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宇来风
中国
中国航天医学工程从地基到空间的六大进展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5月21日在第十六届国际宇航科学院“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上所做的学术报告中提到,经过载人航天的实践与发展,中国航天医学工程已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特色鲜明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技术方法,现已取得包括实现从地基研究到空间实验的突破等六项重要进展,分别是:
◆选拔训练出一支综合素质优秀的中国航天员队伍,创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航天员选拔体系;
◆突破多天在轨的航天员医学健康保障技术和飞行后航天员健康康复技术,确保多人多天飞行任务中的航天员健康;
◆航天食品、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产品、航天特殊环境因素等模拟训练设备成功经受了空间飞行和任务训练的考验;
◆创造性地将航天医学理论与中医药研究有机结合,初步建立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的航天员健康保障体系;
◆建立行之有效的飞船环境医学评价体系和满足医学要求的国家标准,为后续飞行器研制提供重要设计依据;
◆建立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细胞学空间实验技术体系,首次在“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开展航天医学实验,实现中国航天医学从地基研究到空间实验的突破。
陈善广主任还介绍说,中国航天医学工程是以载人航天任务为背景,为适应载人航天领域发展需要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门医工结合、多学科交集成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它研究载人航天对人体的影响及其特征规律,寻求载人航天系统人(航天员/载荷专家)、机(载人航天器及运载器)和环境(航天环境和飞行器内环境)之间的优化组合,确保航天活动中航天员的安全、健康和高效工作。(李建辉)
《航天员》杂志入选“百种优秀期刊进连队”
7月24日,“百种优秀期刊进连队”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航天员》杂志入选“百种优秀期刊进连队”,为建军八十周年献礼。
“百种优秀期刊进连队”活动自5月中旬启动,截至7月上旬,报名的刊社已近200家,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聘请专家,从中选定了《航天员》、《读者》等100种出版规范、内容健康、适合连队官兵阅读的优秀期刊作为入选捐赠期刊。
此次活动由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联合举办,旨在增强优秀期刊在解放军官兵中的影响力,向常年坚守祖国边防、海防,保卫国家人民安全的边海防连队官兵送上一份真挚的礼物,以此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艾尚辉)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招募25名头低位卧床实验志愿者
本刊记者日前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获悉,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香港中文大学等单位将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联合开展60天头低位卧床实验,并面向全国招募25名志愿者。该实验旨在模拟中长期空间飞行的失重生理效应并研究相关的对抗方法。
本次招募起止时间为即日起至8月25日,招募对象为健康男性,年龄在30岁到45岁之间,热爱祖国,热爱航天事业,身体健康,无心血管疾骨代谢性疾病史,半年内未曾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能够适应头低位卧床实验。(刘跃)
航天员教员备战“高考”
暑假来临,上半年的训练告一段落。但是对于航天员教员来说,另外一场竞技才刚刚开始。一年一度的航天员教员考核于七月底开始进行。考核分为两轮:第一轮笔试,第二轮口试,在以后的考核中还会相应地增加实际操作等考核项目。
