之乱期间百姓纷纷回到界外(禁区)垦田,康熙帝于十七年闰三月下令,在福建再次实行迁海,将沿海居民重新赶回内地。康熙二十二年清平定台湾,康熙帝下令展界。在《康》剧中,姚启圣为了打击台湾,曾在沿海大力推行迁界。其实历史上的姚启圣也是展界利民的积极推动者,他于康熙十九年、二十年和二十二年多次在题本中请求展界或开界,并于康熙二十年前后受命安置原内迁之民复业,界外无主田地令郑氏投诚官兵屯种。所以,福建取消迁海令要稍早一些。
姚启圣和施琅是统一台湾的两大功臣。《康》剧对二人的关系是这样处理的:姚启圣力主武力收复台湾,当讨论平台水师大将人选的时候,他语出惊人,推荐自己昔日的学生、时任郑经水师大将的施琅。他巧施反间计,离间施琅与郑经的关系,终使施琅投降清朝。施琅家人也被郑经所杀。施琅至福建上任以后,姚启圣又极力在士兵中提高其威信。平台水师出发时,施琅不让姚同往,姚表示将不给施琅添乱。平定澎、台之后,姚又拿出事先已经请示好的密旨,制止施琅报复郑氏。《康》剧中的姚启圣神乎其神,将施琅玩于股掌之上,这与实际情况出入很大。
施琅因与郑成功意见不合而反目成仇,于顺治八年(1651年)降清。郑成功将其父、弟杀死。史称施琅身材魁梧,方脸宽额,《康》剧中饰演施琅的演员与历史人物较为"形似"。施琅降清以后因军功而步步高升,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四年前后,他奉命领兵进攻台湾,因飓风袭击而失败。因为当时出兵台湾的时机尚不成熟,兼之有人怀疑他对朝廷不够忠心,所以将他解除兵权,调到京城授予内大臣之职,直到康熙二十年才恢复原职。施琅在顺治八年至福建降清,而此时姚启圣并不在福建居官,所以,姚不可能计降施琅,而《碑传集》等史传资料也未提二人有师生关系。姚启圣确实以善于招降用间著称,他曾成功地招降了吴三桂部下骁将韩大任、郑经部将刘进忠和朱天贵。姚升任总督以后于漳州(今福建漳浦)设立修来馆,专门负责招降郑经部将。他对投诚官兵封官予爵,赏赐财帛,让他们穿着锦绣衣服、乘着华丽车马招摇过市,以便瓦解郑经军队。由于他招降有方,郑经部下投降者络绎不绝。其中朱天贵归降后曾在福建近海之战中立下功劳,后随施琅出兵台湾,在进攻澎湖时战死。姚启圣招降用间颇有成效,但施琅之降与他无关。《康》剧是移花接木,将姚招降朱天贵等人的事实戏剧性地加在了施琅身上。
姚启圣虽未招降过施琅,但却保荐过施琅。康熙十七年四月,姚任布政使时向在福建的康亲王杰书推荐施琅,姚任总督后,又于十八年六月正式向康熙帝保荐施琅。由于姚启圣和闽籍大学士李光地的保荐,康熙终于下决心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
施琅到任以后,姚启圣在后勤装备方面给予了鼎力支持。但是二人在出兵季节和打击地点上发生分歧。施琅主张在六月乘南风进攻澎湖,然后进攻台湾;而姚启圣主张在十月乘北风分兵进攻澎湖、台湾(二人意见前后也各自略有修正)。由于二人争执不下,所以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夏平台水军未能出师。当年十月清廷同意了施琅的请求,令施琅专征,留姚启圣驻厦门供饷,否决了姚一同出征的请求。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施琅率舰队由铜山(今福建东山岛)出发,十六日进攻澎湖,至二十二日攻克澎湖,守将刘国轩逃往台湾。八月,刘国轩、郑克?(郑经病死后大将冯锡范杀经长子立次子克?)等降清。施琅入台不杀不掠,后又请求在台湾留兵驻守。施琅因平台之功被康熙帝封为靖海侯。
