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奇蓁,发展内陆核电正当其时
第一座生产堆的设计、建设、调试启动,第一座原型核电站的设计与建设、第一座商用核电站秦山核电二期工程……中国核能事业发展中的诸多“第一”,都凝聚着我国早期无数核电专家的心血,叶奇蓁院士正是这些专家之一。
他参与过许多技术路线、堆型选择、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工作,主持过大量可行性研究及总体设计,组织并实施过很多自主设计及其重大技术方案的审定。这位国家能源问题“智囊团”主要成员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智慧都奉献给了核电事业。
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核工业是以军为主,增强国防实力。1964年爆炸原子弹,1967年爆炸氢弹,1971年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这3件事情昭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1978年以来,中国核工业在保军转民第二次创业的道路上一路飞奔,以建起中国大陆自己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为起点,一座座核电站纷纷建设并投入使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国际上核电发展的黄金时期。早在1970年2月8日,周恩来总理就提出:“二机部(核工业部)不能光是爆炸部,还要搞核电站。我国发展核电站的方针是:安全、实用、经济、自力更生。”改革开放的到来,将周总理的这句话变成了现实,也把中国核工业拉入国际市场竞争中。
1982年12月30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中国政府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了建设秦山核电站的决定。1985年3月,秦山核电站浇灌第一罐混凝土,1991年12月15日首次并网发电,从此,中国拉开了核电建设的序幕。
目前,在国内电力生产构成中,主要有“火电”、“水电”以及“核电”三大类,其中火电一直雄居主导地位,占全国总机组比例高达70%。火电的原材料是煤炭,有分析认为“电荒”是因为“煤荒”。
煤炭对火电发展的牵制,自然就给了水电和核电以新的发展空间。我国虽然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和距离因素,有些地区用水发电并不合算,而且水电受气候影响很大。叶奇蓁身在秦山,心中装着整个中国核电大发展的宏图。他认为,核电固然不能解决全国性的电力大问题,但它有助于解决部分地区的电力短缺问题,因为并非每个地方都有火力以及水力发电的优势,这些地方如果完全依靠向外省购电,一方面输电成本很高,另一方面有赖于电网的可靠性,在紧要关头缺乏能源的基本保证。
《人物》:提起核能,普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安全吗?核电站如果出现事故,会不会像原子弹一样爆炸?
叶奇蓁:核电站绝对不可能产生原子弹爆炸。虽然核电站使用了和原子弹一样的铀235,但是纯度不同,绝对不会产生爆炸,完全是可控的。这好比喝酒,压水堆核电站相当于啤酒,大概是5%~10%的酒精,而原子弹相当干白酒,差不多60多度。由于浓度不一样,白酒用火一点就能着,而啤酒怎么点也点不着。
《人物》:坐落在深圳东部的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今年5月,有媒体曝中国大亚湾核电站“核泄漏”。这方面的情况,您能否披露一下?
叶奇蓁:中国大亚湾核电站“核泄漏”的说法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并没有导致大亚湾核电基地及周边地区放射性水平升高,没有对环境造成核污染。大亚湾核电站只是个别燃料棒出现了破损,裂变气体泄漏只是到了工艺系统,放射性物质还包容在主环路压力边界及安全壳两道屏障内,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人物》:原来如此,那么目前核电技术是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叶奇蓁:带着破损燃料运行,在国外也是有的。因为一个堆里有四五万根燃料棒,运行3年,有可能出现个别燃料棒破损;设计本身就允许万分之二的破损率。目前中国大陆上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共有11台,装机容量达8900兆瓦。这些核电站始终保持安全运行的良好记录,负荷因子达到85%~92%,运行水平处于全球中上等水平。
随着核电运行经验的增加,全世界都发现了核电技术的一些不足,从而对核电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还是针对如何提高核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而随着我国核电技术的进步,在吸取国外经验的同时,这些改进我们已经或正在进行。
《人物》:核电作为清洁能源和传统石化能源相比,它的优点在哪里?
叶奇蓁:核电是一种不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清洁能源,基本上是零排放。普通60万千瓦火电机组每年会产生7万吨二氧化硫、603万吨二氧化碳,以及大量煤灰等废弃物。与火电水电相比,核电工业耗能低,而且环保。同样的百万千瓦机组,火电一天需要的煤差不多要装一整列火车,而核电1年只需要30机组原料,用1节火车车厢就够装了。
《人物》:目前世界上共有440多座核电站运行,而且大部分建在内陆地区,其中美国、法国、日本所拥有的核点站占了总数的半成。中国其实是一个人均占有资源相当匮乏的国家,核电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产生大量的清洁电能,而且对于中国来说提高电网的抗灾害能力,建设紧急情况下不依赖燃料运输的支撑电站,核电站都显得尤为必要。我们是否有建设内陆核电站的考虑?
叶奇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核电将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国建设内陆核电,势在必行。
《人物》:此前,我们的核电站为什么都建在沿海?
叶奇蓁:主要原因是沿海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电网容量较大,能承受核电大机组运行,而且沿海地区距产煤地较远,又缺乏水力资源,核电的建设能改变完全依赖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的困境。目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内陆的中西部地区经济、电网容量都有了很大发展,有些省份同样缺乏煤炭和水力资源,因此就需要核电建设来缓解缺电的矛盾。
在电力需求的强力推动下,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重庆等内陆省份近年来正竞相成为中国第一批内陆核电站所在地,过去几十年只能在沿海地区发展核电的格局已被打破,中国核电建设正向内陆地区迈进。中国首座内陆核电站已在湖南桃花江开工,中国在核电厂址规划中已确定相当一部分可选的内陆厂址,其中有些厂址已开展许多工作,诸如地质、水文、气象、地震、交通、人口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数据,有的还开展了初步可行性研究及审评,当地政府和广大公众也积极支持发展核电,这些都将推动中国内陆核电站建设。
《人物》:目前在中国发展内陆核电站,从技术上讲是否成熟?
叶奇蓁:在内陆建设核电站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只要处理好废水排放的问题,不会对环境和安全产生影响。目前在中国发展内陆核电站,技术上是完全成熟的。
随着国家发展核电由“适度发展”转变为“积极推进”,再到现在的“大力推进”核电建设,观念上的重大转变帮助中国迎来了核电发展的春天。许多项目均采用了在引进国外技术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后形成的中国自主设计的“二代加”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这成为支撑诸多核电工程的技术“灵魂”。在掌握“二代加”技术的基础上,中核集团确立了一个清晰的技术路线图,那就是“应用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让中国核电技术不断地、有计划地向前发展”。
中国拟到2020年将核电装机容量扩大至7000万千瓦,相关规划正待国务院批复。如果实现7000万千瓦,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位居世界第二。我们不但要做核电大国,更要做核电强国。这意味着,中国核电发展正在“升温”。核能,正成为中国能源优化发展的方向。
下一篇:对属地管理核地勘队伍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