为了这次考核,整个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做足了充分的准备。航天员的训练分为8大项58个小项。从2004年开始,从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心理、生理、体能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科学、系统的教员培训。在“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结束之后,为适应未来飞行任务,又增加了舱外航天服、模拟器指挥协同程序、优质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出舱活动技术基础、空间法等培训。教员整体实力的提升将为航天员的训练提供全面保障。
机关领导的重视,相关研究室的鼎力协作,为航天员教员培训铺就便捷之路,全室所有教员,将把压力化作动力,以昂扬的姿态备战未来的任务。(王一)
航天城成为夏令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月8日,航天城模拟器楼迎来了本年度第一批到访的夏令营——港澳台大学生夏令营。7月10日,清华校友海外子女夏令营团到访航天城。解说员向大家介绍了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发展概况和航天员的训练情况。“天于神,圣于地”。天时、地力、人和是国家兴旺、航天事业成功的基础。长城、故宫、颐和园,让这些学生见证文明古国的历史与辉煌,而航天城之行,让他们看到了神州大地的未来与希望。(王一)
焦立中举办载人航天科普讲座并签名售书
应中国宇航出版社和中关村图书大厦邀请,美籍华裔航天员焦立中博士于6月28日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举办了载人航天科普讲座,并参加了太空探险科幻小说《星际迷航》的签名售书活动。
焦立中博士最近代表美国海因莱因基金会,来华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焦立中博士在京期间,恰逢由他推荐的、美国著名科幻作家罗伯特·海因莱(Robert A. Heinlein)撰写的太空探险科幻小说《星际迷航》中文版出版发行,他欣然参加了这本书的签名售书活动。
罗伯特·海因莱(1907-1988),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太空探险科幻作家,1974年被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协会授予第一届终身成就奖,并6次荣获雨果大奖。他生前出版了100多部小说、故事及其他作品,其中有4部改编为电影,5部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在罗伯特·海因莱先生去世后,其著作仍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传播。(李建辉)
国际空间大学暑期班首次落户中国
6月25日,国际空间大学第20期暑期进修班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这是在11个国家举办了19期后,国际空间大学暑期进修班首次移师中国。本期进修项目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举办。参加该项目的学员均来自世界各大知名航天机构、公司。本次进修项目的内容包括:核心课程、团队设计项目、主题日活动,此外,还安排了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以及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16个中国航天相关专业场所的参观,并针对航天工业与前景的重点问题举行公众论坛,包括月球探测、国际航天员论坛、国际空间站的优化利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等8个主题。
国际空间大学是一所以空间科学为主要专业的致力于倡导和平利用空间和推动航天技术发展的国际性高等院校,1987年创办于美国,现中心校园座落于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市,主要学术项目包括为期9周的暑期进修项目(SSP)、为期12个月的空间研究硕士班(MSS)、为期12个月的空间管理硕士班(MSM)以及其他学术活动。其中,暑期进修项目自1988年以来每年在不同国家的航天科研机构或著名大学举办一期,主要以空间科学为主,同时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法律、政策、商务、管理等多个领域。(李建辉)
