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征文 >

“涉农”十策

| 来源:网友投稿

在目前国家对职校涉农专业大力扶持,对涉农专业学生实行“一免一补”(免学费补生活费)的新形势下,职校涉农专业总体招生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起色仍然不大,很多农村职校的传统涉农专业正在慢慢消失。只有少数专业能勉强维持原有的规模,这是值得探究的课题。我们将涉农专业面临的困难加以归纳,并试图从建言的角度进行破解:

涉农职教被边缘化

表现为:(1)政府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虽然中央对“三农”问题足够重视,但对于地方来讲,县乡镇的干部片面追求地方经济效益和政绩,对于农民教育存在着不重视和轻培训的现象,“重工轻农”思想依然流行,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在资金、政策方面支持不到位,抑制了各界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热情,延缓产业的发展。

(2)职教工作者缺乏与农村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办学及教育教学理念。承担教育和培训工作的职业学校要么迫于就业和韶生的压力,不得不放弃相关的农类专业,转而开设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量大的非农专业;要么就是重理论轻实践,以学历教育为主,没有形成职前与职后、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格局,致使职教既不能满足农村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又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需求,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吸引力。

(3)家长、学生的传统观念严重影响了他们对职业教育的支持。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差距巨大,轻视农业的传统观念依然充斥着人们的思想。农村的家长都把孩子考上太学“脱农”或进城工作作为自己的理想,更不用说城市家长了。这些想法严重地阻碍了职教的发展。对于涉农专业毕业生来讲,也不愿到农村基层去工作,怕苦怕脏怕累,这与农业技能型人才的严重短缺矛盾十分突出。

分析与对策:

政府推动,营造涉农职教发展的良好政策氛围:

(1)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及时将中央的惠民政策及家庭困难和涉农类专业学生免学费的政策得以落实,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积极利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支持职教发展。

(2)构建城乡一体,社区教育学院为核心的农村职教网络,实施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培训相对接,服务社会全面发展。

(3)职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通过家访或“家长学校”等加强宣传,增强专业吸引力和专业社会适应力,灵活改变教学机制,结合当地的特色开设相关的涉农类专业,送教下乡,解决农民子女上职校的需求问题。

(4)政府引导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实现升学、就业与创业的一条龙服务。政府要为学生的出路问题考虑,积极联系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一代农民,培育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能回到农村安心建设,做好新农村创业的排头兵。

(5)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为农民的增收致富创造条件。要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需要,对于具有初中以上毕业学历的农村人员都可以进行职业和技能的培训,创新办学形式,可以考虑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在校学习与网络培训、短期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等灵活方式,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技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尽早适应城乡一体化的格局,为其就业致富创造条件。

涉农农业设置的误区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数目相对较多,不太符合主要的一家一户农业生产方式。教育部2000年颁布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农林牧渔类专业为17个。而2010年修订的专业目录中专业数反而增加到32个,而且不包括“航海捕捞”专业。进一步对两个版本的目录进行比较发现,增加的这些专业中,除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增加的外,很大一部分是把原先的专业进行拆分,例如原先的“农艺”专业拆分成“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艺技术”、“循环农业生产与管理”、“种子生产与经营”、“植物保护”等至少5个专业,这样做是否符合我国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值得商榷。而且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把涉农专业分得这么细,是否也影响到我国近年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值得进一步思考。

分析与对策:

涉农专业毕业生直接进入一家一户或规模相对较小的农业生产第一线,而农户或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可能既有种植类,也有养殖类,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装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而只具有某一种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就业的适应力较差,或者小规模的农业企业需要专业技能不一样的专业人员。其后果是农业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没有,又没有条件引进更多的专业人才,这种专业设置不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践。进一步分析发达国家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可知,他们培养的毕业生既要有种植类的技能,又要有养殖类的技能,还需要一定的机械操作、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技能。所以,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在实践中应该相对合并,使其更能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职校举办涉农专业的积极性不高

受利益驱使,学校对涉农专业的重视不够、投入不够。职校涉农专业主要包括花卉园艺、蔬果栽培、园林绿化、水产养殖、特种禽兽养殖、畜牧兽医等,主要指农产品的上游生产过程,不包括农产品的下游生产(下游属于食品专业)。由于这种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类企业的特点是以农户家庭为单位、以作坊式运营、以季节性用工为主,或以公司加农户形式运营,主要生产环节仍然在农户,农户一般不可能吸纳毕业生做技术员,即使需要也是季节性的,不会长年雇佣,即使毕业生去了由于待遇上缺乏完备的保障也留不住。而运作现代化的、工业化的能够较大量地吸纳毕业生的农业类企业少之又少,带来就业渠道狭窄“出口”不畅的问题,与二、三产业的专业相比办学难度大、效益差。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策略的影响下,培养目标偏离“农本”,具体表现为“农”字头专业失重,学校热衷于效益好的=、三产业的专业办学,而对涉农专业的重视不够、投入不够,形成对涉农专业发展愈加不利的恶性怪圈。

