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闲雅,境界超然
代表。王世贞在《文先生传》中曾点评这几人:“吴中人于诗述徐祯卿,书述祝允明,画则唐伯虎,彼自以专技精旨哉,则皆文先生友也…文先生盖兼之也。”他认为其余三人各有专精,唯独文徵明诗、书、画无所不通,推崇之情溢于言表。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因其先世为衡山人,所以自号“衡山居士”,世人遂以“文衡山”称之,又因他曾官至翰林待诏,故而也被称为“文待诏”。文徵明少有全才,这主要得益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家庭环境的影响。
唐宋以后,国家经济中心转向江南地区,尤其是苏州,农业发达,工商繁荣,生活富庶,人文荟萃,风雅之士辈出。明代在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地处东南一隅的吴中,政治环境也较为宽松。这些都为文徵明发展自己的书画艺术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条件。
除了时代因素之外,文徵明的家族背景也对其艺术经历产生了不小影响。文徵明的祖父文洪,通易学,好吟咏,善诗文;他的父亲文林,为官清廉,有“却金亭”之美誉,兼擅诗文、书法;他的叔父文森、文彬,分别任监察御史、资贡礼部;岳父吴愈,是南京刑部主事,可以说,他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从小就在文人圈中耳濡目染,往来皆是硕学鸿儒,家中还藏有大量典籍古玩及名人字画,这使他很早即对书画、收藏、学术等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为他步入艺坛做了很好的启蒙。正是家学及文化环境的涵养,使得文徵明的身上具有了谦和、宽厚、高雅、闲适的文人情操。
文徵明生性耿直,不慕荣利,颇有书生傲骨之气。自从以书画著称于世后,他就立下了“三不应”的原则:“宗籓、中贵、外国也”。据说,有一次唐王曾以黄金数笏求其画,而文徵明拒而不纳;外国贡使欲求其书,也往往徒劳而归;还有一次宁王朱宸濠慕名相聘,文徵明更是托病婉拒。
文徵明的科举道路颇为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到54岁时,才在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下,被授予翰林院待诏之职。在为官生涯中,他不堪忍受官场之风,一再乞归,57岁即返回故里,从此绝意仕宦,潜心于诗文书画的创作。
文徵明在书法上,于篆、隶、楷、行、草各体均有造诣,而以小楷最知名。他的小楷笔画婉转,节奏舒缓,风格突出,有“明朝第一”之称。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上曾说:“文待诏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文徵明的小楷在其晚年渐入化镜,纵观其传世作品,字里行间透出一种闲雅,这正是他长期以来不阿附权贵,静心于学,涵养书艺个性的真实写照。
文徵明的行草仅次于小楷。他的行书可分为两类风格:一类是以规模羲之家法为主的小品;一类则是以山谷笔意为主的大行楷,这显然是他博观约取之后的结果。文徵明的行书是在熔铸前代大家风格基础上的扬弃,只为寻求一种适合自己心性的笔法。所以,他的行书一如其品格,既不似祝允明的变化莫测、风骨烂漫,也没有陈淳的率意纵笔、狂放恣肆,而更像是一位谦谦君子漫步庭院般的安闲飘逸。文徵明的草书以小草最为常见。他的小草时常融入小行书中,寓规矩于变化之中,潇洒可喜。
文徵明在绘画上亦是明代中期吴门地区的领军人物。吴门自古画家辈出,魏晋有顾恺之、陆探微,唐代有张璪、朱景玄,元代有黄公望。文徵明秉承吴门画艺之香火,一专多能,于青绿、水墨、工笔、写意无所不精。作为吴门画派的领袖,其门人、弟子众多,对后世影响很大。纵览其画,分为粗笔和细笔两种:粗笔,笔墨苍劲淋漓,干笔皴擦流畅,于粗简中不失对意韵的表达;细笔,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掺入对心性的体悟。
文徵明虽然仕途不顺,但他注重自身品格的修为,并以此来涵养书画,从而达至极高的艺术境界。他的一生正诠释了“人静鱼自跃,风定荷更香”的道理。
悠悠白鹭,淡淡落霞,岁月沧桑,时过境迁,文徵明及其子弟早已被写入历史。然而每到苏州,走在巷弄里,那种人家尽枕河的闲适依然存在,不禁让人恍惚,几百年前的那位大画家是不是还在某处濡毫泼墨、凝神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