美国
美国太空探险公司将推出绕月旅行
近年来太空旅游市场只能用“兴旺”两字来形容。据美国媒体6月28日报道,美国太空探险公司已经将私人绕月旅行提上日程。这种“月球游”价格远高于2000万美元的“太空游”,每名乘客需要1亿美元左右。目前首次月球之旅已被人预订。
总部设在弗吉尼亚州维也纳的美国太空探险公司正在与部分客户进行洽谈,这些人将有幸成为第一批环绕月球飞行的私人游客。太空探险公司主席兼总裁安德森表示:“我希望在今年年底前将合同敲定。”安德森说,计划已经得到俄罗斯航天部门的认可,他希望首批月球游客能在2009年成行。计划中的“月球游”往返耗时9天,其中3天是在地球轨道上飞行,绕月飞行长达5天半。
安德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已经计划由俄罗斯‘联盟’号飞船来实施绕月任务。‘联盟’号飞船最初是作为绕月飞船设计的,它眼下也许就能实施绕月飞行。我们会对‘联盟’号通讯系统进行升级,同时将窗口加大,以便游客观光拍照。”(李建辉)
美国“太空旅馆”二号试验舱成功上天
由美国旅馆业大亨罗伯特·汤姆斯·毕格罗(Robert Thomas Bigelow)投资建造的“太空旅馆”二号试验舱——“起源”二号(Genesis Ⅱ)6月29日由俄罗斯“第聂伯”(Dnepr)重型运载火箭在奥伦堡州的亚斯内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目前“起源”二号已按计划进入距地面约560千米的预定轨道。
此前,俄罗斯曾于去年7月用同种火箭将“起源”一号(Genesis I)试验舱送入太空。
“起源”二号由美国毕格罗航天公司设计制造,其使命之一是为该公司计划建造的“太空旅馆”的性能及可靠性进行前期测试。与目前金属硬壳的航天器不同,毕格罗航天公司设计的“太空旅馆”由若干可充气膨胀的软壳模块组装而成,其最大优点是可节约发射成本。这些模块发射到轨道上后会自行充气“鼓”起,膨胀的表面有一定弹性,可以抵御太空垃圾、宇宙粒子等的撞击,为其内核提供保护。
身为毕格罗航天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汤姆斯·毕格罗表示,比格罗公司计划在2010年前向太空发射6至10个试验舱;2012年前,公司将发射首个载人太空舱;而到2015年前,他拥有的世界上第一个私人商业“太空旅馆”将全面开张。目前,毕格罗航天公司已经开始招募航天员。同时,公司正在加紧研制一种名为“银河”的试验卫星,这种卫星预计于2008年秋进行首次发射,它将为毕格罗“太空旅馆”的生命保障系统提供必要技术支持。(李建辉)
◆机身出现裂痕航天员成功修复
“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机组对机身隔热瓦等进行例行检查,结果发现一条约10厘米长的裂痕。这道裂痕并非升空时由外部燃料箱的泡沫材料脱落击中所致,而是升空时空气压力导致隔热瓦局部松动。对于这道隔热瓦裂缝,NASA工程师并不认为它会对“亚特兰蒂斯”号的返航造成危险。但若不对隔热瓦进行及时修复,返航途中可能会有炽热气体从裂缝进入航天飞机机体,使“亚特兰蒂斯”号的修复工作将变得更加复杂。
为保证安全,“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的行程从原来的11天延长至13天,增加一次太空行走,在轨修理隔热层裂缝。6月15日下午“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航天员约翰·奥利瓦斯充当太空“修理工”,在第三次太空行走中,把松动的隔热瓦塞回原位,然后用航天飞机医药箱中的医用缝合器以及U形钉进行缝合固定,成功地把航天飞机的这道“外伤”修补完毕。
◆超出计划,完成4次太空行走任务
本次航天飞机飞行原计划完成3次太空行走任务,但由于航天飞机机身出现裂痕,故增加了一次太空行走任务,共完成了4次太空行走任务。
航天飞机航天员雷利和奥利瓦斯11日进行了第一次出舱活动,连接了S1和S3的电源线、数据线以及冷却管道,从而激活了17.8吨的 S3/S4桁架,并使上面的太阳能电池板初步展开。本次出舱活动持续了6个多小时。S3/S4 桁架是在航天飞机到达空间站后由加拿大机械臂安装在S1桁架末端的。
6月13日下午,福雷斯特和斯万森两名航天员,进行了7个多小时的太空行走,试图回收安装在P6桁架上的2B太阳能电池板,不过直到两名航天员结束当天的太空行走,这一设备也未能对地面控制人员发出的指令做出及时回应。
6月15日,美国航天员雷利和奥利瓦斯完成第三次太空行走,修复了航天飞机隔热瓦上的裂痕,还回收了国际空间站115英尺的旧太阳能电池板,这块电池板将被移至国际空间站的另外一个地方继续使用。太阳能电池板的增加为日本和欧洲实验室模块的到来做好了电力准备。