分析与对策:

学校主动,增强涉农职教的吸引力:

(1)创新办学模式,推动产教结合,实现校区联动,使职业教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联轴器。校企一体化,和企业全方位合作,增加学校为企业面对面地提供技能型人力资源实现双赢的机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全覆盖综合性办学,并实行高职带中职,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策略,适应科技发展需要,满足各个层次的人才需求。

(2)创新专业设置,重点建设面向现代农业的精品专业,使职业教育成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区域产业水平的加速器。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态势设置专业,并提高专业设置的前瞻性。突出重点。在生源、师资和教材等方面给予保障,提升专业的综合实力。

(3)创新服务理念,突出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的办校宗旨,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使职业教育成为加速实现城多一体化战略目标的助

推器。确立为农服务思想,运用多种方式强化与农合作。加强课题研究,积极实行产教结合,共同打造区域产业品牌。积极实施村官和农技人才培养工程,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资源。

(4)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工学结合,灌输创业理念,让更多的劳动者转变成技能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使职业教育成为扩大就业,培育新型农民、现代新市民的基地。推行“三以一化”模块式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促使农民迅速转化为高素质产业工人。开放教育与社区终身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相统一,通过多渠道培养多方面人才,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人员素质保障。

涉农专业的办学定位不准,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申职校的研究与决策力量的薄弱甚至是缺乏,对现代涉农专业的特殊性缺乏研究,将涉农专业等同于普通专业。脱离了涉农专业的办学规律。在课程上跟不上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步伐,一本教材沿用几十年,造成学生技能知识结构不合理。

分析与对策:

●职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重点,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培养农村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加强对职业教育专业市场需求与发展前景的调研与分析,根据学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办学条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和就业状况。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将专业设置向新兴农业产业和现代农村服务业倾斜,推进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改造一批传统专业,建设一批重点专业。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及时组织开发和编写能充分反映现代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各类教材,使专业教材与农业科技进步相适应,与区域经济特色相协调。

●树立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瞄准农业紧缺人才需求。现代农业正在以生态环保、高科技、集约化、信息化、农工贸一体化等为新特征加速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互适应、相互作用。农业职业教育要逐步探索和树立现代农业综合、标准、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等特征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立足高效生产、引入新型加工、推进科教富农的发展模式。积极调研“三农”市场急需技术与紧缺人才需求,结合地方建设商品粮油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与销售信息平台、农业观光休闲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农业重大项目,超前规划新型农业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设计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等综合课程的实践教学,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够综合应用现代农业规划、生产、加工、检验、经营、管理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素质+技能型”农业实用人才和新型农业经纪人。

涉农专业建设有削弱倾向

表现为招生专业数逐渐减少,有些学校已砍掉或者正在破掉一些传统的农业类专业。如“作物生产技术”,是在我省原来8所农业职业院校中有7所都招生的传统专业,而到了2009年仅剩下2所学校招生。农业专业被削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农业是弱势产业、艰苦行业。社会鄙视农业现象客观存在,加之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仍较低,而农业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高,一些新型的、先进的教学仪器及设备无法引进,一些科学的教学手段无法应用到教学中。大多数农业中职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只能依靠以前的家底勉强维持,根本谈不上发展。

分析与对策:

●依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创新,发掘职教涉农专业重生点。一个好的专业,可以带动和振兴一个产业;一个具有远见的专业,可以诞生一个新的产业。专业的创新和开发性专业的设立,不能凭空想象,要从社会需求出发,瞄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考虑科技进步的要求。涉农职校专业创新,首先应从教学内容和形式人手;往往要建立其示范实体,才能使人们“信其道、仿其行”,才能使其扩展壮大为一项社会产业。当今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全面综合素质。因此,应改变过去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过窄、按工种设置专业的现象。要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向国家人事部门颁布的职业分类靠拢,参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目录》,使专业具有一定的综合化。即使需要针对性很强的单一技能人才,除短期培训的专业外,长线专业也要将该专业的“综合化”与“专门化”很好地结合,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今后的发展。

