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激不厉,风规自远
感受,而《兰亭序》是其成熟时期的作品,点画遒媚,风姿绰约,给人以遒媚的审美感受(见图3),由此也可以看出王羲之行书的发展变化。《兰亭序》用笔的特点是“一搨直下”,即笔锋从空中取势,顺锋入纸,无论是横竖撇捺的提按顿挫,还是点画之间的牵丝映带,都起讫分明,干净利落,下笔自然,没有多余的华饰性动作,却又变化丰富,不拘泥于一招一式,而法度具备。此外,《兰亭序》集中反映了王羲之的“内撅”笔法,这种用笔笔致紧敛,呈现出“刚劲中正,流美而静”(沈尹默语)的审美特点。其结字变化十分丰富,整体上呈现出修长的结字特点,时而中正,时而欹侧,体态绰约,风流宛在,极富变化,二十多个“之”无一相同,又无刻意之迹,足见其高超之处。因其是稿本,故而有些地方会留下涂抹、增添、删改的痕迹,在章法上有种不拘小节的气概。
《兰亭序》的经典性还在于它是“五合交臻”天人合一之作,它是特定情境下的产物,是心手双畅、心手相忘的产物。史载王羲之后来反复书写数十本均不及这件稿本,足见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境遇下的产物。尽管如此,这里面仍有我们可以析理的地方。这是目前所见史料记载的较早的一件“五合交臻”之作,这种创作模式的范式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其技法体系的范式意义。这里涉及艺术技巧、书写器具、个人情性、创作状态、时令环境等方面,其中比较核心的是艺术技巧、个人情性和创作状态,也就是“天”“人”及其关系。书法的时间性决定了书写的瞬息性,决定了书写的时间序列的不可逆性,这就要求书家深谙“艺理”,明白书法的内在规定性——书法之法。而书法的视觉传达性又要求书家的创作要有风格,这就关乎书家的个人情性,并且不能被书法之法所束缚。于是,这似乎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需要打破这种创作的僵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不期然而至的创作灵感与机缘巧合的创作情境就消解了其中的矛盾,从而使书写者纵意所如,物我两忘,达到一种“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的创作境界,并使艺术技巧、个人情性、触境而起的情感在自由的创作状态中达到高度统一。可以说,《兰亭序》就是这样的产物,它诠释了神融笔畅的境界。
孙过庭《书谱》云:“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良有以也。