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在分析研究创新型应用人才特点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国、德国、英国以及香港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对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整体优化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和调研,提出了从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五个方面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
关键词:创新型应用人才 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
建立创新型国家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重要思想。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加剧烈,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成了企业生存的关键。因此培养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和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是高等院校一个重要使命。现行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难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朱高峰院士(通信技术与管理)认为,虽然工科培养的是工程师,但课程安排要求基础专业的系统性,工程实践环节内容不够,而工程师所需的知识如经济和法律基本上是缺门。朱院士指出,现行的培养方案,实际上培养的是科学家,而非工程师。可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计既是十分必要的。
一、“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基本特点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在讲培养“应用型人才”, 但不少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仍处于“表象”阶段,认为只要加强了实践教学,就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单纯按“实践”的量来衡量,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甚至是危险的导向,其谬误是重视了“应用”的培养,而轻视了“素质”的培养。
我们提出的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和普通的应用型人才有本质的不同。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可见人才要具备较高的素质,而不仅仅是“动手能力”。
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一般说来,普通高校培养的主要是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技术型人才主要强调技术的应用能力,是一种智能型的操作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处于人类社会劳动链环的终端。而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这是当前不少高校所着力培养的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与技术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具有更专深的专门知识,属于人才的中端。
我们提出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创新型应用人才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普通的应用型人才相比,创新型应用人才具有更强的研发能力或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的可塑性,适应面更广,属于人才的高端。
二、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的培养特色和独特的课程设置
1.牛津大学的培养特色和独特的课程设置
牛津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体现在学院制、导师制(课堂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独特的专业课程设置(三个学科、两个学科齐头并进或一个学科,但必须修完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外,导师指导学生选修课程,但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加起来要到八门,三个学科齐头并进者,修习三个领域的五门核心课和三门选修课;而选择两个学科者,则选择两领域中的四门核心课、外加两个领域内的四门选修课。)可见其课程设置特点鼓励学生知识交叉和融合。
2.哈佛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独特的培养理念
哈佛人常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哈佛成立于1636年,比美国的形成早一个半世纪。370多年来,哈佛大学不断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其独特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国际教育界独树一帜。
1642年,邓斯特(Hey Dunster)校长,确立了以古典人文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特别强调逻辑、修辞、希腊语、伦理学等。19世纪后期,为了培养实干家(doer)和能够做出成就的人(achiever),艾略特校长在哈佛全面推行选课制,把科学教育引入哈佛,但同时造成了缺乏系统性和过分专业化的弊端。1909,劳威尔校长,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推行“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集中与分配制”。本科生毕业要修满16门全年课程(full course),其中六门必须是专业课(concentration),以保证学生的专业领域的知识深度;六门要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各选2门,保证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其余课程由学生任选。科学的培养理念,为哈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基础。1979年,为了培养有教养的人(educated men and women)哈佛大学开始实施核心课程计划形成了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目前,学校规定,本科四年必须修满32门学期课程(halfcourse),其中,核心课程八门(从11个领域挑选8门,每个领域至少1门,和所修专业最近的三个领域免修),专业课大多要求12门学期课程,其余为选修课程。
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理念注重知识面的“博”与“深”的有机结合,注重知识的完备性,培养理念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展成培养“有教养的人”。
三、“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根据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认为“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方案要坚持“高起点、重实用、可持续”的原则。方案的具体制订要遵循三大原则:一是符合本校实际;二是要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前提下,科学地安排理论、实践、自学之间的课时比例。三是课程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杨叔子院士(机械)认为,在人才培养结构中,知识、能力和素质是核心: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没有知识,就没有形成良好素质的基础,当然也不会有强大的能力。
因此,课程的设置应涵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方面的内容,从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课程设置主要有四大模块构成:(1)基础类课程(核心课程应增加跨学科的课程的门数)、(2)专业类课程(含专业基础课)、(3)实践类课程(四年不断线,加重是综合型实验的比重)、(4)选修课程。
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各模块教学应有所侧重。比如:
哲学、数学、外语等基础类课程,要根据新的培养理念,重点放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哲学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应突出培养学生的洞察力、远见力和预见能力,数学、逻辑学类课程则应强调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外语、语文及逻辑学等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的实用能力。
专业课外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旨在为学生提供未来可持续性发展所必学的知识。实践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要加大选修课的开课比例和力度,选修课主要分三类:(1)基础类:哲学、心理学、外语、法学、经济、中文;(2)应用类:计算机、逻辑学、管理艺术等;(3)学科前沿类(提高类)的课程,旨在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选修课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既是对主课的一种有机补充,也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的必要手段。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不可盲目跟风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根据国情、校情来制定,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要科学、理性地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不可盲目跟风。
世界上比较成功的大学,都与其良好的人才培养理念密不可分。
牛(津、)剑(桥)大学(Oxbridge)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开创了“teaching university”(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先河,为英国国家的强盛,成为日不落帝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随着1620年五月花号船(Mayflower)驶入美国,美国继承并发扬了牛剑大学(Oxbridge University)这一理念,并把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美国所推行的通识教育为美国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人才,使美国发展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
目前,国际上人才培养主要有美国体系和德国体系两大体系。
美国的培养体系,注重通识教育,强调基础,(通识教育课程约占到30%左右),与专业有关的知识由用人企业通过培训去解决;德国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受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培养理念影响,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专业教育。德国大学一般强调专业对口,毕业后直接上岗。就目前德国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世界上鲜有大学校能与之比肩。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提出的whole-person(全人)教育正是基于洪堡的培养理念。目前,国内不少高校纷纷仿效美国强调基础和通识教育,但都忽略了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忽略了美国的国情:(1)美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2)美国的本科生大都可以进入研究生教育,专业教育可以放在更高层次;(3)美国有较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本科生如果直接就业,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强化专业技能。可见,对于我国学校来说,用通识教育的理念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行不同的。但仅仅照搬德国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同样也有困难。因为德国小学四年,中学六年,在中学就打好了较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我国教育体制和资源都不足于照搬德国的培养模式。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既非美国的通识教育,也非德国的“专才”教育,而应取其各自的合理内核,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和良好专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
注释:1810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成立标志着大学新时代的开始,科研成了大学的重要职能。19世纪前的大学被称为1815年哈佛派人赴德国留学,把德国大学的理念介绍给哈佛,并以德国大学为样板对哈佛进行改造。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2010
[2]钱伟长.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3]卓志望.素质个性化教育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
[5]许国志,陈太一.院士谈教育[G].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6]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创新性与特色性的高度融合
下一篇:大器晚成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