●加大职教涉农专业整合。提高职教涉农专业办学效率。必须不断深化涉农职教的改革,使之与时俱进,农村职教主管部门应重新整合现有的农村职教资源,减少职教涉农专业的布点,壮大涉农专业优质职校的规模,加强督导与扶持,发挥规模效应,树立涉农职教或职教涉农专业的品牌,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同时需要对农村涉农职教进行重新定位,开辟新的教育市场,寻找新的生源,现在坚持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大多数人仍然是农民,笔者认为,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应成为农村涉农职教或职教涉农专业的效益增长点。

●制订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宽专多能型”课程体系。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农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反复论证,遵照地方农业发展规划,总结学校农业专业办学经验和特色,整合地方现代农业办学资源,分析职业岗位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开发市场需求型多元化专业群(方向)。准确定位核心课程和核心技能。不仅把现代农业专业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融入核心课程中,而且把与现代农业相关的信息技术、机械应用、加工技术、经营管理、规划与建设等综合知识设计成校本特色课程来开展实践教学,制订行业适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如我校(按:指盐城生物工程高职校)构建的农业专业“职业岗位群一综合能力模块一能力要素一教学体系”人才培养动态方案园林专业的“2-7-21-2”模式、园艺专业的“2-7-24-2”模式、畜牧兽医专业的“3-7-26-2”模式都有很好的效果。在农业类专业课程设置时,着手改革和新增农业“四新”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高效农业开发与管理等大农业基础课程,对新农村技术市场急需的高效农业综合技术、农产品加工与经营、特色农业开发、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等课程,强化多种能力培养,不断探讨和完善现代农业“宽专多能型”综合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涉农专业招生缺吸引力

表现为涉农专业学生规模普遍不大,而且进入涉农

专业学习的学生入学成绩偏低,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中职学校农业类专业所面临的状况是几乎招不到学生,且有每况愈下的趋势。我省2008年中职种植类、养殖类毕业生总数尚有1000人,2009年则下降到700多人。到了2010年,农业类毕业生人数已下滑到500多人。涉农专业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是:“轻农”世俗观念仍然存在。人们对农业职业教育重要性普遍缺乏足够的认识:涉农专业毕业生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工作场所又主要在农村,许多家长把子女上农业职业院校就读看作是无奈之举。目前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中,以分散经营为主体的农户,缺乏接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农业企业(包括部分涉农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对一线生产人员技术水平要求也不高,导致一线生产岗位的技术人员需求不足,即使能到农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待遇偏低又会成为新的矛盾。

分析与对策:

在对现代涉农专业办学规律、市场需求研究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宣传策略。职校在兴建涉农专业时首先要对招生区域内的生源结构进行调查研究,找准潜在的涉农专业生源对象,然后要走村入户,和家长共同讨论孩子的职业生涯,其父辈在涉农行业的成功即是最好的现身说法,是最有效的说明,父辈的成功范例可以在子女身上复制,争取能子承父业,或进入现代化的农业类大企业,选择学习现代的涉农专业技术。

涉农专业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

绝大多数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仍不够紧密,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是学校单方面主动寻求企业的合作。其原因是:一方面学校自身办学模式仍较封闭。服务功能单一,为区域经济、农村经济服务的能力比较薄弱,或虽有参与,但主动服务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是企业方缺乏合作动力,国家缺乏产业和税收层面的支持政策以及院校缺乏对企业的吸引力等有相当大的关系。

分析与对策: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方针,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双证书制度;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将国际通用的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建立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农业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实现互利共赢。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使农业职业院校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力量,鼓励农业职业院校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活动,促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示范园区与农业职业院校深度结合,发挥农业职业院校在科技、人才方面的优势,在品种开发和引进、技术指导等多方面参与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与运行。加强农业院校与科研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合作,引导和支持广大教师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广泛开展技术指导示范、信息咨询传播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涉农职教寻求与知名农业类大企业合作是一条促进涉农专业建设、积累办学声誉的捷径,社会和家长信赖的是现代化的大企业,这样不仅所学技术的经济回报快、效益好。而且待遇有保障,因此设置专业之前首先要加强对区域内的现代农业类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调研,就涉农专业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进行沟通,构筑校企战略联盟,优化涉农专业建设,与其合作联合培养农业类应用型技术人才。

