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关城古戏台匾额考释
[摘要]嘉峪关建关后,明、清两代过往嘉峪关的朝廷官员和文人雅士为其关城题词悬匾者为数众多,其中不乏精品力作。然而历经岁月沧桑,保存至今的匾额仅有11块,嘉峪关关城古戏台匾额就是其杰出代表。对匾额上的四字行书历来有“蒙正乾坤”、“义正乾坤”、“篆正乾坤”几种说法,从语言、书法、语境的角度对其考证和释读,认定其为“彖正乾坤”。
[关键词]嘉峪关关城:古戏台;匾额;“彖正乾坤”
[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2-0020-02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明长城的西起点,素有“天下第一雄关”和“河西第一隘口”之美誉。自1372年建关以来,就同时兼具着军事重镇和陆上海关的双重角色,成为过往客商和使者的聚集之地。
据《嘉峪关市志》记载,嘉峪关关城原有戏台和戏楼各一座,戏楼已于1943年拆除,目前仅存戏台。古戏台为嘉峪关关城外城中仅存的三座古建筑之一。该戏台位于嘉峪关关城外城中的关帝庙对面,其形制属典型的明清“神庙戏台”。本文从字形、字义、语境等方面对嘉峪关关城古戏台上的匾额加以考证和释读。
一、嘉峪关关城古戏台概述
嘉峪关关城古戏台由时任嘉峪关游击将军的袋什衣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主持修建,坐南朝北,面阔三间,通面阔8.81米,进深两间,通进深8.35米。分上、下两层,下层由砖砌体维护,上层顶部为单檐硬山勾连搭,中部为台,前台后室,中施槅扇,槅扇画八仙。顶部为中国传统图案“八卦图”,两侧则是一组风情壁画。台口两侧为砖砌八字屏风,屏风上有砖雕对联一副,上联书“离合悲欢演往事”,下联书“愚贤忠佞认当场”。由于此联高度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已被公认为我国古戏台联中的佳作。一直以来,人们都对此联赞赏有加,但对悬挂在戏台正中木质匾额上的四字匾语,却因无人辨识或者无法解释而鲜有提及。
二、嘉峪关关城古戏台匾额考释
在嘉峪关关城古戏台正中,悬挂四字行书匾额一块。该匾一字一位,横向取势,章法疏朗,古拙朴茂,笔力雄厚,粗重饱满。上款书“嘉庆七年岁次壬戌桐月上浣谷旦”,下款书“赐进士出身署嘉峪关营游击肃州城守营都司麟州王勤民”。“嘉庆七年”即公元1802年,“岁次壬戌”即农历壬戌年,“桐月”为农历三月,“上浣”的意思是上旬,“谷旦”的意思是“美好的日子”。据《辞源》记载:“明清时,举人会试中式,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通称进士,凡列衔皆先书赐进士及第或出身。”由此可见,下款中 “赐进士出身”的王勤民曾经中过二甲进士。 “游击”在清代为从三品武职,次于参将。 “都司”在清代为四品武职,次于游击。“麟州”即今陕西神木。综上所述,该匾为曾经中过二甲进士、后又担任嘉峪关营游击和肃州城守营都司的陕西神木人王勤民于嘉庆七年三月上旬的一个好日子亲笔题写。
对于古戏台上所悬挂匾额中的四字行书历来说法不一。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嘉峪关市志》识读为“蒙正乾坤”,2011年出版的《嘉峪关志》第124页匾额部分则识读为“义正乾坤”,而该书第323页附录部分则又识读为“篆正乾坤”。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说法均不足信。理由如下:
“蒙正乾坤”中的“蒙”字,古今通用,无繁简之分。将匾上首字与《新编中国书法大字典》中的行书“蒙”字进行认真比对后不难发现,两字上半部分写法极为相似,下半部分写法完全一致,但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匾上首字并没有中间的“冖”部分。中国书法只有在草书中才会应用笔画简省的写法,然嘉峪关关城古戏台匾额上的四个大字笔画平直,脉络清晰,当为行楷无疑。“蒙”字在《辞源》中的解释共有12种,第一种解释为“草名。女萝的别称”,第二种解释为“萌生,通‘萌’”,第三种解释为“幼稚”,第四种解释为“阴暗,暗昧”,第五种解释为“覆盖,包裹”,第六种解释为“欺骗,隐瞒”,第七种解释为“遭,受”,第八种解释为“自称之谦词”,第九种解释为“易卦名”,第十种解释为“地名,在今山东蒙阴县境”,第十一种解释为“蒙古的简称”,第十二种解释为“姓”。将上述12种释义中的任何一种用在匾文中,都会造成语意不通,无法解释。
