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耳带状疱疹25例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中西医综合疗法对耳带状疱疹进行治疗所取得临床效果以及治愈时间。方法 选择曾在我我院进行治疗的耳带状疱疹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相等的两组,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对其行西医方法治疗,观察组中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愈时间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之后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都为100%,无明显差异存在。对两组患者的痊愈率进行比较,观察组中明显较高,存在显著差异。在治疗完成之后,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比较,观察组中治疗时间明显较短,有显著差异存在。结论 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耳带状疱疹进行治疗有较好效果,要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耳带状疱疹;治疗效果
在临床医学上,耳带状疱疹也叫做Hunt综合征,其属于一种疱疹性、炎症性皮肤病,该疾病的引发病毒为水痘-带状疱疹,这种病毒主要是对面神经造成侵犯,主要临床表现特征就是周围性面瘫并伴耳部疱疹。耳带状疱疹在临床上表现就是,水疱或者是丘疱疹成簇或者成群出现,主要是沿周围神经进行排列,其中一侧呈现出带状,并且伴神经痛。该疾病还可对头、面部以及耳等处造成侵犯,甚至是会对下肢造成侵犯。该疾病的病程一般是15d,大部分患者都能够自愈,但之后会有神经痛遗留。本文对耳带状疱疹患者进行研究,利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其进行治疗,并得到较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曾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耳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是单侧发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每组25例,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有13例,女性有12例,患者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为(32.5±1.6)岁,患病时间在2~10d,平均天数为(4±0.5)d,其中有16例患者合并面瘫,有7例患者合并听功能障碍。对照组中患者男性有16例,女性有9例,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为(36.4±14)岁,患病时间1~10d,平均天数为(5±0.4)d,其中有18例患者合并面瘫,8例患者合并听功能障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方面无显著差异存在。
1.2方法
1.2.1诊断依据 患者在发病初期,全身均有不适感,之后感到耳周或者是耳内有剧痛感,患者的外耳道或者是耳甲腔内有疱疹出现;在疾病早期,有非完全性面瘫发生,在数天之后出现加重现象,并且不断发展最终成为完全性面瘫;患者有时会有耳聋、耳鸣与眩晕症状出现。排除耳单纯性疱疹与贝尔式面瘫。
1.2.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单纯西药治疗,即抗病毒药物、激素以及神经营养药物与血管扩张药物,对患者行静脉滴注,进行1次/d,在治疗3d时间之后,将激素药物药量减半,之后再继续服用3d时间。观察组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再结合中药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中使用龙胆泻肝汤进行治疗,其药物组成:龙胆草、柴胡与栀子各15g,大青叶、板蓝根与菊花各20g,泽泻、黄芩与当归各10g,6g僵蚕,3g炙甘草。水煎后内服,1剂/d,早晚各服用1次。所有患者勿食用油炸型或者是辛辣食品,禁止患者进行饮酒,将7d时间作为1个疗程,连续进行2个疗程时间的治疗。
1.2.2疗效判定 在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疼痛感消失,疱疹消退,并且听力恢复到正常水平,无面瘫症状存在,则表示痊愈;在完成治疗之后,患者的疼痛感有所减轻,疱疹也开始逐渐消退,听力稍微有些下降,面瘫症状有所减轻,则表示有效;在完成治疗之后,患者的疼痛感、疱疹以及面瘫等症状均无明显改善,并且患者听力下降,则表示无效。
1.3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且要利用t与χ2对数据进行检验。
2 结果
2.1对完成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在总有效率方面具有相同结果,均能够达到100%。但是观察组中的痊愈例数比对照组明显较高,两组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存在。见表1。
2.2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进行对比 在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中痊愈患者所用时间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明显较少,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上所出现的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多,并且也越来越难治愈,有些疾病单纯靠中医或者是西医进行治疗已经很难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需要将中西医结合起来进行治疗。