“亚特兰蒂斯”号乘组的两名航天员任务专家帕特里克·福雷斯特和史蒂文·斯旺森17日进行了第四次太空行走,这也是此次太空之旅的最后一次太空行走,整个过程持续6小时29分。
两人首先使前些天安装到空间站上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太阳阿尔法旋转接头”处于完全启用状态,并完成校验工作,斯旺森还在站外安装了一个电视摄像头。随后两人又完成了一些站外清理工作,以便将来为空间站运来的一套舱外移动运输系统可以顺利投入使用。
接下来,两名航天员来到“团结”号节点舱外,安装了一条电脑网线,并拆除了一个全球定位系统天线,随后又到“命运”号实验舱外,安装了一个太空碎片遮蔽罩。至此,“亚特兰蒂斯”号乘组已完成此次太空之旅的全部太空行走任务。美国航天员苏尼塔·威廉姆斯的太空持续飞行时间超过188天,打破了由美国女航天员香农·露西德1996年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创造的太空持续飞行时间最长的纪录。
◆返航推迟 降落着陆备选地点
美国航天飞机首选降落地点是位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但由于天气条件不佳,“亚特兰蒂斯”号在完成了14天的航天飞行后,6月22日降落在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这是航天飞机第51次在此着陆。
返地9天后,NASA利用一架改进型波音747飞机,“背”着“亚特兰蒂斯”号经过3天飞行和3次落地加油后,于美国东部时间7月3日上午抵达肯尼迪航天中心。
返回后,“亚特兰蒂斯”号就要开始准备定于今年12月的飞行,以运送欧空局的“哥伦比亚”号实验舱。在此之前,NASA还要进行两次航天飞机飞行:一次是8月9日,由“奋进”号航天飞机执行,另一次是10月20日,由“发现”号执行。
◆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成功返回
6月22日,美国“亚特兰蒂斯”(Atlantis)号航天飞机在成功完成了预定任务后,载着7名航天员降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Edwards Air Force Base)。由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天气持续恶劣,NASA决定让“亚特兰蒂斯”号改降加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按照原计划,“亚特兰蒂斯”号应于21日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着陆。“亚特兰蒂斯”号于美国东部时间6月8日19时38分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在为期近14天的飞行中,航天员成功地完成了4次太空行走,并为国际空间站运送和安装了新的结构组件以及更换了一组太阳能电池板。(马永生)
国际空间站美国段2010年将对外开放
在很多人心目中,国际空间站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专供美俄等国家的航天员们在这里进行科研和试验。但6月25日NASA官员透露说,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国际空间站将在2010年建成时迎来第一批太空实验研究者,这将是国际空间站首次对外开放。
NASA主管空间站事务的助理行政官马克表示,并不需要将空间站的全部空间用于实验研究,应该将空间站很大一部分的空闲场所提供给其它科研机构和私人公司使用。目前,NASA正在与世界几个国家的政府以及私人机构商讨此事,特别是一些国家著名的健康研究院和私人商务机构,它们很可能想在空间站上进行相应的太空实验。在这样的对外开放空间站计划中,与国际空间站保持联系的运输系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2010年以后,NASA的航天飞机将停用,随后将启用新研制的航天飞行器。所以,这一计划的成功与否也取决于私人公司能否建造出合适的太空船来代替航天飞机。(李建辉)
NASA开始试验探测木星的机器人
6月14日,NASA在墨西哥塔马乌利帕斯州一个巨型洞穴中开始对一个重约1.5吨的机器人进行试验,NASA打算用这个机器人对木星的一颗卫星进行探测研究。
这个直径为2.5米机器人的正式名字叫“深度”(depths),原为英文“地下温泉水层深度探测器”的缩略语,但它有一个更令人感觉亲切的外号,叫“克莱门蒂”。14日,“克莱门蒂”机器人开始在萨卡东巨坑中进行水下试验。萨卡东巨坑直径95米,深305米,是石灰质岩地区岩洞顶部塌陷形成的,里面充满了水,科学家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深的巨坑。对“克莱门蒂”的试验将持续两周时间,“克莱门蒂”是全自动式的,它拥有50个发声探测器,可以感知巨坑中的地形。此外,它还拥有温度传感器,可以“品尝”水,以确定水的含氧量和其他物质含量的变化。“深度”机器人的形状像一个压扁的橘子,曾于今年2月在皮利达巨坑中成功地进行了试验。
