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中介服务商业可行性的实证研究
【摘要】高考志愿填报是考生根据自己情况进行申报,由于填报过程是同时进行,相互之间可能会存在志愿填报冲突现象,考生与高校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从而导致高分落选等情况发生,所以如何能够根据考生分数等相关信息,填报到适合于分数与爱好的学校或专业是一个难点问题。因此,如何能为考生提供一种有效的志愿填报指导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数据分析,探讨高考志愿填报中介服务商业可行性。
【关键词】高考志愿填报 商业可行性 实证研究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高考制度是全世界参与人数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择校机制之一。90%的高中毕业生都是通过参加教育部或各省命题的标准化高校招生考试来获得高校的录取资格,并最终统一由各地区的招生办公室分配至考生所填报的志愿高校,由高校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择优录取。2013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15万人,录取人数685万人,录取率75%。虽然各个省份的招生计划数不同,但是全国的总录取率刚刚达到75%。能否被合意的高校录取,进入考生喜欢的最合适的学校与专业,成为千万家庭最为关心的话题。
高考志愿填报商业化,是指以全国各个大学学生入学成绩以及就业情况这些大量的历史数据位依据,通过专业以心理测评为基础的、以高考成绩或位次为依据的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系统,为考生的高考志愿填报选择服务,为老师、考生及家长提供志愿填报决策辅助分析,为考生进入最合适的学校与专业提供商业服务。
二、数据与变量
为了得到准确详尽的数据,我们基于成都市十六所国家级及省级示范性高中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计发放问卷1600份,其中高中老师100份,家长200份,大学在校生500份,高中生800份。共计回收问卷1520份,其中高中老师88份,家长182份,大学在校生483份,高中生767份。
为了分析高考志愿填报中介服务商业的可行性,在下面,文章将对大学在校生的483份问卷反馈回的内容进行分析。对大学在校生的调查问卷中,其中有两个问题涉及到了高考志愿填报的商业可行性:是否参加过志愿填报?对于升学填报志愿的满意度,满意度按从低到高分为1-5分。在进行统计分析的时候,令X代表是否参加过志愿填报服务,0为没参加,1为参加过;Y代表对于升学志愿填报的满意度,满意度为1-5分。
三、实证方法与模型
文章将采用相关性分析来对高考志愿填报商业可行性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X与Y这两个具有相关性的变量元素进行分析,从而衡量是否参加志愿填报商业服务与对于升学填报志愿的满意度这两个变量因素的相关密切程度。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是把得到的483份数据中涉及到X与Y变量的相关数据录入到EXCEL中;再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于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变量X与Y的相关系数以及相关系数的显著水平。
一般来说,取绝对值后,0-0.09为没有相关性,0.3-弱,0.1-0.3为弱相关,0.3-0.5为中等相关,0.5-1.0为强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X与Y的相关程度越大,通过X与Y的相关系数,我们可以推导出是否参加志愿填报中介服务与对于升学填报志愿的满意度这两个变量因素的相关密切程度,如果是否参加志愿填报中介服务与对于升学填报志愿的满意度呈正的强相关关系,我们就可以推导出参加志愿填报中介服务对于升学是非常有作用的。再用显著性水平进行假设检验,看接受原假设决定时,其正确的可能性为多少,综合这两个数据,推导得出结论。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通过SPSS数据分析所得到的483分数据,我们最终得到的结果是这样的:
第一,对于所于483人的平均满意度为2.8235,也就是大学生对于升学志愿填报的满意度为一般。其中报名参加过志愿填报商业服务的人的满意度为4.222,没有参加过志愿填报商业服务的人的满意度为2.6107,从这个数据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参加过志愿填报商业服务的人的满意度远远大于没有参加的。
第二,是否参加志愿填报中介服务(X)与对于升学填报志愿的满意度(Y)这两个变量因素的相关系数为0.592,呈强正相关关系,说明大学生中从不参加志愿填报商业服务变为参加志愿填报商业服务,对于大学生来说,满意度是增加的。也就是说,参加志愿填报商业服务能够增加对于升学填报志愿的满意度。
第三,对于这个相关系数进行可信度检验,X与Y的相关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最终得到的相关系数的可信度很高,显著性明显。
五、结论
由上面实证结果以及分析我们可以充分得出:在一定概率统计偏差的允许情况下,参加志愿填报中介服务能够增加对于升学填报志愿的满意度,即对于高考学生来说,参加志愿填报中介服务能够比不参加志愿填报中介服务在未来获得更大的收益;对于高考志愿填报中介服务公司来说,市场上存在有对于高考志愿填报中介服务的需要,可以进入高考志愿填报中介服务市场。由上面两个论据,可以最终推导得出结论:高考志愿填报中介服务的商业化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高妙飞,高考志愿选择行为研究[D].厦门大学,2007.
[2]马明明,高考志愿填报和录取机制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2.
[3]白艳艳,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研究[D].南开大学,2009.
[4]朱书强;刘明祥,实证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基于2005—2007年教育技术学五刊的统计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8.
上一篇:高考改革关键仍在于招考分离
下一篇:1966年我国统一高考制度的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