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半身疼痛3个月,加重伴双下肢乏力1周
病历摘要
患者,女,68岁。主因“间断左半身疼痛3个月,加重伴双下肢乏力1周”,于2005年5月24e被收入神经内科病房。
患者3个月前常无明显诱固感到左上肢近端、左胸、左背多处疼痛,不敢左侧卧位,不敢触压,以“发热,体温波动于37.8~38.8℃,咳嗽、吐痰,胸闷,气短,心悸”在当地医院诊治。当时拍胸片示:左下肺炎.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增大,腋下淋巴蛄肿大,烃枕炎,对症处理症状稍好转,体温正常,咳嗽,吐痰较前减轻,无咯血,无头痛、头晕,无明显肢体活动障碍,复查胸部CT后以“肺炎治愈’出院。但左肩,背,左胸部疼痛间斩出现,自觉与呼吸无关,活动、用力咳嗽后疼痛加重,不伴发热,于北京市内莱医院心内科诊为“冠心痛,心肌缺血”,给予硝酸甘油口服稍缓解。于北京市另一医院神经内科诊为“肌筋膜炎”,给予扶他林,芬那露及外用中药治疗,症状稍缓解.近1周上述症状加重,且感到双下肢疼痛、乏力,不敢活动,站立困难,外院胸CT示:未见骨质破坏.遂来我院就医。自述患病以来,体重下降5Kg,食欲可,无吞咽困难,二便尚正常。近期因上述症状口服维生素B12维生素B1及芬必得,扶他林外用。
既往史:高血压10多年,间断口服降压0号,近日未服;冠心病、室性早搏10年,口服中药治疗;发现血糖高,曾口服二甲双胍,近日未服;2000年固颈淋巴结结核接受抗痨治疗3个月。
查体;BPl40/85mmHg,体重115Kg,体型肥胖,神志清醒,痛苦面容,四肢皮肤色素沉着,颈部手术瘢痕愈合好,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性哕音,少量痰鸣音,心率78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高度膨隆,胸背部叩痛(+),左上肢近端、左躯干、双下肢触痛(+),双下肢肌力4级,右侧巴氏征(+)。
入院诊断:左侧胸痛、双下肢乏力待查:脊髓炎?胸膜炎?
第一次查房记录
住院医师 汇报病历如上。我院辅助检查:正位胸片:心影增大,纵隔增宽,双肺未见异常。心电图,大致正常。实验室检查:凝血功能正常;尿便常规正常;血常规:WBC6.3×109/L,RBC4.07×1012/L,HB129g/L,PLT289×109/L,结核结明试验阴性,PPD(1:10000)阴性,OT试验阴性。血沉64mm/小时,C-反应蛋白1.84mg/d1,空腹血糖7.5mol/L,糖化血红蛋白6.2%,肝功能、心肌酶谱正常,凝血组合正常,肿瘤相关抗体CEA、AFP、CAl25、CAl99阴性;尿本周氏蛋白阴性,因患者惧痛,不能配合检查,一直未做胸腰CT。请呼吸科会诊,考虑肺栓塞待除外;请心内科会诊,考虑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待除外;请上级医师指导诊治,
主治医师 本例病人有如下特点;①老年女性,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史。②间断左半身疼痛3个月,加重伴双下肢乏力1周。③查体:步态跛行不稳,体型肥胖,神志清醒,痛苦面容,面色潮红,四肢皮肤色素沉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性哕音,少量痰鸣音,腹高度膨隆,脊柱成角畸形,胸背部叩痛(+),左上肢近端、左躯干、双下肢触痛(+),双下肢肌力4级,右则巴氏征(+)。T4~T6节段性、阵发性、自发性疼痛,烧灼感。④有“颈淋巴结结核”史,已治愈。⑤血沉快,CRP高。曾于外院诊断为“左下肺炎”,“冠心病、心肌缺血”,“肌筋膜炎”。综合以上特点,入院诊断:脊髓炎?脊髓压迫症?脊柱占位?但须在除外结核后才能使用激素。请上级医师指导治疗。
主任医师 该患者有糖尿病,既往有过淋巴结结核病史,应警惕脊柱结核的发生。治疗上先给予维生素B12维生素B1、香丹、曲克芦丁、拜糖草、赛乐特、佳乐定、甘油果糖、安度芬、强瘤定对症处理。尽快完善检查。
第二次查房记录
主治医师 患者入院已4天,因胸背部剧痛3次不能配合检查,给予杜冷丁、安定止痛后于5月27日行胸部CT示:双肺纹理增粗,纵隔内可见直径<1cm的淋巴结影,部分钙化,9~11层胸椎体呈溶骨性均匀骨质破坏,印象:双肺间质改变,肺气肿。胸椎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伴周围软组织肿胀,增厚。PET扫描示,T6异常。复查胸椎正、侧位片:T6椎体变扁,压缩。6月1日胸椎MRI,椎体破坏,相邻椎间隙消失,局部形成软组织样信号,并向后突压迫相应脊髓使椎管狭窄,向前、向两旁亦有局部突出。5月28日OT实验(+),治疗期间疼痛一度减轻,之后疼痛进行性加重,以腰背及胸肋部为重,直立及行走困难,卧床。T7、T8、T11、T12压痛阳性。患者入院后体温波动于36.4~37.7℃,腰背及胸肋部疼痛进行性加重,双下肢麻木、无力加重,肌力2级,肌张力增高,双侧巴氏征(+),同时出现大小便困难。
主任医师 经以上各项检查并结合病史,最后诊断为:T6、T6椎体结核,继发性胸髓受压变性,T10、T11摊间盘向后突出,寒性脓肿。