对于“深度”试验计划,NASA准备在3年内花费500万美元,明年将在南极的波尼湖进行试验,科学家们认为那里的环境条件更接近于木星的卫星欧罗巴。科学家们认为,像波尼湖那样,木星的卫星欧罗巴也可能在其厚度达9千米的冰层下有水。(李建辉)
美国在水下进行航天医学实验
NASA 5月7日正式启动一项水下模拟太空实验项目。两名航天员、一名航天医学专家以及一名普通医生将在水下实验室内模拟航天员在月球表面行走,并进行与未来航天员登月相关的医学研究。
该项目代号为“NEEMO12”,是NASA“极端环境任务”的第12次行动。在为期12天的行动中,上述4人小组将在佛罗里达州一处位于19米深的水下实验室进行一系列实验。“宝瓶座水下实验室”的大小与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生活舱类似,是目前全球唯一的水下永久性居住和实验舱,靠一系列水面装置提供电力、生命支持及通信联系。
据悉,这是“极端环境任务”水下行动首次接纳一名太空医学专家。他们将模拟太空医学实验,研究航天飞行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的影响,重点测试一系列先进的医学技术,包括利用遥控机器人对模拟患者进行手术等。另外,这个4人小组还将在水下模拟月球表面样本收集活动,这将有助于开发收集月球土壤的新型工具和相关技术。
NEEMO项目经理比尔·托德说,在未来登上月球乃至火星的载人航天项目中,先进的医学技术将使航天员在长期太空生活中接受可靠的医疗护理。(李建辉)
NASA将“曙光”号小行星探测器的发射时间推迟到9月
NASA将“曙光”号小行星探测器的发射时间由7月推迟到了9月,这次推迟,也是该任务的第二次推迟。推迟的主要原因是:7月份的发射机会较少;同时,即将于8月份发射的“凤凰”号火星着陆器任务影响了“曙光”任务的进展。9月份发射和7月份发射,对于“曙光”任务的各项目标没有任何影响。
“曙光”号任务为期8年,它将研究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两颗最大的小行星——谷神星和灶神星。这有助于了解太阳系46亿年前刚刚诞生时的情形。
“曙光”号的发射窗口将持续到10月份,这也是NASA首次在一个任务中探测两个独立的目标。“曙光”计划曾经一度被取消,2006年增加投资4.49亿美元,重新启动了该计划。(肖志军)
欧空局
欧空局明年将选拔4~5名航天员
7月4日,《航天员》杂志采访了来华参加国际空间大学论坛的欧洲航天员中心主任米歇尔·托尼尼。
在采访中,米歇尔介绍了欧洲航天员中心及明年新一轮航天员选拔的相关情况,米歇尔透露,ESA将在2008年年中至年底选拔4~5名航天员,其中至少包括一到两名女性。据介绍,现在欧洲航天员中心没有女航天员。与过去的选拔相比,这次选拔将更强调心理素质,因为这些航天员要面对长期飞行任务。
由于个人发展等原因,欧洲航天员中心平均每年流失一名航天员。这样,每四年就需要进行一次选拔,每次选出4~5名航天员。欧洲航天员中心现在有7名现役航天员,再选4名,就能基本保持11名现役航天员的规模。
据悉,欧洲航天员将参与的主要任务和计划有:国际空间站长期飞行任务,“联盟”号和国际空间站往返飞行;参与载人航天器探索计划(开发新的载人航天器,例如与俄罗斯合作的“快船”计划或与美国合作的CEV计划等)。在航天员教员配备上,欧洲航天员中心有自己的教员团队,专门负责ESA研制的航天部件的训练。负责飞行硬件和软件、计算机模拟以及通讯操作的教员,主要来自ESA空间站部件的研发单位。所有这些教员都要参加航天员教员培训课程和休斯敦中心的空间站培训课程。最后,根据ESA、NASA和国际空间站合作方的标准,通过认证后才能上岗。欧洲航天员中心现在约有40位教员,以工程师为主,也有部分兼职教员,但大部分是专业人士。(左晓宇)
欧空局开始招募火星-500志愿者
欧空局6月19日正式发出通知,招募参加火星飞行计划地面模拟实验火星-500的志愿者,为未来的火星登陆计划进行必要的准备。6名志愿者将在封闭环境中渡过520天。
该试验将在莫斯科的生物医学研究所内进行。参试者将居住在约550立方米的火星飞船模型中,由驾驶舱、科学试验舱、急救舱、住宿舱和厨房等多个舱组成。每个参试者所拥有的个人空间大小接近于目前国际空间站上航天员的空间。
参试者与外界将通过无线电通信进行交流,并且信号的延迟时间将与飞行指挥中心与未来的火星探测飞船之间通话的延迟时间一致。
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收集远程太空探测过程中乘员间的相容性和心理稳定性的相关数据。欧空局将征募2名志愿者,另外4名志愿者将在俄罗斯选拔。