●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推进“教学做”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桥接”作用,深度对接新型农业企业。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支持下,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农业龙头企业在产教研上攀“亲戚”,密切校企交流与合作,共同研发行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促进企业职工培训和学校教学实习的结合,把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营理念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教学中去,真正把农业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成果体现在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岗位上,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开发联动,走产教研一体化之路。制订和完善农业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育教学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以产学研项目为依托,以现代农业实训中心、实习农场和企业现场为课程实施载体,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加工和经营类项目课程改革。加强校内外农业高水平、示范性实习基地建设。研究农业职业教育特色,实施“教学做合一”课程。不断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激发“爱农、学农、富农”的创业热情,开发“校企结合、岗位适用、季节循环、能力递增”的课程实施模式,提高职业岗位适用能力。

涉农专业师资在质与量上的欠缺

据统计,1998年我国360余所中等农业职业学校招收涉农专业学生数占所有这些学校招生数的50%以上,而2007年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全国只有141所。涉农专业招生数只占全部招生数的10%。由于涉农专业招生规模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在不断下降,其后果就是师资流失或转行,涉农专业的老师每学年所上课程均不相同,导致专业不巩固、专业水平得不到提高、涉农专业所需的技能训练的设施设备流失,且难以更新。

分析与对策:

●涉农专业的培养方向一定要相对稳定,通过一定时期发展,才能在师资方面不断积累和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中等农业专业人才创造条件。

●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实践锻炼制度,制定相关政策,让教师通过挂职、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深入农业企业和农村基层,系统掌握业务技术流程,强化实践技能。鼓励教师到农业生产一线参加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制定和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注意面向农业科研、推广单位和企业聘用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试行职业院校教师和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双向交流制度,选派优秀教师到各地农技推广机构、到生产实践第一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同时将各级优秀的农技推广机构技术人员引入校园从事教学,并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认定制度。提高农业职业院校“双师教师比例。

●打造行业产教研知名的“双师素质型”农业专家师资团队。我校(按:指盐城生物工程高职校)“以校本为主、聘任为辅,培养为主、引进为辅,充实数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规划方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建设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师资团队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锻造德才兼备的行业引领型师资队伍。以“名师带高徒”的导师模式,提高课程实施的主导效应,引领学习主体的生本发展,促进课程实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促使专业素质、技能水平与农业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相结合,确保“教师专家”角色在实践性教学中发挥真实的专家或经理作用。以名师团队引领,推动实践性教学改革。在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推进现代农业产教研一体化课程模式研究,突出地方和专业特色,探讨适合不同专业的冠名式、季节式、小班式、分组式、轮岗式、挂职式等多种农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编写具有校本特色的实践教学指导书,研究农业专业理实一体化教育教学新特点,开发适合实践课程教学的项目任务,解决农业专业有效教学的突出问题,探讨和设计实践性教学实施细节,改革实践性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素质技能型农业实用性人才。

涉农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困难

涉农专业的技能训练与其它专业类别相比有特殊性。除了需要实验室外,还需要一定的土地面积建立实习农场、实习果园、实习牧场、实验养殖场等场所供日常教学的技能训练之用,而且我国农业企业要么规模较小,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所需,要么不愿意接纳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所以,日常教学中的技能训练和部分顶岗实习均需要学校自行建设实训基地,而实训基地的建设无论是土地还是设施设备均需较大的资金投入,这种投入相对于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招生不景气的现状来讲,学校的投资意愿受到限制。

曾经也有不少农村职校,在办学过程中经过多方努力筹措了不少资金,辛辛苦苦上了一个涉农项目,项目是上起来了,教学过程却让他们非常头痛,光有授入没有产出。即使有产出,与投入相比也少得可怜。比如培养花卉的智能温室,冬天每天光燃料费用就上千元,使得好多实力弱的农村职校望而生畏。

分析与对策:

国家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涉农专业办得好的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二是地理位置较近的学校可以合作建设实训基地,以提高教育效益,并降低运行成本;第三种方法是和企业合作建设专项技能训练或综合技能训练的校外实训基地,采取不求拥有。但求所用的方式共同促进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技能发展。例如和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合作建设有关机械使用与维护的专项技能训练基地,和园艺场或养殖场合作建设园艺类或养殖类综合技能训练基地等。实训基地建设中涉及另一个问题是经济效益与教育效益的平衡。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实训基地以教学效益为主,这是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所在:其次是实训基地必须兼顾经济效益,使实训基地有发展的动力,但如何兼顾经济效益,须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实训基地的类别因地制宜,有所侧重。

