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肌挛缩症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臀肌挛缩症患者围手术的护理方法。
方法:本组共15例患者,手术期给予心理护理,常规准备,术后予以严格的功能锻炼和合理的护理。
结果:本组15例患者,随访6-12个月,髋关节功能均得以恢复,步态基本正常。
结论:围手术期合理的护理方法和严格的功能锻炼在保证的功能锻炼在手术效果和促进功能康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臀肌挛缩症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40-02
臀肌挛缩症多发于儿童期,其临床表现为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功能受限,步态异常,中立位时双下肢有不同程度的外“八”字畸形,坐位双膝不能靠近,下蹲时髋关节时外展外旋位,呈“蛙腿症”。在臀区外上1/4象限可见到皮肤凹陷,严重者触及与臀大肌纤维走向一致的硬性束带。病因主要包括:①注射因素;②儿童易感因素;③外伤、感染等因素。但潘少川[1]认为药物本身的刺激和注射部位的轻度感染可能是肌肉发生挛缩的主要原因。史占军等[2]证实青霉素本身可导致肌肉坏死,纤维化甚至挛缩,且用量大时坏死纤维化更严重。我科对15例患者均在连硬麻下双侧臀肌筋膜挛缩松解术,术后精心治疗护理,出院6-12个月随访,髋关节功能均得以恢复,步态基本正常,能翘“二郎腿”。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5例患者,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6-16岁,平均9.7岁,患者均有反复侧臀大肌注射药物史。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双侧臀肌挛缩症者因为特殊的“外八字”步态,站立时的“尖臀症”而使其出现自卑心理,再者对手术的期望值很高,对治疗效果不了解,同时因患者均为青少年,常因恐惧而不能配合术前准备工作,故护士术前应经常同患者交流,使其消除恐惧心理,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配合治疗的必要性及手术方法、术后注意事项、预期效果和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告诉患者及家属手术只是治疗过程中的一部分,术后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正确、有效的功能锻炼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利用同种病例介绍手术的成功率。使其有足够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护理。
2.2术前准备。术前请麻醉科等相关科室及本科室医师共同进行术前查房,参与指导护理计划的拟定。并指派技术操作熟练的护士负责完成各项术前准备。检查术区有无皮疹疖肿,术前晚重点清洗备皮区。
(1)术前严格按要求备皮,清洗干净并消毒处理。
(2)禁食水,术前禁食15h,禁水4-6h。
(3)着装要求:穿消毒后患服,禁戴任何金属饰品。
(4)术前用药:为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术前肌肉注射镇静药(阿托品、鲁米那)。
(5)术前核对:床号、姓名、性别、病历、手术交接单、腕带、体表标识等。
3术后护理
3.1体位的护理。患者采取的麻醉方式为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故术后为避免分泌物堵塞呼吸道而应予去枕平卧位。双下肢呈屈髋角度40°~60°,目的是对臀肌进行牵拉锻炼,消除松解术后形成的残腔,减少出血,防止粘连。
3.2一般护理。
3.2.1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走动。术后予以低流量吸氧,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直至平稳。根据麻醉恢复情况指导患者饮食,按医嘱给予适当的抗生素及其他药物治疗。
3.2.2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术后常规低流量吸氧4-6小时,去忱平卧、禁食水6小时。持续心电监护24小时,密切观察呼吸,脉搏,血压15-30min测量一次,体温每4小时测量一次,并做好记录。
3.3切口引流管护理。两侧切口常规放置引流管,回病房后接引流袋,要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并做好纪录,必要时挤压引流管。
(1)创造整洁、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充足的睡眠。
(2)分散注意力,让患者看电视,听轻音乐,讲故事,轻轻按摩切口周围皮肤等。
(3)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用药后的反应及动态变化。
(4)注意观察双下肢感觉、血运、皮温、皮色等。
3.4疼痛的护理。由于手术对机体是一个创伤,因此,术后患者常会感到伤口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护理人员除了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环境,还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按照止痛剂“三阶梯”的应用原则,在功能锻炼前半小时左右给予适量的止痛药口服,使患者在无痛状态下进行功能锻炼。
3.5康复护理。
3.5.1术后早期活动和长期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行臀肌筋膜松解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至关重要,一般术后24~48h开始功能锻炼。由于传统的思维习惯,患者术后常不敢活动,担心切口裂开、出血,责任护士需及时解释,并向患者及家属讲明采取特殊体位和功能锻炼对髋关节功能改善的意义。鼓励他们及时锻炼,同时教授科学的锻炼方法。术后用绷带将双膝并拢约束,使下肢呈内收位,1-2小时将双腿交叉一次。术日用枕头将双下肢垫起,使髋关节、膝关节呈屈曲位,以减轻疼痛。
3.5.2术后第2d指导患者在床上作屈髋、髋的内收内旋的等功能训练,每天练习2次,每次5~10回。同时,亦可配合理疗,如红外线理疗、超短波、骨伤关节治疗仪等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防止粘连和关节僵硬,提高疗效。术后第3d指导患者作下蹲训练,患者双膝并拢,开始时动作需缓慢,可双手扶床栏,要求屈髋从10°~20°开始,每次练习5~10回,每天2~3次。术后第4d,要求屈髋20°~40°,练习10~20回,每天3~5次。以后活动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强度由弱到强,每天增加并膝下蹲的程度和次数,并坚持多作一字步行走练习。术后2周拆线后要让患者练习“二郎腿”。对锻炼尚有困难的患儿可行理疗。一般经1-2个月锻炼后可恢复正常。
3.5.3出院时向患者及家属重申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嘱定期随诊。
4结果
采用黄耀添[3]评价标准:步态、并膝下蹲、交腿试验、对运动和体力劳动的影响。优:4项均正常;良:步态正常,并膝不能完全下蹲和/或交腿试验完成稍差,对运动和体力劳动基本无影响。可:轻度外八字步态,并膝下蹲受限和/或交腿试验完成差,对运动和体力劳动有一定影响;差:手术无效。本组全部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0.5年,平均6.7年。优良率达96.6%。无复发,无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5体会
臀肌挛缩症是臀肌及筋膜变性、挛缩引起髋关节功能受限所表现的特有步态,体征症侯群,由于本病多发于儿童,手术矫正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果术后忽略了准确、及时、有效的护理及规范的功能锻炼,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而且会使挛缩复发。所以,科学的术前、术后护理及正确的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是使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潘少川.小儿矫形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02
[2]史占军,杨守铭,李晓丽,等.臀部肌肉注射致臀肌挛缩的试验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4,14:263~265
[3]黄耀添,李建文,雷伟,等.臀肌挛缩症的病因、类型及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106~108
下一篇:迟发型成骨不全症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