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证实耳带状疱疹是一种疱疹性、炎症性皮肤病,它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而引发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人体神经的根部长期潜伏,当人体的免疫力有所下降时,将会爆发该病毒而导致疾病形成。在临床上该疾病常常是单侧发病,患耳常常存在烧灼样剧痛,患者的局部皮肤有疱疹出现,一旦侵害到神经部位则会造成面瘫,在临床上也可见侵害到内耳患者,患者听力会有所下降,并且前庭会受到刺激。根据有关研究,细胞本身所具有的免疫抑制作用会使得在神经节根部所潜伏的病毒再一次被激活,并且沿着神经向皮肤纵向扩散,使其有水疱产生,在该疾病发作过程中,机体内的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能够发挥出一定作用。对带状孢疹的后遗神经痛以及神经损伤进行修复难度比较大,一般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治疗,根据近几年来的临床实践,对神经纤维损伤利用神经生长因子以及神经营养因子进行修复能够取得比较理想效果。目前在临床上对耳带状疱疹治疗比较成熟的方法就是药物治疗。抗癫痫药、利多卡因贴剂以及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是一线用药,阿片类以及曲马多属于二线用药,辣椒素贴剂以及丙戊酸钠属于三线用药。通过近几年研究发现,对带状疱疹的后遗神经痛利用普瑞巴林以及加巴喷丁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在中医理论中,耳带状疱疹属于"风赤疮痍"及"抱头火丹"范围,该病主要是情志内伤而造成肝火旺盛,或者是由于脾湿郁久而受到毒邪入侵,湿热内蕴,循经而上扰所导致的,该疾病的实质就是湿热内蕴与肝火郁毒素。利用中医方法对存在肝火湿热与腹泻患者比较适应,但对于胃气寒湿患者不适用,有可能会使患者病情加重。本文研究中所使用的龙胆泻肝汤具有清热解毒、泻肝利水以及升清降浊与条达肝气的作用。在该方中的龙胆草具有大寒大苦特,归肝、胆经,利用龙胆草能够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方中的栀子、黄芩具有苦寒特性,能够协助龙胆草用来清泻肝胆实火;泽泻具有甘淡而寒特性,这三种药物能够帮助龙胆草用于利水渗湿,将肝火以及湿热由水道排出。甘草所具有的作用就是缓肝急,与中医理论相符合,各种药物协调使用,你能够保证不会伤到胃气。这种药物共同使用能够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在对耳带状疱疹进行治疗时,不但要利用龙胆泻肝汤进行治疗,还应以清肝泻火作为指导思想,利用其它中药加减以及自拟药方来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沧怒昂效果。在治疗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患者行早期抗毒治疗。目前抗毒药物中比较有效的就是阿昔洛韦与伐昔洛韦。临床研究证明,阿昔洛韦能够取得较好的抗病毒作用,药物进入人体之后容易被感染病毒细胞吸收,并且该药物能够在患者细胞内进行转化,使之成为三磷酸化合物,对于病毒的DNA聚合酶能够进行有选择性地进行抑制,并且能够向处于延伸状态的病毒DNA双链渗入,对DNA合成进行干扰或者防止并且阿昔洛韦毒性比较低,有很高的治疗指数。
在现代临床医学上,对耳带状疱疹进行治疗有较多方法,但各种治疗方法一直不能统一规范。在临床医学上,利用西医方法进行治疗,治疗费用都相对比较高,并且在进行治疗时,利用糖皮质激素,将会有一定副作用产生,尤其是对于一些同时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利用西医对顽固性神经疼痛并没有很好方法,但利用中医对耳带状疱疹的急性期与其之后的后遗症进行治疗都会有较好效果。从本文研究结果可知,在患者的痊愈率以及治疗时间方面利用中西结合疗法都要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并且成本较低,也不会产生太大副作用。根据本文研究,对两组患者治疗之后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都为100%,无明显差异存在。对两组患者的痊愈率进行比较,观察组中明显较高,存在显著差异。在治疗完成之后,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比较,观察组中治疗时间明显较短,有显著差异存在。
综上所述,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耳带状疱疹进行治疗有较好效果,要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高虹.耳带状疱疹30例临床报告[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6):767-768.
[2]张爱萍,杨仕明.耳带状疱疹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2,10(4):442-444.
[3]闻克银,唐慧.耳带状疱疹26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3):357-357.
[4]冯纬纭,张勉.中药治疗耳带状疱疹体会[J].黑龙江中医药,2010,15(3):24-25.
[5]余晓红.耳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J].工企医刊,2011,24(2):50-51.
[6]肖鸣欣. 中西医结合治疗耳带状疱疹15例[J]. 国医论坛,2011,3(11):32-33.
[7]高士杰.中西医结合治疗36例耳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13(21):90-91.
[8]李双阳.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63例回顾性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20(22):450-452.
[9]吕智甫,王春艳.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价值探讨[J]. 现代养生,2013,14(44):62-63.
[10]季杰.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 中国卫生产业,2012,28(33):175.
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