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实现“陕西配套”、“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陕西服务”转变,着力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
一、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
珍惜资源,深度转化,努力实现大资源、大布局、大转化、大产业。稳步增加一次能源产能,大力推进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促进化工产业高端化、电源建设大型化、载能工业特色化,实现煤油气盐综合循环利用。重点建设陕北大型煤炭示范、现代煤化工综合利用等“十大基地”,榆神煤化学工业区、渭南煤化工园区等“十大园区”,煤油气产能建设、新能源千万千瓦装机等“十大工程”。优化能源产业布局,加大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渭北产业集聚区,支持陕南适度发展能源化工下游产业。
1 煤炭。稳步提高煤炭开采水平和生产能力,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按第四代矿井标准建设大保当、小保当、小纪汗、西湾等一批大型矿井。做好渭北老矿区挖潜改造,推进煤矿整顿关闭和资源整合,煤炭企业数量减少到120家。加强矿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做好韩城等地煤层气抽采利用。建成一批千万吨级矿井,煤炭产能达到6亿吨。
2 电力。加快实施神木锦界、府谷庙沟门、彬长等外送电源项目,全面建成榆横、秦岭等骨干电源工程,积极支持陕南电源项目建设,优先发展西安、咸阳、杨凌等城市热电联产,大力推进铜川、黄陵、府谷等矿区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启动实施抽水蓄能电站和核电项目前期工作。新增电力装机3500万千瓦,总装机达到6000万千瓦。
3 油气。加快老旧油田改造,推广高效增产采油技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力度,在抓好原有区块扩边勘探的同时,努力开拓新的油气区块,实现子洲、米脂和杏子川的规模开发,实质性推进镇巴油气田勘探并及早开发利用,鼓励企业境外勘探开发,确保资源有序接替。石油、天然气产能分别达到4700万吨和300亿立方米,油气当量达到5000万吨,建成全国第一油气大省。
4 现代化工。发挥资源优势,运用先进技术,凝聚各方力量,扎实推进神华陶氏榆林煤炭综合利用、延长延安煤油气深度开发、靖边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一批重大资源转化项目。按照循环经济模式,树立低碳环保理念,加快煤制甲醇制烯烃技术产业化,构建煤制油气、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醋酸四大产业链,支持地方发展配套产业,促进兰炭生产上规模、上水平,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工产业园区,占领行业发展制高点。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50%以上,形成综合化工产能4000万吨以上。
二、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运用先进技术,加快改造步伐,推动重大装备自主化、成套化、高端化,推动骨干企业由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转变,推动主体产品由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的龙头企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1 输变电设备。适应国家特高压、超高压重点输电工程建设,以大功率晶闸管等核心技术为支撑,重点发展1000千伏交流、±800千伏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以重点园区为平台,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巩固提升高压输变电、低压配电等优势产品,增强成套和试验能力,促进产品智能化。
2 汽车及零部件。发挥关中汽车产业集群龙头作用,重点发展重型卡车和轿车,大力发展客车、专用车、微型车,加快混合动力车产业化。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集成,推动整车升级换代,扩大发动机、变速器、车桥、安全气囊等关键零部件生产规模,实现汽车电子产品系列化、多元化。
3 数控机床。以数字化、大型化、高速化为重点,做强做精三轴以上加工中心、数控磨床、数控镗铣床等整机产品,不断扩大功能部件、大型铸件、精密数控刀具等优势产品规模,积极实施高档数控机床科技重大专项,开发柔性制造、精密成型、超精密微机械等先进适用技术,增强自我装备能力,嵌入全球制造链条,形成技术创新网络,凸显集团优势。
4 能源装备。大力发展石油钻机、修井机、连续油管等产品,加快开发海洋平台钻井装备、海洋用管、钻机电控系统、空气钻井装备。开发智能化千万吨级电牵引采煤机,实现可移动矿用救生舱规模化生产,扩大掘进机、运输机和液压支架配套制造能力,建设大型煤炭综采设备生产基地。积极发展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和核应急发电机组、核级压力容器等。
5 化工装备。以轴流压缩机、大型空分装置以及大型非标设备为依托,增强高压厚壁设备和特种材料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加快发展加氢反应器、精馏塔、闪馏罐、真空蒸发结晶器等大型反应装置。全面提升系统集成和总包水平,实现大型能源化工非标设备本地化制造。
6 工程机械装备。突出发展连铸设备、重型锻压及后处理设备、液压挖掘机、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摊铺机等产品,积极开发板带冷热连轧、涂镀层加工、高速线材精轧等大型冶金成套装备和多功能工程机械主机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开发关键零部件,提高配套生产能力。
7 轨道交通装备。加快掌握高速列车、新型地铁车辆等装备核心技术,重点发展适应高速重载要求的铁路罐车、集装箱专用起重机、铁路铺架设备、道岔及转换系统、列车集中轴温报警器等高附加值产品。完善时速250—350公里高铁接触网和城轨供电刚性悬挂系统的开发制造,实现电气化产品系列化。
8 轻工装备。集中发展新型纺织机械、光机电一体化和特种工业缝纫机、涡旋压缩机、机组式凹版印刷机、柔性版印刷机等产品,加快研发农副产品加工及农业机械装备,扩大中高端轻工设备市场份额。
三、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突破激光、创新药物、信息通讯、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产业化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
1 航空航天。以国家大飞机项目为带动,依托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和五个园区,增强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机载设备配套能力,加快大型运输机、新舟和运八系列飞机、通用飞机产业化,构建集研发、生产、试飞、检修、外包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围绕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加快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航天运载动力、空间飞行器有效载荷,重点培育民用卫星应
用产业和特种技术产业,促进航天主导产业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协调发展。
2 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构建钛及钛合金、高性能碳纤维、硅材料、金属铌钽、钼及钼合金等产业链,积极开发稀土资源,建设宝鸡“中国钛谷”和商洛“中国钒都”,打造西安、安康、汉中、商洛等新材料基地,形成“一轴四极七园”的发展格局。
3 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核电和生物质能,壮大新能源产业规模。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形成太阳能电池材料、专用设备研发、电池组件生产的产业链条,构建以西安为龙头,商洛、咸阳、渭南产业聚集区等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加快陕北百万千瓦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推进陕南水力资源和关中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在吴起、黄龙、宁陕等地规划布局一批生物质能源项目。研制开发电动汽车和码头牵引车,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
4 新一代信息技术。适应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变革,积极发展物联网、软件与集成电路、通信、半导体照明、平板显示和激光等产业,着力突破嵌入式软件、感知芯片、导航芯片及高功率激光器等关键技术,加快半导体、软件新城、通信、激光、物联网等示范园区建设,建设国内一流信息技术产业高地。