●按照校企合作系统设计与实施实践教学体系,企业补充设备、师资、技术、管理,探索基地可持续运行的机制,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农业专业建设要紧紧抓住地方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把“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村官培养工程”、“强农富民工程”、“农业三项工程”等项目建设和专业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地方农业资源的优势,把专业建设论文写在新农村大地上,示范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开发一个专业,培养一批人才,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

●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农业职业教育质量。是培养新农村建设创新型技能和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如我校(按:指盐城生物工程高职校)蚕桑丝绸技术专业“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模式。学校创建的现代农业(蚕桑技术)实习基地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国蚕学会团体会员单位、省市茧丝绸学会(协会)理事单位、省农委行业生产行政许可单位。基地由专业教师兼任实习场长和技术主任,核心课程教师均为实习基地产学研项目实施负责人和技术管理人员,学生在基地充当“职业工人”角色,师生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共同完成不同门类的项目任务,教学改革效果明显。实习基地产品和技术服务辐射到安徽、河南、陕西、内蒙古、云南等蚕区,深受地方农民好评,为此,基地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确立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蚕桑技术实训基地。

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出路问题

目前,农村劳动适龄人口持续保持在高比例,农村能够提供给农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并不多,怎样提高涉农专业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安心在土地上创业、实现发家致富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涉农专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分析与对策:

笔者曾经对本校涉农专业毕业生成功创业的案例进行过一些跟踪研究,发现这些成功创业者都具有相同的个人特质:首先,意志坚定,特别能吃苦。他们从小生活在农村,知道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工作环境、条件都比较艰苦,创业时,他们心理上有充分的准备,不会因为艰苦而轻易放弃,也不会因为挫折而沮丧消沉。他们一开始所选的项目都是从最熟悉的田间地头开始,尽管这些项目相对薄利,规模不大,产品单一,但是,由于资金、场地等方面的要求都非常低,他们能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开发种养行业,创业成本较低,创业竞争压力较小,所以能坚持下去。其次,目标明确,特别能学习。随着生产技术提升与经验的积累。他们不会满足于“小打小闹”,而是通过培训,不断接受产业引导、项目指导,提高技术含量,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从事种、养业生产,争取到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夯实发展后劲,发展现代农业。

因此,要提高涉农专业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其艰苦奋斗的品质,学校可以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案例、实习、参观、座谈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生产一线,深入当地农业的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让学生懂得在知识经济时代,农业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敢为人先、不惧挫折、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当然,创业精神的培养与形成,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校应把学农爱农的创业教育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

其次,学校要为毕业生创业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学校应以传授种养综合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学到自谋职业的实用技术,作为创业的技术储备。当然,创业实践活动是一项开创性的社会劳动,必须依托一定的农业经营实体开展。学校可以开发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如智能温室、组培实训室、蔬菜大棚、苗圃实训基地等,为学生提供创业的感性认识和模拟未来创业的机会。同时,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种与涉农专业相关的产业服务活动,及时提供市场信息、科技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和各地农产品生产动态等信息,使专业和产业得以有效结合。另外,学校要做好国家鼓励农业创业的相应政策和办法的宣传。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能在创业时用足用好农村创业基金,以及政府、银行在项目的立项、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也能有效助推学生成功创业。

(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熟职教中心校、江都市职教集团、常熟市谢桥职业中学)

推荐访问:涉农 十策

热门排行

学习贯彻《信访工作条例》经验征文11篇

学习贯彻《信访工作条例》经验征文11篇学习贯彻《信访工作条例》经验征文篇1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5月1日起施行的《信访

基层财政所工作面临困惑和建议 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存在问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基层财政所工作面临困惑和建议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存在问题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基层财政

巡察谈话情况报告例文 巡察县政府办党组情况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巡察谈话情况报告例文巡察县政府办党组情况报告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巡察谈话情况报告

从《开国大典》谈中国油画民族化

“油画民族化”是1956年9月全国油画座谈会上提出来的,在当时的社会中,它不只是一个口号和一个新名词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掘和应用

摘要: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因其有针对性的题材、富于启发性的内容、强大的艺术魅力,对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促

党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 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党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xx村党员

传承红色基因征文600字 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作文2000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传承红色基因征文600字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作文2000字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亲爱的朋友,

向巡视组工作情况汇报 被巡察单位党组织工作汇报材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向巡视组工作情况汇报被巡察单位党组织工作汇报材料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向巡视组工作情况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docx 职代会制度和职工大会制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docx职代会制度和职工大会制度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一、职工代

(完整版)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方案 2022年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要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完整版)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方案2022年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要点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