脊柱结核发展缓慢,病程长。全身症状早期轻微,易被病人和家属忽视。早期常有低热、盗汗、疲倦、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贫血。随着病变发展,全身症状渐趋明显。局部症状和体征:①疼痛:较轻,常局限于背部或沿神经根放射,疼痛常于活动后加重;患病椎体棘突常有压叩痛。②姿态异常:如胸椎或腰椎结核患者躯干常直立或后伸,手托腰部步行,不敢弯腰拾物,常以屈髋屈膝代替弯腰。③脊柱畸形:患病椎体棘突后突或侧突,常可摸到椎旁肌肉痉挛,腰部生理前凸消失。④寒性脓肿;脊柱结核脓肿可局限于椎旁,称椎旁脓肿。胸椎结核有时在腰三角部可扪及包块:扪腹部可发现腰大肌或腹股沟有饱满感的寒性脓肿并有深触痛。寒性脓肿如压迫神经根,常有神经根刺激症状或放射性疼痛。⑤瘫痪:约有10%的脊柱结核病人由于病变压迫脊髓而并发瘫痪,早期表现为肢体无力,肌力下降,易于跌倒,小便费力,经常便秘:逐渐出现肢体感觉减退、麻木,步态蹒跚,肢体僵硬;晚期表现为完全性弛缓性瘫痪,感觉、运动和反射消失,有的患者出现痉挛性瘫痪,病理反射亢进。如病变以脊膜、脊髓蛛网膜损害为主,则会出现广泛的分散性、不对称性或节段水平不确
切的感觉障碍。根据临床表现、X线摄片和实验室检查一般可作出正确诊断。
该患者在确诊前曾诊断为“胸膜炎”、“冠心病,心肌缺血”、“肌筋膜炎”,接受多种治疗;因胸部剧痛,我院也曾考虑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待除外,说明早期诊断有时的确困难,需密切观察、定期检查才能作出正确诊断。治疗上用利复星0.2g静滴每日2次,雷米封0.3g每日1次,利福平0.4g每日1次,乙胺丁醇0.75g每日1次,肝太乐0.2g每日3次,安度芬、强痛定对症处理。抗痨同时请脊柱外科会诊。
第三次查房记录
主治医师 经过5天的抗结核治疗,体温降至正常,复查血常规大致正常,血沉和CRP也有所下降,但症状不能缓解,请主任指导脊柱结核的鉴别诊断及下一步治疗。
主任医师 脊柱结核应与以下疾病鉴别:①化脓性脊椎炎: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重,局部剧痛,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②脊椎肿瘤:多侵犯单一椎体,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X线摄片示椎体有破坏和均匀压缩,常侵犯一侧或双侧椎弓,椎间隙正常。③强直性脊柱炎:常累及多个椎体、骶髂关节或髋关节,疼痛范围广,脊柱和关节僵硬,症状多由骶髂关节或腰椎逐渐向胸椎,颈椎发展。X线摄片示竹节样韧带钙化阴影,椎旁无增宽阴影。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特点是急性起病,病变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病变常局限于数个节段。根据急性起病、病前感染史和迅速出现的脊髓横贯性损害,结合脑脊液检查,诊断并不困难。⑤急性硬脊膜外脓肿:亦可出现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但病前常有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灶,有时原发灶易被忽略,病原菌经血行或邻近组织蔓延至硬膜外形成脓肿。外周血及脑脊液白细胞增高,CSF蛋白含量明显增加,脊髓腔梗阻,CT、HRI可帮助诊断。⑥脊髓出血:多由外伤或脊髓血管畸形引起。起病急骤,迅速出现剧烈背痛、截瘫和括约肌功能障碍。CSF为血性,脊髓CT可见出血部位高密度影,脊髓DSA可发现脊髓血管畸形。治疗分非手术治疗(即正规抗结核治疗)和手术治疗。
脊柱科主任医师 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需注意以下几点:①仔细询问病史,了解病人现在和既往健康史,结核病接触史;②认真分析病史、早期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出初步诊断,对可疑病例必须定期随诊;③需要有质量高的X线摄片。CT只用于比较隐蔽或难以明确诊断和定位的脊柱结核:X线摄片可以发现椎体、椎间盘、附件、腰大肌脓肿和椎管内的病灶部位、范围,作出明确定位,区别椎管内或外病变。结核活动期,椎体骨质呈不规则低密度区和虫蚀状溶骨性破坏,有时可见到死骨和空洞,椎间盘边缘模糊,密度不均,椎间隙狭窄;在结核修复期,表现有骨质增生,骨桥形成,骨密度增高。
手术治疗的目的:①清除病灶,解除压迫;②植骨融合,稳定脊柱。术后应继续卧床休息3~6个月,抗结核药物治疗和加强营养,定期X线摄片检查。
后记 2005年6月6日转脊柱科行T5、T6椎体结核病灶清除、脊髓减压、髂骨植骨术。术后3、6个月随访,体温降到正常,左下肢肌力逐渐恢复,胸托固定可坐位,疼痛减轻,但血沉仍快(60mm/小时)。继续抗痨治疗,疼痛逐渐消失,双下肢逐渐可以活动,口服大剂量抗痨药并保肝治疗,继续随访。
下一篇:猪气喘病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