姚启圣在统一台湾过程中也有很大功劳,主要表现是:招降用间,主张武力统一台湾,推荐施琅并为之提供后勤保障,厚赏征台军士并鼓舞士气,平台后主张不放弃台湾(与施琅不谋而合)。他曾捐资制造大小战船100余艘,给施琅补充平台士兵一万余人,其中有数千人由他自筹银两供给军饷。他在大臣中较早提出了进剿台湾的建议(康熙十八年九月提出,当然比施琅要晚)。康熙二十年,他密报郑经死去,台湾主少岛乱,请求康熙乘机剿平台湾,对康熙决心出兵起了促动作用。康熙二十一年,姚启圣一度倾向于剿抚兼用,但并未彻底放弃进剿。二十一年五月,康熙命令姚启圣相机剿抚。当台湾使者提出仿高丽等外国例称臣纳贡时,姚代为转奏,但认为台湾的请求不妥,请求皇帝决断。二十二年正月,姚提出以海上袭扰、设计用间等配合剿抚台湾。二十二年闰六月十七日,提出占领澎湖后应及早进攻台湾,不要中了敌人缓兵之计。三天后又自请统兵前往澎湖、台湾等,相机进剿。七月二十日与巡抚派遣使者招抚台湾,并上奏皇帝。八月十七日他统兵出海处理澎、台善后事宜,并于船上就福建利弊连章上本,提出了展界开禁、端正风俗、裁减冗官、保留台湾、蠲免钱粮等建议,见解颇为深刻。这些建议难以一下子实行,姚启圣又有自诩高明之嫌,兼之康熙这时已不大需要不善海战的大臣(以前福建沿海陆战未平之时,对姚的十四策优容有加),因而对姚产生了反感,故意不予批准。
在此前后,施琅对姚启圣遣使直接赴台招抚(没有就近到澎湖知会于施)耿耿于怀,因而于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和八月两次状告姚启圣。一次指责姚的使者在台湾招抚不当;一次指责姚在后勤等方面支持不力,又在澎湖之战后遥控部分征台官兵(可能姚也想通过遥控其征台的嫡系部队以自重,借此得以亲赴澎、台)。施琅对姚启圣的态度,以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来评价。前一时期,施琅请求独自统兵出海,留姚启圣于厦门,这是必要的,因为可以避免号令不一。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在向皇帝奏报澎湖大捷时也强调了姚启圣的功劳。所以,前一时期施琅对姚的态度是无可非议的。但后一时期施琅却明显地和姚争功,对姚的推荐之恩以德抱怨。施琅颇具城府,出征台湾前,请求以御前护卫吴启爵同往,目的是避免猜忌,关键时候也好请吴在皇帝面前替自己说话。其含有诋毁姚启圣内容的一道题本便是派吴启爵上呈的。
在平台叙功一事上,姚启圣也是言多有失。本来康熙帝于二十二年闰六月二十九日已经下旨:澎湖取得大捷,施琅深为可嘉,姚启圣也非常可嘉。这实际上已经把姚列入平定澎、台的第二功臣。但是姚启圣于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初六上本推辞,一方面指出自己推荐施琅,设谋用间,最终数年努力由施琅一战成功;另一方面又向皇帝表示不敢言功。尽管他一再表示自己的功劳不如施琅,甚至要将自己的功劳让予施琅,但他内心里对施琅是不服气的。他的自相矛盾引起了康熙帝的不满,康熙于二十二十月十一日下令停叙其功,将他在统一台湾过程中的功劳一笔抹杀。由于施琅的诋毁和他本人"多言"之失,平台有功的姚启圣不但未得封赏,反而受到冷落,致使疮疾加重,至年底抱憾而终。
【收稿日期】2002年4月22日
【作者简介】肖立军,男,1963年生,辽宁锦州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明代边镇与兵制。
【责任编辑倪金荣】
上一篇:欧洲中世纪仪式剧的萌生
下一篇:重新感受田汉的戏剧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