长达520天的试验计划于2008年底到2009年初开始。在此之前将进行2次长达105天的预试验。第一次预试验将在2008年夏季开始进行,有12人参加(参试者及其备份)。他们每人每天将得到120欧元的补助。
据悉,迄今俄罗斯已经有150多人申请参加,其中包括19名女性。整个选拔过程将十分严格。(宋尧)
欧洲公布用于太空旅游的空天飞机
欧洲最大的航空航天公司EADS认为,携带富有的旅游者到达100千米高空体验几分钟的失重,可能在未来20年内成为一个数10亿美元的产业。
EADS麾下的Astrium公司(阿里安5火箭的总承包商)说,该公司有一组工程师已经花了2年时间设计了一种看起来像公务喷气机一样的载具,能携带4名乘客。它有长长的翼展和一个用液态甲烷和液氧做动力的火箭发动机。6月13日,Astrium在巴黎国际航展公布了该飞机前端的全尺寸模型以及由世界知名设计师Marc Newson所设计的座舱。
该空天飞机将用两个常规的喷气发动机从某个普通飞机场起飞。飞机爬升12千米高以后,火箭发动机点火,用80秒钟到达60千米高空。特别设计的座椅能够自动平衡,使加速和减速效应降到最低,确保乘客最舒适、最安全。然后,火箭推进系统关机,飞机的惯性使飞机到达100千米高空。这时,乘客将体验太空中的零重力。整个飞行过程将持续大约一个半小时。(马永生)
俄罗斯
国际空间站受到微陨石撞击
6月6日,两名俄罗斯航天员在太空行走中,发现空间站外壳上有一个弹孔大小的洞。空间站内的3名美国与俄罗斯乘员并未因此受到伤害。
这个小洞位于俄罗斯“曙光”号货舱的外表面,该洞下方的舱内设有气体压缩机。初步检查显示,小洞下方的舱体密封状态完好,空间站的所有设备运转正常。俄罗斯航天局发言人拉基米尔·索洛夫耶夫(Vladimir Solovyev)称,孔洞照片已经发回地球用于进一步研究。
虽然此前曾在空间站的大型太阳能电池板上发现过几个孔洞,但这是首次在如此接近空间站乘员住所范围内发现陨石洞。如果这种撞击导致太空舱漏气,航天员会依照一整套隔离、撤出预案处置。
太空碎片,无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火箭和卫星的一部分,对空间站及其乘员来说都是潜在的危险,航天员在此次太空行走中为空间站安装了金属遮蔽罩,以减少太空垃圾对空间站的威胁。(马永生)
“快船”研制至少需要500亿卢布的资金支持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参加法国布尔歇航展的俄罗斯“能源”火箭公司总裁尼古拉·谢瓦斯契扬诺夫对记者说,目前“能源”火箭公司正在起草新一代太空运输系统,即多次往返飞船“快船”研制方案的技术经济论证。近期,“能源”火箭公司打算将提交“快船”的商业计划并进行正式评审。他认为:“我们估计,投资的经济收益系数约为20%。至于飞船的全部研制费用大致需要500亿卢布。” 这500亿卢布中还不包括用于建立由5艘飞船组成的舰队及建设相应地面设施的费用。“能源”火箭公司计划在2015年前完成“快船”的研制工作,并于当年投入国际载人飞行市场。“快船”的发射和飞行成本将是目前费用的1/3到1/2。(宋尧)
改进的“联盟”-K飞船将于2011年进行首次飞行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俄罗斯“能源”火箭航天公司已经完成了“联盟”-TMA飞船改进方案的技术经济论证工作。参加法国布尔歇航展的俄罗斯“能源”火箭公司总裁尼古拉·谢瓦斯契扬诺夫对记者说:“如果我们能在2007年通过改进方案的技术经济论证,2008年就能够做出决议,那么改进的‘联盟’-K飞船的首次飞行有望在2011年进行。”
改进的“联盟”-K飞船与其他“联盟”号飞船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仅能够完成赴国际空间站的飞行任务,还能够进行环绕月球的自主飞行并返回地球。“联盟”-K飞船在登月后可以以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大气层,能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回地面。“能源”火箭公司总裁指出,“联盟”-K飞船是俄罗斯60年代研制的“联盟”飞船与新型飞船“快船”间的过渡环节。许多舱载系统既可以用在“联盟”-K飞船上,又适用于“快船”。
俄罗斯之所以在研发“快船”的同时还想保留“联盟 ”号,就是因为不想重蹈美国的覆辙:美国在研制出“航天飞机”后就抛弃了“阿波罗”号。但是当美国开始登月计划时,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启用“阿波罗”号,中断了那么多年实际上等于从头开始。(宋尧)
上一篇:世界著名航天着陆场
下一篇:压力容器超声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