5 生物技术。实施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检测试剂和生物育种等产业工程,加速生物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组建生物医药研究院,加快建设陕南原料药种植加工基地和西安、杨凌生物技术研发生产基地,努力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和服务外包基地。
6 节能环保。大力开发水污染防治、工业废弃物处置、除尘脱硫脱硝、环境质量在线监测、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等技术与装备,培育环保技术、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型企业,建设西安经开区大气污染防治、宝鸡高新区节能锅炉与固废综合利用、渭南经开区环保设备等十大示范园。
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下大力气改善品种质量、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培育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 有色冶金。加大勘探力度,加强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开发。采用先进工艺挖掘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潜力,提高尾矿、熔炼渣和余热余压余气的综合利用水平。运用循环经济模式,形成铅锌一纳米氧化材料、煤—电—铝镁合金、硫铁矿—硫酸镍—镍材、钒矿石—氮化钒—钒电池等产业链条,推进铝电联产,加强黄金开采一选冶一精深加工一体化。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加快技术改造,提高优特钢产品比重。
2 建筑材料。加快淘汰落后水泥产能,推广高固气比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提升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在陕南、陕北适度布局消纳工业废弃物水泥项目,支持新上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泥生产线,积极发展商品混凝土、大型水泥构件制品等下游产品。推进氟化工、石英石、重晶石、石墨等非金属资源的深加工,搞好粉煤灰综合利用。建设铜川新型建材基地和宝鸡、安康、神木陶瓷工业园区,实现新型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在线镀膜玻璃、玻璃深加工产品和复合环保装饰材料规模化生产。
3 食品加工。以果蔬、乳制品、肉制品加工和烟酒制造等产业为重点,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高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比重,建设世界浓缩果汁基地、全国乳制品基地和西部肉制品基地。依托小杂粮、红枣、核桃、魔芋等发展特色食品。加强食品安全能力建设,构建行业诚信自律体系。
4 纺织服装。重点发展高档面料、功能性面料、床上用品及家用装饰、服装等产品,提高印染和后整理等配套能力,增加产品门类和附加价值,实现多元化、复合型发展。加快建设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推动建设咸阳纺织服装、安康丝绸加工等产业基地,支持发展传统手工纺织产品,努力振兴纺织业。
5 建筑业。大力发展房屋建筑业,提升市政、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专业施工能力,增强建筑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做大做强总承包,做专做精专业承包。完善工程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着力培育集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装修装饰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综合型和专业型相协调、大中小相促进的格局。
五、加快发展服务业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以西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相应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农村,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旅游、文化、会展等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1 现代物流。依托区位及交通枢纽优势,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物联网等现代管理手段,建设布局合理、装备先进、智能化运作的现代物流体系。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三大平台、五大体系、七大园区”。强化宝鸡、汉中、安康、榆林等重要物流节点,推进咸阳空港物流园建设,形成运转高效、畅通便捷的大物流格局。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依托供应链加强物流资源整合,把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成为国家级一流物流园区。
2 旅游。彰显“山水人文、大美陕西”形象,打造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系列品牌。突出抓好秦始皇陵和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法门寺文化景区、延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帝陵等著名景区建设,加快培育秦岭生态旅游带和黄河文化旅游带,积极发展民俗风情、科教观展、温泉疗养、乡村、工矿等特色旅游。创新景区开发建设机制,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开发系列产品,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服务水平,建设旅游经济强省。
3 金融。建设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打造产灞金融商务区,增强国际资本融通功能和区域辐射能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扩大贷款规模、增设网点、拓展业务,吸引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在陕发展,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积极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稳步发展期货、基金、信托、金融租赁、融资担保、典当等金融服务。着力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加快企业上市步伐,鼓励企业整体上市和再融资。培育壮大保险市场,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鼓励支持企业债券融资,促进设立产权交易市场。
4 房地产。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满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需求。调整商品房供给结构,增加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比例及土地供应,稳步扩大住房建设规模,积极培育发展县域城镇房地产业。完善住房信息系统,加强一、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调控,规范物业管理,强化中介服务,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5 商贸流通。推进大型专业市场和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加快城市商业广场、特色商业街、商贸聚集区建设,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等社区商业发展。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工程”,为农民提供便利、安全的生产生活服务。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新型服务业态,提升酒店、餐饮接待能力和水平,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餐饮。大力发展会展业,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开发互联网增值服务,壮大会计、审计、法律、职介等中介服务业。
(摘自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五篇))
下一篇:将航天技术用于核与辐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