“义正乾坤”中的“义”字,繁体写法为“義”,“義”字在《辞源》中共有八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为“礼仪,容止”,第二种解释为“宜,适宜”,第三种解释为“善”,第四种解释为“道理,意义”,第五种解释为“情义,恩义”,第六种解释为“议论。通 ‘议’”,第七种解释为“外加的”,第八种解释为“姓”。“义”字的第五种解释用在此处,语意尚算贴切。但将匾额“義”字与《新编中国书法大字典》中的行书“義”字写法进行认真比对就会发现,两字的上半部分字形相符,但下半部分字形相去甚远。“義”字与匾上首字,语意尚合,但字形不符,故笔者认为匾上首字并非“義”字。
“篆正乾坤”中的“篆”字,古今通用,无繁简之分。将匾上首字与《新编中国书法大字典》中的行书“篆”字进行认真比对后发现,两字上半部分写法仅有细微差别,下半部分写法极为相似。“篆”字在《辞源》中的解释共有四种,第一种解释为“书体名”;第二种解释为“名字印章多为篆文,故称名为篆,称字为次篆。朋友酬应互称台篆、雅篆。官印也称篆”;第三种解释为“盘香或香的烟缕”;第四种解释为“钟口处或车毂约上所刻画的条形图案花纹”。将“篆”字上述四种释义中的任何一种用在匾文中,都会造成语意不通,无法解释。故笔者认为,“篆”字与匾上首字,虽字形相似,但字意不通。
经笔者多方考证研究,嘉峪关关城古戏台匾额四字行书应为“彖正乾坤”。理由有三:
一是字形相符。“彖”字与匾上首字相比较,不仅笔画数一致,而且字形完全相符。
二是字意相通。“彖”字在《辞源》中的解释为:周易中统括一卦之辞。易履“彖曰”注:“凡彖者,言乎一卦之所以为主也。”易乾疏:“案褚氏莊氏並云,彖,断也,断定一卦之義,所以名为彖也。”“彖”在此处为判断、识别之意。“正”字,在《辞源》中的解释共有19种,其中第三种解释为“整饬,纠正”,“正”在此处为纠正之意。“乾坤”,在《辞源》中的解释共有两种,其中第二种解释为“天地”。“乾坤”在这里就是借指古人对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一种朴素理解,通俗的讲就是指“古人的世界观”。由此可见,“彖正乾坤”一词就可以理解为,通过戏曲的教化作用,让百姓“判断、纠正自己的世界观”,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处事方式。
三是语境相合。由于“彖正乾坤”匾位于戏台这一特定位置,加之戏曲本身就是一种贴近百姓、易于让人接受、具有较强感染力,同时具有较强引导作用的教育形式。据《嘉峪仿古探幽录》记载,农历五月十三日是关老爷“磨刀节”。每年这天都要搞庆典,唱大戏,军民同乐,十分热闹。中国古代统治者就是想通过戏曲这一特殊纽带,使广大民众知荣辱、明善恶,将其政治原则内化为人的自觉行为,使人养成一定的道德习惯,从而达到稳定民心、巩固统治的作用。
三、结语
嘉峪关建关后,明、清两代过往嘉峪关的朝廷官员和文人雅士为其关城题词悬匾者为数众多,其中不乏精品力作。然而历经岁月沧桑,保存至今的匾额仅有11块,嘉峪关关城古戏台匾额就是其杰出代表。
古戏台是匾额的载体,又是匾额描述的主体。古戏台匾额高度浓缩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戏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精华,堪称中国戏曲文化的特殊类型。将嘉峪关关城古戏台上的匾额“彖正乾坤”作为横批,把戏台两侧八字屏风上的对联 “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作为上下联,可谓是天衣无缝、浑然天成的一副绝佳好联。该联不但是对古代戏曲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古代统治者“以文治国”理念的极佳外在表现形式,同时还发挥着教化百姓、稳定边关的重要作用。
[1]嘉峪关市志编纂委员会.嘉峪关市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
[2]嘉峪关志编纂委员会.嘉峪关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3]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吴澄渊.新编中国书法大字典[Z].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1.
[5]高凤山、张军武.嘉峪关及明长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6]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陈秉刚.嘉峪仿古探幽录[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上一篇: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
下一篇:清末民初名家书法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